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成為電影大師的第一天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成為電影大師的第一天

發布時間: 2022-07-23 12:12:13

A. 成為世界級電影大師的五個誘因

在選擇電影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准,有些人看電影是為了顏值,有些人看電影是為了大爆炸,有些人則乾脆人雲亦雲。然而,成熟的電影迷在選擇電影時都有一條心照不宣的參考標准:導演。縱觀電影故事講述者的全部工種,諸如24幀APP上分類的攝影師、美工師、特效師、音效師、剪輯師、作曲、編劇、演員、製片等等,導演是電影製作過程中最具創造力的個體,是電影質量的最大保證。

也許,發源於新浪潮的作者論才是大師級導演最重要的特徵。按照美國影評人安德魯·薩里斯的說法,作者論有三點假設:第一種是可以彰顯導演表現化地理解並應用電影製作技藝的技能水平;第二種是連貫的個人風格,即可以在每部影片中被甄別出來的一系列視覺和敘事特性;第三種是一種統一的世界觀、一系列連貫的心態和意念。簡而言之,一旦你看過某位導演的某幾部作品,你就能在這位導演的任何其它作品中找到相同或類似的元素。再簡化一點,便是大師級導演都有個人強烈得風格,你可以輕易地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判斷什麼是諾蘭電影,什麼是昆汀電影。而作者論,對於導演由很高要求,要求導演掌握剪輯、編劇、攝影、服裝、道具等等電影分工。最近幾年最典型的作者論電影莫過於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毫不誇張地說,韋斯·安德森在拍攝《布達佩斯大飯店》時基本上參與了上述列舉的全部電影分工。

B. 午夜巴黎中有哪些藝術家出現

《午夜巴黎》是 伍迪·艾倫編導,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 等主演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誇張的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自己的生活的幻覺。
電影中,有天Gil一個人漫步巴黎街頭,當午夜的鍾聲敲響之後,一輛馬車突然停下,車上的旅人熱情的邀請他上了車,而下車後的Gil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置身於心中嚮往的巴黎黃金時代。在一個個這樣神奇而迷人的夜晚,他遇見了許多自己崇拜的歷史文化名人,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畢加索,斯坦因等等;
1、科爾•波特(Cole Porter)
他是影片第一個出場的icon人物,彈奏著自己的名作「Let』s Do It」。該曲是1928年他為音樂劇《巴黎》所寫,此劇此曲在當年的百老匯大獲成功。
1917年搬到巴黎居住,成名於20年代,大紅於30年代的科爾•波特,與其他百老匯創作家的最大不同在於: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包攬詞與曲。
2/3、菲茨傑拉德夫婦(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大亨小傳》)奠定了菲茨傑拉德在美國現代文學史地位,使其成為 「迷惘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女澤爾達於1920年嫁給菲茨傑拉德。在1932年半自傳體小說《最後的華爾茲》出版前,這段期間,她為雜志寫過稿,也寫一些小小說。
20年代前半期,菲茨傑拉德夫婦活躍於紐約社交界,成為「爵士時代」縱樂代表;20年代後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們與很多美國文學界移民成為朋友,菲茨傑拉德與海明威的友誼也是在此時發展起來的。
澤爾達對丈夫與海明威的友誼很不滿,覺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則形容澤爾達是「瘋的(insane)」,認為澤爾達鼓勵丈夫酗酒使他無法認真寫作,這些在影片里也有表現。同時,影片里的海明威還對澤爾達的小說做出了評價,他認為澤爾達文筆不錯,但不能組織出好的故事整體。
4、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傳奇黑美人,人稱「黑珍珠」「青銅維納斯」,海明威稱她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0來歲開始在美國因舞蹈而小有名氣,1925年在法國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歐洲拍攝第一部電影,成為第一位進入主流電影界的非裔女星。
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拳擊家」作家,「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
1921年,婚後不久的海明威攜妻往巴黎工作,經此前他在美國做助理編輯時認識的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寫信介紹,他成為巴黎文藝界「教母」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座上客,後者成為了他的精神導師,他與斯坦因的這種關系在影片中也有表現。
影片中菲茨傑拉德介紹男主角和海明威認識時,海明威談到他的書,應該是指他已經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
6、胡安•貝爾蒙特(Juan Belmonte)
很多人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鬥牛士」。
他改變了鬥牛風格,與前輩遠離牛來躲避牛角的技術相比,他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總是在離牛僅幾英寸遠之處直直站立,一動不動。
7、愛麗絲•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
影片中沒有近鏡頭,只出現了一下:海明威及穿越男主到斯坦因家去,是她開的門,海明威叫了她的名字「愛麗絲」,所以就不難猜出她是格特魯德•斯坦因那位生活伴侶。
1907年,出生於猶太中產家庭的托克拉斯到達巴黎的第一天就與斯坦因相識,她是斯坦因的情人、生活及工作秘書、編輯、評論人、活動組織者及廚師,總之,幫斯坦因打理各種各樣的事。
8、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飾演格特魯德•斯坦因的演員Kathy Bates曾因《危情十日》(根據斯蒂芬•金作品改編)獲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港劇《巨人》曾借用《危情十日》整個橋段。
斯坦因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度過,她的沙龍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名氣最大的文藝沙龍,在這個沙龍里出入的名人除了影片里出現或提到的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喬伊斯、畢加索、馬蒂斯、喬治斯•布拉克等,還有舍伍德•安德森、格里斯、阿波里奈爾等等。
「迷惘一代」這個詞語就是斯坦因給海明威等作家群體起的名號。可惜好景不常,她與海明威於30年代交惡。
9、畢加索(Pablo Picasso)
這位演員不熟悉,搜資料時看到他目前是流亡法國以躲避阿根廷的獨裁統治。
作為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畢加索本人或其作品或多或少為普羅大眾所熟悉,20世紀早期,他的時間基本可以分成「巴塞羅那」和「巴黎」兩部分。當他的作品出現了新面孔,就表明他又換了情人。總之,這位不用過多介紹,只是希望不要再聽見有人說他「一生潦倒,死後畫才值錢」這種讓人撓牆的胡話了。
10、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
這位基本上都是背影鏡頭,有個側面鏡頭非常快,還被前面的人給擋得差不多,完全看不清。影片中她和男主角跳了半支舞。從頭部來看,演員與原型還是很像的。
11、達利(Salvador Dalí)
從前看達利本人那些「搞怪」照片,以前想像出來的達利的樣子,完全就是布勞迪演出來的那種帶點漫畫式人物的樣子。(《午夜巴黎》里看到超現實主義三人組的時候,我恍悟,達利那些照片是不是曼•瑞拍的呀?)
1926年是達利人生的分水嶺。此前的他籍籍無名,直至1925年在巴塞羅那的個展讓世人所識,而作於1926年、展出於1928年的作品「The Basket of Bread」則為他贏得國際聲譽。也是在1926這一年,他搬到巴黎,認識了畢加索,1928年他加入了超現實主義流派。
12、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電影大師,一生中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國和美國都生活工作過。當然,在1920s他還沒成為電影大師,1927年約瑟芬•貝克主演《熱帶海妖》(La Sirène des Tropiques )時,布努埃爾只是個助理導演。
13、曼•瑞(Man Ray)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攝影大師。影片里穿越過去的男主訴說自己的困境時,這位說「I see a photograph」。
曼•瑞於1921年搬到巴黎生活、工作。接下來的20年裡,包括喬伊斯、斯坦因、谷克多、阿爾多(Antonin Artaud)在內的文藝界知名人士出現在他的攝影作品中。
14、艾略特(T. S. Eliot)
這位只在車窗邊露了露頭說了說話,和男主握手完畢後不久就把頭都縮回去了。美國和英國都爭著說艾略特是自家的,有爭論認為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英語詩人。
15、馬蒂斯(Henri Matisse)
這位出場的時候,是把自己的作品賣給斯坦因,並為自己開出的價格被接受而感到很高興。
16、里奧•斯坦因(Leo Stein)
斯坦因家族的里奧,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哥哥,影片里馬蒂斯把自己一幅作品以500法郎賣給了兩兄妹,穿越過去的男主角聽到後心裡一定在想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便宜了,所以他對斯坦因說「要不我也來6、7幅」。
17、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高更(Paul Gauguin)
19、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出身於金融資本家家庭的畫家。

C.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

D.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大衛·格里菲斯的早年經歷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

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E. 電影大師有哪些

前幾年 評選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 第一位是希區柯克 斯皮爾伯格在第三位

F. 那部電影是劉浩存的熒幕首秀

新晉謀女郎劉浩存於2018年,主演由張藝謀執導的劇情片《一秒鍾》,從而進入演藝圈。

《一秒鍾》已定於11月27日全國公映,劉浩存在劇情片《一秒鍾》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她飾演的角色雖衣衫襤褸、頭發蓬亂、灰頭土臉,但目光囧囧有神,不管是動作還是語氣都十分有戲,令人驚喜。同時,海報中的劉浩存也眼神有戲,或飽含熱淚或寫滿天真,配合「灰頭土臉」的妝造及背景中的漫天黃沙,展現出流浪兒「小吉林」復雜的內心世界。除了外形的改變,拍攝過程中,在張藝謀導演的耐心教導下,劉浩存的努力和進步也得到了包括張藝謀導演、張譯、范偉在內的全組工作人員的肯定,「有靈氣」、「一點就透」、「有修養」等誇贊不絕於耳,張譯更給出了「一張聰明的白紙、悟性很高」的超高評價。

G. 電影的世界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

《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向我們介紹了世界電影史上50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書中既有對各位影壇傑出大師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黑澤明、昆汀·塔倫蒂諾等的簡明扼要的經歷介紹,也有對他們的經典作品及其影響力的剖析和闡釋。《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通過對這些顛覆傳統、開辟全新格局的電影大師的解析,《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帶領我們走入電影世界,並從中了解那些建構電影世界的偉大理念。


H. 看過一個電影,講一個小男孩想成為電影大師,但一次意外雙眼失明。叫什麼名字想再看一遍

義大利電影《聽見天堂》
中文名:聽見天堂
英文名:Red Like the Sky
導演:Cristiano Bortone

編劇:Cristiano Bortone
主演:Luca Capriotti; Francesco Campobasso; Marco Cocci
上映日期:2006年

影片相關:
依據義大利國寶級電影錄音師真人實事改編
《聽見天堂》是根據義大利聞名盲眼電影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經歷改編而成。米可在八歲時因意外而逐漸失去了視力,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反而尋找出他對聲音獨特的敏銳天賦,逐漸引領他在以炫麗
的視覺藝術著稱的電影產業里,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效師與音樂家。
米可•曼卡西曾經和許多聞名的義大利大師級導演,例如《春光乍現》的導演安東尼奧尼、《人間有情天》的導演南尼莫瑞提合作,至今已參與過340部電影
的聲音工程規劃,並於1990年在羅馬設立聲音後制公司SAM,開始為許多聞名的義大利電影進行聲音設計,馬可圖里歐喬達納的6小時史詩巨作《燦爛時
光》,以及佛森歐茲帕特的《外欲》、《他的秘密生活》皆是出自他的細膩聽覺。
米可•曼卡西持續專注於對聲音實驗的興趣,目前正在他的出生地托斯卡尼籌備設立「義大利聲音基金會」,積極推動各項聲音的研究以及向大眾介紹美妙的聲
音世界。

I.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的是誰

A 格里菲斯因對電影製作和攝影技術進行過重大改革而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

J.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的是誰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惜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

取材新穎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