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電影的組成部分有哪些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Ⅱ 用電腦看3D電影需要什麼條件
第一,你想看什麼方式的,有偏色 偏光和快門,其中最差的是偏色,但是它只需要一幅偏色眼鏡即可.不需要更換顯示設備,偏光和快門需要更換顯示器,快門的效果要比偏光的好.
第二,如果只是看電影的話,就沒有必要顯卡支持3D了。目前能夠完全支持3D的只有NVIDIA的方案,ATI和INTEL目前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方案來解決3D。但是不是說ATI和INTEL都不能用3D,只是不能直接開啟3d游戲的立體效果。還是可以看3D電影的。因為3D電影已經直接由雙攝像機拍攝或者製作出雙畫面了,看的時候只需要一個3D輸出即可。而無論是偏色 偏光還是快門,都屬於是3D輸出,看你的是什麼設備,就可以通過軟體直接輸出到什麼方式上去,剩下的就是你的設備怎麼看3D和看3D的效果的不同了。而如果玩游戲,則就比較嚴格了。要求系統(WIN7) 顯卡(NVIDIA) 眼鏡(紅藍或者NVIDIA快門) 顯示器(紅藍不用 快門式必須要用NVIDIA認證的)都是特定的。
Ⅲ 高清3D電影在電腦上播放對電腦的配置要求
3D電影一般在電腦上是看不出3D效果的,在電影院觀賞3D電影也是要帶專門的眼鏡的,要是高清的話,只要電腦的顯卡還過得去,那就都能看。建議使用暴風影音觀看,它有「左眼功能」能大幅度提高在線電影的清晰度。
Ⅳ 一個最基本的3D家庭影院造價多少,要有哪些配製。
家庭影院的話造價不貴的,主要要以下幾個配置
第一投影儀,這個價錢幅度很大,一般來說2000-3000左右,家裡用就夠了
第二電腦主機,像你要效果好的話,要一個顯卡好一點的主機,其他配置不是很重要,單主機2500左右,處理器和內存一般配置就行,顯卡一定要好一點,不然會卡頓。
第三幕布,這個很便宜,一兩百就夠了,具體看大小。
第四低音炮,這個一般來說200左右算還可以的,最好是漫步者的,如果你預算高,可以買更好的。一分錢一分貨嘛。
第四3D眼鏡,這個很便宜,幾十塊錢就夠了。
一般電影院就是這些配置,只不過他們的設備更貴一點,不過你在家裡的話這些配置能達到電影院的效果。畢竟地方沒電影院那麼大。
Ⅳ 3D電影需要電腦什麼配置啊
首先要說明的是目前主流的3D顯示技術,電腦上是120HZ的顯示器加上一塊N卡的400系列或者是A卡的HD6000系列,處理器至少也要600塊價位以上的,內存最好是4G的,關鍵是那種顯示器還是有那麼貴
Ⅵ 被動式3D立體電影是如何實現的呢
第一,疊加要把畫面完全重合,而不是把光照完全重合。你最好測試一個圖片全屏下,然後把兩個投影投在一個幕布上面。做要不要重影。
第二,3D片源就是3D電影,真正的3D電影都是雙畫面的。一個讓左眼看的畫面一個讓右眼看的畫面滲悔。但是兩個畫面不是完全一樣,而是只有角度上的差別,模擬人的眼睛的。兩個畫面分別讓兩個投影機來投射,再通過偏光鏡形成一個偏光角度,通過偏光眼鏡讓每一隻眼睛只看到每一個投影機上的畫面而看不到另外一個投影的畫面。
比如,兩個線偏光片,一個是橫向的給A投影,一個是豎向給B投影,納喊裂輸出3D畫面到金屬幕布上,偏洞閉光眼鏡左眼是豎向,右眼是橫向的,那麼左眼就只能看到B投影的畫面,而右眼就只能看到A投影的畫面,利用3D電影兩個畫面的角度差,模擬人的眼睛越近的物體看到的角度差越大,那麼就形成了3D了。
Ⅶ 3D電影是如何拍攝和製作出來的
《阿凡達》採用3D技術,將電影屏幕變成了一個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門。
在看3D電影時,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運動,還能夠看到離我們而去或者向我們而來的動作。3D電影會有這種效果,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已經過大腦處理。因為兩隻眼睛位置的區別,每隻眼睛看到的圖像都有細微的不同。大腦會將這些圖像處理成立體視覺,讓我們能夠分辨出距離感。3D電影原理就是如此———讓兩隻眼睛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圖像,剩下的就讓大腦自動完成吧。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3D電影並非電影技術發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銀幕」IMAX屏的可視面積比普通電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過多種技術革新來保證在大屏幕上依然能獲得清晰良好的視覺效果,更容易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經過30年的發展之後,IMAX屏幕開始成為人們觀影的重要標准。這也是許多文章鼓勵大家去看3D+IMAX《阿凡達》的原因。
Ⅷ 什麼叫被動式3d電影
偏振光
偏光式3D技術目前普遍用於商業影院和其它高端應用。在技術方式上和快門式是一樣的,其不同的是被動接收所以也被稱為屬於被動式3D技術,輔助設備方面的成本較低,但對輸出設備的要求較高,所以非常適合商業影院等需要眾多觀眾的場所使用。
時分式
又稱主動快門式3D眼鏡,快門式3D技術可以為家庭用戶提供高品質的3D顯示效果,這種技術的實現需要一付主動式LCD快門眼鏡,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圖象以至於你的大腦將兩幅圖像融合成一體來實現,從而產生了單幅圖像的3D深度感。
Ⅸ WIN7操作系統連接投影機播放被動式3D電影要這么設置
樓主用的是什麼軟體?一般用偏振3D的時候,都是用SSP播放,SSP的顯示方式里有個「雙屏輸出」,選擇後,全屏,自動將擴展顯示的兩個輸出一個顯示左畫面,一個顯示右畫面。
你現在的現象就是左右畫面水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