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大陸打壓香港電影嗎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陸打壓香港電影嗎

發布時間: 2023-07-24 17:15:17

香港電影為什麼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都這么發達,為啥大陸那個年代就不行呢

主要是因為大陸那時候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比較僵化,還沒有解放思想,而且相對於外界來說較封閉,因此那是我的電影不如香港繁榮

Ⅱ 67當今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什麼造成的

回顧曾經港片的成功,當時的香港還未回歸中國,有相對自由寬松的氛圍,還有濃濃的本土文化,在周圍一帶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市場。到了9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下滑,為此,有人把港片的沒落全部歸根於97年的香港回歸。這么說未免太極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資金不足,產片量變少

輝煌時期的香港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港片年產量有幾百部,片產量高,好電影自然也多。比如70年代的《精武門》、《醉拳》;80年代的《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僵屍先生》、《倩女幽魂》、《賭神》;90年代的《黃飛鴻》、《古惑仔》、《紅番區》、《東邪西毒》、《阿飛正傳》、《賭聖》等等,經典電影數不勝數。而看看現在,一年只拍幾十部電影,這讓好片出現的幾率大大減少。

為什麼拍的片子少了?主要還是資金跟不上,投資少了。香港是以商業電影立足的,不賺錢的自然不會去拍。在回歸之前,台灣曾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由台灣買下來的電影會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發行,而香港回歸以後,台灣片商撤出香港市場,這對香港電影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地域小,人才流失,周邊發展迅猛

香港面積小,發展本來就有一定局限性,外來的力量必不可少。在鼎盛時期,香港電影的繁榮少不了海外市場豐富資源的支持,甚至有些導演、演員還是外來的華人。比如來自泰國的陳可辛;來自越南的徐克;來自馬來西亞的楊紫瓊;還有來自台灣的林青霞等等。

到了9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席捲開來,最著名的就是那部《泰坦尼克號》,曾掀起巨大轟動,而這時香港電影又缺乏資金,一些優秀的演員選擇投奔好萊塢發展,比如李連傑、成龍、周潤發,這些人走後帶來人才的損失,造成空缺。

周邊國家、地區的電影產業開始飛速發展,韓國、日本、泰國各有各的風格領域,台灣放開手腳,大陸也逐漸嶄露頭角,香港遲早被趕上或超越是必然的。

不注重電影質量,跟風濫拍

現在的香港電影導演很少有獨特的風格,大多數導演都喜歡追隨潮流,隨心所欲地拍,要不就是照搬之前的套路不斷重復,不去創新,也不注重質量。比如一些賀歲片,沒有什麼新鮮感,觀眾看多了,自然會膩,期待值大大下降。

再加上現在內地市場如此龐大,香港導演們看到無限商機都來湊熱鬧,導致合拍片越來越多。可他們把心思都用在賺錢上了,根本不在意電影的質量,只要滿足了大陸觀眾的需求,隨便拍些內容都會大賣,目的達到就濫加製作,這樣下去香港電影怎能不墮落?

老戲骨沒有培養出接班人

香港演技好的老一輩演員們都老了,有的已經淡出影壇,觀眾看不到什麼喜歡的演員了,而新晉的演員里又似乎找不到什麼優質的接班人,讓人提不起興趣。

這和香港專門的演藝、電影學院少有很大關系,很多演員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系統的學習,一般都是通過參加海選再在學習班培訓一下就出道了,演技基本都靠在劇組實踐中磨練出來。而那些打拚多年攢下經驗的老戲骨,沒有人肯去好好栽培下一代,不過,老師也不是誰都能當的。

網路時代盜版橫行

網路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方便,也為盜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過去看不到的電影,現在網上一搜就可以看到,新上映的電影不久網上就會更新,有了這個渠道,電影的票房也會受到一定的削弱。

最重要的是,網路的傳播快,吸引力也大,盜版的免費資源,對消費者來講可能是好事,但對於業內人員來講,可想而知。

審查制度加重行業不景氣

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時,正是香港回歸前後,於是大陸背了黑鍋。客觀上來看,回歸後確實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題材上的受限制。以前的創作可以標新立異,腦洞大開,激發出好的作品,而如今在內地上映的電影都會砍掉一些不符合規定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製作團隊的發揮。

雖然這種制約使香港電影的「港味」變形,但自身的原因不加以正視才會直接導致行業的不景氣。

或許,香港電影發展到一個高度以後,已經趨於穩定,難翻巔峰,只是大陸的步伐快了,才會顯出香港的沒落,一切都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不如把它歸於時代的富饒吧!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Ⅲ 為什麼內地要審查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要進內地就被剪輯得讓人看不懂

中國要講究思想正確、政治正確,有幾條鐵律是一定要遵守的,警察一定要是好人(不能映射公安嘛),《竊聽風雲》的劉青雲大陸版就加了廉政公署的一段;要不下場一定很慘,《無間道》劉德華就一定要死。不能有鬼片,要是這樣的題材,結尾一定是做夢;《畫皮》不是鬼是妖。情色片就肯定不能了,禍害祖國少年(但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情色片,估計誰都可以說出幾部)。黑幫片是港產片的強項,但是要在大陸上映,只能是面目全非。

大陸的媒體,包括電影一向都是作為宣傳工具來用的,至於藝術當然是靠邊站。以上純粹個人愚見

Ⅳ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首先就是時代不同了。香港電影的時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不僅僅是周星馳代表的搞笑電影,成龍代表的動作電影,還有周潤發代表的英雄電影。這些電影使得香港的電影引領著大陸的發展,大陸電影逐漸向香港電影靠攏,隨著香港回歸和大陸開放的進一步發展,香港電影開始走向了衰落,因為人們的審美趣味變了,變得更加多元化了。


這個也不能說是香港的電影的沒落,只是香港電影的換一個新的模式了,這個模式與大陸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更多的是港式電影特有的內容,不知道大陸的導演或者是製作人會不會借鑒香港的這種模式,要是可以的話,會不會是大陸引領著香港的發展呢?

Ⅳ 香港的古惑仔電影對大陸的影響有哪些對香港呢

對大陸:大陸電影業及觀眾對黑幫題材電影態度開始放寬;
部分大陸青少年認同並模仿鄭伊健「跟大佬,闖天下」「講義氣」的價值觀;
部分大陸人認為香港黑社會現象嚴重;

對香港:這是黑幫電影進入主流的標志,也是香港社會亞文化被人們所廣泛認識甚至承認的重要標志

Ⅵ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Ⅶ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Ⅷ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衰退了呢和回歸祖國有關系嗎

香港1997年就回歸了,97年之後香港影視業也是很發達。到現在電影衰退的原因是新一代的接班人沒有被培養起來,而老一代電影人已經力不從心。更何況香港不僅是電影衰退,電視劇也衰退了,總體而言是他們自身的製作和創作水平沒有提高而導致了,不要什麼都牽扯到政治。我國在香港實行的是一國兩制,香港回歸之後依舊擁有極大的自治權利,他們還是實行資本主義的。
還是那句話,不要一出問題就怪國家,國家好忙的,國計民生都忙不過來還有空管電影衰退

Ⅸ 香港電影在這么搞下去真的玩完,到底是什麼原因毀了

可能很多人會感覺現在香港電影已經沒有以前那樣......
現在香港電影有點不倫不類青黃不接......
面對大陸龐大電影市場誘惑力香港電影投資方和導演紛紛北上淘金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再過個三五年未來中國電影市場會更龐大
雖然很多香港電影人都說要挽救香港電影可是拍電影為了什麼為了賺錢
有香港電影迷說香港電影在不停止和大陸搞合拍片真的快完蛋
香港是一個高度自油開放社會香港電影裡面什麼都能拍。。。
額在大陸沒有文化自油不能夠隨便亂拍。。。
尤其是只能宣揚好方面不能宣揚壞的方面額廣電局說中國電影-要宣揚正能量
就像前n年香港電影[奪帥]本來打算在大陸上映結果廣電總局說
電影劇情宣揚黑社會暴力不能在內地上映結果讓投資方賠了不少

Ⅹ 現在的香港電影為何越來越差,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這些原因也形成了惡性循環,讓香港電影的崛起變得更難,也很難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再涌現出往日的經典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