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電影中的十大術語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中的十大術語

發布時間: 2022-07-01 10:41:33

Ⅰ 電影術語有哪些

cinematograph 電影攝影機, 電影放映機

cinema, pictures 電影院 (美作:movie theater)

first-run cinema 首輪影院

second-run cinema 二輪影院

art theatre 藝術影院

continuous performance cinema 循環場電影院

film society 電影協會,電影俱樂部 (美作:film club)

film library 電影資料館

premiere 首映式

film festival 電影節

distributor 發行人

Board of Censors 審查署

shooting schele 攝制計劃

censor』s certificate 審查級別

release 准予上映

banned film 禁映影片

Ⅱ 常用的電影術語有哪些

白晝電影 場記 導演中心 電影攝影 電影作曲
彩色影片 出畫入畫 電影 電影文學劇本 定格
本色演員 傳記片 電影表演 電影演員 動畫片
插曲 大特寫 電影歌曲 電影音樂 動作銜接
長焦距鏡頭 淡入淡出 電影節 電影語言 多機拍攝
長鏡頭 導演 電影明星 電影院線 多銀幕電影
分鏡頭 合成鏡頭 劃入劃出 剪輯師 卡通
分鏡頭劇本 後景 畫外音 剪紙片 拷貝
風景片 黑白影片 環形電影 角色 科學幻想片
歌劇片 後期合成 混合錄音 教學片 科學教育影片
歌舞片 後期製作階段 紀錄性藝術片 近景 科學普及片
跟鏡頭 滑稽片 紀錄影片 驚險片 空鏡頭
功夫片 化入化出 間諜片 劇照 恐怖片
故事影片 化裝師 剪輯 軍事教育片 球幕電影
拉鏡頭 連台本片 木偶片 配對白 前景
類型演員 美術師 內景 配音演員 強盜片
歷史片 美術影片 鬧劇片 片頭音樂 搶拍
立體電影 蒙太奇 擬音 片頭字幕 切出切入
圈入圈出 社會片 聲畫同步 特技攝影師 同期錄音
全景 攝影棚 實景 特寫 童話片
全景電影 攝影師 水墨動畫片 體育片 推鏡頭
全息電影 聲畫對列 特技美術師 替身 推理片
閃回 外景 文獻影片 無聲電影 舞劇片
舞台藝術紀錄片 性格演員 有聲電影 折紙片 中景
西部片 譯製片 遠景 偵探片 主角
喜劇片 音畫平行 災難片 政治片 主題歌
系列片 音畫同步 戰爭片 製片人 主題音樂
先期錄音 音樂片 遮幅寬銀幕電影 製片主任 音畫對位
新聞影片 銀幕

Ⅲ 提供一些電影專業術語,例如:蒙太奇

場面調度
創新獨白
文藝黑線專政
庫里肖夫效應
電影聲音
記錄美學
作者電影
類型電影
景深鏡頭
非職業演員
1.場面調度一詞來自法語,原指舞台上處理演員表演活動位置的技巧。在電影藝術中,它包括演員調度和攝影機調度兩個方面。構思和運用電影場面調度,須以劇情、人物性格、人物關系為依據 。利用場面調度 ,可以在銀幕上刻畫人物、渲染氣氛、交待時間間隔和空間距離,對造型也起著重要作用。
演員調度分為:①橫向調度,即演員從畫面的左或右方橫向運動;②正向或背向調度,即演員面向或背向鏡頭縱向運動;③斜向調度,即演員沿與鏡頭水平線成夾角的線路作正向或背向運動;④上下調度,即演員從畫面上方或下方垂直向相反方向運動;⑤斜上斜下調度,即演員在畫面上方或下方沿與鏡頭垂線成夾角的線路向反方向運動;⑥環形調度,即演員在畫面中作環形運動;⑦無定形調度,即演員可在畫面上自由運動。演員調度的著眼點,不僅在於演員在畫面中構圖的美感,還應遵循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動作邏輯。
攝影機調度的形式即攝影機的運動形式,如推、拉、搖、跟、移、升、降等;根據鏡頭位置可分為正拍、反拍、側拍等;根據鏡頭角度分為平拍、仰拍、俯拍、旋轉拍等。
電影場面調度是演員調度與攝影機調度的有機結合,它們相輔相成,都以劇情發展、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所決定的人物行為邏輯為依據。這兩種調度的結合,通常有以下 3種方式:①縱深調度,即在多層次的空間中配合演員位置的變化,充分運用攝影機的多種運動形式,例如跟拍一個人物從一間房間走到屋子深處的另外幾個房間。這種調度利用透視關系使人和景的形態獲得較強的造型表現力,加強三度空間感。②重復調度。在同一部影片中,相同或近似的演員調度或攝影機調度重復出現,會引起觀眾的聯想,領會其內在的聯系,增強感染力。③對比調度。如調度上的動與靜、快與慢再配以音響的強弱、光影的明暗則會使氣氛更為強烈。
場面調度與蒙太奇並不相悖,這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段如果能夠相互結合相互融合,電影會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Ⅳ 電影評論的常用術語有哪些

「空鏡頭」,即指跟劇情有關、只有景物沒有人物的鏡頭。
「拉鏡頭」,拍攝物不動,鏡頭逐漸後拉,畫面由局部逐漸擴展到整體。與此相反的是「推鏡頭」,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中阿麗婭被丟進廢水溝時用的就是「推鏡頭」

「一鏡到底」,一個鏡頭從頭拍攝到底,為了達到「一鏡到底」的效果,可以使用拉鏡頭、推鏡頭、搖鏡頭、移鏡頭等手段,但不能剪,不能斷。

Ⅳ 找一些拍攝電影時的專業術語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具體製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藉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創用。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

出畫入畫

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圈入圈出

「劃」的一種變化。以圓圈的方式,從畫面中心圓點開始逐漸擴大(圈出),或以圓圈將整個畫面逐漸收縮為圓點(圈入),並由下一個畫面所取代。有時圈入也用於強調或突出畫面上某一細節部分。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干凈、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往往用於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採用這種銜接方式。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並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淡入淡出

也稱「漸顯漸隱」。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後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並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隨著電影節奏的加快,今已較少採用。

劃入劃出

簡稱「劃」。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狀的線,將前一個畫面劃去(劃出),代之以後一個畫面(劃入)。一般適用於表現節奏較快、時間較短的場景轉換;尤其是在描寫同時異地或平行發展的事件時,劃的組接技巧有著別種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處在於,如處理不當,容易使觀眾意識到銀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畫面形象的真實感。

化入化出

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並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並往往有某種寓意。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長鏡頭

「短鏡頭」的對稱。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一般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其中運動長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由於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方式統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境、突出人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長鏡頭的拍攝,由於不會破壞事件發生、發展中的空間與時間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類型電影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好萊塢佔主流地位的一種影片製作方式的統稱。電影藝術在其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電影所特有的不同類型的影片。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的題材、技巧和格調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疇、種類或樣式。例如,好萊塢電影最重要類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獨特的題材領域、自然背景、地區特徵乃至於場景、服裝、道具等造型元素,並由此產生這一類型獨有的敘事方式、形象構造、場面調度等藝術手法。其他類型如喜劇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偵探片、恐怖片、戰爭片、社會片、倫理片、幻想片、心理片、歷史片、傳記片、愛情片、兒童片、體育片、災難片等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徵。類型電影是藝術產品商業化、標准化的表現形態,多以觀眾喜愛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觀眾感興趣的流於程式化的情節,富於刺激性的圖解式的銀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觀眾;但由於它保留了歷年來藝術家們卓有成效的創造,形成電影自身的傳統,並隨著時勢的推移不斷有所變化,符合大眾化藝術的要求,因此為好萊塢電影贏得廣大的國際市場,並為其他國家商業電影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導演個人風格的強調、各國新電影流派的興起、觀眾審美情趣的變異,電影類別及其內涵、技法、形式、界限均發生很大變化。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後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後面或靠近後邊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後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鏡頭的空間深度,從而構成場景的典型環境和生活氛圍。攝影機取俯角拍攝時,畫面中後景的表現最為明顯。在某些場面處理中,後景即構成背景。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後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前景。

近景

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視距比特寫稍遠。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系方面,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近景有時也用於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攝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鏡頭,一般稱為「中近景」。

前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並有助於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在某些移動攝影中,藉助前景的變化與更迭,可增強鏡頭的運動感與節奏感。前景應與畫面內容有機結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會破壞畫面的統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現的主體。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後景。

內景

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內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氣、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同時較易於創造出所需的環境氣氛和視覺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資大,製作費時,某些場面容易顯露人工痕跡,缺乏真實感。因此,導演為了追求場面真實,近年多採用實景拍攝。

實景

非人工搭制的場景。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製片成本,也有利於加快攝制進度。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外景

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於表現地方色彩或民族特色。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並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徵和時代氣息。

遠景

攝取遠距離人物和景物的電影畫面。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遠景可用以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群活動,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同時,遠景也常被用來抒發情感、創造意境,即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內心波瀾。

場記

影片拍攝階段的一項工作內容,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主要任務是將現場拍攝的每個鏡頭的詳細情況:鏡頭號碼、拍攝方法、鏡頭長度、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音響效果、布景、道具、服裝、化裝等各方面的細節和數據詳細、精確地記入場記單。由於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場景和數百個鏡頭進行拍攝的,拍攝時不能按鏡頭順序進行,因此,場記所作的記錄有助於影片各鏡頭之間的銜接,為導演的繼續拍攝以及補拍、剪輯、配音、洗印提供准確的數據和資料。影片完成後,這些記錄還可供製作完成台本之用。

導演

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化裝師

影片的重要創作人員之一。化裝師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美學素養、繪畫基儲歷史知識和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夠掌握並熟練地運用化裝技法和技巧,帶領和指導助手完成影片所規定的化裝任務。化裝師根據影片總體造型設計的要求和演員形貌的特點,設計角色的化裝造型,指導製作各種化裝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試裝和定型。在拍攝過程中,化裝師負責保持人物造型的連貫性,並隨著人物性格、情緒、年齡、境遇等因素的變化,予以相應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實感。

美術師

舊稱「布景師」、「美工師」。影片造型設計的主要創作人員。美術師的工作,從研究劇本開始,由分析人物入手,根據劇情和劇本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資料積累,進行影片的造型設計。即以化裝、服裝、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創造劇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間環境——符合人物規定情境、具有時代感和地域特點、並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較多動作支點、有利於場面調度和拍攝的藝術空間。美術師應具有較高的文藝素養和繪畫造型能力,並能熟練掌握影片視覺體現的特有規律;應善於組織和指導有關美術造型部門的工作,以努力體現總體設計意圖。

特技攝影師

電影特技鏡頭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與特技美術師合作,研究確定設計方案,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攝影設備,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以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特技美術師

也稱「特技設計」。電影特技鏡頭的設計者和拍攝工作的組織者,與特技攝影師合作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特技美術師兼有電影造型的藝術修養和掌握電影特技工藝技術的能力,能繪制特技鏡頭的畫面氣氛圖,勝任各種透視合成鏡頭所需的繪畫和模型加工等。在與特技攝影師研究確定具體拍攝方案後,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完成特技鏡頭的拍攝任務。特技美術師提出的特技鏡頭設計方案,須能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總體造型融為一體,並充分考慮到逼真、安全、經濟、省時等要求。

製片人

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製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

製片主任

攝制組的行政領導者與組織者。根據分鏡頭劇本及導演的創作意圖編制和執行攝制計劃和成本核算,參與選擇演員,確定外景地點,審核布景設計等工作。對影片的政治思想內容和拍攝進程負主要責任,同時也對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負責。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由多台攝影機同步攝制,多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種。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於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由於視野開闊,具有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由於設備復雜,放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僅半小時左右。環形電影院不能兼放普通影片,故限制較大,難以推廣。

多銀幕電影

以特製放映機在多塊銀幕上同時映出不同畫面的電影。觀眾在觀看主要畫面的同時,還能在其他銀幕上看到有關細節。多銀幕電影可以豐富影片內容,加深觀眾對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拍攝及放映均採用超廣角魚眼鏡頭,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由於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後,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遮幅寬銀幕電影

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一種非變形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使畫面高寬比由原來的1:1.33,變成1:1.66至1:1.85,能得到與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拷貝

英文的音譯,意為「摹本」、「復製品」。用作電影術語,指以正片從電影底片復印出供放映用的影片。

後期製作階段

混錄雙片製作階段和完成片製作階段的總稱。攝制組在完成對白雙片,並經審查通過後,即進入後期製作階段,其中混錄雙片製作包括配錄效果、音樂和混合錄音;完成片製作階段包括洗印部門底片剪接(通稱「套底」)、配光和沖洗光學混合聲底,以及印出原底校正拷貝和標准拷貝。

配對白

後期錄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指演員為剪輯完成的後期錄音影片或譯制影片配錄人物對話、獨白等。演員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須反復觀看銀幕上放映的鏡頭,熟記鏡頭中的表演,並使自己的聲音、情緒和口型與銀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影片製作中先錄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多用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還音進行表演。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面結構的作用。(2)音畫對立。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例如在故事片《天雲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後的不幸。

音畫平行

也稱「音畫並行」。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影片中音樂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其基本特點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音畫平行的音樂。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常用於動畫影片。美國美術電影導演沃爾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導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運用音畫同步的藝術處理。因而音畫同步的音樂,也稱「米老鼠音樂」。也常用於歌劇片、舞劇片、戲曲片或喜劇樣式、驚險樣式的故事片中。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國影片《孫中山》中,北伐軍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畫面與腳步音響同步出現,然後音樂也同步出現,腳步聲與音樂的低音聲部相結合,加強了音樂的低音,顯得更加雄壯和緊張。

Ⅵ 電影中的術語

電影英語術語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8-5-18 20:07 | 提問者:huoch86hc | 檢舉 就是影片片頭或片尾出現的那些,比如導演,主演等英語中如何表示,簡單的知道,但有的很相近,分辨不清,請高手指教,如何用中文翻譯,另外介紹一下著名的電影出品公司,比如21世紀福克斯等,多謝
最佳答案 電影工作人員稱謂

director 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副導演,助理導演
procer 製片人
playwright 編劇
cameraman 攝影師
assistant cameraman 攝影助理
stagehand 舞台工作人員
lighting engineer 燈光師
prop man 道具員
art director 布景師
film cutter 剪輯師
sound engineer 錄音師
script holder 場記員
distributor 發行人
cast 演員陣容
film star 電影明星
leading role 主角
supporting role 配角
guest player 客串
stuntman 特技替身演員
extra 臨時演員
lighting 舞台燈光
property 道具
special effects 特技
slow motion 慢鏡頭
editting 剪輯
sound recording 錄音
sound effects 音響效果
mixing 混錄
bbing 配音

Ⅶ 告訴我一些電影相關的術語

ABERRATION 像差
攝影影頭因製作不精密,或人為的損害,不能將一點所發出的所有光線聚焦於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變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ABSOLUTE FILM 絕對電影
一種用抽象圖形來詮釋音樂的影片。由德國羊腸小道前衛電影導演奧斯卡費辛格於1925-1930年首創。

ABSTRACT FILM 抽象電影一種通過影片的剪輯、視覺技巧、聲音性質、色彩形狀以及韻律設計等,來表達意念,給人一種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覺的電影。

ACADEMIC EDITING 學院式剪接
一種仔細依循電影劇情發展過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是在於重建一個事件的全部過程,維持電影劇情發展的流暢性。因這種剪接方式不會引起觀眾對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時也被稱為「無痕跡剪接」,是好萊塢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 影藝學院片門
由美國影藝學院推行的一種電影片門規格,主要是用於35毫米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此種規格寬高比例為1.33:1。亦稱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 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影藝學院於1972年設立的獎項,每年頒給表現傑出的電影工作者。每一個獎項最多有五個提名。個人項目獎,可以提高演員或電影工作者的身價。

ACADEMY LEADER 影藝學院導片
依據影藝學院所設定的標准,連接在放映拷貝首尾的一段膠片。導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數的數字、放映記錄和其他信息,便於放映師裝片和換片。導片不僅有保護影片的功能,同時可使放映機從起動到第一格畫面到達放映機片門之前,達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 影藝學院遮片由影藝學院規畫出來的一種遮掩攝影機部分片門的裝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 SCIENCE 美國影藝學院(台)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大陸)
成立於1927年,宗旨是「提升電影媒體的藝術品質,提供電影工業不同部門及技術的普遍交流,促進動技術研究與文化發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標」。該學院最知名的是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STANDARDS 影藝學院標准
指美國影藝學院所訂立的技術規格,以在電影工業界推行標准化的作業方式。包括:影藝學院畫面(ACADEMY FRAME),影藝學院導片(ACADEMY LEADER),影藝學院遮片(ACADEMY MASK)

ACCELERATED MONTAGE 加速蒙太奇
一種剪接的技巧,目的在於增強動作在影片中的加速度效果。在電影剪接中,常常是用加速蒙太奇的手法來處理追逐場面的高潮。原理是將發生過和的每一個連續動作的畫面予以減短,或跳過去不用,造成節奏加快的視覺效果。

ACE 美國電影電視剪接師協會 AMERICAN CINEMA EDITORS的簡稱。
美國一個專業的電影電視剪接師組織,每年為評選的最佳影片剪接頒發EDDIE獎。

AD LIB 即興台詞
未寫在劇本中,由演員隨興表達的對白或妙語。
ADAPTATION 改編
將故事、小說、戲劇或其它適合透過電影媒體來處理的作品搬上銀幕。

AGENT 經紀人
在授權下,代理他人發言和做決定的人。在好萊塢,經紀人通常可抽取百分之十的傭金,甚至分享影片利潤。

AGIT-PROP 政治教育電影
俄文AGITATSIYA-PROPGANDA一詞的縮寫,原意為鼓動、宣傳,是一種教育群眾,宣揚政治理論和政治理想的工具。

ALEATORY TECHNIQUE 即興技巧
指影片的全盤或部分內容透過即興狀況來發展,沒有事先架構的意念與形式。如羅勃.阿特曼的《婚禮》(1978)。

AMAMORPHIC LENS 變形鏡頭
一種可以使寬幅度的場面,被壓縮入標準的畫面區域的光學透鏡。1927年由亨利.克瑞雄根據中國的哈哈鏡而發明。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在1953年拍攝《聖袍千秋》時,第一次使用這種鏡頭。

AMBIGUITY 曖昧性
電影在表達意念時,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雙重或多重意義,造成不定向的指涉和更為復雜、矛盾的結果,就叫曖昧。由於這種曖昧性是以多重意義為基礎,有時亦譯作「多義性」。在電影中,曖昧性的產生可來自影像、劇情、剪輯、聲音和表演等元素,有時也建立在這些元素的對比關繫上。劇作家路易吉.皮藍德婁是戲劇曖昧手法的先驅,代表作為《六個尋找作家的劇中人》。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美國電影學院
創立於1967年,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宗旨是「保護美國電影的傳統,並促進其藝術發展」。

AMERICAN MONTAGE 美國式蒙太奇
一種表達時間飛逝,或故事發展摘要的剪接技巧,始於1930年代的美國好萊塢。此技巧的特點,在於利用一連串短促的報紙標題鏡頭告訴觀眾事情發展。如影片《教父》(1972)。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
成立於1919年,由好萊塢主要電影攝影師成立的同業協會,簡稱「A.S.C.」宗旨是「促進電影攝影的藝術」,會員採用邀請制。

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美國標准協會
簡稱「A.S.A」,該協會於1930年開始為電影、攝影及電視,建立技術的標准,即「ASA標准」。該協會於1966年改名為美國標准學會(USA STANDARDS INSTITUTE)

AMERICAN STUDIO YEARS 美國片廠時代
盛行於1925年到1960年,片廠時代的影片,都以高品質的技術來增進其吸引力,吸引廣大的觀眾。電影製作高度分工,攝制過程的每階段都以生產裝配線的方式處理。典型做法是一窩蜂跟拍受歡迎的類型電影,且敘述的慣例和公式不斷重復,產生許多受歡迎的電影類型:歌舞片、警匪片、西部片、愛情片、喜劇片和劇集。

ANAGLYPH 立體電影
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 ANIMATION 動畫
逐格拍攝平面圖畫或立體物體,使它產生運動幻覺的一種電影。卡通片是最常見的一種動畫,還包括木偶動畫、剪影動畫、實體動畫等。拍攝時,一個動作往往被分解成數十幅圖畫,然後再以每格1/24秒的速度逐一拍攝。
動畫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有關摔角的連續性壁畫,以及古希臘陶器上的運動員連續動作。中國的皮影戲則是最早用光影反映在布暮上的動畫雛形。

ANIMATION CAMERA 動畫攝影機
一種裝有停頓馬達的攝影機,可單格拍攝,拍攝時裝在動畫攝影台上,可垂直移動,以改變被攝影的影像大小,或產生變焦的效果。

ANIMATION SCHOOL OF VIOLENCE 暴力派動畫
以鬧劇或極端暴力的動作為主要喜劇要素的卡通片流派。這種卡通片以德克斯.艾佛瑞的作品為典型。

ANIMATION STAND 動畫攝影台
泛指動畫攝影師所使用的基本工作器材,包含一架動畫攝影機,攝影機支架,以及一個精細構造的平台,以供拍攝動畫作品。

ANIMATOR 動畫設計
動畫影片中負責繪制原畫的工作人員。

ANSWER PRINT 校正拷貝
從剪輯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聲拷貝,用於解答製片對影片的最後面貌所持的疑惑。

ANTAGONIST 反派角色;
反面力量電影或戲劇中與主角對立,使劇情產生戲劇性沖突的角色或力量。如《星球大戰》(1977)中的黑武士,《北方的南努克》(1922)中的原始環境。 ANTI-ABRASION COATION 保護膠片
製片時用於保護影片的薄膠片,以防止影片被劃傷或其它損壞。

ANTICLIMAX 反高潮
在電影最後解決沖突時,沒有出現觀眾所期待的情節,使觀眾感到失望的情節設計效果。如偵探經典作品《大沉睡》(1946)中,自始至終無人了解兇手是誰,就是反高潮的一種手法。

ANTIHERO 反英雄
電影、戲劇或小說中的一種角色類型。他們富有同情心,但以非英雄的形象出現,通常對社會、政治和道德採取冷漠、憤怒和不在乎的態度。《畢業生》(1967)中的達斯汀.霍夫曼和《安妮霍爾》(1975)中的伍迪.艾倫,是現代喜劇中反英雄典型。

APERTURE 片門 攝影機或放映機
鏡頭後的一個與底片規格相符合的框口,拍攝或放映時,每一個畫格經過這個地方要停一下再走,完整地接受曝光或投影出去。亦稱 PICTURE GATE。

A-PICTURE A級片
源自美國1930年代的術語,用來指兩部同時上映的影片中,品質較佳的那部電影,或是預期有大量觀眾群的電影。A級片中多半由大明星主演,而且相當講究豪華的美術布景。

APPLE BOXES 墊腳箱
因在早期電影製作中,常用裝蘋果的木箱來解決演員或物體高度的問題,故將墊腳箱叫作蘋果箱。

ARC LAMP 弧光燈
一種強光燈,由於色溫與日光的色溫相當接近,常被用來當作室外彩色攝影的照明。 ARC SHOT 弧形運動鏡頭
攝影機以圓形或半圓形的運動所攝得的鏡面。此類鏡頭可以為一個場面提供多變化的視覺層次。克勞德.李洛許在《男歡女愛》(1966)的結尾,便使用了此類鏡頭來捕捉重逢戀人的熱烈擁抱。

ART DIRECTION 美術設計
為影片造型進行設計和製作。通過布景、道具、服裝等的設計,來創造畫面造型、地方色彩、時代精神、民族色彩及人物造型等具有藝術感染力的銀幕形象,是電影藝術中重要組成部門,在電影的分工上由美術指導負責。

ART DIRECTOR 美術指導;
藝術指導原指負責影片中布景設計的人。近來常被稱為「製作設計」(PRODUCTION DESIGNER),負責協調燈光、攝影、特效、服裝、道具、剪接各組人員的工作設計整體的視覺風格。

ART HOUSE 藝術電影院
指放映不屬於商業主流電影的電影院。藝術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重視電影本身的品質,較不注重商業吸引力,如當代重要導演的影片、獨立製片影片、影史的經典作品,及發行有限的前衛及實驗電影。亦稱 ART THEATER。

ART THEATER 藝術電影院
指放映不屬於商業主流電影的電影院。藝術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重電影本身的品質,較不注重商業吸引力,如當代重要導演的影片、獨立製片影片、影史的經典作品,及發行有限的前衛及實驗電影。亦稱ART HOUSE。 ARTIFICIAL LIGHT 人工光
相對於自然光的燈光照明。

ASPECT RATIO 畫面比例影像放映在銀幕上的寬高比例。國際標准規格為1.33:1,遮幅寬銀幕影片為1.85:1。

ASSEMBLE 順片
剪接的第一道手續,剪接人員根據拍攝進度將每場景的待用鏡頭,依劇情順序接成一條帶子。接好的帶子被稱為粗剪拷貝,它可供精剪做基礎。

ASSOCIATE PRODUCER 聯合製片人;
策劃 協助電影製片人製作影片的人。

ASTIGMATISM 像散性
攝影機鏡頭的一種缺陷,使入射光不能一致地集中焦點,導致影像變形。這種現象在畫面的邊緣特別明顯。

ASYNCHRONISM 音畫分立
指影片上的聲音和影像不相符。主要是由於音畫合成做得不精確而致,如演員的口形與所講的話不相符(不對嘴)。但有時是為了特別的表現意圖而刻意為之。

ASYNCHRONOUS SOUND 非同步聲
與影像不同步的聲音。非同步聲可以在聲音和影像之間創造反諷,可以對情況進行嘲諷,更可以把不同的時空用種種有表現力的手法聯結起來,使觀眾情緒更加投入。

AUDIENCE RATIING 賣座率
一種判斷影片受不受觀眾歡迎的標准。

AUDIENCE SHARE 收視率
在某一地區范圍內,收看某一電視節目家庭所佔的比率。
AUDIMETER 自動播音記錄器
用於1250個家庭中,調查家庭收視習慣的一種裝置。 AUDITION 試鏡
用拍攝一段影片的方式,來決定某人是否適合當演員,或某演員是否適合於演出一部影片中的某個角色。

AVANT-GARDE 前衛電影
指在形式與內容皆超脫既有形態,帶有實驗色彩的電影流派。抽象電影、絕對電影、純粹電影、地下電影等等都屬於前衛電影。

BABY 寶貝
電影攝影機的昵稱。

BABY DROP 小布景
一種小型的布景,通常置於一些布景的後面,例如在窗子外放一幅風景畫或一張建築物照片,而造成窗外別有天地的效果。

BABY SPOT 小型聚光燈
只有500-750瓦的聚光燈。

BACK LOT 露天片廠
片廠的露天區域,用來拍攝外景。

BACK PROJECTION 背面放映合成
以放映在銀幕上的影像為背景,配合前景中的真人實物來攝制一個場面的方法之一,拍攝時,背景影像是從銀幕後面放映出來的。

BACKGROUND MUSIC 背景音樂
電影聲帶上,伴隨場景的音樂。可以是另外附加上去的配樂,也可以來自收音機等現場的音源,後者亦稱「現場音樂」(SOURCE MUSIC)。 BACKGROUND NOISE 環境音
為增加場景的真實程度,在聲帶上添加的不清晰人聲和其它聲音,如:街道雜聲、人群擾叫聲和交通噪音等。

BACKSTAGE MUSICAL 後台歌舞片
指將情節擺在以舞台維生的人物身上的一種歌舞影片。如《四十二街》(1933)。

BAFFLE 1.隔音牆
錄音間或攝影棚內使用的活動牆板,通常一面為吸音材料,另一面為隔音及反射材料。其作用是減少錄音間內各音源之串音,或利用牆板兩面不同的吸音特性,調整音源的音質。

2.羽形擋光板
裝在燈具前的氣窗式擋光板,用於在不改變色溫的情況下調整光線的方向、控制光線的強度。

BARNEY 軟式隔音罩
一種軟性覆蓋物,由數層絕緣材料製成,包在攝影機上,可降低錄音時的噪音,並具有隔絕高溫或低溫的作用。

BASHER 手燈
一種小型多用途的攝影棚燈光,發光強度介於250到500瓦,可用為散光燈,也可用作聚光燈。

BELASCO TENDENCY 貝拉斯柯風格
歷史上用來形容舞台藝術中外觀擬真的術語,引申指電影、戲劇的場景外觀設計十分逼真。

BENSHI 辯士
無聲電影時期,在日本電影里當場為觀眾講解劇情的人。早期台灣電影院亦有此職。

BERLIN FILM FSETIVAL 柏林電影節
成立於1951年,每年仲夏舉行,所頒發的最佳影片獎項為金熊獎。是全球四大國際電影節之一。

BICYCLING 跑片
指在電影拷貝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使幾家戲院能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經電影製片商授權,各戲院將放映時間錯開,由跑片員騎自行車或摩托車來回運送單卷拷貝。如今也有人將備用拷貝稱為跑片拷貝(BICYCLE PRINT)。

BIN 掛片桶
剪接室中的大開容器,用於剪接及看片時盛放未捲起的影片,通常由纖維材料製成,或在內層附上布袋,以減少影片磨損,上端懸有加釘子的木條或鐵絲,在剪接時用來垂掛影片。

BIOGRAPHICAL FILM 傳記影片
根據公眾人物生平而拍攝的影

BIRD』S EYE VIEW SHOT 鳥瞰鏡頭
從被攝物的正上方直接攝下的鏡頭。

BIT PART 小配角
電影中的小角色,通常只有幾句台詞,或在電影中具有某一片刻的戲劇意義。亦稱「特約演員」。

BLACK COMEDY 黑色喜劇
從悲觀、恐怖、失望和痛苦的世界觀顯現幽默趣味的電影類型。如《奇愛博士》(1963),《二十二支隊》(1970),《小姐撞到鬼》(1981)

BLACK MARIA 黑囚車攝影棚
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1893年愛迪生建於新澤西實驗室附近。

BLAXPLOITATION FILM 黑人剝削電影
美國1970年代針對黑人觀眾品味所拍攝的商業影片。這類影片在設計上多以黑人演員和高度煸情的故事,以及聳動強烈的犯罪情節和超人式的主角為主,代表作《黑豹》(1971)。

BLEACHING 漂白
指彩色片在沖洗階段,顯影後,將彩色底片上的顯影葯膜轉為鹵化物的過程。

BLEEDING 滲色
指影片上影像之間反差過大的區域產生色粒子擴散的一種現象。

BLIMP 隔音罩
一種消音裝置,攝影機置於其中,可防止其發出的機械噪音在錄音時被麥克風錄進去。

BLIND-BIDDING 盲目投標

指在看不到影片試映的情況下,為一部影片的放映權進行買賣交易的行為。亦稱「買片花」(BLOCK-BOOKING)。

BLOCK BUSTER 超級強片
指一種大製作影片,這種影片的特色是:投資大,明星多,場面壯觀,製作水準高。

BLOCK-BOOKING 買片花
指好萊塢製片公司在開始投資和發展自己院線時,所採用的一種影片發行和租映的方式,放映商要購買某家製片公司的影片,就必須連帶買下這家公司該年計劃完成的其它影片。

BLOCKING 布局
電影畫面構圖中,對環境的布置、人物地位的調度、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和景物的關系等的安排。

BLOOM 噴霧減光在鏡頭或任何玻璃表面噴上特殊的透明劑,以減少光線的反射。

BLOOP 消音片
位於聲帶接合處的小塊不透明膠片,以消除聲帶經過聲音磁頭時所發出的卟嚕聲。

BLUE COATING 藍衣鏡頭
一層位於鏡頭表面的薄膜,呈藍色,用於改善鏡頭傳送光線的能力,並防止不必要的偏光和散光。

BLUE SCREEN PROCESS 藍幕遮片合成
在攝影時,前景動作作襯空白的藍色布幕,布幕的顏色和亮度必須足以使它在彩色底片上所產生的顆粒密度大於前景部分。拍攝完後,利用濾色的技術在暗房做出兩條遮片,然後再與分開拍攝的背景動作進行合成。是運用十分普遍的一種特技攝影方式。

BODY MAKE-UP ARTIST 身體化妝師
負責除頭、頸、手等部位化妝的化妝師。

BOMB 票房慘敗
指賣座極差的大製作電影。如《埃及艷後》(1962)、《天國之門》(1980)。

BOOKING 買片排擋
電影發行商與戲院之間為一部影片的放映事宜而達成的合約協議,約明影片放映地點、放映次數、租借費用或票房收入扣除多少百分比等等條件。

BOOM 攝影機托架
一種類似起重機的活動裝置,可讓攝影機移入或越過場景,由不同的高度或角度連續拍攝單一動作或整段影片,使畫面顯得流暢而富於變化。

BOOSTER 1.增壓器
用來提高攝影燈光電壓伏數的一種發電機。
2.增感劑
一種特別強性的顯影劑。

BOX OFFICE 票房
一部電影放映期間累計之總收入,亦稱「GROSS」。

B-PICTURE B級片
指美國1930到1950年代,兩部同時上映的影片中較差的影片。現一般指低成本或低品質的影片。

BREAKDOWN 支配表依場景和天次列出影片拍攝時所需事物的明細表。

BRIDGING SHOT 銜接鏡頭
用來掩飾時空跳躍或其它不連戲情形(與劇情不連續)的鏡頭

Ⅷ 求一些電影專業術語的名詞解釋

自1926年至1929年,上海民新公司在4年內共攝制了20部影片。黎民偉邀請了歐陽予倩、卜萬巷、侯曜、孫瑜等擔任編導,然而,正當「上海民新」的事業到達頂峰之際,他最費心血拍攝的《木蘭從軍》卻令他虧蝕嚴重,上海民新倒閉。此時,羅明佑向他提出合作,妻子林楚楚也從旁鼓勵。他們創辦了「聯華影片公司』,打出「復興國片,改造國片」的旗號,拍攝《故都春夢》。同時開拍《野草閑花》和《戀愛與義務》,後者由阮玲玉主演,可是,後來阮玲玉的突然去世,影響了「聯華」的號召力。再加上1937年抗戰爆發,聯華公司被敵偽勢力查封。1941年,香港淪陷,製片廠被毀,黎民偉將財產變賣,得款分給員工還鄉。因拒絕與敵人合作,全家逃亡到廣西,參加了歐陽予倩主持的廣西省立藝術館。在生命的後期,他帶病堅持電影的技術革新。北京電影洗印廠曾聘請他當廠長,但因重病纏身,未能應聘。

大製片廠制度的特點是:(1)嚴格分工;(2)製片人專權;(3)發展壟斷性企業

法國批評家將犯罪片和匪幫片歸結為黑色電影類型(the film noir),其起意是因為法國的犯罪小說大都是黑色封面。黑色電影的類型,成為好萊塢更為復雜的一種風格。它兼有偵探、匪幫、城市戲劇影片的風格,其背後潛伏的是一股悲觀的黑色的暗流。在美國,弗蘭克.塔特爾的《供出租的槍》(1942)開創了黑色電影的時代。大部分黑色電影都帶有冷戰時代的印痕。黑色電影最早的代表作之一為霍克的《睡大覺》(1946)。這是根據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改編的。繼後,拉烏爾.沃爾什拍了弗洛伊德式的《狂熱》(1949),弗里茨.蘭拍了宿命的《大熱》(1953)。這都是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在人們印象中最深刻的要算尼古拉斯.雷的《他們在夜間生活》(1948)。朱爾斯.達辛的《裸城》(1948)和約翰休斯頓的《柏油森林》(1950)利用城市背景淋漓盡致地表現黑色電影所有的要素。塞繆爾富勒的《南街上的小偷》(1953)很好地利用了冷戰心態來拍攝黑色電影。

太陽族電影是日本50年代出現的幾部電影的總稱。

太陽族,是日本當代作家石原慎太郎1955年出版,並獲得當年芥川獎的小說《太陽的季節》中主人公的統稱。他們是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自幼嬌生慣養,不學習、不勞動,生活奢侈、放盪,不遵守社會秩序,不講道德倫理,藐視一切、醉生夢死,是純粹的家庭與社會的寄生蟲。因此,人們稱這種內容的日本作品為「太陽族文學」,同類內容的日本電影為「太陽族電影」。

最早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太陽族電影,是古川卓已導演、根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的《太陽的季節》。此後,石原慎太郎本人據他的另一部小說改編、由中平康導演的《瘋狂的果實》,中平康另一作品《夏天的暴風雨》及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由市川昆導演的《處刑的房間》相繼出現。太陽族電影的最後一部是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而由堀川弘通導演的《日蝕的夏天》。

太陽族電影總共只有5部,從它的興起到結束只有5個月。太陽族電影對太陽族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批評態度,但由於它描寫的主要是性和暴力,本身也有不可否認的反社會性的一面,所以當時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然而它給日本影壇留下了不可輕視的影響。以後,以描寫性和暴力為內容的影片大肆泛濫,其源蓋出於此。

Hammocking: 吊床效應
一種電視節目編排策略.將一個新的或較弱的節目安排在兩個受歡迎的節目中間播出, 以期提高中間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頻道專業化是我國電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在電視業逐漸成熟、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按照專業化原則對電視頻道進行改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簡介:「新德國電影」運動發軔於1962年春天的奧勃豪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家聯名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稱「舊電影已經死亡,我們對新電影滿懷信心。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電影語言……我們要創造的電影應該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這個宣言本身就是人類對話精神的體現,此後德國電影逐漸擺脫傳統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走向世界,成為當時歐洲電影與世界電影對話的新的一極。

「新德國電影」的電影家在電影的題材、敘事結構、風格以及造型語言的運用上各有建樹,異彩紛呈。然而,他們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對電影藝術詩學特徵的探索卻有著某種美學的一致性。即重新確認電影的敘事功能,並將其納入宏觀的歷史視野,將歷史創傷和戰後德國重建的陰暗畫面交織展開,賦予歷史思辨色彩和哲學深度。他們重視電影的大眾性文化特徵,從而克服了現代主義曲高和寡的藝術封閉性,在較高層次上達到了理性思辨與現實形象、電影審美與大眾觀賞性的生動融合與有機統一。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上鏡頭性Photogenie
1919年,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家路易·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提出的對電影藝術特性的稱謂,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兩片語合而成。「上鏡頭性」的理論內涵是: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適宜用光學透鏡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朴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而且認為惟有處於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最具有「上鏡頭性」。
「上鏡頭性」包括四個主要元素:
1�裝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鏡頭構圖和各種景別的運用;
2�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據不同用法賦予對象以特殊含義;
3�節奏,首先指比例平衡,是在「裝置」、「照明」和「假面」各元素之間起著平衡聯系和邏輯統一作用的、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術現象」和創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產物;
4�假面,指演員。「上鏡頭性」通常亦指演員或「明星」的面孔攝入鏡頭後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純外在視覺印象。

以上資源均來自網路,關於新興電影運動並未找到確切解釋 ,建議從圖書館的影視分類里,查找電影學概論。尚有不完善 的地方,多包涵了。

Ⅸ 電影相關術語

中青網》大網路》藝術長廊》電影沖擊波》電影術語

白晝電影 場記 導演中心 電影攝影 電影作曲
彩色影片 出畫入畫 電影 電影文學劇本 定格
本色演員 傳記片 電影表演 電影演員 動畫片
插曲 大特寫 電影歌曲 電影音樂 動作銜接
長焦距鏡頭 淡入淡出 電影節 電影語言 多機拍攝
長鏡頭 導演 電影明星 電影院線 多銀幕電影
分鏡頭 合成鏡頭 劃入劃出 剪輯師 卡通
分鏡頭劇本 後景 畫外音 剪紙片 拷貝
風景片 黑白影片 環形電影 角色 科學幻想片
歌劇片 後期合成 混合錄音 教學片 科學教育影片
歌舞片 後期製作階段 紀錄性藝術片 近景 科學普及片
跟鏡頭 滑稽片 紀錄影片 驚險片 空鏡頭
功夫片 化入化出 間諜片 劇照 恐怖片
故事影片 化裝師 剪輯 軍事教育片 球幕電影
拉鏡頭 連台本片 木偶片 配對白 前景
類型演員 美術師 內景 配音演員 強盜片
歷史片 美術影片 鬧劇片 片頭音樂 搶拍
立體電影 蒙太奇 擬音 片頭字幕 切出切入
圈入圈出 社會片 聲畫同步 特技攝影師 同期錄音
全景 攝影棚 實景 特寫 童話片
全景電影 攝影師 水墨動畫片 體育片 推鏡頭
全息電影 聲畫對列 特技美術師 替身 推理片
閃回 外景 文獻影片 無聲電影 舞劇片
舞台藝術紀錄片 性格演員 有聲電影 折紙片 中景
西部片 譯製片 遠景 偵探片 主角
喜劇片 音畫平行 災難片 政治片 主題歌
系列片 音畫同步 戰爭片 製片人 主題音樂
先期錄音 音樂片 遮幅寬銀幕電影 製片主任 音畫對位
新聞影片 銀幕

http://..com/question/12357176.html?si=1

Ⅹ 英語電影術語

關於電影的類型:documentary (film) 記錄片,文獻片、literary film 文藝片、musicals 音樂片、comedy 喜劇片、dracula movie 恐怖片

documentary (film) 記錄片,文獻片: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literary film 文藝片:文學藝術影片的簡稱。文學性和藝術性並存,區別於商業電影。

musicals 音樂片:音樂片是類型片的一種,指以音樂生活為題材或音樂在其中佔有很大比重的影片。

comedy 喜劇片:喜劇片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

dracula movie 恐怖片:「恐怖片」是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

(10)電影中的十大術語擴展閱讀:

演職人員名稱:assistant cameraman 攝影助理、property manager/propsman 道具員、art director 布景師、stagehand 化裝師、lighting engineer 燈光師、film cutter 剪輯師、sound engineer/recording director 錄音師、scenario writer, scenarist 劇作家、direction 導演、distributor 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