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有哪些
我覺得香港電影沒落原因有很多的因素在裡面。首先是演員方面吧,我們以前知道比較出名的香港明星諸如:張學友、周潤發、周星馳……
Ⅱ 港片一直在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從90年代開始,港片唱衰論就一直盛行。現在回想我們小時候電視上放的電視劇,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港劇。但如今,香港電影的一年能夠兩三部在內地大爆就算很不錯了。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港片不斷沒落,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三,優秀的電影人和演員青黃不接。近幾年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香港比較知名的導演、演員們都在向內地發展,留在香港深耕港片的老一代導演並不多。年輕一代的導演也都還不能夠獨當一面,tvb立捧的新人越來越沒有觀眾緣,全靠曾經的經典配角們撐著。總之,港片的不斷衰落,背後的原因多樣且復雜。
Ⅲ 你知曉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90年代初是香港電影的巔峰之期,97年開始香港電影沒落,什麼原因大部分人還是清楚的。
Ⅳ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風水輪流轉,就是這樣的,還有就是創新的較少,固步自封,風格和劇情還是老套路
Ⅳ 香港80年代電影繁榮的原因
劉家良對於武學的堅持,洪胖對於電影的革新,袁和平兄弟的天馬行空。
80年代 電影是真實的 縱然過了二三十年還是很喜歡那時的電影 、 洪家班 成家班 他們會以用替身為恥 所有電影都親力親為。洪家班寶爺要求拳拳到肉 打是真打。每拳打出都要肉體接觸,動作干凈利索,視覺上找不到任何武打瑕疵。。 成家班成龍大哥 雖然風格上與寶爺有一定差別。每個特技都驚險刺激 讓人精神振奮。 香港武師用他們的真材實料帶給我們一部部經典的電影。
望採納
Ⅵ 現在的香港電影為何越來越差,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這些原因也形成了惡性循環,讓香港電影的崛起變得更難,也很難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再涌現出往日的經典電影了。
Ⅶ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Ⅷ 香港電影是什麼原因開始走下坡路的
文化輸出依靠強有力的經濟支撐,現在深圳已比肩香港,上海GDP相當於整個台灣,亞洲四小龍的年代早已覆滅,內地才是黃金口岸,所以香港演員都來了
Ⅸ 是什麼因素促成香港警匪片的產生呢
和曾是亞洲電影之光的最輝煌時期相比,如今港片的沒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的中國香港電影,全靠警匪題材撐起一片天。近日《反貪風暴4》大賺一筆,也證明了香港警匪題材扎實的觀眾基礎。
香港電影幾次經歷低潮期,都是「警匪片」挺身而出。撐住港片的警匪電影,也隨著時代不斷進化。
早期:喜劇動作與江湖俠義
香港警匪電影迎來第一次輝煌,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這是港片最風光的時期,而警匪電影也是成就港片的重要題材。這期間的香港警匪片,雖披著警匪的外衣,內核卻是喜劇動作故事或者講述江湖俠義。它們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警匪電影。
比如在1985年首次亮相的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主要還是以展現成龍個人的喜劇功夫特色為主,警察只是他的身份,案件則是故事發生的起因,早期的《警察故事》系列,多是大量的搏鬥動作,幾乎沒有關於案件的推理。
除了以成龍為首的喜劇動作類警匪電影,上世紀80年代風靡亞洲甚至全球的還有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英雄本色》比《警察故事》更不像警匪片,它完全可以說是個「江湖電影」。雖以警匪為人物結構,犯罪為故事背景,但主題卻是展現復仇與江湖情義,這類電影模糊了黑與白的界限,甚至讓「黑」成為有情有義的一方,「白」變成了道貌岸然的反派。這樣一反常規的視角和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使得此類警匪電影一度受到追捧,出現了《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監獄風雲》等一系列同類型經典警匪片。
中期:卧底題材風靡一時
上世紀90年代末,香港電影市場開始遇冷了,而警匪電影也曾一度面臨著瓶頸期。在這段時間,雖然也偶有不錯的警匪電影出現,比如《野獸刑警》等,但都未能成為現象級電影,也不足以影響港產警匪電影的整體風格。
就在香港電影深陷低谷時,2002年第一部《無間道》面世,香港警匪電影迎來了轉機。《無間道》的風靡,讓香港警匪片開始進入「卧底時代」,除了《黑白森林》等一大堆跟風之作,《線人》《竊聽風雲》等優質影片,都是帶有卧底性質的警匪電影。以麥兆輝、庄文強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編劇,也把「卧底」玩到了極致。緊張刺激、不斷反轉的劇情,讓警匪電影開啟了「燒腦模式」。
而進入到燒腦模式的香港警匪片,也從卧底題材跳脫出來,有了更多的嘗試,比如純罪案題材。包括極具個人風格的杜琪峰和韋家輝的電影,《神探》《盲探》《鐵三角》《奪命金》等,一段時間撐起了香港電影一片天。
甚至直到香港警匪片衍生出了各種類型的如今,「燒腦模式」仍是香港警匪電影最吸引觀眾的殺手鐧。
如今:分類細致、專業性強
當然,只靠「卧底」和「燒腦」,香港警匪電影不可能在港片失勢的大背景下仍然能在市場站住腳。隨著觀眾審美口味的多元化發展,警匪電影也在與時俱進。
在保留了卧底、反轉、燒腦等特色的同時,香港警匪電影開始在犯罪種類上做文章,細化犯罪類別和警察部門。除了以前經常出現的重案組、反黑組、情報科……連掃毒、反貪、甚至拆彈部門、高層內斗,也紛紛登上大銀幕。
比如以掃毒為主題的香港警匪電影,就出現了《門徒》《掃毒》等優秀影片,其中不少香港導演也嘗試進軍內地,在不斷的摸索中,開創了《湄公河行動》《非凡任務》《毒戰》等優秀的新型警匪電影。
而以「反貪「為主題的香港警匪片,也異軍突起。比如連續四部的《反貪風暴》已經在影迷心中形成了品牌,近日《反貪風暴4》的大賣,也證明了「反貪」的熱潮短時間內不會消退。今年春節檔表現不錯的反貪題材《廉政風雲》,也有望被打造成系列。
另外,其他警察部門也一點點被挖掘出來。包括展現高層內斗的《寒戰》系列,劉德華主演的《拆彈專家》,都收獲了不錯評價。
Ⅹ 香港電影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990 年代後期,香港電影業急劇滑坡。盡管有古惑片的流行,1996 年首輪港產片的總收入仍下降到 629101353元,比起1995年的 898054149元下降了29.95%。到1997年,總收入繼續下降為 54475萬元,1998年為40870萬元;超千萬票房的影片票房總額,1996年為 26468 萬(24 部),1997年為25224萬(14 部),1998年下降到了19618萬(10部)。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 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 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