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⑵ 在70年代台灣最賣座的影片主要是什麼類型
言情片和武打片,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仔彎伏、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念攜台灣電影的"政治宣傳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鬧褲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⑶ 拍攝電影南征北戰的摩天嶺現場在什麼地方
摩天嶺位於川、陝、甘三省交界處。 米倉山是大巴山的西段,米倉山西接摩兆皮嫌天嶺。摩天嶺位於甘肅省南部的文縣與四川省北部的青川縣交界處。穿越摩天嶺有著名的「陰平古道」。
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所以歷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在明代將領付友德曾帶兵走過此道,在紅軍長征時,李先念曾率領紅軍走過此路,後來人民解放軍青川時曾走過此道。
(3)電影大摩天嶺擴展閱讀:
《南征北戰》相關劇情:
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後,為徹底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起初,有些戰士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部轉移到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老鄉們對後撤也有意見。
為安定戰士與老鄉的情緒,高營長與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作戰意圖作了解釋說明。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敵方以為我軍敗退,集中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我軍合圍,意欲決戰。
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六個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被我軍圍困的敵握返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山東省沂水縣摩天嶺狙擊前來增援的敵張軍長部隊。
鳳凰山一戰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先鋒。敵軍退守大沙河以南負隅頑抗,高營長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了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索,保全了水壩。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敵人,敵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被生族手擒。
⑷ 《南征北戰》中的摩天嶺在哪兒呢
電影《南征北戰》是我國拍攝的一部軍事題材影片,其外景地大部分是在今山東省青州市、臨朐縣拍攝的。其中,摩天嶺,指的是是臨朐縣嵩山風景區彎纖的摩天嶺。嵩山平湖西濱的小山,海拔不足600米,埋指仿卻是五二年版《南征北戰逗擾》的主拍攝地,一座英雄的山!
⑸ 台灣電影詳細資料大全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國語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台灣電影
- 拼音 :tai wan dian ying
- 特色 :強調導演風格、注重台灣歷史
- 崇尚 :以電影做為宣傳工作
- 其它外文名 :대만영화
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的特色,在於強調導演風格、注重台灣歷史,並崇尚以電影做為宣傳工作。這種特色讓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朱延平等導演,於國際影壇備受好評。但另一方面,因為此類型藝術電影娛樂性較差,於台灣並不叫座,反而依賴島外票房來維持。歷史發展
日據時期
日據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台灣少數民族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 電影《莎勇之鍾》劇照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的影響
台灣自日治時期後期至解嚴前,電影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當時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台灣電影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1962年, *** 為促進本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頒發電影獎項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來主辦,直到1991年,新聞局宣布決定將金馬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自1970年代以來,金馬獎一直是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官方的主導色彩在1980年代以後逐漸消退,但隨著西方好萊塢影片的開放及風行,台灣的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低迷。 近年來,由 *** 出資及主導的「電影輔導金」成為一個鼓勵台灣電影產業及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電影輔導金由行政院新聞局主管,其補助金額以「片」為單位,分為五百萬元及八百萬元兩組。投入金額最少達十五部影片的一億兩千萬元以上,其中,各項申請均有一定規范,例如五百萬組目的乃鼓勵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新人導演。事實上,今台灣電影輔導金的設施,重點落實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能達一定品質和增加影片數量與素質,最後達到產業量能皆達的目標。 電影輔導金於2012年分為一般組、新人組及紀錄片組,一般組最高可獲二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新人組及紀錄片組最高可獲一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此外,電視電影可另外申請高畫質補助,金額上限為三百萬元。雖此電影輔導金帶來許多批評,但若以「創作來活絡台灣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仍多受肯定,事實上,許多人認為輔導金實為台灣文化的輔導架構。 過去《電影法》中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在中華民國國內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國產電影;而中華民國國民在國外製作、主演,並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本國電影。現在的標准則改由行政院新聞局依照拍攝與製作地點、導演與主要演員,以及資金來源在一部電影中所佔比例來認定。戰後時期
台灣閩南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閩南語電影,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閩南語電影《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閩南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閩南語電影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引來一窩風的閩南語歌仔戲跟拍風。 電影《早安台北》海報 20世紀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 20世紀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廷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20世紀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台灣導演:陳國富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 *** 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80年代起,台灣當局新設立了電影發展基金會、電影圖書館,其功能乃為保存電影資產及推廣電影欣賞。同一時間,促成設定了金穗獎。以鼓勵動畫、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劇情短片製作為講目的的獎項,也讓台灣電影藉由劇情片、紀錄片、動畫、與實驗電影提拔出相當多的製作人才。 第30屆金穗獎主視覺圖解嚴時期
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這階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之後幾年,台灣電影於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獲得不少得獎紀錄,這使得主管電影業務的「新聞局」自1990年開始,透過電影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 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多部電影亦搭上順風車取得不錯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島外,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 Happy Birthday 》,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嚴後至今
衰退崩盤
台灣電影的衰退,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當時所有電影市場的配額,是在GATT中討論,市場一直處在不利的位置,1996年起,每年產出量一直維持在15至20部,票房市佔率盤旋在全台總票房1~2%間,這悲慘的景況到2003年達到谷底,這年僅推出15部台灣影片,總票房約NT1,500萬元,不到總票房的1%,這樣的票房相當於《鐵達尼號》的40%,台灣影片當年愁雲慘霧,台灣電影可謂是 *** 放棄的產業。低谷期
2000年後,台灣的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卧虎藏龍》、2002年的《雙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體上,台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持續處於弱勢。 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模式,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元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的作品(同時也是唯一的一部)即為電影《白銀帝國》。由於有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5000萬美元的的大量投資,《白銀帝國》成為大陸與台灣兩地少見的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在開拍之時。而後郭台銘的精緯電影公司雖解散,但其長子郭守正的山水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仍繼續經營。復興熱潮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台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台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19]。 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萊塢片廠籌措資金不易市場低迷因素減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電影亦趕上這波替補美國電影遺留下來的台灣市場爭奪,因而取得較以往為佳的票房成績,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台灣電影票房的指標,2012年《陣頭》、《愛》、《犀利 *** 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2013年《大尾鱸鰻》 都是台灣破億影片;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和以往國片低迷期時藝術電影掛帥的狀況不同,以一般大眾為市場目標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以戲院上映為主的商業紀錄片也開始取得一定的發展(如《翻滾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機,讓片商有資本繼續製作吸引觀眾的電影,也讓台灣電影市場逐漸邁向資金提供、影片內容、觀眾票房三者均贏的正向循環。台灣電影歷經廿年不景氣後,蓄積的能量終在2008年爆發開來,形成一股「國片熱潮」。 2008年台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佔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佔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電影《白銀帝國》海報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導演
今台灣電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所支撐,也成為台灣電影的驕傲。這些工作者,除了侯孝賢與楊德昌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李安、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蔡明亮也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安的《推手》讓所謂後新浪潮電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喜宴》也獲得台灣本地與國際的票房上成功。事實上,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的李安,今與侯孝賢仍成為台灣電影代名詞之一。 台灣導演:李安 除了李安、侯孝賢外,蔡明亮則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的題材,並將觸角深入都會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得獎作品《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另外,幾年後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 *** 描寫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對的,蔡明亮電影雖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為十分灰澀難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陳國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勛、林正盛、張作驥,以及獨立製作的黃明川、賴聲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現。台灣電影的歷史進程,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至台灣解嚴前,便一直為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的情形下發展。事實上,該階段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直至今,台灣當局出資及主導的台灣電影輔導金仍是一個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台灣電影 今台灣有一批年輕紀錄片導演。來自台灣社會各階層的他們,其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題材從探索嚴肅社會或政治議題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皆有。其紀錄片主軸,也從探索社會到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因為配合得當,整體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並有不少的國際重要紀錄片影展獲獎紀錄。另外也有如無米樂的叫好叫座影片。 台灣導演:侯孝賢理論專著
陳飛寶編,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台灣電影導演協會,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羅頗誠譯。台北:萬象圖書。 Chen, Ru-shou Robert. 1993. Dispersion, Ambivalence and Hybridity: A Cultural-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lm Experience in Taiwan in the 198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川瀨健一,2002,台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李常傳譯。台北:南天書局。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編,1996,歷史的腳蹤:台影五十年。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1994,電影與政治宣傳:政策電影研究。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王唯編著,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秀如,1991,台語片的興衰起落。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雄屏編著,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萬象圖書。 焦雄屏編著,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出版。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書局出版社。 李泳泉,1998,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 林贊庭編著,2003,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 1945-1970。台北:文建會。 劉現成, 199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歐淑敏,2004,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的政教功能。台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Rodriguez, Hector. 1995. The Cinema in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三澤真美惠,1999,殖民地下的「新天堂樂園」:日據時期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 Wu, I-fen. 2002.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Essex.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 1896-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2003,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Yeh, Yueh-yu. 1996. A National Score: Popular Music and Taiwanese Cine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張昌彥、李道明主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策劃,1993,台灣電影精選,區桂芝執行編輯。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⑹ 經典的運用蒙太奇手法的電影請介紹下.
1、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⑺ 許多中國明星聚集的電影
成龍,李連傑,趙長軍,趙文卓,吳京,熊欣欣,邱建國,葉振裳,於榮光,王群,樊少皇,梁小龍,劉家良,於承惠,計春華 ,周比利,鄒兆龍,林國斌,元彪,錢小豪 ,劉家輝,盧惠光,元華,與成龍、洪金寶、元彪、元奎,及元武、元德同為香港於占元武師教出的七小福之一, 附 功夫36房·練功房:香港動作明星50強李連傑一九八二年張鑫炎所執導的《少林寺》,相中十七歲的武術比賽冠軍李連傑,技驚四座的武打功夫,讓李連傑一炮而紅,引發繼李小龍之後第二次全球武術熱潮,奠定其日後成為功夫巨星的里程碑。一九九一年李連傑演出了《黃飛鴻》,為演藝生涯創下新的高峰,之後與徐克等導演合作多部武俠電影,成功帶動港台兩地武俠電影的潮流。李連傑從影20餘年已拍攝30多部經典功夫作品,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憑《投名狀》獲得最佳男主角。成龍他是華人社會具有影響力的著名演員和導演,是大中華地區無人不曉的影壇巨星。他以主演驚險動作電影為主,其中主演的《警察故事》便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故事片獎。他是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三位演員之一,與周星馳和周潤發並稱「雙周一成」,意為香港電影票房的保證。不同的是成龍演技並不高超,他是以功夫加輕喜劇而聞名,成龍是一名國際功夫電影巨星。洪金寶香港著名演員,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影壇的「大哥大」。洪金寶十歲時便拜入於占元門下學習京劇,七小福中的大師兄,藝名為元龍,後來亦以藝名朱元龍當上童星。洪金寶對電影的涉獵很廣,曾經擔任的工作包括演員、動作指導、導演、監制、編劇以及龍虎武師,他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曾開創黑色功夫喜劇潮流和時裝動作片。洪金寶因主演《提防小手》榮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後來主演《七小福》,榮獲第三十三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李小龍他被譽為「功夫之王」,獲評香港10大明星之一,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1971年,李小龍回香港後入嘉禾電影公司,與鄒文懷等人合作拍攝了《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游戲》五部電影,雙節棍、凌空飛腳、三腳迴旋連環踢等武打噱頭皆極具個性,令觀眾如痴如醉,掀起功夫熱潮。李小龍的事業成就對影壇以至文化方面都有影響,他不僅開創了華人進軍好萊塢的先河,更創立了截拳道,讓全球崇拜得如痴如醉,也讓西方人認識和學習功夫,同時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甄子丹甄子丹出生在文武雙全的家庭,在美國波士頓成長,曾被送到北京武術隊和李連傑一起學習武術。在回美國的途中經過香港,甄子丹經人介紹與著名武術指導袁和平見面。在袁和平的啟蒙下,甄子丹探究各種武術風格,逐漸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武術體系,並開始進軍電影界。武術成就了甄子丹的事業,而電影更是承載了他的夢想。甄子丹在《鐵馬騮》中展示了傳統武術的魅力,成為受美國觀眾喜愛的中國古裝武打功夫片;在《黃飛鴻二之男兒當自強》中他用濕布做武器與李連傑那場經典的對戰奠定了他功夫明星的地位,也因此容獲了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近年,甄子丹在動作電影方面成績頗佳,分別在第23、25、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連續三次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狄龍香港武俠片與功夫片相當重要的演員。1968年,狄龍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國演員訓練班,得導演張徹,與姜大衛成為扮演「雙角」最成功的搭檔。狄龍不僅在造型上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豐富多采,因此他主演的電影在台灣、東南亞風靡一時,他的演技也聲譽遐邇。1973年,他因在《刺馬》一片中扮演反派人物馬新貽,獲得第十一屆金馬獎的「優秀演技特別獎」,同時獲得第十九屆亞洲影展的「表現突出性格」的男演員獎。他以出色的表演奠定了影壇武俠紅星的地位。1986年,狄龍再次出擊,憑《英雄本色》獲第二十三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80年代末,狄龍宣布引退,1993年又復出,近年仍活躍於影壇,最新參演作品為《三國之見龍卸甲》、《一個好爸爸》。姜大衛七十年代重要的武打明星之一。姜大衛四歲開始即當童星,在《江山美人》等影片中參與演出。1966年入邵氏當武師,得導演張徹欣賞,與狄龍同被收為第二代弟子,在《游俠兒》中擔當主角。1970年憑《報仇》一片成為香港首位榮獲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的演員。當年他紅極一時,拍過很多電影,其中包括《保鏢》、《刺馬》、《十三太保》、《新獨臂刀》、《叛逆》、《死角》等數十部電影。進入八十年代,姜大衛改變演藝方向,曾連續主演了《小生怕怕》、《奪寶計上計》、《霹靂大喇叭》、《富貴逼人》等許多賣座喜劇影片。姜大衛與女星李琳琳結婚,婚後曾移民加拿大,近年迴流香港發展,繼續著他熱愛的演藝事業元彪原名夏令震,是香港動作演員,七小福之一,師承於占元。10歲起就作為兒童演員參加影視演出。70年代曾參演李小龍的《精武門》、《龍爭虎鬥》以及胡金銓的《忠烈圖》,也曾參演邵氏的《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劍》《三少爺的劍》等古裝武俠片。較兩位師兄洪金寶、成龍,元彪體形更好,動作更瀟灑飄逸。主要作品有《快餐車》、《夏日福星》、《黃飛鴻》等,在東南亞及日本有一定影響。他曾經創建過泰禾獨立製片公司,1992年執導並主演了《西藏小子》。1983年為《奇謀妙計五福星》設計動作,獲第三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獎。王羽原名王正權,1963年出道,從影三十年,共拍了五十九部武打片,是導演張徹開創新武俠浪潮的過程中的第一代明星之代表人物,成名作是《獨臂刀》。在銀幕上王羽是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他不僅是位出色的演員,亦為一位出色的導演,1969年執導過經典功夫片名作《龍虎門》。王羽曾是李小龍之前,香港明星中片酬最高、票房最好的武打明星。1970年入嘉禾影業公司。執導的影響最大的兩部作品是《龍虎金剛》和《四大天王》。1971年與日本武打影星勝新太郎聯合演出《新座頭市,大破唐人劍》。70年代中葉脫離嘉禾公司,加盟羅維獨立製片,與成龍聯合演出《風雲雙流星》、《墨水台道》、《直搗黃龍》、《獨臂王大戰血滴子》等。90年代退出影圈後在台灣營商,頗為成功。劉家輝本名冼錦熙,曾是邵氏電影公司力捧的功夫片男星,劉家輝自小便接受劉家良嚴格的正統武術訓練,奠定後來成為武打明星的基礎。1973年劉家輝參與劉家良自資的電影《殺出重圍》而進入電影圈,之後在劉家良的介紹下進入在張徹導演在台灣開設的長弓電影公司工作,1976年與長弓電影簽的三年約滿,遂回到香港,並在由義兄劉家良執導的《陸阿采與黃飛鴻》中首次擔任主角,不過這沒有讓他獲得很大的成功,直到1978年的《少林三十六房》才真正讓他聲名大噪。它不但是當年香港的十大賣座片,也在國外獲得不錯的回響,在某些外國影迷心中的代名詞,光頭成為劉家輝的注冊標記。當功夫片熱潮消退、邵氏不再拍攝電影之後,劉家輝加入無線電視轉向電視圏發展。2003年劉家輝曾受名導演昆廷·塔倫蒂諾之邀在《殺死比爾》電影系列中演出,分別在第一集中飾演瘋狂88的殺手強尼莫,第二集中飾演武術高人白眉。楊紫瓊馬來西亞華人影星。選美出身的她在香港影壇發展,成為國際明星,並受馬來西亞政府冊封拿督,也是馬來西亞第一位演藝界女藝人受此最高的封銜。曾與德寶電影創辦人潘迪生結婚,現已離異。1984年,擁有英國皇家舞蹈學院戲劇舞蹈專業學士學位的楊紫瓊被邀請到香港演出與周潤發拍廣告片,自此便與香港影圈結下不解緣,並以《皇家師姐》一片成名,成為香港頭號女打星。1992年,當與成龍合作的影片《警察故事3》公映後,楊紫瓊成為亞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1998年,離婚後復出的她成為新一代邦德女郎,參演007系列《明日帝國》,名揚國際,成為「最具代表性國際巨星」。劉家良香港著名武術宗師,從武術指導升任導演的第一人。七歲開始隨父親學武,父親劉湛是黃飛鴻入室弟子林世榮的親傳弟子。50年劉家良隨父進入電影界,從臨時演員及龍虎武師做起。63年,與唐佳合作,在《南龍北鳳》一片中初當武術指導。成名作則是65年長城公司的《雲海玉弓緣》。其後,他與唐佳一同被邵氏公司聘為武術指導,長期擔任張徹影片的武術指導。其後在張徹執導的《方世玉與洪熙官》一片中擔任武術指導,展開正宗國術的路線。75年重投邵氏,執導首部作品《神打》,他憑此片一炮而紅,更奠定地動作片導演之地位。自75年起,劉家良在邵氏公司正式當導演,開拍多部電影。八九十年代,劉家良執導過不少膾炙人口的武打片,如《南北少林》、《五郎八卦棍》、《醉拳2》等;劉師傅更憑《醉拳2》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獎。劉家良一直堅持正宗國術、真實武打的風格,強烈地表現華南文化與傳統的根,更是他人難以取代。02年,劉家良為邵氏電影公司開拍進軍內地的第一部電影《醉馬騮》,05年,他又以68歲高齡參演了徐克的《七劍》,身手依然敏捷,鄒兆龍又名倪星,是一名台灣出生的演員,最具影響的作品是在《黑客帝國》系列當中的角色,在香港電影當中,鄒兆龍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九品芝麻官的大反派常威。鄒兆龍也等與李連傑、洪金寶等合作過,比如2006年的《霍元甲》,而最新一部影片是與成龍以及李連傑演出的《功夫之王》。 鄒兆龍共有十三名兄弟姐妹,父親不幸早逝,在五歲起便賺錢養家,並跟同事一起習武。十二歲時便投身電影界,擔任武打替身,並開始修練跆拳道與泰拳,以及學習電影拍攝的格鬥技巧。更於十八歲時得到洪金寶的賞識,成為他唯一的徒弟。自此鄒兆龍加入了洪金寶的班底,並跟袁和平,元奎和徐克等著名導演合作拍攝了三十多部電影。鄭佩佩香港最早的一代武俠女打星,有「武俠影後」之稱。1963年考入『南國實驗劇團』,畢業後進入邵氏公司當演員。從影首部作品為《寶蓮燈》,片中嘗試反串演出。1964年,主演文藝片《情人石》一舉成名,並因此獲得國際獨立製片人協會「金武士獎」,由於她是第一個得到此獎的亞洲女演員,因此在當時被認為是演技優秀和最有前途的影壇新秀。她在邵氏共拍過二十多部影片,多為武俠片,其中著名的有《大醉俠》、《金燕子》、《鍾馗娘子》等,由於她對芭蕾舞音樂和中國古典舞蹈,都有相當造詣,因此演起武俠片來,身手敏捷,姿勢美妙。 1964 年,邵氏開拍《大醉俠》,起初屬意蕭湘演出金燕子一角;但導演胡金銓卻認為鄭佩佩的舞蹈底子合乎影片中打鬥場面所要求的韻律,於是找她試鏡。演出後果然造成轟動,從此她的星運鴻圖大展。鄭佩佩縱橫影壇十多年,拍過無數電影,1970年退出影壇並赴美國結婚,婚後進入美國大學進修,攻讀舞蹈藝術。1973年曾為嘉禾電影公司復出拍攝《鐵娃》及《虎辮子》兩出電影,拍完後便回美國繼續定居。2001年演出李安的《卧虎藏龍》「碧眼狐狸」一角,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項以及角逐奧斯卡金像獎,為她的事業再創高峰。徐楓1966年入台灣聯邦影業公司。她拍的第一部影片是胡金銓所導的《龍門客棧》,在片中她飾明朝於謙的女兒於欣。翌年,她主演《俠女》,一派冷艷而英氣凜然、沉默而堅毅果斷的神采,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該片於一九六八年五月,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榮獲得最高榮舉的「最佳攝制技術獎」。徐楓從此享有「冷艷俠女」的美譽。在聯邦公司五年,共拍了五部影片。她因主演《龍城十日》,獲得台灣第九屆金馬獎「最有希望新女星獎」。她以《大摩天嶺》一片,在二十屆亞洲影展獲得演技優異女主角獎。離開聯邦公司後,自一九七一到一九七五年,她主演過不止廿部影片,有武戲;有文戲,但以前者居多。武戲中著名的有《迎春閣之風波》與《忠烈圖》。在《忠烈圖》里,她飾演白鷹妻子伍若詩,夫妻均是明朝抗倭俠士;徐楓在該片沉默寡言而武功高強,形象特出。在《迎春閣之風波》則飾演冷艷的蒙古郡主,氣派雍容而出手狠辣,是她武俠片中最出色之作。趙文卓八歲起即向張植彬從師習武,曾為哈爾濱武術隊隊員;在大學時曾奪得全國錦標賽少年冠軍、中國全國大學生比賽全能冠軍、全國武術冠軍和當選中國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等榮譽,故有「功夫皇帝」稱號,1992年字《新方世玉》中被元奎提拔成為武打片新人,從而開始進入影壇,就這樣他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和大明星李連傑同台演出的機會。當時同在北影廠拍攝電影《黃飛鴻—王者之風》的國際大導演徐克,因為不滿出演「黃飛鴻」的演員的表演,決定破格起用名不見經傳的趙文卓出演大俠「黃飛鴻」。之後,徐克與趙文卓所在的體育大學簽訂了長期演出合約。因此便有了後來的電影《黃飛鴻——龍城殲霸》、《青蛇》、《滿漢全席》、《刀》及電視劇《黃飛鴻》等一系列徐克作品。傅聲香港著名電影功夫男演員,1971年,傅聲考進香港邵氏公司與香港廣播公司合辦的第一期演員訓練班,傅聲第一部影片是《十四女英豪》。由於傅聲的熱情、活躍、聰明,受到導演張徹的賞識,使之成為張徹第四代的干兒子。1973年張徹在台灣創建「長弓公司」,把原准備給另一位導演的劇本《方世玉與洪熙官》收回,計劃由自己拍攝,以做為「長弓」的創業電影。張徹大膽起用傅聲做為男主角,結果一炮而紅,將傅聲的演藝生涯推向高峰。同年傅聲演出張徹執導的《朋友》,獲得二十屆亞洲影展「最有希望男演員獎」。1983年7月7日,傅聲因車禍不幸去世。惠英紅憑電影《長輩》獲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惠英紅的父親在文革時帶著妻妾子女逃到香港。14歲那年惠英紅加入夜總會表演歌舞,三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大導演張徹賞識,收為乾女兒,成為邵氏基本演員。她演的處女作是《射鵰英雄傳》,扮演苦命女子「穆念慈」。1980年代惠英紅拍劉家良的功夫片揚名,一直以打女的形象出現銀幕上。進入90年代,楊紫瓊、楊麗菁等新一代「打女」崛起,創新的武術設計、多變的拍攝技巧和富有層次的演繹方式更受觀眾歡迎,惠英紅才漸漸地退出了影壇一線地位。直到現在,惠英紅仍然是唯一一位獲得金像獎的武打動作女星。黃家達動作片演員,擅長空手道、合氣道,起初在香港警察總隊部教授空手道,於1970年代參與數部功夫片導演郭南宏執導影片,《少林寺十八銅人》為代表作;1980年代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拍攝多部動作片,至1999年仍有作品演出。主要作品有:《八百壯士》、《少林寺十八銅人》、《火燒少林寺》、《合氣道》、《雍正大破十八銅人》等。林青霞林青霞最受歡迎時,作品無論是質與量,在當代中國電影上都堪稱名列前茅。林青霞曾主演超過百部電影,主要包括:《窗外》、《我是一片雲》、《新蜀山劍俠傳》、《天山童姥》、《警察故事》、《刀馬旦》、《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東方不敗—風雲再起》、《白發魔女傳》、《刀劍笑》、《重慶森林》和《東邪西毒》等等。1975年的《八百壯士》,奪得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而1990年主演的《滾滾紅塵》一片,則為林青霞贏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榮譽。林青霞演出內容廣泛,大多屬於正面角色。晚期的《東方不敗》等的反串男角嘗試也頗為成功,曾創造風潮於一時。在台灣,林青霞最為人熟知的角色仍是與柯俊雄等合作的作品《八百壯士》。劇中林青霞演出泅水攜帶國旗潛赴上海閘北四行倉庫,鼓舞抗日守軍的女童軍楊惠敏。林青霞從此與「愛國藝人」形象密切連接。%D%A
⑻ 苗天的影視作品
1956年:《馬車夫之戀》
1958年:《奔》
1967年:《貂蟬與呂布》
1967年:《龍門客棧》
1968年:《手指拗出》
1968年:《江湖客》
1969年:《鐵娘子》
1969年:《一代劍王》
1969年:《黑白道》
1970年:《俠女》
1970年:《烈火》李坦
1971年:《劍》
1971年:《雙槍王八妹瞎擾如》
1971年:《獨行大鏢客》
1971年:《大煞星》
1971年:《萬里雄風》
1971年:《大漠英雄傳》
1971年:《刺蠻王》
1972年:《燕子李三》
1972年:《女拳師》
1972年:《龍虎豹》
1972年:《霸王拳》
1972年:《江湖女兒》
1972年:《潮州怒漢》
1972年:《鐵三角》
1973年:《橫沖直撞女煞星》
1973年:《趕盡殺絕》
1973年:《野虎》
1973年:《怒火》
1973年:《突破死亡線》
1974年:《大摩天嶺》
1974年:《鬼馬兩金剛》
1974年:《黑手金剛》
1974年:《虎娃兒》
1974年:《英雄榜》
1974年:《珠江大風暴》
1975年:《大千世界》
1975年:《七面人》
1975年:《傾國傾城》
1976年:《瀛台泣血》
1976年:《八道樓子》
1976年:《陰陽有情天》
1976年:《少林木人巷》
1976年:《黑龍會》
1977年:《劍霜刃》
1977年:《風雲人物》
1977年:《聖劍千秋》
1977年:《嬌嬌兵團》磨啟
1977年:《龍蛇俠影》
1978年:《真白蛇傳》
1978年:《天涯未歸人》
1978年:《洪文定與胡亞彪》
1978年:《蛇鶴八步》
1978年:《大饅頭與俏姑娘》
1978年:《玉蜻蜓》
1978年:《戰天山》
1979年:《醉猴女》
1979年:《七十二煞星》
1979年:《百萬將軍一個兵》
1979年:《錦衣衛》
1980年:《有我無敵》
1980年:《皇天後土》
1980年:《一招半式闖江湖》
1980年:《浪子的眼淚》
1980年:《幽伶武士》
1980年:《十萬大山風雲》
1980年:《幽靈神功》
1980年:《地獄天堂》
1981年:《艷賊》
1981年:《皇帝與太監》
1981年:《鐵漢斗老千》
1981年:《天字第一號》
1982年:《白痴的歲月》
1983年:《星星知我心》
1983年:《追鬼七雄》
1983年:《活寶行大運》
1985年:《唐朝綺麗男》
1985年:《你追我跑》
1987年:《赤腳天使》
1988年:《女歡男愛》
1992年:《青少年哪吒》
1996年:《漫畫王》
1997年:《河流》
1998年:《洞》
2001年:《你那邊幾點》
2003年:《不散》
2003年:《不見》
⑼ 徐楓簡介及詳細資料
人物經歷
演藝經歷
徐楓息影後的生活照1966年16歲的徐楓在就讀於育達商職二年級時,便考入了聯邦電影公司。
1967年她的銀幕處女作是與上官靈鳳、苗天主演胡金銓執導的武俠片《龍門客棧》,初出茅廬的徐楓也憑借這部處女作贏得矚目。
1969年在屠忠訓自編自導的電影《龍城十日》中飾演抗金大本營中派出的密探玉蜻蜓尚炎芝,憑借該片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有希望新女星。
1971年與石雋共同主演胡金銓自編自導的電影《俠女》。
1974年徐楓主演的影片《大摩天嶺》為她贏得了第22屆亞太電影節金皇冠盾牌獎。
1975年參演丁善璽編導,敘述1937年日寇侵略上海的電影《八百壯士》。同年5月23日《俠女》榮獲法國坎城影展"最高綜合技術獎",成為首部在西方國際性影展中獲獎的中國電影;同年9月,影片參加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一屆靈異電影節,獲心靈影展榮譽獎。
1976年徐楓出演由《俠女》原班人馬再度合作的電影《刺客》,並獲得了第1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77年與岳華、白鷹主演武俠電影《俠士鏢客殺手》。
1979年和歸亞蕾主演了陳耀圻執導的歷史題材傳奇影片《源》,徐楓飾演的主人翁吳霖芳,並獲得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從商經歷
1984年徐楓將事業的重心由台前轉往幕後,在台灣創立"湯臣電影事業有限公司",並自己親自擔任製片人。隨後於香港、上海分別設立分公司。
1992年由湯臣公司製作由她自己監制的影片《霸王別姬》在次年的坎城影展首次為中國電影贏得"金棕櫚"殊榮,並獲美國最佳外語片金球獎。1992年徐楓與其夫湯君年回響中央 *** 、上海市 *** 建設浦東的號召,開始在上海投資,對浦東的開發不遺餘力,為此上海市 *** 特別頒發上海最高獎章"白玉蘭"獎。
1996年繼《霸王別姬》後徐楓與陳凱歌再次合作文藝片《風月》,但是該片成績不盡理想,二人的黃金組合暫告散夥。
1998年坎城影展頒發乎判"最傑出製片人獎"表彰徐楓為推廣中國電影所做出的貢獻。
2001年徐楓獲摩納哥王室委任為"摩納哥駐上海名譽領事",並同年於上海設立摩納哥公國駐上海名譽領事館。
2002年成立"湯臣國際娛樂控股有限公司",促進娛樂事業邁向現代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2003年擔任彭小蓮執導,王祖賢、馮遠征主演的電影《美麗上海》的製片人。
2004年10月湯臣的董事長湯君年去世,徐楓接替湯君年在"湯臣海景"之董事長及總經理之職位。
2007年湯臣一品天價樓盤遭調查,徐楓堅持湯臣一品不怕查不降價。
2010年徐楓增持湯臣集團1592萬股。
2013年12月徐楓耗資4萬港幣,增持湯臣集團2萬股。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1991 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 ---- 葉鴻偉 陸元琪/吳佩瑜/楊潔玫 1990 滾滾紅塵 ---- 嚴浩 張曼玉/吳耀漢/顧美華 1983 火焰山 ---- 黃延恩 劉喜亮/王鳳霞/歐陽甲仁 1982 女剌客 ---- ---- ---- 1980 古寧頭大戰 ---- ---- ---- 1980 碧血黃花 ---- 丁善璽 徐楓/林青霞/周紹棟 1979 八絕 ---- 鮑學禮 譚道良/陳惠敏/王鍾 1979 空山靈雨 ---- 胡金銓 徐楓/秦沛/石雋 1979 山中傳奇 ---- 胡金銓 張艾嘉/田豐/吳明才 1979 龍城金密圖 ---- ---- ---- 1979 全本鐵公雞 ---- ---- ---- 1978 英雄對英雄 ---- 凌雲 凌雲/徐楓/苗可秀 1978 一代俠女 ---- 謝光南 陳森林/陳鴻烈/宗華 1977 血連環 小蘭 Ting Mei Sung 張翼/胡錦/柯受良 1977 白玉京 ---- 李嘉 王筠/林小虎/白鷹 1977 俠士、鏢客、殺手 ---- ---- ---- 1977 劍花煙雨江南殲遲 丁殘艷 羅維 徐楓/馬驥/佟林 1977 龍蛇俠影 ---- 陳志華 羅烈/徐楓/徐傑 1976 星期六的約會 ---- 李芝安 劉文正/恬妞/秦祥歲改改林 1976 獵人 ---- ---- ---- 1976 龍斗風雲 ---- ---- ---- 1975 忠烈圖 ---- 胡金銓 喬宏/韓英傑/洪金寶 1975 十八羅漢陣 ---- ---- ---- 1974 英烈千秋 小雲 丁善璽 甄珍/柯俊雄/陳莎莉 1974 步步追殺 ---- 巫敏雄 徐楓/王冠雄/馬場 1973 黑道行 ---- ---- ---- 1973 大小通吃 高天鳳 Pao-Shu Kao 黃元申/胡錦/倉田保昭 1971 龍城十日 ---- 屠忠訓 徐楓/石雋 1968 龍門客棧 ---- 胡金銓 苗天/徐楓/韓英傑製片作品
時間 作品 1984 《丑小鴨》 1984 《殺夫》1985
《美人圖》1985
《竹籬笆外的春天》
1985 《老少江湖》1985
《好小子》第一集1986
《老頑童與小麻煩》1986
《心鎖》 1986 《好小子》第二集 1987 《苦兒流浪記》1987
《我有話要說》1987
《跨越時空的小子》1987
《黃色故事》1988
《菜刀與六個朋友》1988
《舊情綿綿》1988
《萬能運動員》1988
《飆城》1988
《今夜星光燦爛》 Starry in the Night1988
《夢過界》1989
《小龍過江》1990
《打通關》1990
《滾滾紅塵》 Red Dust1991
《五個女子與一根繩子》1992
《霸王別姬》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1996
《風月》 Temptress Moon 2003 《美麗上海》個人生活
1980年5月與湯臣集團原董事長湯君年結婚。當年以3萬朵玫瑰布置結婚禮堂,開香港鮮花豪華婚禮之先河。
1981年誕下長子湯子嘉,1983年誕下幼子湯子同(後改名為湯珈鋮)。2004年10月丈夫湯君年在香港病逝。
人物評價
早年的徐楓跟上官靈鳳一樣是以拍攝古裝武俠片為主,曾在多部古裝武俠片中擔任女主角。在其十五年的螢屏演藝生涯里共主演了約 50 部電影,徐楓演了15年的女俠,在螢幕上,她很少纏綿而溫柔,只知道獨立、自主,有力量(騰訊評)。從商之後徐楓所率領的湯臣集團十數年在上海的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的碩果和卓著的聲名,"湯臣"已成為業界的知名品牌,同時亦成為品質的代名詞(東方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