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往事》是堪稱不輸給《教父》的黑幫電影,總拿來對比的電影二者有何不同
在主題上,兩部電影就有著非常大的不同。《美國往事》側重於人生變化,《教父》側重於人生成長。有人說過,《美國往事》里有全部的人生,人生的美好不在於美好本身,而是在美好與丑惡的混雜中,人們經歷過,體會過。縱觀《教父》三部曲,正如第二部呈現的主題,講的是新老兩代教父的成長史,是他們人生的對比。他們分別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維托白手起家,成為美國勢力最大的黑社會頭目;麥克在父親的基礎上,將事業擴展到西部及南部,使得家族成為一個極度龐大的帝國。
在觀眾心裡,兩部電影的分量是不同的。《教父》在觀眾心裡已經是一種符號,這種符號指示著人們回到非物質的信念中。教父是每個人心中充當老大的情結。《教父》讓人看到解決問題的純粹模式。《教父》讓人有一種時間回轉的感覺,似乎過去的上海灘也曾有過像類似的背景。《教父》也在預示人生的一切著開始和結束都是同等重要,命運有時候意味著某種選擇。而喜歡《美國往事》的觀眾,之所以很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自己經常會陶醉於想像不同人不同的人生。而這個電影就提供了很多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不同的人生目標,劃出不同的人生軌跡。
同是黑幫題材,但有眾多不同之處,但是這兩部電影在電影史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Ⅱ 美國電影《美國往事》中,麥大有個兒子,黛博拉對面條說是麥大跟一個女生的,後來那女死了,而且還說自己
我個人認為麥大的兒子應該不是和黛博拉生的,原因如下:1、以麥大的野心,他應該找一個有經濟背景或有政治背景的女人,來幫助他平步青雲,至少,這個女人要和他的身份相匹配,而三十五年前黛博拉應該還在奮斗中。2、黛博拉如果瞧不起面條,應該也瞧不起麥大,因為他們都是街頭混混出身。有一個佐證:小時候,某禮拜日,小黛博拉念聖經給面條聽,並且和面條接吻,但麥大硬生生把面條叫走,黛博拉說:「快去吧,你媽在叫你。」語氣里充滿了蔑視。3、當面條三十五年後和黛博拉再次見面,黛博拉說(大概意思哈,我記不準確了)「歲月改變了我的心意」。那麼,黛博拉當初的「心意」是什麼呢?也許是輝煌好萊塢,也許就是瞧不起這幫整天在街上打打殺殺的混混。4、一個男人,能在一個貼了面膜的女人的家裡甚至卧室里見面,而不顧及男主人的出現,我想,黛博拉應該沒有結婚,她擁有見別的男人的私密權。
最後再補充一點,黛博拉三十五年後對面條說的話, 應該都是真心話,因為劇情也需要,真相已經被湮沒了這么久了。
Ⅲ 《美國往事》影評
談到這部電影,我首先回想起詹妮弗,也就是影片中的young黛博拉,80年代就出道了,2002年——《美麗心靈》的拍攝,使精幹而有天賦的她走上國際影壇。
但《美國往事》拍攝時中她還只是一個少女,只是為影片插敘打下基礎,真正吸引觀眾的還是在於電影的劇情——將悲傷描繪在時間線上。
影片開場,你就會看到一群黑幫來到一個女人的卧室,然後用槍打死了她——如果是第一次看這部影片,你會覺得有些不理解(正常現象)。過後,鏡頭會轉向一個鴉片館,然後主人公出現——面條(noodles),你會發現那幾個黑幫是來找面條的,過後黑幫來到肥摩酒吧,鞭打摩(moe),逼他告訴面條的位置,五分鍾後,面條來到酒吧,打死了幾個黑幫,然後moe給了面條一把鑰匙,面條去開鎖,發現裡面的箱子是空的,然後他乘車回到水牛城………………
看到這時,其實整個人會很懵逼,完全不知道鑰匙是什麼,為什麼會有箱子?黑幫又是誰?他們為什麼來殺面條?面條和moe是什麼關系?很多問題反復徘徊在我的腦海,但當你看完整部電影,你會發現時間線是打亂了的。正確時間線該是——面條小時候——面條出獄後——面條報警——面條到鴉片館——面條離開這兒回到水牛城——35年後再次回到這——面條尋找麥大的消息——發現麥大沒有死——結束。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其實這部電影有很多地方都埋下了伏筆。
1.麥大根本沒有死:影片中,面條為了防止麥大搶劫聯邦銀行,在一天晚上悄悄報了警。過後鏡頭轉向3個屍體,其中麥大的屍體十分腐爛(為什麼)。記得嗎?在麥大出獄時,他說道:看啊,這么美麗的屍體,26歲就死了。過後,你會看到出麥大以外,另外兩個人的墳墓
你會發現這兩個人的墳墓都是26歲,麥大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呢?讓我們接著往下讀
在麥大說出這句話後,這個"屍體"跳起來說,證明他沒有死,其實也是在暗示麥大沒有死。因此麥大沒死的事實是很早就可以知道的
2.最後的垃圾車:接近結尾時,你會看見一輛垃圾車,然後麥大默默向它走去,轉眼間,麥大不見了。簡單地解釋其實就是麥大跳上垃圾車自殺了,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車有個35的記號,這正是麥大與面條35年的友情。與其說是麥大自殺,還不如說是麥大與面條的友情從此真正了結了。
3.面條最後的笑:很多人都會覺得最後這一笑並不重要,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一笑是面條愚蠢的一笑,在面條報了警之後便來到鴉片館吸毒,他認為麥大和其他夥伴會被警察逮捕,但如果你看完整個影片後,再看這個插敘,你會發現面條的笑的確很愚蠢。面條之所以會笑,是因為他以為麥大被抓,他以為計劃成功了。但他卻忽略了麥大的機智,畢竟也作朋友很多年了。
所以實際上,面條並不成功,相反十分失敗。麥大掠奪了面條的一切,他的女人,他的錢財,還有他與面條的友誼。(雖然最終麥大還是把錢放回保險櫃)
總而言之,這的確是一個悲劇,1984年的影片,如今中國也拍不出來。它運用很多細節描寫,同時將每一個故事用插敘的手法表現出來,若你最後拼湊在一起,你會感嘆人生啊!這就是面條的一生。
但願你的人生並非如此。
Ⅳ 美國夢的正負極,美國史的隱喻,細讀《美國往事》中的歲月變遷
到底怎樣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呢?同樣一部電影,不同的人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隨著時間流逝,那些在歲月長河中洗盡鉛華的文學藝術作品會變得越來越可貴,《美國往事》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美國往事》誕生於1984年,導演是著名義大利導演萊昂內,像萊昂內這樣的電影大師我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了,他的代表作「美國三部曲」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美國往事》的靈感來自於一名曾在監獄服刑過的犯人。七十年代,這名犯人在出獄後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寫成了一個故事,機緣巧合讓導演讀到了這個故事,萊昂內當即對這個故事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並且有意向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劇本前前後後構思了十一年,終於在1984年把這個故事搬上了熒幕。當年這部電影的最初版本竟然有六個小時,這讓當時的投資方相當不滿,因為一個人觀影的疲勞時間都在一個半小時左右,況且當時的好萊塢電影幾乎沒有時間這么長的電影,再者這樣的黑幫題材的電影,已經有《教父》這樣的史詩級巨作了,題材與《教父》過於相像,在投資方的強烈要求下,這部電影被前前後後拆分剪輯成了一個半小時,這完全打亂了這部史詩級巨制的時間和內容,省略去了很多情節,導致觀眾在觀影時,很多情節不連貫,前後情節不貫通,導致觀眾觀影時雲里霧里,完全不知所雲,所以在當年,這部電影的票房完全撲街,淪為了當年的爛片,這讓導演萊昂內心力交瘁,在1989年鬱郁而終。
這部電影一直到多年之後才重見天日,重映後立即引起了全球電影迷的狂熱。經典是永遠不可能被時間埋沒。目前這部電影分為兩個版本,一個是229分鍾的普通版,目前在各大影視平台上搜到的都是這個版本,還有一個就是251分鍾的加長版,相比229版本,251分鍾多了幾處細節,但是並不影響劇情的整體發展。229分鍾將近四個小時的時長,如果第一次觀影,看完後會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電影中的歲月變遷,人情冷暖讓人潸然淚下。
《美國往事》這部電影在我看來,主要講述了美國夢的兩極分化,這兩極分化主要是通過我們的兩個主角來展現的,主角「面條」與「麥大」。這兩極分化中的好的一極自然是麥大,這在電影中我們也看到了,麥大在電影的最後成為了受人尊敬的部長,權利錢財應有盡有,當然這一切都是他背叛了他的兄弟而換來的。面條則是背井離鄉三十多年,心裡時時刻刻忍受著背叛兄弟的煎熬,在電影開頭面條歸鄉回到莫胖子酒吧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來,面條那時候過得並不好,自然,他就是美國夢的壞的一極。
電影的最後,麥大自殺了,麥大為什麼要自殺呢?麥大的成就,在那個時代的美國看來,無疑是成功的,麥大經過自己在 社會 上的摸爬滾打,儼然已經成為了上層 社會 中的人,身邊的朋友也從當初的街頭小混混變成了 社會 名流,那麼人生如此成功的麥大為什麼要選擇自殺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麥大心中的愧疚感,有印象的觀眾可能還會記得電影的最後一幕,當面條和麥大在辦公室中聊天的時候,面條一直稱呼麥大為白利部長,面條拒絕承認那時站在他身邊的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活的兄弟,而麥大始終心懷愧疚,想讓面條開槍結束他的生命,可是面條最後並沒有這樣做。因為在面條心裡,他的兄弟已經都死在了三十多面前的那個雨夜,可能那個結局,對面條來說是最好的了。
美國夢的兩極分化,在麥大出場的時候已經進行了明確的展現了。有印象的觀眾可能還記得,麥大出場時是坐在馬車上的,並且麥大熟練的搶走了面條等人等待已久的「獵物」。這個情節起到了暗示作用,麥大坐在馬車上高高在上的形象與面條等人走在路上的低矮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暗示了各人以後的地位。同時麥大輕而易舉搶走了面條等人的獵物也暗示了麥大的凌厲手段。
這部電影的優秀之處還在於它的配樂,它的敘事手法,還有幾處獨到的剪輯手法,這樣的一部電影,我相信在未來,依舊會是經典之作,常讀常新。
Ⅳ 美國往事電影觀後感
《美國往事》影片背景是美國戰後發展迅速而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以及倫理面前,人們求生存的本能鋌而走險地去挑戰各種極限等等。似乎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縮略的紀錄。本文是我整理的美國往事觀後感,僅供參考。
美國往事電影觀後感篇1
上周得知CCTV6要在佳片有約中放《美國往事》,便有了想看的興趣。這個片子已下了有一段時間了,就是懶的看,太長了,近4小時。當然,我是不會去看配音版的,那簡直是在蔑視我的聽力水平。不過還是要看中文字幕滴。
我為什麼要看這個片子呢?因為最近看多了周傳基爺爺講電影理論的視頻教程,也想找一部經典的片子來分析分析。下面,我就分析一下本片的幾處典型的鏡頭剪輯。
1.30年代“面條”所在的中國煙館里煙燈(圓形)→“麥大”等三兄弟被警方擊斃後現場的燈(圓形)。這里很符合周爺爺“圓接圓”的鏡頭組接理論。
2.胖子店裡廁所牆上的洞里是老年面條的眼睛在看什麼→少女狄波拉在跳舞→少年面條正在從那個洞里偷窺。
3.少年麥大等人目送面條進監獄→墓誌銘“Your youngest and strongest will fall by the sword.”→老年面條正在看著以上這句話。
4.公墓房間的牆上掛著一把鑰匙→這把鑰匙正在開一個保險櫃的鎖。
5.老年面條提著剛取出的一箱錢忐忑不安地在街上走,突然一個飛盤向他扔來,他躲開後,一隻手接住→青年麥大搶過剛出獄的青年面條手中的行李箱。
6.青年面條載著同伴把汽車開進河裡→電視里(1968年)正在播出從河裡打撈上來一輛被燒毀的汽車。
7.老年麥大跳進垃圾粉碎車自殺後,遠去的血紅色的2個車燈→逐漸靠近的2個白色的車燈,這輛車正載著狂歡的年輕人。
劇情方面我有些地方還是不太明白,比如青年麥大計劃搶銀行,面條向警方告密後,麥大等人被擊斃的現場是一輛運酒的卡車和全地的碎酒瓶。關於本片的影評網上有許多,其中一些分析的很深刻。我看本片很累,也就不多寫什麼了。
美國往事電影觀後感篇2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這部經典,點了“想看”之後得到友鄰第一時間的支持。
昨天中午,一個美好的周末,讀了大半天的刀爾登的《不必讀書目》。中午兩點要了樓下的肉夾饃和米皮,開始欣賞這部大作。原本只想先看一半接著看書的,可是竟然沒停下來。除了看小傢伙吃奶油蛋糕的情節哭了,其他的地方並沒有覺得很感動。意外的是,看完後怎麼也看不進書了,各種焦躁不安。在和微博上各種撒嬌求安慰後,莫名其妙地趴在被子上小哭了一通,仍然覺得心頭壓著千斤巨石不能輕松。一個美好的周末就這么被毀了。
晚上躺床上閉著眼睛,腦海里不斷閃過電影鏡頭的碎片。是裸露的女人身體,被強行分開的雙腿,祈求搶劫者強奸自己的女人的呻吟。最忘不了的是那隻槍口下的乳房,那麼晶瑩美麗,彈指可破的乳房,我在屏幕外面感到它顫栗的恐懼。是啊,在槍械武器之下,它的美麗顯得如此脆弱。我同它一起被嚇到了。也許多少個世紀以來,從沒有國度以前,女人們都是這么過來的,在暴力、血腥、戰爭、殺戮、驚恐中企圖尋求一個可憐的遮蔽之處。體內那些隱藏著無數祖輩的恐懼、傷痛、眼淚,都被電影催發尖叫著迸出。
也許揣測導演的觀點並不明智,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立場。如果暴力也可以稱作美的話,我看到的是男人和女人的兩敗俱傷。電影將這樣的人生赤裸裸地展現出來,以暴力不斷地滿足慾望,不斷地深陷泥淖。
看到有人說女主角自私冷漠。我想說即便一個女人,沒有打算現在就和一個男人白頭偕老,就不能接受他一頓飯的邀請么?畢竟對方也是自己喜歡的人。我們也不是能夠全然接受所有自己喜歡過的人。即便她拒絕了對方,難道就能成為對方強奸自己的正當理由么?暴力就是暴力,強奸就是強奸。同樣是喜歡的人,做著同樣的動作,有愛是身心的融合,用暴力卻只感到如此齷齪下作。不知還有多少個男人以愛的名義,在女人的身體里做著單純的活塞運動。他們不過是用自慰的動作,意淫著幻想中的女神。眼前這個活生生的女人,不過是個有著體溫的充氣娃娃。
個人的暴力也是,集體的暴力也是,國家之間的暴力也是。暴力一旦找到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會無止境泛濫,最終毀滅自身。
也有人說,女主角有心計有計劃並不好。我想說,這些原本都是中性詞,並沒有高尚低賤之分。我們現在不是都在做各種規劃么?為什麼那個時代的女性就不可以有自己的夢想呢?好的愛情是在一起的兩個人都越來越好。犧牲奉獻委曲求全的愛情,從來不看好,也不欣賞。
我也同情這些男孩子。他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和家庭,在苟活度日的同時還企圖勉強維系敏感脆弱的自尊,甚至貪戀覬覦一個如此完美的愛情。我敬佩那些真實大膽的女孩,和女人。不想探究在那個年代下,最底層的女孩子有沒有更好的生存方式。好與不好,並沒有唯一標准。她們狂狼放盪,閱人無數,視性交如公開場合喝茶吃飯。起碼她們接受真實的自己,靠自己的勞動養活了自己。那個在車上滿足了剛剛出獄的男主角的妓女,她狂妄肆意的大笑著離。誰又能說,那樣的笑聲下面沒有悲涼呢?如果無法選擇高貴的身份和活法,起碼能選擇高傲的姿態直面世界。
總之,還是感到哪裡的小傷口被輕輕的撕裂,又悄悄的凝固,癒合。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從起初看到一滴血就暈,在眼瞧著那些傷口的不斷撕裂與癒合中,漸漸習慣了滿目瘡痍,甚至開始享受那一點略微變態的快感。
寫出來感覺好多了,沒那麼壓抑了。
美國往事電影觀後感篇3
12月11日晚,佳片有約,連續四個小時觀看美國黑幫片《美國往事》,《美國往事》觀後感。次日凌晨七點,又重看一次。影片跳躍性的鏡頭很多。時間穿插也比較頻繁。看一遍往往是"看不懂"的。
影片講述的是,美國幾個窮人家的孩子,從偷偷摸摸,敲詐詐騙的混混,到稱霸一方的黑社會團伙的過程。其中主要寫了一個"好強盜"和一個"壞強盜"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
面條本是少年阿飛的頭目。後來年齡稍大狡詐的麥大出現,取代了面條的位置。他們由給另一個流氓團伙頭目臭蟲打打下手,到自立門戶成立基金會。五個孩子決定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在一次與臭蟲的火拚中,面條殺了臭蟲,傷了警察,被判12年徒刑。在他坐獄期間,面條的幾個夥伴利用走私販賣私酒(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發布禁酒令)發財開了酒吧、妓院等實業。
面條出獄後,參加進去,繼續他們的黑幫事業。他們搶劫珠寶,殺人越貨。還參與政治罷工,解救罷工領導人政客吉米,綁架暗助資本家的腐敗警察局長的幼兒,干預罷工的勞資糾紛。
後來,麥大要去搶聯邦銀行。所有的人都認為必死無疑。麥大還是執意要做。面條為救朋友,向警方泄露原來他們走私犯酒的事,以免於大家一死。結局是,不但麥大、派克、公雞眼被擊斃,面條的同居情人妓女伊芙也被殺害。面條心灰意冷,改名換姓,遠走他鄉。三十五年後,面條被一封邀請信請回。他發現,以他名義建造的豪華公墓里,他的三個朋友被安葬了。他還得到了一筆豐厚的"下一次行動"預付款。
原來,三十五年前的血腥殺戮,正是麥大一手策劃的陰謀。他與警察勾結,利用面條報警,清除了同夥派克、公雞眼,捲走他們共同的財產。麥大野心大。他"漂白"自己後,改名換姓,棄商從政,爬到了商業部長的高位,麥大還用金錢俘虜了面條心儀的童年年女友狄波拉,收為情人。還生了兒子。
麥大在政界依然"不老實"。他勾結寡頭走私違法,被聯邦調查局盯上了。他的同夥,或者說高層的政治需要,必須犧牲麥大。麥大自知自己的下場,就以"白利"部長的名義,找來昔日的朋友面條。他寧願讓面條殺了他,也不願意給聯邦調查局暗殺他的機會。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面條,面對童年、昔日的夥伴,這個曾經搶了他的位置、吞了他的票子、奪了他的妻子的麥大,眼含熱淚卻心如死灰。當麥大請求他"報復"的時候,面條拒絕了。他說,他當年為了"偉大的友誼"也曾出賣過一個朋友,導致他們都死了。他甚至始終沒有呼叫"麥大"的名字,彬彬有禮地與"白利部長"分手了。
麥大走進垃圾粉碎機自殺身亡。
這是一部很有看頭兒的大片。稍顯灰暗的色彩基調,襯托出人生的某種無奈。
長達四十年的歷史跨度,從1921年到1968年,幾位童年的朋友演繹了不同性格導致的不同歸宿。面條憨厚而重感(愛)情;麥大狡猾而重"事業";狄布拉高傲而重地位,這個女孩是面條心中神聖的女神,狄布拉也不是對面條毫無情感。當面條出獄後,她曾對面條說過:"你是我心中唯一重視過的人。"他們卻始終未走到一起。
閱盡人間的美好,歷盡人間的滄桑。四十年的成長經歷,四十年的不堪回首。
應該提到的是,原著小說名為《流氓》。是的。面條、麥大、派崔克、公雞眼都是黑社會的流氓。盡管搶劫為珠寶後殺害僱主,面條並不同意,他還是殺了人。他們是社會的毒瘤,但他們又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有網友有興趣,可先看一看相關的影評,這樣會更容易看懂。影片從三十年代面條在中國戲院即大煙館銷魂開始(他為救朋友報警後到大煙館的),最後一個鏡頭又回到面條三十年代在大煙館的"享受"微笑結束,是透露人生如夢,還是演繹醉生夢死,抑或表達對世事的麻木?我不得而知。
Ⅵ 《美國往事》的評價怎麼樣
《美國往事》這部片子是在1984年上映的,目前在豆瓣的評分有9.1分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曾經有一位網友說過這樣一句話,美國在1984年就能拍出這樣的片子,中國在2084年也拍不出來,這句話毋容置疑有點誇張,但我覺得1984電影拍出這效果確實拍得不錯,中國電影界可能還需要努力一些。
很多人看到這部電影肯定會覺得這是一部非常夠爺們,非常鐵血的電影,但我告訴你這是一部關於人的電影,人的一生都在這四個小時裡面,喜怒哀樂,七情六慾裡面都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