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第一次》影評 從構圖用光色彩三個角度選一個寫 親們 不少於100字就行 急要
電影是在廈門拍的,景色美得沒話說,感覺很多場景都像是童話里的,看過《星空》可以想像一下類似的畫面色彩和運用。也許你想像的它是那樣優美清新的純愛小故事,那你錯了,當情節漸漸深入,發現故事中人物關系是復雜的,感情是糾結的,劇情是緊張而激烈的。
——女主角之完美的天使
不僅僅是360度無死角美女那麼簡單,她的心地善良美好的程度,超乎任何我看過的電視電影形象,我相信也會超過我們中任何人的期待。她就是完美的化身,哪怕她有一個不健康的身體,一個不完整的人生 ,她卻盡自己所能去完整別人的人生。她知道媽媽在她面前都是強顏歡笑,她走之前還為設計好完整的世界旅行計劃,貼上小小的貼紙和小臉,錄下自己對媽媽的愛。她幫助這對父子走出陰影,她用錄音機記下自己對宮寧的點點滴滴的愛,其實她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她明知道跳舞對自己是危險甚至致命的運動,可是為了讓生命曾經可以絢爛過一刻,毅然決然地登上那個舞台。在這里不得不強調,Angelababy的舞蹈扮相,非常美麗優雅,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男主角之成長的疼痛
前半段的男主角是沖動的是浮躁的。他內心對父親有復雜的感受又有火熱而深沉的愛,他想振作卻總是力不從心。直到遇到女主角,慢慢的慢慢的他被改變了。前女友曾經傷心憤怒地斥到,為什麼我花了那麼多年想要改掉你身上那些惡習都沒辦法成功,到底宋詩喬給你施了什麼魔法?她不知道,其實早在四年前,他們的命運就聯系在一起,他們是命中註定要為彼此帶來溫暖和陽光的人。所以,他成長了。可是她走了以後,他只要看到她的笑臉,只要看到她留下來精心為他綉的紀念,他要有多麼的難過。後面有一段當他聽到詩喬留下來的錄音裡面讓他驚訝的那些話,大屏幕上他哭得撕心裂肺,影院里我哭到不行。最後的他也只能哽咽著唱著對她的思念。
——最親愛的,爸爸媽媽
故事中女主角只有母親,男主角只有父親。這兩位家長都在自己的人生里背負著對逝去的另一半沉重的愛和思念。雖然男女主角的愛情是主線,但是上一代人的愛情同樣表達得刻骨銘心。老戲骨們就是出彩,江珊這個母親那麼優雅美麗,但是卻極力掩飾這內心的擔憂和傷痛,隨處可見她對女兒那深切的關懷;趙爸爸詮釋出了一個失去愛人心靈深度創傷的父親,他有缺點,他有頑固,但他和兒子依然那麼父子情深。那場打巴掌的戲我看到了,那一巴掌疼在心上,之後男主角的心聲那一番話是我這個電影中止不住流淚。
——女配角,其實你也很精彩
袁詠琳飾演得是男主角前女友,開頭的時候就看到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也許最一開始我對她的印象並不深刻,也不正面。可是到後半段,她最終為了圓詩喬的夢想,放棄了自己一個摯愛的舞台、摯愛的角色,並且最後還來看詩喬的演出。她跟又廷在一起很多年,也為了改變他做了很多努力,我相信她對又廷的愛也是那麼熱烈,所以她才可以最終含著笑放手,含著笑祝福他的未來,哪怕她難過,她知道自己不是他命中註定的那個。
整部電影是美好而清新的,也是糾結而厚重的,當這些糾纏在一起的時候,淚點就一次又一次被戳中。感動於世界上怎麼有這么美好的女孩,命運對她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正因此讓她如此地絢爛過,並且永遠留在愛的人心裡。
趙又廷的歌聲貫穿始終,出現多次,雖然是難度不算高的歌曲(畢竟他不是專業歌手),但是詮釋的很好,特別是結尾要邊唱歌邊哽咽著哭。結尾還有Angelababy演唱的一首歌,也很好聽。
提醒大家看電影一定要等到最後,從出字幕開始就還有畫面,一直到字母都出完還有情節哦,千萬不要錯過~
小遺憾
怎麼總覺得少了些鏡頭呢, 比如——采訪里說江珊會有搖滾形象演出,怎麼沒有出現?海報中兩個人在沙灘上和半身在海水中怎麼也沒有看到?
Ⅱ 如何評價趙又廷和Angelababy的電影《第一次》
價趙又廷和Angelababy的電影《第一次》的評價是:
《第一次》所講的不是那種很接地氣的故事,時間和環境都有點架空,很多人物行為也不能用慣常的生活邏輯來解釋,比如那罕見的病,老舊的錄音機,奇怪的任務模式,創作者似乎刻意在時間的縫隙里營造了一個夢幻空間。
它裡面不是純粹講愛情,兩次情節反轉其實是兩次對愛情的否定。宋詩喬和宮寧的父親分別是兩個執著於記憶的人,這記憶或美好或慘痛。
但都讓他們無法正常面對當下的生活,而到了結尾處兩個人的釋然才是這個故事真正的意義所在,當然也包括最後宋詩喬母親的解脫,放手未必就意味著放棄和遺忘,其實這是一個關於相處和成長的心靈雞湯故事。
劇情簡介:
從小與母親鄭青相依為命的宋詩喬,患有不能從事任何激烈運動的遺傳疾病。愛幻想但從未曾戀愛過的她,每天最喜歡的就是對著錄音機說出心底的小秘密。
鄭青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讓女兒體會愛情的美好,就在此時,詩喬巧遇了高中同學宮寧,兩人迅速展開戀情,這也是詩喬第一次感受愛情的美好。
在詩喬的幫助下,宮寧和他的父親關系得到很大程度的緩和。而深深被詩喬吸引的宮寧,開始鼓勵詩喬勇敢追尋她的跳舞夢。但沒想到的是,詩喬和宮寧故事的另一面才正要拉開序幕。
Ⅲ 什麼叫做塗鴉
「塗鴉」一詞,原是唐朝盧仝說其兒子亂寫亂畫頑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雲添丁》:
盧仝有個兒子叫添丁,喜歡亂塗亂寫,常把盧仝的書冊弄得又臟又亂。盧仝因此寫了一首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把兒子的頑皮和自己的無奈描寫得唯妙唯肖。
後來,人們便從盧仝的詩句里得出「塗鴉」一詞,流傳至今。
國內塗鴉網站最喜歡的是塗鴉家園
http://www.tooya.net
Graffiti:我們俗稱的塗鴉,也有希臘文的 「Graphein」。
最為認同的說法是graffiti起源於1966年美國的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開始時, graffiti沒有piece的概念, 只是簡單的寫tag等, 而這些graffiti writers(塗鴉者)的tag除了是自己的綽號還有自家門牌號之類,直到後期1971- 1974, 越來越多的writers開始在字型, 效果等上鑽研. 80年代, writers在車上, 火車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 牆不再是唯一介質了。一直發展到現在, writers有更多方法和途徑。讓人們認識他(她), Video Graf, cyber space等等……
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一樣都起源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個和美國本土連在一起的街區,也是紐約最窮的街區。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這里就被黑人和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佔領。他們住在政府修建的設備簡陋的貧民公寓里,外面是破敗的街道和荒蕪的雜草。
多年的貧窮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極度崇拜金錢,當職業運動員是他們迅速致富的一條捷徑。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內不多的幾塊籃球場上經常可以看見一群群光著膀子的黑人小夥子在打籃球,許多人脖子上都帶著指頭粗的金項鏈。對金錢的崇拜使得當眾炫耀財富成為布朗克斯區的一種時尚。當然也就有很多青少年做起了做起販毒、老鴇等違法的行當。
做這些違法的事情很有可能被警察抓住,或被街頭小混混盯上。因此這些人紛紛組織起幫會來保護自己。一時間布朗克斯涌現出無數黑社會組織,什麼「原始骷髏」、「野蠻浪人」、「標槍隊」、「皇家巫師」、「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當時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而加入到各種幫派中。在他們天真的想像中,幫派就像是李小龍電影里描寫的那樣,一夥人團結起來和對手打架,並在打架的過程中建立永恆的友誼。
那段時間整個布朗克斯到處可見塗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個原始人聚居地」。難怪有人會把塗鴉和原始人聯系在一起,因為人類最早的文字和繪畫就是刻在牆上的,那些壁畫是史前人類留下的唯一的文明記錄。可隨著紙張的出現,壁畫反倒成了不開化的標志。尤其是當城市出現後,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建築物光潔的表面,任何圖案都成了一種破壞,一種反文明的精神污染。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畫永遠停留在幫派標簽的時代,那後人恐怕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可是,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出於對簡陋的幫派標簽的不滿,開始自己設計新標簽,從此,這些幫派符號變得好看起來。再後來,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幫派畫家終於意識到,牆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塗鴉」(Graffiti)誕生了。
真正意義上的塗鴉藝術家大多數都和幫派無關,他們都是來自底層的窮人,噴漆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裡偷來的。他們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從此紐約的牆上出現了警世格言。他們都是一些有才華的人,許多繪畫方面的新鮮筆法(尤其是美術字體)由此出現。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一群極富表達慾望的人,他們沒有報酬,心甘情願地常年出沒在紐約的黑夜裡,為的只是讓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為了和幫派的「貼標簽者」,以及頭腦簡單的塗鴉者劃清界限,他們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畫家」(Painter)。
為了不讓警察抓住,也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種神秘的色彩,這些「作家」都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簽名。他們的簽名大都是一個簡單的單詞,加一個數字後綴。第一個被報紙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現在1971年的《紐約時報》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臘文簡稱,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報道是第一篇比較嚴肅的討論塗鴉文化的文章。
很快,塗鴉者們就不滿足於靜止不動的牆了,他們打起了地鐵車廂的主意。紐約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系統,鐵軌像街道一樣遍及整個紐約市。那時,上早班的紐約居民經常會驚訝地發現,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一個流動的塗鴉展覽會,上面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個個氣泡,充滿了動感。最絕的是,換了一趟車,居然還是一樣的圖案!於是,他們記住了一個簽名:Phase 2。
這個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塗鴉畫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畢業於布朗克斯區柯林頓中學。這個中學曾是早期塗鴉畫家開會的地方,離這里不遠就是紐約交通局的停車場,報廢的地鐵車廂就囤積在那裡。因此那個停車場成了他們練手的地方。伍德是個黑人,極富才華。他創造的「氣泡字母」是布朗克斯塗鴉風格的最佳代表,被譽為是塗鴉界的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著名的爵士小號手)。
繼Phase 2之後,紐約的塗鴉又經歷了多次風格轉變,出現了三維字母,列車動畫(一系列人物動畫,地鐵列車開起來之後人物就活動起來)等一系列新創意。一批有才華的塗鴉畫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當時的紐約市長林賽對此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因為混亂的紐約市有許多遠比塗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處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塗鴉,乃至整個嘻哈文化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紐約的所謂「上流」藝術家多次試圖把塗鴉據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於1973年在曼哈頓的SoHo區舉辦過一次大型塗鴉畫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他們讓塗鴉畫家把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內標價出售。結果可想而知,展覽遭到了評論家們的蔑視。那幾個畫商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的牆上或者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塗鴉。
後來,一個名叫福萊迪(Freddie)的人把一批塗鴉畫家組織起來,到位於紐約下城的朋克搖滾俱樂部里進行推銷,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手下的一個名叫薩莫(Samo)的塗鴉畫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很大的知名度。這個出身布魯克林區的畫家真名叫做讓-米歇爾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無論是在塗鴉領域,還是在畫布上作畫,以及後來的立體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是一個活著的塗鴉作品。一部以他為背景的記錄片《紐約垮掉派電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實地記錄了他一天的生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可惜的是1988年巴斯奎死於吸毒過量。後人經常把他同搖滾界的元老,吉米亨德理克斯相比。
經過這一次短暫的復興之後,塗鴉便在美國銷聲匿跡了。政府日趨嚴格的管理讓塗鴉者們心驚膽戰,廣告商們對塗鴉技巧的模仿則讓塗鴉者們徹底失去了動力。但是,在世界其它一些管理鬆懈的城市,塗鴉至今方興未艾。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播讓許多人第一次欣賞了柏林牆上的塗鴉傑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里還是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鐵站里見到塗鴉家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