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看電影沒有3d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看電影沒有3d

發布時間: 2023-03-04 16:48:23

❶ 電視不支持3d,如何看3d

普通液晶電視看3D電影有兩種方法:

1、如果電視有USB插孔,把在網上下載的3D電影(選擇下載左右或者上下格式的),拷貝到U盤、移動硬碟、或者手機上,插在電視上播放視頻。

2、如果有藍光碟機,可以播放3D碟片,把碟機連接到電視上直接播放,戴3D眼鏡觀看。

(1)看電影沒有3d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在使用完後關閉3D眼鏡。

2、在距離電視機約3.2米范圍內使用3D眼鏡。不要在距離電視機很遠的地方佩戴3D眼鏡,因為很難從電視機接收到無線電波。

3、取決於電視機和3D眼鏡之間的障礙,或周圍的環境,距離可能會縮短。

4、在沒有其他藍牙設備干擾的環境下使用3D眼鏡。

❷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❸ 手機上能看3d電影嗎

手機可以看3D電影。但要想達到3D的效果,需要用到vr設備。

觀看方式分類:

不閃式:不閃式3D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內站著、坐著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勢觀看電視以外,在3D電視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沒有任何問題的。唯一缺點是播放1080p時只有540p,也就是畫質減半,導致效果不明顯。

互補色: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時分法:時分法需要顯示器和3D開關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有些復雜,當然成本也高些。

(3)看電影沒有3d擴展閱讀

3D電影格式分類:

交錯格式

這種是看上去兩重影的交錯格式,是一種比較科學,比較復雜的偏振立體格式。這種掃描方式的交錯格式運用上了反交錯技術,交錯格式也是市場上唯一長寬比標准,視頻長寬比也標準的偏振格式,可以做成標準的DVD,方便信號儲存,於是交錯格式的立體電影因此產生。想想左右格式要做成DVD也是不可能的,除非顏色非常差的紅藍電影,那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左右格式

左右格式的優點是:最方便看立體,就算用暴風影音播放也能用觀屏鏡或斗雞眼大法直接看高質量立體,左右格式短片也可以連播,缺點是無法加入獨立的5.1音軌AC3,視頻格式並標准,高清的左右格式對電腦主機和顯卡要求較高。

❹ 樂視電視機怎麼看不了3d電影了

有以下幾種情況:
1、該款樂視電視機不支持3D功能,所以看不了3D電影;建議查看電視機產品說明書確認是否有3D功能,或者咨詢樂視電視的售後服務確認;
2、電視機支持3D功能,但是沒有打開和設置;設置方法為:按遙控器菜單鍵,找到3D設置,按確認鍵進入,進入後開啟3D功能,同時設置3D為自動模式;即可解決;
3、電視機不支持當前播放的3D電影文件,即無法正常解碼影片播放不了;可以更換兼容的3D電影觀看即可;
4、電視機硬體故障導致無法播放3D影片,包括主板晶元、處理器、存儲器等,建議聯系樂視的售後進行檢修。

❺ 用電腦能看3D電影嗎

可以的。

可以准備一個3D眼鏡,可以是左右格式的3D眼鏡,也可以是紅藍3D眼鏡,然後使用電腦下載一部3D電影,戴上3D眼鏡,即可開始觀看。

注意事項:電影的格式可以是左右格式的,也可以是紅藍格式的,注意格式不同,使用的眼鏡就不同。

(5)看電影沒有3d擴展閱讀:

立體電影觀看方式:

1、空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一般用偏振眼鏡觀看,也有用光譜眼鏡的。

2、不閃式

不閃式3D 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 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

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內站著、坐著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勢觀看電視以外,在3D電視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沒有任何問題的。唯一缺點是播放1080p時只有540p,也就是畫質減半,導致效果不明顯。

3、互補色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4、時分法

時分法需要顯示器和3D開關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有些復雜,當然成本也高些。

優點:應用得最為廣泛,資源相對較多

缺點:戴上眼鏡之後,亮度減少較多,3D眼鏡快門的開合在日光燈作用下與左右圖像不完全同步,會出現串擾重影現象。

❻ 2022為什麼現在電影沒有3D

2022電影都是2D
1,不是所有內容都適3D.2,3D放映終端還是少。3,真3D成本太高。
3d電影大部分都是動漫片

❼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沒有3d電影

3D電影答案是有的,不過現在是沒有出這種3D電影票房,所以你要等一段時間

❽ 現在怎麼沒有3d電影

是有3D電影的。只是可能有些電影院關門了,所以導致你看不到。

❾ 現在的電視為什麼都不帶3D功能了

2010年前後,3D立體功能一度是中高端電視的標配,很多廠商都在大力宣傳,尤其是3D電影持續流行,彷彿電視沒3D就落後時代了。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15年,之後就冷淡了下來,如今3D電視已經基本被淡忘,不但廠商不出,三星、索尼、LG等的3D電視面板都逐步停產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核心的就是3D內容匱乏。

任何硬體想要發展,配套的軟體生態必須跟上,就像Windows手機就死於系統不行、應用不足,3D電視也是如此。

其實有一段時間,3D內容看起來還是很多的,電影、視頻、動畫、 游戲 什麼的都有,但真正用好3D效果的少之又少,因為成本太貴。 很多3D電影都是2D轉制的,往往為了3D而3D,觀看效果自然很一般。

結果就是用戶花更多錢買了3D電視回家,卻發現沒什麼片子可看,誰願意再花這個冤枉錢。

另外,現在裸眼3D不成熟,有幾家推出了一些這類產品但體驗都很差,因此 必須佩戴3D眼鏡,這又是一筆支出,而且戴著沉重的3D眼鏡看電視,非常不舒服,尤其是對於近視用戶來說。

在電影院偶爾戴眼鏡看個3D大片還是很爽的,但誰會經常在家裡戴這么個東西?尤其電視是家庭分享的,每個人都戴個眼鏡的話……

除了3D,AR、VR、4K這些東西在電視上也是噱頭成分居多,尤其是AR、VR。

4K還好一些,雖然現在資源也不多,但從 歷史 看,1080p、2K的普及都是類似的路子,需要的只是時間。

電視廠商的特點是對流行趨勢非常敏感,即使大家都不知道這項技術能不能成為主流,電視廠商也是會拚命追逐新技術,許多年以前3D電影剛剛藉助《阿凡達》流行起來時,眾多的電視廠商就紛紛跟進推出自家的3D電視,概念雖好,但是受限於稀少的片源和較差的用戶體驗,幾年下來3D功能逐漸被冷落,當然也是被其它到來的新技術給掩蓋了。

當年3D電視最火的時候,幾乎是一台新電視都支持3D功能,但是目前實現3D功能還是需要佩戴3D眼鏡,在電視開機率不斷下降的今天,恐怕沒有多少人還願意額外佩戴眼鏡來看3D影片,無論是偏振3D還是色差3D都會對畫面產生負面影響,都不是非常完美的3D技術,何況到現在為止3D片源仍然很稀少,消費者都明白這純屬一項華而不實的技術,或許未來3D電視會普及,但是絕對不是今天。

到目前仍然有廠商在推出3D電視,但是比起當年來說數量少了太多,除了市場不認可3D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新的電視賣點層出不窮,比如4K解析度,OLED顯示技術,HDR電視等等都非常流行,這些技術的特點是專注於提升現有電視的畫面效果,4K解析度比1080P清晰了數倍,配合HDR效果讓人震撼,OLED隨著成本的降低也大大提升了顯示屏的色彩表現,同時也降低了延遲和功耗,消費者對於這些技術的接受度明顯高於3D技術,所以電視廠商們也就逐漸放棄了3D這個賣點。

在電視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每台電視帶來的利潤並不高,廠商必須把有限的成本空間用在刀刃上,當3D技術不再受追捧的時候,就必須果斷放棄從而把成本用在更好的面板和顯示技術上來,所以這幾年的新電視很多都不帶3D功能了,但是3D技術也未必會徹底消失,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電視自帶裸眼3D功能的時代或許也不會太遠。

我覺得首先是,現在大家連電視本身都看得比較少了,隨著移動電子設備的普及,電視機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並不那麼成為剛需,而且我身邊的很多人買電視,主要是考慮其智能性,3D等相對來說算是附加值的性能,反而不是重點的考慮因素。

其次是,中國目前的裸眼3D技術發展還在比較早期的階段,大多還都是2d轉3d,可以選擇的內容也比較少,感覺更多的時候是噱頭和商家講故事。如果真的要做高質量的3d電視,毫無疑問成本是很高的,但是上面提到了這只是作為智能電視的一個附加值,並非核心要素,所以花很多錢做這塊的技術,也不太符合生產商想要通過低成本的3d製作快速盈利的初衷。

中國國內的3D電視,基本都還是需要輔助工具來完成比較高質量的3D觀影體驗。至少我本人會弱弱地覺得,裸眼3d其實讓人看的挺難受的,時間長了之後頭暈惡心,而且也嚴重影響視力,看時間長了之後眼睛會有重影。看電視本來就是為了休息,這樣反而顯得本末倒置。

但是,一旦涉及到輔助器材,一方面是這些輔助器材需要成本,且成本並不低,其次,不停地做加法,反而對用戶體驗來說,也未必是好事,顯得雞肋。

其實普通人對電視的需求挺簡單的,硬體做的安全可靠、畫質清晰、可選擇內容多、售後及時就可以了,想要更多的要求,其實去電影院的體驗會更好一些。

確實可惜,好在當年買了小米電視4k+3d+音響,至今爽的不要不要

買了個3d電影網vip,下載了大把以前沒看過的3d電影,給我感覺,3d效果出畫效果沒有電影院厲害,但是入畫效果很強,就是電視機看起來有很深的深度,很立體,入畫效果,出畫效果,都明顯的很~~我個人是這種感覺~~

然後,還帶著這眼鏡去電影院看過,通用的,而且,自己帶的干凈,沒有劃痕沒有油光~~不過也就測試一次而已,以後再去電影院也不會記得自己帶眼鏡。

小米從那以後就再也沒出過帶3d的電視,好尷尬…絕唱,導致我家電視機停留在49寸,沒有升級動力

電視上面要想看3d電影,其實要他的片源支持他的硬體設備支持,這樣的話才可以看得到,要不然的話你單單推出三d功能,沒有看的設備也是不行的。

所以現在很多網站上的片子並不支持3d。而且我們是需要帶眼鏡的,是那種去電影院帶的那種藍白藍黑眼鏡。

再一個就是電視屏幕比較小,看起來的效果沒有去電影院看的震撼。

所以說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一個片源的問題,如果你很多的電影電視都支持3d這個的話,那麼自己買副眼鏡,其實就可以看得到這個3d的立體效果了,所以說並不是電視不出這種功能,而是你的這種電影資源太少了。

在以前電視是有一種3D電視的,這種電視應該是希望獲得3D電影般的體驗效果。但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別說3D電視了,3D電影要想拍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說當時的3D電視之所以沒有成功其實還是存在很多的原因的。

1.片源少。就拿我們現在來說,不管你是看什麼解析度的視頻都是需要有片源的。而當時的3D應用范圍有電影視頻動畫 游戲 等,但因為成本太貴,導致效果不是很明顯,3D的片源更是少之又少。對於消費者來說,購買一台3D電視最後發現能看3D視頻的很少,體驗也就更不好了。

2.裸眼3D技術不成熟。直到現在,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是需要佩戴3D眼鏡,不戴眼鏡的話是很難看到3D效果。而對於3D電視來說需要達到的是裸眼3D技術,就是能夠擺脫眼鏡的束縛來實現3D效果。但是要做到欺騙人眼的技術就是實現視覺位移,因為每個人的眼球並不一樣,所以要想做到這種視覺位移的效果還是非常困難的。

3.容易造成眼疲勞。我們去電影院戴上眼睛看3D電影有時候都會覺得頭很暈,3D電視更是這樣了,3D電視雖然模擬了人眼的成像原理,但並沒有考慮到人眼對注視物模糊程度差異的調節,導致電視的3D畫面不分遠近呈現出的都是清晰的,從而刺激眼睛容易產生視疲勞。所以總的來說,3D電視在我們生活中還並不是很實用,要想在家裡看到真正電影的那種3D技術可能還真的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時間。

戴眼鏡那種3D 就是假3D,它利用的是視覺誤差,那根本不能算是3D,顏色都不正,現在都是的VR眼鏡那種裸眼3D,之前都是炒熱門兒而已,都是過度產品,就算是現在熱門的VR 都只能說是過度產品。

現在的電視威懾呢都不帶3D功能了?

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

第一個,實在是不方便,這是家庭電視3D普及的最大賬號,3D眼鏡有偏光和快門眼鏡,快門眼鏡需要充電,而且價格較貴,一般家庭如果每人配一個是非常浪費的;另一種是偏光眼鏡,這個便宜,但是效果差。關鍵的是觀看3D眼鏡需要一個黑的環境,正常家裡看電視,根本沒有那麼多機會家裡全黑!

第二個,技術的遲滯不前,因為眼鏡導致3D家庭推廣出現障礙,但是如果技術革新,達到裸眼3D標準的話,家庭3D還是大有前景,可裸眼3D發展遲滯不前,成本昂貴,在電視在家庭中地位日漸下降的情況下,基本沒有廠商原因因為3D功能提高電視售價,提高售價,只會讓該品牌的市場得不償失!

第三個,電視在家庭生活的地位日漸低落。電視成為了一個吃飯或者一塊聊天的北京,單獨時間看電視的情況越來越少,社交,也大批量轉向了電影院,畢竟效果好,氛圍好。

綜上所述,家庭3D的發展受限於技術和電視本身,發展意義微弱,所以市場上的強調3D功能的電視越來越少!

很明顯,3D會增加電視的成本,而3D功能所帶來的盈利無法填補成本的缺失。

3D不再火熱的其他原有有片源的缺失,維護成本的高昂,其次是3D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

先不說電視,我來吐槽下影院3D,那叫什麼玩意,畫面很暗,字幕看不清!歐美國家一般很少放3d,國內經常放3d,都是2d轉治的,票價還高!看長了眼睛累!

電視上的3d資源很少,買了三年只看過一部!

❿ 為什麼我用電影院裡面的3D眼鏡,在自己家電腦上看3D電影沒有效果呢

電腦上的3D電影和影院的3D電影類型不同。3D影片分為紅藍立體和偏振立體。

電影院的是偏振分色技術,用兩種不同偏振方向的光來代替一紅一藍,所以眼鏡也是一個鏡片只能透過一種偏振光。電影院送的眼鏡是偏光眼鏡,影院使用的是線偏光投影系統,所以你在家也要使用類似的投影系統才可以使用,並且偏光的角度要一致,否則用電影院的3D眼鏡是沒有3D效果的。

電腦上的是紅藍3D電影,用紅色藍色(或綠色)做分色技術,紅藍立體的3D影片,可以在電腦上進行播放和觀看,只要在觀看的時候戴上紅藍的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

(10)看電影沒有3d擴展閱讀: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放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符合人眼觀看的角度來拍攝。

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放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

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

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

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