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電影為何能讓人身臨其境,怎麼做到的
去電影院看了3D電影的朋友們都了解,戴上3D眼鏡便會讓你有配對的體會,是啥讓電影這般的栩栩如生起來的呢?這主要是因為大家的二隻眼睛能夠分辨物件的間距,造成立體的覺得。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用上下兩個拍攝同拍攝,而在播映時所拍的兩個電影同歩到顯示屏上邊,當觀眾們戴上3D眼鏡的情況下,根據相應的光學原理,就可以造成立體的實際效果。
三,3D電影盡管十分漂亮,對身體的損害卻十分大
看多了3D電影會使我們的眼睛疲憊,由於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家看東西自身便是立體的,但是3D電影必須人們的眼睛持續的開展調整才可以融入面前的景象。假如長期的觀查,讓目光持續的對焦會造成眼睛疲憊的狀況。發生眼睛干預,痛疼等不適感的情形產生。
與此同時3D的作用十分真實,畫面轉換過快,人的眼睛向人的大腦持續的傳送已經動的信息內容,假如長期的觀查,眨眼睛的頻次降低,會造成眼睛視力下降;而且3D眼鏡是公共的物件,要是沒有消毒殺菌得話會造成眼睛遭受病菌的感柒,而引起眼睛疾病的產生。
3D電影主要是由2個不一樣的畫面,通過3D眼鏡再相互配合人的大腦標示將畫面重合在一起,而產生的立體,真實的畫面。3D電影盡管漂亮,可不可以長期的收看,以防造成眼睛的不適感。針對發育階段的少年兒童和眼睛有病症,血壓高,心臟疾病,有暈機的群體都不宜看這個型號的電影。
Ⅱ 看3D電影為什麼會頭暈
因為多了一副眼鏡,而且會視覺疲勞
Ⅲ 3D電影的危害有哪些
人們在感受3D電影時,大多為其巨大的震撼力而興奮,大嘆過癮。市場專家預測,3D電影會在5年內成為市場主流。但是,您可知道:全球范圍內對於3D片可能引發視力、精神問題以及一些平衡系統的臨床病變,已經開始受到關注。
1、3D模仿人的雙眼視物
看《阿凡達》、《加勒比海盜》、《變形金剛3》等3D大片,不是讓人感到景物撲面而來,就是好像自己進入了銀幕深處,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為何會有如此奇妙效果?
D是英文Dimension(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1839年,英國科學家溫特斯頓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人的兩眼間距約5公分,看物體時,兩隻眼睛的角度不盡相同,即存在兩個視角。這種細微的角度差別,經由視網膜傳至大腦里,能區分出景物的前後遠近,進而產生強烈的立體感。這就是「立體」的秘密——「偏光原理」。
3D電影巧妙地利用了「偏光」。它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當畫面投放於銀幕上,就會形成左、右細微的雙重影像。當觀眾戴上獨特的3D眼鏡(偏光眼鏡)時,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加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從而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讓人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神奇幻覺。
2、頻頻調焦讓眼睛好累
一位朋友問:我整部《阿凡達》看完,眼睛流了一堆眼淚。看得真的很痛苦,有人和我一樣嗎?美國的研究人員分別在兩個工作室進行實驗,得出相同的結論:3D電影、電視會促使大腦出現輻輳—調節差異,並使得為數不少的人出現疲勞、不舒服、眼睛緊張、頭痛等症狀。
何為輻輳?當觀看者直視較近的物體或場景時,雙眼會稍向內轉,使視覺焦點向被視物集中;而當他凝視遠方,雙眼視軸則平行。這種現象,就是輻輳。
何為調節?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眼睛內的肌肉會自動調整光學焦點,好集中關注某點的東西,這叫做調節。
正常情況下,眼睛的輻輳和調節是相互協調的,大腦能夠很輕松地將這些信息耦合在一起。但是,透過3D眼鏡看到的世界是分成兩邊的,即可能是在屏幕前面或後面的場景之影像,分別被送到了左右兩眼。這時,眼睛要把落在屏幕前的場景的目光,或落在屏幕後的場景的目光聚合起來(輻輳),同時還得對屏幕進行視覺調節,人的輻輳和調節的協調性被打亂了。人體長時間觀看3D電影,大腦被迫去耦合「輻輳—調節」在不協調的情況下傳進大腦的信息,就會出現視疲勞、視物模糊、不舒服、頭痛等症狀。
3、產生動感讓人眩暈
一位女大學生說:看《阿凡達》時,剛開始覺得還行,過了十幾分鍾就開始難受,覺得頭昏、胸悶、出冷汗、想吐,實在受不了只好出來了。一看時間才過半個多小時,心疼死我的米米了!她的頭暈只是個案嗎?否!現在網上一直流行一個很熱的話題——《阿凡達》觀眾的「暈3菜」問題——「3D暈眩症」。
看3D,為何會有暈眩感?
3D電影畫面逼真,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畫面視角頻繁切換,人的眼睛會不停進行自動調節以適應屏幕上的內容,並不斷地向大腦傳達「自己真的在動」的信息。
你實際上坐在座位上並沒有運動。「動」,只是視中樞做出的錯誤判斷,因此大腦不可能收到肌肉運動的信號,這樣頭腦發生了「知覺錯誤」的矛盾,造成了神經中樞的混亂。中樞力求擺脫這種矛盾的困境,發出強烈的眩暈指令,希望重新調整機體運動狀態,人就可能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適的症狀。
再則,3D電影,屏幕上不僅有屏幕前面,或屏幕後面的實焦畫面,還有元素豐富的虛焦布景畫面,像遠景虛焦的樹葉就是眾多元素里的一部分。觀看3D電影時,因為這些元素會讓眼球重新聚焦,且屢屢聚焦失敗,這樣也容易產生3D暈眩症。因此,有嚴重眩暈病史、易暈車暈船、有癲癇病史的人,那些耳前庭器的平衡感相對容易被打亂的人,都不宜看3D電影。
4、強刺激可導致青光眼
專家提醒,那些眼壓偏高的人,那些「淺前房、窄房角」的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嘗試3D片的視覺刺激,是一個危險行為。
前房,是位於角膜之後、虹膜和瞳孔之前的空隙;後房,在虹膜、瞳孔之後,晶狀體之前。前、後房內充滿了透明的液體,稱之為房水。房水在前、後房內不斷地循環流動,並且不斷地生成、排出,使眼壓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眼球內是一個封閉的結構,如果房水排出通道——房角阻塞,房水排出受阻,眼內壓升高,引起眼球內壓力太大,則會導致視神經損害。而青光眼,就是一種視神經受損的疾病。
有位台灣人看3D片時,引發急性青光眼,眼壓從原來的20以下飆到69,緊急掛急診。為何會如此?因為人在興奮時,很容易引起瞳孔放大、眼壓升高。在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看球賽的球迷,過於興奮而導致急性青光眼發生的案例。而3D電影逼真的圖像和無比震撼的場面,輕而易舉就能讓人精神興奮。那些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比如「淺前房、窄房角」),相對來說,更容易導致眼壓升高;再加上3D畫面更耗眼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就會導致急性青光眼的發作。
5、閃光誘發光敏性癲癇
2010年4月,三星電子曾在其澳大利亞網站上低調發布了一份題為《光敏性癲癇警告和其他健康風險》的報告。而索尼和松下也對使用採用3D技術產品的消費者提出過類似的警示。
光敏性癲癇,是一種在閃光刺激下誘發的一種腦神經痙攣反應。 當熒屏上強烈的閃光刺激被視網膜神經細胞接收,傳送到大腦,引起神經元異常放電,擾亂神經中樞的正常功能,就會導致癲癇發作。一些精神健康專家表示,長時間面對電視或電腦屏幕而引發的光敏感性癲癇,近年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如,南京有一位程序員,因在電腦面前不分晝夜地趕項目,忽然出現面色蒼白、失去知覺、口吐白沫的症狀。檢查發現,他患上了光敏感性癲癇。如,一位大二學生因暑假時連續玩了10個小時的網路游戲,突然出現視線模糊、全身抽搐的症狀。經醫生診斷,他患的病也是光敏感性癲癇。
雖然目前還沒有因為觀看三D電影引起光敏性癲癇的例子,但《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上的植物,光華璀璨;巨大溫和的食草動物,偏小兇猛的食肉動物,納美人的飛行坐騎等,都讓觀眾的眼球和心靈受到刺激,對於癲癇患者來說,這種刺激就很可能會引起癲癇發作。《健康風險》報告羅列的可能產生的身體不適,還有方向障礙等,其中最嚴重的為中風。
6、影響孩子眼睛正常發育
《玩具總動員3》、《怪物史瑞克4》等具有3D效果的動畫片,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眼球。3D片對孩子有何潛在的影響?
(1) 眼睛
看3D片,可能影響眼睛正常發育。
眼結構的發育期:自出生~3歲。
人的立體視覺,3歲以前尚未發育好,只有到5歲以後,才發育完全。
眼功能的發育期:4~13歲。
在多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兒童眼生長發育有很大的易變性,而這些變化中最主要的是屈光系統的變化,這就造成了眼的可塑性。
若讓兒童以左右眼不同影像實現3D效果的做法,讓眼睛不斷地運動眼睛的肌肉,緊張地,不斷地調節自己的晶狀體以變換焦距,對其眼睛發育存在潛在影響,很可能會造成斜視、弱視等。
(2)心理
有研究指出,過度的聲光刺激會引發幼兒不良反應。
「這不是熊貓阿寶!爸爸我們快點回家去吧!」一位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家看影碟,喜歡上了熊貓阿寶。但當爸爸帶他去看3D版《功夫熊貓2》時,剛開場不久,他就坐不住了。
一位海外的電子藝術研究者曾拍攝記錄了四五歲孩子盯著電視機時的表情,結果發現,10分鍾之內,孩子的臉變得近乎「痴呆」。
研究者解釋說:「快速切換的鏡頭,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信息輸入過度,迫使大腦『過載』。對於孩子,信息爆炸的視聽刺激,就像將白紙在瞬間染成黑色。」
(3)注意力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注意力」的特點,不適宜長時間地看3D電影。
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齡段不同而有差別。一般情況下,5-6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0分鍾;7-8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5-20分鍾;8歲以上的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為20-30分鍾;初中生、高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為30-45分鍾。
如果帶較小的孩子看100多分鍾的電影,會引起孩子的煩躁情緒。
7、最好看30分鍾休息一次
又想感受時代潮流,又想遠離健康隱患,怎麼辦?
如果雙眼一強一弱,影像會扭曲,無法合組,還會導致不適。所以,請近視、遠視、散光的朋友戴矯正眼鏡觀看。 如果眼部有隱患,使雙眼無法有效配合,看不到3D效果,就不用花錢看3D了。患有癲癇症、心臟病等疾病的人最好就不要看了,以免導致病症加重。
35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看時,應間隔半小時到亮環境下休息5~10分鍾。如果在看3D電影時,感到頭痛或惡心、視物模糊不清;或者看燈光時,周圍有一圈繽紛的彩虹圈,即使用手揉也不能除去,應該警惕青光眼的急性發作,須及時就醫。
眼睛健康的人,最好也每隔一段時間就閉一閉眼,讓眼睛放鬆一下。建議看15~20分鍾就拿掉3D眼鏡,閉眼睛休息1~5分鍾。最好看30分鍾後休息休息(電影院若能中間休息就最好了)。位置距屏幕不能太近,座位離屏幕15~20米最好。一定要坐直身子,正視電視屏幕,這樣眼睛便不容易感到疲勞。
兒童呢?義大利最高衛生保健委員會已發布公告:禁止6歲以下兒童觀看3D電影;而有些專家卻認為安全年齡界限是8歲,甚至有的說是10歲或是12歲。根據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可選擇看3D電影的,最好是12歲以上的學生。
Ⅳ 為什麼看「3D電影」能讓你「身臨其境」
去電影院看了3D電影的朋友們都了解,戴上3D眼鏡便會讓你有配對的體會,是啥讓電影這般的栩栩如生起來的呢?這主要是因為大家的二隻眼睛能夠分辨物件的間距,造成立體的覺得。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用上下兩個拍攝同拍攝,而在播映時所拍的兩個電影同步到顯示器上邊,當觀眾們戴上3D眼鏡的情況下,根據相應的光學原理,就可以造成立體的實際效果。
3D電影在特效上比較下功夫,而且3D眼鏡和那個屏幕效果是相接的,不帶3D眼鏡是不會產生特效的,但不是每個特效都會讓人們身臨其境,只有關鍵環節的特效會有感覺。
Ⅳ 為什麼3D電影立體感強
因為3D電影拍攝的時候是2台攝像機分別模擬人的2個眼睛拍攝,2個機器中間的距離和人2眼距離是一樣的.然後在觀看的時候,把2個放映機器影像同時放到一塊幕布上,帶上專門的眼睛.一般影院里用的是偏震鏡,原來是一隻鏡片只通過橫播,一隻鏡片只通過豎波.比如:人在看一個方塊物體的時候,你擋住右眼,你能看到6邊行方塊的正面,上面和左面.你擋住左眼,你能看到正名,上面和右面.同時看就會成立體.這就是3D電影立體感強的原因
Ⅵ 5D電影和3D,4D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3D電影就是區別於2D來說的,具體說是通過人眼的兩眼間距差別,和兩眼分別看到景物的差別為原理而製作出的畫面效果,一般需要配合專用的眼鏡才可以觀看.效果如同平面景物立體化,有伸手可及的感覺.
4D電影,則是在3D電影的基礎上,增加了人體感覺的各方面效果,比如在座椅上坐手腳,當畫面濺起水花時,你不但通過眼鏡可以感覺水花飛出屏幕向你而來,同時還真的有水濺到你的臉上.還會有風,腳步抽打等效果,都會讓你更加的身臨其境.
至於5D電影,其實我感覺仍舊是4D電影,只是在一些技巧上更加的誇張,不論是屏幕的大小,和觸感多少的增加,都要比4D更進一步,更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是現在還是以3D為主流,4D為高端,5D一般還沒什麼吸引力~~~~
Ⅶ 小孩看3D電影時,要注意什麼
小孩看3D電影時,要注意什麼?
因為3D電影動畫特效層次感強,電影中的畫面好像就在身邊一樣,令人有身在其中的覺得,很受我們的喜愛和吹噓。因此,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情況下,家長都喜愛帶上小孩子一起去看,可是,你清楚嗎?3D電影的雙眼是一種偏光眼鏡,看電影的時候會讓我們的目光不斷對焦,造成 大腦皮質勞累過度引起調節作用眼疲勞,會造成暈眩的覺得。
成年人在看3D電影的情況下,有時候還會繼續有頭昏,惡心想吐的覺得,可況是未生長發育充分的小孩子呢?因此,家長在去看看電影的情況下,假如小孩子8歲下列,的確不是適合太多觀看3D電影,大些的孩子提議選靠後部位,把握住電影里並不是很精採的劇情,每過15―20分鍾摘下眼鏡,閉上眼歇息。
太多的光控刺激性對注意力的危害
如今不只電影不斷發布3D版,連電視機,電玩游戲都進到3D的全球,這種有著豐富多彩聲光效果的媒體,確實比表面的書籍更具有誘惑力,長期性長期觸碰3D的電影,電玩游戲等,不僅眼睛視力與英語聽力都是會有負面影響,孩子的注意力與想像力也會受影響,由於書籍沒有光控的刺激性,較沒法吸引住長期性受光控刺激性的孩子,而孩子不太喜歡有內容的書,久了也會使他降低憑著文本自主在腦中造就出圖形的工作能力。提議家長不必只給孩子單一的刺激性,3D電影,電玩游戲,書籍,多了解自然等運動都需要交叉更替的開展,讓孩子有多元化豐富多彩的刺激性,才不容易只沉醉在某種主題活動,危害總體的學習培訓及心靈成長發展趨勢。
Ⅷ 眾所周知,3D電影是通過兩影像重合使人在看電影時產生立體感。誰能告訴我為什麼
你要知道3D電影的原理——「偏光原理」(人的兩眼間距約5公分,看任何物體時,兩隻眼睛的角度不盡相同,即存在兩個視角。這種細微的角度差別經由視網膜傳至大腦里,就能區分出景物的前後遠近,進而產生強烈的立體感。)。
3D電影巧妙地利用了「偏光」。 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當畫面投放於電影銀幕前,就會形成左、右「細微」的雙重影像。特製的偏光眼鏡能將左、右「雙影」疊合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從而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讓觀眾感受到景物撲面而來、「身臨其境」的神奇幻覺。
3D眼鏡原理:通過3D眼鏡與顯示器同步的信號來實現。當顯示器輸出左眼圖像時,左眼鏡片為透光狀態,而右眼為不透光狀態,而在顯示器輸出右眼圖像時,右眼鏡片透光而左眼不透光,這樣兩隻眼鏡就看到了不同的游戲畫面,達到欺騙眼睛的目的。以這樣地頻繁切換來使雙眼分別獲得有細微差別的圖像,經過大腦計算從而生成一幅3D立體圖像。
Ⅸ 為什麼說現在的3D電影的遠近大小比例都有問題
因為3D立體製作技術不夠成熟,還在於一些製作方為了追求效果,將一部分簡單的鏡頭視差做得非常大,出屏兇狠。而另一部分技術要求比較高的鏡頭則糊弄過關,直接導致了觀影的不適。追求大視差,是一些電影製作商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盲目追求立體效果的普遍做法,比如國產3D電影經常出現的各種刀劍之類的往你眼前扔的畫面。
正因為視差的不同,不同角度觀看的效果會有所差異。如果屏幕小了出屏效果不佳;屏幕太大,坐的離屏幕太近,又會導致對焦不準,眼睛會比較難受。所以在影院觀看3D電影,5排、6排是最佳的位置。IMAX影院的最佳位置也是中間及前後,這部分的位置是最搶手,最先賣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