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香港導演總是在內地拍電影呢
內地好取景。香港畢竟是個小地方,不是什麼樣的場景都有。看看邵氏影業的那些老電影你就知道了,想拍一條內陸河都沒有,只能去海邊拍。
Ⅱ 求一些 內地或香港的 電影
李賽鳳很漂亮,打得也很好主要作品
【小鬼奇兵】Little Heroes Lost in China (1997)
【警網雄風】Secret Police (1994)
【天使狂龍】Angel Mission (1993)
【霸海紅英】Avenging Quartet (1992)
【霸王花:重出江湖】The Inspector Wears Skirts 4
【金三角群英會】Mission of Justice (1992)
【妙探雙嬌】Beauty Inspectors (1992)
【末路狂花】A Severe Shock! (1992)
【神偷家族】The Big Deal (1992)
【新龍爭虎鬥】Kickboxer's Tears (香港:錄象帶英文名) (1992)
【縱橫天下】Angel of Kickboxer (1992)
【禿鷹檔案/禿鷹行動】Mission of Condor (香港:英文名) (1991)
【火種】Angel Terminators 2 (1991)
【夢醒血未停】Dreaming of the Reality (1991)
【天使特警】Angel Force (1991)
【禿鷹檔案】Mission Kill (1991)
【赤色大風暴】Fatal Termination (1990)
【初到貴境】New Kids in Town (1990)
【金牌師姐】Princess Madam (1990)
【水玲瓏】Shui ling long (1990)
【天使行動3魔女末日】Angel 3 (1990)
【衛斯理之霸王卸甲】Bury Me High (1990)
【夜魔先生/野鬼先生】Demon Intruder (1990)
【獵魔群英】Devil Hunters (1989)
【殺手天使】Killer Angels (1989)
【天使行動2之火鳳狂龍】Angel 2 (1989
【皇家飛鳳】Angel Enforcers (1989)
【天使行動】Angel (1987)
【僵屍先生續集】Mr. Vampire 2 (1986)
【盡訴心中情】Cascading Feeling (1986)
【威龍猛探】The Protector (1985)
【僵屍先生】Mr. Vampire (1985)
【新蜀山劍俠】Zu Warriors (1983)
【波牛】Boh ngau (1983)
【奇謀妙計五福星】5 Lucky Stars (1983)
【交叉零蛋】To Sir with Trouble (1981)
胡慧中的霸王花系列
大島由加利演的香港電影
還有洪金寶的妻子高麗虹演的《皇家女將》《東方禿鷹》《龍鳳賊捉賊》等等
Ⅲ 香港電影為何近年發展不如內陸了
主要是演員不是純香港的了 大陸的演員和香港演員合演 港味不純了
Ⅳ 香港電影是什麼時候傳入內陸的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Ⅳ 內地香港台灣電影的異同
個人意見:香港電影起步較早,五、六十年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明星雲集,有趣的是,那時候銀幕陰盛陽衰,林黛、白燕一批女星照耀了香港的夜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到了七、八十年代,情況就反了過來,陽剛之氣充斥影壇,周潤發、成龍、周星馳,一顆顆巨星相繼涌現。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九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一蹶不振,這與當時政治、經濟原因不無關系。九七回歸,各行各業的港人都持觀望態度,一些人才也流失了;另外,經歷了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萎縮打擊的香港影市尚未恢復元氣。
<br> 內地電影起步晚,但在近十年來呈現繁榮的景象,並且逐步走向商業化。內地電影發展仍然十分緩慢,劇本大都靠歷史題材改編,靈活運用能力不夠,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不足等等。根本原因我認為是體制問題,中國人口眾多,但市場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政府政策阻礙了電影市場化進程。
<br> 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內地電影,香港電影故事情節低俗,很多都是照搬照抄好萊塢大片,少有深刻的作品。內地電影雖多是小製作,但是故事深刻,意味雋永。演員的表演更加細膩感人。
<br> 對於台灣電影不甚了解。引用一位台灣導演的話:楊德昌:整個華語電影范疇內,台灣電影都是比較「導演個人主義」。這跟香港的公司制差別很大。內地的話,剛好是兩者結合,像王小帥、陸川他們的電影導演色彩濃郁,但他們同時也在走公司制的運作。而台灣之所以容易出現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是因為在台灣做電影,你必須一個人能夠扛下包括資金、劇本籌備在內的所有事項。其實,提到台灣電影就想到我和侯孝賢,如果從積極的意義看,未必是件壞事,可以激勵那些年輕的電影導演,讓他們盡早趕上來,把我們的位置取代。
Ⅵ 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
審核問題吧 大陸上映好多東西要剪掉的 而且大陸不引進是不能播的吧
Ⅶ 內地和香港合拍的電影有哪些
太多了,不計勝數
經典的有
背靠背,臉對臉
秋菊打官司
小武
大紅燈籠高高掛
活著
東邪西毒
新龍門客棧
功夫
陽光燦爛的日子
南海十三郎
變臉……
近年的《樹大招風》《湄公河行動》《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美人魚》都是
Ⅷ 求港台及內地經典電影
周星馳的就不用說了吧,隨便哪一個都好看,還有就是《不見不散》《即日起程》《火燭鬼》(很好看的一部香港喜劇電影,雖是鬼片但很搞笑,看過之後絕對不會忘) 《中南海保鏢》 《非誠勿擾》 《天下無雙》 《舉起手來》《東成西就》《新龍門客棧》 《東方不敗》 《倩女幽魂》《人間道》《道道道》 《豬扒大聯盟》《瘋狂的石頭》 《黃飛鴻》系列 《夕陽天使》《絕色神偷》《富貴兵團》《甜蜜蜜》 《夏日的么么茶》《白發魔女傳》《縱橫江湖》《和平飯店》(又名《老闆的故事》)
順便推銷幾個我覺得挺好的外國的電影 ,嘻嘻-------
外國的《加菲貓》系列 《明日帝國》《真實的謊言》《阿甘正傳》 《加勒比海盜1》 《教父1》 《導盲犬小Q》
韓國的《無影劍》 《超速緋聞》(新片) 《王的男人》
印度的《情字路上》《大篷車》《阿育王》 《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
Ⅸ 香港,內陸,好萊塢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因為面向的觀眾群不同 所以拍攝等方面肯定是有區別的 好萊塢的電影是面向全球觀眾的.所以內容要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種族的人都能看懂的 內地的電影局限大一些.因為它的觀眾大部分還是內地人.所以它涉及的東西內地人都能看懂.但是外國人不一定看的懂.. 我想內陸,香港,好萊塢三者應該就像一個村.一座城市.一個國家 包容的不同吧...
Ⅹ 問香港電影與內陸電影的區別
哪有什麼區別,都是中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