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電影史的史上第一
第一次電影放映:、1896年(清光緒22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戲。
以中國為題材的第一部紀錄片:1896年美國繆托斯柯甫公司拍攝的《李鴻章在格倫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國文列文同邵醉翁合拍《慈禧太後》。第一部獨立拍攝的影片:1905年在北京豐泰照像館拍成的由京劇著名武生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
第一個電影放映場:北京西單的「文明茶園」掛牌為「北京電影」。
第一部電影故事短片: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它首映是1913年9月底。
第一位女演員:受傳統禮教的影響,中國的戲曲舞台上一向遵循著男扮女裝的規則。即使是在甲午戰爭後誕生的 「文明戲」中,也沒有打破男扮女裝的傳統。1905年問世的中國電影自然也難以擺脫這一文化習俗。直到1913年《難夫難妻》這部以婚姻關系為內容的影片中,所有的男女人物依然都是由男演員扮演的。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員來自和《難夫難妻》同年拍攝的香港短故事片《莊子試妻》。影片取材於明清傳奇,描述莊周詐死,以試其妻子是否忠貞的故事。也許是因為香港長期處在英國統治之下,得西方風氣之先,故能夠接受男女同台演出。結果,導演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片中扮演了莊周妻子的使女,雖然還不是主角,但這已足以使嚴姍姍獲得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的殊榮。
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1922年上映的《閻瑞生》,任彭年導演。該片以當時上海閻瑞生謀斃王蓮英的轟動社會案件為依據,寫的是真人真事,上映盛況空前。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志》22卷1-3月號上。
第一部動畫片: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第一部出國的影片:新亞公司拍攝的《紅粉骷髏》,管海峰導演,除在上海、天津、北京上映外,還到日本、越南等國放映。
第一個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
第一首電影插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蠟盤發音片:《歌女紅牡丹》(1931年)。
第一部片上發聲片:《雨過天晴》(1931年)。
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榮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第一部音樂喜劇片:袁牧之編導的《都市風光》,完成於1930年10月。
第一部採用管弦樂隊演奏的影片:《都市風光》。
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於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促成電影之發展」為宗旨,發起了一次評選「電影皇後」的活動。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明星評選。在參選的諸明星中,來自明星公司的胡蝶、聯華公司的阮玲玉和來自天一公司的陳玉梅呼聲最高,選票也比較接近。經過長達兩個月的評選,胡蝶得票21,334張,陳玉梅得票10,028張,阮玲玉得票7,290張。胡蝶由此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得了榮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第一位國際三大影展最佳演員:1992年2月,張曼玉憑借電影《阮玲玉》獲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位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演員榮譽的影星。
第一部恐怖電影: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製造了轟動效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第一部抗戰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完成的第一部表現抗戰的故事片,史東山編導、吳蔚雲攝影,完成於1938年1月。
第一部彩色電影: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第一部譯製片:1949年5月,由東北電影製片廠譯制的蘇聯電影《普通一兵》。
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
建國後第一部中外聯合攝制的影片:中國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影片公司聯合攝制的兒童片《風箏》,1958年6月上映。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海燕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1962年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第一部彩色遮幅寬銀幕故事片:《青春》,197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第一部寓言樣式的動畫片:《誇口青蛙》
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最高獎的故事片:1988年,由張藝謀執導,鞏俐和姜文主演的影片《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金熊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的中國電影。
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獎杯為一尊引頸高唱的金雞,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委。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
② 中國動畫片
回眸中國動畫片八十年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片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中國動畫片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今天的動畫片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片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
一、艱難的創始期
談到中國動畫片,不能不提及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他們可謂中國動畫片的鼻祖。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他們於1926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緊接著在1930年又攝制出《紙人搗亂記》。此後,萬氏兄弟便不辭勞苦、堅持不懈地致力於中國動畫的創作。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萬氏兄弟拍攝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錢》、《航空救國》、《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國貨的《國貨年》、《漏洞》,以及一些兒童寓言片《鼠與蛙》、《飛來禍》、《龜兔賽跑》等20餘部黑白動畫短片。直至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被迫中斷了動畫創作。而以錢家駿為中心的當時的一批動畫人也繪制了以抗日為內容的動畫短片《農家樂》,隨後又繪制兩部短片。中國動畫片在創作初期就時刻與時代氣息緊密相聯。同時最早一批的動畫人也顯示了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風格的探尋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動畫片開始了它更為廣闊的發展。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為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後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特偉任廠長,此時中國動畫人已發展到兩百多人。有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為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建國初期是中國動畫片蹣跚學步的時期,中國動畫人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動畫技術和藝術,主要是蘇聯和南斯拉夫,在動畫技藝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動畫的風格上不免受到這些國家動畫的影響,如《小貓釣魚》(1952)、《小梅的夢》(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蘇聯動畫的影子。特別是 1956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獎,令人沮喪的是與會者以為這部影片是蘇聯的影片。這個誤會使中國動畫人深刻意識到:「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會利於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 只能導致中國動畫的消減。「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 其實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也有這個傾向,萬氏兄弟的《紙人搗亂記》便是模仿美國的動畫製作,追求的是逗樂搞笑,僅是一部簡單的噱頭鬧劇而已。事實上這也是動畫娛樂本性體現,影片給人們以娛樂消遣,才會有觀眾,才會有市場。同時它在人物的造型設計上仍具有民族特點。
在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當中,民族特色十足,將軍的臉譜化便借鑒了京戲人物造型,在動作的設計上也採取了京戲的風格。影片的背景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樂,在將軍彷徨無助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響起,畫面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烘雲托月的效果。這部僅30分鍾的動畫片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化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對當時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同時,中國的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致力於新的動畫藝術手法的探索和動畫技藝的提高。在發展中國動畫的一大片種木偶動畫時,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錢遠達,曾在20世紀50年代遠赴捷克學習,師從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節動人。後來,靳夕拍攝的《誰唱的最好》在技術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受到了局限。當時的文藝政策較為教條,由於過分強調了「政治掛帥」、「革命傳統」、「主題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進一步發展。錢家駿在1957年導演的《拔蘿卜》和1958年導演的《古博士的新發現》就注意開掘動畫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國動畫人研製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中國動畫增添一個新品種且富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接著又拍攝了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到了20世紀80年代,剪紙片技術日益成熟,在此基礎上,美影廠又研製成功剪紙「拉毛」 新工藝,拍出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該片榮獲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獲得好評,在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獲兒童片一等獎和國內文化部 1985年度優秀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二等獎。這一片種在國際國內都得到認可,且受到廣大觀眾歡迎。此外,在1960年又攝制了折紙片《聰明的鴨子》,情趣盎然,活潑生動。同一時期又發明創造了水墨動畫片,可謂是最具中國風格的動畫片,它將中國的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使中國特有的筆墨情趣完美地再現於銀幕,形成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震驚了整個世界影壇。《小蝌蚪找媽媽》(1960)、《牧笛》(1964)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作。富於韻律的畫面、詩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動畫藝術也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
此時的動畫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國動畫的一個高潮。也是民族風格成熟的階段。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描述了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使這一形象躍然銀幕,化無形為有形,「挖掘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國外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傑作。」
中國動畫片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不僅得到國際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深入到世界民眾當中去。中國動畫片因為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獨立於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動畫片在海內外獲得越來越高的聲譽。
可是由於「文革」的影響,中國的動畫事業受到了阻礙,發展緩慢。「文革」結束後,百花開放,我國的動畫事業也迎來了它的第二個春天。中國的動畫人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動畫創作當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風格」的道路,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同時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中國的動畫業也更多地與國際接軌,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民族風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續。動畫片《三個和尚》是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在發展民族風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畫面優美富有詩意;《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火童》結合了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等也延續這一創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將孫悟空搬上了動畫銀幕,塑造了一個感人的孫悟空形象;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將傳統的民族風格和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融合,探索民族藝術的新發展。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此外,《女媧補天》,《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也都富於民族風情。
三、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新發展
在動畫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動畫創作相對於世界動畫發展出現緩慢趨勢。在美日動畫的沖擊下,同時也由於缺乏市場化操作,動畫的回收相對較慢,中國動畫以往是純國家投資,私人不願投資,從而導致動畫者的流失和中國動畫業的發展緩慢。中國動畫要改變以往的操作方式。為重振國產動畫,美影廠歷時四年攝制了動畫片《寶蓮燈》,這是中國迄今投資最大的一部影院動畫長片,故事取材於中國的民間傳說,在畫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設計,音樂製作極為考究,同時現代高科技的運用也為影片增色不少,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同時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馬可波羅回香都》、《哎喲,媽媽》等一批優良的動畫片誕生,給動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動畫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綜觀中國動畫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動畫始終致力於一條本國特色的道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動畫片中洋溢著活潑清新的氣息,給人以美的啟迪。同時又十分注重教化意義,在動畫片的創作中秉承「寓教於樂」,使動畫片不致流於膚淺的純娛樂搞笑。中國動畫片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營建了一個動畫王國。
中國人第一次放映電影
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國商人林祝三從歐美回國,攜帶放映機和影片,在打磨廠樂天茶園放映電影,這是中國人從國外自運電影在國內放映的開始。此後,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大觀樓戲院、西單市場內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西城新豐市場里的和聲戲院,相繼都有電影放映。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
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胡蝶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選舉揭曉後,原本准備舉行一次盛大的電影皇後加冕典禮,因胡蝶本人一再謙詞,遂將典禮取消,將這一活動和「航空救國游藝茶舞大會」結合在一起進行。
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
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它是由我黨建立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因此可以說是新中國出品的第一部長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雖然由於經驗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夠理想,但畢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
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海燕廠)拍攝了我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為題材,利用彩色寬銀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廣闊無垠的北國風光,與影片的內容相得益彰。影片在 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技術成就銀質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電影
1960年,上海東湖電影院成為全國第一家立體電影院。這也是我國銀幕上第一次放映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這部影片不僅開創了我國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的第一,也一直是唯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
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寶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影戲雜志》。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
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專門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
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
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中國譯制的第一部外國電影
1948年,為了消除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中國第一部恐怖電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製造了轟動效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中國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部。
新中國第一部與國外合拍的故事片
1958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郎斯藝術製片公司共同攝制了兒童故事片《風箏》,這是新中國與外國合作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期,電影的樣式也日漸豐富。1935年,電通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影片清新活潑同時又辛辣尖銳的藝術風格在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
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委。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中國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
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於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真正由政府部門設立的電影獎問世於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於1956年設立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對1949年-1955年以來所生產的優秀影片予以評獎。
③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是哪部
國電影史上的N個第一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放電影:1895年12月28日,電影在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重鎮法國問世。第二年,這一西方最新的技術成果就傳入了中國。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 中國的第一批電影院 中國第一家專業電影院為1908年西班牙商人馬雷斯所建。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國人創辦的。這一年,來自美國的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資創辦了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也成為建立在中國的第一家電影攝制公司。 第一部國產短故事片 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了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劇情的短故事片。 中國第一位女演員 《莊子試妻》導演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片中扮演了莊周妻子的使女。《閻瑞生》一片問世,由王彩雲扮演了妓女王蓮英一角,中國電影才首次出現由女性擔任女主角,而這位王彩雲,早年也曾是青樓女子。 中國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志》22卷1-3月號上。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中國「第一」電影插曲 有聲電影在中國問世後,銀幕上出現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1934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先後上映,兩部電影的插曲《催眠歌》和《漁光曲》迅速流行,並反過來帶動電影市場,特別是《漁光曲》的成功促使電影製作商把目光投向了電影歌曲,《大路歌》(影片《大路》插曲)、《畢業歌》(影片《桃李劫》插曲)、《夜半歌聲》(影片《夜半歌聲》插曲)„„一大批電影歌曲和電影一起流行,在早期電影娛樂元素比較簡單的情況下,電影歌曲不但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成為電影吸引大眾的一種有效手段。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第一部引起轟動的國產故事片 1922年,中國電影的先驅者之一張石川聯合鄭正秋、周劍雲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最有成就的電影公司之一。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來自上海明星公司的胡蝶 。
④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乳娘曲》
上世紀的1926年12月22日,由包天笑、卜萬蒼編劇、導演,由楊耐梅、龔稼農主演的故事影片《良心的復活》在上海中央大戲院舉行了首映式。影片獲得好評自不必說,單單優美動聽的《
乳娘曲》,就令人們反復贊嘆。然而,當時人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此曲的真正意義還在於「它」即是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故事影片《良心的復活》是著名作家包天笑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改編的,保持了原著的故事結構,但情節和人物、地點等完全中國化了。當年的男主角龔稼農在其《龔稼農從影回憶錄》講述了這首歌曲產生的大致經過:「《良心的復活》……如《少奶奶的扇子》一樣,更中國化一些。默片時期的插曲,觀眾自然是聽不到劇中人的曼妙歌聲,只能借字幕的介紹了解劇中人張動的嘴唱些什麼。《乳娘曲》的作詞是誰,已記不清,作曲則是民國初年紅遍江南的平劇青衣馮子和。此時這位馮先生已雙目失明,生活極為潦倒。所謂作曲,是由卜萬蒼把歌詞逐句、逐段念給他聽,由他根據詞意輕輕哼出,由我和湯傑用簡譜記下來。至於卜萬蒼為何不請教當時的作曲家,而去請這位馮先生,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支曲子倒是相當悅耳動聽的。為了練這支《乳娘曲》耐梅很下了一點功夫的。卜萬蒼更邀湯傑、朱飛、王吉廳、蕭英和我臨時組了一隻小型國樂隊伴奏,每天晚上去馮子和家練習。另一方面,他們還特製了一堂與片中唱《乳娘曲》完全相同的布景,搭在中央戲院的銀幕後面。正式登台時,耐梅的化妝完全與片中一樣,等到電影放映到耐梅坐在客廳里唱歌時,銀幕升起,舞台燈光漸亮,我們的小型國樂隊便在布景後面演奏起來,耐梅也就做著片中相同的表情,輕展歌喉。唱完了,銀幕下降,繼續放映。時間雖僅僅三分鍾,卻賣座空前,首創明星隨片登台演唱的先例。」
此歌詞作者包天笑(1876—1973年),江蘇吳縣人,小說家、翻譯家、編劇。辛亥革命前到上海,主編報刊,撰寫、編譯小說。1925年應明星影片公司編導鄭正秋之邀,開始為明星公司編寫電影劇本,並擔任明星公司編輯主任。著名的作品有《空谷蘭》、《梅花落》等。
此歌作曲者馮子和(1888—1941年),本名旭初,字春航,江蘇吳縣人,京劇演員。自幼從父學習青衣、花旦,12歲正式登台演出,一舉成名,後來和王瑤卿並稱為「北王南馮」。因深感藝人無文化之苦,發奮讀書,研習英語、西洋歌曲和鋼琴等。他主張戲曲應以改良社會和進行通俗教育為己任,在藝術上富於創新精神。他演出了許多時裝京劇,受到熱烈歡迎,但是他對於社會上帶有侮辱性的「捧角」行為,潔身自好,不為所動。「五四」運動時,上海人民聲援北京學生,馮子和首先罷演,並創辦了伶界救國十人團,表示「責任所在,萬死不辭」。中年後脫離舞台授徒,桃李頗豐。晚年從事編劇,作品有《姊妹花》、《溫如玉》等。
前些年,為了進一步了解《乳娘曲》創作的前後情況,我曾專程去南京訪問了時逢88歲高齡的馮老先生(馮子和先生的子嗣)。他不僅為我吟唱了《乳娘曲》,還回憶並提供了馮子和先生當年創作這首歌曲時的有關情況。他說:「那個時候楊耐梅到我們家是有人介紹來的,他們把詞拿來找我父親,我父親也沒有搞過這個東西,說編編看吧。編了以後一聽,他們說很好嘛,那麼就唱吧,就這么唱起來的。楊耐梅一個人先來學,我父親口傳心授,旁邊可能有人錄譜,然後再帶了樂隊來。不是個小樂隊喲!樂隊人蠻多的,我記得我們上海的住家天井裡頭都坐滿了,一直到大門口外頭都有好幾個人站著。這首歌用的是蘇北民歌的曲調,楊耐梅是廣東人,但是這首歌是用蘇州話唱的,為了上海人能聽得懂」。
「那天她演出我也去看了,正好演到搖籃搖小孩的時候,那個幕拉開了,她唱,唱完了大幕閉上,再看電影,這在電影史上恐怕是第一回吧。那次是很轟動的,沒有這樣唱的,這是首創,也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的。我是1917年生人,那時候我也就不到十歲吧,很小,但是他們唱的時候我在旁邊聽著,熏陶熏陶也就會了。其中最好聽的就是『金錢呀,拆散了人家母子不相逢;階級呀,你把我的嬌兒送了終』這兩句,我們師兄弟經常唱。我父親寫這首曲子的時候,已經不唱戲了,他是激流勇退,我們行話叫做剁網子。」法國確認自己的第一首電影音樂作品是聖·桑1900年為影片《刺殺居易茲伯爵》所寫的音樂,而那時已經距離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放映將近30年,其理由是:這是專門為一部電影所寫的音樂,而不管這部電影是有聲電影還無聲電影。所以,我們不應當把無聲電影時期為電影所寫的歌曲和樂曲,劃分在電影音樂之外
⑤ 中國第一部譯制故事片是哪部
新中國第一部譯制影片:蘇聯電影《普通一兵》。
譯製片在我國開始於1948年。東北電影製片廠開始試制翻譯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提供了衛國戰爭題材的故事片《普通一兵》。
劇本由孟廣鈞、桴鳴、劉遲翻譯,袁乃晨任譯制導演,張玉昆、吳靜為男女主角配音。1949年春,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長春,遂進行正式錄音和後期工作,於同年5月完成。
該片這是根據蘇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描寫了一名普通的蘇聯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在衛國戰爭中成長與犧牲的歷程。馬特洛索夫是在戰場上第一個用身體堵住敵人機槍眼的英雄。我軍後來的戰斗英雄黃繼光,就是以馬特洛索夫為榜樣的。所以說,《普通一兵》教育了幾代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軍人。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新入伍的戰士,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⑥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這首插曲共4段,由影片的主演阮玲玉和金焰兩人合唱。雖然當時有聲電影還沒有在中國問世,但許多影院為放映外國有聲片已有了相關的設備。這首歌被事先灌錄成蠟盤唱片,在影片放映時配合畫面現場放出,由此便成為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這首插曲在影片中出現兩次,且與故事情節緊密相聯,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再加上兩位明星的演唱,很快便傳遍學校和街頭。
第一首銀幕插曲的成功無疑鼓舞了電影歌曲的創作。隨著有聲電影問世,中國銀幕上誕生了許多為後世傳唱不衰的電影插曲,其中最可讓中國電影人引以自豪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也誕生在電影的銀幕上,這就是在1935年拍攝的影片《風雲兒女》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
(6)中國第一部電影普通一兵插曲擴展閱讀
《尋兄詞》
作詞:孫瑜
作曲:孫成壁
演唱:阮玲玉和金焰
從軍伍,少小離家鄉;
念雙親,重返空凄涼。家成灰,親墓生春草,我的妹,流落他方!
兄嘉利,妹名麗芳;
十年前,同住玉藕塘;妹孤零,家又破散;尋我兄,流落他鄉!
風凄凄,雪花又紛飛;
夜色冷,寒鴉覓巢歸。歌聲聲,我兄能聽否?莽天涯,無家可歸!
雪花飛,梅花片片;
妹尋兄,千山萬水間,別十年,兄妹重相見,喜流淚,共謝蒼天!
⑦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這首插曲共4段,由影片的主演阮玲玉和金焰兩人合唱。雖然當時有聲電影還沒有在中國問世,但許多影院為放映外國有聲片已有了相關的設備。這首歌被事先灌錄成蠟盤唱片,在影片放映時配合畫面現場放出,由此便成為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這首插曲在影片中出現兩次,且與故事情節緊密相聯,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再加上兩位明星的演唱,很快便傳遍學校和街頭。
第一首銀幕插曲的成功無疑鼓舞了電影歌曲的創作。隨著有聲電影問世,中國銀幕上誕生了許多為後世傳唱不衰的電影插曲,其中最可讓中國電影人引以自豪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也誕生在電影的銀幕上,這就是在1935年拍攝的影片《風雲兒女》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
(7)中國第一部電影普通一兵插曲擴展閱讀
《尋兄詞》
作詞:孫瑜
作曲:孫成壁
演唱:阮玲玉和金焰
從軍伍,少小離家鄉;
念雙親,重返空凄涼。家成灰,親墓生春草,我的妹,流落他方!
兄嘉利,妹名麗芳;
十年前,同住玉藕塘;妹孤零,家又破散;尋我兄,流落他鄉!
風凄凄,雪花又紛飛;
夜色冷,寒鴉覓巢歸。歌聲聲,我兄能聽否?莽天涯,無家可歸!
雪花飛,梅花片片;
妹尋兄,千山萬水間,別十年,兄妹重相見,喜流淚,共謝蒼天!
⑧ 我國拍攝的第一部故事影片是
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⑨ 普通一兵的首部譯製片
中國譯制的第一部外國電影
把外國電影翻譯成本國語言,再藉助配音演員的聲音把電影中人物的對白變成本國語言,就稱為譯製片。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譯製片。例如美國對外國影片就一律採取打英文字幕的方法,並不進行語言的轉換。
外國電影傳入中國後,語言的障礙不久就開始出現。尤其是有聲片的問世,給中國觀眾觀看外國電影帶來很大的麻煩。當時觀眾看外國電影主要是通過幻燈字幕、說明書或是現場解說員的解說來大致了解影片的內容;同時也有個別影院安裝了「譯意風」,可以進行同步翻譯。這是解放前城市影院放映外國電影的普遍方式。1945年以後,東北解放區開始放映前蘇聯電影,語言上的障礙也是通過同樣的方法來解決的。
1948年,為了消除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一部表現蘇聯士兵在衛國戰爭中英勇獻身精神的影片。而承擔將其譯製成漢語任務的則是一群完全沒有經驗的門外漢。他們來自東北解放區的各個文藝團體。其中部隊文工團員出身的話劇演員袁乃晨擔當了中國第一部譯製片導演的重任。劇本翻譯是孟廣鈞、徐立群,主要配音演員為群眾演員張玉昆和吳靜。著名演員凌元擔任劇務工作。這些譯製片的開拓者們反復嘗試,甚至想出了很多土方法,終於在8個月後完成了譯制工作。同時,他們也為譯製片積累了最初的經驗 。例如影片中蘇聯紅軍沖鋒時高呼「烏拉」(萬歲),但中文的「萬歲」卻無法與人物的口型吻合。最終,他們想出了用「沖啊」來替代。
《普通一兵》的譯製成功推動了譯製片的迅速發展,繼東影譯製片成功之後,上海電影製片廠也開始了譯製片的工作。從1950年到1953年,4年間中國共引進和譯制了180餘部外國電影(基本為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影片),不少著名的故事片導演和演員也參加了外國電影的譯制工作。它們為當時由於抗美援朝等原因,在市場上清除美英影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⑩ 中國拍的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