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視電影落寞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視電影落寞

發布時間: 2023-07-16 09:00:03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②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歷史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娛樂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香港電影在輝煌的三十年裡主要還是以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武俠片、功夫片、鬼片為主的,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里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才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東亞、東南亞頗有一枝獨秀的感覺,而進入90年代之後,港影將直接面對著三個勁敵;電視劇、西方大片、土著豪強。因為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終於說到了香港電影耗盡內功的一刻,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台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實體過小、精氣西流,發展停滯是電影業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萊塢的擴張,韓劇、日劇、東南亞電影的崛起則又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到來。

;

③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沒落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故設此題目,大家共同探討。 1.腦殘電影導演的增多
2.老導演不思轉型
3.由於香港的回歸 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者被才大氣粗又xx不堪的大陸電影製片廠的挖掘
4.韓國電影的崛起 ,其實不算崛起,只是這年頭觀眾也開始腦殘了。

其實正是香港電影製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導演來吸引人
不注重培養新人
結果
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會盡頭的於是
終於衰敗了...............這還用說嗎
回歸了 創作 環境 不自由了
並不是說香港採取了什麼具體措施限制創作
而是整個潛意識的影響其實香港不光是電影衰落,電視、音樂全面下滑。貌似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風光不再了。跟風太多
沒有內涵
粗製爛做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
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
於是香港電影就這樣了。

香港電影的市場在哪?當然是內地。九十年代內地互聯網剛起步,我們啥也不懂。為回歸和討好香港,政府加大兩地交流,免費引進港劇港片,這樣才給香港電影大力發展空間,我們由於視野狹小,瘋狂地愛上他們的「時尚」,更促使港片的發展。所以他們允許「良莠不齊」可以大膽創新。
而現在香港已經回歸了,政府就不需要額外「照顧」了,自然沒了優惠政策,且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接觸到更時尚的好萊塢,也沒有必要死磕港片。(以前很喜歡香港武俠劇里的配樂,現在才知道全是國外的)

④ 港片是不是沒落了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感覺都挺讓人失望的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冥王的心裡有很多的想法,因為感覺香港之前的所有演員都是一些好演員,他們的電視劇作品或者是電影作品都能夠給人很深的印象,但是自從他們減少了作品之後就覺得香港的影視作品不好看了。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很多很好的影視作品以及演員,而且票房的號召力特別棒。在那個時候我們打開電視劇就能夠看到成龍周潤發或者是王祖賢以及李連傑他們所演的電影電視劇,每一部都可以堪稱經典。

金融危機又遇上好萊塢大片兒,勢必會把蕭條的香港影業擠兌的走投無路。所以在近兩年來,我們根本就看不到一些精品製作的電影作品或者是電視劇作品,反而那些記憶深刻的作品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遺留下來的經典。

所以可以說是港片沒落了,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造就了香港電影的興起和滅亡。

⑤ 是什麼因素造成現在香港電影、電視劇的落寞

市場太小且飽和,固步自封且缺乏競爭,大家的門路也多了起來,缺乏人才

⑥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⑦ 曾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什麼

1、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興起以及好萊塢、東南亞等電影市場的沖擊,香港電影難以延續往日的輝煌,陳舊的製片模式以及同質化電影所帶來的審美疲勞,都讓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了落寞。

2、邵氏停產、嘉禾電影被收購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視業務、新藝城也因利潤分配不均、創作觀念發生分歧等問題僅存活11年就宣告解體。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視公司即便能繼續出品電影,產出量也極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幾年一部。

3、香港電影人才青黃不接,至今仍活躍在電影舞台並具有票房保障的導演和演員依然是黃金時代的電影人。

(7)香港電視電影落寞擴展閱讀:

面對香港電影的衰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香港電影僵化的製作模式和內容單一都讓港片市場份額不斷縮減,而內地電影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香港電影人才和資本。

對於相對狹小的香港市場來說,電影公司很難應對內地、東南亞、好萊塢多個市場的分流,而一些公司海外投資的失敗更讓電影公司雪上加霜。」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港片想要進入內地市場只能走合拍片的道路。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下,視頻平台或許能夠成為香港電影公司的下一個依託。」

從業者認為,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院上映的影片數量有限,再加上現階段欲在院線上映的影片眾多,香港電影若想要借該渠道獲得較高的票房會面臨較大的競爭,而視頻網站則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並可直接對接受眾以獲得市場。

⑧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落了,難道找不到演技好顏值高的年輕演員嗎

對於很多90後來講的話,香港電影曾經有過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那個時候眾星雲集,也有很多經典的影片,為我們奉獻了精彩的演技。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香港的電影行業慢慢走入「沒落」。這些演員們都已經變老了,有很多隻能靠大陸,來到這里賺錢。

其實香港也有一些很多比較優秀的演員,像鍾欣桐,薛凱琪,陳法拉等,算是新時代傑出的人物。不過她們都沒有什麼好的代表作,新人參選的機會變少。最關鍵的是,隨著大陸經濟騰飛的發展,電影行業重心逐漸轉向大陸,這也是大勢所趨。

⑨ 港片是不是沒落了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感覺都挺讓人失望的

港片的沒落,就像少女長成美女,然後再成長就是老太太。它並非停滯不前,而是成長了也糟糕。

港片崛起於類型化武俠片,跟進時裝警匪片和言情片,曾經讓亞洲電影在世界影壇頗為風光。八九十年代看電影,港片是上座金招牌,打造出了最早的明星群。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張曼玉,關之琳,劉德華,周星馳,張國榮,梁朝偉等等。

然而,港片紅得發紫,也註定了它的沒落。不一定紅就得沒落,至少可以大大推遲衰落周期,甚至用代償躲過衰敗。但是港片做不到,它成於類型化,也沒落於「過度」的類型化。於是港片有點像一台高效復印機,大量重復自己,它的進展,也就只能是衰老了。

好萊塢也漸漸風光不再。但你會發現,它的影響力減弱得非常緩慢,代償功能巨大,甚至有反彈再造新極的可能。原因在於它的類型化豐富,已經形成電影生態,在那裡看膩了武打警匪片,它還有科幻片,有倫理片,有作者電影,有 歷史 片,有 社會 問題片,有災難片,有魔幻片,有反思電影。回頭再看港片,「打打鬧鬧,說說跳跳,情情戀戀」,像《桃姐》那樣的片子,似乎極其罕見。它這個「電影超市」,品種明顯單一了。

如果說好萊塢已經是一座城市,那麼港片還只是一座花園,看著美麗但是有幾個人能在花園里過日子。

八、九十年代,香港做為亞洲四小龍,電視劇電影 娛樂 行業風靡亞洲,在香港和內地更是 娛樂 產業發達。涌現出一大批的優秀演員、歌手,還有經典的電視劇,真的很懷念那時的港片。近年來,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影視劇的製作水平也突飛猛進,不管是音樂還是大片製作都能和國際水平相媲美。

過去內地很多都是追著港劇看,而如今他們拍的電視電影已遠遠達不到國人的欣賞水平,而且製作水平也沒有提高,所以可以肯定的認為香港的電視劇電影已經沒落了。

相比較,內地電影格局大,故事貼近百姓生活,講述家國情懷、世間冷暖。現在國人在經濟富裕的前提下追求的是高、大、上的,格局大的電視,電影 ,更能激勵大家奮發努力。

相對來說香港電影電視劇真的沒落了,希望香港的 娛樂 行業要不斷創新,把香港的影視界帶動起來,再譜寫輝煌。

接班人青黃不接,再加上盜版猖狂,導致港片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繁華的時期,從70年代李小龍爆紅開始,

香港的電影就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文藝,功夫,哲理,都市,警匪,種類繁多,

不乏經典中的經典,成龍的不要命系列,周潤發的耍酷系列,周星馳的無厘頭系列,種種,

讓香港電影走向亞洲之巔,但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盜版產業的猖狂令整個的香港電影業受到沖擊,再到回歸之後,香港電影不得不走向低潮,

可以說,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但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帶給人們太多寶貴回憶!

都覺得現在的港片和香港電視劇都有點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了!就像是金庸古龍等的武俠小說看多了都拍了幾十個版本了還要去拍!看得多都讓人覺得膩啦!現在的港片就好像守著以前掙錢的那種版本和模式不肯創新也不敢去創新更不捨得花錢去創新!反觀中國大陸的電影和電視劇都大大發展越來越好!

以前的明星都是通過艱苦努力拚出來的,現在的明星都是包裝出來的,不經得起風吹雨打。現在說到香港影劇,浮現的還是那些老面龐。

為什麼呢?

不可否認,香港影視的巔峰時期確實過去了。

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方文化匯集的結點,自然而然的影響著整個內地。時勢造英雄,經過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前十年的發展,港片包括樂壇也一樣,呈現爆發式發展,對內地影響也極為深刻。一個個奇才導演,演員,歌手,樂曲成了時代的標桿,諸如徐克、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張國榮等等,不一一枚舉,無不彰顯香港影視圈的繁華。

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改變,加之一代群星逐步退出影視圈,(當然也有一些負面新聞的影響,在此略去)。當然,內地影視與我們物質文化需求的緊密結合具有更大優勢,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掩蓋了香港影視的光芒。

總之,原因必然不止這么多,只拿出幾個大趨向來說。對於內地的我們來說,港片必然是過了巔峰期處於暗淡階段,未來走向如何不作斷言。

算是吧!只不過現在沒有純港片,香港市場太小,所有香港明星基本上全都北上了!合拍片是大趨勢

對七零後八零後來說,可能都還有個印象,九十年代港台劇在大陸大行其道的時候,對廣大農村和小鎮青年來說,最讓人感到好奇的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說是引領著大陸的 時尚 潮流也不為過。

比如很多人看射鵰英雄傳,當時農村農村小孩也有樣學樣,模仿著裡面的那些組織,成立一些校內帶黑 社會 性質的組織,比如江南七怪之類。後來古惑仔又風行一時,就有更多的內地農村和小鎮青年也去模仿,比如那種外號,還有紋身,染發之類。

尤其是當時香港的一些警匪片,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了最為原始而又簡單粗暴的對現代化城市的想像,高樓大廈林立,人們都西裝革履,講話夾雜著英語單詞,覺得特別時髦,也很現代,以為現代化的城市就是這樣的。

但從兩千年以後,香港就很難再為大陸的農村和小鎮青年提供這種想像了。首先是隨著內地的發展,香港影視劇里那種曾經看上去很洋氣的生活方式不再那麼洋氣了,甚至有些土氣。比如現在如果看香港黑幫片,大陸一線城市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很土氣。

再就是隨著內地的影視 娛樂 業的發展,投資越來越大,很多電視劇的製作水平實際上比港台劇要好。比如港台武俠劇大量的室內布景,而內地的古裝武俠片基本上都是實景拍攝的。也就是說,相形之下,港台劇的五毛錢特效騙不了內地觀眾了。

最重要的則是 社會 文化心理上,以前內地是把香港當作模仿的現代性樣板,而現在已經基本上不存在這種仰望的心態了,反而是曾經的香港各種明星都在內地拍戲,參加綜藝,乃至走穴賺錢,當然也就不覺得神秘和高不可攀了。

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老話,發展是硬道理。大陸這些年的發展成就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在文化心理上越來越自信了,甚至一二線城市的人到了港台和國外,會覺得他們太落後了,很多方面還不如國內。影視劇作為文化工業產品,只是反映了這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