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大太監李蓮英電影拍攝地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太監李蓮英電影拍攝地

發布時間: 2022-07-24 17:53:24

Ⅰ 李蓮英從一小太監坐到總管太監,又受一手遮天女人獨寵50多年,緣何

李蓮英,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末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他1848年11月12日出生在今河北省的一個小鄉村,13歲那年被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在進宮之前是修皮鞋的,有個綽號叫「皮硝李」。他原名李進喜,後來被慈禧太後賜名連英,俗稱蓮英。

李蓮英深知慈禧身邊的第一大紅人安德海的下場。安德海倚仗自己受慈禧的寵信,到處招搖過市,專橫跋扈,十分囂張,目中無人,做什麼都不給自己留有餘地。遭到了王公大臣和平民百姓的痛恨。引起眾怒,慘遭殺害。

李蓮英認真吸取了安德海的教訓,處處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更安分守己,為人低調。

光緒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李鴻章奏請朝廷派人視察北洋水師。慈禧就派了欽差大臣醇親王前往,但醇親王是光緒帝的生父,擔心慈禧對他起疑心,於是就要求李蓮英一同前往。臨行之前,李蓮英特意把慈禧太後賜予自己的二品頂戴換成了太監的四品,因為清宮太監最高的品級也就是四品。

到了北洋水師時,李蓮英處處小心翼翼,從不以欽差大臣自居,還當醇親王的服侍者,甚至還幫醇親王洗腳,將醇親王伺候的舒舒服服。回宮後,醇親王在太後面前大加贊賞李蓮英的風范,慈禧太後說:總算我沒白疼他。

李蓮英雖然處在一人之下的位置上,但從不囂張傲慢,而是處處謹慎恭順,對誰都很客氣,可謂左右逢源,八面玲瓏。這樣求他的人也不少,而每當他收了人家東西,還真不蒙不騙踏踏實實為人家辦事。

所以李蓮英雖為一介太監,但是忠心可嘉,而且做事講究,從不仗勢欺人,足以說明李蓮英比其他人更會做人。

Ⅱ 大太監李蓮英的介紹

《大太監李蓮英》是一部由田壯壯執導的宮廷劇情電影,由姜文、劉曉慶、徐帆主演,於1991年4月12日上映。該電影主要講述了清朝大太監李蓮英一生在宮中的經歷的故事。

Ⅲ 冒險王衛斯理中的東陵古墓在什麼地方

歷史深處的爆炸

清東陵曾經是一塊與世隔絕、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順治皇帝開始,先後有5位皇帝葬在這片宛若虎踞龍盤、充滿王氣之地。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它是在清朝國勢鼎盛時期修建的,耗銀兩百多萬兩,遍選天下精工美料,建築藝術精湛華美居清陵之冠。

統治近代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西太後慈禧的定東陵,興建於清末,工程前後耗銀227萬兩,持續14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東陵金碧輝煌,奢華程度,連皇宮紫禁城也難與為匹。清東陵內最重要的部分是封土寶頂下的地宮,那是安放帝後棺槨的地方。

20世紀20年代的清東陵,經過土匪和軍閥的歷次劫掠,地面上各座陵寢的陳設珍品所剩無幾,剩下的唯有深埋於地下的地宮。這時的一份神秘筆記很可能幫了盜墓者的忙。專家介紹說,據傳當時有一份《愛月軒筆記》,是晚清大太監李蓮英口述,由其侄子執筆記下的。它詳細記載了慈禧地宮中陪葬的眾多無價之寶。

此外,清朝極盛時期的乾隆堪稱最富有的皇帝。他們的陵寢修建得富麗堂皇,殉葬品也一定極盡奢華。於是,乾隆裕陵和慈禧定東陵地宮成了首要的目標。

清朝帝後們的地宮上方,堆砌著高大的方城明樓,後方則依山而建。如果不能准確地找到入口,要想進入地宮是十分困難的。

從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為自己修建地宮開始,中國古代歷代帝王都極度重視地宮的修建,那是他們靈魂轉世的場所,是盛放棺槨及殉葬財寶的地方,是帝王墓冢中最神秘的環節。為了防盜,他們堆起高高的封土,修建堅固的城牆,設置數以千計的守陵士兵,制訂最為嚴苛的法律,為保守秘密還殺掉建墓工匠。清東陵的修建吸收了歷朝歷代的經驗,在防盜措施上不可謂不處心積慮,防備周詳……

1928年7月,擔任盜陵主角的一支部隊奔向了慈禧定東陵,而另一支部隊則奔向了乾隆裕陵。

盜墓隊最終找到了地宮入口

當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們並不知道地宮入口,而是遍地開挖,寶頂上、配殿外、明樓里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跡。

1928年盜墓隊最終找到了地宮入口。原來,在高大的明樓後面,有一個「啞巴院」,傳說招募的工匠都是啞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機密。在啞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

清東陵的陵寢結構大同小異。琉璃影壁下正隱藏著地宮入口。如果從正面橫向挖掘,會遇上條磚砌死的隧道;如果從寶頂上垂直往下開掘,則會增加多倍的距離;而如果從琉璃影壁下直接墜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剛牆,從最短途徑進入地宮。能找到這個捷徑的人,恐怕熟知內情。

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慈禧陵沒有啞巴院。在明樓底下進入古洞門,過道盡頭則是一道內部澆鑄了鐵筋的牆壁,它的裡面就是「金剛牆」。地宮的入口就在這金剛牆下。

東陵修建得十分堅固,要完全刨開地磚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們盜寶心切,便動用了炸葯。在硝煙彌漫的殘磚斷石中,再向下深挖數丈,終於呈露出一面漢白玉石牆,它就是金剛牆。從牆中間拆下幾塊石頭,露出一個黑森森的洞口。

專家介紹說,東陵被盜後,當地留下一些傳說,其中就有盜陵士兵死於地宮。當時乾隆地宮里蓄滿積水,由於年代久遠,以致積水有四五尺深,清室重斂時用抽水機抽了5天才抽干,即使現在都要定時抽水。這么深的積水,而通道很陡滑,不明就裡的盜墓士兵有可能是滑倒在有毒的積水中,驚悸窒息而亡。

一番驚魂後,為發財慾望驅使的匪兵們繼續前行,終於,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漢白玉石門。地宮里的石門每扇門重達3噸,門上有萬斤銅管扇,門後有頂門石。當時人們一邊用細鐵圈套住門後的頂門石,一邊用木棍頂開石門。這樣並不需要損壞石門,也不會砸壞頂門石。可以推斷的是,當年的盜陵匪兵最初並不知道石門背後的奧秘。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門上,至今遺留著當年被毀壞的痕跡。最後石門背後的頂門石斷裂成兩半。直到打開慈禧地宮第一道石門,匪兵們才恍然大悟,他們再沒有用蠻力就打開了後面的石門。因此,慈禧地宮第二道石門和乾隆地宮的前三道石門至今保存完好。相對於慈禧地宮,乾隆地宮要復雜許多,它有4道石門,9個券堂,整個結構組成一個「主」字形,進深54米,落空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座地下宮殿。

悲劇就在那一時刻開始

這是一個奇異的世界:石門上雕刻著象徵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佛法無邊的菩薩。面目猙獰的四大天王鎮守四方,驅邪避惡,掌管風調雨順。還有代表色、香、味、聲、觸五種人生慾望的五欲供。牆壁上還雕刻著數不清的超度亡魂的佛經咒語。

整個乾隆地宮宛如一座庄嚴肅穆而又美輪美奐的地下佛堂。生前盡享榮華富貴的帝王,死後也幻想著升入西天極樂世界。發財心切的盜墓者在經歷過初時的震驚恐怖之後,戰戰兢兢地繼續向第四道石門摸去。

在用前面的辦法頂撞裕陵最後一道石門時,無論匪兵們怎樣費盡心機就是打不開。專家介紹說,匪兵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再次使用了炸葯,裕陵最後一道石門被炸後,一扇倒塌斷裂,另一扇歪斜著,岌岌可危。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第四道石門打不開呢?

原來裕陵里積滿水,將巨大的棺槨浮了起來,離開石台頂住了石門,所以石門撞不開。

正當盜掘乾隆裕陵的匪兵們為一扇接一扇的石門而費盡心力時,慈禧定東陵里的匪兵們卻興奮地發現,慈禧地宮內只有兩道石門。

他們首先進入到了最後的主墓室,看見了棺槨和寶藏。

這是一個完全由漢白玉石鋪砌的坐北朝南的石室,也叫「金券」。金券正中是一座一尺來高的漢白玉石台,也就是「寶床」,在它上面停放著一具巨大的棺槨,它就是慈禧太後的梓宮。分列金券兩側的是兩座石墩,名為「冊寶座」,上面原本呈放著記錄慈禧謚號的香寶香冊。

清代棺木有兩層,分為外槨內棺。

當年,匪兵們是怎樣打開慈禧棺槨的呢?這曾經是個謎團。直到多年以後,一本叫《世載堂雜憶》的書披露了一名據稱是盜陵連長的回憶。

根據匪軍連長的供述,撬開外棺和內棺時,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槨,竟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徒們將碎槨木搬開後,現出了一具紅漆滇金的內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損傷棺內寶物,嚴令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內棺。

「當時將棺蓋揭開,見霞光滿棺,兵士每人執一大電筒,光為之奪,眾皆駭異。俯視棺中,西太後面貌如生,手指長白毛寸余……珠寶堆積棺中無算,大者由官長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陰納衣袋中。於是司令長官下令,卸去龍袍,將貼身珠寶搜索一空。「

重斂時的凄慘情景

東陵盜案發生後,清遺族代表緊急赴東陵善後,當時一位親歷者寶熙寫下的《於役東陵日記》,詳細地記載了重新安葬的情形。

……慈禧的遺體倒伏在殘破棺蓋上。長發散而不亂,扎辮子的紅頭繩猶在。當翻轉她的屍身,發現遍體長滿白毛,口角處有殘破痕。

一位親歷者劉人瑞記描述了他進入乾隆裕陵地宮時所見到的悲慘情形:持燈進入地宮,見有白骨數節浮於泥水之中。重斂者找到4具頭顱,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狀比西太後陵凄慘百倍。

歷史記載裕陵地宮葬有乾隆皇帝和兩位皇後,還有三位皇妃。由於歷時百年,又遭此浩劫,呈現在重斂者面前的僅剩零亂的骸骨。當人們清理遺骸時,最初只找到4具頭顱。

專家介紹說,清室重斂時6個人只找到4個頭骨,屍骸全碎,有一棺槨就壓在石門下,從中找出一具頭骨,骨骼較大而判斷是乾隆顱骨。

找到乾隆顱骨後,還缺少一具頭骨,棺槨裡面找遍了也不見蹤影,人們猜測可能被盜墓者帶出了地宮。

就在人們快要放棄尋找時,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在地宮西北角的深水裡浮現出一具完整的女屍,面目如生,令人驚異。根據推斷,這具女屍應該是孝儀皇後。

令懿皇貴妃是嘉慶皇帝的生母,死後被追封為孝儀皇後。

這位孝儀皇後死於乾隆之前,同處一個地宮,為何唯獨她的屍骨保持如此完好?遺臣們心中大惑不解。遺臣們心中的疑惑尚未解開,又一個問題讓他們犯了難:如何區分那些散亂骨骸的身份呢?討論了數日,最終決定合葬一棺,此舉開創了有清以來帝後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

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後妃遺骨後,人們蓋上殘缺的棺蓋,掩閉石門,再將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兩座地宮才再次被打開清理。

1984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乾隆和慈禧兩陵進行了整理。開棺結果驗證了當年清遺族重殮時的記載。

2000年,清東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Ⅳ 劉曉慶版的武則天在哪裡拍得

劉曉慶版的武則天在安徽拍得。
劉曉慶,1955年10月30日出生於重慶涪陵市,1970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附中。
1975年走上銀幕。 1987年,憑借主演的電影《芙蓉鎮》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1988年,憑借電影《原野》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1980年, 正式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同年獲得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1991年,主演電影《大太監李蓮英》。1995年,主演電視劇《武則天》。2004年,主演電視劇《長河東流》。2005年,主演電視劇《寶蓮燈》,飾演王母娘娘。2010年,主演電視劇《雲袖》。2014年1月,獲得2013中國時尚大典時尚影響力人物獎。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全國表演學會副會長、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藝術顧問等。

Ⅳ 大太監李蓮英高清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HT0doZABL6yPvy7sbqfj_w

提取碼:4hdf

《大太監李蓮英》是由田壯壯執導,姜文、劉曉慶、徐帆主演的宮廷劇情電影,於1991年4月12日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清朝大太監李蓮英一生在宮中的經歷的故事。

Ⅵ 太監李蓮英

清末大太監李蓮英(又作:李連英),原名李進喜,蓮英是由慈禧起的名。是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被人們呼為"九千歲",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

Ⅶ 李蓮英這個人到底怎麼樣

李蓮英(1848——1911)(又作:李連英),原名李進喜,慈禧太後賜名連英,俗作蓮英。是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陪伴慈禧太後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一個叫慈禧太後為「老佛爺」的人。咸豐五年凈身為太監,翌年入宮。同治六年,受封二總管。宣統元年61歲時,為慈禧守孝百日後,隱退,宣統三年,亡,時年64歲。
性格:清朝末年,隨著國內外各種問題的出現,改革變法也成了朝廷爭論的焦點。而在改革變法的立場上,以慈禧為首的反對派與以光緒為首的支持派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勢力。而李蓮英在兩者之間卻是兩面討好,誰都不反對。有人說他站在太後一邊,反對變法,陷害帝黨,甚至還有人說光緒就是李蓮英下毒害死的。但也有人說李蓮英生性圓滑,兩面討好,不但太後喜歡他,就連光緒也因為從小受到他的看護而喜愛他,並誇他「忠心事主」。多想在地方上謀官位的人都走過李蓮英的門路,但他是否真的去向慈禧疏通過,誰也說不清楚。以慈禧喜怒無常的性格,就是李蓮英也不敢輕舉妄動。事情辦成了,人們以為是李總管的作用,事情沒辦成,就是李總管不給面子。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後身邊的人,誰又能說得清呢?說李蓮英干預政事雖然證據不足,但他貪財卻是千真萬確的。戊戌變法後,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態站在慈禧一邊,慈禧從此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李蓮英是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他從安德海事件中明白了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系。李蓮英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墓誌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也就是對主子恭敬,對下屬寬厚,多少年來不敢鬆懈。這也算是李蓮英成功的秘訣吧。

Ⅷ 大太監李蓮英的幕後製作

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和香港事佳影業聯合拍攝,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協助拍攝

Ⅸ 李蓮英是誰,更康熙來了什麼關系

清末大太監李蓮英(又作:李連英),原名李進喜,蓮英是由慈禧起的名。是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被人們呼為「九千歲」,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1990年,導演田壯壯拍攝了同名電影《李蓮英》,本片於1991年獲第四十一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推薦獎。 查看精彩圖冊中文名:李蓮英別名:李連英、李進喜國籍:清朝出生地:直隸河間府出生日期:1848年11月12日逝世日期:1911年3月4日職業:總管太監葬處:北京恩濟庄
目錄人物生平人物研究相關信息影視形象人物性格身後遺物在線觀看展開人物生平人物研究相關信息影視形象人物性格身後遺物在線觀看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進宮 李蓮英[1-2],原名庾浩豐。[1848年--1911年],出生在順天府大城縣,今河北大城縣臧屯鄉李賈村人,祖籍山東齊河。根據其墓誌銘記載,他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歲入宮。清宮檔案也證明,他的確是在咸豐七年(1857年)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的,但年齡是13歲。 [3]李蓮英兄弟四人,排行老二,他父親原是河間府一帶的無業遊民,由於經常幫助他一個沒有子女的遠方叔叔幹活,後其叔父認其為子,並為其娶得一房妻子。由於李蓮英[4]父親勤勞耕作,李家的日子過的也很不錯。其叔父去世以後,李蓮英家被迫遷往北京。在北京李蓮英父母親做制皮工作,被稱為「皮硝李」。此時李家的生活狀況不是很好,故李蓮英入鄭親王端華府當太監。[5]民間傳說,李蓮英來到北京,由於掌握了一套梳理新發型的技術,又托同鄉太監沈蘭玉介紹,進宮當了慈禧太後的梳頭太監,並由此受到慈禧寵愛。[6]還一種說法,李蓮英是靠梳頭發家的。 實際上李蓮英不是特定給伺候慈禧太後梳頭的。 宮中倒是有個專門梳頭的太監,「這是個比較得寵的老太監,溫和、馴順、斯文、有禮貌,永遠從他的眼角皺紋里透出和樂的笑意來,伺候人不溫不躁,恰到好處,讓被伺候的人感到很舒服。宮女們跟他都很親熱,誠心誠意喊他一聲劉大叔。他經常給宮女帶些針針線線的東西,這是宮女們所缺的,但他不是給一個人,誰用都行。宮女們見他面有時給請個安,問他句吉祥,他總是很謙和地還個禮,不管對誰。老太後知道他的人緣好,常說:「下去,讓她們給你沏口茶喝吧!」這可是天大的臉,能讓宮女賞茶,在宮里這是極體面的事。劉太監連連地請跪安,說「奴才不敢承受,奴才不敢承受!」太後越給臉,他越謙虛小心,這是劉太監長期得寵的原因。--《宮女談往錄》(金易、沈義羚)然而,民間傳說與墓誌銘和清宮檔案中記錄的李少年入宮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顯然是編造出來的。但這種說法流傳很廣,甚至後來朝中大臣彈劾李蓮英時,還在奏章里把李蓮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過去婦女梳頭的一種用具)。李蓮英入宮前名叫李進喜,進宮14年後才由慈禧起名連英。他先後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歲時,才調到長春宮慈禧跟前。 此時太監安德海正得慈禧寵愛,紅得發紫。兩人雖同時進宮,地位卻差得很遠。後來安德海因過分張狂,終於以「違背祖制,擅離京師」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砍頭。李蓮英是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他從中明白了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系。李蓮英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墓誌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也就是對主子恭敬,對下屬寬厚,多少年來不敢鬆懈。這也算是李蓮英成功的秘訣吧。慈禧賜福慈禧太後愛看京戲,常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貴重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要什麼?」慈禧心情不錯,並未發怒。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後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呵呵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太後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么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首領大太監同治十三年,26歲的李蓮英任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這個職務一般需進宮服役30年才有資格擔任,而李蓮英此時進宮剛滿17年。光緒五年,李蓮英出任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隨著慈禧日益大權獨攬,李蓮英的聲望地位也變得顯赫起來。李蓮英31歲時,就已經可以和敬事房大總管(清宮太監總頭目圖片(3張))平起平坐了。光緒二十年,46歲的李蓮英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雖說這只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但這是太監中從未有過的。雍正皇帝規定太監品級以四品為限,慈禧卻為李蓮英突破了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慈禧恩寵令人不解的是,李蓮英雖受慈禧恩寵,卻始終未能離開慈禧,當上敬事房大總管。是慈禧不願、李蓮英自己不願還是有人從中作梗,就不得而知了。慈禧與李蓮英幾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在政治上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心狠手辣的獨裁者,但同時也是一個感情脆弱、害怕孤獨的老女人。幾十年來,慈禧身邊的奴婢換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蓮英了。晚清太監劉興橋等人回憶說,慈禧與李蓮英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煩惱並最會服侍她的只有李蓮英。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劉興橋說:「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他倆都互派太監或當面問候……在西苑、頤和園居住的時候,慈禧太後還經常來找李蓮英:『連英啊!咱們遛彎去呀!』慈禧太後有時還把李蓮英召到她的寢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李蓮英實際上成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離開的「伴」。朝野議論慈禧對李蓮英的寵信與日俱增,確實引起朝野的議論和不安。有人說李蓮英權傾朝野,收受賄賂,投到他門下就能當高官;有人說他「干預朝政,廣植私黨」;甚至還有人說他陷害擁護維新、站在光緒一邊的大臣。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稱北洋海軍已訓練成軍,奏請朝廷派大臣檢閱。慈禧就派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前去巡閱。由於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生父,身份高貴,因此要加派太監、御醫隨行。而醇親王是一個城府很深且非常謹慎的人,他主動要求派李蓮英隨行,以減少太後對自己的猜忌,慈禧馬上批准了。醇親王五月初一回北京復命,這時朝廷中一片不滿之聲。監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緒上奏,批評派李蓮英隨醇親王視察海軍。他們還說李蓮英妄自尊大,結交地方官員,收受賄賂,理當查處。 李蓮英對此,清代著名維新派人士王照說,醇親王離京後,每次接見文武官員,都讓李蓮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攬權嫌疑,李蓮英可以作證。而李蓮英則記著安德海的教訓,每天穿著朴實,替親王拿著一支旱煙袋,隨時裝煙、遞煙,回到住處則不見一個來訪的人。從李蓮英一向小心謹慎的表現來看,王照的說法是較為可信的。何況朱一新的奏摺里沒舉出一樁李蓮英違法的事實。慈禧問明情況後,下令將朱一新由御史降為主事。朝臣抨擊光緒二十年,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吃了大敗仗,全國輿論一片嘩然。人們不敢直接批評慈禧,就把矛頭指向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同時捎上了李蓮英。陝西道監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監察御史安維峻、吏科給事中褚成博等人紛紛上折,指責北洋海軍將領貽誤軍機,並與總管太監李蓮英暗中來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維峻奏摺中有「和議出自皇太後,李蓮英實左右之」,說對日本的決策看起來是皇太後決定的,實際已被李蓮英左右了。這句話成為人們抨擊李蓮英干預朝政的一大證據。實際上,安維峻本意是要求慈禧不要再事事牽制皇帝,並應嚴懲李鴻章。奏摺中盡管涉及到李蓮英,但只不過是用來做鋪墊陪襯而已。慈禧異常震怒,以皇帝的名義發上諭說,天下事都要聽皇太後的。隨後,安維峻以「離間」皇太後與皇帝的罪名,被革職充軍。朝臣們對李蓮英的抨擊都沒有結果,主要是因為攻擊都是僅憑道聽途說,拿不出真憑實據。清史家分析,許多想在地方上謀官位的人都走過李蓮英的門路,但他是否真的去向慈禧疏通過,誰也說不清楚。以慈禧喜怒無常的性格,就是李蓮英也不敢輕舉妄動。事情辦成了,人們以為是李總管的作用,事情沒辦成,就是李總管不給面子。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後身邊的人,誰又能說得清呢?敲詐官員說李蓮英干預政事雖然證據不足,但他貪財卻是千真萬確的。曾任懷來縣知縣的吳 李蓮英(右)與崔玉貴(左)和慈禧等合影永曾在《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述了他的一段親身經歷。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緒及百官出逃,吳永在隨駕西行途中任糧台會辦,掌握錢糧大權。他回憶,到山西後,太後的排場越來越大,一切費用都要地方承擔,太監們則趁機勒索錢財。像首領太監以及有點權力的小太監,都需要幾兩或十幾兩銀子打發。但總管太監就不同了,沒有個一百兩左右是絕對不行的。不僅如此,李蓮英等還千方百計敲詐勒索朝中辦事官員。江寧織造是內務府設在南京的機構,負責辦理綢緞服裝並采買各種御用物品。江寧織造每次織辦服裝衣料時,都要向宮中太監請示並領回畫樣,按圖製作,這便是李蓮英一夥太監索要錢財的機會。光緒十二年八月初三,江寧織造駐京人員來煜在給江寧織造廣厚的信中說,李蓮英借他們拿圖樣勒索白銀120兩。來煜在信中說,要是別人還能用好言好語去磨,惟有這位李總管不好對付。以慈禧的精明老練,她不可能不知道身邊太監有些胡作非為,但只要他們不幹預政事,把她自己侍候得舒舒服服,太監們貪點錢財在她眼裡根本算不了什麼。生性圓滑慈禧與光緒不和,深受慈禧寵愛的李蓮英如何在兩人之間相處呢?兩面討好、八面玲瓏的做法,是他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和自我保全的策略。慈禧與光緒政見不和,這是眾所周知的。李蓮英在兩人之間採取什麼態度呢?有人說他站在太後一邊,反對變法,陷害帝黨,甚至還有人說光緒就是李蓮英下毒害死的。但也有人說李蓮英生性圓滑,兩面討好,不但太後喜歡他,就連光緒也因為從小受到他的看護而喜愛他,並誇他「忠心事主」。王照曾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慈禧率光緒和文武百官出逃後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後睡覺的地方被褥鋪陳華美,李蓮英住的稍差一點,但也很不錯。而光緒睡覺的地方卻很凄慘。李蓮英侍候慈禧睡下後前來探望,見光緒在燈前枯坐,小太監無一人在殿內值班。一問才知皇帝竟然鋪的蓋的都沒有,時值隆冬季節,根本無法睡覺。李蓮英當即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奴才們罪該萬死!」並把自己的被褥抱來讓光緒使用。光緒後來回憶西逃的苦楚時曾說:「若無李諳達(老夥伴或師傅之意),我活不到今天。」退休戊戌變法後,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態站在慈禧一邊,慈禧從此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西逃回到北京後,李蓮英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侍候皇家還是盡職盡責的,可以考慮退休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於北京西苑的儀鸞殿。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於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離開生活了51年的皇宮。當時內宮主政的隆裕太後,為感謝他在宮中服役多年,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帶原薪每月六十兩白銀退休。編輯本段人物研究1985年,佟洵發表文章《李蓮英死因之謎》。文章中,不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蓮英之墓的全過程,以及李蓮英身首異處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蓮英死於非命的觀點。但在學界,卻有不同的聲音。唐益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這些年來,他幾乎翻閱了全部的清代太監檔案。對於李蓮英究竟是否死於非命,他並沒有給出肯定或否定的評斷,但他認為,在那些流傳於民間的種種說法中,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在唐益年眼中,機警圓滑的李蓮英絕不可能是被宮中仇敵所殺。唐益年認為,在清朝開國之初,順治皇帝就立了一個鐵牌,規定了太監不許干預朝政,所以李蓮英根本不可能參與朝廷內的黨派之爭,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黨人,等他臨死出宮時,對於政事更沒影響了,所以殺他沒任何意義。同時唐益年還認為,李蓮英被悍匪殺死於討債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無論是李蓮英的財富地位,還是他離宮後歲過甲子的年齡,都不可能親自出門討要債務。在民間,關於李蓮英之死有多種說法。有傳說,他死於革命黨之手。因為李蓮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時期。此外,有傳言說李蓮英被宮中的仇敵所害,也有人說他被殺死在去山東討債的路上。但李蓮英的過繼孫女李樂正說,祖父死於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專家懷疑了這種解釋,因為按1911年3月4日來講,正是初春季節,這個季節得痢疾讓人費解。對於這些不同版本的傳言,雖然都沒有找到李蓮英被殺的直接證據,但專家認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記載,以及散布於民間的傳聞,以至李蓮英後人言語中的破綻,都已經暗示了李蓮英之死的種種蹊蹺。[7]編輯本段相關信息圍繞李連英出宮和他的身後事,又有許多傳說。有人說他是看到光緒弟弟載灃監國攝 李蓮英(右)與崔玉貴(左)侍候慈禧乘輿照政,恐遭報復退居宮外;也有人說,李連英死後,宮中太監紛紛搶奪他的遺產,隆裕太後將財產全部充公;還有人說,李連英生前得罪了許多人,出宮後深居簡出,但最終還是被人在後海附近暗殺。類似傳說雖十分盛行,但從當時清宮對李連英出宮及死後的安排來看,這些傳說都無法令人置信。 但是為何李連英的墓中只剩他的頭顱,而其軀體不知去向,無人得知其因。但是至少,李連英是病死的這一說法站不住腳。作為一個太監,李連英的身份極為卑賤。不同的是,由於慈禧太後的賞識和寵愛,他享受到了皇宮太監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地位,金錢財富也滾滾而來。但也正因與慈禧的這層特殊關系,他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李連英死時,得到清朝宮廷的1000兩白銀,在北京恩濟庄的太監墓地修造了一座豪華墳墓。李連英的墳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壞了,只有墓誌銘的拓片保留了下來。李連英死於宣統三年,時年64歲。這時,綿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滅亡只在旦夕之間。[8]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勇敢的無神論者轟轟烈烈的把李蓮英的墓給挖掘了,然後讓一名教師下去清理,結果下去打開棺材的以後屍體頭顱無緣無故消失了,具體被誰殺的或者頭顱去向無從考證,但是李蓮英的碑文上面介紹是完整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生前得罪人太多了才導致死後還身首異處,比較悲慘的說。李蓮英埋葬無頭記錄的檔案保留在當今的清廷檔案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