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相對於原著《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電影有什麼缺點
1.缺乏事件的邏輯基點。
這個事件的核心是,來自天南地北看似各不相關的13個人,為了殺死5年前阿姆斯特朗慘案逃脫了法律制裁的兇手雷切特而一起乘上了東方快車,這13個人精心安排好了每個人的「偽證」,從而編造出了一個不存在的「兇手」,【這個兇手在A站上車,晚上殺了雷切特,在後半夜列車到站B站後,兇手下車離開了這列火車】。那麼當第二天早晨發現屍體的時候,13個人就會向警方用串供的方式證明這樣一個事件的存在——讓警方相信「真正的兇手」已經不在火車上了。
影片中,波洛作為一個神探,卻連續兩次認錯了兇手,這簡直是我最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因為,原著中,直到最後真相大白之前,波洛先生都沒有做出定論!這意味著他從未被那些看似輕而易舉得來的線索所迷惑。
舉個兩個很簡單的例子——
其一。原著中有特意強調每個人的包廂位置,也有將整個時間線進行整理說明——當然是通過波洛先生的視角。也就是說,讀者和波洛先生擁有同樣的信息去做出推斷。必須要說明的是,包廂位置,和時間線,是的,時間線,這一點非常重要。小說中,甚至1974版的影片中,都對這一點做了詳細的說明,包廂位置的不同將影響每個人對事件描述的真實性以及每個人的證詞是否有虛假——波洛先生聽到的聲音是幾點,波洛先生看到的那個穿猩紅色睡衣的人是誰,波洛先生聽到的那句法語到底是誰說的?(是的,那句「我沒事的」法語不可能是雷切特先生說的,因為他不會法語,這和那個故意被弄壞的表,放在現場的手帕和煙斗一樣,都是故意誤導波洛的線索,而在影片中,這些線索要麼一筆帶過要麼隻字未提。)
其二。原著中專門有一章叫做「十個問題」
1.有字母H的手帕。是誰的?
2.煙斗是阿巴斯諾特上校丟的,還是其他人的?
3.穿猩紅色睡衣的是誰?
4.假扮成列車員的那個男人或女人是誰?
5.為什麼手錶指針指向一點一刻?
6.謀殺發生在那個時間嗎?
7.是更早?
8.還是晚一些?
9.我們能確定,殺死雷切特的不止一人嗎?
10.他身上的多出刀傷還有別的解釋嗎?
這是這個事件中段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波洛先生理清楚事情發生以後的推論開始。而在影片中,這十個問題居然在波洛先生認為瑪麗是兇手的時候說了出來——你他媽問題都沒回答,你怎麼好意思確定別人是兇手的?誰給你的勇氣?!就因為你既是導演又是主演嗎
整部電影,刪減了大段大段的推理情節,刪掉了大段對現場線索的分析和猜測,沒有提到任何有連續性的推論-驗證-推翻;一段簡單的線索分析+打鬥就能過掉一段精彩的劇情,甚至連單獨詢問,都沒有顯現出波洛最機智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比如推斷女傭人是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廚娘時——「我給她設了一個套——她上當了。我說,我知道她是個好廚娘。她回答說:『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這樣說。『 然而,加入你被僱傭做女傭人,你的主人將很少有機會知道,你是否是個誠摯的廚娘。」
那麼這部影片最後留下的是什麼?是波洛的掙扎,波洛的獨角戲,波洛對人性的探討,波洛的大徹大悟,波洛的心靈升華。
3.最精彩的地方變成了最惡心的地方。
我們先不說人物刻畫的硬傷,伯爵和伯爵夫人是有心理疾病還是有暴躁症?一個瘋狂嗑葯,一個一言不合就像狂犬一樣只會打人。
哈巴特太太是一個風騷迷人的老女郎?開場就把我驚著了,意思是還得出來點香艷的場景才有人看?
波洛跟個痴情老男孩兒一樣,拿著心上人的照片念念不忘等等.......
我們現在都不說這些人物硬傷了。
只說最後一段。
在這部小說中,精彩的推理,嚴謹的邏輯,意想不到的事件真相,其實都不如最後這一段升華的到位,我認為也正是最後波洛給出的那「兩個選擇」,才使得這個作品成為了永遠沒法超越的經典,而這個人物,也在第一次讀阿加莎作品的我的眼中,鮮活立體了起來。
應該說,事件的真相是對人性的一種拷問,更是對法律和公正的一種全新的審視。
這13個人有罪嗎?法律上講,當然有。雷切特有罪嗎?當然有。那他為什麼還活著?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審判了他的死刑,宣揚的卻是這個世界的正義。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可以逃避內心的問責。
但波洛巧妙的做到了雲淡風輕。
波洛的魅力就在於他浮誇做作的舉止、客套啰嗦的談吐。那種滑稽自戀的外表和智慧溫情的內心之間的巨大對比,把這些都拋棄掉,那還是波洛嗎?當最後波洛威風凜凜、長大衣雪中飄舞、聲嘶力竭地質問兇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完全崩潰的,這根本就是一個假的波洛!原著的結尾是波洛輕描淡寫地提出了兩種結論,然後請同伴選一種。同伴會意地選了錯誤的一種結論,不動聲色地放過了所有人。這種含蓄而溫情的英式作風,真的比改編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Ⅱ 尼羅河慘案和東方快車謀殺案有什麼關系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原著作者的另一部改編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算是推理電影的最經典作品之一,影片邏輯縝密劇情精良,其隱藏的深層故事令人感動,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令人心緒難以平靜。如果你對《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的慘案》這兩部經典電影感興趣的話,推薦你看大衛·蘇切主演的2001年與2004年版本的電影,能讓你真實感受到偵探懸疑電影的魅力。
《東方快車謀殺案》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Ihi23gJY7LQ-7Zxed__RvA
Ⅲ 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還是電影好看
毋庸置疑小說好看
小說細節表現的夠充分,推理有層次感,人物,情節是作者直接給予讀者的;而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版,個人認為導演拍的細節不夠連貫,有些突兀,不過畫面呈現的是另一種感受,情節也好,人物也好,看著,理解著,都多了一份你自己的理解定義。
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的話,你看看小說;如若沒有,就多品讀一下電影。就我個人認為電影版《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都比電影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好。
Ⅳ 如何評價《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影視作品
一部畫面極具創造力、故事有深度、剪輯出彩的影視作品。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肯尼思·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佩內洛普·克魯茲、威廉·達福、朱迪·丹奇等主演的驚悚劇情片。於2017年11月10日上映。該片改編自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講述了大富翁雷切特死在「東方快車」上,波洛從而成功地解開了一宗謀殺案謎團的故事。
《東方快車謀殺案》幾幀黑白鏡頭很有歐洲電影的味道,外景更如油畫一般。故事也頗有深度,特別是男主結合美國實行的12人陪審團制度等情況進行邏輯推理,巧妙破解一宗謀殺案,發展扣人心弦。最後,審訊戲的平行剪輯太出彩,構圖也盡顯後期製作的功底。
Ⅳ 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哪一年的版本最好
有1974年,2001年和2010年三個版本的。
其中2001年的由於一些背景等等改動的較大,和原著有些出入,所以票房也不怎麼樣,所以我建議這個版本就不要看了。
另外兩部的話,1974年版本的應該是比較經典的,而且大牌雲集,好評度也挺高的,到了2010版,則是在忠於原著的情況下有了創新,也是挺不錯的。所以我想這兩部你都可以看看,就當做一種對比,鑒賞一下吧。
Ⅵ 如何評價 2017 版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
對原作的改動並沒有達到進一步優化劇情的作用,也沒有有新意到足以吸引老觀眾,只能算是一次不夠忠實的復刻,其實是很令人失望的。
因為現實是《東方快車謀殺案》對於很多阿加莎粉絲來說算是自帶光環的神作,如果改劇本改得不好真的還不如不改。
簡介
對於受過英國正統戲劇訓練的那些藝術工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一直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她於1976年去世,但至今都有數量眾多的忠實讀者,這些人親切地稱她為「阿婆」。
在吉尼斯世界紀錄里,克里斯蒂女士是歷史上最暢銷的作家,被公認為「偵探小說皇後」。其中《牧師公館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三幕悲劇》、《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無人生還》、《畸形屋》、《怪鍾疑案》最為膾炙人口,保質期都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