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最早的無聲電影叫什麼名字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
據IMDB上的權威論證,英國的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鍾!卻比法國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還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鍾的電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1891)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看來大家的觀念應該改改了,不是盧米埃爾也不是愛迪生,而是英國的勒普林斯(1842-1890)!
『貳』 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究竟是反映的哪一個時代
美國20世紀30年代。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
查理是一個普通的工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發瘋般地工作,以期能夠獲得填飽肚子的可憐工資。
美國大蕭條: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
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巿場內。
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所前所未有的。
『叄』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名叫什麼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1952年,他的有聲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攝了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聖誕節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歲。
『肆』 求大神介紹一下默片(即無聲電影)的歷史。還有為什麼默片至今仍具有持久魅力
一、默片興起: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就是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默片年代,亦被稱為「銀幕年代」。
二、默片大師:
巴斯特·基頓創作出來的喜劇電影其實更符合銀幕美學,他完全靠動作挑動觀眾神經,不願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銀幕上做觀察者,引領觀眾的目光,觀察、等待、思索,在動作中抓住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抗擊對手,脫離險境。而他永遠平靜,無表情的臉,好似一張空白的銀幕,觀眾可以根據主角的境遇,將自己的希望與害怕敷上去。這個小人物不斷向我們宣示著最簡單,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論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圍攏,人們總應找准方向,看過去,抓住跳躍的時機,將自己投向風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過去,最終迎接風平浪靜的勝利時刻。
代表作:《將軍號》
三、默片的衰落
起始於上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正值有聲電影興起,無聲電影開始衰落。進入30年代,有聲電影黃金時代漸入佳境,並於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達到最頂峰,從此,無聲電影只存在於人們的懷舊中。
四、恆久的魅力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雖然沒有對白,但是演員的肢體表演輔助每個情節發展時特有的一些字幕,形成流暢簡潔的無聲語言,一看就懂。他的影片的另一種重要的語言就是音樂,卓別林為自己的很多影片編制各種風格的音樂,音樂往往貫穿影片始終。而且,曲調、節奏、色彩與畫面反映的環境和情節、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卓別林的早期配樂節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經心的情節主題下卻搭建著復雜的結構。在他的早期電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電影表現手法的不斷摸索。卓別林很早就注意到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並利用音樂來描繪場景,並進行時空的過渡。例如在影片《狗的生活》中,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而且每個情節高潮的連接都產生了內在的關聯性,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有音樂的伴奏,不論是從兩名搶劫犯手中奪回錢包,還是眾人哄搶扭打成一團,甚至警察加入到混戰之中時的搞笑神態,以及流浪漢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凱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輕快節奏,那種跳躍的音符穿插人物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都在風格迥異的同時銜接流暢的音樂旋律,串聯在一起,整體上一氣呵成。
在卓別林的每一部經典影片中,都會有一個主題旋律,要麼詼諧,要麼歡暢,要麼舒緩到悲傷或者是激情到悲壯,每一個場景每一段音樂每一個音符都如同釘子,把電影的主題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那些主題旋律常常在影片一開始就出現並貫穿始終,或結合許多散落在影片其他地方的不同音樂段落,或改變配器,生動表現出畫面中的人物肢體語言和情緒變化。如《發薪日》中的主題曲由兩組管樂輪奏,在逐漸變調上升的行進中匯聚到一起,呈現出工地里忙碌的節奏。忽然,曲風在飄忽委婉的弦樂中發生改變,手執鮮花扭捏躲閃的夏爾洛登場了——這是一個卑微但富有生氣的建築工人。旋律繼而在工頭由困惑不解變為嚴厲呼喝的神情中回到主題,為人們展現出夏爾洛和工人們如雜技般緊湊而有序的工作場景。漂亮女人的出現,使得兩段不同風格的音樂開始交替更迭,並通過建築工地中的道具,描繪了一段令人驚奇而又忍俊不禁的午餐休息時光。
聲明:以上資料大多來源於網路搜索
『伍』 對卓別林無聲電影的評價
卓別林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偉大電影藝術家。他的創作跨越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兩個時代。一生作品或長或短,大概81部。要說他的無聲影片,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狗的生涯(1918),孩子(1921),從軍記(1918),淘金記(1925),城市之光(1931),摩登時代(1936)等等。
卓別林早期的影片多從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出發,反映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奮斗。搞笑的噱頭層出不窮。那時候卓別林的電影甚至沒有劇本,演員自由發揮,打打鬧鬧,經過剪輯,就是一卷。後期的影片,卓別林開始有意識地反映社會問題,思想內容逐漸豐富,對社會的批判也趨於深刻,劇中的人物也比早期電影更有血有肉,反映的社會畫面也更為廣闊,創作的風格終於成熟起來。
卓別林的電影,可以讓人一會兒笑,一會兒哭。很多人可以在他的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卓別林的幽默表演,風格獨特,又符合生活邏輯,讓人百看不厭。而且他的表演風格和他要表達的思想是統一的。隨便舉個小例:在《孩子》中,卓別林出場那一段。破衣爛衫,手套露指頭。但他仍保持著優雅的舉止。充分顯示了小人物的自尊。你看他從兜里翻找煙頭,然後把手套打量一下最後扔掉那一段表演,動作穩健優美,又令人忍俊不禁。(其實不只卓別林,影片中其他演員的表演也同樣穩健優美,沒有一點多餘的動作。所有的肢體表演都是語言。如《孩子》中那個大個子警察。)
與我們今天的某些影視作品從表現手法上做個比較,有一點引起我的注意。今天的影視作品,特別喜歡用面部特寫,好像要把觀眾揪到演員臉前,好讓觀眾牢牢認住他們。舉個小例:近年拍的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有這樣一個鏡頭:魯智深在五台山和眾僧人打起來了,鏡頭幾乎貼到魯智深演員的臉上,汗毛孔都看見了。在那種情況下,有什麼道理這樣拍攝呢?貼得那麼近,人的威武氣概怎麼表現?好多所謂城市情感劇,就更是喜歡面部特寫。而卓別林的電影,他就很少使用面部特寫。通常演員身體的2/3直至全身,都會出現在畫面上。卓別林說,我的全身都會表演。的確是這樣。這才是演員啊。
卓別林的表演,超越了所謂「性格表演」和「本色表演」的概念。他演什麼像什麼,同時又始終保持別人不能替代的風格。達到這個水準,不知道演員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達到了什麼樣的廣度和深度。對比一下《狗的生涯》、《淘金記》里的流浪漢和《大獨裁者》里的希克(當然後者已是有聲了)。看今天的影視作品,感覺許多大腕演什麼都是演他自己。而且題材、視野也非常有限,老是自己那個圈子裡的事。我很想知道,平時他們花多少時間拍廣告、剪綵、商演,又花多少時間深入生活?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雖然沒有對白,但是演員的肢體表演輔以少許字幕,形成了一種流暢的無聲語言,一看即懂。他的影片還有另一種語言:音樂。卓別林為自己的很多影片作曲。音樂往往貫穿影片始終。而且,曲調、節奏、色彩與畫面反映的環境、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如《城市之光》。音樂不僅增強了情節的感染力,而且大大地豐富了電影的美感。先寫這幾句打住。自己的一點感受而已。受專業和知識水平限制,也只好這樣,參與一下。奢望方家有以教之。筷子嬸嬸2007-1-29
『陸』 電影《城市之光》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城市之光》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Ap29ahluzdEnTlEG9m9oPA
電影《城市之光》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無聲影片,1931年1月30日上映,這也是他第74部作品。電影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故事。影片誕生之時正是美國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期,卓別林也將此社會現實融入到影片的創作中。《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本片也成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珍品。
『柒』 卓別林在電影史上的地位
卓別林是一位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他的許多作品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是無聲電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大獨裁者》,《一個國王在紐約》等都是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作品。有評論家稱現代喜劇電影普遍著重技術上後場面上的效果,很少能像卓別林一樣注入真切感情和人情味於劇情中,這就更令人對他的電影倍加懷念。
作為無聲電影片,視覺形象的傳達是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和明確性的關鍵所在。卓別林的電影在這方面尤為突出,這與他精湛的喜劇表演才能必不可分。他的電影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除了思想內容外,善於運用動作和形象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7)世界第一部無聲電影卓別林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男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
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捌』 卓別林的第一部影片的特點和意義有哪些
卓別林自編自導的第一部影片是《遇雨》,它只有一本(膠片長度在290公尺左右)。在無聲片即默片時代之初,一部影片一般都是一本,10多分鍾時間。《遇雨》很賣座,從這時起,卓別林在啟斯東影片公司享有百分之百的創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