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廢了六位帝王的窮二代劉裕,是怎樣成為南朝第一帝的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這首詞提到的寄奴就是劉裕的字,劉裕乃是南朝第一個朝代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
韜光養晦的劉裕終於在公元404年集合北府舊將1700多人在京口起義,大敗桓玄的兵馬。最後成為了東晉末年的台柱子,成為東晉王朝實際的領導人物。後又逼得北方的後秦姚興把江淮的12郡歸還給了東晉。之後又滅亡了南燕。劉裕之後又發起兵攻滅蜀國。最後,又殺了占據荊州的司馬休之。至此劉裕把整個南方全部統一。之後劉裕又稱後趁皇位交替,內部混亂,只是出奇兵滅掉了後秦。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南朝的劉宋王朝開始,東晉滅亡。
Ⅱ 劉裕為什麼會被稱為南朝第一帝呢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其先祖舉家遷居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劉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鎮江。
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二十一世孫。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劉裕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413年,劉裕滅割據益州的譙縱。對內,南下擊潰盧循,收復廣州;攻克江陵,殺了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了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了割據者司馬休之。
於義熙十三年(417年)滅亡後秦,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南朝開始。
稱帝前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
公元420年滅掉東晉,建立了南朝第一個朝代—劉宋政權。在劉裕入朝執政到稱帝的二十年中。
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鏟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並在此基礎上兩次北伐,消滅南燕、後秦,使南方出現了一百多年來沒有過的統一。
其子劉義隆(宋文帝)繼續劉裕的政策,終於出現了「元嘉之治」這個分裂時期的大治盛世。當時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曾把劉裕與曹操相提並論,他指出:「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認為:「裕之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近代大師魯迅先生說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
Ⅲ 「南朝第一帝」劉裕怎樣幹掉六位皇帝建立新朝的
劉裕舉兵殺東晉權臣桓玄篡位晉安帝
桓玄篡位後,驕奢淫侈,大興土木,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變。元興三年(404)二月, 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餘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 桓修。 劉毅也於廣陵得手,誅 桓修之弟桓弘。接著,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 桓玄見情勢不妙,挾持 晉安帝,輕舟逃逸江陵。三月,劉裕率兵進入 建康,坐鎮京師,指揮各路人馬乘勝西進。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 桓玄被逼逃往 西川,當年五月被殺,為益州都護 馮遷所殺。時年三十六歲,史稱桓楚武悼帝。不久,桓玄頭顱傳至建康,劉裕命人高懸示眾。
劉裕率軍斬首南燕皇帝慕容超
桓玄敗亡後,劉裕擁立司馬德宗復位,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義熙五年(409年)二月,占據齊魯大地的南燕皇帝慕容超對東晉用兵掠取。四月,劉裕率軍攻擊南燕。此戰進行的時間較長,也非常慘烈,一直到次年二月,劉裕才攻入南燕國都廣固城。慕容超見大勢已去,帶領身邊數十人出城逃跑,被劉裕的軍隊生擒,南燕滅亡。隨後,劉裕命人將慕容超押送到建康,並在街市將其斬首,時年二十七歲。
劉裕率兵兩萬逼迫以皇帝自居的西蜀王譙縱自縊身亡,西蜀滅亡。
譙縱原是益州刺史毛璩的一名參將。義熙元年(405年),譙縱受命帶兵攻擊桓楚政權,因蜀兵不願意東征,部下發動政變,逼迫譙縱為主,譙縱遂自稱梁、秦二州刺史。東晉朝廷對譙縱割地稱王非常仇視,三次派大軍征討。義熙二年(406年),東晉大將 毛修之率兵入蜀,在今渠縣一帶被譙縱部將擊退。義熙四年(408年)晉大將 劉敬宣率大軍再次入蜀,在離成都500里的黃虎被譙縱部將擊退。 義熙九年(413),東晉大將 朱齡石再率大軍入蜀征討譙縱,這一次晉軍終於一直攻到成都。譙縱雖組織軍民奮力抵抗,但晉軍勢大難敵,成都被 朱齡石攻破,譙縱自縊而亡。
劉裕滅掉西蜀後,總領大軍討伐後秦,把後秦皇帝姚泓送到建康的鬧市中斬首
劉裕滅掉西蜀後,終於騰出手來對付後秦了。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總領大軍討伐後秦,後秦皇帝姚泓大敗,不得不帶著妻妾子女到營壘門前投降。劉裕只留下了姚泓一人,其餘人全部殺死,隨後把姚泓送到建康的鬧市中斬首,時年三十歲,後秦滅亡。後秦滅掉後,劉裕受封為宋王。
劉裕滅晉安帝司馬德宗,另立司馬德宗的弟弟司馬德文為傀儡皇帝,是為晉恭帝。
劉裕的志向不僅是封王,而是要稱帝。巨大的事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他先後受封 相國、 宋公,加九錫,位在諸侯王之上。義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劉裕令心腹鴆弒安帝,立 司馬德文為傀儡皇帝,是為晉恭帝。
劉裕廢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宋,南朝開始,被譽為「南朝第一帝」,是為宋武帝。
元熙二年(420),劉裕迫 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建國號大宋,改元永初,是為武帝。即位之後,以司馬氏前車之鑒,宋武帝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有鑒於荊州屢為 禍亂之源,便裁並荊州府的轄區,限制其文武將士的額員。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
Ⅳ 南朝第一帝是劉裕,那第二帝是誰
西晉末年,司馬家族內亂,王室亂斗16年,引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北方氏族南渡建康建立東晉;
東晉被劉裕所篡,當時北方北魏一統,南方劉宋一統,為了區分是以稱為南北朝;
南朝一共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定都建康,其中劉裕率先稱帝,建立劉宋,人稱南朝第一帝;
劉義符的種種表現,不似人君,被劉裕的託孤大臣徐羨之等人帶兵直接廢掉,改立三弟劉義隆為帝,是為心宋文帝。
甲戌,發江陵。八月丙申,車駕至京城。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為元嘉元年。
Ⅳ 南朝第一帝劉裕,篡位後殺光前朝皇族,為什麼後世對他評價很高
南唐的皇帝劉裕是一位農民出生的皇帝,一步一步走到最後皇帝的位置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容易。有一首我們都熟知的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首詩就描述了劉裕兩次北伐,征服洛陽長安,最後一統中原的豪邁氣概。
劉裕在成為桓玄的左膀右臂之後,因破盧循有功,劉裕被提拔為彭城內史,為桓玄的弟弟桓修所器重。而此時桓玄也篡位稱帝。再到後來劉裕他就謀反了,這個時候桓玄還是沒有重視它,就這樣劉裕憑借自己的個人能力一步一步的走到了後面,當上了皇帝。
Ⅵ 劉裕被世贊為「南朝第一帝」,他的治國之策究竟是怎樣的
從東晉到五代時期,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亂世出英雄,在亂世之中,總有一些人會脫穎而出。劉裕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卓越的今晚君王。他採取了很多政策都是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發展,應該說在這個時代中他是非常突出的一個佼佼者。他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沒有逃避,他主動的去迎接那些挑戰,這樣人的一生註定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們所造就的成就一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們一定會被這個時代銘記,會被自己的後代所銘記。
為了減少國家行政的支出,規定政府所需物資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可以節省百姓在在中間的稅收,劉裕還降低了民眾們需要交納的賦稅,讓百姓在寬松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
Ⅶ 南朝第一帝劉裕,篡位後殺光前朝皇族,為什麼後世對他評價如此之高
可能是因為他是皇帝中的又一個草根皇帝吧,起步很低,而最後到達的階層很高。劉裕他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父母都過得特別的凄苦,他的父親養不起他,靠她的祖母將他養大,之後的他干農活兒也不擅長,那是因為他的天賦不在那裡。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他後來參軍了。在這里展示出了他極強的軍事天賦。他很擅長打仗,謀劃局勢,很快就贏得了威望,成為了將領。
在劉裕出現之前,長安一直是牢不可破的,北方的軍事一直都是高於南方的,但是劉裕打破了南北的界限。這場對峙戰爭中,南方勝利了,他的一生可謂來說是傳奇的,至於說是,篡位後殺光前朝皇族,這個他又不是歷史上的第一人,所以我覺得大概是他的功績而讓後人對他的評價這么高吧。
Ⅷ 廢了六位皇帝,滅了司馬全族,窮二代劉裕如何逆襲成為南朝第一帝呢
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極為動盪時期。
皇帝是個高高在上職業,可到了南北朝時期,皇帝十分不值錢,畢竟這個時候你有點勢力就可以當皇帝。
劉裕又相繼平定國內叛亂,鞏固自己的統治後,又率軍滅亡譙蜀,不久譙蜀滅亡,國君譙縱自縊身亡,這是第三位帝王,平定後秦,後秦皇帝姚泓投降後被殺,這是第四位皇帝。
劉裕出彩戰功,要他在東晉朝中地位尊貴,被封宋公,加九錫,這個時候劉裕奪取帝王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Ⅸ 南朝第一帝劉裕,篡位後殺光前朝皇族,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如此之高
劉裕出身貧寒,從很小到大都是被別人所瞧不起,因為劉裕不僅是吃不飽飯,連種地都是一竅不通。
之後劉裕是一直能夠稱帝的,但是劉裕卻對流言說昌明之後有二帝的說法深信不疑,於是就舉薦了一位皇帝,之後也因為自己的年齡很大了,所以就把這位皇帝殺了,自己做皇帝。
Ⅹ 南朝第一帝劉裕,篡位後殺光前朝皇族,為何後世卻對他評價很高
劉裕稱帝後,雖然心狠手辣殺光了前朝皇族,但他在位期間推行的「土斷」制度,抑制了豪強對土地的兼並,緩和了階級矛盾;他重視教育,讓老百姓擁有和士族平等的考試陞官的權力,促進了百姓讀書的積極性;另外,他在整頓吏治、減免百姓賦稅上也作出了很多有效的功績。
因此,雖然劉裕殘忍地把兩個傀儡帝王都給殺了,而且之後還殺光了他們所有皇族成員,但是在百姓眼裡他還是偏正面的,後世對他評價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