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大琳子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琳子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17 07:48:38

1. 如何抉擇外地富家女與本地普通女

小新:本地人、獨生子女、普通職員(月薪2000左右)、父母工薪階層,有房無車。 富家女小琳:外地人、獨生子女、國家機關公務員、父母是開廠的,家庭殷實,算有錢人吧! 有房 ,有車(20多萬) 普通女大琳:本地人、家中還有一妹妹、普通職員(月薪3000左右)、父母是普通的工人,家境一般。有房無車。 事情發展是這樣的:先說富家女吧! 小新在小琳的城市上的大學,簡稱B城,小新是A城的人。A城比起B城來說,經濟發展還是生活水平方面都是相對好一些。AB兩城相差也不遠,開車也就1個多小時! 小新和小琳是一個大學畢業的,戀愛談了有三年左右!小新也把小琳帶回家見過父母了,本來是打算結婚的,可是當結婚的事情提上日程時,麻煩來了。 目前兩人各自在各自的城市上班,小新在A城,小琳在B城(後面的大琳也在A城) 小新和小琳都是獨生子女,雙方的爸媽都不願意兒女離開自己,最後小新妥協了,答應去B城發展,小琳的父母說小新來B城一開始要靠自己打拚。小新的父母不太同意,按當地的風俗,男方去了女方家,等於去做了上門女婿,面子上掛不住不說,兒子也沒機會常見面了,將來孫子的面也見不到了。雖然路途不遠,但是畢竟是2個城市,多少有些不便。 話說這小琳和小新在上大學的時候,小琳對小新很好,就是脾氣差了點,老吵架,當初想著也是可以磨合的。最近也因為這個異地戀傷透腦筋,吵架無數。 再說說這邊,小新在自己的城市A城,遇到了一個女孩,也就是上面提過的大琳。 兩人相見恨晚,人漂亮不說,還特別的有感覺,最重要的是同一地方的人,也沒有上面說的異地戀的痛苦, 大琳雖然家境一般, 但是為人處事干練,有頭腦,有思想,也挺理解小新,知道小新還有小琳的存在,善解人意的願意等小新做出明確的選擇。 不過大琳也有缺點:大琳和之前的男友定過婚(因為前男友劈腿而告吹)年紀也比小新大一歲。 小新爸媽也知道大琳的存在了,父母認為是選擇大琳比較合適,同一地方人,以後雙方父母好照顧。 小新幸福的麻煩啊。。。。。。 如果選擇了B城的小琳,就一定要去B城發展,因為女孩不願意來A城。可是小琳的爸媽會對小新好嗎?會不會不習慣呢?和她爸媽相處會不會不愉快?將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會不會有什麼分歧?自己爸媽老了以後的照顧問題(爸媽肯定不會到B城去投靠兒子的)?小新會不會被小琳的父母看不起,被說成是小白臉,靠女人起家,事業做的好也就算了,那萬一做的不順,會不會被數落?畢竟不是自己的爸媽,不會像自己爸媽一樣的安慰自己??? 總之去B城有太多的問題,太多的不確定因素,當然也不排除會生活的很好。 而大琳呢?因為定過婚的事情,年紀不小了,真是等不起,也傷不起啊!可是大琳條件一般般,選擇了她肯定要為事業而打拚,肯定是很辛苦的!財富是可以自己去創造的! 小新的矛盾: 小琳幾年的感情,捨不得,也可能有點放不下家裡條件好! 大家趕緊的發表一下意見,為小新提供一下最好的選擇!

2. 陳亦迅的哪首歌里有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歌詞

這是陳奕迅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歌名: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演唱:陳奕迅

作詞:胡雪陽,葛大為

作曲:黎曉陽,謝國維

走過了人來人往

不喜歡也得欣賞

我是沉默的存在

不當你的世界 只作你肩膀

拒絕成長到成長

變成想要的模樣

在舉手投降以前

讓我再陪你一段

陪你把沿路感想活出了答案

陪你把獨自孤單變成了勇敢

一次次失去又重來 我沒離開

陪伴是 最長情的告白

陪你把想念的酸 擁抱成溫暖

陪你把彷徨 寫出情節來

未來多漫長 再漫長 還有期待

陪伴你 一直到 故事給說完

讓我們靜靜分享

此刻難得的坦白

只是無聲地交談

都感覺幸福 感覺不孤單

陪你把沿路感想 活出了答案

陪你把獨自孤單 變成了勇敢

一次次失去 又重來 我沒離開

陪伴是 最長情的告白

陪你把想念的酸 擁抱成溫暖

陪你把彷徨 寫出情節來

未來多漫長 再漫長 還有期待

陪伴你 一直到 故事給說完

陪你把沿路感想 活出了答案

陪你把獨自孤單 變成了勇敢

一次次失去 又重來 我沒離開

陪伴是 最長情的告白

陪你把想念的酸 擁抱成溫暖

陪你把彷徨 寫出情節來

未來多漫長 再漫長 還有期待

陪伴你 一直到 這故事說完

(2)大琳子電影擴展閱讀

《陪你度過漫長歲月》是電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的主題曲。最初由胡雪陽填詞,後由葛大為引薦,歌詞版權歸葛大為所有,黎曉陽、謝國維譜曲,C.Y.Kong(江志仁)編曲,香港流行男歌手陳奕迅演唱。收錄於同名專輯《陪你度過漫長歲月》中,發行於2015年10月14日。

《陪你度過漫長歲月》是由葛大為填詞,黎曉陽和謝國維譜曲,電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安東尼暖男氣質十足,他性格溫柔又略帶羞澀,當得知心愛的女孩小櫻心有所屬後甘願陪伴左右,實現起「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另類守候。

這首歌的詞曲都為電影量身定製,並力邀請陳奕迅深情獻唱。

3. 姓吳叫什麼名字好聽男孩子的

吳智傑
吳春佳
吳澤馨
吳利奧
吳鷥衫
吳小山
吳海華
吳不顥
吳曉桐
吳景鋒
吳子迪
吳震旋
吳達芬
吳明睿
吳衡敏
吳凱國
吳伊城
吳詩剛
吳相昊
吳洪懿
吳馨東
吳昊勛
吳沛博
吳振恆
吳仁翎
吳海淳
吳書燁
吳勇陽
吳梁榕
吳行軍
吳文非
吳宇濤
吳師迪
吳志鑫
吳紹志
吳雲才
吳福鑫
吳斯北
吳大琳
吳可輝
吳應翔
吳淘飛
吳冬軍
吳富鋅
吳若央
吳墨濤
吳啟廷
吳落伶
吳逸源
吳南可
吳胤博
吳譯林
吳天浩
吳澤嵐
吳成子
吳連勝
吳鵬臻
吳家櫨
吳濟換
吳謙搏
吳澤政

4. 龍崗鎮的民俗風情、歷史文物

民風淳樸,人民熱情好客,甲若民族風情園、大石板新莊「農民文化家園」是全鎮民俗風情的濃縮,有川祖廟、莫家書院等一大批保存極好的歷史文物,具有很大研發、觀賞價值。 腳渡河渡口紅軍搶渡清水江遺址位於開陽縣龍崗鎮壩子村與龍里縣洗馬鎮長溝村交界處清水江中游腳渡河段。渡口開辟於清初,為兩岸士紳捐資所建私渡,北岸還建有神廟。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於腳渡河水暴長,渡口般只、神廟、船夫住房和兩岸古道均被沖毀。開州大荊(今龍崗鎮大荊村)士紳莫文達率子莫大得、莫大琳及富戶張鳳鳴等捐資將古道、神廟、船隻、住房等修復。紅軍長征途中,1935年4月5日,中央紅軍主力在紅一、三軍團佯裝進攻貴陽和東渡清水江掩護下,迅速從腳渡河、干壩河和順岩河等渡口搭浮橋南渡清水江進入龍里境,又把國民黨圍追堵截的幾十萬軍隊甩在了清水江以北和以西地區,初步實現了「調出滇軍、西進雲南」的重大戰略部署。渡口兩岸現存古道數十米。
干壩河渡口紅軍搶渡清水江遺址干壩河渡口,位於開陽縣龍崗鎮大荊村下寨與龍里縣洗馬鎮長溝村中寨交界處清水江干壩河段。清代開為私渡,渡口兩岸有簡易石道抵渡口。1935年4月5-7日,中革軍委縱隊及中央紅軍主力一部由干壩河渡口南渡清水江進入龍里境,紅軍總部由開陽羊場壩子進駐龍里洗馬谷寨。為實現「調出滇軍,西進雲南」的戰略部署奠定了堅實基礎。渡口兩岸現存古道數十米,南岸還保存有清代佛道合一的方柱形石雕神像一尊,高達2.2米。 開陽文物工作者在該縣龍崗鎮布依族聚居的大荊村一帶調查文物時,在大荊發現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惜字塔,與該塔同時發現的還有當地布依族士紳所建莫氏私宅及大荊書院遺址等。據悉,惜字塔和書院在各地並不少見,但在布依族地區,書院和惜字塔則十分罕見,是布依族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產物和布依族接受漢文化的重要標志。
龍崗鎮這次新發現的莫宅、大荊書院和惜字塔,均為當地布依族士紳莫文達所倡建,莫文達(?——1835),布依族,其曾祖父莫應遠清代康熙初年由甕安中坪遷貴築縣王潘里大頂卡(今開陽縣龍崗鎮大荊),靠耕讀傳家,經過兩代人艱苦努力,到嘉慶年間成為當地知名的開明士紳。於是莫文達新建了佔地千餘平方米的私宅(現存為其子孫清末重建,但嘉慶年間圍牆數十米及基址仍存在),1830年(道光十年),莫文達又帶頭捐資倡建了大荊書院和惜字塔,可惜書院已於解放後改建為大荊小學,現僅存惜字塔。該塔位於原大荊書院(今大荊小學)內,座北向南,青石砌成,方趺座,為三層葫蘆剎頂空心塔,通高5.3米。第一層為八面八角,正面楷書陰刻「從來珍文惜字,聖有明箴。揆敬典崇書,皇書近。天子庶人,其警字紙者,先後用揆無貴賤。」敘明了修惜字塔的緣由;其餘幾面隔面草書陰刻莫文達等捐資建塔者姓名及建塔時間。第二層六面六角,正面開一高0.45米,寬0.25米的小拱門,門左右兩邊各楷書陰刻「敬惜」、「字紙」二字,拱門系放廢紙入塔焚化之用。第三層四角四面,每面分別楷書陰刻「文」、「筆」、「光」、「治」。三層塔身頂部均為歇山頂出檐狀,略微起翹,檐上深刻房瓦狀花紋。第三層塔檐翹角上原掛有四個風鈴,可惜已缺失。整座塔渾然一體,一氣哈成,標志著清代道光年間布依族聚居地區建築藝術和文化教育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大荊布依族地區惜字塔及大荊書院遺址與大荊莫宅的新發現,不僅對研究布依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為研究布依族文化跟漢文化的交流與事例及布依族的逐步漢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5. 雁塔聖教序的碑刻研究

關於修正線
日本學者荒金治在所著《〈雁塔聖教序〉的修正線》一文中,考證了聖教序碑中許多筆畫多次修改補充的現象。這一現象荒金治認為起初發現修正線的是日本大正時期的書法家比田井天來(1872—1939)與松田南溟。1971年,由書學院出版部出版了《書學院本·雁塔聖教序》,在此拓片上,共有350個金色與紅色的點。比田井天來的兒子南谷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在後言里談到「關於這些點,真可惜沒有問清楚」。因此,日本別府大學教授荒金信治(號大琳,即荒金大琳,荒金治的父親)為研究《雁塔聖教序》,分別於1997年、1998年與2006年三次去西安大雁塔進行拍照,回來後把照片放大就發現了許多類似「形」字的修正線。甚至還有一個字里進行5處修正的現象。找到的總數是978個字,修正處達1492:《聖教序》共有821個字,修正的566個字、沒有修正的255個字 、《聖教序記》共有642個字,修正的412個字、沒有修正的230個字。
荒金大琳與荒金治父子通過反復研究後,認為「修正線」現象與歷史的大背景有密切的關系:即褚遂良第一次書寫的時候,因為太宗喜歡行書而多用了行書筆畫。太宗去世時,定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為顧命大臣,幫助太子李治施政。李治稱帝後,產生了對兩位顧命大臣的不滿。650年(永徽元年)十月,褚遂良因為韋思謙彈劾而被左遷為同州刺史。根據荒金父子的考證認為,王羲之著名的行書名跡《蘭亭序》寫於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由於353年年是癸丑年,唐高宗決定在同為癸丑年的654年(永徽四年),以建《聖教序碑》的方式來紀念。653年(永徽三年),唐高宗招褚遂良回京後重新書寫,並開始准備建立石碑。荒金父子認為:為了建立石碑而回到長安的褚遂良由於心情不佳,多次書寫都不如第一次寫的效果。最後不得不用以前寫的稿子來修正文字。除了「太宗」、「永徽」等貞觀年間不存在的詞重新書寫以外,進行大規模的補筆修正。修正的特點就是從行書筆畫改成楷書筆畫。

6. 塗姓的遷徙分布

塗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55位的姓氏。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在全國總人口中,漢族人口佔91.96%,塗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5%,即近100萬人。
南昌府即今江西省會,支派採食遂寧。再經湖廣省慶府麻城縣孝感鄉人氏,時元舜帝二十四年甲辰歲。我祖自楚南奚遷於蜀,大明洪武元年戊申,我祖落業四川省上南道嘉定府榮縣中里仁義鄉。洪武三年庚戊我祖合籍於黃、劉、李四姓,劉俊招婿塗必榮、黃文貴、李普貴三人。洪武四年與劉俊五子劉勝宗、劉勝原、劉勝貴、劉勝隆、劉勝玉八人同居,儉置田地處二,以下共作八家分受,施時四姓結為弟兄,代代相傳,不婚配嫁娶,世世相傳,決世不紊故四姓共議建宗祠於玉皇堂,建五皇大帝,各修一尊,名玉皇堂四姓之始由。
塗欽的後人,在豫章繁衍昌盛,尤其自南唐塗廙之後,成為了豫章的望族。
塗廙,字希遠,號煦齋。欽公第十八世孫。南唐升元(公元973年)年間人,任南昌縣尉,撰補豫章記。他是塗姓在南昌的始祖。他的子孫後代,分布在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奉新縣及豐城市一帶的各鄉鎮,成為塗姓人口密聚的地區。至今,南昌縣的所有鄉鎮,都有塗姓人聚居的自然村,有的一個鄉鎮塗姓聚居的有多達五、六個村。據清光緒年間《南昌縣志》記載:南昌縣有塗姓家族居住的自然村達101個(還不包括:瓦子巷、赤巷、花港、桃花塘、朱古巷、塗鮑坊、塗城港、塗城、塗阜等九處);新建縣有塗姓集居的鄉、鎮11個,自然村23個;豐城市有塗姓聚居的鄉、鎮15個,自然村39個。高安縣有塗姓自然村42個;奉新縣有塗村集居的場鎮12個,自然村70個。從而塗姓成為了南昌的望族。
江西塗姓聚居的村莊在全省不少縣(市)都有分布,據已知的,江西的下列各縣(市)都有塗姓人口聚居的自然村:新建、進賢、安義、奉新、豐城(市)、靖安、高安(市)、宜豐、清江、萬載、分宜、上高、永修、都昌、湖口屏峰、瑞昌(市)、九江、修水、貴溪、弋陽、廣豐、余干、撫州(市)、臨川、宜黃、金溪、東鄉、黎川、崇仁、上饒、泰和、南康、安遠、興國、峽江、新余(市)、銅鼓、萍鄉(市)、萬年、永豐、樂安、贛州(市)、全南、大余、信豐、於都、瑞金(市)等。
南昌,作為塗姓的望族聚居地之一,為了彼此的聯系、交流,清代同治四年,由南昌人塗鼎提議在南昌市建有一座公祠,名:「塗氏宗祠」,是為南昌塗氏的「總祠」,坐落在現今南昌市西湖區轄內之西上諭亭街,佔地面積約300~500平方米,設有專人管理。這座祠堂,解放以後改為街辦加工廠(加工郵寄件的小木箱)。文化大革命後,工廠停辦,改作民居。進入廿一世紀,公祠被拆,改建為商品樓房,也就是現在「群英賓館」的位置。 黎川,在江西省東南部,鄰近福建邵武。這個縣塗姓的人口較多,據縣志介紹,該縣清代有一百二十五姓,其中著姓為塗、鄧、黃、劉等十五姓;民國時期全縣一百四十四姓,其中著姓為塗、魯、楊、黃等廿一姓;建國後客籍人大量遷入,全縣二百七十五姓,其中著姓仍為黃、李、塗、鄧等。
新建塗姓
塗姓人口聚居在一地的最大自然村當屬江西省新建縣聯圩鄉的「橫江塗家」。這個村,除遷徙各地的一萬四千餘人以外,在當地以農漁為生。堪稱中國塗姓的「天下第一村」。 據介紹,欽公二十世允公,為兌公的次子,名大郎,字唯一。福建、廣東塗姓稱其為大一公,是宜黃的開基始祖(一世祖)。仕唐,授將仕郎,任武昌尉,升朝泰郎,任江州通判,後封九真大夫。因避黃巢之亂,自南豐復轉宜黃岱賢鄉八都之蒼源。娶趙氏,生子漢。
二十一世漢公,仕唐,授諫議大夫,娶陳氏,生二子:保、俊;二十二世保公,娶陳氏、唐氏,生四子:透、華、貴、賢;二十三世貴公,字人貴,宋景德封朝列大夫,娶陳氏,生九子:宏、簡、文、讓、節、亨、戩、彬、丕。九子皆任知州,女妙玉,適撫州饒知州,世傳九子十知州。 據奉新縣塗姓宗譜記載,塗姓奉為「江南一世祖」的塗 欽,晚年曾留居在奉新馮川鎮,其後裔遂在奉新番衍生息,枝繁葉茂。人口一萬余,是江西塗姓人口聚居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奉新塗姓宗親團結友愛、榮辱與共,他們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籌建「塗氏紀念堂」,並擬在縣中心廣場塑造塗 欽像一尊,供世人瞻仰。 九世祖文師公(七公)之孫、十一世祖曙公由奉新始遷高安瑞州,二十五世祖、景先公之子二郎公由高安始遷上高禮溪。
三十四世祖、二郎公之孫念十公裔孫道可公由上高始遷萬載官莊塗家充,後輩子孫轉遷於萬載康樂鎮里泉村、三興鎮鬧坪村、鵝豐鄉杉樹亭,。四十二世祖、二郎公之孫念六公裔孫誠厚公遷萬載東嶺,其後裔則由東嶺遷徙於高城鄉里山村上坊土統、復勝村西坑組、宜春市頂山兔子嶺。四十二世祖、念九公裔孫成英公,字恩成,始遷禾埠塗家台,即今高城鄉奇豐村鄧家屋。定居後,支派蕃衍,人丁興旺,念六房和念十房子孫二支於清康熙年合修宗譜,2006年,再次修譜。雖分散數處,然親族淳厚,同宗和睦,全族團結,賢人輩出。 福建地區塗姓以長汀為發祥地。唐末,塗氏入閩,留居汀州寧化,再遷長汀。南宋武宗丁未年(公元1302年),六郎公(字鼎一)偕三子臻游寓於長汀福壽坊(汀洲鎮東門街),後臻公遂定居長汀。是為長汀一世祖。六郎公為江西宜黃縣大一公的後裔。
長汀縣西南有一塗坊鎮。人口2.9萬,行政村十五個,塗姓人居多。解放軍將領塗則生、塗通今都是塗坊鎮人。一個鄉鎮出了兩位將軍另有一位名叫光桂的,又由福建遷浙江處州(處州原在浙江括蒼縣,也就是現在的麗水市)龍泉門鄉大南山定居,是塗坊鎮的驕傲,也是塗姓後裔的榜樣。
大田縣東南部的濟陽鄉。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年),塗元高從福建的德化赤水遷居大田縣上豐。(見大田上豐《塗氏族譜》)據《相卿塗氏族譜》載,德化縣蓋德鄉氏先祖塗建昌於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德化《塗氏族譜》載:塗成九(智卿)生子五:長伯權、次伯時、三伯陶、四伯和、五伯昭[即溍生、自昭]。其中,一子從科孝使江陵尹,為泉州塗氏始祖。後裔遷德化塗坊,再遷小銘。有一支遷大田縣實豐濟鄉(今大田濟陽),一支遷上坑、尤溪等地。
明代時,塗文堅任綏安教諭,居家建寧縣。塗文堅有5個兒子,其中次子塗仁忠有3個兒子。其長子塗惠保的第三子塗元盛,字仕顯,從建寧縣遷居寧化官家邊。塗仁忠的次子塗元舉的裔孫塗汝聰有3個兒子:長子塗進忠遷居邵武禾坪;第三子塗忠村居新塘坑。次子塗忠爵也有3個兒子,其中長子塗永接居寧化龍上里塘坑裡,次子塗永勝遷居江西的石城。(見寧化城郊(官家坊)《塗氏族譜》)
濟陽鄉共8個行政村都為塗姓,濟陽鄉有塗姓人口近8千人是三明最多的塗姓鄉。三明市有塗姓人口10602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52位,佔全市總人口的0.42%;其主要集中大田縣。,佔全市塗姓總人口的73.55%。主要人物有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塗振錕。
還有在泉州市的永春德化兩縣也有塗姓分布,永春主要分布在下洋鎮塗山村。德化主要分布在赤水鎮西洋術、小銘村。 河南正陽塗氏,本於湖北孝感,後由湖北麻城遷往河南,經固始、羅山遷至正陽,主要分布於正陽南部之淮河北岸的大林鎮一帶。錦祥公(業深)於弘治元年戊申年(1488年)攜子坦(歧山)遷河南省正陽縣塗店(即古江國都邑所在)定居。至塗店後,錦祥公改名為塗羲祥,系塗氏淮河支系第一世祖(始祖),葬塗店東大墳,五百多年來,族人省祀不廢。妣桑氏生卒年不詳,塋葬孝感。現大林鎮塗姓約五千餘人,主要散布在塗店、塗樓兩個行政村的十多個村莊。
該支系曾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聯絡淮河南岸羅山塗氏共修譜諜。 河南唐河縣(豫南)塗氏,源自江西,先世播遷福建漳洲,於明、清之際傳至第九代孝臣公。清初,孝臣公帶兵移駐唐河縣屯墾,遂落業為家,始開唐河塗族。歷三百餘年,繁衍生息,分布六十餘村,成為唐河一帶望族。族中分支南陽、方城等縣及湖北、湖南各地,但分遷各地情況缺載。
另:河南桐柏縣塗姓,祖籍亦自江西。河南唐河縣2002年重修塗氏宗譜時,與桐柏共修。
孝臣公,生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1年)享年六十歲。生前任職雲南曲靖羅平右路總鎮,病故於任上。死後特授驃騎將軍,謚號:武毅。夫人余氏,生子三,繼室陳氏,生子一,繼室周氏,生子一。 塗姓在湖北地區分布在:隨州、崇陽、武穴、黃梅、宣恩、黃岡、新洲、洪湖、仙桃、天門、宜昌、恩施、利川、漢川、江陵、黃陂、蒲圻、孝感、荊門、監利、嘉魚、潛江等地。元順帝時有一個名叫務義公的人,從南昌縣遷湖北監利縣倉庫垸的地方。元順帝時,務義公的第三個兒子本任,又從監利縣遷崇陽縣廣南畈。明洪武三年務義公的後人,又因不滿時弊而棄官遷蒲圻王佐山。從可收集到資料記載,務義公,應是從江西遷湖北之始祖。
本任公由南昌遷湖北蒲圻,為蒲圻始祖。
光席公由南昌遷宜昌,為宜昌霧渡河區始祖。
另據湖北仙桃譜碟記載:湖北省的仙桃、監利、洪湖、天門、漢川、嘉魚、江陵等縣的塗姓,都是在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70年)從江西遷來。同時遷來的有萬富、萬福、萬朝、萬翱、萬金、萬全、萬善、萬化等同宗兄弟。
南昌廙公之後,有木熏 公,由江西遷湖北廣濟陶家壠,為廣濟始祖;塗木熏 的四世孫家模遷黃梅阮家街為黃梅始祖。
木熏 公生七子:太興、太成、太填、太原、太敏、太弼、太正,脈分七戶,後嗣江南江北轉遷無常,至家謨公,復由江西新城(今黎川)遷黃梅蔡山、大灣塘,為黃梅盛三戶始祖。
隆公由南昌遷湖北黃陂,復遷孝感,為孝感始祖。
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鎮的塗氏家族,據塗忠甫考證,他們是於清乾隆年間從南昌遷來,始遷祖為光席公和光乘公。現今已發脈十代以上,人丁興旺。鄂西利川市的團堡鎮塗氏家族,是清乾隆年間從江西永修縣遷湖南,再遷湖北恩施及利川市。利川的始祖是塗啟虎公,已傳十代。
湖北隨州市的塗氏後裔分布在隨縣、曾都區及廣水市的各鄉鎮,塗氏宗字:萬遷守成,士在政朝,坤從益德,雲映家恆,道修品立,志理文林,天京發大 ,永久長春,宏運高照, 世代功存。
湖北陽新縣的塗氏,都是明朝時來自江西的始遷祖懿九公及其子隆二公的後裔,至今傳到25代。 塗姓在四川、重慶地區,除重慶市之外主要在雲陽、梁平、德陽等地。雲陽塗氏族譜記載:清朝乾隆廿二年,有名叫開盛公的,由湖北蒲圻舉家遷雲陽,是為雲陽塗姓之始祖。
四川梁平縣塗氏有三支:明初塗均章由江西南昌旅蜀,遇世亂而未返,定居雲龍鎮夏家觀上渡口院發派。至清順治初年,由第七世祖塗應展遷墊江曉興鄉發支派;清順治十三年塗應星由湖南耒陽遷蜀,其後裔定居梁平城東門發派;康熙三十八年塗玉行由江西崇義縣入川,落業謝家灣,其後代定居七橋鎮古居寨發派。 據《雲南通志》記載:明朝以武功定天下後,於洪武十四年設置雲南指揮司,留江西、浙江、湖廣、河南等籍士兵留守,其中江西籍塗姓人員便攜帶家小定居雲南。
雲南石屏縣塗姓家族,是這批留滇贛籍塗姓人的後裔。據石屏《塗氏族譜》記載:石屏塗姓一世祖塗真。塗真原名真奉,江西豐城人,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曾任北平學府教授。塗真生三子(源、淵、澄)已傳二十代。其堂號為「禹公堂。」 河北秦皇島及蔚縣均有塗姓聚居的村落。
秦皇島市原名林榆縣,該縣有塗姓自然村名之為「塗家莊」,具體人數、戶數不詳。該村有一位塗開榮老先生,於民國初年舉家遷東北,先後在沈陽、佳木斯等地居住,最後定居於哈爾濱市。
河北蔚縣塗氏家族,居住在「寇家莊」,據該村塗桂英(女)介紹,他(她)們塗姓是清初由江西南昌遷來,至今已有17代,始祖名叫塗盛,於清乾隆年間舉家由南昌遷蔚縣寇家莊定居。 溫州塗姓宗族多集中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海城鎮(原梅頭鎮),分上塗塗氏大宗、石坦塗氏大宗、嶼門塗氏大宗。三族塗姓為福建赤岸第九世、南昌第二十二世、豫章第四十八世志畦公之後裔。石坦始祖嗣紀公系福建第九世志畦公之長子,於明洪武(公元1370年)自福建江右遷居梅頭石坦立宗;上塗始祖汝宙公、嶼門始祖汝忠公系赤岸第十一世,即志畦公之次子嗣翰公、三子嗣光公之子,於明永樂(公元1424年)自福建赤岸遷居梅頭上塗、嶼門,分立宗祠。
鎮內上塗村、嶼門村、石坦村三族塗姓,同源一脈、團結至親、互敬互愛。嶼門村塗姓人口3200人,728戶;石坦村塗姓人口4500人,900戶。三族塗姓共計人口10849人,2262戶,佔全鎮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海城塗氏子孫衍長人豐,其中有軍政界人士、企業家、農業家、教師、醫師、律師和在讀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等等,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各代子孫精英輩出,人才濟濟。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春秋戰國時期屬吳楚。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舊史學家們稱之為「南蠻」之地。南昌政區獨立設置始於漢朝。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大將軍灌嬰率兵南下,進駐南昌;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立豫章郡,領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設於南昌縣中,希望以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為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韁」。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韁」之意,「南昌」之名始此,從此這塊「南蠻」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稱。
宜黃郡:即今江西宜黃縣。宜黃境域在春秋時期屬吳國。戰國初期屬越國,楚滅越後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九江郡。西漢時期為南城縣域,東漢時期分屬臨汝、南城縣地。三國時期孫吳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年),分豫章郡之臨汝、南城立臨川郡。同年,析臨汝地立縣,是為建縣之始。因縣治在宜、黃二水匯合側,故名宜黃,屬臨川郡。 豫章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宜黃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塗俛,讓公子,宋任黃州知府,封諫議大夫,生子濟。塗濟,字時甫,宋封朝散大夫,資治少尹,生五子:長子塗大任,宋元符三年已卯科(公元1100年)進士,同李釜榜,中書舍人。次子塗大琳,宋元祐六年辛未科(公元1091年)進士,任湖廣漢陽府通判。三子塗大經,宋紹聖元年甲戌科(公元1094年)進士,任南昌太守,「封南昌伯,敕祀鄉賢」。四子塗大明,宋元和元年戊戍科(公元1118年)進士,授湖南善僅知縣。五子塗大節,宋紹興十二年壬戍科(公元1142年)特奏名進士,任河南開封府祥符知縣。塗公五子,俱登進士,為官顯赫,時稱「五桂」,因此,塗氏堂號又稱「五桂堂」,塗氏專用堂聯:「十州世第,五桂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