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王》。導演是艾倫·克羅斯蘭,主演是艾爾·喬森、梅·麥卡沃伊、華納·歐蘭德等。該電影於1927年10月6日在美國上映,它是電影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爵士歌王》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世界第一部歌舞片。該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20年代美國紐約猶太區的故事。於1927年10月6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導演是艾倫·克羅斯蘭,主演是艾爾·喬森、梅·麥卡沃伊、華納·歐蘭德等人。
實際上,該影片只有幾段對白,能成為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偶然。因為當時男主角唱完歌後,隨口說了幾句話,便成為了有聲電影。
Ⅱ 為什麼拓荒者往往能成為控制者
最先看到某一領域、某一行業的商機並大膽介入的人,往往因先人一步而成為這一領域的控制者,猶太人在電影業的成功正說明了這一點。
在整個文化領域的所有藝術形式中,電影是一門從誕生之日起就徹底資本化的藝術。電影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製作費用最高的藝術品之一,更是一種直接以贏利,至少是以收回投資為目的的藝術形式。而這樣一種最資本化的藝術形式恰恰是由猶太商人一手培育扶持方得以成長和成熟的。
世界電影史在其發端之後的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內,是與美國電影史重合的,而美國電影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部美國猶太人電影史:
主宰美國電影業的5家最大製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包括其前身米特羅影片公司、高德溫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華納兄弟影片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和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都為猶太人所擁有和控制;另外3家較有規模的影片公司,即環球影片公司、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聯美影片公司,也都為猶太人所創建或擁有。
美國電影史上許多重要製片人或發行人,如阿道夫·朱克爾(派拉蒙)、塞謬爾、高德溫(米高梅和聯美)、卡爾·利姆勒(環球)、馬庫斯·洛伊(米高梅)、威廉·福克斯(20世紀福克斯)、哈里·科恩(哥倫比亞),還有華納4兄弟,即哈里、阿爾伯特、山姆和傑克(華納兄弟),所有這些主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巨頭,都是猶太人。
在電影事業的發展方面,從電影業的初創,到探索聯鎖電影院的分布,從提高影片的質量到引進第一部有聲片,從創立明星制到起用第一個場外導演,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全面改組電影製片公司和60年代鞏固製片公司,猶太人在電影製作和為電影提供資金方面,都起著主導作用。
猶太人在電影世界中的幾乎無處不在,甚至引起一些非猶太人的美國人的不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隨著電影對大眾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將電影從魔鬼和500個非基督徒的猶太人手中解放出來」,成了某一壓力集團的口號。
這種要求,撕開其道貌岸然的外套,內里同幾千年中一再發生的情形極其相像:當電影業完成了資本化,已經成為一個安全而又有利可圖的金礦之時,猶太人就應該被「請」出去了,因為現在這里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地方特別需要猶太人了。
不管現在需要不需要猶太人,電影業在其初起之時,確實是需要猶太人,尤其是猶太商人的。
用美國經濟學家本·塞利格曼的話來說,電影業是在「手套商、葯劑師、皮貨商、布商和珠寶商」(皆為猶太人密集的商業行業)這些開「5分劇場」的人手中興起的。也就是說,早期的電影如同看「西洋鏡」,付5分錢,湊在小孔上看個幾分鍾。誰能保證從那動作笨拙、無聲無色且只有幾分鍾長度的早期電影作品,會誕生出今日令人目眩的整個電影世界?誰能從當年「5分錢」票價開發出今日上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電影業是潛在的有利可圖的行業,但誰能預知,為了讓這種潛力成為現實,或者更為理想,成為「現鈔」,又需要投入多少「現鈔」?即使在電影業總體上已經成為安全之地的今日,耗資巨大的影片,因號召力不強而致虧損的,也不在少數,100部影片中,最終賺錢的,還不到四成。由此不難想見,當年猶太小商小販們投身電影業的時候,是有著什麼樣的魄力和遠見的!
阿道夫·朱克爾是一個匈牙利移民,抵達美國時,他所有的財產就是縫在外衣襯里內的40美元。最初,他以推銷皮貨為生。生意做大之後,他抽出20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到當時已開始實際拍攝電影的廉價游樂場,即所謂的「5分劇場」。就在這期間,他遇到了馬庫斯·洛伊。洛伊出身貧民,小時候做過童工,也是靠做皮貨生意起家的。
朱克爾和洛伊兩人合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買了西洋鏡和廉價游樂場。由於意見不合,不久兩人就各奔東西。有意思的是,由於對電影業資本化的相同認識,兩人從相反方向開始,最終仍然走到了同一點上,雖然兩人沒有重新合夥。
散夥之後,朱克爾守著自己的廉價游樂場,繼續搞製片,後來組建了「著名演員公司」,並最終接管了派拉蒙影片公司。朱克爾很早就認識到控制電影院的重要,因為有了電影院,才能保證拍出的影片有銷路。於是他發行了1000萬美元的股票,建立了自己的連鎖電影院。1926年,他在紐約建造了極為豪華的派拉蒙電影院,將它奉獻給美國。
洛伊的道路剛好同朱克爾方向相反。洛伊先是控制了一批連鎖電影院,以後為了保證自己電影院有足夠的影片可以吸引觀眾,他又轉向了製片。在他的撮合下,3家猶太人的電影製片公司,米特羅影片公司、高德溫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合並,建立了以三家公司第一個字母合在一起作為名稱的米高梅影片公司。
朱克爾和洛伊這種將電影製片與放映電影的劇院聯系在一起的做法,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了電影的產供銷一體化,使電影的製作直接以市場效益或票房價值為取向,電影業資本化所必須具備的構架已經形成。至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商品化,尤其是其美學趣味上的商業化,也許應該更多地歸之於華納四兄弟。
哈里、阿爾伯特、山姆和傑克四兄弟,是一個原籍波蘭的猶太補鞋匠的兒子。他們(主要是兩個大的)原先做過各種小生意,並積累資金,開了一家自行車行。1904年,四兄弟搞到一架電影放映機,就此開始了電影生涯。
開始時,他們只有一架放映機,沒有自己的劇院,連拷貝也只有一部,叫《火車大劫案》。他們四處巡迴放映,因為當時還是無聲片(默片)時代,放映時,就由他們的妹妹彈鋼琴,由四兄弟中最小的傑克伴唱,那時,他才幾歲。以後積累了一點資金,他們開始同別人交換影片,並進而成為影片發行商。
1912年,他們遷居加利福尼亞,創建了華納兄弟影片公司。華納公司銳意創新,雖遭受一系列的失敗,並多次損失慘重,但不改初衷。1927年,他們終於拍攝成功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在該影片中,他們巧妙地借劇中人物之口說了一句膾炙人口的俏皮話:「你們還不曾聽見過什麼聲音」。
華納兄弟常被人稱為「電影界的蒙古人」,四兄弟性格各異,並不十分合得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始終追求票房價值,致力於向大多數人提供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東西。因此,他們有著明確的製片標准,這種市場定位,借用華納公司所生產的一部較為著名的影片《封面女郎》劇中人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開始取悅上流社會的話,那你就完了。」
面向大眾乃至迎合大眾,是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甚至整個好萊塢拍攝影片時遵循的一條總體性標准。不管電影評論家們或電影史研究者持何種批評態度,斥之為「平庸」或者其他什麼,但就電影自身的屬性和電影業資本化的內在要求而言,耗資巨大的電影只有從人數最多的觀眾群體那裡,才能收回投資並獲得贏利。不管是把以華納兄弟為代表的好萊塢猶太巨頭的這種強調「大眾口味」的做法,看做猶太人根深蒂固的平等觀念的作用,還是猶太電影商的精明使然,真正說明問題的是電影業這個藝術領域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是自我照顧得最好的領域,電影能找到慷慨的觀眾,觀眾能有豪華的電影看,這是電影業資本化進展良好的實例。
所以,好萊塢的巨頭們不僅在電影中提供讓觀眾沉醉於其中的夢境,還建造起豪華程度同銀幕上毫無二致的欣賞電影的場所。在「格勞曼中國劇院」和各大電影公司的電影院里,一片金碧輝煌,地上鋪著厚厚的地毯,四處都是琳琅滿目的裝飾,觀眾被奉為皇帝,而領座員和檢票員則像貴族府第中的僕役一樣衣冠楚楚彬彬有禮。
所以,在所有面向大眾的電影門類中最面向大眾的喜劇片部門,成了真正的猶太人天下:除了少數幾個喜劇演員為非猶太人之外,其餘的都是猶太人,如法尼·布賴斯、馬科斯兄弟、傑克·本尼,以及萊尼·布魯斯,而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則因為演技太好而一再被人誤認為是猶太人!
隨著電視的興起,好萊塢以及整個電影世界多少有些衰落了,不過,同時也可以看到,在電視這個商業性更強的領域中,有著與電影業中同樣多的猶太人。美國三大電視網曾經都是由猶太人掌門的:哥倫比亞廣播網(CBS)的威廉·佩利,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倫納德·戈登森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大衛·薩諾夫;英國的3家商業性電視網路:聯合電視台、格拉納達電視台和聯合轉播台,也分別為3個英國猶太人埃米爾·李特、劉·格雷德和悉尼·伯恩斯坦所掌握。而且即使在素以保守、老派著稱的英國,伯恩斯坦的格拉納達電視台也在製作出足以同ABC最好節目相媲美的電視節目的同時,獲得了較高的利潤,並成為「商業性電視台甚至能夠從文化中賺錢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Ⅲ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紐約之光》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
《爵士歌王》的出現時間為1927年10月,而非1928年。1928年出現的是《紐約之光》,可以說是人類第一部真正的有聲電影。
《爵士歌王》,開啟一個新時代1927年十月的某天,紐約市百老匯劇院正在放映《爵士歌王》,突然,銀幕上傳出阿爾•喬爾森的歌聲。
有聲電影誕生
華納公司的第一步,是買下一個電台,這么做也是好萊塢製片廠的第一次。薩姆在電台實驗電子技術,並和內森·萊文森(Nathan Levinson)結為好友,萊文森是西部電氣公司(Western Electric)的技術天才,兩人因共同的興趣走到一起,瘋狂鑽研錄音技術。
讓電影發出聲音,並不是薩姆·華納第一個想出這主意,實際上從電影誕生伊始,發明家就沒有放棄過努力。1889 年 10 月 6 日,愛迪生的助手勞里·迪克森,首次展示了他研製的「有聲電影」。
Ⅳ 電影是那一年問世的
這個問題有技術層面上的
還有藝術層面上的
從技術層面上說,應當是愛迪生在1895年之前就發明的"電影視鏡",有了這種技術上的實驗和支銀冊持才可能有電影藝術的實現,並且"電影"這個名稱就是由愛迪生命名的.
藝術層面上就知孝是上面提到的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公開放映他們拍攝的無聲短片,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而技術上,也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電影搭搏稿機"使電影的放映真正的成為了可能.
Ⅳ 1927年上映的什麼電影
1927年上映的是《爵士歌王》。
1927年上映的電影《爵士歌王》,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這部電影由艾倫·克洛斯蘭執導,艾爾·喬生、梅麥卡沃伊等主演的愛情歌舞片。電影中對白很少,但它在電影界影響深遠,反響火熱,讓當時的觀眾也大吃一驚,影片中的演員也因此享譽盛名。
電影的劇情簡單,講述了一個猶太的兒子立志想成為百老匯明星,但是喜愛唱歌跳舞卻遭到家長親朋的反對。深深熱愛爵士樂的兒子從未放棄,他只能背井離鄉,改換姓名,一路坎坷終於登上了夢想的舞台,在舊金山的一個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爵士歌手。
《爵士歌王》主要角色
1、傑基(傑克·羅賓)
領唱人拉比諾維茲的兒子傑基,天生擁有一副好嗓子以及非常強的動感。傑基的爸爸希望他成為未來的領唱人,但是傑基卻不肯,他想當明星。
傑基在業余時間常到他們街區最熱鬧的馬勒咖啡館的露天庭院唱流行歌曲。他爸爸發現後,拚命地抽打他。倔強的傑基沒有哭,他吻別淚流滿面的母親後離家出走了。
2、瑪麗婭
一名芭蕾舞演員。瑪麗婭覺得傑克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引薦他去了俄耳浦斯劇院。由於瑪麗婭地大力舉薦,傑克終於當上了專業演員,跟隨劇團去各地巡迴演出。
瑪麗婭在與傑克的共處中,逐漸在傑克心目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在這時,瑪麗婭因為出色的表演而被著名的百老匯劇院邀請去演出。臨行分別時,她們難分難舍。
Ⅵ 電影的由來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6)世界電影史中第一部有聲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Ⅶ 世界電影史概況
無聲、有聲、彩色等階段。1993~1995前後是世界電影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直到現在還沒下完。
Ⅷ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爵士歌王》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
1926年,美國「華納兄弟製片公司」為挽救破產局面,決定孤注一擲,咬牙買下西方電影公司有聲片製作專利,試拍了一部歌劇片《唐璜》。
「華納公司」根據經驗,又投入全部財力,於次年拍出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影片大獲成功,本不起眼的「華納公司」由此一躍而成好萊塢的8大製片公司之一。各電影公司見狀,群起效仿,紛紛拍攝有聲片。從此開始了有聲電影時代,默片逐漸消失。
(8)世界電影史中第一部有聲電影擴展閱讀:
從此,隨著有聲電影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影像、聲音元素結合得精益求精,電影徹底走上了有聲片的道路,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無聲電影已經誕生了一批藝術大師,卓別林、雷內·克萊爾、茂瑙、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他們在電影創作實踐中已經為默片積累和完善了一套相當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藝術。
在有聲電影初年,這批默片藝術大師曾對有聲的出現產生過強烈的貶斥和抵觸情緒。確實,早期有聲電影在技術和藝術上的幼稚確曾對無聲電影蒙太奇之藝術精妙產生了不良作用,但隨著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不斷發展、成熟,它最終還是以其不可阻擋的勢頭代表著電影發展的方向。
Ⅸ 關於《阿凡達》電影
我屬於很難會被科幻電影打動的那類觀眾,但是《阿凡達》不僅打動了我,還讓我感受到一種靈異的能量,讓我這樣的凡人在哪怕短暫的時間內靈魂出竅,像影片中那位下肢癱瘓的男主角傑克一樣,得以從另一個星球人眼裡審視自己所屬的人類。
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天火送給人類,惹怒了主神。宙斯不僅將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被鷹啄食,並且聯合諸神打造了一位美女——潘多拉,讓她攜著一個裝滿災難的魔匣嫁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在新婚之夜打開魔匣:瘟疫、嫉妒、罪惡、貪婪等種種劣性充斥人間……潘多拉成了傳播災難的罪魁禍首。在卡梅隆導演的這部影片里,人類別有用心地將自己想要攻擊並佔有的那個星球命名為「潘多拉」,無疑是給侵略賦予「正義」的名義。潘多拉星球=災星,既然是災星,便出師有名。
傑克當初之所以願意替代死去的弟弟當一名「阿凡達戰士」,用真身的思維操縱作為間諜的「代身」去潘多拉星球歷險,是出於兩個自私的目的:一是人類的自私(掠奪外星球資源),二是個體的自私(獲得行走的能力)。然而,人類既要滿足自己膨脹的慾望,又虛偽地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甚至冒充神的名義。「阿凡達」在梵文中,意為「神在凡間的轉世化身」。
然而,當傑克來到潘多拉星球之後,卻發現這個被人類渲染為毒氣蒸騰、妖魔聚生的恐怖地方,其實是一個巨樹參天、山巒懸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斕、美麗無比的奇幻花園。那裡的生物雖然面目猙獰、威力無比、脾氣可怕,但它們對傑克的攻擊只是因為寧靜被侵擾,與其說是攻擊,不如說是自衛,它們習慣了含羞草的掩護和夜色的靜謐。在雨林里居住的土著部落——納美人,雖然虎鼻豹眼、藍色皮膚、身材高大、奔跑如獸,但他們善良友好、團結互愛、恪守諾言、正直勇敢,並且有著與大自然通靈的本性,受到夏娃女神的庇護。沒過兩天,傑克就被部落人的真誠友好深深打動,並愛上了那位救過他性命並教給他語言和生存本領的首領女兒,並為成為部落的成員感到安全和溫暖。
我想,經過一系列讓人心驚肉跳的叢林歷險之後,我與電影院里的所有觀眾都和傑克一樣被潛移默化地「洗腦」,我們逐漸剔除了自己身上暴力的「獸性」,恢復了已在消費文明進程中正不斷喪失的溫暖「人性」。
影片里最讓我感動的場景之一,是傑克的身體在黑色的叢林里被閃著神異光芒的靈樹種子所包裹,那些種子就像輕盈飄浮的楊花柳絮,像在大海里浮游的透明海蜇,發著內源的光,傳遞著和諧的信息。部落首領的女兒就是因為看到一枚靈樹種子落到已經拉弓欲射的箭頭上,才沒有射殺不速之客,相反大戰群狼,救了他性命;她就是因為看到無數靈樹種子落到陌生人身上,她才相信了他,並決定將他帶回部落,不僅教她騎馬駕鳥,彎弓射箭,還帶他去看部落的神樹,與他在神樹下接吻交歡。
傑克愛上了納美人,也出賣了納美人。根據他提供的准確信息,人類的戰機和飛船來到這片和諧之地,展開殘酷的殺戮,炸斷了納美人棲居的巨樹,將茂盛的綠林變成一片火海和焦土。面對人類的殘暴,傑克毅然背叛了同類,在善良與正義的驅使下,他在「真身的所屬」與「化身的所屬」之間選擇了後者,他用人類抗爭的勇氣和智慧帶領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納美人與人類決戰!在彩色的飛鳥與金屬的飛船之間,我們都將勝利的期待給了飛鳥,都將正義的支持給了弱者,都像傑克一樣義無反顧地背叛了人類。
這種背叛也是正義的審判,審判的是人類日益膨脹的霸道、殘忍、謊言與貪婪(唯我獨尊的霸道,無視生靈的殘忍,扮神裝聖的謊言,佔有一切的貪婪)。我們藉助傑克的眼睛看到了潘多拉魔匣里飛出的邪惡附體,意識到真正的潘多拉星球並不是我們所命名的那個,而是正在我們手中走向毀滅的地球!人類自稱是盜火者的後代——普羅米修斯的後代,但是我們卻用盜來的火在做些什麼?普羅米修斯不怕遭到主神的懲罰而將天火偷到人間,是為給人類光明和溫暖,是為讓人類幸福地存活。而人類呢?卻將火變成摧毀自然、塗炭生靈的武器。背叛了普羅米修斯初衷的人類,還配稱自己是普羅米修斯的後代嗎?
說《阿凡達》表達了「保護環境」和「反對霸權」兩個主題,我一點不覺得是「拔高」。我恍然明白了自己以前為什麼不愛看《未來世界》或《星球大戰》之類的科幻片,原因是我從骨子裡抵抗人類日益強大的暴力傾向、佔有慾望和缺少節制的征服野心。在那些片子里,人類永遠是扮演趾高氣揚、目無一切的征服者角色。而在《阿凡達》里,人類第一次戰勝了自我。影片的結尾,在靈樹之下,傑克的元神在納美人祈禱下從真身飛進了化身。當他突然睜眼的時候,我的心發出快樂的尖叫,無數的靈樹種子匯聚到一起,光芒萬丈。
我興奮地發現:膾炙人口的希臘神話在世代轉述的過程中發生了錯誤。傳說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為了拯救人類而偷偷放到魔匣底層的「希望」還沒有來得及飛出來,潘多拉就把盒子扣上了。事實並非如此,「希望」飛出來了,始終飄在我們周圍,只是我們肉眼沒有看到罷了。也許我們看到了,但是由於相信了誤傳,所以對它視而不見。
今晚,從電影院出來,走在夜色籠罩的街道,我看到了「希望」,並且聽到邁克傑克遜在納美人的星球上唱《拯救世界》。我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看到了在空氣中飄舞、閃著熒光的靈樹的種子,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感覺到越來越多的種子正落到自己身上。
Ⅹ 電影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它有哪些由來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信衡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裂洞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肆坦枯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