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好萊塢式"電影特徵
1、表現手法
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
2、情節結構
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3、人物不再定型化
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涇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
(1)第一個連續性剪輯的電影擴展閱讀
好萊塢電影代表作品
1、《卡薩布蘭卡》
美國式主旋律作品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篇章。在里克咖啡館中大家高唱《馬賽曲》的片段,在當年曾經鼓舞了無數為反法西斯戰爭奮斗的人們,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一段落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力量。與此相比,主人公間的俊男倩女式的愛情糾纏,就成了影片的小小佐料。
2、《教父》
科波拉在影片中塑造的堂·克里昂家族史,在背叛、忠誠、愛情、親情、敵人之間輾轉掙扎,將人性的光芒與卑微闡述得如此鮮明生動,《教父》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普通的黑幫人,它更應該是被視作一部史詩而具備存在的價值。
② 1980年國際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區別
1980國際電影我就理解成為:1980年代的國際電影吧,既然是國際電影,那我們淺談一下我國80年代的特點與好萊塢電影的區別,從80年代中國電影思潮研究入手,考察中國電影藝術現代轉型的歷史進程、轉型特徵及轉型動因,力圖揭示80年代復雜紛繁的電影現象背後所蘊藏的藝術發展規律,並站在歷史高度,審視80年代電影藝術現代轉型的歷史價值及局限,為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提供某種歷史啟示。好萊塢影片各種特徵可以總結為:戲劇化>紀實,敘事>表達,娛樂(商業)>藝術。其實目的就是,讓無論什麼文化程度的觀眾都能看得爽。
敘事模式
好萊塢注重富有有戲劇性的故事。它要求故事盡可能具有封閉式的結構,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情節分界很明顯,層層遞進,結尾一般不採用開放式。
人物形象
好萊塢的人物形象偏"二元對立",即人物明顯有正反兩個陣營,當然這兩種人物之間也有一些灰色的「中間人物」。而人物(通常是主角)的性格發展有著"人物弧線",即清晰的發展歷程。
剪輯手法
「連續性剪輯」是最能體現其好萊塢電影觀念的核心。連續性剪輯也是"敘事蒙太奇"中最能體現其敘事特徵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剪輯服務於「敘事」,極少用於「表現」,不追求隱喻、象徵一類的功能。
③ 1915年作品,開創了好萊塢經典剪輯手法的第一部商業大片是哪部電影
《一個國家的誕生》
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花花世界,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是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到1870年,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1]1903年,此地升格為市。好萊塢屬地中海氣候,著名景點有日落大道、好萊塢中國戲院、環球影城等。好萊塢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是一個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早是由攝影師尋找外景地時發現的,大約在20世紀初,這里便吸引了許多拍攝者,而後是一些為了逃避專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獨立製片商們紛紛涌來,逐漸形成了一個電影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格里菲斯和卓別林等一些電影大師們為美國電影贏得了世界名譽,華爾街的大財團插手電筒影業。
④ 影視後期製作技巧之連貫性剪輯
影視後期製作技巧之連貫性剪輯
影視後期製作是影視製作過程中的一部份,影視拍攝完成後即會開始後期製作。那麼影視後期製作有什麼技巧呢?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影視後期製作技巧之連貫性剪輯,希望能幫到大家!
主宰經典好萊塢電影,之後也大量為好萊塢以外的電影製作所採用的,就是這種為人熟知的「連貫性剪輯」(continuity editing,也作「流暢剪輯」、「分鏡頭剪輯」)。它早在電影史初期就已見雛形,到了1919 年左右,它的最主要特徵就已具備。連貫性剪輯的目的就是要讓觀眾對故事的理解、對故事的關注不致中斷。與好萊塢對故事情節的處理技巧相一致,基本的原則就是「透明」——也就是說,表現的技法應隱藏起來,不應引人注目,不然,觀眾的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在發生了什麼,而是轉移到怎麼發生的。
這就是說,用盡量減少剪輯的固有痕跡的方式去並置鏡頭。設計切換時要避免在銀幕空間上帶來令人困惑的省略,或令人迷失銀幕方向的改變。定場鏡頭的拍攝有助於分清一個場景的布局和界限,跟在後面的較近的景別也就相應地被理解為處於這個較大空間中的一景。
另一個常用的手法是180° 規則,這能確保在連續鏡頭中空間的一致性,避免在場面調度中出現以下現象:在前一個鏡頭中出現在畫幅這一側的東西,在後一個鏡頭中卻跑到了畫幅的另一側(就如同鏡像一般)。30°規則起到類似作用,確保前一個鏡頭與下一個鏡頭在取景上有足夠的變化,以避免出現跳切現象。為達到平順、連貫的空間並置,那些使連續鏡頭相互「匹配」的手法同樣也很重要——比如視線匹配和動作匹配。所有這些為我們描繪出決定這一畫面與下一畫面之間空間關系的位置圖,用故事本身——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把鏡頭聯系在一起。就像「視線匹配」所暗示的,剪輯對電影建構人物的視點(意指他們實際看到的東西,與「聚焦」[focalization]這個術語包含的隱喻意義相對)是至關重要的。反過來,表現銀幕上的人物在看著什麼東西的過程,也對清晰地傳達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聯系特別有用。它也被看成是連貫性剪輯的又一再現手法,一般被稱作正反打鏡頭結構。它們最常用於表現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場面,攝影機的位置與對話雙方的肩膀齊平。這種手法能清楚地告訴我們每一個說話者所在的位置,以及他們都看到了什麼,同時也表現了人物互動的親密性。
《女友星期五》的開場為連貫性剪輯的運作提供了示範:影片的定場鏡頭是沿《華盛頓 郵報》的新聞編輯室推軌運動的,這既明確了這個工作場所的忙碌,也大致交代出編輯們的辦公室(場景右側)、記者和打字員聚集區(居中)和電梯(左側)的相對位置。隨後的一個疊化帶給我們一個近景,希爾蒂和拉爾夫共乘電梯,他們那個交談的段落就是用齊肩高的正反打鏡頭段落來表現的,這與先前那個移動的畫面形成對照,似乎是鬧中取靜,在喧囂的新聞采編室中,另闢出一個只有他們兩人的世界。然後是一連串跟拍希爾蒂的鏡頭,當她經過打字組的人堆,進入沃爾特的辦公室時,「動作匹配」派上了用場。希爾蒂起初是站到門口,向攝影機鏡頭的右側張望了一下,隨即切換到沃爾特和路易的鏡頭,我們知道,他們就是希爾蒂的視線所看到的對象。希爾蒂招呼一聲,宣告自己到了,鏡頭切換為中景,畫面上不僅變成了三個人,而且也把這個新房間的基本布局交代清楚了。
剛把問候話說完,達菲進來了,一個中遠距離的雙人鏡頭插進來,讓希爾蒂和沃爾特有較長時間的交談,希爾蒂說著話,橫過畫面,坐到了沃爾特身後:現在,她在畫面右方,而沃爾特居左。為了和希爾蒂說話,沃爾特搖轉椅子,這樣,他又面向希爾蒂,背對攝影機;隨後一個切換,沃爾特這才面向我們。盡管這次切換使得沃爾特有了從背對我們到面向我們的轉化,攝影機的移動還是少於180°,就像第一個鏡頭明確了沃爾特的位置在攝影機微微偏左一樣,在第二個鏡頭中他只是微微向右偏移;隨之而來的是希爾蒂的視點鏡頭,其中,在此前那個中遠距離的鏡頭中確定的空間關系得以保留,希爾蒂仍然居右,而沃爾特的肩膀在畫幅左側依然可見。
這個場景遵循著連貫性剪輯的規則,也表現出變化在規則范圍內是如何應用的。我們或許也注意到了,希爾蒂坐到沃爾特後面去時,改變了主宰180°規則的那條假設軸線的位置:當時的場景中有四個人,其中的三個有進有出,那條線的位置是從門到窗;一旦場景中只包含有沃爾特和希爾蒂時,從人物之間引出的軸線,實際上已由希爾蒂得到了重新校準,相當於在軸線的這一端到那一端拓展出一系列可能的機位。當沃爾特和希爾蒂說說笑笑,就會議中的細節爭論不休時,也有一些巧妙的剪輯,暗示人物互動上的變化。整個場景中的剪輯做到了流暢無痕,以某種方式起到了幫助我們了解劇情的作用,只不過,大部分沒有被我們注意到罷了。
既然說連貫性剪輯仍然是主流和藝術電影主要的電影「語言」,那麼,觀眾對電影表現手法越來越精通,也使得諸如此類的規則被打破的機會越來越頻繁。特別是180° 規則,經常在動作段落中被打破,比如說,在攝影機移動和畫幅變化的地方輔以動態的場面調度。藝術電影就經常打亂剪輯的連貫(像戈達爾使用的跳躍剪輯)成為它們自覺探索電影技巧的一部分。
名詞解釋:
180°規則(180°rule)。也即軸線規則。這種剪輯技巧規定,從場景中取一條假設的軸線,規定攝影機應始終位於這條虛線一側。否則即為越軸,易導致觀眾在空間方向上的迷惑。
30° 規則(30°rule)。這種剪輯技巧規定,攝影機的安放角度總要比前一個鏡頭的攝影機位置有至少30°的改變。
視線匹配(eyelinematch)。在一次切換中,一個鏡頭表現某人正在凝視畫面外的某處,那麼接下來的鏡頭就應該表現被凝視的對象。表現凝視者在先的情況更為常見,但在實際剪輯中,將這一順序顛倒也決非罕見。
動作匹配(match onaction)。借一個在前一個鏡頭中表現的動作可在第二個鏡頭中完成的這一事實上的便利,將兩個空間連接在一起的切換。
正反打(shot reverseshot)。在180°規則的范圍內,在互補或配套的空間上,在基本相反或幾乎正對的鏡頭位置上所做的切換。
拓展:影視後期製作技巧攻略
一、剪輯師修養
1.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動作的眼力。
2.剪輯素材並發現它們與下一畫面連接的剪切的能力。
3.運用影像和選擇音樂的能力,製造旋律和情節的創造力。
4.剪輯者還要賦予由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的'電影以跳動感,給影像注入生命。
5.剪輯者會自然而然地在眾多的鏡頭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點是剪切點,這就是剪輯的旋律感。與此同時作品的全貌也會在許許多多的攝影素材中慢慢呈現出來。透過素材,看到作品應有的面貌。
二、尋找剪輯點的方法
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尋找剪切點無疑是剪輯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有點需要注意,這就是畫面的頂點。
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是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球體上升即將下落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因為前面的膠片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膠片上的畫面看起來才是動態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運動,在畫面的頂點或者在動作開始的前一刻進行剪切,會在後面的膠片上產生強烈的殘留影像的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產生旋律感的剪切點
讓我們以翻書的動作為例,看一下尋找剪切點的方法。
如果從動作完全停止的狀態開始拍攝,忠實地將翻書的動作從一開始拍攝到結束,這樣觀眾一看就知道是翻書的動作。
但是,僅僅讓人看明白是無法體現出影像的美妙之處的,旋律感和舒適感同樣不可缺少。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1~24個畫面,那麼就把最前面的3~4個片斷剪切掉,作為開始的剪切點。
這種改變對於理解翻書的動作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舒適感。這種剪輯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電影剪輯的正確方法不是只有一個
有一點希望大家不要誤解,那就是剪切點並不是唯一的。
書頁翻到中間時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翻書動作快要結束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
根據作品的不同,前後畫面的不同,剪切點可以有所變化,正確的剪輯方法不是唯一的。
當然,剪輯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幾約定,它們可以說是剪輯的規則。了解這些規則非常重要,但由於剪輯本身是一項富於創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時也會打破規則,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五、剪輯的目的
從物理制約中解放,自由控制時間和空間在攝影和製作中有時需要分割鏡頭,在後面把它們構成一個情節。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實際時間的流逝省略故事中空間的移動,結合演出意圖構成劇情,確定作品的最終面貌。
有目的地進行鏡頭的連接,明確、強調想表達的內容,使鏡頭的順序和結構更嚴密,突出情節性要素。
六、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動作連接,是指對被拍攝物體的動作進行的剪輯。
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卷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據說這就是這一剪輯方法的起源所在。
七、剪輯鏡頭
(一)動作以7:3連接
首先看一下動作剪輯中的基本之基本:動作連接,動作連接是指把一個動作用兩個畫面來連接的剪輯方法。
從理論上不說,這兩組影像只是畫面大小上的差別,描述的是同一時刻的同一動作,所以從任何一點開始剪輯都可以。但是,這時會出現動作不連貫或重復的現象,最終剪輯出來的影像缺少節奏感。
一般的影像剪輯方法是按照7:3或3:7的比例來連接動作,以達到動作流暢的效果。這樣一來,不僅前後動作看起來連貫,節奏感和生動感也應運而生。當然,按照7:3的比例連接並不是絕對的真理。根據素材和剪切點的不同,人眼有時會產生重復、跳越的錯覺。所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動作反而看起來更加自然流暢。在不同的影像中嘗試著改變剪切點來看看效果吧。
(二)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單個動作剪輯。
範例:被打出本壘打的投手和一壘手回頭看著飛出去的球,兩位選手在同一時刻完成「回首」這一動作。要想充分運用現有的素材,一定會採用這樣的連接: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但是,採用這種連接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贊成一種沉悶的印象。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具體而言,就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上一壘手回頭動作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
動作連接的要點
兩台攝像機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攝出兩種不同大小的影像,如果是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可以使用這一規則來處理。
當然,如果素材不是同時拍攝而成的,只要改變一下角度,以某一動作的頂點(某一具特徵性的動作)為剪切點,連接的方法會有很多種。例如,先拍攝球出手前的一瞬間,隨後再拍攝出球後手向下收回的動作,然後把它們進行連接。以動作為中心進行剪輯時,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以下就是要點所在。
1、將時間看起來較長的鏡頭作為主要鏡頭。
2.考慮畫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響動作的連續性。
3.大幅度改變運用和攝像機的位置會畫面的氣勢。
4.按照實際時間進行的連接看上去會比較拖沓,因此要壓縮過渡動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別是動作激烈的場面,鏡頭的長度要縮短。
5.同時拍攝而成的素材理論上可以在任意一點進行剪輯,但是選擇不同的剪切點,重復或省略一些鏡頭,動作會更為流暢。
6、同一動作使用不同的畫面連接時,要盡量在動作的頂點處進行連接。
(三)有目的地重疊動作以強調
通過有目的地重復,用以強調某一動作,這種方法被稱為雙重動作或三重動作。範例中,把投手手臂舉到最高點的鏡頭作為剪切點,連接從前方、後方拍攝到的這一動作,最後再連接出球後手向下收回的側面全鏡頭。這樣一來,對於觀眾不說,動作可能並不是那麼流暢,但是「出球」的動作重復了3次(三重動作),給人印象十分深刻。雙重動作,只有當有意識地想要突出某一動作時才有效,而且要盡量精短,以免冗長。
(四)激烈的動作畫面可能省略中間部分
剪輯的目的之一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省略,如果按照實際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移動進行剪輯,再多的時間都不夠表現,觀眾也會覺得冗長、乏味。這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抽取同一動作的部分中間鏡頭,然後連接組合。這種方法也被稱為中間抽去手法,它的作用是能大幅度地縮減時間,增加影片的速度感,讓觀眾百看不厭。運用這種手法時,必須選擇抽去哪些鏡頭,這是難點所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剪切掉動作的頂點(特徵性動作)。手臂舉到最高處、手臂放到最低點、最生氣時的臉、笑得最燦爛時的臉等,如果抽去了這些頂點鏡頭,就無法了解動作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跳躍式剪輯發展了這一手法,它是中間抽去手法的一種,如唱機針般地對影像進行跳躍式的連接。跳躍式剪輯敢於打破傳統剪輯的禁忌,使製作讓人印象深刻的場面成為可能。
動作的中間抽去手法
通過抽去中間鏡頭來省略時間並突出速度感時,必須注意選擇應該省略哪些。省略其他鏡頭,最初狀態,投球時手臂位置達到最高時,手臂下垂,僅用這3個鏡頭就能最低限度地表現了出投球的動作。
>>>>(五)連接frame in和frame out畫面
被拍攝物體在拍攝框架中,這被稱為frame in;反之,被拍攝物體離開拍攝范圍,則稱之為frame out。走路或奔跑中的人、動物、小轎車、電車,這些移動中的物體都可以對它們進行剪輯。我們一起來考慮一下怎樣連接同一被拍攝物體在不同背景下的frame in和frame out畫面。自行車從鏡頭前騎過的場面,在不同地點拍攝兩組同樣大小的鏡頭。
當然,我們可以按照從自行車駛入空舞台(鏡頭中只有背景,沒有被拍攝物體)到自行車駛出鏡頭的順序連接。這樣的連接方法沒有錯,但是空間上顯得過於空曠,而且動作不夠流暢。優秀的、有節奏感的動作連接方法是在前一組鏡頭是被拍攝物體即將離開拍攝范圍時,然後連接上後一組鏡頭中物體剛剛進入拍攝范圍的鏡頭。
要點是使用被拍攝物體一半在鏡頭中,一半在鏡頭外的畫面,這樣連接動作看上去會比較流暢。如果被拍攝物體在前後兩組鏡頭中的角度不同,在frame in和frame out之間加入一幀空舞台鏡頭,畫面前後會更為連貫。
>>>>(六)暗鏡頭或共同點連接不同被拍攝物體的動作
不同被拍攝物體的動作怎樣連接?範例中是奔跑而來的人物和飛馳而去的汽車之間的連接,首先讓奔跑而來的人物越跑越近,直至充滿整個畫面,使畫面變成黑色,然後連接上後續的鏡頭。
雖然人物的奔跑速度和汽車的速度不同,但是一來一往之間的黑屏(或者是光線很暗的鏡頭)成功地再現了流暢的動作。
對話剪輯中的固定規則人物台詞的剪輯方法,對話在這里就是指台詞。對話剪輯是指對登場人物的台詞進行的剪輯。它與動作剪輯並列為最具代表性的剪輯方法,是展示故事情節時不可或缺的因素。
看起來簡單的對話剪輯,其實也是一些用來表現特殊效果的固定規則。
八、台詞連接
(一)台詞以1:3連接
台詞與台詞之間,除去se和bgm等之外,餘下的就是無聲狀態了。對於影像剪輯來說,重要的是如何製造出這種無聲狀態,並利用它來表現影片的節奏。範例中是兩個人在車上對話的場景,剪輯的關鍵在於兩人的對話之間應該有怎樣的間隔。
一個一個的對話鏡頭都是用攝像機代替另一個人物拍攝而成的,因此兩個人並沒有進行真正的對話(=間隔)。剪輯時,如何製作出自然的對話間的間隔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對話與對話之間的間隔按照1:3的比例進行連接會比較連貫。
如果前組鏡頭中台詞結束後所空的間隔為1個長度,那麼在後續鏡頭中的對話開始前就要空出3個長度的間隔。
(二)台詞的上移下移,增加戲劇性效果
對話的上移下移,即將台詞部分插入前一鏡頭(上移)或拖入後一鏡頭(下移)中,它的作用在於突出人物因對話內容而產生的表情和動作的變化。例如:a先生被某人叫住,b先生向他打招呼說「你好,a先生」,將這一部分上移,隨後出現b先生的鏡頭中再插入上移了的a先生的台詞,「這不是b先生嗎!」
這樣一來,整個場面就顯得更為流暢和連貫了。例如:將前一鏡頭中的「我有了喜歡的人」這一關鍵名下移,突出表現在這句話的影響下男主角的表情變化,這是這一技巧的意圖所在。例如:為了突出女主角在男主角邀請兜風的前後表情的變化,將男主角的台詞上移,和女主角的臉部鏡頭一起出現。
如果不上移台詞,畫面中中有女主角無聲的臉部鏡頭,影片會顯得很長,而且沒有節奏感。並不是台詞的長短決定鏡頭的剪切,而是要一邊考慮情節一邊進行有目的的剪切,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三)使用嵌入的蒙太奇手法表現心情
要想讓上面的場面更戲劇化,可以使用在台詞之間插入其他鏡頭的方法。比如,露出一點後續的鏡頭,這樣也是可以的。前組鏡頭中女主角的台詞說到一半時,插入男主角的臉部鏡頭,這樣不僅能表現出男主角在聽了女友的回答後強烈的表情的變化,更是能強調之前平靜愉快的狀態。非動作和台詞的剪輯方法場景轉換和製造連接點。
1.初學者可以使用傳統的o.l方法柔和地過渡鏡頭
o.l(over lap重疊攝影)與淡入、淡出一樣,是非常常見的過渡效果,表示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移動,也可用於表現心情。類似的過渡方法還有抹拭法、消散法等。
2、用遮蔽物連接不同場景!換窗
換窗是指被拍攝對象的前面有遮蔽物時,通過用遮蔽物遮擋畫面的方法來過渡到後續鏡頭的剪輯方法。
遮蔽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不可動遮蔽物(牆壁或是其他很大的東西)和行人等可以動的對象。
兩者本來都是可以直接連接的,但是使用遮蔽物連接顯得更加自然。
3、用模糊畫面連接不同的場景
聚集和不聚集是指把模糊的圖像漸漸合成清晰的圖像,或把清楚的圖像漸漸變為模糊的圖像。
因為它是非常抽象的畫面,所以用它來連接兩個不同鏡頭時非常自然。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前面的圖像和後面的圖像在顏色和圖像上沒有共同之處,最後做出的結果看上去會很不和諧。
比如說,從紅色的玫瑰轉到警車的信號燈,或是從一個人的臉轉到另一個的臉等,模糊畫面連接的應該是具體的場面,在舞台或被拍攝對象在顏色和形式上有共同點時才能使用。
4、用運動造成的模糊效果連接鏡頭
快速移動拍攝是用極快的速度左右(也可以是上下)移動攝像機進行拍攝。
使用這種方法時,會出現模糊的效果,連接不同的鏡頭。
這種手法給人以重視空間移動的印象,注意應該使用非常短的快速的鏡頭。如果使用了冗長的鏡頭,就很難作為場景轉換的連接鏡頭來使用了。
注意不同場景中的背景也應有較大變化。
5、用一樣的風景來連接鏡頭
空切是在連接同時進行的兩個不同場景時,在前面的鏡頭中將攝影機抬起拍攝天空,再將攝影機落下變為其他場景的鏡頭剪輯方法,不是藍色的天空也可以,可以使用月亮、太陽、星星等。兩個鏡頭中的場景可以離得很遠,但是一定要有共通點(如大海)。
6、用曝光效果連接鏡頭
像用強烈的閃光燈來拍攝一樣,用閃光(快速閃光出現的完全白色的鏡頭)來連接不同,鏡頭的方法叫做閃光效果。即使連接毫無共通點的鏡頭也能做到完全沒有不和諧感。廣告和音樂電視中經常用到這一手法。
7、用分割畫面過渡到後續鏡頭
一般做法是將同時進行的鏡頭分割後放在一起。如果不這樣做,觀眾會很難理解畫面。將鏡頭的右半部分分割出去,插上其他鏡頭來構成整個畫面的。在表現同步的事件時非常管用。其他有代表性的剪輯方法影像產品可以說是蒙太奇的集合最後介紹的是cut back(回切)等有代表性的剪輯方法,剪輯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剪輯方法,使情節、登場人物的心情,以及影像的含義等有很大的改變,有的作品甚至由此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蒙太奇就是通過畫面的組合來產生出故事性的,這里向大家介紹這種效果非常好的剪輯方法。
8、讓同時進行的不同鏡頭交替出現
讓在不同場所同時發生的事情交替出現,這叫回切(也可以叫做交叉剪切)。回切在強調場面連續性的同時,增強緊張感和表現力。
通過改變鏡頭的攝影速度(慢動作),可以使情節表現力更強。在回切中讓不同場所的鏡頭交替了出現,最後雙方出現於同一場所,這種方法效果會更好。例,約會遲到了,快速跑步的男性鏡頭與在約定地點等待的女性鏡頭交替出現。最後,無論是兩人最終見面,還是男性沒有趕到,女性一個人去逛街,鏡頭效果都會很好。與回切相近的剪輯方法還有回閃(flash back)。回閃是在表現登場人物的回憶或心裡描寫時,插入很多超短鏡頭。
9、當連接很困難時,插入黏合劑似的畫面
切出(cut away)是像黏合劑一樣連接前後鏡頭的剪輯方法。它是一種反傳統理論的方法,在連接尺寸相同的兩幅畫面時全觀眾以很大的震撼力。例如,拍攝兩個人在咖啡廳的情景時,並不是把兩個人的特定鏡頭連接在一起,而是在中間插入咖啡方糖的鏡頭,這樣影片顯得更有節奏感。只要插入的鏡頭拍攝的是前面鏡頭中出現過的物體就可以。例,把女性看寶石的鏡頭、寶石的特寫鏡頭和她在其他商店購物的鏡頭連接在一起。請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如果沒有這個寶石的鏡頭,在節奏感和震撼力方面給觀眾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10、用不同框架的鏡頭連接,產生節奏感!
放大和縮小是給普通鏡頭帶來新奇感的很常見的方法。將框架不同的心情鏡頭(一般是可以表現人物心情的特寫鏡頭)與場景鏡頭(狀況鏡頭,一般是遠鏡頭或超遠鏡頭)階段性地連接起來,通常的做法是分成3個階段,注意不同鏡頭的框架是不同的。例如一個分3次接近一個吸煙男性的鏡頭(放大)。也可以分3次將鏡頭逐漸拉遠。如果使用同樣的框架單調,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從電影看「回切」的奇妙之處回切,就是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景鏡頭以某種關聯性交錯出現的剪輯技巧。
這種方法看上去似乎很難,實際上,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劇與電影中看到,它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剪輯手法。比如,打電話的男人和女人交錯出現,這是很常見的鏡頭,但它使用的就是回切方法。回切的優點是讓時間的流逝重復出現,給人以更加接近電影的時間感。比如描寫殺人犯以及追捕他的警察的時候,用回切的手法會使影片進入高潮,提高速度感,給觀眾以更高的緊張感。
《沉默的羔羊》中的高潮情節就是用回切的手法巧妙地展開的。回切的手法可以賦予鏡頭新的含義。比如希區柯克的電影《捉賊記》中的情景:凱力.布蘭德和格蕾斯.凱莉在旅館的房間里交談的時候,窗外放起了煙火為。這里煙火為了隱喻兩人的戀情。這里對煙火煌鏡頭進行回切,使得影片的情節更有表現力。
;⑤ 簡述電影剪輯發展歷史
電影剪輯的歷史的回顧後期剪輯
在研究電影電視剪輯時,回顧一下電影電視有關方面的發展歷史是極有益的,尤其在我國,由於長期處於閉塞狀態,如對世界電影歷史的發展研究是從七十年代末才真正開始的,這些客觀原因造成大多數電影電視創作人員,甚至包括理工作者,對電影電視發展到今天的來朧去脈十分生疏,甚至產生錯誤的理解。譬如有人認為,那個「軸線」規律是愛森斯坦發現的。事實上是美國的格里菲斯發明的,而愛森斯的理性蒙太奇恰恰和這條軸線的規律是針鋒相對的,因為理性蒙太奇不敘事。可見,我們必須了解電影電視發展的前進方向。
在電影發明之初,人們並沒有剪輯這個概念。電影攝影機的發明家只是想到要用它來紀錄生活中的活動影像,如盧米埃爾所拍攝的早期影片(用現在的概念來說只不過是一個鏡頭而已)如「火車進站」,「工廠大門」,「嬰兒進早餐」等等只不過是從開動攝影機到停機的一段不中斷的活動影像紀錄。如果把這種紀錄稱作一部影片的話,那麼也就是一個鏡頭一部影片。其內容只不過是還放一段生活活動影像的忠實紀錄而已。後來當拍攝影片的人在操作過程中由於機械故障偶然停機,然後又重新開始拍攝,結果洗印出來的影像卻出現一種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說,在發生機械故障前,那個
拍攝者是在拍一輛行駛的馬車,當機器修復後,他又重新拍攝時,馬車已經駛走,他雖然沒有移動機位,但是拍攝到的卻是另外的景象。而在不中斷的還放時銀幕上的效果卻是那輛馬車象變魔術似地突然消失了。在那時人們就把這種視覺效應叫做「停機拍攝」,電影的構成手段從此開始變得復雜了。停機拍攝至今還是一種有用的手段,例如在好萊塢影片《漫長的一天》的開端,德國將領隆美爾在英吉利海峽的海岸邊向他的下屬訓話時,他的背景是大海,但是話講到一半,他的影像突然消失了片刻,然後又重新出現。早期的電影創作者如梅里埃以他豐富的想像力,發揮了停機拍攝的效
果,在拍攝下來的舞檯面上造成了許多舞台上不可能出現的魔術般的視覺效應。他的《月球旅行記》(1902)則進一步發展了停機拍攝的效果。他把一個鏡頭變成他的影片故事中的一個段落,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場戲的概念,就像舞台劇中的「幕」。他還意識到畫面的左右方向,以及人物的上場與下場(即出畫與入畫)。在科學家們登上火箭出發的那場戲中,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那些前來歡送的身穿浴衣的女郎們,以及在月球上的宮殿中的生物,都是按左右水平方向排成一行,這正是舞台的第四面牆的觀念。他的鏡頭內有運動,還十分活躍,但是攝影機是從來不動的,甚至連背景都是布景向攝影機靠近或遠離,而不是攝影機在推拉。請記住,固定機位和左右排列或橫移的運動,這是最原始的電影概念,並不是什麼新手法。後來電影創作者逐漸明白,這還不能算作是電影藝術表現手段的實質。
盡管梅里埃的想像力是非電影的,但是他畢竟是第一個發揮了想像力的電影創作者。他的影響相當大,直到本世紀的前十年,許多電影創作者,尤其是法國的電影創作者
還在仿效他的作法,在銀幕上變魔術,比如說齊卡的《滑溜的吉姆》(1905)用停機拍攝來表現那個狡猾的時隱時顯的吉姆,警察總是抓不住他。總之,他們的作品全都是一個段落一個鏡頭,而且是按時間順序發展,攝影機緊緊抓住主人公,寸步不離。這類一個鏡頭的影片中沒有時空的跳躍,也沒有事件發展的省略。攝影機與被攝體的距離至少是全景。
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和巴贊等都注意到,盧米埃爾和梅里埃兩人各自發揮了電影兩個潛在發展方向。盧米埃爾是朝著忠實的紀錄現實生活的方向發展,這也就是紀錄電影的前身。而梅里埃則是朝著在銀幕上再現一個世界的方向發展,這也就是虛構的故事片的前身。但是,即便是故事片,它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紀錄,也就是把那虛構的現實紀錄下來。電影電視的紀錄本性所帶來的正是逼真性。除了動畫片以外,這是任何片種所不能忽略的。
(一) 《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
電影結構的進一步發展是由一個美國人開始的。受雇於愛迪生,在他的實驗工作室擔任攝影師與導演工作的愛德溫.鮑特在1903年拍攝了兩部重要的影片:《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 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和《火車大劫案》( THEGREAT TRAIN ROBBERY )。在《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中,鮑特非常流暢而自由地在不同的地點來回切換,他的鏡頭從屬於敘事邏輯,而不是緊緊追隨主人公在逐個場景逐個場景中的活動。這是電影表現手段上的一大突破。比如說,開始是那個消防隊員在做夢,夢見了他的妻
子和孩子,火警鈴驚醒了他。消防隊員們緊急集合的一系列行動,最後奔上消防車,消防車在大街上賓士,著火的房子,消防車到達火場,然後是室內(等待救援的遇難者的視點)和室外(救援者的視點)的交叉切換,最後那個消防隊員把自己的妻兒救了出來。做夢的鏡頭使用的是漫畫的成規,一個氣球式的框邊(直到格里菲斯才開始採用直接的切換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火警鈴響的那個鏡頭,鮑特是用近景拍攝一隻手伸入畫面拉響警鈴。而從夢轉到警鈴,以及從警鈴轉到消防隊員的出動用的是疊化,其它鏡頭的銜接用的是切換。而救援工作的室內室外兩個場景的交叉切換形成了 一個段落,這也就是說,鮑特已經改變了梅里埃所代表的一個鏡頭形成一個段落的做法。看來,鮑特已經意識到一部影片的結構不是一個鏡頭的一場戲,而是由若干鏡
頭形成的段落。而且他已經採用了後來蘇聯蒙太奇學派所說的「創造性地理」或稱「地理蒙太奇」。比如說,火場室外的景顯然是一幢真的房子的外景,而室內的火災則是在攝影棚內拍攝的。鮑特似乎已經感覺到電影的鏡頭邏輯可以創造一個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地點。
(二)《火車大劫案》
而在隨後的那部《火車大劫案》中,雖然前面還是按照傳統的時間順序來敘事的:火車站的報務員被強盜綁了起來,並擊昏了,然後是強盜潛入列車,掄劫郵件車廂,打死一個列車員,佔領車頭,停下車來,把車頭與列車分開,搶劫乘客,打死其中一個企圖逃跑的乘客,登上車頭,把車頭駛走,開到預定地點下車,奔向樹林中事先備好的馬匹。這些傳統拍法的鏡頭剪輯得很流暢,外景也拍得很美。但是在接下來的最後一個段落,鮑特使用了新的剪輯思想。在這一段落里明顯出現了時間的省略,並且還使用了一個搖鏡頭來跟隨那伙強盜進入樹林。下一個鏡頭鮑特卻切回到開場鏡頭的那個地點,即火車站的報務室,表現人們發現了遭到襲擊的報務員。雖然從故事時間上來說,這個鏡頭是跳了回去,並且離開了影片的中心(那伙強盜),但是從故事的連貫性上來說,卻是合乎邏輯的。它回答了觀眾肯定要問的一個問題:怎樣抓住那伙強盜?下一個鏡頭又是一個時空的省略。鏡頭切到一夥人在谷倉里跳舞,而被救的報務員後來也來到這個谷倉,報告他們有關強盜的消息。然後又是一個省略。民團已經開始在樹林里搜索強盜。合理的敘事邏輯使觀眾很容易地就把省略補充了起來。鮑特展示了一種在電影形式中經常使用的有效方法來構成作品,即省略不重要的東西。傳說這是出於偶然,因為他缺膠片。
無論如何,他畢竟是展示了省略的威力。我們在這部影片中還看到了縱深景的運用,我們看到報務室後窗外一列火車駛過。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這部影片有一大半是在戶外拍的外景。這在早期影片中是少有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個強盜在近景中朝觀眾開了一槍,這和整個影片毫無聯系。那時的導演還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運用特寫或近景。
(三)《義犬救主》(RESCIED BY ROVER)
同時在英國的布賴頓學派在進行著更有成就的研究。C。海布渥斯的《義犬救主》(1905)是在格里菲斯以前的最濟流暢的剪輯,比鮑特的敘事結構和節奏更為超前。我們
來逐個鏡頭研究這部影片的敘事結構。第一個交代鏡頭是一個保姆推著一輛嬰兒車,她得罪了一個吉普賽女人,那女人發誓要報仇。接著海布渥斯做了一個很大的省略。保姆發現嬰兒丟了,於是奔回主人家去。第三個鏡頭是保姆沖進起居室報告這個不幸的消息。當她正在敘述這件事的時候,家犬羅弗在注意地聽。然後羅弗跳出窗口。接下來是最精彩的段落:
在影片的最後一場戲里,嬰兒、主人、女主人和羅弗在起居室幸福地團聚。海布渥斯在這里把歸家的過程又完全省略了。看來海布渥斯認識到這一段在情緒上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注意,導演在這里用的幾乎全是縱深景。)
這不叫文學性。這是模擬。在生活中,你告訴別人一件事,你有時就是把你的思維方式說出來而已:「我看見她走進王家的大門,手裡還提著一盒哈爾濱的大號的蛋糕。我正好在對面鋪子里修鞋。一小時後我又看見她出來,是王秀送出來的,兩人可親熱了.......」
這個敘事用的全是視覺因素。就是這么回事。只要你在生活中注意從視聽的角度來選材就對了。文學則是從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的角度從生活中來選材。只不過有時某種現象對兩種媒介都合適。更何況文學是從生活中的視聽因素中選擇適合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描寫的東西來寫。它不會具體地把一個人走路的姿態一步一步地都描寫下來,它的描寫還是概括的,隱喻的,什麼「大步流星地」,「一瘸一拐地」,而電影卻是非常具體的。
⑥ 剪輯電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的電影剪輯是出現在1902年拍攝,1903年面世的電影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中。說來有趣,電影剪輯的出現還和愛迪生有關。在這之前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只有一個長長的鏡頭,多數都是表現風景或者一個簡單的場景,沒有故事情節可言,影片的長度只取決於膠片的長度。當愛迪生創辦的電影公司想要增長影片的長度時,愛迪生找到了Edwin S. Porter,於是後者創作出了這部劃時代的電影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這部電影共有7個鏡頭:
The Fireman's Vision of an Imperilled [sic] Woman and Child.
A Close View of a New York Fire Alarm Box.
The Interior of the Sleeping Quarters in the Fire House.
Interior of the Engine House.
The Apparatus Leaving the Engine House.
Off to the Fire.
The Arrival at the Fire.
在這部電影誕生之後,經過法國人梅里愛,美國人格里菲斯,蘇聯人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以及匈牙利人貝拉巴拉茲等電影藝術家的不斷奮斗,終於積累了一整套電影特殊敘事方法和表現手法 並且上升為理論,這就是蒙太奇理論,而後發展成為剪輯藝術專業,完成電影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和再創作 。
⑦ 【北京電影學院】歷年、電影美術專業【研究生】命題創作考題是什麼
一、 基礎知識:
1、 羅伯格里耶是 的創始人
2、 《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的作者是
3、 《約翰。福特和,<少年林肯>》一文的作者是
4、 《主要電影理論》作者
5、 廣島之戀導演
6、 ***的導演
7、 東京物語、晚春的導演
8、 《後理論:重建電影的研究》主編:
9、 鄭正秋編劇的中國第一步短故事片 (1913年)
10、 林家鋪子的導演
11、 《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作者是
12、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作者
13、 早期法國先鋒派電影三個主張:卡努杜 路易.德呂克 和 《論純粹電影》
14、 《輕蔑》(《蔑視》)的導演 (1963,由莫拉維亞小說改編)
15、 《扎齊在地鐵》(1960年富有達達精神和間離效果)導演
16、 《豬和軍港》(1961年)導演
17、 《鳥》的導演(1962)
18、 1922年,張石川和鄭正秋等五人(號稱「五虎將」)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將大量新鴛鴦蝴蝶派的文學作品搬上熒幕,其中改編了張恨水的小說
19、 根據趙樹理作品改編的電影有 、
20、 著名雜志Cahiers de Cinema的中文譯名是 、列舉兩部日本電影專業刊物 ,美國影評雜志Varieties的中文譯名是 ,導演Akira Kurosawa的中文名稱是
二、 名詞解釋:
1、 連續性剪輯/連戲剪輯
2、 文華影業公司
3、 無聲源音樂
4、 法國電影新浪潮
5、 大觀樓影戲園
6、 間離效果
7、 畫外空間
8、 黑色電影
9、 電影的文學性
10、 《視覺快感和敘事電影》(勞拉�6�1馬爾維)
三、 論述題
1、 本雅明說了一通電影演員對於表演的透徹問題。要求運用麥茨的電影第二符號學「缺席」和「在場」的相關知識重新分析。
2、 「我把1920年到1940年的電影導演分為具有完全對立傾向的兩派,一派相信影像,一派相信真實」要求擴充基本思路對這句話予以相應評價。
3、 結合中國電影史的片例,簡單申述對中國傳統戲劇和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關系的思考。
四、 選做題(4選3來答)
1、綜述心理學與早期電影的關聯性。
2、數字技術對電影生產和傳播帶來巨大影響,數字拍攝和數字物流手段可以在電影中產生和消費中提供難以想像的文化多元化和個性化空間。自己的理解。
3、比較分析80年代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電影新潮」
4、結合電影的敘事、故事和情節劇等概念,綜述和分析中國電影發展中80年代後期「第五代」崛起對於中國電影自1978年以後的發展、變革的影響狀況。
導演劇作
1.寫一部人物傳記的故事梗概或紀錄片構思2.上海楊哥襲警案的起訴書 根據內容寫5個場景的分場景劇本(這純屬基本功練習)
大題:(這題也太與時俱進了)
奧運為個主題拍兩個5分鍾短片,要求有主題意義上的聯系,寫構思 50分 希望你能通過上述試題分析出命題方向,這樣也是對你專業知識的自我檢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