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電影大宋俠女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大宋俠女

發布時間: 2023-02-26 20:27:57

Ⅰ 八仙過海龍女是誰演的

《八仙全傳之八仙過海》中龍女艷彩公主的扮演者是賈青。

1、角色簡介:

艷彩公主

演員賈青 (龍女)

東海龍女艷彩公主,她為了尋找自己十六年未見過的真命天子悄悄來到人間,尋找數年一直未有結果。但冥冥中自有安排,在機緣巧合下和自己的真命天子相遇了。而他正是他們龍族的死對頭——八仙之一的韓湘子。為了韓湘子艷彩一次又一次地以身犯險、違背龍王,最終為韓湘子犧牲。

2、演員簡介:

賈青,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歌手,1986年11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 。畢業於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2005年因參選上海東方衛視《我型我秀》歌唱節目而出道,2008年出演神話劇《八仙全傳》中的女一號艷彩而受到關注。2009年主演紅色偶像劇《戰火中青春》和民國愛情劇《多情女人痴情男》。2010年憑借古裝神話劇《聊齋3之江城》獲得上海東方電影頻道年度收視頒獎典禮最受歡迎女演員獎。2011年首次觸電大熒幕在電影《鴻門宴》中出演俠女女羅剎。2013年因金庸武俠劇《天龍八部》而走紅。2015年賈青參演古裝劇《武神趙子龍》劇中飾演公孫寶月。同年參演電視劇《怒江之戰》。3月主演的諜戰劇《劫中劫》,古裝魔幻劇《少年四大名捕》、家庭情感劇《妻子的謊言》陸續登陸湖南衛視晚間檔和黃金檔開播。2016年2月,由賈青主演的《妻子的謊言》姐妹篇《愛人的謊言》在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

3、電視劇簡介:

《八仙全傳之八仙過海》是由上海東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的一部古裝神話電視連續劇。由羅福執導,郭晉安、賈青、何中華、康華、郭羨妮、施羽、吳岱融等聯袂主演。

該劇講述的是北宋建隆年間,東海一帶瘟疫肆虐,八仙中的漢鍾離和鐵拐為解救百姓,前往東海之東的葯島采葯,受到花龍太子阻撓,雙方大打出手,花龍太子被傷。東海龍王告上天庭,因不滿玉帝裁決,誓言封鎖東海,不論仙凡兩界,無人可達葯島采葯。太白金星概言只有八仙俱全,方能安然過海,玉帝遂遣漢鍾離和鐵拐李兩仙下凡,找尋尚未成仙的其餘六仙,合八仙之力,渡過東海,采葯以濟蒼生的故事。

Ⅱ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真實嗎

[1]關於梁祝傳說,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過,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可供佐證。
1、 明代崇禎版《元氏縣志》里明確記載「在南佐村西北隅,書院路所經由也,橋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漲溢,沖擊略不賽移,若有陰為封護者,相傳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民間文學研究學者陳連山認為,該記載無疑是元氏產生「梁祝傳說」最有利的史料證明。
初建於宋初的封龍書院到目前為止仍然保留著相傳梁祝二人一起讀書的讀書洞,同時,在宋代石橋「吳橋」旁邊有一處古墓,被譽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吳橋古冢」,相傳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於元氏封龍山上的封龍書院以及查看相關史料後,陳連山認為,「『梁祝傳說』基本能夠和本地名勝古跡聯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來源和民間資料。」
令陳連山頗為激動的是,當地農村的秧歌小戲也有關於梁祝故事的演繹。戲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書院打蹬腳睡在一盤炕上,忠厚老實的山伯對英台的女兒身毫無覺察,倒頭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腳踹到你胳肢窩……」地方語言朴實生動,很有地方特色。
據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記載,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創作的15部元雜劇中就有一部名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縣地方誌辦公室工作人員楊夕群說,據考證,白樸曾師從元好問,因著有多種雜劇而成為戲劇家。據史料記載,元好問長期活動在封龍山一帶。楊夕群表示,白樸的這篇雜劇很可能是取材於當地傳說,遺憾的是該劇本已失傳。
「元氏的『梁祝傳說』版本有明顯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說明其在當地流傳廣泛。」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學者岳永逸說。與梁祝的現有版本不同,元氏縣口口相傳的「梁祝傳說」有很多不同於現有版本的細節。在元氏「梁祝傳說」版本中,馬文才被稱為馬世龍(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後與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表現得更真實可信。」岳永逸補充說。[2]
2、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梁祝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河南省汝南縣梁祝(馬鄉)鎮。相傳,

千年古縣汝南---中國梁祝之鄉 (10張)
在中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後,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台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3、據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山伯與祝英台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濟寧市鄒縣(今鄒城市)馬坡,有梁祝合葬墓,並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濟寧市梁祝讀書處鄒縣嶧山上有梁祝石像,陳雲琴游嶧山寫有七絕《萬壽宮梁祝像》雲:「信是榮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雙萬壽宮」,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視濟寧馬坡時發現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舊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東省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和微山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的復出儀式,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為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中國歷史上見證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職位最重、權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從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個事實是:從崔文奎向明朝皇帝「書以奏名」、而至得到當朝皇帝應允「奉敕」到「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揚環書;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元額」。可以說重新修繕梁祝墓此事上至當朝皇帝、中央官員,下到江西都昌縣事、鄒縣地方縣事及其他當朝名士都參與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見:梁祝故事發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處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確認並達成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賀學君女士,山東省民俗學會原會長李萬鵬先生,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所長葉濤先生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出土儀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眾多的國內新聞媒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外國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轟動,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微山縣。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關於梁祝故事的產生年代問題,樊存常認為,根據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測,此故事最早應產生於漢代。三國魏

梁祝化蝶(16張)
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沒有產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選官制度也不可能讓梁祝去追求讀書做官之路,唯有社會安定,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漢代才有梁祝故事產生的土壤。濟寧為中國漢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國大部分漢碑出自濟寧,作為孔孟故里的濟寧,漢墓眾多、規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國聞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龍山漢墓群、任城王漢墓群等,這些都是當時注重厚葬的社會風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考古專家在對梁祝墓周圍的墓地進行勘探發掘時,發現有很多漢代墓葬,並出土有陶罐、泥人、動物獸等。據此,可進一步推斷此墓為梁祝漢代合葬墓。以上均為「梁祝覓蹤」節目組電視台采訪馬坡梁祝墓的真實現場視頻報道。
2003年3月17日,由濟寧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組織的專業考古人員進駐馬坡,對「梁祝」墓進行了小范圍的實物取證,勘探結果是:在「梁祝墓記碑」座,東6米,深1.8米,發現東西長4米的大石板一塊,分析認為為明代重建梁祝祠廟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記碑」座,西1米處,深2.0米處發現與「梁祝墓記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塊,分析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據馬坡教委辦主任肖廣營回憶:1968年的時候,他與鄒城的幾個同學去看「梁祝」碑,發現有被人掘出的一個碑頭,他們就找了鐵杴朝下挖,發現碑前面有楷書「梁山伯之墓」五個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廟、立碑、廂房等內容的記載。當時他們看的不是墓記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記碑」座,北10米,2米深處發現大批建築物磚、石等。在「梁祝墓記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處,發現硬地表及早於明代的磚、瓦片等。在「梁祝墓記碑」後,深4.3米處發現石板、古土等。
同時祝英台所在村莊九曲村發現了大量漢代石碑,微山縣馬坡鄉政府黨委宣傳幹事吳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發燒友,一直在當地民間探訪搜集梁祝的有關材料,至今已經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出土後,吳琦又發現了新的重要線索,他從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塊殘破的漢代石碑,上面刻有幾個祝姓字樣。這塊小碑令他很興奮,這說明漢代九曲村的確曾經有祝姓人氏生活過。這是梁祝為濟寧漢代人極為有利的證明。
通過對「梁祝」傳說內容及碑文記載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發生地點、姓氏習俗等的考證結果與傳說、碑文內容全部吻合,可謂天衣無縫。因此,筆者認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現「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確鑿有據。梁山伯與祝英台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兩城是梁的故鄉。
4、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5、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6、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死後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縣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據查證,此「兩朝說」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且梁祝傳說早已於唐宋年間傳入高麗,宋朝高麗史籍中明文記錄兩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況看來,此「兩朝說」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梁祝鎮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歷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現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其他史籍記載: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時(公元552-554年)《金樓子》一書中有記載。明代徐樹丕《識小錄》中記敘:「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二書已失傳)
3.晚唐(公元851年)張讀《宣室志》記載:「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忍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冢』」。
4.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寧波)郡守李茂城寫的《義忠王廟記》記載:「神喟然嘆曰:『生當封候,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後簡文帝舉賢,郡以神應君,詔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張津《乾道四明圖經》稱:「義婦冢,即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齊武帝時(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記》:「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志》記載:「善權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讀書處』。」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記載:「祝英台讀書處,號『碧鮮庵』。皆有詩雲:『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俗傳英台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共學,後化為蝶。然考《寺記》,謂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說》記載:祝英台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並說祝英台是哥嫂將其許於馬家,文中還有地裂、入墳、化蝶之說。
10.明朝著名文學家張岱(浙江紹興人)在其著作集《陶庵夢憶》第二卷《孔廟檜》一文中寫道:「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牆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讀書處』,駭異之。」據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祝二人在濟寧市鄒縣嶧山讀書,曾慕名而至濟寧市曲阜孔廟拜祭過孔子,並參閱過孔廟的經文藏書,後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戀而死,驚天動地,曲阜孔廟為了表彰紀念他們忠義精神,特地於二人在曲阜孔廟讀書的地方標以牌匾,以示紀念。
11.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著名詩人浙江餘杭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12.此外,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其他版本傳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據查證,此記載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該文作者曾於86年從慈溪給編者來信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兩個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俠,梁山伯是清官,兩者墓穴碰巧在一塊的傳說故事」是年輕時曾做小販的同村的民間醫生講給他聽的,而這位鄉村醫生又是從寧波中山公園聽一位老人講的這個故事。當時公園內有好幾個人在講梁祝愛情故事,這個鄞縣老翁搖搖頭說:『都是亂話!'這位鄉村醫生便上前動問:' 老伯,他們講的是亂話,那真話究竟是怎樣的呢?'鄞縣老翁便講了這個故事。」,因此該文作者將這位寧波公園老翁講述的故事刊登在了報刊山海經上,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眾多權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學著作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來看,此「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說法並不是歷史文獻記載,而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因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於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學著作不可能對明朝發生的事情有記載,由此可見,所謂「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民間傳言是錯誤的。
故事內容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尼山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鄞州區)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於忘情破。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要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英台悲痛傷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寫上「祝英台」,最好的遺言;我倆生不同時,但卻死而同穴,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帶她走時,在雷電交加情況下樑山伯的墓離開裂開了,英台看見是山伯的魂魄激動而喜極而泣的心情縱然爬起身向墳中跑去躍跳入墳中,英台一躍墓中瞬間墓合攏,不一會兒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飛出兩只蝴蝶,飛著圍著墓一圈便飛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與祝英台便在上天團聚。梁山伯與祝英台真情撼天動地,玉帝感念兩人情義節烈,賜封天官結為永世夫妻,於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纏綿悱惻,動人心弦的情史流傳千古。

Ⅲ 十大無法超越的經典港片

十大無法超越的經典港片:

1、《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是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的一部槍戰電影,由吳宇森執導,狄龍、張國榮、周潤發主演。該片講述了宋子豪、Mark、宋子傑三人之間的江湖情以及三個主人公各自的挫折、失敗、懺悔和報復。

《英雄本色》中所觸及的男人的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男女情、冤屈受害之情和報仇雪恨之情等,將男人心中的情義刻畫的淋漓盡致。影片1986年在香港上映,是當年香港電影票房冠軍。1987年,該片在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獎項。

Ⅳ 周星馳演的一部電影:他每打一個官司就要死一個兒子。的那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審死官》. 這部《審死官》是星哥早期作品中比較獨特的一部,居然偏離開他正在瘋狂賣座的賭片和喜劇武打片,而拍出一部喜劇「法庭片」。而且,星哥在片中的角色居然是個有學問的秀才,這樣的「文角」在星哥的作品史上算不得絕後——後有「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但絕對算得空前。可能是星哥希望在最紅的時候探一探戲路的變化吧。可誰知這么一探居然票房贏得當年第一名,而且還為星哥贏得了亞太影展的最佳男主角,據說獲獎原因是主人公宋世傑在打贏一場糊塗官司之後流下的一滴戲劇性的眼淚。 影片的故事取自民間戲曲故事,京劇中就有《宋世傑》(又名「四進士」),講的就是這段故事,是京劇界所謂「南麒北馬」中「南麒」的代表作。「南麒」就是周信芳,星哥的表演甚至還有「麒派」的痕跡,只不過化入「星派」表演風格之內了,尤其是那一句「官吶!」,十足是誇張以後的「麒派」道白風格。但一部傳統戲劇的故事還遠遠不能滿足電影的需要,於是影片中又延伸出很多相關情節和笑料,於是乎梅艷芳飾演的宋夫人成了俠女式的角色,而且宋世傑認楊素貞為乾女兒也演化為連死十二個兒子的誇張情節,並引發出若干相關笑料。 雖然主角的身份已經是秀才了,但相對於朝廷官員來說,還是小人物,並沒有脫離星哥的角色軌跡。而且就智謀多端一項,也是星哥的拿手好戲,演來自然游刃有餘。而影片還故意強調星哥的矮小孱弱與梅大姐的高大英武的對比效果,不僅製造出很多溫馨的笑料,而且使星哥的角色形象更加豐富。影片很多情節和笑料取自各種民間流傳的故事,像宋世傑裝瘋、衙門鬥智等很多都是老「橋段」。雖然戲鬧成分很多,甚至很多情節根本沒有現實性,但看起來很親切,也沒有超出觀眾的智力水平,象是一場熟人間的玩笑。這種達成默契的幽默感和玩笑方式一直是星哥與觀眾平等交流、共同游戲的最佳手段。 公堂之上的鬥智戲是整部電影的「戲眼」,也是星哥獨特個人風格的展示。清代「嚴肅威武」的公堂,成了小市民戲鬧、鬥嘴的場所,謀殺案件也失去了本身的恐怖和悲劇性質。前面的幾場「公堂戲」純屬胡鬧,正經的成分極少,尤其是把梅大姐的「情書」中「叉叉叉叉到天亮」之類的語句當堂讀出,只是簡單地追求喜劇效果,別無其他。而梅大姐的另外一份狀紙更是令人「忍無可忍」,滿紙「圈圈叉叉」不說,最後一句居然是「叉叉大老爺你的圈圈」,怎不把人笑倒。最後一場「四堂會審」才是花了點腦筋的場面,原本《宋世傑》故事中偷看公文發配充軍的情節,在影片中變為挖眼刑罰,而且是當堂執行,且沒有原本故事裡的迴旋餘地。星哥似乎被逼到絕境,但最後的結果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比原本中的手段要高出一籌。但逼迫縣令認罪的蒙騙手法略顯牽強,而星哥居然在以後的《九品芝麻官》里還又再用了一次,看來他還是很滿意自己的這種特色手法。

Ⅳ 洪金寶演的電影。

2016 戰神戚繼光
俞大猷
陳嘉上
趙文卓,萬茜

2014

上海灘馬永貞

黃精甫

伍允龍,安志傑,毛俊傑

2014 我的特工爺爺 洪金寶 劉德華

2014 黃飛鴻之英雄有夢
雷公
周顯揚
王珞丹,井柏然,王祖藍

2013
笑功震武林
林國棟
王晶姜國民
曾志偉,吳君如,鄭中基

2012
大上海
洪壽亭
王晶
周潤發,黃曉明,吳鎮宇

2012 絕色武器 龍志強 麥子善
謝婷婷, 陳雅倫

2011

蔡李佛:極限拳速

陳天來
黃明升
杜宇航,元華,洪天照

2010
錦衣衛
慶親王
李仁港
甄子丹,趙薇,,徐子珊

2010 葉問2
洪震南
葉偉信
熊黛林,釋小龍,樊少皇

2010 葉問前傳
邱禮濤
杜宇航,黃奕,樊少皇

2009
功夫廚神
黃秉義
葉永健
吳建豪,應采兒,樊少皇

2008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
羅平安
李仁港
劉德華,李美琪,濮存昕

2008
奪帥
連浩龍 羅守耀
李修賢,任達華,吳京

2008 武術之少年行
李魁
司徒永華
王文傑,毛俊傑,張晉

2007
雙龍記
黃華寶
張曉楓李紹源
謝霆鋒,元彪,胡可

2007
雙子神偷
劉曦父親
江道海
鍾欣桐,吳京,蔡卓妍

2005 殺破狼
王寶
葉偉信
甄子丹, 任達華 ,吳京

2005 龍威父子
祁龍
李炯凱
洪天明,鄧肇欣,吳嘉龍

2005 猛龍
江龍
李仁港 吳建豪,余文樂,黃聖依

2004 大阪撻一餐
周仁奇
羅惠德
洪天明,李燦森

2004

80天環游地球

弗蘭克·克拉斯
成龍

2004 驚心動魄
邱禮濤
方中信,鍾麗緹

2003
卧底威龍
華飛龍
洪金寶
洪天照

2003
大丈夫
咖啡店客人
彭浩翔
曾志偉,陳小春,杜汶澤

2003

鑽石大盜

范冰冰

2002
龍騰虎躍
陸正陽
藍海瀚
鄭佩佩,喬振宇,許戈

2002

夏日殺手

孟金
南燕
陳松伶

2001 蜀山傳
白眉
徐克
鄭伊健,張柏芝,古天樂

2001 拳神
Dark
劉偉強
王力宏,馮德倫,楊恭如

1999

無問題

孟海

岡村隆史,佐藤康惠,宋新妮

1998 沒有小鳥的天空
楊逸德
羅蘭,許紹雄,周志輝

1997 一個好人
電單車手
洪金寶
成龍,理查德·諾頓,李婷宜

1996 運財五福星
鷓鴣菜
陳勛奇
苗僑偉,曾志偉,吳耀漢

1996 阿金
霹靂
許鞍華
楊紫瓊,黃家諾,孟海

1996 致命浪漫
郭富城,李若彤

1995 摩登笑探
警員Pierre
洪金寶
金城武,苗僑偉,梁家仁

1993 畫皮之陰陽法王
太乙上人
胡金銓
王祖賢,午馬,林正英

1993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張三豐
王晶
李連傑,張敏,邱淑貞

1993 一刀傾城
余萬山
洪金寶 狄龍,關之琳,楊麗菁

1993 龍父虎子
朱延平 吳君如,廖峻,庹宗華

1992 五福星撞鬼
鷓鴣菜
洪金寶
陳百祥,馮淬帆,吳耀漢

1992 誓不忘情
張之亮
利智,林正英鄒兆龍

1991 豪門夜宴
洪大寶
徐克
吳耀漢,林子祥,張學友

1991
洪福齊天
高志森
孟海,利智,黃沾

1991
黐線枕邊人
洪成功
洪金寶 鄭裕玲,高麗虹,葉榮祖

1991
密宗威龍
赤飛師父
孟海
午馬,林正英,錢嘉樂

1991
猛鬼入侵黑社會
柯星沛
張耀揚,何家駒,袁潔瑩

1991
老豆唔怕多
亞寶
高志森
黃百鳴,毛舜筠,廖偉雄

1991

一觸即發

Fat Goose
林嶺東
劉江,溫碧霞,周比利

1990 皇家女將
警官
元奎
梁家輝,高麗虹,劉嘉玲

1990
亂世兒女
金爺
泰迪羅賓
元彪,孟海,鄭丹瑞

1990
脂粉雙雄
脂粉劉
洪金寶 譚詠麟,唐麗球,朱慧珊

1990
龍鳳賊捉賊
陳會毅
元彪,吳耀漢,鄒兆龍

1990
富貴兵團
特務天字一號
鄭則仕
劉德華,梅艷芳,譚詠麟

1990
鬼咬鬼
肥寶
劉觀偉
林敏聰,龔慈恩,王文君

1990
火燒島
劉世傑
朱延平
梁家輝,庹宗華,王羽

1990
瘦虎肥龍
劉家榮
麥嘉,吳家麗,翁慧德

1989
群龍戲鳳
羅通
洪金寶 利智,莫少聰,袁潔瑩

1989
八兩金
張婉婷
張艾嘉

1989
忠義群英
洪金寶 梁朝偉,張學友,鄭少秋

1988 過埠新娘
錢寶
張堅庭
張曼玉,高麗虹,張堅庭

1988
神探父子兵
元奎
劉德華,蕭紅梅,錢小豪

1988
飛龍猛將
王飛雄
洪金寶 成龍,葉德嫻,元彪

1988
七小福
於占元
羅啟銳
鄭佩佩,林正英,張文龍

1988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張之亮
莫少聰,溫碧霞,午馬

1987 標錯參
肥丁
張堅庭
鍾鎮濤,王祖賢,陳友

1987 東方禿鷹
童明辛
洪金寶 元彪,高麗虹,元華

1987 靈幻先生
買辦洪
劉觀偉
林正英,吳耀漢,呂方

1986 富貴列車
程放天
洪金寶
元彪,關之琳,曾志偉

1986 最佳福星
鷓鴣菜
曾志偉
麥嘉,譚詠麟,劉德華

1986 霹靂大喇叭
陳文俊
陳欣健
姜大衛,張學友,王祖賢

1985 皇家師姐
繪畫大師
元奎
楊紫瓊,姜大衛,元奎

1985
福星高照
鷓鴣菜
洪金寶
元彪,曾志偉,吳耀漢

1985
夏日福星
鷓鴣菜
洪金寶 成龍,元彪,曾志偉

1985
時來運轉
導演
劉家榮
元彪,曾志偉,馮淬帆

1985
龍的心
哥哥
洪金寶
錢嘉樂,元華,林正英

1984
神勇雙響炮
清潔員
張同祖
葉德嫻,吳耀漢,陳龍

1984
貓頭鷹與小飛象
陳初
洪金寶
林子祥,葉德嫻

1984
快餐車
毛比
洪金寶
勞拉·福納,吳耀漢,岑建勛

1983
新蜀山劍俠
長眉道人
徐克
鄭少秋,元彪,李賽鳳

1983
奇謀妙計五福星
茶壺
洪金寶
岑建勛,吳耀漢,秦祥林

1983
A計劃
卓一飛
成龍 成龍,元彪,黃曼凝

1982
人嚇人
朱宏利
午馬
鍾楚紅,午馬,鍾發

1981
敗家仔
洪金寶
張瑛,盧敦,白燕

1981
追女仔
麥嘉
曾志偉,劉藍溪,張天愛

1980
咸魚番生
胖子
麥嘉
林正英,麥嘉,石天

1980
甩牙老虎
劉觀偉
鍾發,太保,王龍威

1980
鬼打鬼
張大膽
洪金寶
鍾發,林正英,午馬

1980

身不由己

陳榮
洪金寶
薰妮

1979

醒目仔蠱惑招

張同祖

李海生,高飛,黃杏秀

1979
雜家小子
乞丐
洪金寶
元彪,梁家仁,劉家榮

1979
林世榮
林世榮
袁和平
關德興,樊梅生,李海生

1979
搏命單刀奪命搶
林世榮
麥嘉,林正英,元彪

1978
臭頭小子
徐天榮
岳華

1978
贊先生與找錢華
肥春 洪金寶
元彪,林正英,曾志偉

1978
死亡游戲
李小龍
金泰中,吉格·揚,考林·加普

1978
肥龍過江
洪金寶 林建明,劉香萍,喬宏

1978
老虎田雞
麥嘉
白彪,林建明,石天

1977
四大門派
黃楓
陳星,田俊,卡薩伐

1977
破戒
鄭昌和
茅瑛,梁小龍,陳慧敏

1977
三德和尚與春米六
舂米六
洪金寶 陳星,林正英,午馬

1977

面懵心精

吳耀漢,石天

1976
鬼計雙雄
鄭昌華
陳惠敏,蘇加諾,申一龍

1976
少林門
杜青
吳宇森
譚道良,田俊,成龍

1976
密宗聖手 高震一手下
黃楓
陳星

1976
大太監 東廠大擋頭
宋廷美
上官靈鳳

1975
艷窟神探
羅維
俞炳龍

1975
香港超人大破摧花黨
丁善璽
梁小龍,馮淬帆,張艾嘉

1975
大千世界
丁善璽
狄波拉,黃沾,王琛

1975
忠烈圖
博多津
胡金銓
白鷹,徐楓,喬宏

1975
直搗黃龍
王羽
元彪,元奎 ,安德魯·摩根

1975

後生

狄龍
姜大衛

1975
花飛滿城春 車夫
朱牧

1975
脂粉大煞星 曾志偉

1975

橫沖直撞小福星

陳著

1974
惡虎村
岳楓
岳華,舒佩佩,李敏郎

1974
中泰拳壇生死戰
黃楓
元彪,元奎,元華

1974
死亡挑戰
葉榮祖
李錦坤,馬海倫,龍震東

1974
鬼馬雙星
許冠文
許冠文,喬宏,何柏光

1974
七省拳王
打手
午馬
午馬,陶敏明,劉永

1974
鐵金剛大破紫陽觀
黃楓
喬治·拉扎貝,茅瑛,丁佩

1974
黃飛鴻少林拳
肥肥
鄭昌和
關德興,苗可秀

1974 北少林

1973
龍爭虎鬥
高樂詩
李小龍,石堅,尊薩遜

1973
黑夜怪客
鄭昌和
苗可秀

1973
跆拳震九州
黃楓
陳會毅

1973

賣命

1973 老虎燕星

1972
鐵掌旋風腿
黃楓
茅瑛

1972
風雷魔鏡
舒佩佩,劉丹,井淼

1972
合氣道
范威
林正英、薛家燕、黃仁植

1972
山東響馬
老五
黃楓
張翼

1972
大內高手
林福地
舒佩佩

1972

亡命徒

丁茜

1972

群英會

岳楓
岳華,施思

1971
血符門
黃楓
吳明才,楊澤霖,錢月笙

1971
蕭十一郎
徐增宏
金霏,邢慧,韋弘

1971
鬼太監
葉榮祖
焦姣,宗華,白鷹

1971
鬼怒川
黃楓
白鷹,茅瑛,高遠

1971
六刺客
鄭昌和
尹一峰,李麗麗,南宮勛

1971
刀不留人
葉榮祖
苗可秀,謝賢,田俊

1971
俠女
胡金銓 石雋,徐楓,白鷹

1971
天龍八將
羅維
謝賢,張沖,沈殿霞

1971
影子神鞭
羅維
鄭佩佩,岳華,田豐

1971
冰天俠女
羅維
李菁,岳華,張沖

1971
奪命金劍
黃楓
張翼,石雋,韓汝雲

1971
鍾馗娘子
黑金剛手下 何夢華 鄭佩佩,羅烈,施思

1970 五虎屠龍
鏢師 羅維
鄭佩佩,羅烈,張翼,高遠

1970
怒劍狂刀
午馬
葉青,唐菁,舒佩佩

1970
鐵羅漢
嚴俊
凌雲

1970
金衣大俠
岳楓
高遠,林正英

1970
武林風雲
岳楓
陳鴻烈

1969
神經刀
王天林
田青

1969
飛燕金刀
何夢華
秦萍

1969
燕娘
張瑛
秦萍,王俠,黃宗迅

1969
一劍香
陳烈品
羅愛嫦,江文聲,狄娜

1969
獨臂神尼
陳烈品
雪妮,呂奇,石堅

1969
龍門金劍
羅維 鄭佩佩,高遠,高寶樹

1969
毒龍潭
羅維 鄭佩佩,岳華

1969
小魔俠

1968 斷魂谷
羅維
李昆,陳鴻烈,岳華

1968
奪魂鈴
岳楓
秦萍,張翼

1968
玉羅剎
何夢華
唐菁,樊梅生,谷峰

1968
怪俠
岳楓
黃宗迅,田豐,舒佩佩

1966

兩湖十八鏢(上集)

1966

兩湖十八鏢(下集)

1964

生死關頭

楊晶

任玫

1962 大小黃天霸
龍圖
成龍,李麗華

1962 岳飛出世
童年岳飛 胡鵬
張醒非,梁藝雄,陳天龍

1961 愛的教育
何壽全
鍾啟文
林翠,王引,雷震,王萊

展開

折疊參演電視劇

首播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2002

特警飛龍

華飛龍
李京
范冰冰,洪天照

2005

偷天換日

老 爹
柯宜勤
郭品超,關穎,唐以菲

2006

詠春

黃華寶
馮遠文,成志超
劉梓妍,元彪,李彩樺

2009

少林僧兵

大腳僧
李惠民 黃祖權
崔林,李銘順,李曼

2010

少林寺傳奇之大漠英豪

萬壽山
都曉
劉家輝,元華,高明,雷恪生

Ⅵ 90年代古裝電影!

應該是1990年孫晨曦主演的《飛天神鼠》

飛天神鼠的劇情簡介 · · · · · ·
北宋年間。金兵入侵中原,徽、欽二帝不敢抵抗,派九太子康王趙構出使金營屈膝求和。趙構被金扣為人質,宋朝百姓熱盼收復失土的希望即將破滅。號稱「飛天神鼠」的武林少俠黎馬和抗金義士試圖將趙構劫出金營未果,損失慘重。黎馬寡不敵眾只得離去,再失趙構行蹤。為尋找趙構下落,黎馬路經占邑鎮時偶遇鐵書大俠父女三人。鐵書受於彬所害,臨終將趙構被岡地點告知黎馬。並將女兒大姍和小姍託付給他。助他營救趙構。姐妹對風流悄儻、聲震江湖的黎馬同牛愛慕。途中,三人被阻於寬闊的峽谷前。三人中只能過去兩個,小姍拋開兒女情,說服姐姐與黎碼一同前往。黎馬大姍冒牛命危險飛越峽谷.被埋伏的金兵射出毒煙熏倒,雙雙被俘。金人慾借黎馬之手殺死徽、欽二帝,以達到吞並中原目的,設下毒計以絕黎馬後路。黎馬身處敵營,智斗金人鷹犬陳飛雄、於彬.得與大姍相見,訂下相救脫險之計。大姍為了不引起金人懷疑。以便黎馬有飢會救出趙構。毅然撲向黎馬長劍自戮。黎馬強忍悲痛智斗群魔.以高超的武藝和才智贏得金太子的信任,巧妙地救出趙構,粉碎了金人的狂妄汁劃。趙構吲京登基為帝.黎馬謝絕封賞,回到民間尋找小姍。小姍誤信讒占,對他恨之入骨,欲置他於死地。黎馬並不還擊。被打甭重傷,昏迷巾說出大姍所授暗語,小姍廳叫根由,恨意漸消、愛意幣生。趙構移基後貪剛安逸、聽信讒言,並不舉疑伐金。黎馬雖覺趙中句懦弱尢能,仍無法擺脫愚忠之心,被他巧言蒙犏.飲毒酒身亡。小姍以破趙構陰謀。毅然率領義軍與再犯中原的金兵搏殺…

你可以上豆瓣電影搜索這個條目,這里不讓發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