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包攬內地票房1/3,這幫香港新生代導演到底有何能耐
本文首發: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頻繁在兩地之間往返,見面就加微信,日益嫻熟和標準的普通話,這是年輕一代香港導演留給娛樂資本論的新印象。與王晶、劉鎮偉、爾冬升、吳宇森等早期成名的香港導演不同,他們似乎更加融入內地生活節奏,也更懂得內地電影市場資本與創作角力的游戲規則。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與中秋檔,《王牌逗王牌》、《大話西遊3》表現平平,而《七月與安生》、《湄公河行動》卻憑借良好的口碑實現票房逆襲,這似乎印證了香港導演在經歷一場新舊更替的悄然演變:名導退居幕後,新導演與內地編劇、製片人撐起合拍片大旗。
新一代香港導演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相比於內地年輕導演,香港導演的從業經歷更為成熟,而比起香港老牌導演要求製片話語權,他們更善於溝通和聽取內地製片人的建議;兩岸三地電影製作班底從早期的磨合到如今的融合,已經逐漸形成更合理的香港導演+兩地編劇+內地製片人的工作機制,這讓如今的合拍片脫離了早期不接地氣或者過於套路化的問題,成功幾率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而且隨著內地警匪片、現實題材、以及新聞事件改變影視的出現,香港導演迎來了他們在內地的黃金時代。
港片沒落,香港導演借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近年來,隨著香港電影在本土及內地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整個電影界縈繞著一股港片日薄西山的悲觀氣息。大量香港電影人舍棄本土市場北上,一些人迅速紮根,也有一些人則至今水土不服。不管怎樣,「香港電影沒落」、「香港導演不行」的論調,在《新少林寺》、《太平輪》、《三國志之見龍卸甲》等合拍片公映時被反復提出。
分水嶺出現在2013年,陳可辛的《中國合夥人》在內地票房突破5億,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拿下6億票房,周星馳與郭子健的《西遊降魔篇》更是一舉摘得年度票房冠軍。接下來的幾年,香港導演的名字多少都會出現在年度票房top10的榜單中。
數據來源:貓眼 截至日期:2016年10月15日
經歷了兩年回暖期,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他們的出現,多少刷新了人們關於港片套路化、香港導演黔驢技窮的刻板印象:
一是題材從單純的動作喜劇轉向多元化:過去香港導演主要接手傳統的警匪槍戰和無厘頭喜劇,近兩年,不少主旋律題材、大IP魔幻片以及青春愛情片、劇情片等,也成為香港新一代導演施展才華的空間,比如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在青春片已泛濫成災的國內市場,被認為改編的精彩程度甚至超過原作。
二是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電影中成功融入類型片風格:從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開始,《反貪風暴》、《救火英雄》、《我的戰爭》、《湄公河行動》等多部主旋律影片,都由香港導演來主導。相比於內地電影人剛剛開始探索商業類型片,香港導演在製作動作片、警匪片上還是比較有優勢,這批主旋律電影普遍沒有以往的刻意說教和煽情,驚險刺激的程度也堪比一些好萊塢商業大片。
三是魔幻大片崛起,給香港導演更多用武之地:香港電影的工業製作水準較為成熟,比如電影版《盜墓筆記》在特效方面堪稱良心,《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也被認為畫風唯美,特效「國產最高」,即便是今年飽受詬病的《封神》,盡管劇情奇葩,但在視效方面卻較少有批評之聲。
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
其實就在幾年前,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的合作還遠不像今天這么如膠似漆。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就曾炮轟香港導演,認為其製片標准低、缺乏執行力、漫天要價,而「香港編劇的地位差到毀滅整個行業的地步」,這種激進言論,和光線曾在香港導演身上栽過跟頭不無關系。
王長田
「說實話,過去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互相之間無論心態、合作方式、題材選擇方面都有問題,」王長田告訴小娛,「香港你知道,一直是導演中心制,但大陸是製片人中心制,這個磨合其實在前幾年相當困難。」
但如今,王長田的態度在悄然變化,年初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成為年度票房爆款,也重啟了光線與香港導演合作的大幕。「一部分老一點的導演他們在改變,忍不住融入內地。」但他透露自己比較傾向於請年輕化的香港導演,因為跟前幾代電影人相比,新一代電影導演素質更高,也更願意接受內地製片人中心制,把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內容創作上,而不像老一代導演緊握製片話語權。
在王長田看來,內地市場已經成為香港青年紮根的沃土:「香港的電影市場太小,一些香港電影公司的觀念比較老舊、競爭力差,公司不行,你怎麼去指望他能夠培養發掘人才或者讓他們實現他們的想法?從長期來看,我認為香港已經失去了培養新導演的機制,如今這批新導演大多數在內地成長,大陸顯然具有更好的培養環境。」
另外過去有些敏感題材,比如真實事件改編不讓碰,只能把市場讓給港片。如今情況發生變化,有業內人士預測明後年真實事件改編的國產片會興起,比如甘肅白銀案、1986長江漂流、太平洋大逃殺等轟動事件,都相繼被買下改編權。香港導演在現實主義題材的拍攝方面經驗十足,自然成為內地影視公司改編時的首選。
郭子健
而強調視效技術的魔幻題材在內地火熱,也給了香港導演用武之地。在談到磨鐵與新麗傳媒合作開發的電影《悟空傳》邀請郭子健擔任導演時,磨鐵CEO沈浩波表示:「香港年輕一代的導演挺強,拍電影的心態比較單純,大陸很多導演尤其知名導演,可能世故的成分多一點。」
他認為,相比於大陸的青年導演很多還停留在處女作階段,其作品尚未獲得足夠的市場檢驗,香港青年導演們往往並不是很年輕,他們多數集中在40歲左右,已經出道多年並積累了不少作品經驗,能夠更好地融入大陸電影市場。「現在電影導演很稀缺,有不少是拍網劇、網大出身,相對來講香港導演經歷過的電影訓練可能比較完整。」
不過如今,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徐克、陳可辛等早年便轉戰內地的大導自不必說,林超賢、彭順、郭子健、周顯揚等新一代導演身上都背了不少片約,甚至此前主要活躍在香港的《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也早已被內地公司鎖定,接拍真實案件改編的《太平洋大逃殺》。
「我們現在最近也在見幾個比較年輕的香港導演,但是他們手裡確實太多(項目),」王長田感嘆,「香港導演上來動不動就簽約,每個人手裡一堆片約,先把錢拿回來花著,這一點跟內地導演不一樣,內地導演特別珍惜自己的羽毛。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理解為香港導演的資本概念更強。」
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
其實翻看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履歷,會發現多數所謂新導演其實經驗豐富,不少是從大導的副導演逐漸做起來的,正如一些人所說,「香港電影圈是中年社會」,和內地新人導演的年輕化相比,香港導演往往在40歲左右才開始嶄露頭角。
比如《悟空傳》導演郭子健,因與周星馳合作《西遊降魔篇》而被人注意;《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的導演鄭保瑞,曾在葉偉信多部片子中擔任副導演,《暴瘋語》導演李光耀則是爾冬升御用副導演。
林超賢
因為《湄公河行動》而名聲大噪的林超賢,最早則是陳嘉上的副導演,通過《證人》、《線人》、《逆戰》、《激戰》等罪案片,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口碑。「林超賢是很努力的導演,他為《湄公河》這個項目已經准備了兩年多,票房和口碑逆襲是意料之中的。」 香港資深電影人、《無間道》系列監制庄澄認為,林超賢的成功屬於穩扎穩打,「他會在自己已經熟練操作的領域,比如動作片上不斷地突破和創新。」
即便是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這可能源於香港電影圈素來深厚的「以老帶新」傳統,只要上了同一艘船,製片人都會派團隊保駕護航,幫忙解決編劇、資金等一系列問題。
「十幾年前香港電影人才斷層很厲害,所以成熟的電影人扶持電影新人的意願很強烈。」據庄澄介紹,香港政府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已經舉辦了三屆,主要扶持新導演拍攝第一部作品,專業組和大專組的獲勝者都將拿到三百萬到六百萬的投拍資金,同時會有經驗豐富的香港電影人擔當監制。
這種傳統,讓新人導演能夠更快適應電影市場的游戲規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曾國祥與陳可辛的組合,盡管陳可辛曾在采訪也談到,以自己如今的閱歷,已經很難再拍青春愛情片,創作心態和年輕人有了距離,但在《七月與安生》中,還是能看到陳可辛電影中產階級情懷的影子,再加上曾國祥作為新人導演,融入了更為現代化的拍攝手法和理念,讓這部愛情片情感細膩,並且敘事節奏更受年輕觀眾青睞。
彭順
此外,最早進入內地的香港導演成名已久,早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製片風格。像王晶導演曾在采訪中向小娛坦言,即使來內地拍戲,也很少有人能夠干涉自己的創作,「不然就不拍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問到想拍什麼類型的電影,《我的戰爭》導演彭順就表示,自己如今已是國產片導演,主要看市場和投資方的意願,「有什麼戲就拍什麼」。
「長期以來華語片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製片人中心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庄澄認為,「比如在美國,製片人的話語權無疑是最大的,所以你看香港導演去美國拍了幾部戲,就不拍了,因為不適應這樣的制度。」
與郭子健和鄭保瑞都有過合作的香港編劇黃英表示,新一代的香港導演更善於聽取意見:「和以前的一些大導演合作感覺不一樣,比較敢溝通」。不難看出在合作姿態上,香港新一代導演已經和過去大牌的導演們有了不少變化。隨著兩岸三地的創作班底不斷融合,合拍片往往是由香港導演搭配內地的編劇或者製片人,比如《湄公河行動》的製片人是黃建新,而《我的戰爭》則由劉恆擔任編劇,在各自領域發揮長項。
「所以現在有一個趨勢:大導演做製片人,自己說了算;而導演的位置交給更年輕的導演。」 庄澄告訴小娛,「你想一個成名的導演老是自己來拍,兩年才能有一部作品。但像陳可辛,王晶現在一年能夠監制好幾部戲,這也是他們非常擅長做的。」
電影《桃姐》
其實不止香港導演,伴隨電影市場資本和受眾的傾斜,一批香港編劇和其他電影人才也早已流向內地,比如光景映畫最近公布的「千日計劃」,6位簽約的主創中有四位是香港比較資深的編劇或導演,比如《桃姐》的編劇陳淑賢,《殺破狼2》的編劇黃英,以及《沖鋒車》的編劇和導演劉浩良。
「香港的電影人現在被掏空了,」庄澄感嘆,「比如說我們要開一部電影,就發現連美術指導、動作導演都沒了,很多都到內地來開工,有經驗的導演也是拍合拍片比較多。」
香港本土的電影市場則成為新浪潮電影或獨立電影的天下。一些香港導演曾經向小娛坦言,其實他們骨子裡還是更喜歡拍本土的電影,曾國祥在拍完《七月與安生》後,也開始幫朋友拍攝港片。「我會勸他們不要老是拍本土的電影,因為不一定每部都能投資回本。」庄澄認為,「我覺得合拍片和小片都要拍,大片拍一部就可以養很多小片。」
『貳』 「成龍電影A計劃」第六期創投評審團全陣容公開,這個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成龍計劃A幫助年輕電影人全面發展。繼之前四個特訓營重點打造的編劇、特效、動作、類型片之後,這一次,成龍電影A計劃第五期以“未來已來,未知,未見過”為主題。在導師課堂和論壇板塊重點探討“技術創新對當下和未來電影創作者的影響和改變”,聚焦虛擬製作領域,攜手海外技術專家和國內行業大咖,為尚未深度涉足虛擬製作的年輕影視從業者提供一次高專注、深度的實踐學習和交流機會。
要知道的是追溯成龍電影《A計劃》的誕生過程,需要追溯到2014年。“成龍60大壽,我們團隊在策劃一個特別的慶祝會,想送他一份生日禮物。但是,和他面對面的一次見面,成龍說我不需要生日禮物。現在能讓他開心的,就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叄』 「成龍電影A計劃」創投評審團陣容公開,這對青年電影人的發展有哪些幫助
“成龍電影 A計劃”是由成龍電影基金會發起,中國影視演員成龍擔任總監制,中國導演協會支持,北京影視演員協會、北京影視製片人協會、北京電影學院等單位共同參與的電影公益項目。2018年9月21日,“成龍電影 A計劃”正式啟動,首批入駐的30位電影行業的傑出青年創作者代表,以最直接的方式來展現他們的才華、作品和對行業的熱愛。他們來自各大影視公司,有的是與成龍合作過多年的老戲骨的代表;有的是與吳京、成龍等知名導演合作的青年才俊;有的是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影視演員、導演。對於年輕從業者來說,“成龍電影 A計劃”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和意義!那麼究竟有什麼作用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3、為電影行業的未來培育人才
在好萊塢,的電影人可以說是十分成功。好萊塢電影的導演通常是有著國際地位的演員,有著良好的拍攝技巧,他們對每一個鏡頭都如數家珍。但是進入中國後,他們在拍攝上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想要真正的融入到中國文化。但這個項目需要有更多年輕才能進入到電影行業去。所以對於“成龍影片 A計劃”而言,更希望能讓年輕創作者得到這樣一個機會。而在這些優秀的創作者中又有很多都是未來人才儲備庫中的儲備。
『肆』 香港國際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歷史沿革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海報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國際電影節,以放映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為主。
1978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電影回顧系列,亦始於該年度,電影節每年均會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電影叢書,自此成為電影節的標記。
1979年起,香港國際電影節逐漸成型,由放映國際電影、亞洲製作,以至當代香港影片及回顧系列,奠定及後三十年的電影節模式。
憑首三屆的努力,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漸建立世界性的重要地位,亦為鄰近地區所舉辦的電影節起指引的作用。當時縱然還未設立競賽環節及影片買賣市場,香港國際電影節憑著高質素的節目、勇於發掘亞洲和中國的新製作,以至為香港電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舉行連串的座談會和編制知名的電影叢書,在環球得到高度評價,有助於本土及海外推廣香港電影。
2000年至2004年期間,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由多個 *** 部門及法定機構,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
200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正式公司化,成為獨立的非牟利團體,並由第29屆開始舉辦電影節至今。
現時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己發展成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動,更是亞洲其中一個最享負盛名的電影平台,讓來自全世界的電影業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賞精彩作品。 來自50個國家超過280部電影,在香港11個主要的文化場地上映,參與者超過60萬人次,包括4,500位出席香港國際影視展 (FILMART) 電影業界人士。
2019年3月18日,第4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開幕典禮。一連15天的電影節共選映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232部電影,其中64部為全球或亞洲首映。
活動設定
單元設定
主題環節
單元名
首映禮
開幕電影、閉幕電影、隆重首映、與觀眾會面等
競賽展映
新秀電影競賽展映、紀錄片競賽展映、國際短片競賽展映、頒獎禮之夜等
大師與作者
大師級、作者風等
華語電影
香港電影面面觀、電影生力軍等
國際電影
影迷嘉年華、世界視野等
紀錄片
親愛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愛午夜長、前衛眼、修復經典、我看我電影、超人氣動畫等
焦點·致敬
焦點影人、影人經典作品回顧等
附加節目
大專學生作品展、ifva紀錄片系列作品精選等
獎項設定
香港國際電影節不設大獎,屬於非競賽性的放映活動,其競賽單元基本是針對新人新作。三大電影節的競賽影片必須是在該電影節做全球首映的電影,所以各大電影節要"爭電影",重頭電影也只能三選一。對香港國際電影節來說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風頭電影和大師名導作品,所以在邀請影片參映方面的算計相對小一些,主要考慮的是影片的素質和聲譽,也因此使得整個影展的質量較高。
為了表揚優秀的電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國際電影節增設五項電影大獎(新秀電影競賽、紀錄片競賽、國際短片競賽、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天主教文化獎)。由業界享負盛名的專業電影人、影評、導演及演員組成的評審團,評選五項電影大獎,得獎結果將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頒獎禮之夜」內公布。
新秀電影競賽
新秀電影競賽項目,旨在表彰那些充滿力度與原創性的電影製作及其對今日世界的獨到表達。
新秀電影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紀錄片競賽
香港國際電影節相信關注社會議題而具美學價值的紀錄片在任何有意義的電影節中不可或缺。紀錄片競賽向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導演致敬,肯定他們在紀錄片的形式和語言上作出的貢獻。
紀錄片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國際短片競賽
短片擁有獨特的形式、藝術性及表達手法,與長片別具一格。國際短片競賽鼓勵短片的創新及製作,它亦提供一個讓國際及本地短片導演進行交流的平台。
短片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自第2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設立,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志在鼓勵新生代電影發展。國際影評人聯盟是由全球專業影評及電影傳媒人組成的國際性協會,致力推動電影文化的發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是表揚具出色表現的電影製作。香港國際電影節將選出12部亞洲新晉導演的佳作,並由三位電影界知名人士組成評審團選出傑出作品。候選影片均可附FIPRESCI標志。
設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天主教文化獎
自第2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立.每年所頒發的天主教文化獎是表揚電影人,如導演、演員、編劇等出色的表現,尤對致力透過電影表達對社會、人權關注,並傳達心靈及藝術價值的電影人致敬。香港國際電影節將選出12部提名作品,並將由三位電影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員選出得獎者。候選影片均可附SIGNIS標志。
設天主教文化獎、特別表揚獎。
歷屆回顧
年份
主題
獎項開幕電影
閉幕電影
榮譽大使/形象大使 第25屆(2000) 劉國昌《無人駕駛》陳果《榴槤飄香》
陳以文《想死趁現在》
第25屆(2001)楊凡《游園驚夢》
讓-雅克·貝納克斯《死亡轉賬》
楊德昌《一一》 第26屆(2002)陳果《香港有個好萊塢》
湯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 第27屆(2003)杜琪峯《PTU》
山田洋次《黃昏的清兵衛》
路學長《卡拉是條狗》
斯派克·瓊斯《改編劇本》
第28屆(2004)李少紅《戀愛中的寶貝》
許鞍華《玉觀音》
蔡明亮《不散》
阿倫·雷乃《嚴禁嘴對嘴》
黎明 第29屆(2005)顧長衛《孔雀》
山田洋次《隱劍鬼爪》
賈樟柯《世界》
阿蘭·柯諾《無語慰晴天》
第30屆(2006) 向動作指導致敬杜琪峯《黑社會以和為貴》
彭浩翔《伊莎貝拉》
尼爾-阿姆菲爾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劉德華 第31屆(2007)朴贊郁《再造人之戀》
游乃海《跟蹤》
第32屆(2008)山田洋次《母親》
張作驥《蝴蝶》
馬丁斯科塞斯《電光滾石》
舒琪、關文軒《咖啡,或茶》
鄭秀文 第33屆(2009)爾冬升《新宿事件》
許鞍華《天水圍的夜與霧》
賈樟柯《二十四城記》 莫文蔚 第34屆(2010)岸西《月滿軒尼詩》
羅卓瑤《如夢》
雲翔《安非他命》
麥曦茵《前度》
第35屆(2011) Let's Meet Here杜琪峯《單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無 楊千嬅 第36屆(2012) 火鳳凰 彭浩翔《春嬌與志明》 王全安《白鹿原》 楊千嬅 第37屆(2013) 激活無限想像 邱禮濤《葉問終極一戰》 賈法·帕納希《閉幕》 楊千嬅 第38屆(2014) 世界匯聚香港彭浩翔《香港仔》
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林超賢《魔警》 古天樂 第39屆(2015) 張艾嘉《念念》 翁子光《踏血尋梅》 古天樂第40屆(2016)
楊慶《火鍋英雄》
許學文、黃偉傑、歐文傑《樹大招風》
黑澤清《毛骨悚然》 古天樂第43界(2019)
《沉默的證人》張家輝、任賢齊、楊紫舉辦單位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是一個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團體,致力發揚電影文化,推廣光影藝術。
透過全年活動,協會期望加強世界各地對中國電影文化的欣賞,並把各地具啟發性的電影帶到香港,豐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為加強香港及亞洲電影的感染力,協會於每年三、四月期間均舉辦三項旗艦活動,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及亞洲電影大獎(AFA)。
電影能夠連系不同的文化和世代,激發無窮創造力。憑此信念,協會不斷為成千上萬的影迷,帶來世界各地最優秀及具啟發性的電影作品。
『伍』 成龍電影A計劃第四期開啟電影人的「傳承之路」
文|小福 編輯|朴芳
一個公認的觀點是,唯有讓更多優秀青年影人進入行業,源源不斷地為行業注入新血液。中國電影才能走的更高、更遠。
為此,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積極投身進青年電影人扶持活動中來。
2020年,已經是成龍電影A計劃立項以來的第五個年頭。疫情當下,中國電影行業步入了一個相對艱難的時刻,而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更體現出了為中國影人、中國青年影人做一些事情的重要性。
「這個行業是要滾動的,多讓一些人才進入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才能越來越好。」在接受犀牛 娛樂 專訪時,成龍電影A計劃第四期項目評審團導師田羽生導演說道。
9月27日,犀牛 娛樂 來到山東青島,與眾多影人們一同見證了2020成龍電影A計劃第四期的開營儀式。與往年一樣,這一期的成龍電影A計劃也邀請到了眾多資深影人。
在首日的論壇活動中,唐季禮、丁晟、田羽生、賈志傑、姚婷婷、申奧、何鈞等多位導演、製片人、編劇齊聚一堂,面向青年影人暢談創作經驗。活躍的交流氣氛與融洽的創作氛圍,將上半年市場停擺留下的陰霾一掃而光。
A計劃第四期
不變的初衷與更多的扶持
今年是成龍電影A計劃首次落地青島。作為2020青島影博會的官方活動之一,第四期成龍電影A計劃「青年電影項目支持計劃」將攜手青島靈山灣影視共同為各位優秀青年電影人搭建交流學習以及合作共贏平台,帶領學員一同感受影博會獨具時代化、網路化、 科技 化的影視氛圍。
繼前三期特訓營聚焦的編劇、特效、動作電影後,這一次,成龍電影A計劃第四期將主題對准了具備類型化、創新力的項目。
本期成龍電影A計劃將通過項目徵集+導師課堂+拍攝工作坊+創投會+後續項目孵化的創新形式,整合行業資源,發掘優秀電影行業青年人才,搭建中國影人之間溝通交流與學習的橋梁,對具有類型化與創新性的電影項目孵化實行全方位的助力加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成龍電影A計劃特別增設了「短片拍攝工作坊」單元,旨在為青年電影人提供和成熟電影導演們線下實戰學習的機會。
在犀牛 娛樂 看來,這樣形式多元的集中性交流扶持活動,正是當下中國電影行業所缺乏的。在其他同類活動中,大多是簡化為項目徵集、創投、孵化三個階段,反而缺少了最核心的新老影人交流與線下實戰學習。這樣一來,對於很多新導演而言,該走的彎路還是會走。
而成龍電影A計劃,則能夠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指導,及時、直接地為青年導演提供建議。這不僅能夠為青年導演的下一階段創作提供重要助力,更代表著新老影人之間的傳承。
在本期A計劃徵集到的來自307組團隊/個人的超過五百個項目中,最終由項目評審團甄選出了八部類型各異的入圍項目。
活動中,和成龍合作三十載的老搭檔,也是本次成龍電影A計劃項目評審團主席唐季禮導演,在開幕致辭環節透露了他選擇項目的標准。
首先,創意、題材要出眾;其次,觀眾可看,可看的概念能是過審,我們不能天馬行空地去想,很有創意,但是最後是不切實際是過不了審的;第三,畫面可拍;第四就是我們的投資成本可控。這是新電影人要予以理解的。
在他看來,作品就是一個新電影人最好的名片,「如果你有一個作品,有15、20分鍾,也許30分鍾,這個不需要說任何的話,一看就知道你的水平在哪裡,是你這個入行的入場券。」
第四期成龍電影A計劃「短片拍攝工作坊」導師團主席丁晟導演也為學員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我最初是從拍攝短片,開始一步一步的成長,中間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特別是成龍大哥,有好多好朋友還看過我記的一些筆記,這是我的方式。我希望我真誠的拿出我全部的本事,讓學員們能夠感覺到很實在的幫助,」丁晟導演坦言。
真正的好電影
是藝術與商業的融合
類型電影,可以說占據著商業電影市場的最主要地位。相較其他題材的項目,模式、框架相對固定的類型電影創作門檻更低。因此,在青年導演步入電影行業初期,很多人都會選擇一部類型電影來作為「敲門磚」。
但如何才能夠拍出一部具有創新性的類型電影?在接受犀牛 娛樂 專訪時,評審團評委田羽生導演認為,從題材層面來看,目前市面上的類型元素已經非常完善了,現在考驗導演的更多是類型融合能力。
「就跟做菜一樣,它的調料只有這么多,鹽、味精、醬油、醋、糖就這幾樣。你怎麼調各種比例調在裡面,做出一道屬於你獨特味道的東西,這才能看出一個導演的能力。」
他建議青年導演要從自己熟悉的故事下手。「如果不熟悉,就要鑽進去,去體驗生活。只有真實的故事才最能夠打動人。」
在田羽生導演看來,沒有什麼比劇本更重要的敲門磚。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比什麼都重要。
不過,在更多時候,很多青年電影人更願意將他們的處女作留給一次自我表達的機會。這種時候就需要在「自我表達」與「類型片」之中做出權衡。
但成熟導演不然。眾所周知,在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眾多的銀幕需要與之匹配的高昂宣傳成本,這勢必需要權衡回本。在院線講的就是能不能收回利潤和成本,這其中甚至無關藝術,只有商業。
「藝術和商業必須要結合,」唐季禮導演道。
對此,導師團成員姚婷婷導演也表示非常認同。作為一名青年導演,姚婷婷自己也經歷過這個變化的過程。
「我自己的第一個作品,本質上還是一個挺文藝的片子,那時候對類型概念不是那麼清晰;第二部我經歷了一次真正的類型創作,還經歷了觀眾測評,而且那個場面極其慘烈。我們會把觀眾拉到小黑屋裡,由主持人挨個提問,我和所有的資方的老闆,宣發的坐在屋裡看,我坐他們的前面,觀眾每說出來不好的點,我的後背真的是萬箭穿心,非常的刺激。」
不過,在經歷了兩部作品的創作後,姚婷婷感覺到「無論是對於類型片的定義,還是作為年輕創作者,怎麼跟觀眾進行交流,我覺得是增長了很多的經驗。」正像幾位導演所說的,歸根結底,導演的成長就是逐漸學會在藝術與商業間平衡的過程。
最後,田羽生導演通過犀牛 娛樂 向眾多青年電影人送出寄語,他認為青年電影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愛好,能將愛好和夢想變成自己能乾的工作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他也希望他們能堅持下去。但更重要的還有兩點,就是要寫好一個劇本,再學會聽勸。
成功路上,本就沒有捷徑,唯一的訣竅,就是「好劇本、好作品能打動所有人」。
發掘類型片人才
為電影行業造血
近年來,國內涌現了以FIRST青年電影展、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青蔥計劃)為代表的眾多扶持青年導演的活動、計劃,成龍電影A計劃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傾向扶持類型化和創新性的項目的公益扶持計劃,這也決定了它的特殊性與不可替代性。
相較市面上大多扶持文藝類作品的活動,獨樹一幟的成龍電影A計劃更加貼近市場,並且在田羽生導演看來,拍一部成熟的商業類型片,本就比拍文藝片更難。「你要找很多共鳴的東西,你要讓所有人都喜歡,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覺得成龍大哥能夠做這件事很了不起。」
據悉,本期成龍電影A計劃中首次引入了導師親自實地指導創作的模式,將針對不同類型項目進行差異化的拍攝指導。
本期的成龍電影A計劃創投單元攜手青島影視博覽會「靈山灣創投」板塊合作舉辦。在9月28日舉辦的創投活動中,幾位成龍電影A計劃的創投點評嘉賓對八部入選的作品進行了一一點評。而貫穿了整個活動的主題,就是如何拍出真實,如何用虛構的故事打動人心。
創投點評嘉賓張大軍認為,「我們做電影核心是以假動真,我們所有的電影都是無中生有,但是讓觀眾信以為真。」因此,青年電影人要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電影觀,在有限的電影容量中,完成自己的核心目標。
一部成熟的類型片,其實要做的就是「以假亂真」,讓觀眾通過虛構的故事信以為真。「電影是個觸動人心的事兒,但是你得知道人心在哪才行。」張大軍道。
而像一些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而言,申奧導演也進行了補充,「別人是怎麼把一個虛構的事情做真,而我們是如何把一個真的故事做戲劇性。」
目前,本期成龍電影A計劃的相關活動仍在進行中。
對於電影行業,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市場停擺半年之久,但這同時也給予了眾多創作者進行思考積累的理由和時間。
一些本就不該屬於行業的人,成為被大浪淘走的濁水,而真正的創作者,獲得的總會比失去更多。
田羽生導演向我們直言:「盡管本次活動名為『整裝,再出發』,但在我看來,我們一直在路上,我們本來就沒有停下。」
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不僅要按下啟動鍵,更要按下創新鍵。而此次舉辦的成龍電影A計劃,就像是資深影人與青年影人之間的一座傳承的橋梁。盡管只能有少數作品得到扶持,但其背後的意義,卻是整個行業都需要的。
正如成龍大哥所說的,「我們的支持或許是有限的,但希望帶給大家的鼓勵是無限的。」
在接下來的「短片拍攝工作坊」單元中,八位青年影人學員還將在導師的指導下創作出他們的短片作品。最終會帶來怎樣的視覺呈現,讓我們拭目以待。
『陸』 「成龍電影A計劃」第六期創投評審團全陣容公開,你看好該節目嗎
“成龍電影A計劃”第六期創投評審團全陣容公開,我個人當然是不看好這個綜藝節目的。
一、“成龍電影A計劃”第六期創投評審團全陣容公開
目前不少的人對於綜藝節目的分類沒有一個客觀認識,不管綜藝節目以什麼樣的形式和什麼樣的類型展現出來,這都只不過是為了賺取相應的流量而已,我們沒有必要覺得某個綜藝節目就承受了如何廣闊的社會責任。所謂的為青年電影人尋求機會只不過是一個噱頭而已,再加上目前這些評審團的陣容從幕後走到幕前也都是為了圈錢,所以我們看這種綜藝節目看著笑笑就行了,不要太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