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大銀幕走向小熒屏,電影大咖迴流電視劇,是為名還是利
事件
按照通常的思維,作為"雕刻時光的藝術"的電影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位都高於電視行業。而一批長期拍攝電影作品或者獲得了重要電影獎項的演員,也始終堅持活躍在大銀幕上。而如今,這些躋身電影圈、甚至在電影行業獲得重要獎項的演員卻頻頻回歸電視劇行業。
我們嘗試對電影演員回歸電視劇現象進行梳理,探究背後的原因,並進一步對比美國影視劇行業,分析未來電視劇行業發展趨勢。
電視劇:「名利雙收」,確定性高
1、計費模式:電視劇按單集付片酬,收入可觀
與電影的計費模式不同,電視劇按單集付片酬。雖然大牌的演員在電影上也可以獲得行業內頂尖的片酬,但電視劇按集計算酬勞則更具「性價比」。這與國內電視劇行業的定價與播出模式也密切相關。國內電視劇按集向電視台或視頻網站進行銷售,因此製片方更傾向於把電視劇拍得更長。通常而言,國內電視劇的集數在30-50集之間,而一些邀請大演員的IP劇,長度則更長,例如鹿晗主演的《擇天記》有55集,而幾部大女主角的電視劇《甄嬛傳》、《羋月傳》、《如懿傳》的片長則達到70-90集。
以周迅為例,電影的片酬為700萬,按照其電視劇片酬,一部電影的片酬僅僅只夠拍攝10集電視劇。而周迅拍攝的電視劇《如懿傳》總長度90集,總片酬9000萬。是其拍攝一部電影片酬的10倍以上。
2、短製作周期與長播出周期
電視劇拍攝「性價比」高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一般難情況下,電視劇的製作周期不會比電影長,即使是超長篇電視劇,其製作周期仍然可控。大多數電視劇拍攝周期不到一年,於採用邊拍攝邊剪輯的製作方式,殺青後的後期製作時間較短,順利通過審查後很快就能播出。而電影的拍攝製作不可控因素則更多,尤其是導演的個人工作風格,一些大導演通常製作周期較長,王家衛的一部電影通常製作周期約2-3年。
在播出周期上,一部優秀的電影,其上映檔期通常不超過1個月,下映後觀眾則主要在視頻網站上進行點播。而電視劇目前的播出模式更加多樣化,電視劇在同一時間內既可以上星播出,也能在網路上點播。受眾范圍大,常常會引發話題成為熱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播出期間網路累計播放量達到361億。同期,微博數據顯示微博主話題閱讀量103億、短視頻播放量58億、電視劇熱詞提及量220萬次,在6項數據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刷新了微博國產劇數據之最。除主話題#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外,還產生了25個劇情類子話題,吸引了127萬人參與討論、討論量達到610.3萬次,閱讀量達到53億。
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後,正劇《人民的名義》也同樣引起了全民的熱議。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觀眾對劇集的討論達到高潮。一部電視劇可以在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形成關注和討論,頭部電視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3、電視劇市場爆發,電影增速放緩
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尤其是國產電影在2015年的大步邁進之後,正在進入轉型期。
2017年第一季度,國產電影總票房為66億占整體票房的46%,尚能與進口電影平分秋色。而到了4月的前20天,隨著《速度與激情8》等一批進口大片的逐漸上映,國產電影與進口片的實力懸殊逐漸顯現。
而隨著2017年中美進口分賬片談判的重啟,國產電影則需要面臨更多強大的對手。
反觀電視劇市場,產值增速突飛猛進,根據藝恩數據顯示,僅監測的47家上市公司2016年中報電視劇交易額營收就超過了60億元,同比增幅24%,毛利率40%,均高於同期電影市場。從電視劇製作機構看,2016年共10232家公司獲得《廣播電視節目製作許可證》(其中132家獲得電視劇甲種證),相較2010年機構數量增長152%。根據第三方研究報告,2016年我國電視劇市場規模為882億元,其中電視廣告429億元,版權收益222億元,海外銷售5億元,網路電視劇廣告收入200億元,用戶付費收入25.6億元。
國產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的不確定性,讓許多一線電影演員在選片上更加謹慎,比起拍一些不溫不火的電影,超級IP電視劇更有吸引力。
4、大製作帶來影響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與頂級的電影導演合作,是許多演員身價與知名度上升的重要通道。而隨著一批國產「良心劇」的出現,一批電視導演也逐漸成為收視率的保證獲得了如大電影導演一樣的聲譽。如《琅琊榜》導演孔笙、《走向共和》導演張黎、《甄嬛傳》導演鄭曉龍等。他們通過一批高質量的電視劇,建立起自己在電視劇行業的聲譽,讓很多電影演員可以在保證製作水準的前提下回歸電視熒幕。
縱然,有聲望的導演數量較少,其每年的產量也是有限。但隨著2015年影視劇領域的IP熱,由熱門大IP改編的電視劇,不僅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和資金,以高片酬吸引電影演員的加入,其開播後對觀眾基礎也更加可觀,這不僅為演員帶來了高額酬勞,也更能幫助電影演員獲得很高的人氣。吸引了眾多電影演員參與的電視劇作品,如《凰權•弈天下》《帝王業》《擇天記》《如懿傳》《春風十里不如你》《斗破蒼穹》《海上牧雲記》《特工皇妃楚喬傳》《時間都知道》《佳期如夢之海上繁花》等都是根據熱門IP改編。
出演熱門電視IP之後,主演往往會進入新的事業上升周期。以趙又廷為例,其雖然在台灣地區成名較早,但是在內地的知名度始終有限。而藉助IP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熱播,趙又廷增長粉絲384.8萬,成為「新晉國民老公」。其電視劇片酬從小幾千萬迅速上漲。同時又有多部新戲找到趙又廷希望其擔當男主角,並成為包括阿迪達斯在內的多個品牌的最新代言人。電視劇中其他的演員也紛紛「漲粉」:楊冪粉絲增長312.1萬;迪麗熱巴粉絲增長263.8萬;即便是劇中的配角張彬彬和於朦朧的粉絲量也分別增長了187.1萬和118.6萬。
另一個案例是景甜。雖然景甜已經拍攝了多部電影大片,但卻一直沒有熱度。在出演《大唐榮耀》後,景甜卻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好感,其前不久確定加盟北京電視台新型真人秀節目《我想見到你》。
由此可以看到,對大牌演員而言,電視劇為他們帶來的是一個正向的循環,不僅是高片酬,而是增加人氣和觀眾好感度,從而為後續的影視作品接拍,商業價值提升都提供了良好的鋪墊。
5、國內電視劇製作費用持續提升
近年來,電視劇製作成本持續走高。過去,一部電視劇製作成本過億就會被大肆宣揚報道,而現在稱得上大製作的電視劇製作成本均超過億元。尤其是近幾年來,熱播電視劇多為古裝玄幻劇,由於服裝道具特效等需要加之人力費用,古裝劇製作成本過億較為普遍。今年大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製作費用高達3億;未播先火的《如懿傳》、《贏天下》和《武動乾坤》都是斥巨資拍攝,製作成本分別是3億、5億和6億。
6、電視劇版權價格上漲
電視劇製作成本提高的同時,也帶來高額的版權收入。與電影需要先在影院上映,再由視頻網站播出不同,電視劇可以在電視台與網路同步播出。《贏天下》採取先網後台的播出方式,網路版權收入5.6億,電視台版權收入3億。周迅主演的《如懿傳》製作成本3億,在網路和電視端共獲得13億的版權收入,高成本與明星投入,最後也為這些電視劇帶來高收益。
2010年,熱播劇《宮》的網路版權價格僅35萬元/集,到如今,《如懿傳》網路版權價格已達到900萬元/集,短短7年時間,網路版權價格上漲25倍。再加上電視台購買支付的版權價格,一部電視劇的收入可觀。而這種增長趨勢會吸引電影大咖迴流到電視圈。
過去幾年,電視劇版權價格的上漲,主要體現在網路版權費用上,而電視台的版權采購價格僅為小幅度上漲。
相比於視頻網站,電視台在內容變現模式上受到了更多限制,主要表現在既無法「開源」也難以「節流」。電視台購劇費用的天花板被視頻網站不斷打破。
首先,一劇兩星使得單家電視台對頭部內容需要付出的成本上升:從2015年1月1日起,廣電總局開始執行一劇兩星政策——每一部電視劇每晚在黃金時段聯播的上星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且每晚不能超過2集。這一政策從政策原意上是希望上星頻道的電視劇內容內容百花齊放,同一時段有更多的電視劇可以登陸衛視頻道進行播出。但對電視台而言,兩家電視台需要承擔起過去4家電視台支付的版權費用,采購成本增加。尤其是非頂級的一線衛視,難以通過聯合其他三家共同采購頭部劇的模式,來獲得頭部內容資源。
在購劇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電視台仍要嚴格執行電視劇不能中插廣告的規定:早在2011年廣電總局就發文規定,要求每集電視劇中間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廣告。因此,目前電視台在電視劇上的廣告收入主要表現在前後貼片廣告、硬廣以及欄目冠名權。
相比於電視台,視頻網站的變現模式則更加多樣。除電視台完全不具備的付費會員收入外,視頻網站在廣告變現上,也更有創新空間。
付費會員收入:正在成為視頻網站的重要收入來源。從用戶來看,2015年到2016年,中國視頻付費用戶規模上升了109.7%,目前付費用戶達到6130萬。預計到2019年,國內視頻付費用戶將達到1億人。從收入來看,從2015年到2016年,互聯網視頻行業付費市場的收入增長124.9%,整體市場規模超過100億。
多樣化的廣告變現:隨著技術發展,視頻網站在廣告變現上也更加豐富。首先,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對用戶群進行地域、性別、喜好、年齡等各種定義,廣告主可以進行分人群投放。其次,視頻網站廣告投放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不只停留在傳統貼片、暫停廣告的模式,還出現了多種新型廣告模式。例如,互動貼片廣告(在普通視頻廣告基礎上添加動畫、交互按鈕、表單等元素,可通過互動操作提升用戶的參與感)、視頻情景互動、移動多屏互動(二維碼或搖一搖進入品牌互動頁面,通過搶紅包、互動游戲等形式增加活動的互動性與參與性)等多種創新廣告模式。而隨著網路劇與視頻網站自製劇的數量增加,過去在播出階段投放的廣告,可以向上延伸,成為植入廣告。雖然在一些非現代題材的劇集中,並不適合植入現代的產品,但視頻網站推出的「創意中插」,也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老九門》、《暗黑者》以及《鬼吹燈·精絕古城》這些網路劇,均啟用了創意中插的廣告模式——在劇情中插入一個約1分鍾的有完整故事的小劇場,邀請劇中演員出演。小劇場故事可能與劇情有關,也可能是一個創意的故事。根據媒體報道,現在創意中插的價格從最初的50萬/條逐漸上漲,甚至達到100-150萬的單價。
國內頭部電視劇的國際化步伐展開
隨著互聯網上信息的快速傳播,一批優質的國產電視劇影響力已不再局限於內地。《甄嬛傳》《琅琊榜》《微微一笑很傾城》《步步驚心》《我可能不會愛你》等優質國產劇同樣受到海外觀眾的追捧,主演孫儷、胡歌、劉詩詩、林依晨、陳柏霖等聚集了眾多外國粉絲。
《甄嬛傳》配英語並重新剪切後在美國播出,登陸Netflix,播出過程中曾有13620人在Netflix網站上為《甄嬛傳》評分,得到3.8分的較高分,同時,美版《甄嬛傳》在Netflix上的評價超過4星,導演鄭曉龍對此很滿意,稱「在美國3星就是『我喜歡』,4星就是『我非常喜歡』。我們現在已到了『非常喜歡』的程度。
《琅琊榜》不僅在中國引起網路極大的關注度,也出口海外,並且在韓國日本播出,韓國的中央日報還曾發布一則長文評價《琅琊榜》。韓國甚至推出了琅琊榜取景地的旅遊項目,吸引韓國粉絲前往。
2017年國內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再次掀起海外熱潮。
除了向海外輸出成片,近幾年國產的電視劇開始了IP的「反向輸出」。競爭激烈的韓國電視劇市場,開始引進中國電視劇版權,翻拍成韓劇。《五星大飯店》《中國式離婚》《何以笙簫默》等都在翻拍計劃中,有報道稱韓國版《何以笙簫默》的男女主分別是李鍾碩和朴信惠。《步步驚心》《我可能不會愛你》等熱播電視劇已經被韓國翻拍,《步步驚心麗》於2016年中韓同步上映,一改中國單方面翻拍韓劇的現象。
流媒體快速發展支撐好萊塢電影演員回歸電視熒幕
1、好萊塢電影演員進軍美劇
電影演員迴流電視劇並非只出現在國內,近年來好萊塢演員同樣「扎堆」美劇。相較於國內,美國的影視娛樂行業中,電影演員地位高於電視劇明星的「鄙視鏈」一直存在。
2013年,《紙牌屋》成為當年風靡全球的美劇,其主演曾兩度獲得奧斯卡。他出演電視劇,被認為是好萊塢電影明星向電視屏幕迴流的一個開端。
2017年2月首播的電視劇《大小謊言》由HBO出品,根據同名暢銷書改編。2017年3月在福克斯電視台播出的《宿敵:貝蒂和瓊》、4月在AMC電視台開播的新劇《德州長子》都邀請了老牌好萊塢電影演員出演。
2、高額片酬與特效增強成為美劇吸引力,流媒體異軍突起成美劇新載體
(1)片酬提高吸引大批明星迴流美劇
與國內的情況類似,電視劇能吸引到更多資本,成本回收渠道更多,演員明星片酬也陸續上漲。《大小謊言》的主演單集達到35萬美元的片酬,雖然該劇第一季只有7集,但整部劇的片酬就達到1500萬人民幣以上;Netflix出品的喜劇《瘋子》將於8月開拍,給女主角開出的片酬也達到35萬美元/集。
(2)特效加強,美劇擁有電影質感
隨著電視劇製作成本的增加,以前只能用在電影中的技術,已經開始可以越來越廣泛地用在電視劇中了。《權力的游戲》中惟妙惟肖的特效,增強了視覺體驗,將電影品質帶入電視劇。對於好萊塢大牌電影演員來說,特效加強後的電視劇行業能給他們帶來更好的作品表現並更加吸引觀眾。
(3)美劇為電影演員事業轉型提供平台
有國外電影人認為電視正在經歷最好的時代。近幾年,美劇精品頻出,短小精悍的劇集越來越容易獲得觀眾的青睞。一些演員在拍攝了一些續集電影,或者到達職業頂峰後,也會選擇參演電視劇,為自己事業的轉型取得突破。
(4)電視網不斷豐富內容,流媒體異軍突起
美國共有5家商業性質的公共電視網,分別為CBS、ABC、NBC、FOX、CW,依靠廣告收入及DVD銷售生存。五大電視網為觀眾呈現許多經典美劇。
此外,美國還有有線電視網路,分為基本有線電視網和付費有線電視網。有線電視網的劇集內容相對公共電視網來說,尺度更大,投資更大,精彩程度也有所提升。美國基本有線電視網包括USA、TNT、AMC、FX、A&E等較為知名的電視網/頻道,也包括SyFy、MTV、History等專門頻道;HBO、Showtime、Starz是三大付費電視網,其中,HBO及其旗下的Cinemax占據了美國付費電視頻道市場份額的90%。作為電視網路的HBO以大投資拍攝了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美劇。早在,2001年,HBO投資1.25億美元,製作了10集電視劇《兄弟連》,單集的單集製作成本高達12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750萬元)。通過高額的投資,HBO讓電影中的大片視覺效果在電視熒屏上得到呈現。2011年HBO推出的美劇《權力的游戲》,平均單集製作成本達到600萬美金,後期甚至達到單集1000萬美金的製作成本。
除了追求收視率的有線電視網以外,近幾年異軍突起的流媒體網站也成為了電視劇重要的生產者。包括Netflix、Hulu等,都推出了自己的自製劇。尤其是行業領先者的Netflix製作了一大批經典劇集,包括《紙牌屋》《女子監獄》《毒梟》《超感獵殺》《超膽俠》等。
美國的電視網與流媒體在相互競爭中不斷發展,讓更多觀眾開始從大銀幕回到小熒屏前,再加上正在不斷完善的電視劇製作體系,這也是吸引好萊塢一線大咖紛紛回歸電視劇的原因之一。
電視劇質量有望提升,吸引力或超電影
1、電視劇整體質量上升
(1)電影演員顏值演技在線
目前,電視劇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存在劇情爛俗、演員演技尷尬等問題。而電影比電視劇更加考驗演員的演技,能夠活躍於大熒幕的電影明星通常演技不俗,因此,電影演員出演電視劇本身也是一種對電視劇表演質量的保證。
(2)電影人投身電視劇幕後,資源整合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少電影演員看中了電視劇行業的機會,開始在電視劇中任投資人、製片人等角色。根據報道,《帝王業》將吸引到知名演員作為投資方,雖然其目前還未確認出演女主角,但將以投資人的身份正式跨足電視劇行業。電影演員個人的此種轉型,在電影市場上相對較難實現。電影作品投資風險大,即使是大牌演員參與了前期製作和演出,在資本回收和利潤獲取上也仍然有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還有不少電影界的老牌幕後加入到電視劇製作中,多位在電影領域知名的武術指導、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等專業技術人才都開始活躍在電視劇製作團隊。如今年播出的玄幻大劇《擇天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
2、製作費用尚未觸及天花板,期待質量影響力俱佳國產電視大劇
雖然國產劇製作成本近5年大幅度提升,但是與美劇1000萬美金/集的製作成本相比,國產電視劇製作費用仍未達到天花板。
2012年,76集的《甄嬛傳》,製作成本只有7000萬,平均一集成本不足100萬。2015年,電視劇市場才真正邁入「億」元時代。《花千骨》、《琅琊榜》的熱播背後1億左右的製作成本分別支撐著兩部劇的服飾道具和造景搭棚。隨後,古裝玄幻劇的製作成本上漲至500萬-600萬/集,相比2014年直接提升2.5-3倍。從2016年開始,古裝電視劇製作節節攀升。《擇天記》、《那時花開月正圓》、《軍事聯盟》成本4億;新劇《贏天下》成本5億。
雖然國產劇投資成本增長快速,但遠低於美劇製作成本,尚未達到天花板。國產劇目前的製作成本不到1000萬元/集,而美劇製作成本最高的是《王冠》,1300萬美元/集,相比而言,國產劇製作成本仍然有提升空間。增長的成本,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大牌的電影演員向電視劇領域迴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更優質的特效從電影大銀幕帶入電視小屏幕,過去電視劇中出現的「五毛特效」或將逐漸消失。
投資建議
我們認為,國產大電視劇時代已經開始來臨,後續隨著製作成本持續推高,特效製作、服裝、武打、配樂等環節更加專業化,國產電視劇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將進一步提升。推薦關注有頭部精品劇製作能力的公司。
1、慈文傳媒
根據公司2016年業績快報,公司2016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8.31億元,同比增長113.9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92億元,同比增長47.06,%,實現每股收益0.93元,同比增長22.37%。公司曾經投資拍攝了《花千骨》、《老九門》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電視劇、網路劇作品,形成了在電視劇領域良好的慈文品牌。根據湖南衛視公布的編播計劃,2017年慈文傳媒的三部作品《特工皇妃》、《涼生,可不可以不憂傷》《特勤精英》都將在湖南衛視播出。除此之外,公司還儲備了《致青春》《左耳》《三體》等知名IP,為公司後續電視劇作品的開發提供動力。
2、歡瑞世紀
公司已發布2016年年報。2016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 55.69%;實現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 2.65億元,同比增長54.74%;實現扣非後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61.71%,超過公司業績承諾的2.23億元。實現每股收益0.62元,同比增加40.91%。2016年,電視劇投資製作發行及其衍生品業務占公司整體營業收入的91.51%,主要由三部精品電視劇貢獻,包括《麻雀》、《青雲志》、《大唐榮耀》。根據公司年報披露,2017年公司已有《天乩之白蛇傳說》和《天下長安》進入了拍攝,《封神之天啟》、《秋蟬》進入拍攝籌備階段。除此之外,公司在2016年還增加了《霹靂布袋戲》《長恨宮》等多個IP的儲備。這與公司之前已有的《昆侖》等超級IP一起,構成了公司豐富的IP儲備,為公司後續的影視劇拍攝製作打下了基礎,保證了公司每年300集以上的精品電視劇生產能力。公司2017-2018年EPS分別為0.25、0.30元,對應PE為42.8x、35x。
風險提示
電視劇作品質量低於預期;演員成本高企。(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B. 從周迅到張震,為何不少電影咖都進軍了電視劇呢
看了張震演的神尊才知道真正的戰神是什麼樣他!有擔當,有責任感,肩負庇護蒼生的使命。只有張震詮釋出了這種感覺。
後期動情後對靈汐的愛護又讓人非常感動!我喜歡她,我就要守護她!不管她是仙是魔,不管別人怎麼看她,守護蒼生更要守護她。這就是張震的戰神。也只有張震這種成熟男人能詮釋出這種感覺!
C. 很多電影大咖都開始拍起了電視劇,這是因為什麼
電影達人結局拍電視劇早已變成一種發展趨勢,喜愛坐著電視前的粉絲們可以一飽眼福,可是她們的電視機著作並不都是會品質上等,有的乃至會是爛片,你是電影咖,電視劇是一個很低等的地區么,什麼人都需要來分一杯羹。 全過程演出就一副做模樣,誰都惹惱不了的模樣。只有說投資者富有,這一部劇項目投資許多花草樹木都被電影咖取走了, 可是那樣的水平,確實不是太好, 演出缺陷一大堆, 電視劇硬改過多全是為了更好地湊各種各樣白蓮花情懷, 確實吃不消!
一樣是電影咖的秦昊,在轉型發展演電視劇時,基本上沒有翻越車,每一個人物角色都是會被「看好」。因此不意味著電影咖就不可以轉型發展電視劇,都不意味著她們轉到電視劇就一定會「嗝屁」,也許挑選和機會很重要。對於鞏俐這名「謀女郎」是會和前兩位一樣,深陷車翻的局勢,依然會和秦昊一樣,獲得成千上萬稱贊,就只有使我們翹首以待了。
D. 湯唯作為一名電影大咖,為什麼會去拍電視劇
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一個好的演員出演什麼都可以的,作為一個演員不管電影還是電視劇都需要拍的,這兩樣都能拍好的才是一個號演員。
E. 電影咖轉戰小熒幕,章子怡的《上陽賦》能掀起水花嗎
《上陽賦》有兩位導演侯詠、程源海執導。章子怡、周一圍、楊祐寧領銜主演的古裝劇。
章子怡沒有堅持張藝謀的告誡,在電視劇《上陽賦》中暴露了自己最大的「短板」。紀飾演一個十幾歲的少女確實太出戲了。看章子怡的電視劇有一種看十面埋伏的感覺?在劇中章子怡扮演的少女,故作嬌羞,撒嬌賣萌,完全撐不起少女這個角色。選角色失敗,出演電視劇差評不斷,影響往後電影事業得不償失。電影咖來到電視劇有時候也拿不住「角色」,當少女長大成人後,望迎來高光時刻。
總結
「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演什麼年紀的戲」。如今的娛樂圈「奶奶演少女以司空見慣」,不想將來看到少女去演奶奶,這種怪想該「整頓整頓了」。
F. 今年最強劇!16位導演,王勁松王凱等33位大咖都有參演,你怎麼看
在《人民的名義》《大江大河》等出色影視作品頗具備時代風貌,不喊什麼是空頭宣傳口號,堅持不懈和粉絲們同理心,不但做到了觀念內容上的提升,還完成了藝術價值和主流文化的散播。這種的影視劇應當多一些。
G. 像成龍和李連傑等這樣的超級巨星為什麼幾乎不拍電視劇
知道了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就明白了為什麼成龍,李連傑等超級明星不拍電視劇。首先,電影是大屏幕。大屏幕自然要求精製作,解析度差一點的機器,到了大屏幕就是千差萬別。電視劇里的穿幫,過去也就過去了。但是電影里的穿幫,可能一個很小的點都有人頭那麼大。所以,各方面都在要求精良的製作。
另外,時間上,電影總共就是兩個多小時,如何在這兩個多小時里讓觀眾跌宕起伏,既要將事情完整的交代,又要讓事情有個完美的起伏與發展,甚至結束。這很考察一個劇本的功力。觀眾看電影是看刺激去了,抱著極大的興趣。而看電視劇基本上都是抱著無聊打發時間。
再說收益,電影的票房,現在不上一個億,你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電影。可電視劇呢?真正能賣到一個億的,寥寥無幾。
同時電影具有很強的傳播力,電影無國界,國際電影節,各國都拿著自己的作品屁顛屁顛跑去,但是電視劇,基本上都是畫地為牢,自己在自己的市場上橫行霸道而已。
最直白的說就是怕掉了大腕的面子。
成龍大家都特別熟悉了吧!從出道距今已經有40多年來,每年拍電影無數,票房遙遙領先,但是迄今為止卻從來沒有電視劇,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成龍透露,拍電視劇錢少不說還浪費很多時間,不過想想確實如此 這樣耿直的回答也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其實拍電影比電視劇更需要演員的實力,無論是從表情、動作還是其他的方面,電影都是需要很真實的演技的。不像現在的電視劇那樣,就跟鬧著玩的一樣,穿著所謂的充滿了現代色彩的古裝,就連台詞也是很現代化,根本沒有一點經典的韻味。
真覺得電影跟電視的差距不是一般大!就像章子怡說的張藝謀警告她說別為了錢而去拍電視劇,她照做了!也許你不喜歡章子怡,但你必須承認她的咖位在整個中國女演員中首屈一指,中國除了鞏俐,在國際知名度上她更是第一人!
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的鄭少秋黃日華,當年紅的發紫,但現在你排明星排行榜前幾位上哪有他倆的名字?女演員趙雅芝,我一直認為神級女演員的存在,但比起林青霞張曼玉等等總覺得差了一點!
而已成龍李連傑的身份來說,更不可能拍電視劇,太費時間!電影的爆發力在電視劇中卻要更多更多的呈現,大部分卻是細節的傳遞,這也是電視明星拍電影大多失敗,電影進電視也失敗的原因,做的好的也有,我認為周迅是兩者之間做的最好的一個!
大熊看電影,我也來說兩句,不要噴我哦!
成龍李連傑都是我們熟知的功夫巨星,兩人都是香港電影開始起步進入演藝圈。
成龍做為香港早起的龍虎武師,是較早一批在電影中出現的特技演員,表演各種高難度的鏡頭,在很多節目中都有提起。
同時李連傑出道要相對較晚,以獲得多界的武術冠軍,過硬的武術功底開始進入香港的演藝圈,但相比成龍的演義之路要平穩的多。
從兩個人的出道就可以看出都是以電影出道,最早也是從電影開始演義自己。
同時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也開始進入一個黃金的發展時期,也是爆發期,兩人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演方式。成龍 搞笑 滑稽的武打和李連傑一招一式酷酷的風格形成對比。兩個人也開始大火。在表演風格形成之後如果是去讓兩位演電視劇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再來看電視劇,電視劇首先時間周期太久,劇情多而復雜,演員表現多是演了幾場後才開始慢慢進入角色,對演員演技上相對要求要低一點,因此那時的無線演藝班出來的學生多從電視劇開始。
其次在香港電視劇快速發展時期,成龍李連傑兩人已經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如果去演電視劇是很難再有發揮的,因此兩人也不會去。
最後就是電視表現和電影表現方式不一樣,電影要求快速吸引觀眾,而電視劇是比較緩慢的去講述演藝,就像一個跑百米的,你去讓他跑長跑,那不是難為他嗎!
成龍和李連傑不拍電視劇的原因分析:
一:風格決定 。這兩個人的風格基本上都是「打打打」,這種武打的風格放在大屏幕,驚險刺激,有一定的質感,而小屏幕呈現不出;另外,如果讓他們去拍電視劇,少則10幾集,多則50多集,從第一集到結局都在大部分鏡頭都在打打打,誰看得下去啊?他們本身的身體素質也受不了啊;只有電影這種2個小時左右,才剛剛好。
二:拍電影沒有拍電視劇時間長,相對來說賺錢快。 像他們這種巨星拍一部電影,就可以停下來休息很長時間了。
三:能演好電影的不一定能演好電視劇,能演好電視劇的不一定能演好電影。
四:行業內普通認為演電影的地位高於演電視劇的。
五:不愁沒電影拍。 綜上二、三、四點,像成龍和李連傑這樣的超級巨星,都不愁沒電影拍,何必去拍電視劇呢?
1、成龍,1971年以武師身份進入電影圈,之後就有警察故事、醉拳、尖峰時刻、A計劃、十二生肖、寶貝計劃等多部影視劇作出現觀眾眼前。然而,就是這么強大的人物從出道以來一直都是涉及電影界,因為電視劇片酬少的問題而沒有拍過電視劇。
2.李連傑,出演過少林寺、中華英雄、方世玉、太極張三豐、精武英雄、霍元甲等多部影片,武術技藝高強的他加上堅毅剛強的性格魅力,給他帶來了良好的口碑,也正因為他的優秀,片酬高到飛起,電視劇的投資很多都沒有很高,請不起他
總的來說應用電視劇在他們兩個成名之後因為片酬的原因請不了,國際巨星多少都會都電影業而不是電視劇。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里十分感激在這里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一:風格決定。這兩個人的風格基本上都是「打打打」,這種武打的風格放在大屏幕,驚險刺激,有一定的質感,而小屏幕呈現不出;另外,如果讓他們去拍電視劇,少則10幾集,多則50多集,從第一集到結局都在大部分鏡頭都在打打打,誰看得下去啊?他們本身的身體素質也受不了啊;只有電影這種2個小時左右,才剛剛好。
二:拍電影沒有拍電視劇時間長,相對來說賺錢快。像他們這種巨星拍一部電影,就可以停下來休息很長時間了。
三:能演好電影的不一定能演好電視劇,能演好電視劇的不一定能演好電影。
四:行業內普通認為演電影的地位高於演電視劇的。
五:不愁沒電影拍。綜上二、三、四點,像成龍和李連傑這樣的超級巨星,都不愁沒電影拍,何必去拍電視劇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個話題。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
電影的發展比電視劇火爆,現在也是如此,香港號稱東方的好萊塢,每年的電影量產出是驚人的,許多演員四處出演電影自然沒時間花在電視劇的拍攝上面。
除了時間就是片酬的問題了,電視劇的投資幾乎不會超過億元,然而許多電影明星的單人片酬動輒就是億元以上,試問有幾個劇組捨得下這個血本?況且如今競爭激烈,有那麼大的投資也不一定有那麼多的收獲。
再一個問題就是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了,用張藝謀的話說就是:電視劇製作粗糙,演員演技浮誇,而電影要求精細,能夠激發演員一些個性化的東西。
1、成龍,1971年以武師身份進入電影圈,之後就有警察故事、醉拳、尖峰時刻、A計劃、十二生肖、寶貝計劃等多部影視劇作出現觀眾眼前。然而,就是這么強大的人物從出道以來一直都是涉及電影界,因為電視劇片酬少的問題而沒有拍過電視劇
2、鞏俐,1987年因主演張藝謀電影《紅高粱》成名,到如今30年的演繹生涯都奉獻給了電影,張藝謀曾說過,電影相對電視劇來說,要求比較精細,拍攝電影能夠激發演員一些比較個性化的東西。
3、林青霞,1973年出演電影《窗外》,年輕時長得清純可愛,憑借著《八百壯士》、《滾滾紅塵》、《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白發魔女傳》映入觀眾眼簾,後來告別影壇,相繼推出散文集《窗里窗外》和《雲去雲來》。拍戲獨具自己風格特點的她,也是縱橫在電影界中,沒有拍攝涉及電視劇。
4、李連傑,出演過少林寺、中華英雄、方世玉、太極張三豐、精武英雄、霍元甲等多部影片,武術技藝高強的他加上堅毅剛強的性格魅力,給他帶來了良好的口碑,也正因為他的優秀,片酬高到飛起,電視劇的投資很多都沒有很高,請不起他
1)電影的投資和影響力 遠遠大於電視劇作為動作明星,誰都想拍電影,無論是片酬還是影響力,都不是電視劇動作明星能夠比擬所以有電影拍,一般不太會選擇電視劇。
2)李連傑/成龍 成名成腕的年代背景成龍比較早,那時風靡全球的動作明星是:李小龍,成龍的成功在於,李小龍的離世, 香港動作電影明星匱乏,需要新鮮血液, 而成龍開創了幽默動作喜劇的表演先河,一炮走紅, 徹底擺脫了只能為李小龍作替身/動作跟隨的套路。李連傑, 中國香港1980年開始物色大陸動作演員, 出身上海武術學校的李連傑進入視野。他以全國第一的成績,選為《少林寺》的主演,也是人生的第一部電影,伴隨著電影票房熱賣和香港觀眾的認可, 隨後的黃飛鴻系列,更加奠定了功夫皇帝的地位.所以有更好的選擇他們又怎麼會選擇電視劇呢
為什麼有的只演電影不演電視劇?
第一 主要是成本原因。只演電影不演電視劇的,都是電影大咖,一線明星。比如成龍,黃渤,葛優,章子怡,黃寶強,周潤發這些。片酬很高,電視劇的製作成本承受不了。他們成名之初可能也演過電視劇,但一旦躋身電影大咖,也就意味著跨入了演藝圈金字塔的最頂層,沒有必要再自降身價來出演電視劇。
第二 新人或者小演員需要電視劇去混個臉熟,積攢人氣。但真正的電影大咖,他不需要電視劇這種東西來達到目的。電視劇對於觀眾來說是免費的,可能大家在家一邊玩著手機一邊看,甚至一邊洗腳一邊看,它是屬於快餐型的,電視劇所獲得的「人氣」它不是絕對的,它不具有絕對的參考價值。而電影則不同,它是需要你花真金白銀去電影院觀看的,看電影它具有某種「儀式感」,你願意花錢坐在電影院里在大熒幕下觀看某個電影演員的表演,聽電影講述某個故事。當一個演員在電影中具備了號召力,這種人氣就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它不是電視劇這種免費快餐的人氣可以比擬的,因為有人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你的電影,這種心理意義和看電視劇是完全不同的,這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個演員真正在觀眾的心理具備了某種份量。
為什麼有的明星只演電視劇不演電影?
這個原因基本是第一個問題的反面。為什麼有的演員只演電視劇不演電影,絕大多數情況一定是沒有投資方願意或者敢請他們來演電影。
第一 主要是成本原因。電視劇它投入成本小,而且它的盈利方式不是直接和觀眾的關系,而是把版權賣給電視台就可以收回資金,基本上不大可能虧本。而電影則完全不同,沒人願意買票,你就虧錢,而且電影的投資遠遠高於電視劇,它風險更大,所以在電影演員尤其是主角的選角上,投資方相對來說,就會更加慎重和保守。
第二 某些演員在電視劇中可能人氣很高,但上面說過了,電視劇的人氣它沒有絕對的參考價值,有人願意一邊洗腳一邊看某個演員出演的電視劇,以博取一樂,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人願意花錢走出家門去電影院看這個演員所演出的電影,而且,電影的受眾和電視劇的受眾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的。所以電影主角的選角,他一般來說,這個演員必須要在觀眾的心理中具備足夠的份量,這種份量不是靠所謂的顏值,一些所謂的粉絲可以撐起來的。所以看那些電影大咖們尤其是男演員們,他們大部分都不是高顏值的帥哥或者小鮮肉,相反一些大叔級的或者在外型上具有某種鮮明的特點和識別性的演員,占據了大部分。一句話,就是他必須具備票房上的號召力,在票房上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演員,尤其是在大製作電影的主角選角中。這是那些電視劇明星所不具備的。顏值,電視劇所謂的人氣這種膚淺的快餐消費和電影的要求不能完全匹配,遠遠撐不起一部電影的需要。
——————————————————————————————
補充一下,上面主要是從電影的商業因素方面說的,補充下電影的藝術方面。
一部電影出來了,往往有口碑和票房兩個方面的評價。比如往往會有一些正兒八經的所謂的影評人的評論,這些評論主要是針對電影的藝術價值的,盡管大多都是一些胡說八道,但就是有這么一批人就是靠嘴吃飯的。但這也從一方面說明,對一部電影的要求,不僅有商業因素,也有藝術方面的考量,就像某些偏向藝術類的導演,往往會在片頭加上一段標註:XX作品,也就是說電影不僅是一種商業產品,也是一種藝術作品。但對於電視劇來說,藝術方面的考量就相對來說很少,我們總不能批評《還珠格格》的藝術價值不夠高吧,因為電視劇本來就不是追求藝術的。所以北京電影學院叫北京電影學院,不叫北京電視劇學院,也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電影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哪怕是純粹的商業電影,可以不要求內容的深度,但你至少在外在的製作上,不能過於粗製濫造,否則就會別斥為爛片。同樣,電影的本質其實就是講故事,正因為此,你內容的深度可以不具備,但故事的內容起碼在邏輯上能夠自洽,在 情感 上能夠共通,說白了,你起碼要把一個故事給講圓了。凡此種種,都是電視劇所不具備的,或者不是電視劇的主要要求。
近些年中國的商業電影大行其道,一些人斥責什麼中國電影沒有承擔責任、墮落、爛片橫行什麼的,但好萊塢電影不都是商業電影嗎?怎麼不見有人斥責好萊塢電影呢?有人可能會說,好萊塢電影它製作精良啊,但製作精良的商業電影和粗製濫造的商業電影,它都是商業電影,實事求是的講,中國電影的製作相比於上個世紀8.9十年代,可以說已經完全不在一個級別和一個層次了。可見,這些人對中國電影的不滿主要不是在製作上。
可以說,中國電影它承擔了一些西方國家所沒有也不需要承擔的東西,這是中國的特殊環境所決定的,中國電影或者說中國藝術它的責任更加沉重,就和搖滾樂一樣,在西方就是一種流行文化,但在中國則不同,它在上個世紀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承擔了文化啟蒙的角色。
如果從這方面講,電影和電視劇的不同就更加明顯了。
H. 電影大咖張震,為何拍玄幻古裝偶像劇《宸汐緣》
我覺得是因為想試一下不同的風格吧,作為一個演員要抓住每一次出境的機會,張震也是想做出一個改變吧,他和倪妮一起接了這部劇,都是為了更好地做出作品,而且以他們的演技一定很驚艷。
所以你要求他們拍一巴掌,當然,電影資源太差了,沒必要拍。在看完這部戲之後,我真正意識到了所謂的表演是為了保全形象。他們真的太土了,土不是土,我受不了,抱歉,我可能打開了八級風扇過濾器來觀看這出戲。我太愛張震倪妮了,他們都是敬業認真的好演員,希望自己的未來發展越來越好。
I. 為什麼從周迅到張震,為何電影大咖進軍電視劇紛紛跌落神壇
最近的娛樂圈有這樣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的電影咖開始回歸電視圈。周迅的《如懿傳》、張震的《宸汐緣》。後續還有湯唯的《大明皇妃》以及章子怡的《帝凰業》。電影咖都扎堆往電視圈混。主要是因為現在電影市場的好劇本越來越匱乏。好劇本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也越來越多的,因此很多電影咖為了賺錢和口碑開始回歸電視圈。
周迅、張震演技不好嗎?並不然,他們都是無數大獎的得住,演技過硬。他們被人吐槽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是電影咖,喜歡在作品中運用一些微表情,而這些微表情是不適應用電視劇中的。因此影視卡咖進入電視圈是沒問題的,但是在選擇劇本時一定要慎重挑選,愛惜自己的羽毛。
J. 為什麼國內很多電影咖,現在也開始拍上電視劇了
就我個人而言,導致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其實無非就兩點,第一點,全方位的發展,拓寬自己的發展道路,讓自己發展的更好一點,第二點,當在電影圈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會想著嘗試去拍一些電視劇,或者是電影已經拍膩了,想去拍拍電視劇,無非就是這兩點導致那些電影咖也開始拍上了電視劇。
所以,說到這里,我們就知道為何國內很多電影咖如今也拍上了電視劇,其實無非就是這兩種原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