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全息投影設備有什麼用處可以立體投影電影里的人物嗎
3D全息投影是一種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是一種無需配戴眼鏡的3D技術,觀眾可以看到立體的虛擬人物。這項技術在一些博物館應用較多。3D動漫正是以這種全新的事物改變著人們對那些傳統舞台的聲光電技術的審美態度。適用范圍產品展覽、汽車服裝發布會、舞台節目、互動、酒吧娛樂、場所互動投影等。3D全息立體投影設備不是利用數碼技術實現的,而是投影設備將不同角度影像投影至進口的MP全息投影膜上,讓你看到不屬於你自身角度的其他圖像,從而實現真正的3D全息立體影像。,
淘寶上有賣投影膜,三角投影器買過,只有全息片源才能投影,還是不錯的!
Ⅱ 什麼是3d電影
基本原理
立體電影(ANAGLYPH):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立體電影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如在每架放影機前各裝一塊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使用對應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鏡觀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看到立體景像,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放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 立體電影原理
符合人眼觀看的角度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放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拍攝的放映時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普通的電影或照片都是一個鏡頭從單一視角拍攝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如近大遠小、光線明暗)產生空間感。而立體電影則是由從類似人兩眼的不同視角攝制的具有水平視角差的兩幅畫面組成的,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幕上呈雙影,通過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觀眾左眼看到的是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的是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於是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觀眾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後深處,有的脫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採用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的立體電影受觀眾廳座位區位置的嚴格限制,觀眾頭部不能隨便移動,否則立體效果消失,因此觀眾感到異常不便。在戴眼鏡觀看的立體電影中,廣泛採用著彩色眼鏡法和偏光眼鏡法。彩色眼鏡法是把左右兩個視角拍攝的兩個影像,分別以紅色和青(或綠)色重疊印到同一畫面上,製成一條電影膠片。放映時可用一般放映設備,但觀眾需戴一片為紅另一片為青(或綠)色的眼鏡。使通過紅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紅色影像,通過青色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點是觀眾兩眼色覺不平衡,容易疲勞;優點是不需要改變放映設備。初期的立體電影常用這種方法。1985年日本築波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採用這種方法的球幕黑白電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鏡法的立體電影,從1922年開始一直為各國所重視,有些國家已和大視野的電影相結合,拍成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體電影。這種電影在放映時,左右畫面以偏振軸互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會破壞偏振方向的金屬幕上,成為重疊的雙影,觀看時觀眾戴上偏振軸互為90°、並與放映畫面的偏振光相應的偏光眼鏡,即可把雙影分開獲得立體效果。由於製作和放映工藝的不同,偏光立體電影有雙機和單機之分。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上展出了70毫米大銀幕彩色立體電影。自60年代以來,中國拍攝的立體電影是採用偏振光方式觀看的立體電影。 蘇聯在70年代研試了全息立體電影,觀看時不必戴眼鏡,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圍。由於觀眾眼睛的視覺調節和收斂是自然的,不會引起過分緊張和疲勞,觀眾只要轉動頭部,即可看到如同實物那樣的位置變化,比普通電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實物體那樣。這種電影仍在研究試驗階段。
Ⅲ 《阿凡達2》的裸眼3D激光全息投影技術,需要現有影廳如何升級才能實現
這不僅需要影廳選用專業的放映機,同時也對影廳的屏幕要求非常高。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阿凡達2》的上映可能會進一步開創3D時代的新風潮。在《阿凡達2》上映之前,幾乎所有的科幻電影都是通過3D眼鏡的方式來觀看。《阿凡達2》首次採用了裸眼3D電影全息投影技術,這就意味著觀眾可以進一步解放自己的雙眼,同時也可以直接用裸眼來觀看3D立體效果的科幻電影。
一、《阿凡達2》採用了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術。
這是一個令粉絲感到非常振奮的消息,雖然《阿凡達2》還沒有正式上映,但《阿凡達2》以前公開表示會採用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術,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採用這項技術的科幻電影。在此之前,《阿凡達1》已經把大家從2D維度帶領到了3D層面上,《阿凡達1》更是直接掀起了全球范圍內的科幻電影熱浪。
Ⅳ 3D電影有幾種類型
1、空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一般用偏振眼鏡觀看,也有用光譜眼鏡的。
2、不閃式:
不閃式3D 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 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
3、互補色: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4、時分法:
時分法需要顯示器和3D開關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有些復雜,當然成本也高些。
5、光柵式:
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接收電視立體節目,我國自己製造出了光柵式的立體電視機,但光柵式也有缺點,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體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電視上清晰度稍高,但這樣一來,價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這個缺點就是要技術進步。
(4)全息電影3d電影擴展閱讀:
不宜人群:
1、獨眼、雙眼矯正視力相差3行以上、斜視、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眼部手術恢復期的患者。有關專家提醒做過激光近視眼手術的患者在恢復期內不可經常觀看3d電影,在3個星期內最好不要看3d電影。
2、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恐高症者,精神抑鬱或狂躁者。3D電影的畫面內容多為飛行、旋轉、快速切換、穿越起伏的運動場景,對於平時有恐高、暈車症狀的觀眾易產生精神緊張和心理不適,此外3D電影音樂和畫面比較刺激,看後感覺會比較高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發生血壓升高、頭暈、胸悶等不適。
3、高度近視眼患者、遠視眼患者、老年人、有閉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以及「淺前房、窄房角」的觀眾都屬於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不宜觀看3D電影。
眼睛長時間處在光芒較暗環境中,瞳孔擴大,就會使周邊虹膜堆積,房角變的更窄,影響房水循環,導致眼壓升高,誘發閉角型青光眼。另外電影畫面場景驚險刺激,可興奮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也可以使瞳孔散大,引起青光眼發作。
Ⅳ 為什麼3D電影看著那麼逼真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里用他們發明的「活動電影機「首次放映了《火車進站》、《拆牆》、《嬰兒的午餐》、《水澆園丁》、《工廠的大門》等影片。
前面涉及的電影,無論是用3D眼鏡還是採用裸眼3D技術,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其視角是固定的。無論電影的立體感多強,電影導演的鏡頭給你看阿凡達的臉,你就只能看阿凡達的臉,給你看阿凡達的手,就只能看手,如果想繞到阿凡達的身旁去看一看,有沒有可能呢?
全息電影就允許你從各個角度看電影,電影不再是一幅畫面,而是一個擺在你面前的從前後左右都可以看的虛擬物體,它的立體感會更強。
設想一下,在一個小小的房間內,足不出戶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點一下「撒哈拉沙漠」,眼前就會出現漫天黃沙,耳邊縈繞著呼嘯的風聲,腳下也會製造出踩著沙子的感覺,你彷彿真的置身於沙漠之中,分不清是夢境還是現實;點一下「紐約街頭」,眼前立刻是高樓大廈,耳旁響起繁忙的人流車流聲。
如果點一下森林,眼前就會是鬱郁蔥蔥的一片樹木,伴隨著鳥語花香。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全方位的體驗可以讓你親身感受虛擬世界發生的一切,完全置身於其中。我們可以設想,未來的電影技術一定會勝過現在的《阿凡達》很多倍。
Ⅵ 3d電影和3d全息投影儀有什麼不同呢兩種都是用什麼技術
聚象科技全息投影技術可以產生神奇的空間立體成像效果,達到類似科幻電影中在空氣中浮現出全息影像並操作的體驗。我們採用透明成像的方式,利用投影儀或者液晶面板把影像投射在透明的基材上,影像的基材有全息玻璃、全息膜、紗幕、亞克力等。影像內容為聚象科技專業建模團隊製作的三維全息模型和動畫。
聚象科技的全息投影與其他家的區別是,全息投影的內容是可互動的,可操作的,交互的方式有AR增強現實結合的方式、體感操作的方式、觸摸屏觸摸操作的方式等。通過聚象的互動全息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地產商樓盤戶型展示、商家產品展示、博物館科技館展館的展項、展會引流展覽、舞台舞美等,比起傳統的平面平淡的展現方式,由於其未來科技感較強,大大的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和關注,引起過往人群的圍觀,達到比較好的展示效果。
Ⅶ 什麼是立體電影三維動畫全息照相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投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特定的夾角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投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拍攝的放映時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普通的電影或照片都是一個鏡頭從單一視角拍攝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如近大遠小、光線明暗)產生空間感。而立體電影則是由從類似人兩眼的不同視角攝制的具有水平視角差的兩幅畫面組成的,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幕上呈雙影,通過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觀眾左眼看到的是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的是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於是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觀眾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後深處,有的脫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採用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的立體電影受觀眾廳座位區位置的嚴格限制,觀眾頭部不能隨便移動,否則立體效果消失,因此觀眾感到異常不便。在戴眼鏡觀看的立體電影中,廣泛採用著彩色眼鏡法和偏光眼鏡法。彩色眼鏡法是把左右兩個視角拍攝的兩個影像,分別以紅色和青(或綠)色重疊印到同一畫面上,製成一條電影膠片。放映時可用一般放映設備,但觀眾需戴一片為紅另一片為青(或綠)色的眼鏡。使通過紅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紅色影像,通過青色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點是觀眾兩眼色覺不平衡,容易疲勞;優點是不需要改變放映設備。初期的立體電影常用這種方法。1985年日本築波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採用這種方法的球幕黑白電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鏡法的立體電影,從1922年開始一直為各國所重視,有些國家已和大視野的電影相結合,拍成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體電影。這種電影在放映時,左右畫面以偏振軸互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會破壞偏振方向的金屬幕上,成為重疊的雙影,觀看時觀眾戴上偏振軸互為90°、並與放映畫面的偏振光相應的偏光眼鏡,即可把雙影分開獲得立體效果。由於製作和放映工藝的不同,偏光立體電影有雙機和單機之分。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上展出了70毫米大銀幕彩色立體電影。自60年代以來,中國拍攝的立體電影是偏光立體電影。 蘇聯在70年代研試了全息立體電影,觀看時不必戴眼鏡,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圍。由於觀眾眼睛的視覺調節和收斂是自然的,不會引起過分緊張和疲勞,觀眾只要轉動頭部,即可看到如同實物那樣的位置變化,比普通電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實物體那樣。這種電影仍在研究試驗階段。 三維動畫與二維動畫相對應,二維動畫是平面的,只有上下左右的運動效果.三維動畫還有前後(縱深)的運動效果,所以增加了立體感和空間感. 全息原理是「一個系統原則上可以由它的邊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於黑洞的量子性質提出的一個新的基本原理。其實這個基本原理是聯系量子元和量子位結合的量子論的。其數學證明是,時空有多少維,就有多少量子元;有多少量子元,就有多少量子位。它們一起組成類似矩陣的時空有限集,即它們的排列組合集。全息不全,是說選排列數,選空集與選全排列,有對偶性。即一定維數時空的全息性完全等價於少一個量子位的排列數全息性;這類似「量子避錯編碼原理」,從根本上解決了量子計算中的編碼錯誤造成的系統計算誤差問題。而時空的量子計算,類似生物DNA的雙螺旋結構的雙共軛編碼,它是把實與虛、正與負雙共軛編碼組織在一起的量子計算機。這可叫做「生物時空學」,這其中的「熵」,也類似「宏觀的熵」,不但指混亂程度,也指一個范圍。時間指不指一個范圍?從「源於生活」來說,應該指。因此,所有的位置和時間都是范圍。位置「熵」為面積「熵」,時間「熵」為熱力學箭頭「熵」。其次,類似N數量子元和N數量子位的二元排列,與N數行和N數列的行列式或矩陣類似的二元排列,其中有一個不相同,是行列式或矩陣比N數量子元和N數量子位的二元排列少了一個量子位,這是否類似全息原理,N數量子元和N數量子位的二元排列是一個可積系統,它的任何動力學都可以用低一個量子位類似N數行和N數列的行列式或矩陣的場論來描述呢?數學上也許是可以證明或探究的。
麻煩採納,謝謝!
Ⅷ 全息投影技術的原理是什麼3D投影都需要哪些設備
全息投影技術的原理:x0dx0a攝制原理:x0dx0a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信息,此即拍攝過程:被攝物體在激光輻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為參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疊加產生干涉,把物體光波上各點的位相和振幅轉換成在空間上變化的強度,從而利用干涉條紋間的反差和間隔將物體光波的全部信息記錄下來。記錄著干涉條紋的底片經過顯影、定影等處理程序後,便成為一張全息圖,或稱全息照片。x0dx0a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光波信息,這是成象過程:全息圖猶如一個復雜的光柵,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張線性記錄的正弦型全息圖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給出兩個象,即原始象(又稱初始象)和共軛象。再現的圖像立體感強,具有真實的視覺效應。全息圖的每一部分都記錄了物體上各點的光信息,故原則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現原物的整個圖像,通過多次曝光還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多個不同的圖像,而且能互不幹擾地分別顯示出來。x0dx0a在3D投影前,要對物體進行120°的3D攝影。看過3D電影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取下3D眼鏡觀看,畫面有重影而模糊不清。這是因為,銀幕上的畫面並不是一幅,而是兩幅角度不同的畫面疊加的效果。x0dx0a為了模擬「雙目效應」,我們必須拍攝出偏左側的畫面和偏右側的畫面。在拍攝時,其實有兩台3D攝像機同時工作,一台偏向演員左側,記錄偏左的圖像;一台偏向演員右側,記錄偏右的圖像,再通過電腦處理,將兩幅圖像疊加,便成了3D電影源。x0dx0a視覺原理:x0dx0a註:此為3D成像時的視覺原理。與此略有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實際上是真正地呈現出了3D影像。x0dx0a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每個眼睛的視角大約為80度,但是兩個眼睛一起的視角只有120度,也就是說有40度的視角是重合的,所以我們的左右兩個眼睛所看到的的東西其實是不同的,比如你閉上左眼用右眼看或者反過來,就能測試出來效果,左右兩眼接收到的物體轉發給大腦做判斷物體的遠近才能形成立體感。3D立體技術就是模擬這個過程而形成的。x0dx0a完成攝影後,在放映室里,3D電影源投放在一定角度的銀幕上,觀眾需要帶上3D眼鏡觀看。仔細觀察3D眼鏡,我們會發現左右鏡片上有密集而細小的朝向不同的條紋。左鏡片是縱紋,右鏡片是橫紋。正是這些條紋,我們才能看到美妙的3D立體圖。x0dx0a完成攝影後,根據「雙目效應」,將圖像分解,讓左眼只看見偏左的畫面,右眼只看見偏右側的畫面,這樣才能使大腦產生遠近的判斷而生出立體感。在放映時,偏左的畫面和偏右側的畫面所用的投射光是不同的,雖然顏色畫面一樣,但投影用的光的傳播方向是不同的,偏左畫面用的是縱波光(光波沿縱向傳遞),偏右畫面用的是橫波光(光波沿橫向傳遞),由於偏振光的特點縱波光只能穿過縱紋,不能穿過橫紋,因此,透過左鏡片,我們只能看見偏左側的畫面,同理與右鏡片。x0dx0a由此,重疊的畫面被分解,左眼只看見偏左側的畫面,右眼只看見偏右側的畫面,由於雙目效應,我們便產生了遠近感和立體感。
Ⅸ vr和3d投影一樣嘛3d投影和全息有什麼區別vr和全息又有什麼區別
vr是左右格式,t透鏡的光學原理產生的3d效迅念果,3d投影一般都是紅藍光喚鍵產生的效果。全息是增強和昌巧現實,vr是虛擬現實。
Ⅹ 3D電影是什麼
在電影院看3D電影只需要戴一副眼鏡就可以了,這一點是可以肯定滴!
如果你家裡有這種眼鏡的話(是從電影院里順來的?!),你可以把它當成墨鏡戴,只不過款式較特殊點!哈哈
不過將來有3D電視或3D游戲進入中國老百姓家庭的時候,那個眼鏡還是有用滴!!
因為影片是否有3D效果是取決於影片製作時的技術處理以及放映時採用的設備!
3D眼鏡只有在面對3D影片時才能產生3D效果,面對普通影片不會產生3D效果!
具體原因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