① 日出(曹禺創作戲劇)詳細資料大全
《日出》是近代劇作家曹禺創作的戲劇,該劇1936年6月在《文學季刊》第一期開始連載,同年10月首次出版。
《日出》以抗戰前的天津社會為背景,以交際花陳白露為中心人物,以陳白露住的某大旅館(惠中飯店)華麗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寶和下處翠喜的房間)為活動地點,寫了黎明、黃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初燃棚期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恐慌影響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裡,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勢力的上層社會在黑暗中「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種種活動,和下層社會的悲慘生活。該劇空前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強烈的愛憎和迫切期待東方紅日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 :日出
- 創作年代 :1935年
- 文學體裁 :戲劇
- 作者 :曹禺
- 首版時間 :1936年10月
- 字數 :166000
內容簡介
學生出身的交際花陳白露住在大旅館,靠銀行家潘月亭的供養生活。童年和學生時代的好友方達生聞知她墮落了,從家鄉跑來「感化」她,讓她跟自己結婚並隨自己回去。但對社會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陳白露拒絕了他。此時同樓的孤女「小東西」為了逃避蹂躪闖到她的房間,她雖全力救助,但終於還是被黑幫頭子金八手下的人賣到妓院里,不堪 *** 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擠垮,銀行倒閉。陳白露懾於黑暗之濃重,看不見出路,黯然自殺。方達生則表示要與黑暗勢力抗爭,迎著日出而去。 《日出》演出創作背景
曹禺在寫完《雷雨》之後,感到它有些「太象戲」了,同時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壇更多的影響,於是創作了思想意識更加明確、手法也較為自然的《日出》。 《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劇作,寫於1935年,作者當時在天津河北女子師范學院任教。據曹禺女兒萬方回憶,曹禺當年為了能在作品中真實描寫翠喜的境遇,甚至扮作唱數來寶的藝人混入妓院體驗生活。人物介紹
陳白露 陳白露二十齣頭,她從書香家庭走出,本來是要尋找自由的生活,卻跌入了金錢的陷阱,不能自拔。她成了年輕、美麗、高傲、任性的交際花,由於貪圖享受,成為金錢的奴隸,過著墮落的寄生生活。但她的內心也有痛苦,她厭倦了上層社會的生活,鄙視周圍的一切,但因為追求舒適的和有 *** 性的生活,而不得不周旋於上層社會。但她並沒有放棄對自由的渴望、對青春的珍惜,她的良心正義感尚未泯滅,她同情被壓迫者、被損害者,熱心地保護救助皮虧則過小東西,因而和淳樸正直的方達生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感情關系。這樣,她就成了一個既清醒又糊塗、既熱情又冷漠的人物。一方面,她有同一般交際花一樣的東西,如追求舒適、享受,追求有 *** 性生活而與大豐銀行經理潘月婷等人廝混,另一方面,她又有一般交際花沒有的思想、氣質。她善良、正義,鄙視群醜而與下層社會保持良好的聯系。兩方面交相作用的結果,她的臉上便常常帶出了嘲諷的笑,是嘲諷上層社會也是嘲諷自己。但她在玩世不恭地對待丑惡現實的同時,自己的內心卻是孤獨、空虛和悲苦的,充滿矛盾的。方達生喚起了她對生活的某些憧憬,但她沒有勇氣投奔光明,而「游戲人間」的生活態度更不可能使她這樣一個矛盾著的交際花維持長久。果然,日出之前,她就服安眠葯自殺了,因為她賴以寄生的銀行家破產了。巨額的債款無法償還,而她的矛盾生活與思想心理,更使她的生命難以維持。總之,正如她自己所說:「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實際上,她是日出之前被黑暗勢力吞噬的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陳白露的肉體屬於「有餘」的世界,而她的心靈則傾向「不足」的一方。她的自殺不只是因為潘月亭的破產,更是因為她對社會和自己的絕望。一顆向善向美的純潔靈魂陷入了黑暗的深淵後痛苦掙扎而不能自拔,最終在希望與絕望的心靈分裂中與這丑惡的世界訣別。 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豐銀行的經理,他會耍權術、善投機,心狠毒。從他的活動中,可以看到當時都市經濟恐慌的面貌:工廠停工,銀行倒閉,地皮跌價,公債投機盛行。他為了挽救自己的厄運,在與李石清針鋒相對的搏鬥中,他籠絡了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對方,但一旦投機得手,他又狠心地剪除心患;他裁員、剋扣工錢等,也都顯示出他丑惡的靈魂和挽救厄運的掙扎。他的破產厄運是挽救不了的,公債投機失敗,他被更大的黑暗勢力(如未出場的金八們)吞噬。在潘月亭為陳白露安排的客廳里,還聚集著上層社會的許多人物,他們多是大豐銀行的存戶,空虛愚蠢、故作多情、俗不可耐的富孀顧八奶奶,嫖賭逍遙、揮金如土的面首胡四,滿嘴洋文、滿肚金錢女人的洋博士張喬治,他們和潘月亭、李石清等人構成了上層社會的「有餘者」,顯示著當時光怪陸離的都市上層生活的荒淫與糜爛。 金八 《日出》里金八是社會惡勢力的代表,無時無地不使人感到他在操縱著那個金融社會的一切,但作者有意不讓他出場。這無影無蹤的金八,卻張開命運之網,使很多人不能擺脫他的控制。這個人物始終隱藏在幕後而不露「廬山真面目」,多少有些神秘色彩,是一個具有高度藝術概括性的典型形象。他性格殘忍冷酷,手腕毒辣,流氓成性。這種人物不但是蔣介石獨裁統治的社會支柱,也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壟斷的某些側影。在劇本結構上,如果刪除了金八這個人物,全劇的很多場面就難以銜接,全劇的動作就會變得支離破碎,結構的統一性就不復存在,因此,金八是《日出》動作體系的中心。這個沒有出場的人物形象,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反面典型,是恐怖的黑暗勢力的締造者。 方達生 方達生是一個正直、善良但又與現實社會隔絕、缺乏社會經驗的知識分子。他從很遠的地方趕來要感化早年的女友陳白露,又要救小東西出火坑,處處碰壁,仍不甘心,還要立志「做點事,跟金八拼一拼」。他是全劇唯一有亮色的人物,但他僅僅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書生」,他是《日出》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但不是理想人物。作者嚮往的是那幕後唱著「日出東來,滿天的火紅」的夯歌的勞動者,他們「象徵偉大的未來,蓬蓬勃勃的生命」。方達生最後迎著上升的太陽,向著工人歌聲響起的方向走去,有一種暗示作用,給人以希望和鼓舞。方達生熱情正直、誠實善良,充滿同情心,是一個正面人物。 顧八奶奶 顧八奶奶的著墨不多,卻很有舞台「光彩」。她用錢維系著和胡四的「愛情」紐帶,她的解釋是:「愛情是你甘心情願地拿出錢來叫他花,他怎麼胡花你也不必心痛——那就是愛情!」 李石清 卑瑣而野心勃勃的李石清狠心丟下生病的兒子,又典當大衣讓妻子賠闊佬打牌;他偷看潘月亭的房地產押契,要挾他當了三天半的襄理,一轉臉便兇狠無情地對付向他討情的黃省三。 小東西 年僅13歲、孤苦無告的的「小東西」。她不堪金八的蹂躪和流氓黑三的毒打,結環自盡。 翠喜 受盡侮辱與損害的中年 *** 翠喜仍掙扎著多做生意,養家餬口,她身為 *** ,心地善良,給了「小東西」不少安慰和照顧。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一、劇本通過對半殖民地都市群醜的出色描繪暴露社會的黑暗糜爛。有工於心計的銀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顧八奶奶、洋奴張喬治等。這些都市群醜聚在陳白露的寓所里尋歡作樂,而又爾虞我詐,充分暴露了被金錢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繪「不足」者的備受欺凌。「小東西」被賣進妓院;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後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描寫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描寫了他們善良、忠厚和倔強的品性。 劇本正是通過對都市群醜和下層被侮辱被剝奪者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一方面是剝削者、「有餘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餘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黑暗社會的主題。藝術特色
結構 《日出》採用了「輻射式結構」以代替《雷雨》的「封閉式結構」。《日出》也有中心人物即陳白露,但整個戲的情節並不集中在陳白露等一二人物身上,而是分散在許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事變之中。但陳白露的悲劇命運仍不失為貫串全劇的一條情節線索。陳白露的情節有其本身的內容,陳白露在旅館的生活,她和方達生的關系,她過去和詩人的愛情,她的自盡等。而作為一條「線索」,又串起了「人生的零碎。」有了陳白露和潘月亭的關系,就「輻射」出金八、潘月亭、李石清、黃省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情節。有了陳白露和「鬼」們打交道,就「輻射」出顧八奶奶、胡四、張喬治的生活橫斷面。有了陳白露救小東西,就「輻射」出寫寶和下處的第三幕。原則是「花開幾朵,各表一枝」,而由於陳白露這條線索的貫串,又使之具有戲劇結構的完整性。劇作家安排方達生來找陳白露後來離開旅館作為全劇的引子,除了揭開陳白露竹均時代生活帷幕的一角外,又使整體感有所加強。 《日出》結構的又一特色是「略前詳後」:陳白露在戲的一出場,已是交際花身份住在豪華的酒店裡。「她穿著極薄的晚禮服……一種嘲諷的笑總掛在嘴角。神色不時地露出倦怠和厭惡。」總之,讀者初次見到陳白露在內,她已處在墮落日久,逐步走向最後毀滅的階段。整出戲(第一、二、四幕)都在寫她不甘心墮落但又無力自拔。但是墮落以前的陳白露呢?《日出》交代得異常簡略。我們只知道她原來叫竹均,「出身,書香門第……教育,愛華女校的高材生,父親死了,家裡更窮了,做過電影明星,當過紅 *** ……一個人闖出來,自從離開了家鄉,不用親戚朋友一點幫忙」除了這段跳躍式的身世概括以外,陳白露在第四幕里還告訴方達生她以前有過一次因平淡而失敗的婚姻。丈夫是個詩人,後來似乎追求革命去了。但這種《傷逝》式的婚姻悲劇還是不能解釋陳白露最初的墮落。她當初是怎麼「離開了家鄉」「一個人闖出來」,怎樣從竹均變成白露的過程細節,《日出》是完全淡寫了,這樣「略前詳後」的效果有三:一是讀者(觀眾)不知道女主人公當初失足時是否曾有、以及有多少選擇的餘地;二是讀者(觀眾)只看見女主人公今日墮落之苦且依然純真,天良未泯,可以假設她身處污泥當是被無辜;三是既然女主人公只是受害者,那麼誰應對這美女自殺的悲劇負責呢?顯然是從主觀與客觀上找原因。《日出》的強大生命力,不僅在於它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還在於它與內容高度和諧統一的新穎獨特的藝術形式。 人物形象 劇本中心人物是圍繞主要人物陳白露展覽出來的,作者安排陳白露作為「穿線人物」,通過她帶出來一個個人物來。劇本主要是通過陳白露寄居的豪華大旅館,和小東西陷身的下等妓院為活動場景,將四方雜處的各色人等引進舞台,以展示各自性格,揭示社會風貌。選擇這樣的地點來展示「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畫面,也說明了作家藝術構思的巧妙。劇本中的人物除陳白露和方達生外,可分成兩類:一方面聯系著黑勢力的代表金八、大豐銀行的經理潘月亭、銀行經理秘書李石清、富孀顧八奶奶、博士生張喬治、「面首」胡四以及旅館侍役王福升等這些「有餘者」;一方面聯系著剛到城市不久的小東西、大豐銀行書記黃省三、老 *** 翠喜以及賣報的啞巴等這些社會的「不足者」。這樣便把「有餘」與「不足」兩個世界的景象都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看到了一幅半殖民地都市社會的里外兩面。上層社會的花天酒地、紙醉金迷,下層人民的食不果腹、賣身賣命的悲慘生活。 嘲諷 《日出》在嚴肅的悲劇基調中,有機地摻進了近乎滑稽的喜劇的嘲諷,在強烈的對照中,更加重了社會悲劇的色彩。全劇一方面通過陳白露與周圍人事的碰撞、圍繞去留問題,把一個走入歷史末路的「新女性」內心深處的裂痕層層剝露出來;另一方面,又用潘月亭的公債投資活動、顧八奶奶和胡四肉麻的戀愛、小東西的不幸遭遇、翠喜的賣笑生涯、黃省三的慘劇等多條行動線索,交織成一幅五光十色的畸形都市生活畫面。在戲劇場面頻繁的轉換中,作品不但善於以喜劇性的穿插來突顯人物悲劇的命運,而且也常常以悲劇人物的出現來加強對反面人物喜劇性的諷刺和批判。如第二幕中,在被開除了公職的黃省三求告不成,反被潘經理打倒在地,氣息奄奄地被人拖下台去之後,作品有意安排洋奴博士張喬治上場,搖頭擺尾地以他的獵狗吃不到干凈牛肉的「痛苦」為例,來感嘆「在中國活著不容易」。鮮明的對照,不僅有力地控訴了「人不如狗」的黃省三的悲劇,還辛辣地諷刺了張喬治之類的 *** 之處,揭露了他們的享樂生活正是建築在黃省三等被損害、被壓迫者的悲劇之上的剝削本質。從全劇說,劇作家在陳白露豪華的客廳里盡情諷刺鞭笞了上層剝削者的丑態之後,突然將戲轉入「寶和下處」骯臟陰暗的一角,展露人間地獄的種種慘狀,正如同在闊人們群魔亂舞尋歡作樂的喧囂聲中,突然 *** 了小東西和黃省三凄厲的哭訴和顫抖的哀告,都是劇作家根據藝術的辯證法,在悲劇與喜劇的巧妙交織中,凸現出對黑暗社會悲憤控訴的獨特的藝術構思。作品影響
該劇未經上演便引起文藝界普遍的重視,劇本發表不到一個月,《大公報》文藝副刊就特辟專欄連續發表文章,對這部作品的成就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937年5月,《日出》獲《大公報》文藝獎。 1938年,《日出》由華新影片公司拍成電影。作品評價
文學家巴金:「中國新文學運動中最好的收獲」。 英國學者、燕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哈羅德·謝迪克:「《日出》在我所見到的現代中國戲劇中是最有力的一部。它可以毫無羞愧地與易卜生和高爾斯華綏的社會劇的傑作並肩而立。」演出情況
1937年2月,《日出》由上海戲劇工作者在卡爾登大戲院上演。歐陽子倩導演,鳳子扮演陳白露。同年3月,《日出》由中國留東京劇人協會在東京神田一橋講堂公演,特邀鳳子扮演陳白露;同年4月,《日出》由國立劇校在南京中正堂演出,曹禺親自導演。 1943年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演出《日出》,由余上沅、焦菊隱、馬彥祥等人組成導演團。 1956年11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公演《日出》,導演歐陽山尊、柏森,主演演員有楊薇、周正、方綰德、於是之等。 1958年6月,《日出》在匈牙利裴多菲劇院上演。 1959年,《日出》在上海演出,由白楊扮演陳白露。 1981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重排《日出》,導演刁光覃,主要演員有嚴敏求、修宗迪、李廷棟、楊立新等;同年12月,《日出》由日本東京民藝劇團上演,內山鶉翻譯並導演。 1998年9月,新加坡藝聯劇團演出《日出》,任鳴赴新加坡為該團導演了此劇。 2000年8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再度復排此劇,導演任鳴,主演鄭天瑋、馮遠征、顧威、吳剛、夏立言、梁丹妮、王斑等。作者簡介
曹禺,原名萬家寶,字小石,湖北潛江人,生於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曹禺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戲劇教育家。「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表小說《今宵酒醒何處》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姓氏「萬」的繁體字的「草」字頭諧音「曹」,下半部分為「禺」。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等。
② 日出電影導演是誰
《日出》為美國威廉福斯影片公司出品的黑白默片,導演是F.W.茂瑙。該片描述了一名年輕農夫愛上了城市女人,在她的迷惑下決定將妻子淹死,然後把農場賣掉,搬到城裡跟她雙宿雙飛的故事
③ 《日出》的全部人物的簡介和故事概要
一、人物的簡介
1、陳白露
與詩人有過一段浪漫的婚姻,婚姻關系的破裂,使她在無奈中走向風塵,成為紅極一時的歌星、舞女,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陳白露從閨閣走向交際圈,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沉淪。
2、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豐銀行的經理,他會耍權術、善投機,心狠毒。從他的活動中,可以看到當時都市經濟恐慌的面貌:工廠停工,銀行倒閉,地皮跌價,公債投機盛行。
他為了挽救自己的厄運,在與李石清針鋒相對的搏鬥中,他籠絡了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對方,但一旦投機得手,他又狠心地剪除心患;他裁員、剋扣工錢等,也都顯示出他丑惡的靈魂和挽救厄運的掙扎。
3、金八
《日出》里金八是社會惡勢力的代表,無時無地不使人感到他在操縱著那個金緩李融社會的一切,但作吵哪悉者有意不讓他出場。這無影無蹤的金八,卻張開命運之網,使很多人不能擺脫他的控制。
這個人物始終隱藏在幕後而不露「廬山真面目」,多少有些神秘色彩,是一個具有高度藝術概括性的典型形象。
二、故事概要
四幕話劇《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1936年發表於《文學月刊》1卷1-4期。學生出身的交際花陳白露住在大旅館,靠銀行家潘月亭的供養生活。童年和學生時代的好友方達生聞知她墮落了,從家鄉跑來"感化"她,讓她跟自己結婚並隨自己回去。
但對社會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陳白露拒絕了他。此時同樓的孤女"小東西"為了逃避蹂躪闖到她的房間,她雖全力救升乎助,但終於還是被黑幫頭子金八手下的人賣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擠垮,銀行倒閉。陳白露懾於黑暗之濃重,看不見出路,黯然自殺。方達生則表示要與黑暗勢力抗爭,迎著日出而去。
《日出》以鮮明的時代性和深廣的歷史內容在曹禺劇作中居於領銜地位。劇本以陳白露和方達生為中心,以陳的客廳和三等妓院寶和下處為活動場所,把社會各階層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現在觀眾面前,揭露剝削制度"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本質。
在藝術創作上,作者採用橫斷面的描寫,力求寫出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紀實性特點,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戲"。
(3)電影日出第一集擴展閱讀
《日出》是繼《雷雨》之後問世的一部四幕部,它在題材和形式上與《雷雨》都有很大的不同,體現著劇作家努力超越已有成就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才華。
曹禺認為《雷雨》「太像戲」了,在技巧上「用得過分」,因此,他決定舍棄在《雷雨》中所用的結構,而在《日出》中採用了「橫斷面的描寫」,一改過去高度壓縮緊湊的結構模式,通過「片斷的方法」展現不同人物各自生活面貌,使觀眾對當時的社會人生產生整體的印象。
《日出》以旅館里一間華麗的休息室為背景,通過交際花陳白露耳聞目睹了當時大都市的種種丑惡現象,將社會各個階層眾多的人物、事件整合成一個特殊的典型,反映出那個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中血淋淋的世態慘象。
其中既有官僚買辦資本家對勞動群眾的壓榨欺凌,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奢靡腐化和爾虞我詐,同時還充滿了一群小人物為求生存而苦苦掙扎的場面。
④ 日出中翠喜的孩子是誰的
日出中翠喜的孩子是她的丈夫連成的,翠喜是個可憐人兒,她的丈夫悶伏連成是個瘸子,生了個兒子是瞎子。她不螞瞎攜得不靠出賣肉體養活全家,卻因此遭受全家的白眼。
《日出》這部電影,改編自曹禺先生的話劇劇本。電影中由王馥荔扮演的翠喜。「翠喜」是一個三流妓院中的下等風塵女子,她也曾是好神睜人家的女兒,但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賣身。
⑤ 求電影《日出》影評,一千字左右。
這首夫妻之歌不屬於何方,又屬於任何一處,你在哪一個地方都可聽得到。無論日出日落,混亂的城市或鄉村的廣闊天空下,生命大都相似,有時苦澀,有時甜蜜。」開場字幕道出了茂瑙的主題思想,這不是一個精彩迂變的故事,它更像一首歌,唱人間樸素的生命,命運交織的慾望與多厄的愛情。正如侯孝賢講的,真正的電影大師,是能拍出既簡單又深刻的電影,真是數不出幾個人。
我看電影一直都以淚點作為評價好電影的其中一個標准,因為這說明電影是一門愛的感官藝術,你看見,你感覺如同你生活里愛的體驗被影像濃縮。當然決定淚點高低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要看你的人格部分真善美的平衡。演員就算要用眼淚撒謊,也需要調動內心的情感。然而這部傑作放到四分之一的時候就已經讓我掉眼淚,因為Janet Gaynor演得太好了,她長得就已經十分另人心生疼愛。
盡管我習慣性的特別注意影片的鏡頭運動和場面調度,但很快就不知不覺進入主角的世界。不過在開場到12分鍾的時候,有一個長鏡頭足以讓後來的雷諾阿,布列松,塔可夫斯基,溝口健二,侯孝賢等場面調度大師暫且化作浮雲。當時男人聽到口哨聲出去和小三到河邊會面。全景鏡頭跟著男人的背影走在一片霧氣彌漫的草地(那裡將是他迷失方向的地方),頭頂高掛圓月,鏡頭跟拍並慢慢推進男人的背影,男人走過小橋轉右,鏡頭右移也跟至右側面,男人再往左走,鏡頭移到背影之後穿過樹叢跟拍男人左側面,男人翻過一道柵欄,鏡頭已經移到了男人的正面,男人走向了鏡頭,鏡頭停止移動,搖過90度角變成男人的視角,然後穿過樹叢停止在一個全景鏡頭:情人在河邊化妝等候,月亮又重新完美的出現在天上,稍後男人從鏡頭左側進入,最終回到全知視角!在電影本性的真實感面前,蒙太奇也暫時涼快一邊去(交叉剪輯用得很多)。這個讓我心生崇敬的鏡運還只是開始。表現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這些就不說了,這些手法的運用成就了日出的藝術性,什麼是電影?電影就是實現幻想。
在城市的戲裡面涉及電車,街道,餐廳,教堂,理發店,照相館,游樂園,舞廳,餐館。從教堂出來之後男人和女人再次回到結婚初始的蜜月狀態,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劉別謙式的溫情喜劇,尤其是照相館的沒頭的雕塑,和那隻奮力奔跑最終醉酒的小豬。如同我們笑過可憐的小查理之後對他愈加喜愛,這時候正是編劇最能傷你的時候,希區柯克有句名言說,壞人越壞,電影越賣座。於是劇情地點循環回到電車,再循回到船上,暴風雨充當了要殺死我們感同身受的主角的壞人,到了關鍵時候,有一樣被大家遺忘的物件會出現改變一點局面,這里是之前置於船里計劃殺妻後准備自救的一捆蘆葦。這是很多電影都會使用的物件伏筆,比如本年度最愛的電影金色夢鄉那個ipod classic,他要是用nano就死定了。
日出有很多強烈的視覺對比和物體隱喻,比如月亮和太陽,男人去見情人是在一個月滿之夜,月滿將缺,預示男人將會失去妻子,日出的太陽又預示他們重聚一起的圓滿。
僅用視覺語言講故事的默片(已經出現了聲音),更接近於我對電影的純粹幻想,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一定也會跟著卓別林為捍衛默片而反對有聲電影的出現。很不幸的是下個月Cine Dore狂放一個月伍迪艾倫的片子,假如哪天默片電影光復了,他應該是第一個被封殺的吧。
茂瑙沒有在片子里用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表明了他的意圖,即我們從電影里所感受到的可以是任何人的愛情。這場厄運還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希望就能換來完美的日出。
⑥ .曹禺的《日出》
曹禺,劇作家、戲劇教育家,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時的所見所聞對他反帝愛國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創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劇作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發表,是中國話劇創作藝術成熟的標志。他的劇作戲劇沖突尖銳復雜,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獨特,富有典型意義;戲劇語言個性化,且具動作性和抒情性,這些都是劇作成熟的標志。他促進了話劇從「案頭劇」向「劇場劇」的發展,曹禺以前,多數劇本主要以閱讀欣賞為主。曹禺的《日出》等劇作,具有極好的舞台效果。《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四幕話劇。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爛面,控訴了「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一方面是剝削者、「有餘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餘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後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描寫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描寫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強的性格。
《日出》簡介
劇作選取了一個豪華大飯店和一個三等妓院作為強烈對比的場景,前者圍繞一個交際花陳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圍的銀行經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開了上層社會紙醉金迷的生活;而後者,則環繞著妓女翠喜以及一個被賣到寶和下處的女孩「小東西」的命運,揭示了人間地獄般的黑暗。曹禺通過這種對比鞭撻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制度。
《日出》沒有傳奇性的故事。學生出身的交際花陳白露,住在大旅館里,靠銀行家潘月亭的供養過著夜生活。童年和學生時代的好友方達生聞知她墮落了,從家鄉跑來"感化"她,讓她跟自己結婚並隨自己回去。但對社會和戀愛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陳白露拒絕了他。此時同樓的孤女"小東西"為了逃避蹂躪闖到她的房間,她雖全力救助,但終於還是被黑幫頭子金八手下的人賣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擠垮,銀行倒閉。陳白露懾於黑暗之濃重,看不見出路,黯然自殺。方達生則表示要與黑暗勢力抗爭,迎著日出而去。
《日出》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顯露了作家獨特的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作者利用陳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寶和下處"有限的空間,召來了三教九流,全聲色地表現了魑魅魍魎盤據的舊世界,揭示了"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剝削制度的本質,因而使《日出》既有鮮明的時代性,又具有深廣的歷史內容。在藝術上,作者"試探一次新路",他舍棄了《雷雨》中"太象戲"的結構和"用的過份"的"技巧",採取了與表現"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形態相適應的"橫斷面的描寫"。用"片斷的方法",用"色點點成光彩明亮的後期印象派圖畫"的技法,寫出"社會的真實感",因而《日出》具有紀實性的特點,開放、真切、自然。人物形象的刻畫,仍是《日出》最成功之點。對於陳白露和李石清,作者主要是寫他們性格的復雜性、內心的激烈沖突和他們被窒息被毒化的心靈歷程。而對胡四、顧八奶奶、張喬治、福生等形象的刻畫,則是著眼於他們性格的主要特點,用誇張、重復、強調的手法,使它更突出,更鮮明,如:胡四的"賤"、顧八的"俗"、張喬治的"洋奴相"。翠喜的刻畫體現了作者主觀的感情與客體描寫高度有機的融合。他寫出了一個老妓女的職業特點、生活習慣、人生哲學和感情表達的方式,沒有人為美化她,但卻寫出了與粗俗的外表形成對比的"一顆金子的心",使這個悲劇形象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1937年2月,《日出》由復旦大學學生和畢業同學組織的業余演劇團體戲劇工作社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首次演出,導演歐陽予倩。鳳子扮演陳白露。同年3月,中華留東同學話劇協會在東京神田一橋講堂公演《日出》,鳳子應邀赴日飾演陳白露。接著曹禺自任導演,由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學生在南京中正堂演出了《日出》,葉子主演陳白露。
曹禺
(1910~1996)
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本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
曹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時的所見所聞對曹禺的反帝愛國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創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入南開中學。1925年加入南開新劇團,成為骨幹。1928年入南開大學政治系,次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6年8月始在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教授戲劇。抗日戰爭開始後,他隨戲校遷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後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1947年1月回國,應聘於上海實驗戲劇學校。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安排,由上海經香港抵達北平(今北京)。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參與籌備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49年7月文代會召開,曹禺被選為主席團成員。1950年、1952年先後被任命為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擱筆。1988年11月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執行主席。曹禺是中國話劇史上繼往開來的作家。在他之前的話劇先驅者們,大都是以話劇作為宣傳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沒有機會更多推敲話劇的藝術問題。曹禺繼承了先驅者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時廣泛借鑒和吸收了中國古典戲曲和歐洲近代戲劇的表現方法,把中國的話劇藝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為中國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其後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傑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對導演、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使話劇成為真正的綜合性藝術,為話劇爭取了更多的觀眾,從而發展提高了劇場藝術。他的作品,特別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來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一直是劇團的保留劇目和院校的實驗演出劇目。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上演。
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還有《原野》(1937年)、《蛻變》(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艷陽天》(1947年,電影劇本)、《明朗的天》(1952年)、《膽劍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還翻譯了英國劇作家W.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⑦ 想知道一部電影的名字,,,好像是XX巴黎( 100分高分
《日落之前》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5hHe9uz7Zig0eTOqPovAA
《愛在日落黃昏時》是由華納兄弟公司製作的一部愛情片,配並該片由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培拍跡,伊桑·霍克和朱莉·德爾佩領銜主演,於2004年7月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的續集,主要講述了九年之後已經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傑西與在法國某環境保護賀伍組織工作的塞琳娜在巴黎再次相遇並度過短暫而美好的時光的故事。
⑧ 電影日出 陳露 扮演者
《日出》演員表 :
侯天來
飾 李石清
徐帆
飾 陳白露
尹昭德
飾 胡四
李志奇
飾 張喬治
斯琴高娃
飾 顧八奶奶
⑨ 電影版的《日出》,演陳白露的是誰啊
最近的電視劇版《日出》,陳白露是徐帆飾演的。
1987電影版的陳白露是方舒飾演的。
歷屆演過陳白露的演員很多,除了方舒和徐帆之外,包括解放前的楊薇、夏夢等等,沒有一個是曹禺先生滿意的。
但是2008年總政話劇團推出的話劇版《日出》,陳白露的飾演者「話劇演員」「影視演員」——陳數,受到了社會各界極大的好評,去年一年的全國巡演所到之處反應都很強烈,曹禺先生的女兒更是說:陳數抓住了陳白露的精髓,稱為「史上最美的陳白露」。話劇的舞台、視覺、視聽效果堪稱是一場盛宴。
今年最後幾場的巡演是4月25、26號溫州之行兩場,北京5月6-10號的五場。2008年全國巡演,已經演了一年,今年北京的最後五場是閉幕演出,推薦!!!
⑩ 日出的影片評價
評析此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影片的製作背景。這是Murnau從歐洲渡海來到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部有聲片(其實是半默片)。其主題便是誘惑與沖突:默片對於當時藝術水準尚嫌低劣的有聲片的抗拒,商業化的好萊塢對於Murnau這位電影藝術家的誘惑,城市與鄉村,日與夜的對抗,貞潔VS放盪。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分別以the Man, the Woman名之(以下簡稱丈夫,妻子),諭其普遍性(也可理解為亞當夏娃),而作為墮落與誘惑象徵的城市放盪女郎/蛇則以the Womanofthe City名之。這兩個Woman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表現在服裝、發式等各方面。城市完全是人造的場景,鄉村則是實景拍攝。影片從一開始便建立起沖突的主題,第一個鏡頭中的火車站先是用繪畫,再用活動模型來表現。第二個鏡頭一列火車沿對角線向右上方駛去,與另一列火車交錯而過,形成X形,這種對角線構圖也多見於其後河心預謀殺妻的場景。
兩個Woman的服裝,發式均相對立。妻子的衣帽都是淺色的(純潔),城市女郎的衣帽都是黑色的(邪惡)。城市女郎是蕾絲胸衣,絲襪, 高跟鞋(畫面中被她遮住了), 鏡不離手,煙不離口, 處處點出誘惑;而妻子則是鮮花(innocence),圍裙(質朴)。發式也具有特定的意義,觀者可以比較以下兩人的發型。另外影片後來有一個理發的情節(喻丈夫悔過自新),當理發師想要為妻子理發時,妻子卻逃走了(不願改變發式)。
視聽手法上,此片很好地總結了默片的成就,又積極發展了聲音的表現力。
先說說所謂默片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對於二十年代歐洲先鋒電影各流派手法的繼承上。
1、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手法。影片前半段中相當常見。用疊畫,虛影等等手法表現主觀感受,思維等等。左:這里用了一個相當長的溶(long dissolve)來剪輯。疊畫的河水動盪,漣漪暗示人心的動盪,其後河心那場戲亦是如此。右:幻化的人物虛影,也是典型的Impressionism手法。
2、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手法。Murnau從前是表現主義運動的一員主將(但他的問題其實比較復雜)。影片的燈光,構圖,字卡的運用等都體現出表現主義的特徵。
此片還涉及的兩個重要手法,也與德國表現主義有關。一個是移動攝影。20年代中期推軌鏡頭(tracking shot)的風行,其後的Last Laugh(Murnau本人的作品), Variety(也是UFA出品)更使得移動攝影的風尚達到頂峰。另一點是運用虛假透視與模型。表現主義前期對於布景的強調對此應有影響,Murnau自己的前作Last Laugh, Faust中都有這些手法的運用。
3、蘇聯蒙太奇學派(Montage School)手法。影片倒不見得有多少典型的蘇聯學派的剪輯,但一些鏡頭無疑體現出蒙太奇思維,比如第二個鏡頭那個半分屏半疊畫的X形,很典型地體現了Eisenstein所說的conflict btw/within shot。
以上著重強調了幾個流派對電影語言各方面的影響。綜合起來,就是流暢的視覺敘事(visual storytelling),如何運用鏡頭語言(剪接、場面調度)來敘事,這或許可以說是默片美學最重要的部分。比如下面這個鏡內蒙太奇的手法。
城市女郎從自己的住處來到男主人公家裡,整個過程用一個運動鏡頭完成,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有前後兩個表演區,後景是女郎從住處走出,前景是一對村民在說話,聯系前一鏡頭:女郎梳妝打扮(見第一張截圖),這個鏡頭容易給人他們在議論那個女郎的感覺(默片的好處就在於你並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一切都由你自己想像)。然後第二段,女郎走在路上,後面一個男人牽著一匹馬走上來。第三段,女郎路過一戶人家,探頭窺側。最後第四段,女郎來到男主人公家,吹口哨向男人示意。整個過程由一個鏡頭完成,每一部分還都可分成兩個表演區,通過她的口哨,她對陌生人的窺測(這可以跟她intrude男主人公家庭聯系起來)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女郎這個人物的性格。(那匹馬的意義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個多餘的事件,看官有知道的還望指點一二)。
隨著Murnau來到好萊塢,也將德國學派的各種技巧(特別是移動攝影與虛假透視)帶入美國。一些美國導演(比如Ford,Hawks)也曾一度深受Sunrise的影響。
影片所有的對白都用插卡字幕(intertitle)而不用聲音,所以我把它叫半默片。不用對話的好處是保留了默片視覺敘事的美學;同時,因為這種對聲音的選擇性/限制性使用,片中所有的diegetic sound都具有一定的意義,看時要分外留心。
大致可以把影片中的diegetic sound分成兩種:
一種表現城市的喧囂,包括瘋狂演奏的銅管樂聲,街道車流聲(特別有一個情節是丈夫與妻子走在馬路中央,堵塞了交通,這時四面八方的vehicle都向他們涌來,車馬齊鳴,帶有明顯的威脅意味),娛樂場所的喧囂聲等等。
另一種則是教堂鍾聲,這種鍾聲很有象徵意味。片中第一次響起是清晨報曉,點出日出-人性之歌的主題。其後響起是在丈夫行將動手將妻子推入河中時,帶有譴責、警醒的意味,終於喚起了丈夫的良知。第三次是夫婦在城裡時,妻子尚在哭泣時,鍾聲因一對新人的婚禮而響起,似乎是某種召喚,兩人步入教堂,聆聽牧師的教誨:God is giving you, in the holy bonds of matrimony, a trust... She is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Guide her and love her. keep and protect her, from all harm. 丈夫聽到這些時已是淚眼婆娑,哭著將頭埋進妻子懷里,嘴裡哆嗦著'Forgive me! 妻子原諒了他,兩人相依在牆邊,鍾聲再次響起,夫婦倆步出教堂,宛如一對新人,鍾聲此時又成為了祝福聲。在影片中,這種聲音始終與人性相連,並與城市的喧囂聲構成一對矛盾。
影片有許多精彩段落,開初丈夫會見妖婦那,丈夫所走的那條鄉間小路霧氣彌漫,象徵他的猶豫,思想斗爭。此處的聲效尤佳,一頓一頓的,像沉重的腳步,象徵丈夫一步步踏入深淵,陷入人性的迷霧。其後丈夫找到妖婦,兩人擁抱,Murnau很巧妙的一個平行剪接,接妻子抱著孩子痛苦。相似的影像,卻是一悲一喜。再後妖婦一句Come to the City! 兩人躺在草地上,想像城市的場景:刺眼的霓虹燈,瘋狂的銅管樂隊吹奏/舞蹈的split-screen, 眩目的搖攝,聲音亦眩,Murnau將兩種音樂疊合(sound mixing),形成sound deep-focus(Robert Altman挺喜歡這玩意)。此外,這段中的攝影機運動也是unmotivated camera movement的重要例子,而在技術實現上也頗富巧思,為時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