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星際穿越是沒有3D的嗎為什麼
沒有3D的,因為導演是克里斯托弗·諾蘭,他是一個堅守傳統電影陣線的導演,不僅忠於膠片,力挺影院,而且只拍2D電影,拒絕3D技術。
《星際穿越》是2014年美英聯合製作的科幻電影。該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領銜主演。
該片在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論之上進行改編,主要講述了一組宇航員通過穿越蟲洞來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冒險故事。
該片於2014年11月5日在美國公映,11月7日在英國公映,11月12日在中國大陸公映。並於2020年8月2日在中國大陸重映。
影片評價
《星際穿越》可以說是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最為出色的作品之一,比在他在《記憶碎片》中創作的編年史更為重要,比《盜夢空間》中扭曲的情節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將《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俠重新想像成21世紀最獨特的超級英雄系列更令人望而生畏。
該片既是一部大成本的科幻小說,也是一部關於愛與犧牲的簡單故事。它包含了急躁、驚險、希望和心碎。該片的創作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值得在最大的屏幕上和使用最好的音響系統來觀看。
⑵ 星際穿越為什麼不拍成3d
至少原因有三:1 本片有大量宇宙場景,屬於遠視場,雙眼本應無明顯視差,用3D反而感覺不真實;2 本片描寫的維度高達5維,再用3維立體去表現顯得自降格調,不值;3 全片2小時50分鍾,較長,全程用3D對觀眾的眼睛不負責任,可能會使觀眾眼睛產生不適感,甚至疼痛。諾蘭曾說過,我們考慮過把《盜夢空間》轉錄3D,還做過嘗試,但是最終發現現在的技術還不足以支持實現我們想要的效果。這就是我在此之前的所有3D嘗試了。講真,3D能給你一個非常真實的虛擬世界體驗,但為了適應屏幕,就不得不犧牲一部分畫面。不過就《星際穿越》來說,我非常強烈地想要把它做成巨幕電影,要把它搬上IMAX制式的大銀幕,天體和宇宙的形象會在大銀幕上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讓你產生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個體驗真的非常重要。克里斯托弗·諾蘭在締造了《盜夢空間》和「黑暗騎士」三部曲之後,在2014年又帶來一部科幻巨制《星際穿越》。他的野心似乎越來越大,《星際穿越》從通過蟲洞進行時間旅行的物理學理論出發,在大銀幕上用直觀、豐富、驚艷的視覺效果將復雜、抽象、艱深的科學理論展示出來。諾蘭說,這些蟲洞和黑洞的造型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依據公式嚴格計算出來的。他還認真地研究沙塵暴紀錄片,在全景實拍的情況下憑空營造出外星球的樣貌。他在這部電影里比前面的幾部都更有趣,創造出了愛耍貧嘴的箱式機器人,還調侃這是「少即是多」的設計。他還在片中罕見地表現出的小文藝情懷,將迪倫·托馬斯的詩篇寫進了台詞。
⑶ 星際穿越是沒有3D的嗎為什麼
星際穿越沒有3D的。因為導演諾蘭的作品沒有一部是3D的,他聲稱堅決不拍3D電影。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一部原創科幻冒險電影,由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及邁克爾·凱恩主演,基於知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論經過合理演化之後,加入人物和相關情節改編而成。
影片由派拉蒙、華納和傳奇影業聯合製作,派拉蒙負責北美發行,華納負責海外發行,定於2014年11月7日在北美公映,2014年11月12日在中國內地公映,2020年8月2日在中國內地重映。
《星際穿越》主要講述了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
⑷ 為什麼克里斯托弗·諾蘭反對3D電影
諾蘭的電影並不是靠簡單的大場面的震撼,而是靠環環相扣的緊張劇情,以及最後觀眾的恍然大悟和結尾的開放式結局。3d電影雖然能從觀影的畫面上給觀眾更大的震撼,但是也削弱了觀眾對劇情邏輯的認識。無疑會弱化劇情結構。諾蘭希望觀眾把注意力放在電影本身上,而不是特技效果。
⑸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⑹ 《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大片,為何不拍成3D提升觀影體驗
本片有大量宇宙場景,屬於遠視場,雙眼本應無明顯視差,用3D反而感覺不真實 ,而且本片描寫的維度高達5維,再用3維立體去表現顯得自降格調,不值 。全片時間過長,長時間3D影響觀看體驗
⑺ 諾蘭導演為什麼會反對3D電影
- 電影講究欣賞,3D講究體驗,欣賞是引導觀眾,體驗是讓觀眾去尋找。這兩者本質上是沖突的。諾蘭屬於踏踏實實講故事的導演,重點在於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觀眾,加上諾蘭電影里貫有的多細節多敘事等特點,3D會將觀眾的注意力脫離於故事和人物以外,這點諾蘭一定不會妥協。
- 戴上3D眼睛會令銀幕亮度降低,很多細節由此也就看不清了。諾蘭是堅定的IMAX2D粉,對於畫面的細節表現要求很高。其本身堅持用傳統膠片拍攝電影的手法也為很多人稱道,更加離經叛道的3D就更加不認同了。
- 「3D技術還不成熟」只是諾蘭的借口,免得被媒體貶為不思進取的保守派,諾蘭尊重電影,懂得電影視覺上的精髓在於畫面精度,構圖,細節,以及傳統膠片和2D對於電影產業的重要性。3D和後期3D的濫用已經嚴重破壞了電影產業的運作規律。將來3D發展成熟以後最多也就變成全息投影之類的把戲,技術上毫無破綻,但那還能被稱為電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