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發布時間: 2022-01-22 01:31:49

㈠ 劉雅瑟獲最佳女演員獎後發文,她對此次獲獎有何感受

劉雅瑟獲得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演員獎,然後在社交平台發了感謝的話語。劉雅瑟說這次獲獎是對於她的極大鼓勵,她會繼續努力向前的,並且非常感謝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在這段話的最後面還配了三個表情,分別是鮮花、愛心和做鬼臉,從中也可以看出劉雅瑟是非常開心的,之前的表演也獲得了專業人士以及觀眾的認可。

總結

能夠獲得這個獎項,對於劉雅瑟來說也是實至名歸,是對於她努力付出的一種肯定。小編也希望演員能夠繼續打磨演技,給觀眾帶來更好的作品。

㈡ 香港電影獎項有哪些最高獎是那哪個

一,金紫荊獎
金紫荊獎由香港影評人協會主辦。1996年舉辦第1屆,以後每年年初舉行。各個獎項由影評人協會會員討論投票決定。獎項數量較少,沒有技術獎項。每年還同時評選當年10大華語片和外語片。

二,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三,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四,雙周刊獎
由香港《電影雙周刊》雜志創辦於1981年,由影評人投票選出,分為「十大華語片」及「十大外語片」。評選范圍是當年在香港地區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後該評獎納入「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高獎就是金像獎

㈢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㈣ 香港的所有的電影節及獎項

香港所有電影節及獎項:

1 香港電影金像獎

2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3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4 亞洲電影節

5 香港國際電影節

6 亞洲電影大獎

㈤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十大香港電影」怎麼盡是張國榮的電

因為他演的都是經典的電影啊,導演好,劇本好,演員好,經典電影沒說的。

㈥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的歷屆回顧

歷屆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回顧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2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4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5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6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7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8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9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0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2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4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5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6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7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8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19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20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2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第22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㈦ 香港電影設的獎有哪些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香港電影金像獎系香港電影業一年一度嘅盛事,而且系港產電影之中最重要嘅獎項。金像獎見證咗香港電影業嘅起跌。2003年得獎嘅無間道系近年嘅代表作,嚢括咗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等嘅獎項,成為一時佳話。 [編輯]每年最佳電影得主
2004年 - Running On Karma (2003)
2003年 - 無間道 (2002)
2002年 - 少林足球 (2001)
2001年 - 卧虎藏龍 (2000)
2000年 - Ordinary Heroes (1998)
1999年 - Beast Cop (1998)
1998年 - 香港製造 (1997)
1997年 -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1996)
1996年 - Summer Snow (1994)
1995年 - 重慶森林 (1994)
1994年 - Endless Love (1994)
1993年 - Cageman (1992)
1992年 - To Be Number One (1991)
1991年 - 阿飛正傳 (1991)
1990年 - Beyond the Sunset (1989)
1989年 - 胭脂扣 (1987)
1988年 - An Autumn's Tale (1987)
1987年 - 英雄本色 (1986)
1986年 - 警察故事 (1985)
1985年 - Homecoming (1984)
1984年 - Banbianren (1983)
1983年 - Boat People (1982)
1982年 - Father and Son (1981)
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接、最佳動作設計、 最佳音響效果、 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新人、最佳新導演、中國電影世界光輝之星、專業精神獎等

㈧ 劉雅瑟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演員獎,她是憑借哪部劇獲獎的

引言:劉雅瑟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演員獎,他是憑借《智齒》獲獎的。這部電影是根據雷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主要講述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主角因為一場連環兇殺案,而和另一個主角成為搭檔共同破案,但是沒想到案子沒有解決,反而牽扯出很多的隱情。這部電影於2021年11月18日上映,是一部懸疑題材的電影,拍攝的時間是在2017年,但是在2021年才上映,讓書迷期待了很長時間。

三、結束語

劉雅瑟出生於1989年,是中國內地女演員,她自出道以來也飾演了很多電影當中的角色。而且她也在很多電視劇當中出現了。她的演技還是有目共睹的,她憑借《荒野咖啡館》獲得平遙電影展費穆榮譽最佳女演員。

㈨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和金紫荊是什麼電影獎項,權威嗎

這個傢伙真煩,只知道做廣告。我來回答你吧。
1995年,一群影評人鑒於當時本地長期缺乏由影評人組成的團體,以及體現專業影評人選擇的香港電影年度評獎,在發起人召開多次籌劃會議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一九九五年三月正式成立,成為同類型組織的首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宗旨是:團結一群志同道合的影評人,促進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精神;倡導從文化和藝術角度評論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重新作出評價。
一直以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通過出版、舉辦講座、放映會及座談會等,在文化藝術普及教育上已立下不少佳績,除繼續這方面已建立了相當基礎的工作外,因應社會情況及當下契機,我們於未來一年在電影文化藝術教育上加強力度,針對特定對象推行重點計劃,是刻下的當務之急;尤其在現今的視覺文化年代,年輕人大量接收影像,青少年電影教育意義任道重遠。
我們一直致力推廣香港電影欣賞及評論,年來跟不同機構合作,舉辦過多次電影導賞和講座,例如於2002-2003年與康文署合作舉辦了「名片巡迴放映」,另外又設計及舉辦「世界經典電影課程」;今年我們更得到利希慎基金資助,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辦「中學生電影教育計劃」,由2004年的10月至2005年的5月,有超過六間中學參與,讓學生了解香港電影和社會變遷的關系。
自2003年9月,我們的會員每月首個星期日都會在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KUBRICK書店,舉行「90分鍾純沙龍」的聚會,讓電影評論人和到場的影迷影痴盡情分享,開拓電影文化論述空間。另外,我們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合辦的「CIA電影三面睇」,則繼續成為港片工業人、影評人和觀眾的分享對話平台。而我們每年又會參與「牛棚書展」,不但售賣本會出版的刊物及會員的著作,同時又會舉行講座及沙龍交流會,加強與讀者的交流。
這些年來,我們努力提高電影評論的水平,促進電影文化的交流,關注政府有關文化和電影藝術方面的政策,出版了二十一種著作,包括每年的《香港電影回顧》、《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等。
http://www.filmcritics.org.hk/big5/
這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官方網站。

港台影視獎——金紫荊獎
金紫荊獎由香港影評人協會主辦。設立的主要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1996年舉辦第1屆,以後每年年初舉行。各個獎項由影評人協會會員討論投票決定。
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1486/node1492/node1498/node1608/
這是有關介紹。

㈩ 誰能介紹一下香港影星吳振宇

未圓明星夢前,原名吳志強的鎮宇是做OfficeBoy,八五年他正式畢業於無線藝員訓練班,及後參演劇集《生命之旅》扮奸角成名,接演過《公司三文治》、《卡拉屋企》、《難兄難弟》……等電視作品。九二年鎮宇離開無線外闖,先後拍過七十部港產片,最深入民心是演古惑仔「靚坤」一角,更被譽為是一位全能演員。另外,鎮宇近年與黃子華、張達明合演《棟篤笑》、《須根Show》也甚受歡迎。影而優則導,鎮宇年前曾執導過兩部電影《9413》及《自從他來了》。

至於緋聞,鎮宇與李婉華因合作《公司三文治》而墮入愛。九五年兩人突然宣稱分手,實質轉為地下情,直至九七年這段情終告結束,雙方協議分手。之後鎮宇再與黎姿、李惠敏傳出緋聞,據聞其真命天子女朋友是新加坡靚女。(明)

附吳鎮宇個人檔案:

原名:吳志強

藝名:吳鎮宇

英文名:Francis

籍貫:廣東番禺

出生日期:12月21日

星座:人馬座

身高:180

體重:150磅

血型:A

興趣:演戲、閱讀、吃東西

導演:

《自從他來了》 (2000)

《9413》(1998)

主演作品:

《無間道2》(2003)

《豐胸秘Cup》(2002)

《愛情白麵包》(2001)

《喜歡您》(2001)

《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2001)

《救姜刑警》(2000)

《茱麗葉與梁山伯》(2000)

《愛與誠》(2000)

《公元2000》(2000)

《自從他來了》(2000)

《槍火》(1999)

《中華英雄》(1999)

《七月又十四之信不信由你》(1999)

《爆裂刑警》(1999)

《鬼請你睇戲》(1999)

《o記檔案三合會》(1999)

《黑道風雲之收數王》(1999)

《特警新人類》(1999)

《非常警察》(1998)

《9413》(1998)

《強奸2制服誘惑》(1998)

《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1998)

《全職大盜》(1998)

《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1998)

《失業特工隊》(1998)

《豪情蓋天》(1997)

《高度戒備》(1997)

《家有喜事1997》(1997)

《精裝難兄難弟》(1997)

《一個字頭的誕生》(1997)

《生日多戀事》(1997)

《猛鬼通宵陪住你》(1997)

《對不起,多謝你》(1997)

《666魔鬼復活》(1996)

《旺角揸Fit人》(1996)

《基佬四十》(1996)

《古惑女之決戰江湖》(1996)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

《運財至叻星》(1996)

《沖鋒隊之怒火街頭》(1996)

《賭神 III之少年賭神》(1996)

《去吧!揸fit人兵團》(1996)

《亂世超人》(1994)

《神探磨轆》(1994)

《撞板風流》(1994)

《溶屍奇案》(1993)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1993)

《午夜麗人》(1986)

獲獎情況:

1996年第三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男主角獎(《旺角fit人》)

1998年第三屆金紫荊獎最佳男配角獎(《一個字頭的誕生》)

2000年第六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男主角獎(《爆裂刑警》)

2001年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槍火》)

無間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