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3D電影那麼少,幾乎沒有,而外國那麼多
首先,中國電影3D技術實在太差,拍過一些但沒有一部是好口碑的
第二,自從《泰囧》和《西遊》兩部爛片大賣後哪個導演還有心情去排大製作的電影?
第三,中國本來就沒有好的導演去拍大片,年輕導演都去拍小成本了,再加上現在《小時代》這樣青春電影太多了,更加催生了同類型電影的跟風
綜上,中國3D電影少
㈡ 截止2015年7月上映的國產3D電影有哪些
天才眼鏡狗很好看哦,特別的搞笑,內容也很精彩。http://bbs.huahuo.com/thread-1341-1-5.html
㈢ 為什麼中國3D電影效果這么差
這個3d電影原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兩台攝像機並列起來拍攝,模擬人眼的成像效果,外國人很早就在搞3d電影,技術相對成熟,咱們是在人家阿凡達火了之後跟風為之,自然差得多
㈣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㈤ 國產電影的發展現狀如何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中國電影行業集中度
行業概況
1、定義
電影產業是對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個行業為主,同時包括電影的後產品的開發(如音像製品、電影頻道、相關圖書、玩具等)以及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活動的總稱,屬第三產業中娛樂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視聽技術傳遞藝術形象信息,為人們提供審美、娛樂、宣教服務。
電影產業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2、產業鏈剖析:包括五大階段
從電影行業整體來看,其產業鏈包括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環節。電影製作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前端,決定了行業的影片供給數量、質量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議價權。影片製作完成後,通過出品及發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線企業進行宣發。電影產業的終端是院線市場,其基本職能是提供放映服務獲取票務收入,一般占據45%的票房分賬比例,同時還為合作商提供廣告服務、提供賣品等衍生品服務以獲得非票務收入。
在電影產業鏈中,發行上承製片方,下連院線播映方,是將影片全國推廣的渠道,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參與者眾多。
電影製作方主要包括國內外文學與劇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國外的漫威、迪士尼,國內的華策影視、騰訊文學等;內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國內的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影視公司;宣傳發行方包括華納兄弟、環球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發行方,以及淘票票、愛奇藝與貓眼電影等網路發行方;電影產業鏈終端的院線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與國內的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於「互聯網+時代」
從1950年發展至今,我國電影行業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國有資本時代」、「民營資本時代」、「商業大片時代」和目前所處的「互聯網+時代」。
行業政策背景:多項政策加持
以政策扶持為主導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與國家層面以及政策層面出台的各項扶持政策有著緊密的聯系。2010年的《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由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發布,我國對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方針、具體政策措施保障;
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在2014年由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聯合發布,明確了八項具體政策,使得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公益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於2015年由國家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並規定,向申請工商登記的經營性電影放映單位徵收5%的電影專項資金,用於電影產業發展的金融、稅收和人才引進扶持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於2017年3月1日發布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於正處於發展迅速但缺乏法律依據及保障的電影市場來說,無疑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帶來了法制化的信心,也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可以說,國家法律和政策,特別是政策幾乎決定著電影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程度。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疫情後強勢反彈
從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6-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達641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3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截至2021年12月中旬,我國電影票房收入457億元,較2020年恢復較快。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㈥ 為什麼3D播播只放幾分鍾的影視沒有完整的電影
首先,有很多電影在拍攝的時候就只有2D版本的,而其3D效果影片只是後期通過技術做出來的,所以3D效果自然就不是很好。還有一些3D電影在拍攝的技術上就已經和那些著名3D電影差很遠了,此外有些電影的劇情並不是很適合以3D的效果展示出來,導演的想像力和後期的製作也決定了電影的3D效果的好壞。歸根結底是片源的原因,使得我們的觀看質量變差。
同樣是3D電影 但是作品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其實不僅僅是片源的問題,電影院方面也有很多問題,讓3D電影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比如說一些小電影院的放映機和幕布的規格等問題,使得播放出來的畫面大打折扣,比如就幕布而言,金屬幕布在觀影3D時能提升圖像亮度,帶來比較好的體驗,但是在觀影2D時,可視角度小,而且畫面會過亮,容易產生畫面噪點現象,而電影院要照顧到更過的客戶,基本上都不會使用金屬幕布。目前市面上也有兼容2D和3D的幕布,展現兩者的效果都還不錯,但是價格就比較高了,所以為了平衡點,有些影院是在觀看體驗上做了取捨的。
3D效果不如預期 電影院里可能藏貓膩
此外,很多影院為了省錢故意減弱放映機的光源亮度,或者因為不及時更換老舊的放映機光源,使得放映機亮度衰減上很嚴重,這樣大家看到的畫面自然會變差。目前國內數字放映機的氙氣燈造價大約7000元左右,理論使用時間是1000小時,但燈用得越久,損耗就越嚴重,亮度也隨之衰減,很多影院為了減慢燈泡壽命,一開始使用低亮度,隨後在慢慢調高亮。
氙氣燈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 燈源亮度衰減速度急劇降低
最後,談一下目前電影院的現狀,有些電影其實本來有2D和3D兩個版本,但是一些電影院為了利益,只播放3D版本的電影,還有一些人覺得3D電影逼格會更高一些,選擇了3D電影。其實事實上是3D電影帶來的利潤更大,相比2D電影其價格差不多多出一倍,這一結果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比如說很多人看到了3D電影巨大的利潤,便紛紛投入到這個陣營中,魚龍混雜,導致一些爛作魚目混珠。
未來激光光源放映機市場值得看好 一次差的體驗不能定義全部3D電影
其實大家也沒必要對此失望至極,畢竟不能以偏概全,將電影市場一巴掌拍死,電影院還是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美好的東西的,比如說觀影氛圍和交際上等方面。其實大家在了解這些小貓膩後,還是可以做出一些判斷,以防入坑的,就拿某些片源來講,本身就只有2D的版本,其3D的效果很大可能會不盡如人意,而有些作品就是專門為3D效果做的,其效果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目前的激光光源的放映機也開始逐步滲入電影院市場,激光光源有壽命長,亮度可長期保持高質量,低功耗等優點,它的加入,相信以後會讓我們在影院中大飽眼福的!
㈦ 國產動畫電影發展現狀怎麼樣如何評價
國產動畫電影發展現狀我個人不看好,這就是最基本的評價。
你當然可以拿各種高票房的例子,滿座率等等來反駁我。但是,什麼時候要拿商業價值衡量動畫來達到是不是這是一部優秀的動畫的標准?
那是不是我能這么衡量?
畫師畫的畫,賣的畫一分不值,所以他學美術就是毫無意義的?
是不是你掙不到高收入,所以就人生沒有意義?
我不反對電影,尤其是動畫電影附帶商業價值,因為能平衡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導演,說明他能力確實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這片中國的土壤下,動畫電影僅僅只有商業電影是不是太單一了。
且不論電影這種體量的動畫,就連番劇,也未必有百花齊放。
反觀日本,歐美,動畫製作產業發達的地區。各種各樣的故事,角度,棒球,網球,乒乓球。工作職場,學生校園,家庭,涵蓋了幾乎方方面面。
當然,我們確實丟失了一段時間,差距拉開了一段時間。但是正是因為拉開了,看清楚自己與前面的人的差距,進而奮起直追,這才是應該去做的事。而不是沉醉於表面超過的「美夢」中。
或許是,我這個人很悲觀,我沒有發現那些讓我驚喜的東西。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認真的看動畫吧,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把熱愛變成職業吧,
或許,是我太固執了
㈧ 2009到2015年底,國內每年數字電影屏幕(含3D)數量是多少塊其中每年3D屏幕是多少塊 是
截至2014年底全球電影屏幕數量達到142,000塊,較上年同期增長15%。當中北美市場數量為43265塊,EMEA地區數量為40424塊,亞太市場數量為47349塊,拉美市場數量為11177塊。
2015年全球電影屏幕數量分布圖:塊
資料來源:美國電影協會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電影放映銀幕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在全球近14.2萬塊電影熒幕中,數字電影屏幕(含3D)數量為127800塊,佔比為90%。其中3D電影屏幕數量為64905塊,占數字電影屏幕總量的50.7%。
2010-2014年全球數字電影屏幕數量統計:塊
資料來源:美國電影協會
2009-2013年全球3D電影屏幕數量分區域統計(塊)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4
% of digital
U.S./Canada
8,505
13,860
14,734
15,782
16,146
39%
EMEA
3,487
11,769
13,964
15,813
16,888
46%
Asia Pacific
4,661
8,596
14,219
17,726
27,559
70%
Latin America
1,104
2,119
2,629
3,748
4,312
45%
Total
22,385
36,344
45,546
53,069
64,905
51%
㈨ 為什麼國內3D電影只是畫面拉近放大,沒看到太多畫面有立體感!
很簡單這種所謂的3D電影並不是用3D設備拍攝的,為了降低成本只用一些假冒的鏡頭來混水摸底魚。
㈩ 中國電影現狀的發展不足
第一,影片主題過於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達主旨或主題過於直露地剝露出來,損害了電影美學的完整性,令觀眾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後面往往缺乏美學傳統蘊藉的支撐。中國電影美學的一種傳統在於,在通俗故事描繪中投寄深厚的興味蘊藉,讓觀眾在觀賞的愉悅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現階段的國產電影的「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致使觀眾難以投入足夠的理解力和共鳴感。
第三,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不高。不少影片傳達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囿於國內需要,而在國際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
第四,不少電影劇本缺乏質量,導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蘊藉。
第五,推廣模式尚不成熟,推廣的專業化水平產低。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我們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我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我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我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我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第八,大力辦好國內和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