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可以介紹幾部關於香港60年代的電影 電視劇
年輪 我們的知青年代 這里的冬天不下雪 北風那個吹 錯愛一生 甜蜜血 色浪漫蜜 大院子女 幸福像花兒一樣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大校的女兒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李小龍系列
2. 香港電影發展史資料
分類: 地區 >> 香港
解析: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則吵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森凱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孫春侍,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 *** 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3. 小時候看過不少香港50,60年代的電影,很懷念,誰能告訴我下載地址嗎,萬分感謝
大醉俠/ 五六十年代老電影昆侖山上一棵草(1962) 08-15
香港:雲海玉弓緣(1966) 08-15
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1962) 08-15
香港:西廂記(1965) 08-15
香港:山歌戀 (1964) 08-15
游園驚夢(1956) 08-15
一貫害人道(1952) 08-15
湖南花鼓戲:打銅鑼、補鍋(1965) 07-18
香港:雷雨(1957) 07-18
滬劇:星星之火(1959年) 07-16
鋼琴伴唱《紅燈記》(1968) 07-16
眉戶劇:澗水東流(1961年) 07-16
紅旗歌 (1950) 07-16
鐵窗烈火(1958) 06-19
新的一課(1958年) 06-19
淮上人家(1954年) 06-19
走向新中國(1951年) 06-19
誰是兇手(1956年) 06-15
黃梅戲:女駙馬(1959) 05-27
評劇:小姑賢(1953) 05-27
閩劇:煉印(1955) 05-27
香港:金鷹(1964) 05-27
香港:大地兒女(1967) 05-27
戲曲片:陳三五娘(1957年) 05-27
京劇:洛神(1955) 05-27
香港:三笑(1963) 05-27
越劇:追魚(1959年) 05-24
草原雄鷹(1964年) 02-17
英雄島(1959年) 02-17
香港:畫皮(1965) 02-12
崑曲:十五貫(1956) 10-26
心連心(1958年) 10-26
一件提案[1954] 10-26
青雲曲(1959) 10-26
紅花遍地開(1960) 10-18
春燕展翅(1963) 10-18
霧海夜航(1957) 10-18
帥旗飄飄(1958) 10-18
小白兔(1954) 10-18
十三陵水庫暢想曲(1958) 10-18
母女教師(1957) 10-18
香港:空中小姐(1959) 10-18
鬼話(1951) 10-18
工地青年(1958) 10-18
暑假的禮物(1961) 10-17
春節大聯歡(1956) 09-16
軍歌嘹亮 (1965) 09-13
大浪淘沙(1966年) 09-13
海上神鷹(1959) 09-13
第一列快車(1958) 09-10
風行裡面有
4. 幫忙找點1960-1990年香港的喜劇電影
許氏三兄弟的喜劇系列!
精裝追女仔系列 最佳損友系列 還有就是你說的高志森的富貴逼人系列,高志森還有一些辦公室喜劇系列都不錯。
還有新藝城的系列,像《大富之家》《家有喜事》 《打工皇帝》《我愛夜來香》《七年之癢》《橫財三千萬》《開心勿語》《開心樂園》《大丈夫日記》《吉星拱照》《黃飛鴻笑傳》《黃飛鴻對黃飛鴻》 《殺妻二人組》《與龍共舞》。
王晶導演的一系列喜劇都不錯 像《追男仔》《爛賭英雄》《公子多情》《逃學英雄傳》
5. 尋一50-60年代的香港老電影名字
一個爛賭的傳說
譯名:Yat goh laan diy dik chuen suet
地區: 香港
日期: 2001年10月12日
類型:劇情
[編輯本段]演職人員
導演:麥子善 Marco Mak
主演:吳鎮宇 Francis Ng 林雪 Suet Lam 關秀媚 Suki Kwan 李燦森 Sam Lee
[編輯本段]劇情概要
舒奇是一個天生的賭徒,到澳門賭錢,每次都大起大落,因為一次糊里糊塗與藝員雪發生關系,得到三千塊,後投注站買馬贏了十五萬,他便往卡拉OK消遣,認識了逢賭必輸、有一個「玻璃骨」症弟弟的媽媽桑——公主。
因為欠債,舒奇被禁錮,公主於是致電卡拉OK熟客莫UNCLE求助,莫UNCLE答應了付五十萬,但要公主陪他一個月。之後莫UNCLE突然離奇死亡。混亂中,兩人在債主FACE哥手中逃出,不久,卻再次遇到莫UNCLE,原來他沒有死去……
香港一貫賭片甚多,但像本片這樣,集中描寫一個爛賭鬼的特性,以及他的傳奇命運,就很罕見,還奇在拍得不落俗套。本片沒有像通常的賭片那樣賣弄賭術,沒有精美包裝和名牌格調,因此並未引起影迷注意,實際上這一部是不錯的賭片。
6. 香港六十年代的 電影有哪些
多了,以邵氏公司出品李翰祥導演的為代表
7. 以香港5、60年代為背景的喜劇電影或電視卷
搶新郎(夏夢主演)。男大當婚(石慧主演)。王老五添丁(孫茈君,傅奇等主演)。這都是50年代—60年代初在大陸上演的香港喜劇片。
8. 我想問香港60年代電影發展點架
戰後的中國香港電影
就像戰後的中國香港普遍工業一樣
被中國大陸不停催化。 這也成為國共內戰再次進行的近因〈於日本侵華期間暫停〉,直至1949年中國得到勝利。這些事件最後使華語電影公司南移至中國香港。這些新移民對電影出口至東南亞國家(由其是沒有被排斥的大批中國人海外僑局地)和西方國家的唐人街(Bordwell
2000)有莫大的貢獻。 戰後時期同樣使電影業凝成兩個平行的分岐,一邊是普通話
中國大陸的官方語言,另一邊是廣東話,中國香港普遍使用的方言。支持普通話電影的因素包括有較大的財力和更充裕的製作,普通話電影具有龐大的出口市場,專門化的技術,上海電影制人的名氣和資本,還有大陸文化聲望和世紀來中國文化與政治精英皆使用官腔。數十年來廣東話電影每每也有一些佳作,但始終也會比下去而坐著第二把交椅。(Leyda
1972) 在中國香港電影的歷史中,和其他語言相關的里程碑在1963年樹立。當時,港英當局通過一條法例:所有電影必需配備英文字幕,看似方便作政治審查之用。但當時因實際需要,大多電影也配備中文字幕,令人們斗姿更容易理解其他地區的方言,(Yang
2003)間接令廣東話電影興起。當中國香港電影配備中英字幕後,竟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更容易獲得西方觀眾的歡心。 粵語電影 粵劇 主導時期: 粵劇二重唱任劍輝及白雪仙(簡稱「任白」)是當時頂級紅星。任劍輝擅長反串生角配合白雪仙的旦角,她們合作拍了超過50出電影,包括《紫釵記》(1959)成為恆久不衰的經典。(Teo
1997) 低成本製作的武術電影: 接近100出由關德興飾演黃飛鴻的長篇功夫電影。起始《黃飛鴻正傳》(1949)完結為《黃飛鴻勇破烈火陣》(1970)(Logan
1995) 武俠片系列,利用人手繪制特別效果,譬如《六指琴魔》(1965)(Chute & Lim
2003
p. 3) 家庭生活的當代通俗劇 華達製片廠 國語電影 邵氏兄弟及電懋(後易名國泰)是最頂尖的電影製作公司也是一對悲哀的夙敵。 於1964年(電懋)的始創人兼首腦陸運濤死於空難
使得邵氏兄弟得到行內較領先的位置。 電懋易名為國泰後於1970年終止電影製作。 (Yang
2003) 一支音樂流派黃梅調注入中式戲劇衍生成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The Love Eterne (1963)。這部電影打破紀錄地賣個滿堂紅也成為黃梅調音樂電影的經典畢塵代表作 。 浪漫音樂劇如雪裡紅 (1956)
Love Without End (1961)
水仙 (1964) 及改編自瓊瑤的小說。 荷里活式音樂電影 譬如曼波女郎 (1957) 與野玫瑰之戀 (1960). 史詩式古裝片:卲氏兄弟的李翰祥是主要的導演,有著名電影江山美人 (1959). 1960年代末,卲氏兄弟開創了一個新派武俠電影,當中情節比較緊湊,但少點遐想空間,多點力量型動作及暴力。這種新派武俠電影潮流靈感來自日本武士電影的大受歡迎所致。(Chute & Lim
2003
p. 8)還有電視的普及化帶走不少觀眾,標志著電影業必須改變題材中心
由以往女性為中心的電影變成動空數絕作電影主導。 (參見中國香港動作電影)主要帶動人物: 徐增宏的《江湖奇俠》(1965) 胡金銓的《大醉俠》 (1966) 和《龍門客棧》(1967) 張徹的《虎俠殲仇》(1966)、《獨臂刀》(1967)和《金燕子》(1968)
參考: ***
9. 有一個叫劍豬的爭老大是什麼電影
2009年香港出品的電影《旺角監獄》,由張家輝,孟瑤,譚耀文主演,故事講述的是張家輝飾演的細輝由於年少,執行幫會殺人計劃,被捕入獄,出獄後和韋家雄飾演的箭豬,譚耀文飾演的Peter爭奪幫會大哥的位置,望採納謝謝
10. 香港有哪些經典的老電影
你好,我認為有以下幾部可以稱為是經典:
一,《射鵰英雄傳》。永恆的武俠經典。80年代拍這樣的片子很少見。這應該是大咖最多的港劇了吧?在當時的無線五虎里主演黃日華、苗僑偉,配角是吳孟達、秦沛、曾江、謝賢,連走狗都是周星馳、吳鎮宇、歐陽振華。導演是杜琪峰,製片人是王晶的父親王天林,武術指導程小東,助理導演鞠覺亮,甚至三部電影的主題曲作詞人都是黃沾。這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一半。我可以問哪部電影?我最喜歡翁美玲扮演的黃蓉。它幾乎是活的。感覺像是小說里走出來的黃蓉。難怪也是金庸最滿意的黃蓉。
二,《上海灘》。1983年看了兩部剪輯過的電影版,然後回來看了1980年的原集版。果不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看劇版是更好的打開方式《上海灘》。沒有高超的特效技術和化妝師的時代,一部劇的成就完全取決於演員的精湛演技和劇情的緊湊性。每一個表情的細節都是那麼到位,整部電影哪怕只有一個配樂,也足夠了。經典中的經典,讓人年年翻拍形式,卻無法超越。最後,我不得不承認,發哥的哥哥許文強很難超越,還有馮敬堯。他們是現實中人物的真實狀態,也是正邪不分,非黑即白。
三,《大時代》。經典,不愧是經典。港劇心中的No.1。最後斷斷續續看了,一部戲劇沖突性很強的劇,一部能帶動觀眾情緒的劇。這部劇最厲害的是丁蟹這個神奇人物的塑造。高潮和最精彩的部分是指控丁蟹的審判和方氏三姐妹相繼被害。後期劇情開始有點自我放縱,各種不合理。經過39集的羞辱,最後的復仇只有十分鍾。但總是值得高分的。
實際上經典的影片還有很多,從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