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大劈棺電影講了什麼事呢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劈棺電影講了什麼事呢

發布時間: 2023-02-24 05:57:07

『壹』 低俗搞笑並不是相聲界才有,京劇當年也曾「墮落」過嗎

近些年的相聲市場是如火如荼,觀眾踴躍觀看,演員賣力演出,連黃牛黨都能賺到盆滿缽滿。市場是好了,但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些相聲演員和某些相聲作品在藝術上卻呈現「墮落」的跡象,以往相聲界當做小呲牙的倫理哏如今已經是演出常態,已經被相聲界摒棄半個多世紀的葷段子和臭活又重現江湖大行其道,甚至還有一些相聲演員在舞台上動輒大喊大叫和打打鬧鬧。在很多觀眾眼裡,這才好玩,這才好笑,這才是好相聲。而很多相聲界人士卻並不看好此類相聲作品,認為這是藝術的倒退。

無獨有偶,一向在藝術上潔身自好的京劇界前輩如果看到現在相聲界這種現象一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作為國粹的京劇在當年也有過一段這樣的時期。那時候的京劇舞台集唱腔、視覺、舞蹈、搞笑甚至時裝和科技於一身,觀眾踴躍到場場爆滿,一些不知名的京劇藝人大賺特賺,在市場因素影響下連一些知名京劇演員也不得不放棄藝術操守而下海。

《大劈棺》《紡棉花》的走紅不光帶動了京劇界一幫亂七八糟鬧劇的改編風潮,甚至連相聲界也開始向他們看齊,他們大量改編原有曲目,其方法無怪乎反串和加詞。不管什麼京劇曲目還是外國小說甚至是當時報紙上的案子,都能拿去改編。相聲演員們換上差不多的服裝簡單排練就上場,男女反串、老少反串等風行一時,而且不管什麼劇情都要加上包袱和笑料,這就是相聲界著名的反串戲歷史。

劈紡戲和反串戲的流行時間不算太長,基本就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此時國內的形勢是京劇大角兒如梅蘭芳遠走香港,程硯秋回鄉務農,京劇舞台上缺少真正的大師,一些沒有名氣或者稍有名氣的演員為了快速出名和賺錢開始放棄京劇藝術,轉而去迎合部分觀眾的低級娛樂需求。一開始只是個別演員和戲院的行為,但在部分觀眾和媒體的鼓噪之下,這種打著新潮時髦和搞笑的所謂京劇開始逐漸蔓延,整個京劇市場彌漫著一股金錢至上的氣氛,演員們為了走紅紛紛加碼挑戰藝術底線。縱然有一些京劇界和媒體界有識之士奔走呼籲但是一切反對聲音都消失在票房至上的鼓噪之中。

換句話說就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當大師歸位,政府引導和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盛極一時的劈紡戲馬上就煙消雲散了。

筆者的看法是,並不是說絕對不允許劈紡戲這種戲劇形式的存在,只是應該和正宗的京劇區分開來,如果一開始這些劈紡戲不是打著京劇的旗號而是另闢一個新的劇種,那樣京劇界也不會有這么大的反對聲音。

你可以開心的賺錢,但不要糟蹋藝術的底線。

『貳』 大劈棺到底講的是什麼內容

墨水心是繼哈利波特後又一部在全球掀起熱潮的奇幻小說,盤據排行暢銷百萬冊橫掃歐美,許多媒體評論和讀者都其視為青少年文學的新經典,如今千呼萬喚終於即將搬上大屏幕!主角Mo自從妻子失蹤多年後,一直和小女兒Meggie相依為命。某日有位陌生人來訪,父女抽絲剝繭揭開一個天大的陰謀陷阱…這名陌生人竟來自另一個世界。Mo不為人知的天賦──藉由朗讀即可將書中主角帶入真實世界的驚人魔力,將會為他們帶來怎樣的奇幻冒險與危機.....

『叄』 疑惑:《大劈棺》里的賀敏之最後中毒死了嗎他最後不是拿到了解葯為什麼《一刀春色》開頭說他死了

你沒有看仔細哦~中間有個情節是敏之大哥對他跟十三講「你相信我嗎?你服下的是黃泉三重雪,而我下的是陽春三重雪。」
為什麼這么說呢,是因為敏之大哥的母後很壞,設計讓敏之大哥以為他拿到了跟黃泉三重雪病發症狀一樣卻不會最終致命的陽春三重雪,其實呢,宮內就只有黃泉三重雪。雖然敏之他大哥費了很多心思讓敏之喝下了他覺得不會致命的那杯「陽春三重雪」,其實。。兩杯都是黃泉三重雪。
所以敏之最終還是死了,雖然結局沒有講到他死,但是如果仔細看文的話是知道結局的。必死的。

『肆』 大劈棺的結局是什麼

十五自己到大理寺狀告謀害親王,並且自曝身份是燕裔王子慕容之憫,十四不得不將他入獄,正當想辦法救十五齣來時,十五佯裝陽春三重雪毒發身亡,後來,十四改姓當上了皇帝,十一和喜歡的妹子在一起了,十三和十五在一起去了白鹿山~但是十五在十三25歲的時候死了~十三在白鹿山上當了山主,並且將十五的骸骨葬在了瓶子峰上,不許別人近前。結局不算BE,但是也沒有有情人長相廝守。。後面的《一刀春色》有交代~但是好凄涼~~

『伍』 大劈棺 是什麼意思

LZ好,國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據考證,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一、源於戰國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二、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四、源於推牌九

牌九系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五、源於街機游戲

源於90年代流行的街機游戲「街頭霸王」,出自於90年代的一個街機游戲叫「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二百五這個詞也是那個時候流傳開來。是一個格鬥游戲,當一方以滿血打敗另一方時,系統會出示一個英文PERFECT,由於系統發音不標准(日本做的游戲,日本人配音),讀音非常像「二百五」,於是就流傳開來。直到今天,在格鬥類街機游戲上(如拳皇),PERFECT仍被稱為「二百五」,從90年代玩街機的朋友都知道。至於為什麼現在「二百五」有傻瓜的意思,也不是原來的本意了!
另外,第四點里,香港里的二五崽是「叛徒、背叛」的意思,跟二百五毫無關聯。

六、其他說法

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山東滕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里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
話說「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系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於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於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制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另外,據著名戲劇人翁偶虹說,早年崑曲本有《蝴蝶夢》演繹莊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兩個靈童角色,頗有噱頭,反勝崑曲。京劇《蝴蝶夢》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於連泉)挑班演出不見出色。上海名丑劉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這一角色,獨創漆布長衫、坎肩、小帽,酷肖紙質,其功夫極深,被抱出場後,鵠立椅上,右手拿煙袋,左手彎胸前,歷時一刻,身無少動,觀眾詫為奇技,直呼其「紙人」。京劇《蝴蝶夢》有一對白:雜扮童兒道:「什麼人雞毛喧叫?呀,這個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錢買來的童男,怎麼活了?不要緊,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買的是紙的,我是個人,怎會一樣?」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錢,就是「半吊子」。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於晚清民初。至於「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6941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