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電影美學的三大階段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美學的三大階段

發布時間: 2023-05-13 14:54:32

㈠ 簡答世界電影史上的三大美學運動是什麼內容

電影史上的三次美學運動:
1、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2、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3、 法國新浪潮電影

㈡ 電影史三次美學運動是什麼急用。。

1959年,弗朗索瓦•特呂弗拍攝了自傳體電影《四百下》,讓-呂克•戈滲胡達爾導演了徹底革新電影語言的《筋疲力盡》,阿倫•雷乃拍攝了《廣島之戀》。這是世界友前電影史上的第三次美學運動,這些新導演叢告攔的電影被統稱為「新浪潮」電影。

㈢ 電影理論的理論階段

電影理論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傳統電影理論階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後的現代電影理論階段。在傳統電影理論階段,電影的社會功能、電影與其他藝術的相互關系、電影有別於其他藝術的特性等問題,就已成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就有一些著作探討與戲劇組成元素有所區別的電影作品的基本組成元素(演員表演、造型處理等),以及電影的社會學。在十月革命前,俄國也已經有人提出了電影藝術的特性、電影表現手段、電影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等問題。20世紀20年代,與各國電影藝術家在電影語言上的緊張探索同步,各種電影理論學派接踵出現,其中,以路易·德呂克(「視覺主義」)、傑爾曼·杜拉克(「完整電影」)為代表的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以漢斯·里希特(「電影即節奏」)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理論,以吉加·維爾托夫(「電影眼睛」)、謝爾蓋·愛森斯坦和弗謝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論」)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最引人矚目。除此之外,法國的烏爾班·哈特、讓·愛浦斯坦、萊昂·慕西納克,蘇聯的亞歷山大·沃茲涅先斯基、維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國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國的弗里德里克·塔爾鮑特等,都在電影還是無聲和單色的時期,對於如何理解電影的課題做出了各自的貢獻。電影進入有聲時期後,聲音與畫面的結合帶來的復雜的詩學問題,使30年代出現的許多電影理論著作都帶有偏重於闡述藝術技巧的特點,如聲畫蒙太奇、電影表演、電影劇作等,這個時期,匈牙利的巴拉茲·貝拉(《可見的人》、《電影精神》以及後來的《電影美學》),德國的魯道夫·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以及蘇聯的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都為電影理論的系統化做了大量工作。英國的雷蒙·斯波梯斯伍德(《電影文法》)、保羅·羅沙和約翰·格里爾遜,則被人們稱為電影理論的「普及者」。以羅沙和格里爾遜為代表的英國紀錄電影學派,既推動了世界紀錄電影運動,也為爾後西方電影中「紀錄主義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義大利的溫別爾托·巴巴羅、路易吉·契阿里尼和基多·阿里斯泰戈,則在1939年至1945年為新現實主義電影奠定了理論基礎。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進入30年代後,突破了「蒙太奇就是一切」的狹隘概念,使蒙太奇既與辯證思維原則又與影片各組成元素聯系起來,從而把蒙太奇理論提到了新的水平。傳統電影理論盡管有多種不同形態,但其注意力主要擺在探討電影自身的特性上面。五六十年代,隨著電影研究進入各國大學的課堂,其他學科的學者對電影藝術感到興趣,以及電影藝術本身的發展從傳統時期進入現代時期,電影理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傳統電影理論注重自身特性的探討相比,現代電影理論更多地是把電影放在整個人類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電影理論具有了人文科學的性質;與傳統電影理論封閉式的研究方法相比,現代電影理論顯示出一種開放的特點,運用其他人文科學學科的方法論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電影研究;與傳統電影理論通過傳統的藝術學和美學概念來探討電影的一般規律相比,現代電影理論通過一系列逐步形成的特有概念來探討電影的一般規律。這些都使現代電影理論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面貌。然而,現代電影理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各國理論家的觀點和研究方法也有較大的分歧。例如在西方,從50年代開始,在電影理論的創立上,就明顯地表現出兩種趨向:1?以經驗歸納法為基礎,企圖從電影藝術本身去確定電影藝術的特性;2?著重於推理演繹法,突破傳統藝術學方法的框框,把電影作為社會現象,作為特殊的溝通系統,作為獨特的語言來解釋它的本性。前一種趨向給予電影批評的發展以強有力的推動,在其基礎上產生了各種經驗的概念;後一種趨向則產生了各種非電影專業的概念,如語言學中心主義的、社會學的、資訊理論的及其他概念。前者以法國安德烈·巴贊的影像本體論和德國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物質現實復原論為主要代表,後者則反映於電影符號學、社會學電影理論以及以資訊理論原理為主軸的各種論著之中。

㈣ 世界電影美學的形成期、成熟期、發展期是怎樣的

這里有關於世界電影美學形成期的論文: http://e.beida-online.com/dxtjsp/data/data1.jsp?id=dxymovie11

這是成熟期的: http://cache..com/c?word=%CA%C0%BD%E7%3B%B5%E7%D3%B0%3B%C3%C0%D1%A7%2C%B3%C9%CA%EC%3B%C6%DA&url=http%3A//www%2Eckzl%2Enet/obicn/paper/show%2Easp%3Fid%3D152630&p=&user=

發展期:
三、電影美學的發展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直到今天,電影美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一歷史時期內總的說來,電影在技術上已達到完善的地步,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在此期間電影藝術取得了作為科學劉·象的地位。在美國與歐洲等主要電影國家,電影進入了大學課堂,逐步設立了專門的系科與學院。電影學納入了學術研究的范圍,逐步設立了碩土與博士學位。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技術與文化的發展,
在實踐中電影具有了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影響。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政治、經濟的總趨勢影響下,電影創作出現了新動向,就中如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潮流與法國的新浪潮電影等等。電影藝術從理論上也逐漸形成不同的美學學派,在這一時期內法國巴贊與德國克拉考爾的「影象本體論」與「照相本性論」 (俗稱「長鏡頭」理論)是突出的代表。
在電影史上久已存在的寫實主義與技術主義的兩種創作傾向,在此時期與蒙太奇理論的發展和長鏡頭理論的形成相表裡形成了電影美學的兩大流派

夏衍在《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中說, 「電影的特點一是群眾性,二是綜合性。」電影的綜合性也是盡人皆知的,然而對這「綜合」二字的理解卻各不相同。一、對電影藝術綜合性的一般理解
1、電影是聲光化電的綜合
電影企業部門從製片的角度說電影是聲,……綜合的生產過程。
電影不只是導演、演員的勞動成果。從製片過程看,需要各種技術部門的通體配合。聲,主要指音響與錄音工作;光,電影是在攝影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攝影即光的藝術。電影用光,布光的設計、操縱、變化等對影片畫面的構圖、影調、節奏……影響極大;化,鏡頭的組接以及許多特技需要運用化學方法通過洗印完成,電,電影,電影,從生產到消費一刻也離不開電。電影塑造形象主要就是靠電光在感光膠片上作畫,所以電之於電影,不單是物質設備因素也是藝術創作的因素。
2、電影是編導表攝錄美的綜合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盡管不同的片種,例如,動畫片、武打片、風光片、戲曲片、故事片……等的生產過程有些差異,但總體看來,影片的生產是需要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錄音、舞台美術,電影音樂……各種不同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共同參加的綜合的創作過程。

3、電影是各類藝術的綜合
從傳統的藝術分類的角度看,認為電影藝術包含有各類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剛、音樂、美術、建築、雕塑、舞蹈)以及攝影藝術的成分,因而是各類藝術的綜合。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還著重說明在電影中各類藝術又都「失去了各自的獨立性」而成為「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
上列這些說法都從一定的側面反映了電影的某種特徵,因此都有合理性。若從美學的角度,把電影藝術當做—種意識形態來考查,其綜合性應從電影藝術所塑造的形象去把握。蘇聯電影理論家涅米施說; 「為了確定電影藝術的特徵,首先必須說明電影形象的特徵,亦即闡明電影形象的材料、手段和規律。」
電影塑造的是銀幕形象。銀幕形象是以攝影為基礎,通過放映技術展現給觀眾的一種在時間進程中存在的視聽形象。我以為時空結合的四度空間性就是銀幕形象「綜合」的特點。
二、電影藝術綜合性的實質一一時空綜合的四度空間形象 1、攝影,是用光作畫在平面感光材料上塑造立體的形
克拉考爾說, 「電影按其本質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①從前章講到的電影的發明過程即可看出電影是以攝影為基礎的。觀眾看「電影」,看的是什麼?就是用電影攝影機連續拍照下來的活動攝影的映象。
攝影是用光在感光材料上作畫,是在二度平面上塑造三度空間的形象。這里所謂「度」 (或稱「維」、 「維度」、「次」、 「次元」)是幾何學與物理學上的概念,即指衡量物體的長度、大小、形狀、位置、體積……的物理量。用一個物理量衡量為一『「度」,需要兩個物理量衡量為「二度」,如此等等。一度衡量的是線性;二度衡量的是平面;三度衡量的·是立體。攝影所使用的感光材料是平面的,但攝影通過光線的明暗與線條的角度、位置等等可以使平面構圖在視覺中產生縱深感,構成立體的形象——一種靜態的空間形象。這種形象在作圖上可用X、Y、Z三個軸座標計量它的長、寬、高,這就是三度空間的形象表示法。對攝影形象的量度分析可用2二3來概括。 :
而電影銀幕上出現的人物和景物是運動著的,是一種動態的空間形象。如要分析電影形象只有長寬高三個座標(即①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第3頁。
三度空間的向量)就不足以表示,還需要一個衡量時間的向量「t」來表示。也就是說由於運動攝影,電影比攝影增添了一個維度;時間。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有些照片來說,它的影象也富有動勢,但盡管如此,這張照片的畫面形象仍然是靜止的,它只是捕捉了物體運動的一個瞬間,並使這一充滿動勢的瞬間形象陌照相機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凝固起來。 2、 「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S+1:4)
電影藉助電影攝影機的運動所獲得的是一系列連續的動畫。影片膠片是以24格/秒的速度運動著的。畫格是電影膠片的單位,在電影的拍攝與放映過程中,每一個畫格既是一個單幅的攝影,又是一個運動的單位,它有時值(1/24秒),這就是電影與攝影的區別。可見,影片從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膠片畫格起,就已經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體了。換句話說,時空綜合的特性已然滲透在電影的構成元素一畫格中了。即畫格二攝影+t([:1/24秒)
電影畫格所顯示的影象是在攝影畫面所顯示的三度空間之外又加上了第四個量度一時間,成為時空綜合的四度空間形象了。這種特性可以用公式3+1二4來概括。
時間與空間綜合的四度空間性是電影藝術的根本特性,它制約著電影藝術各方面的特徵,並由此派生出各種電影藝術技巧與表現手法。這將在以後的章節中進一步討論到。
歸納起來,對電影藝術綜合性應如何理解呢?從哲學的角度看,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的存在形式便是運動。所謂「空間」是物質外部運動的相對位置與物
質內部結構形式,具有三維性,所謂「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過程,具有一維性。我以為對於電影藝術的綜合性特點不應局限在傳統的藝術分類的層次上去理解,即認為「電影是各類藝術的綜合」,而應從上位概念,從現實世界的物質本性——時空綜合——的層次上去把握,即把電影看成是綜合地再現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形象的藝術。
這樣的理解與傳統藝術和電影藝術處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上的階段性劃分正相統一。也就是說,作為現代藝術,電影雖然借鑒於傳統藝術的觀念、經驗與手段,但它不是傳統藝術的線性的承傳,它有著與傳統藝術不可等量齊觀的性質。從藝術發生學的角度看來,電影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屬於同一歷史與哲學層次。
總的說來,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具體地說,是哪一個歷史的·代,屬哪些方面,具何特徵的「社會生活」,在哪一個歷史時代,處在何地理環境,有何文化傳統與個性特質的哪一類人的「頭腦」中……等這些因素都是不同的;同時,產生於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又並非都是從一個角度,以一種方式,處於一個認識層次上的「反映」。……由此可見,誕生於二十世紀初始年代的新興的意識形態一電影藝術,仰賴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物質手段,淵源於各類古老藝術的豐富經驗,成了一門能夠逼真地再現現實生活時空特徵的綜合藝術。銀幕形象的四度空間性開拓了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最廣闊的領域,同時也蘊蓄了電影藝術自身發展的巨大的潛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電影成為現代 藝術的基礎。

第三節 逼真的藝術電影藝術紿予觀眾的逼真感受是任何藝術也比不了的。

一、優於其它藝術的逼真效果與文學比較電影是直觀的
文學藝術的造型手段是語言文字,屬於第二信號系統。文學作品通過語言文字的敘述與描寫所創造的藝術形象,需要藉助讀者的想像才能被感知,具有間接性。電影依靠畫面與聲音塑造的銀幕形象,是可見可聞的直觀形象。 2、與音樂、繪畫相比電影是視聽兼備的
音樂運用音響和旋律塑造形象,是可以直接由聽覺感受的形象;繪畫運用色彩與線條塑造形象,是可以直接由視覺感受的形象(雕塑、建築等造型藝術與繪畫類似)。但是,電影的形象是既可聽又可見的。 5、與戲劇,舞蹈比較電影沖破了舞台的假定性在直觀的藝術中,戲劇、舞蹈也都是視聽兼備的綜合藝』 做為舞台表演藝術,戲劇在欣賞效果上存在著一種假定性,這主要表現在:
①第四堵牆的存在。舞台空間是由三面牆圍成的,第四面牆的位置是台口,不設景片。戲劇表演時,演員要有打破第四堵牆的觀念,面對觀眾來做戲;觀眾欣賞時也有一個第四堵牆的意念,要假設是透過第四堵牆來窺探角色的生活與情感。
②舞檯布景、造型比例與透視關系的假定性
由於舞台空間的局限與表演的需要,舞檯布景及其透視關系,布景與道具的造型比例並非都是科學的。不能以建築與制圖的標准來要求,存在著明顯的假定性。但觀眾由於欣賞習慣,也能理解與接受。
⑧演員的化妝、表情,動作與舞台調度的誇張。
話劇由於舞台燈光的影響與劇場條件的需要在表演、化妝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誇張。而電影則要求象生活一樣真實。一切空間場景、人物扮相耍有攝影的逼真性,表演風格也不容許象戲劇那樣大幅度的誇張。
除表演風格與欣賞效果的這些差異之外,在藝術反映生活的可能性方面,舞台藝術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們反映生活的范圍與可能性是有局限的。而電影鏡頭有極大的自由,它沖破了舞台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大白宏觀世界天體運行,小到微觀世界原子結構、遺傳信息傳遞;既可反映物質世界的運動現象,也可以展現人的回憶、幻想、夢境……等心理活動。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景都可以通過視聽兼備的銀幕形象逼真地呈現於觀眾面前,內容廣泛,變化裕如。銀幕形象的逼真性特點使它給予觀眾的感受接近於社會生活現實。在《電影哲學概說》中,作者魏茨曼說; 「電影
的視聽表現手段,使銀幕形象近似手對現實本身的感受。」

二、獲得逼真效果的手段一一運動攝影
運動給電影以生命,使電影成為獨立的藝術。電影藝術的逼真性是發揮了運動攝影的藝術魅力的結果。
許多藝術大師都力圖表現運動,表現事物的動態美。在各種造型藝術里,舉凡那些克服了靜態藝術的局限而表現出動態美的作品都是藝術的上乘。例如:羅丹的雕塑《擲鐵餅者》和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電影藉助運動攝影實現了藝術家表現連續活動著的事物動態美的理想。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對電影的這一特性有敏銳的觀察和高明的判斷。他認為,電影「這是場面的急速的轉換,情緒的傾瀉與情節的奔流,這要比大段冗長的描寫好得多,可以說這更接近於生活,……電影揭開了運動的秘密,這是很偉大的。」②
運動攝影可以包含兩種構成方式:
(土)電影攝影機拍攝運動著的物體或電影攝影機處在運動狀態下進行拍攝;
(2)將攝影機拍得的鏡頭畫面組接起來,形成電影畫面時間與空間的連續運動;
前者是指被拍對象自身的運動以及電影鏡頭的推、拉、搖,移(刊·、降)俯、仰……等不同的拍攝方式;後者是指 鏡頭的剪輯。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使電影具有了「象生活本身一樣」的逼真效果。』、運動攝影的類型及各類鏡頭的審美意義電影攝影機的工作狀態,從機位的區別看分為定位拍攝和運動拍攝。
運動攝影一般分為推,拉、搖、移(含升降)等不同的運動方式和高位俯拍與低位仰拍等幾種類型。通過這些方式,電影把照相術的定點拍攝的單幅照變成了觀察距離、觀察范圍、觀察角度都在不斷變化著的連續畫面。
(1)推拍 又叫「推近」。拍攝時被拍對象不動,攝影機從開拍起逐漸向被拍對象推近,在縮短距離的過程中拍攝的方式。在推近過程中相應地視野縮小,而被拍部位的影象擴大。
推拍的作用是束攏觀眾的注意力,通過鏡頭的運動強制觀眾注意被拍對象,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導演要強調的東西。
(2)拉拍 又叫「拉遠」。與推拍的運動方式相同而方向相反的一種拍攝方法。拍攝時被拍對象不動,從開拍起攝影機後拉與被拍對象的距離越來越遠。在拉遠的過程中視野隨之不斷擴大,而被拍部位的影象逐漸縮小。
拉拍的作用是擴大視野,補充交待必要的人物與環境,給人以舒展的感受。有時可用來增強畫面氣氛。
(3)搖攝 也叫「搖」。是在搖動中改變攝影機拍攝角度的方式。與推拉相同之點是拍攝對象都不動;與推拉不同之處是攝影機機位也不動,只是攝影機的鏡頭在開拍後搖
動以改變拍攝角度。搖攝鏡頭的角度變化有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不同。
A,水平搖 攝影機拍攝時鏡頭沿水平方向搖動,以逐
漸改變拍攝角度。可以由左向右,也可以由右向

㈤ 影視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分為哪三個層次

理解,是審美心理中的理性認識活動。這種理性認識絕不是游離於感性體之外的概念、判斷和推理,而是在感性直接觀照里所滲透的對審美對象本質的理智把握。影視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包含以下三個層次的含義:首先,觀眾要與銀幕上的影像世界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也就是說審美主體要採取一種自覺的觀賞態度,意識到自己是處於一種非實用的審美狀態。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直接伴隨著實用,它常常是行動的先導,而審美情感則是精神上的愉悅,並不要求深化為迅速的行動。其次,觀眾應具備一定的影視文化修養,熟悉和了解影視的語言、結構、節奏、技巧以及影視的各種美學特徵和藝術手法,尤其是當代電影、電視中的時空顛倒、聲畫對位、跳切、變速攝影、意識流、內心獨白、閃回鏡頭等等,才能更好地欣賞影視作品,並獲得審美感受和審美愉悅。這就要求影視觀眾不斷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和理解能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影視作品中融合著的意蘊和哲理的直觀性把握,它更脫離不了理解因素。在中國古典美學中,作品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西方美學中,作品追求「意味」或「哲理」,都認為它是審美的極致。對於影視作品中這種深刻內涵的把握,應當是影視審美心理中理解因素的主要對象。

㈥ 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的三個美學原則

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的三個美學原則是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好萊塢雲集了大批世界各地頂級的導演、編劇、明星、特技人員。好萊塢電影場面的大氣、火爆,特技的逼真、絢麗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好萊塢作為電影人的天堂也吸引了中國大批明星和導演。
中國明星 : 尊龍、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鞏俐、李冰冰、劉亦菲、章子怡,范冰冰,日本明星宇野實彩子等,著名導演李安、吳宇森都到好萊塢發展過。好萊塢電影隨著中國開始引進外國電影以後迅速在國內紅火起來,美國大片、好萊塢明星都有了很多支持者。

㈦ 電影藝術綜合性的三個層次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滑塵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吵談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信碰禪,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㈧ 電影藝術綜合性有哪三個層次

其一,它是每門藝術的綜合。其二,它是科學研究與藝術的綜合。其三,它是美學層次上的綜合。

影視藝術,動漫藝術,自然環境藝術,這三個視覺藝術的存在時間並不是較長,可是卻具有了非常大的功效,影視藝術和游戲藝術屬於綜合藝術,既屬於視覺藝術又屬於聽覺藝術。

電影藝術:

電影可以說是發生在其他藝術的交叉點上,它同繪畫和雕塑的相近在於視覺形象的感染力;同音樂的相近在於通過各種音響而構成的和諧感和節奏感;同文學的相近在於它能通過情節反映現實世界的一切聯系和關系:同戲劇的相近在於演員的藝術。

這就好象中國傳統的討文、繪面、書法盡管是不同門類的藝術,但書論、詩論、文論、畫論、甚至樂論、舞論等可以互用互證一樣,許多美學理論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是共通的,具有普遍的通約性,有的審美理論和方法幾乎關涉到一切中國藝術。

不僅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咐返仿發展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規范著中國傳統藝術思維的想像、思緒、感情、直覺,而且對中國影視藝術標舉本民族的特性,也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體。它既象時間藝術那樣,在時光的流逝中展示畫面,構成延續的藝術形象,又象空間藝術那樣,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地點、畫面上敘述事件的發生、發展世漏、展開形象。

它吸納了文學、戲劇、音樂、衡纖繪畫、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元素,並使之相互融合,構成一個具有全新特質的有機整體。

㈨ 美學演變的三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

美學演變的三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審美意識

  • 第一個階段是審美意識,即審美活動開始前的一種意識狀態,是人類對自然、藝術、哲學等方面的感性經驗和觀念的反映孫褲,它是人類審美經驗的基礎。

  • 第二個階段是美學思想,即人類對審美意識的理性思考和總結,它是審美意識的高級階段,是對審美活動的本質、特徵、規律以及審美范疇的探討和研究,具有系統性和抽象性。

  • 第三個階段是美學學科,即以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為基礎,建立起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人類審美實踐和審美理論的總結和升宏銷華,是對審美經驗和審美理論的規律性認識和總結。

總之,審美意識是審美活動的起點,美學思想是審美意識的理性總結,美學學科是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的綜合體現。

㈩ 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

在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
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
一是紀實性(或瞎首仿稱寫實主義)傳統,
二者的歧異源於電影同現實的關磨纖系。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芹數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