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老雹歌劇,
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
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1)中國第一部音樂劇電影擴展閱讀
流派代表
1、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音樂劇作曲家。
1968年韋伯的音樂劇《約瑟與神奇綵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聲樂套曲,一組型橋變奏曲,兩部電影配樂和一首安魂曲,獲得7次托尼獎,
7次奧利弗獎,3次格萊美獎,並且憑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2、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作曲家,侍租帆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台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
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
『貳』 《北風吹》是中國第一部新歌劇嗎
《北風吹》是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中的唱段,該劇1945年4月在延安首次演出。首演中,林白飾喜兒,陳強飾黃世仁,王家乙飾穆仁智。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
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2)中國第一部音樂劇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45年中共七大准備召開之際,當時蘇聯紅軍已經向德國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周揚的指示下,根據1940年流傳在晉察冀邊區一帶「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傳說,加工改編出了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共產黨的階級斗爭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解放區文藝標志物,迅速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後這出歌劇還在國統區演出禪困,廣受贊譽。但國內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羅昌秀賀岩念,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棗如活了11年,後被共產黨救出,於2002年去世。
『叄』 北風吹是第一部新歌劇什麼中的唱段
北風吹是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中的唱段。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解放前的華北農村,貧苦佃農楊白勞(張守維飾)早年喪妻,膝下一女名喜兒(田華飾)激雀彎,相依度日;鄰居王大嬸(胡朋飾)及其子王大春(李百萬飾)常給楊家父女多方照顧,兩家融明悶洽和睦。喜兒和大春相處日久,情投意合,兩老商定秋後為他倆完婚。
惡霸地主黃世仁(陳強飾)欲霸佔年輕貌美的喜兒,遂與管家穆仁智(李壬林飾)設計,以重租厚利強迫楊白勞於年內歸還欠債。舊歷除夕,楊白勞終因無力償還重利,被黃世仁威逼在喜兒的賣身契上畫押。楊白勞痛不欲生,回家後飲鹽鹵自盡。
初一早上,喜兒被搶入黃宅後,受盡折磨。黃世仁為斬斷喜兒對大春的情絲,奪回王家租地,驅逐王大嬸母子,又伺機將喜兒姦汙。
大春救喜兒未成,投奔紅軍。懷有身孕的喜兒在黃家女傭張二嬸的幫助下逃離虎口,途中生下嬰兒,旋即夭折。後獨自入深山穴居,餐風宿露。由於長期缺少鹽分攝入,一頭青絲變成白發。喜兒因常至破廟中取供歲搏品充飢,被村人迷信視為「白毛仙姑」下凡顯靈。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春隨八路軍回到家鄉。此時,黃世仁借村人迷信,製造「白毛仙姑」降災謠言惑眾。留鄉工作的大春為發動減租減息,提高群眾覺悟,十五之夜,親往跟蹤查探,竟在山洞中與喜兒相逢。
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地主被鎮壓了,喜兒報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莊,與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頭發也漸漸變黑了。
『肆』 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是由丁毅賀靜主演的什麼
《白毛女》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4)中國第一部音樂劇電影擴展閱讀:
抗戰時期華北某地農村,抗日隊伍與投敵的漢奸政權的斗爭異常地尖銳。維持會賣國求榮,歡迎日本鬼子進村,與此同時趙大叔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正在堅持斗爭。
貧農女兒喜兒正在准備過年,等待爹爹回家。在「北風吹」的樂曲聲中,她喜氣洋洋地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過了會兒,四名女友來到她家。
同她一起翩翩起舞,貼窗花,祈求新年的幸福平安。她的男友大春也來看望她,給她送來了包餃子的白面,喜兒和大春各自獨舞,繼而跳起了慢板的愛情雙人舞。
這時喜兒的爹爹、老貧農楊白勞冒著風雪趕回家過年,他為女兒買了紅頭繩,高高興興地給她紮起來,父女共舞,洋溢著過年的歡樂氣氛和父女間的真摯感情。
但是,地主黃世仁帶著管家穆仁智和家丁突然問進來逼債。楊白勞無力償還閻王債,被他們打倒在地,並被迫在賣女兒的賣身契上按上手印。喜兒奮起反抗企圖抓走她的家丁。楊白勞悲憤交加,操起棍子將黃世仁打翻在地,但寡不敵眾,楊白勞慘遭毒手,含恨而死。喜兒悲痛欲絕。
大春和眾鄉親聞訊趕到,奮起反抗凶惡的家丁。然而,喜兒還是被強行搶走,怒火中燒的大春舉起板斧,要與他們拚命。趙大叔從大局出發,竭力勸阻,指引他去投奔八路軍。
在黃家淪為丫頭的喜兒遭到黃母的毒打。繼而陰險歹毒的黃世仁又來調戲喜兒,她嚴正拒絕並用香爐砸他,因而遭到加倍的侮辱和拷打。此後,在善良的女傭張二嬸的幫助下,喜兒逃出了黃家。
家丁追趕喜兒,發現河邊有一隻她的鞋子,以為她己跳河自盡,便停止了搜查。
喜兒從藏身的葦叢中走出,跳起了堅毅、悲壯的獨舞,發出「我不死,我要活」的吶喊,她下定決心要向地主惡霸報仇雪恨。風吹雨打,寒冬酷暑,嚴酷的野外生活,使客兒頭發從黑到灰,從灰到白,最後成了鬢發完全雪白的白毛女。為了生存,她不得不與野獸搏鬥,忍飢受凍。然而,她堅強地活了下來。
一天,當極度飢餓的喜兒進入奶奶廟偷吃供果時,巧遇地主黃世仁和管家穆仁智。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喜兒憤怒地將香爐朝他們頭上砸去。黃、穆二人嚇得魂不附體,以為是仙姑顯靈,叩頭不止,最後,兩人慌忙逃竄。
大春投奔八路軍後,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一天大春帶領一支八路軍小分隊攻佔某村,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12位姑娘跳起優美抒情的「大紅棗舞」,表達她們歡慶解放的喜悅和對子弟兵的感激之情。大春也率領戰士們起舞答謝,軍民一家,魚水情深。
此後大春和戰士們進山搜查殘敵,巧遇喜兒。彼此認出對方之後,悲喜交加,跳起了雙人舞。接著,大春帶領喜兒走出山坳,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與眾鄉親重聚。
憤怒的群眾抓住了黃世仁和穆仁智,聲討他們欺壓、魚肉百姓的滔天罪行,並且親手燒掉象徵封建制度的地契和賣身契,鄉親們載歌載舞,歡慶解放。
喜兒從大春的手中接過步槍,參加八路軍隊伍,去為保衛勝利成果和解放窮苦百姓而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毛女
『伍』 中國的音樂劇電影有什麼
歌舞電影:
大陸:《劉三姐》,《阿詩瑪》,《五朵金花》(這些都N老了),09年有部拉丁舞電影,叫《斗愛》…
港台:《夜半歌聲》(張國榮版)(1995),《如果愛》(2005)…
音樂劇:《雷雨》….
歌劇:《Turandot》(圖蘭朵)講述了一個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國傳奇故事。有中國版
推薦:
《火爆浪子》Grease(1978)
《發膠》 Hairspray (2007)
《媽媽咪呀》Mamma Mia! (2008)
『陸』 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是什麼是《白毛女》嗎
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是《白毛女》。
編劇是魯藝文學系的賀敬之、丁毅,作曲是音樂系的馬可、張魯、瞿維、向隅、李煥之。導演王濱、王大化、舒強。王昆演喜兒,凌子風演楊白勞,陳強演黃世仁。歌劇音樂用民歌「小白菜」等作基調,大受歡迎。
《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
相關藝術形式:
1951年初上映的電影《白毛女》。編導水華和王濱。田華演喜兒,李百萬演大春,陳強演黃世仁。影片1951年榮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7年榮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
1965年上海芭蕾舞團演出芭蕾舞劇《白毛女》。女主角:蔡國英、茅惠芳飾喜兒;顧峽美、石鍾琴飾白毛女。該劇在1980年代沉寂之後從1990年代開始有多次上演。《白毛女》為日本松山芭蕾舞團保留劇目之一,由清水哲太郎編舞,森下洋子飾喜兒。
『柒』 大眾對歌舞電影的看法是什麼
我國的現代歌舞片比較有缺緩仔影響的是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如果愛》。陳可辛懷揣著「中國50年來第一部真正音樂劇電影」、「3 年來最盛大的中國歌舞片」的理想,使《如果·愛》終於在2005年末粉墨登場,一場豪華的歌舞盛宴剎然間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通覽世界歌舞片發展史,美國和巴西的歌舞片從把簡伏汪單的舞台劇搬上熒幕到現在的製作商業歌舞大片同為歌舞片,表明他們已經進入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而中國的歌舞片經過多年停滯之後,現在正在嘗試改進注入新的哪型活力。
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下面就通過以新世紀好萊塢,巴西和中國歌舞片代表《紅磨坊》,《巴西往事》,《如果愛》這三部影片藝術創作特色上的比較來探討新世紀歌舞片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以及尋求當代成功的歌舞片所必備的基本要素。
《紅磨坊》在敘事方面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的東西。這部電影在片中講述的正是一個傳統好萊塢「後台歌舞片」的故事。劇情設置可以說毫無新意,簡單老套的劇情都成了它被載入歌舞片歷史的「攔路虎」。影片先是把紅磨坊內頹廢、奢靡、淫亂的狂歡場面盡其所能地鋪陳在觀眾面前,營造出烏托邦式的氣氛;緊接著,讓莎婷(尼克·基德曼飾演)與克里斯汀(伊萬·麥克雷格飾演)錯遇並相愛,進而編織出烏托邦式的愛情諾言。
公爵的出現預示著這對剛剛熱戀中的男女將要在社會現實和理想之間艱難抉擇。莎婷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殺害,趕走了克里斯汀,最後克里斯汀還是回來了,歌舞劇成功了,但是莎婷因為肺癆死了。
所有情節鋪墊都是按照典型的後台歌舞片的套路來編排,絲毫沒有創新,所謂「後台歌舞片」是指在一個真實的舞台上表演歌舞節目,加上後台的愛情故事作為填充。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後台愛情」是常見的敘事設計,為歌舞表演提供形勢和情緒的框架,這一時期好萊塢歌舞片對敘事和主題的處理還主要是為前台表演作陪襯的。在這種模式下,即使結局變為有情人終不能白頭偕老, 《紅磨坊》的故事情節也沒有了任何吸引力。
『捌』 香港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音樂片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分享電影的樂趣。
5、《莫欺少年窮》
豆瓣8.0分,beyond樂隊唯一一部電影。
如果你喜歡Beyond,如果你也曾有理想,如果你懷念家駒,如果你懷念那已經過往的青春,如果你才剛走入社會,如果你對未來還很迷茫,建議一看。
『玖』 中國出名的音樂劇有哪些
中國出名的音樂劇有《白毛女》、《金沙》、《白蛇傳》、《蝶》、《啊!鼓嶺》等。
一、《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二、《金沙》
《金沙》是由李蘇友製作,三寶作曲導演的一部音樂劇。該劇講述了男女主角「金」和「沙」之間跨越三千年的凄美永恆的愛情故雹州哪事,通過優美的音樂和完美的舞台呈現,再現3000年前古蜀王都的恢弘場景。
三、《白蛇傳》
《白蛇傳》是李盾創作的第一部音樂劇,創作於1997年,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成功改編民間故事成音樂劇的典範。劇情圍繞著中國民間神話許仙與白蛇的愛情故事展開,但卻以不同的演出形勢帶來全新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四、《蝶》
《蝶》是松雷集團出品的音樂劇,自公演以後,收到眾多海內跡畝外演出商的源碼邀請,正是因為它極好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被稱為「中國音樂劇史詩之作」。
五、《啊!鼓嶺》
《啊!鼓嶺》是由中宣部《黨建》雜志社和全國婦聯宣傳部共同策劃主辦的音樂劇。該劇取材於美國人加德納與福州鼓嶺的故事,由著名音樂劇製作人李盾、著名音樂人金培達以及來自美國百老匯、加拿大等地的藝術家歷時3年創作並打造完成,再現了中美人民跨越90年的友誼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