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她是四大名旦之一,曾說:我只是個演員,此人是誰
話劇有「四大名旦」,他們分別是張瑞芳、白楊、蘇綉文和秦怡,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重慶,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幾個人締造了中國話劇界的黃金時代。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便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張瑞芳。
一九三八年,張瑞芳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九四九年,張瑞芳先是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後來又主動要求前往中國青年電影劇院,不久之後她又接到上海電影製片廠莫調令。但她還沒有到任,便收到了一個消息,出演《南征北戰》女主角,這部電影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乃是由中央出面調動力量拍攝,並有專門的軍事顧問,而且林彪還親自改過台詞的一部電影。
一九五二年,張瑞芳與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導演嚴勛舉行了婚禮,這也是她的第三次婚姻。一九五七年,嚴勛被打成了「嚴重右傾分子」,當時政治環境緊張,但張瑞芳還是接到了電影《李雙雙》劇組的邀,她欣然接受,而讓張瑞芳沒有想到的是,《李雙雙》此後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而張瑞芳也因此大火。一九六二年,張瑞芳因此在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上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
二零一二年,張瑞芳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Ⅱ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問碧空星光幾度 尋心中百年夢影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繁華與蕭條交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部寫也寫不完的傳奇;他們是膠片的情人、銀幕的伴侶;他們的面孔,濃墨重彩地浮現在過去100年的電影菲林中,並且在未來能夠想見的100年裡,仍將顛倒眾生——他們,就是百年銀河星漢中最耀眼的百顆星,讀者心中最完美見證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報年度特別策劃,囊括中國電影100年的大型專題報道「誰有資格代表中國電影百年」,今日塵埃落定。以下是我們嚴格按照票選結果,統計出的讀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電影百年的100名電影人。
1、鄭正秋:
中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
他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編導者,最早倡導電影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他編導的影片,開拓了一種以通俗家庭情節劇為核心的中國社會片模式。
2、黎民偉:
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中國電影之父。
黎民偉是香港電影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第一人,被視為「香港電影之父」。他拍攝的《莊子試妻》不僅是最早的香港電影,還成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國影片,開創了電影輸出的先河。
3、孫瑜:
系統接受西方電影教育的「中國第一人」。
孫瑜曾被譽為「電影詩人」,是中國早期電影中罕見的一位作者型導演。他拍攝的《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多部影片,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新的審美方式,使中國電影開始引起知識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國默片時代的無冕「影後」。
《野草閑花》中,她唱出中國電影第一聲;她的《神女》成為中國默片時代最高峰;「全能演員」、「中國的嘉寶」,這些美譽都屬於她。阮玲玉已成為一個象徵,凝固了一個有關藝人尤其是女星與坊間流言的永恆話題。
5、金焰:
中國最早的「電影皇帝」。
上世紀30年代,「電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與當時影壇上「油頭滑腦」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銀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稱當時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費穆:
被長久遺忘的電影大師,「人文電影」的開拓者。
費穆是導演中的學者,最早提出「中國電影只能表現自己的民族風格」。從《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費穆以其中國式的電影思維方式和觀念手法,為人文電影的後繼者勾畫出一張明晰的藍圖。
7、胡蝶: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明星。
從默片到有聲片,由普通話片到粵語片,胡蝶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她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國電影史上最具天賦的「千面人」。
作為戲劇明星,他曾被譽為「舞台千面人」;作為電影藝術家,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他還曾出任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
她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一部《漁光曲》讓觀眾記住了飾演漁家女「小貓」的女演員王人美,健康活潑、青春煥發的形象一反當時充斥銀幕的「病態美」。
10、趙丹:
最早集明星與演員於一身的表演大師,代表了中國男演員的高峰。
趙丹是中國電影的一張經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強調個人體驗,借用戲曲、國畫等傳統文化觀念表現角色,反對教條地學習挪用西方表演理論,為中國表演理論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依據。
11、周璇:
舊上海的文化商標,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娛樂巨星,罕見的傳奇偶像。
短暫的一生中,周璇出演過數十部影片,錄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稱橫跨歌影兩界的天後。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師級人物,卻以其自身特有的氣質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也為銀幕上的中國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個審美上的經典範本。
12、吳楚帆:
華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師。
由1935年從影,至50年代拍粵語片,吳楚帆在每個時代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堪稱方法演技派大師。
13、白光:
電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風騷妖媚的壞女人,號稱「一代妖姬」、「傳奇女子」。她還是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與眾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語鶯聲的三四十年代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奪目而迷人。
14、上官雲珠:
中國第一位性格演員。
「情於中,形於外」,上官雲珠戲路寬廣,敢於嘗試各種角色,還都演得准確傳神。
15、舒綉文: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員。
從配音小角色摸爬滾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現在銀幕上,就反射了太強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風韻之美、愉悅之美……人們評點那個年代的舒綉文用盡了華美之辭。
16、陶金:
第一個飾演周萍的演員。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導演領域中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導演的戲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貫》最負盛名,該劇曾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而名揚全國。
17、白楊:
戰後中國影壇最有聲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國電影史上,白楊一直是具有傳統美德的中國賢妻良母式婦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電影,她還是40年代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當是在由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祝福》中飾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銀幕上東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東方維納斯」之譽的秦怡,上世紀30年代就被稱為抗戰大後方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銀幕後又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為單調年代裡動人的亮色。
19、王丹鳳:
50年代引領社會風潮的美麗「護士」。
初登銀幕,便人稱「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灘風光一時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經典的《護士日記》,只因這個名叫簡素華的護士太美麗,一度令不少男士以護士為擇妻的第一選擇。
20、英若誠:
20世紀後半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一個品牌和瑰寶。
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翻譯家,文化官員—英若誠堪稱一位「奇才奇藝」的藝術家。在電影《白求恩》中飾演的翻譯大獲成功,他一生塑造了無數個人物,其中許多已成為我國戲劇表演史上的典範;此外,他在戲劇翻譯領域更取得了無可替代的成就。
21、於是之:
北京人藝藝術風格和具有中國氣派的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
於是之被公認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詩意的平民藝術家。以他為首的北京人藝同仁參與拍攝的話劇電影《茶館》等,在世界劇壇為中國的表演藝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22、石揮:
最有君王氣質的表演「鬼才」。
中國電影百年的歷史上,並不缺少循規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揮這樣「離經叛道」的鬼才卻屈指可數。曾是叱吒舞台的「話劇皇帝」,他自導、自演的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影片《我這一輩子》,更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被稱做「平民史詩」。
23、崔嵬:
獨具中國「血性」和豪邁之氣的電影人,中國電影史上一員巨匠。
作為演員,老舍贊他是與金山、趙丹齊名的中國最優秀男演員。作為導演,他是大氣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帥」中也獨占鰲頭。
24、任劍輝:
有「戲迷情人」之稱的粵劇名伶,香港懷舊文化中不斷被重復塑造的人物。
作為香港20世紀最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任劍輝20歲便女扮男裝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來得風流倜儻,口口聲聲稱她為「戲迷情人」的幾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稱雄舞台,還稱雄銀幕,一生參演粵劇電影300部,前後40年無人能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
25、於洋:
鐵打鋼鑄的中國硬漢的銀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遠的的「虎膽英雄」。
從演員到導演,從劇團團長到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從演電影到拍電影,從拍電影到審電影,於洋的一生可以說是新中國電影史的縮影。
26、於藍:
中國電影中革命婦女形象序列的締造者。
於藍所塑造的中國革命婦女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序列。尤其是對「江姐」的演繹讓她達到了表演事業的頂峰,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就是江姐的代名詞。
27、田華:
新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縮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華和白毛女已經成為一種記憶的符號,深刻地印在了腦海中。她藝術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電影從觀念到實踐的一個縮影。
28、葛存壯:
北影「反一號」,中國電影史上「五大壞蛋」之一。
葛存壯演了一輩子反派戲,演技已臻爐火純青,卻從沒獲得過任何獎項。他與陳強、陳述、方化和劉江被戲稱為中國影壇的「五大壞蛋」,堪稱無冕之王,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9、張瑞芳:
為新中國電影奉獻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喜劇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話劇舞台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從舞台到銀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雙雙」,讓她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峰。
30、馮(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時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種儒雅和倜儻,一種別人無法模仿的瀟灑氣質,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羊城暗哨》中的偵察員王練、《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謝晉:
中國電影的一面旗幟,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集大成者。
謝晉的電影,曾製造了一個「當代中國人集體審美」的輝煌歷程。自《女籃五號》開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視為一個時期的電影標志。雖然在整個中國電影史的代際序列上,謝晉被歸為「第三代」,但實際上他已完成了對時代的超越。
32、孫道臨:
影壇常青樹,中國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員之一。
有人說他是一位詩人,有人說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演員,也有人說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還有人稱他為詩歌朗誦家和配音演員,而更多的人稱他為藝壇上的一棵常青樹。
33、王心剛: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軍人」。
王心剛在銀幕上詮釋了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中國軍人,「第一軍人」的地位至今無人逾越。「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曾經是中國大地上流傳甚廣的口頭禪。在人們對男人這個概念還很籠統的年代,他就已經提供了最佳的範本。
34、程之:
獨一無二的「南方特務」。
從藝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稱,被觀眾戲稱作「南方特務」;他還是一位優秀的配音演員,許多經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他的相聲水平和京劇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曉棠:
中國電影界惟一一位女將軍,60年代的中國女性美的標志。
她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也是我國電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將軍。她曾給當年的影壇帶去一種揉合著剛強、靈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個年代,王曉棠就是中國女性美的象徵。
36、謝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氣質特殊的一位女演員,雖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濃濃的書卷氣和小資情調卻難以掩飾。《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謝芳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裡最經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國第一代話劇大師,電影史上有限的幾位能自成一體,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藝術家。
在銀幕與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鄧世昌著稱。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並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某些原則和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特長,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厚內在美。
38、龐學勤:
60年代的「長影」頭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國影壇上曾經有個龐學勤。他曾是為數不多的幾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發,銳氣逼人,當之無愧的「22大明星」之一,風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國。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電影觀念的大師級人物。
在香港電影史中,李翰祥是一個不知從何說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銓等一批內地到港的電影人一道,為香港傳統電影觀念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一生開拓多個電影類型,黃梅調電影、清宮片、風月片、喜劇片。他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發行股票,一生奔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之間,無意中促進了三地之間電影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40、夏夢:
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東方的奧黛麗·赫本。
夏夢號稱「長城大公主」,有「上帝的傑作」之美譽,是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其氣質神韻獨步影壇,後繼乏人,在老一輩影迷心中,夏夢是香港惟一可與奧黛麗·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讓人贊嘆不已。
41、黃宗洛:
中國演藝界的龍套大師。
粉墨一生,龍套為本。黃宗洛是藝壇黃氏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是影視戲三棲表演藝術家。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已有一百個,自詡為「百丑圖」。他以演配角為樂事,有「小角色之王」、「龍套大師」的美稱。
42、林黛:
迄今為止、惟一的四屆亞洲影後。
她曾經創下蟬聯四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她的電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遠影響,如今香港仍每年舉辦林黛電影周。她的氣質高貴大方,被稱為香港電影永遠的女神。
43、胡金銓:
新武俠電影宗師,開創了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在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中,像胡金銓這樣高度風格化類型的電影大家,屈指可數。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來做的導演,其作品重現了中國山水畫中的抒情意境,開創出具有強烈詩化韻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44、張徹:
第一個將中國電影貼上「雄性」標簽的導演,開創暴力美學及陽剛派武俠電影。
張氏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雄性電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導演的《獨臂刀》,帶來了武俠電影史上的第二個黃金年代,以陽剛風格一舉挽救了香港電影的陰柔局面。「張家班」的出現,更使他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結幫組派」的電影人。
45、凌波:
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
在華語片歷史上,凌波絕對稱得上傳奇人物。她是香港黃梅調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當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訪台,萬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夾道相迎,造就了轟動一時的影界盛事。
46、盧燕:
第一代圓夢好萊塢的華裔女影星,中美電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盧燕的身上,沉澱著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她的表演能夠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質,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認為是好萊塢最具藝術修養的華裔演員。
47、狄龍: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條龍」之一。
他所樹立的大俠「味道」與「風范」,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人稱「標准大俠」的狄龍,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俠紅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龍的黃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轉型後,他的俠義豪情更成為香港江湖片的一張標簽。
48、李小龍:
叩開西方大門的第一位武者,中國武術和精神的象徵。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絕響。他像彗星一樣開啟了真功夫的電影時代,真正將中國武術的神話帶到了世界影壇,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武者、畫師、明星於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龍了。他的電影打破了導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訂制劇本、配合宣傳、動員票房的電影生產模式。
49、甄珍:
台灣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瓊瑤劇,成功架構起第一代瓊瑤女郎柔弱優美的角色氣質,紅遍東南亞,成為19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50、達式常:
銀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眾情人。
在銀幕上,達式常留給人們的總是親和的笑容、從容的風度。看膩了濃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們開始欣賞起達式常所代表的溫文爾雅、書生瀟灑。
Ⅲ 中國電影早期的四大名旦指的是
1926年,上海《新世界》雜志舉辦電影皇後選舉,當時的四位女明星張織雲、楊耐梅、王漢倫、宣景琳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電影界早期的「四大名旦」。
193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成熟繁榮階段,又有陳燕燕、胡蝶、袁美雲、陳雲裳並稱為影壇「四大名旦」。
Ⅳ 當年上海有著名的武花臉並稱「四利」的,指的都是誰呢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了京劇名伶選舉活動,規定京劇名伶應由觀眾自由、匿名投票選出。最後,梅蘭芳、尚小雲、程燕秋、荀慧生、徐碧雲和朱勤心得票最多,所以有六大名旦之說。後來,朱勤欣、徐碧雲先後退出京劇,梅、尚、程、荀等人組成自己的流派,繁榮了被觀眾譽為中國京劇「四大名旦」的京劇表演藝術。1938年初,北京《立言日報》娛樂版發起並主辦了京劇兒童演員選拔活動。
三花一卷均為女子越劇「四宮腔」時期的代表人物,對越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越劇的「四大名旦」。解放後,越劇旦戲新秀袁學芬、傅全祥、王文娟、祁亞新,以其寬廣的演出方式和精湛感人的演出,成為越劇界第二代「四大名旦」。
Ⅳ 王祖賢與哪三個人稱為中國影視四大名旦
香港八九十年代電影圈的四大名旦分別是:張曼玉、鍾楚紅、王祖賢、關芝琳 現在的四大名旦是:徐靜蕾。有才氣,是大學生喜歡的那種。她含蓄內斂,素凈清雅,真正是「心素如簡,人淡如菊」。
周迅。很聰明 ,很伶俐, 有點蓉兒的氣質, 有靈氣, 外表清純.
趙薇。很稚氣,憨憨可愛,很調皮活潑.
章子怡。有豪氣。她個性張揚,率氣直性,灑脫爽朗,干凈利落,簡單大方。希望你能滿意~~請採納~
Ⅵ 四大旦角的代表人物是
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沙大風於1921年在天津《大風報》創刊號上首次提出,以區別曹錕內閣程克四大金剛。以京劇四大名旦最為知名,他們指的是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另有越劇四大名旦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
豫劇四大名旦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
評劇四大名旦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
話劇四大名旦舒綉文、白楊、張瑞芳、秦怡
秦腔四大名旦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
電影四大名旦王漢倫、張織雲、楊耐梅、宣景琳
Ⅶ 白虹的演藝經歷
白虹,原名白麗珠,出生於猴年正月初五日(1920年2月24日) ,滿族,江蘇人,在北京長大。1931年初,黎錦暉的上海明月歌舞團到北京招生。當時12歲的白麗珠能歌善舞,長得白皙可愛,當場就被主考人黎錦光錄取,之後與嚴華、英茵等人一同隨團赴上海開始了演藝生涯。
白虹進入明月社後,向黎錦光學習樂理,向作曲家張昊學習聲樂,向俄籍教師馬索夫學習舞蹈。與此同時,社長黎錦暉盡量給她演出的機會。她先後參演過《三蝴蝶》《月明之夜》《可憐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特別快車》等歌舞節目,逐漸展露出才華。
1932年,白虹在百代唱片公司灌下她的第一首歌曲《晚香玉》。她的第一張個人唱片則是約於1933年2月發行的《慈母搖籃歌/小寶貝》,由勝利唱片出版,當時使用的仍是本名白麗珠。約1933年中下旬開始使用藝名白虹。 短短一兩年的時間里,她就唱紅了《回憶》《祝你晚安》《開始的一吻》《夜半的私語》等歌曲。
1933年,明月社改組為新月歌劇社,其當時在《申報》登的演出廣告上,白虹已是重點推介對象。 戰亂動盪的年代裡,明月社多次解散又重建,社員們對此也漸漸習以為常。解散期間,白虹和其他沒離開上海的社員曾在黎錦暉的安排下到電台播音,為商品作廣告,解決生活開支問題的同時亦使歌藝得到了鍛煉。有一回解散的時間很長,白虹還和黎莉莉一同進了南洋高商,讀了將近一年的書。
1935年初黎錦暉重組明月歌劇社,這一次的組織范圍很大,許多老社員紛紛回歸。白虹已躍升為劇社台柱,擔綱主演《花生米》《野玫瑰》等明月社傳統節目及由黎錦光改編的新歌舞劇《桃花太子》,在劇中演唱《狂歡曲》《長生果》《送郎》《酒話》《牢吟曲》等多首歌曲。
1935年4月,白虹參加了在金城大劇院舉行的明月社成立十五周年演出。 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了「廣播歌星競選」,這個活動算得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次歌星競選,可謂是當時上海「娛樂圈」的一場盛事。那時電台邀請歌星演唱已成流行趨勢,「播音歌星」應運而生,上海《大晚報》副刊編輯崔萬秋,發起舉辦了「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活動。為了辦好這次比賽,《大晚報》從5月2日起開辟了「今日精彩播音節目」專欄,每天都預報各播音團體的某一位歌星在哪一家電台播音的時間、播唱哪一首歌曲,以便聽眾有選擇地收聽。正式競選從5月26日開始,6月14日結束。歌星們每天照常到電台播音,聽眾每天投票選舉他們喜歡的歌星,最後以得票多少決定名次。
競賽一開始,白虹與周璇就一馬當先。十八天的競賽里,兩人互有先後。6月14日《大晚報》第五版發布了競選結果。白虹最終以9103票的絕對優勢摘得桂冠,獲得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個「歌後」頭銜。當時還不怎麼出名的周璇,則在這一次聯賽中以8876票居第二名。第三名汪曼傑,8854票。三大歌星在當時頗受矚目,如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就以白虹、周璇、汪曼傑的頭像作第一、二、三期封面。這一次比賽的結果奠定了白虹在歌壇不可動搖的一線地位。
30年代,白虹在百代、勝利、高亭、麗歌、大中華等廠牌灌錄過大量歌曲,在電台播音時演唱的未錄成唱片的歌曲更是不計其數。競選期間,她演唱的多是黎錦暉創作的歌曲,可以說是黎式時代曲打造出來的中國第一位歌唱皇後。 1934年,白虹在黎錦暉的推薦下參演了藝華的影片《人間仙子》,這是她第一次在銀幕上嶄露頭角,並灌唱了電影主題曲《人間仙子》及插曲《銀色的凄涼》,風靡一時。同年,白虹在上海影戲公司的有聲影片《健美運動》中首任主角。後又於1936年主演但杜宇拍攝的《國色天香》。早期這些影片中白虹多以歌舞女郎的姿態出現
1936年4月起,白虹隨明月社開始了春季聯合公演,歌聲和演技都備受好評。返回上海後,7月,白虹作為台柱,隨黎錦光、嚴華率領的大中華歌舞團到南洋巡演,至第二年7月回到上海,為期整整一年,受到當地華僑觀眾的歡迎。巡演期間,白虹收獲了愛情,她和黎錦光由師生關系轉變為夫妻。可惜因經營不善等種種問題,歌舞團內部出現了矛盾分歧,最終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
回國後不久由於八一三打仗,所有文藝演出工作停辦,經濟拮據,生活不安定。因唱片業受到沖擊,1938年一年多的時間里,白虹幾乎沒有灌過唱片。1937年12月黎錦光隨嚴華的「萬花歌舞團」再下南洋,身體欠佳的白虹則留在上海,度過了一段較艱苦的歲月。新興話劇這時已在上海奠定了營業的基礎,白虹加入於伶等人組織的「青鳥劇團」。在青鳥的第一出話劇《雷雨》中,她扮演四鳳。此後由於受到歐陽予倩的賞識,白虹在《日出》中臨時代替生病的尹青扮演顧八奶奶,只排演半天隔天即上場。
因對這一角色的成功演繹,白虹受邀參加了新華公司電影《日出》的拍攝,此後成為新華的基本演員之一,在1938至1940年間陸續拍了《少奶奶的扇子》《金銀世界》《武則天》《三劍客》《離恨天》《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瀟湘秋雨》《刁劉氏》等幾十部影片。《刁劉氏》是新華最後的一部戲,也是白虹認為自己演出最為用功的一部戲。由於當時新華電影公司已擁有「四大名旦」(陳燕燕、胡蝶、袁美雲、陳雲裳),白虹在這一時期多是飾演配角。幸而在影片中還有機會發揮她的歌唱特長,為電影增色。 30年代中後期,白虹的歌藝逐漸成熟,在當時與周璇、龔秋霞成為百代唱片公司旗下的「三大歌星」。
1939年9月19日,由張昊作曲、蔡冰白編劇、以抗戰生活為題材的歌劇《上海之歌》於法租界辣斐德路辣斐花園劇場首演,白虹和龔秋霞以A、B組形式分任女主角。演出共9天18場,甚獲好評。插曲《哥哥你愛我》、《忘了我吧》由白虹灌錄唱片,成為劇中名曲。40年代《上海之歌》又兩次重映。1941年初,白虹主演錢仁康作曲、蔡冰白編劇的四幕歌劇《大地之歌》,演唱了《打漁的姑娘》、《樵歌》、《我怨》等歌曲。歌劇描寫江南農村的抗暴故事,隱喻抗戰。
1940年底,白虹為覓得更多在電影中擔任主演的機會,改投周劍雲新成立的金星電影公司。此後陸續在《無花果》、《孤島春秋》、《玉碎珠圓》、《地老天荒》等影片中飾演女主角。當時孤島上海古裝片泛濫,白虹主演的時裝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孤島的黑暗現實,無疑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加上白虹每片必歌,由她演唱的電影插曲,如影片《孤島春秋》的插曲《莎莎再會吧》、《春之舞曲》、《相思謠》,《無花果》的插曲《埋玉》,《地老天荒》插曲《鏡花水月》等等,隨著影片的熱映紅極一時。《無花果》被認作其代表影片之一,劇中白虹演唱多首彈詞,為此她花兩個月時間在收音機畔力自刻苦揣摩「沈薛」調門,珠喉轉動,毫無荒腔走板。吳村創作的《莎莎再會吧》則是她最為走紅的電影歌曲。據曾擔任日本關東軍報道部囑托的著名作曲家服部良一回憶,1943年至1945年間上海最受歡迎的歌,除了周璇的《何日君再來》、李香蘭的《賣糖歌》和《夜來香》外,就是白虹的《莎莎再會吧》。
白虹還曾為1941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立體卡通(動畫電影)《鐵扇公主》作配音。
40年代初,白虹演唱的《春天的降臨》、《郎是春日風》、《蘇州夜曲》、《河上的月色》、《人海飄航》、《點秋香》、《花兒你可愛》、《牧羊》、《三年》、《天南地北》、《夜半三更》等歌曲亦廣受歡迎。《郎是春日風》是整個40年代久唱不衰的名曲,白虹醇厚兼甜美的歌聲,整天在大街小巷回盪,直至飄洋過海飛向香港和東南亞。 戰亂的年代風雨飄搖,白虹的演藝生涯也經歷著無常的變化起落。孤島時期結束後,日本人控制了上海的娛樂事業,金星並入國聯。白虹暫別銀幕,起初謝絕了幾部影片,後來與周璇先後加入華影。1942年冬季,白虹與喬奇在美華戲院聯袂主演三幕歌劇《霓裳曲》,劇中她用英文演唱舒伯特小夜曲,用美聲唱法引吭高歌。不料《霓裳曲》卻賣座不佳,而白虹更因勞頓體弱在一次演出時昏倒在了台上。
1943年,白虹在華影拍攝的復出影壇之作《美人關》上映,白虹稱對其飾演的女主角頗為喜愛,認為有別於以往金星時期飾演的天真小姑娘,是一個好壞參半的「別致」角色 ,而陳歌辛創作的片中插曲《我要你》亦很是風靡。1944年,白虹在華影的《何日君再來》《紅樓夢》《結婚交響曲》等片中出演主要角色。
1944年7月,白虹為十八團體聯合舉辦的古今金石書畫古玩文物義賣展覽會剪綵。 1944年10月11、12日,中日音樂會在上海大光明大戲院舉辦,白虹、姚莉、龔秋霞、渡邊濱子、服部富子以及作曲家服部良一等共同演出。12月30日,為籌募同人福利基金,多位明星在大光明共同舉行影星歌唱遊藝會,白虹演唱了《海燕》、《我要你》等。
1945年1月12、13日,白虹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了兩場「白虹歌唱大會」,演唱了《聖母頌》《風流寡婦》《夜來香》《尋夢曲》《郎是春日風》《海燕》《自由射手》《卡門》《玫瑰》《情夢》《明燈》《歌舞今宵》等十幾首海內外名曲。這是中國本土流行歌星第一次舉辦個人演唱會,是中國流行樂壇的一場盛事。在白虹之後,周璇、龔秋霞、白光等當時的大歌星們,紛紛舉辦獨唱音樂會,成為一時熱潮,為抗戰勝利前夕最後的黑暗歲月帶來了絲絲亮色。
在接連舉行「白虹歌唱大會」和「白虹之歌」演唱會後,1945年3月19至21日,白虹在金城大戲院的新春影劇集錦節目演唱《夜來香》、《我要你》;6月13日,白虹同周璇、白光、楊柳等聯袂舉辦仲夏音樂會以饗歌迷,會上她演唱了《夜來香》、《海燕》、《郎是春日風》等歌曲,樂隊演奏由《戀歌》《鏡花水月》等組成的《情夢圓舞曲》;6月30日在蘭心戲院出席昌壽音樂會,演唱《尋夢曲》、《我要你》、《春天的降臨》等。
以往歌女在夜總會等場所登台獻唱時,客人可隨意選擇坐著聽或是跳舞,歌者只是擺設,地位較低。歌唱大會則意味著觀眾買票專程為了欣賞歌唱而來,歌者成為主體,由白虹引領的獨唱音樂會風潮,無疑為歌者的地位與受尊重程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40年代中期後,華影出品影片數量減少。抗戰勝利後,上海影壇整改調頓。白虹由此再別銀幕。1944年12月,白虹在蘇州登台演唱,頗為轟動,引發了滬上女影星「棄影獻唱」之風波。1945年,夜來香音樂俱樂部以四十萬元與白虹簽約,邀請她登台駐場,後又被仙樂舞宮以一百五十萬元之巨款簽下。
戰後白虹的主要精力仍在歌唱上,她繼續積極開拓時代曲新曲風,是這一時期灌錄歌曲最多的歌星之一。陳歌辛的《夜半行》、《咪咪》;黎錦光的《可憐的爸爸媽媽》、《花之戀》、《雨不灑花花不紅》、《我的心在跳》、《同心謠》;嚴折西的《且聽我說》、《惱人的夜雨》;姚敏的《薔薇花》、《我要回家》、《紡棉花》、《愛情與黃金》;李厚襄的《乘風破浪》、《太湖船》、《失去的周末》、《香島風月》;劉如曾的《醉人的口紅》、《船家女》;嚴個凡的《瘋狂樂隊》等等,都是這一階段白虹膾炙人口的名曲。從30年代初期至新中國成立,白虹灌錄歌曲總計有一百五六十首,數量僅次於周璇。
1947年的電影《天羅地網》物色演員時,黎錦光積極推薦妻子擔任女主角,雖最終未能實現,仍由她幕後演唱了片中歌曲《歸來吧》。之後白虹又為《卿何薄命》、《乘風破浪》等電影獻唱。1948年白虹在大同、華光電影公司出演了《紅樓殘夢》、《霧夜血案》兩部影片,分別飾演女二號與女主角。《霧夜血案》中白虹演唱的兩首歌曲《浪花》及《別走得那麼快》都很走紅。
戰後她也有繼續戲劇表演。曾和殷秀岑合演《佳偶天成》。1947年,白虹在楊小仲導演的話劇《天字第一號》中擔任女主角,該劇以抗戰時期大後方間諜劇為藍本,為上海市學生自助助學總會義演於蘭心大戲院。
40年代末期白虹曾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登台獻歌。1947年,白虹應邀參加明星劇團,與歐陽飛鶯、陳白荻等一道下南洋演出。
1950年,已離開上海的百代公司為白虹發行了最後一張新曲唱片《朗朗月/被刺的手》。《朗朗月》是影片《夜鶯曲》的插曲,白虹在片中飾演女二號白木蘭,這也是白虹參演的最後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