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什麼聞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什麼聞

發布時間: 2023-07-09 04:59:59

㈠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香港喜劇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㈡ 一部香港電影 男主角和女鬼談戀愛 有個片段是他們喝酒 結果女鬼聞了聞,說鬼是聞酒氣喝酒的。還有男

陰陽錯(譚詠麟)
http://ke..com/link?url=_q7Vbz6ZZWAd8epJq0Gs7LZf7lCNK

㈢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香港電影

從經典的武俠電影到李小龍的功夫片,從吳宇森的動作片到王家衛的另類美學電影,香港電影人在過去五十多年來可說為世界貢獻挺多精彩紛呈的好電影。

1、《歲月神偷》

就如《一生所愛》歌詞里那句「相親竟不可親近,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苦海翻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卻永遠銘記在心了。

㈣ 好看的香港電影推薦 這七部很經典

1、《甜蜜蜜》:

像一部童話,公主嫁給王子便結尾了,預示著從此兩人美美滿滿幸福一生,決計不會再細數接下來的柴米油鹽。但如果電影如人生一般不能停留在某個時刻,我們接著看下去,說不好,劇情便如報紙頭條,出現他們在家爭吵的畫面,或者八卦兩人是否性格不合,或者傳出有第三者的緋聞等等等等,變成十足肥皂劇。即使他們再遇見,誰又能保證,不會再分開呢。

2、《英雄本色》:

多年的經典,耐人尋味,喜歡張國榮的演技,精湛自然,喜歡發哥,那麼多經典的人物曾經出現在那個時代,真的是百花齊放的大時代。電影告訴了什麼是江湖豪情,一切江湖恩怨情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將江湖,兄弟情,愛情,生活,成了一些恩恩怨怨的江湖情!配樂也極致體現恩怨,無奈,瀟灑,大起大落感。用現在的眼光再看本片,可能會覺得有些俗套,但是在當時的確樹立了以後警匪片很多的標桿。整個故事很好的詮釋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然,最經典的莫過於那一句「我不做大哥很久了。」

3、《縱橫四海》:

在片中,周潤發一改往日的英雄浪子形象,極盡搞笑之能事,出演了一個放浪不羈但閑話特多的「纖神氏八婆」形象。本片中他飾演的阿祖在搞笑之餘也讓人看到了其身上的義膽豪情,每當阿佔有難他總是會立即挺身而出,這樣的人怎能叫人不愛呢?他在片中的經典台詞很多,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這兩處:一是那個謎語,「饅頭泡在稀飯里」,謎底是「周潤發」;二就是他那段自我獨白了:「其實愛一個人並不是要跟她一輩子的。我喜歡花,難道你摘下來讓我聞聞;我喜歡風,難道你讓風停下來;我喜歡雲,難道你就讓雲罩著我;我喜歡海,難道我就去跳海?」

4、《歲月神偷》:

用一個小街區就營造出一個時代老去的印記,老婆婆說有兩個兒子,一個巷頭,一個巷尾,占據著街區最好的位置。縮影在一個狹小的街區,在那些純手工的年代,這是好的位置,也有好的象徵,在她的年輕時代,以為這樣就夠了,只是時代變化的太快,他們根本就沒有跟上,然後就被狠狠的摔在後面。

5、《重慶森林》:

失戀的人不要看重慶森林,但不是失戀的人又怎麼能看得懂重慶森林。我們也許沒有在一個晚上吃過三十罐的鳳梨或者榴槤,但我們的胃都曾經在某個夜晚抽搐過,好像裝下了不止三十罐罐頭。我們也許沒有對著毛巾或者肥皂自言自語過,但如果那個夜晚肥皂和毛巾也能明白我們的言語,我想我會和它促膝長談的。孤獨到了深處,孤獨就成了盔甲。

6、《東邪西毒》:

一個用人心來解釋的世界,是王家衛眼中的一部「射瞎型雕英雄前傳」,金庸小說中那些蕭蕭然的名字,毀散給予他的只是一個無限寬廣的想像與創作空間,王家衛在這個框架內排演了一幕他眼中的人間戲劇——一幕雖然是武俠人物,也仍擺脫不掉愛恨情仇,執著之苦,也承受不了生命的虛無的戲劇。這幕劇里所有出場的人物,幾乎都是如此。

7、《倩女幽魂》:

港片中最經典的人鬼戀。張叔平為王祖賢設計的女鬼造型使其成為香港電影中最驚艷的女性形象之一,張國榮、午馬等人的表演也都神采飛揚,還有徐克機智感人的故事,程小東天馬行空的武打設計,黃沾變幻多端的電子配樂,共同構成了這一部經典。

㈤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了港味

我所理解的「港味」,就是電影《食神》里史蒂芬周炒的那碗叉燒飯。

趕工而做的生活日常,但卻是用了心的,讓人癲狂,卻又隱隱地讓人神傷。

盡管早早出現了好萊塢電影這樣的佛跳牆,但在很長時間內,它比不過這碗本土燒制的叉燒飯。

這碗港味是二十多年裡香港市民的最愛。

因為這碗叉燒飯里,他們能品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失落與幻想。電影里全部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夢想,或是有情飲水飽,或是一夜變富佬,或是寄寓鬼怪,善惡有報,或是縱情江湖快意恩仇。

一、「趕」出來的叉燒飯

在香港電影最繁榮的時候,每年要出三四百部電影,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拍出來。祖籍四川的演員鄭裕玲,曾經一天趕過9個片場(劇組)拍戲,人稱「鄭九組」,龍套演員每年拍的戲更多;周星馳最火的那幾年,早上6點多起床,收工接近凌晨,每天工作18個小時;黃百鳴曾經用一個晚上寫出《開心鬼》的劇本,劉鎮偉20多天拍出《東成西就》救了王家衛的場,這些都被傳為香港神話。

這些電影拍得確實很趕,時間緊張得就像周星馳製作那碗叉燒飯。這些電影看起來也確實用不了多少成本,演員還都沒什麼「腔調」(格調)。但在這些電影里,很少有創作人員和演員是敷衍的。因為競爭太厲害了,你不付出心思與態度,你就會被別人替代。不賣座的電影,可能上映幾個小時就被撤掉,從此默默無聞。

這種氛圍,不亞於一場「食神」比賽。你不得不趕,而又不得不用心。這些電影,每一部都寄託著主創和演員的歡笑與汗水。

這些趕制出來的電影,更加註重有創意的橋段和打鬥,還有近乎生活化的表演。這些電影不需要多深刻的思考,迎合了忙碌的觀眾在閑余時間消遣娛樂的需要。

二、叉燒飯中的「人間煙火」

香港電影里的「生活氣息」主要是體現在電影刻畫的人物、故事、場景和對白中。

這些電影,或有喜劇片,或有動作片,或為江湖傳奇,或為鬼怪故事,或是校園青春,或是社會險惡,歸根結底,大多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寄託著香港平民對生活的感想與期望。

比如王晶的電影。王晶最得意的就是他曾是香港最多產最賣座的導演。他有兩個殺手鐧,一是「賭」,二是「追」。《賭神》、《賭聖》系列給人發橫財改變生活的憧憬,《精裝追女仔》系列,兜售窮小子追上意中人的夢想。

離奇的劇情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不成立的,但生活化的場景道具、充滿俚語的對白、演員的表演風格都使這樣的愛情童話在搞笑的同時,不失真實和親切感。

香港電影從不吝於展現一些街道、樓宇、住宅的鏡頭,香港觀眾對之充滿認識甚至能感受到就在他們周圍;一些取景地如九龍城寨、廟街、皇後碼頭、深水?兜鵲日廡???獾毓壑諞膊環τ∠蟆?/p>

香港電影的另一個重要符號是粵語對白。盡管我們看的許多港片經過國語配音後仍然保留了對白生活化的品質,但粵語裡面一些只有幾個字的俗語(不限於粗口)本來非常形象,但普通話需要一兩句話才能解釋得清,這部分在配音時被大量省略或另譯了。

三、不可替代的洋蔥

不管是土生土長的香港演員,還是北下的大陸演員,亦或是南上的華裔演員。在香港這塊土地上,都得慢慢打磨,才能變成璞玉。而當中一些佼佼者,其本身的演員特質,是從出生起就被熏陶出來的。這種偶像特質,就像叉燒飯中的洋蔥,是能讓人唏噓動情的核心材料。

我們看香港最受市場歡迎的「雙周一成」三位演員,他們都能把自己鮮明的小人物的特質反映到角色身上。周潤發出生在南丫島,10歲才搬到香港的貧民區;成龍是武行出生,從小挨打長大的;周星馳連演員培訓班都考不上,當了幾年的兒童節目主持人和電視演員才出道演電影。他們無一例外都經歷過跑龍套的歲月。

為什麼現在很多港片都讓人覺得沒有「港味」了呢?

首先,是香港電影里一些重要的符號消失了,而且這種符號缺乏替代品。

比如說九龍城寨,它為什麼能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因為它曾經是香港最負」盛名「的貧民窟,在這里充斥著各種三教九流、底層亂象。它作為一種背景被展示出來,就隱性的表達出各種社會問題。比如在《省港旗兵》的後半段,九龍城寨就為警匪對峙、兄弟反目提供了一個相當緊張的空間環境。警察、渴望留下的小弟、有情有義的劫匪大哥『、安心做娼的舊情人,九龍城寨將這些人物襯托得真實且鮮活,最後也加重了這群省港旗兵的悲劇色彩。

在1997年的《香港製造》和2008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導演也用了屋村和深水?鍍睹衤ダ垂乖煒占洌???遣⑽茨芑?沓刪帕?欽?庋?蝸蟮姆?龐鎇浴?/p>

另外一個消失的符號是演員。香港演員在今天斷層的局面十分明顯。三十年前的老電影,我們看成龍、周星馳、周潤發、梁家輝、任達華、吳君如這些人,三十年後的新電影我們還是看他們。其中更有一些已經離世了,張、梅兩位大牌不說,還有像大傻成奎安、老道長午馬這樣的綠葉演員。

香港電影當真沒有本土氣質的接班人嗎?答案是有的。

但遺憾的是,出現了某門事件。

某門事件整整毀了香港一代希望之星。謝霆鋒、張柏芝、陳冠希、TWINS。尤其是謝霆鋒和張柏芝,他們本是香港唯二的影帝、影後夫婦。他們本來擺脫了壞孩子的形象,年紀輕輕演技就獲得廣泛認可。但今天呢?一個成了傳說中脾氣暴躁的單身母親,一個心灰意冷無心電影事業開始低調做人。事件的另一位主角,說到做到徹底離開了電影圈。觀眾只有在觀看《狗咬狗》和《無間道》時才感嘆:啊,他原來是那麼有表演天分。

在《狗咬狗》中大部分時間里都沉默的陳冠希,用他內斂的表演,表現了角色的孤獨痛苦與不馴。

其次,是觀影人群的變化。

是什麼導致了香港電影的繁榮?

不誇張的說,是一群女人,一群車衣女工。麥兜的媽媽,就是一位車衣女工。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製造業興起和繁榮,制衣就是其中重要一項,大量原本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走進了工廠,成為賺錢養家的勞動力。當時車衣女工被認為是」一份可以做一世的好工「,許多女孩甚至小學畢業十三四歲就借身份證進工廠養家。盡管工作很苦很枯燥,但是女性有了消費能力以後,她們開始走進電影院,以此作為消遣。當年輕的女人走進電影院後,年輕的男人還能去哪裡呢?

這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輕人(沒有貶義),最容易接受的,就是不用思考逗人發笑的生活喜劇,而且他們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放鬆。所以,他們能吃得下「香港電影」這碗叉燒飯。

另一方面,由於艱苦的生活,他們對於電影中小人物的理解,對於樂觀向上的精神,更容易產生共情。生活經驗彌補了他們文化知識的不足,使他們更能理解這些電影的表達。

而今天,不只是香港的觀眾,包括大陸的觀眾,很多都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接受過高等的教育,他們對於電影視效的要求提高了,對於苦難的理解降低了。娛樂、刺激和」燒腦「成了更直接的需求,也難免投資方和創作人員把資金投向一些大片當中了。

有各種各樣的佛跳牆,喜歡叉燒飯的自然少了,何況是少了幾味調料的叉燒飯。

再次,是電影市場中心地位的變化。

80、90年代的香港,正處於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是整個東南亞的電影文化中心。在香港電影中,周圍地區都是附庸和落後的角色:菲佣「瑪利亞」、大陸來的「老表」、台灣來的黑社會;盡管港片中的本港人也都是些市民小角色,卻個個樂觀向上,結局一團和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充滿人間煙火氣。

隨著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已經失去它作為華語電影市場中心的地位。原本香港的資金和人才很早就流向內地了。

在電影市場重心的轉變過程中,原本香港是有機會把重心留在本土,吸引大陸人才和資金流向香港發行電影的。但是香港電影人並沒有展現這種包容的態度,相反的,他們對於和大陸的合作,從一開始的高姿態,到轉變為防禦姿態,最後只剩下一小部分堅持本土創作,對外界呈現出一種抵抗姿態。

這一點不在此展開。因為如果香港電影以包容的心態去迎接內地影人,沒有粵語和其他束縛,那時候港味也可能會產生另一種變化。

只從目前看,「港味」變質了。

用許冠文2005年的話說:香港在成為「四小龍」之前,香港人沒錢,但是有情,他們很快樂;成為「四小龍」之後,香港人感情淡薄了,但是有錢,他們也很快樂;但是金融危機之後,香港人既沒有錢,也沒有情,於是他們不快樂了,不僅不快樂,而且很憤怒。

在香港人「憤怒」以後,更多香港電影人傾向拍攝反省港人港事的題材,試圖找出本港人的精神內涵。從《老港正傳》、《金雞》到《細路祥》再到《老笠》,莫不如此。但年代越近,越發透出死氣沉沉的宿命感。在《香港製造》、《老笠》中,都有年輕人跳樓自殺的場景。在電影《毒誡》中,本來是一個救贖的主題,但影片灰暗的基調卻讓人印象深刻。導演著力渲染了空間對人的束縛力。

同樣是生存在狹小的空間,以前的小市民樂觀、堅持,相信努力會有收獲;現在香港電影中的小市民,更多是感到悲觀、絕望,認為沖不破這樣的空間。

在這種心態下,他們緊縮身體,下意識的認為這樣更安全,表現出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個人認為這部分香港人對現狀存在這種矛盾心理:一方面認為空間限制了自己,一方面又蜷縮於這種空間當中,懷念過去甚於迎接新的未來。

但是,如果香港不能以更樂觀開放的心態,去包容和面對外部世界的變化,那麼我們,只能在老電影中緬懷曾經的香港精神了。

為什麼要給我這么好吃的叉燒飯,以後吃不到怎麼辦?

薛家燕在《食神》中的台詞,一語成讖

㈥ 為什麼香港可以拍《反貪風暴》這樣的電影

大陸對於電影有很多的限制,但是香港對電影的審核沒有大陸這么嚴格,再加上香港清廉的政治環境和「零容忍」的反腐環境,所以出現了很多類似《反貪風暴》這樣大尺度的反腐題材電影。

論反腐,香港廉政公署(ICAC)可謂是絲絲入扣,細致入微,香港的政府清廉也因此而馳名。將前特首送上反腐審判席,無疑已成為近年來香港反腐機構最震撼的行動。

最近幾年,大陸在這方面也放寬了審核尺度,2018年,有《人民的名義》掀起反腐劇熱浪。2019年開年,不應該少了港式反腐的新鮮味道。

㈦ 以前的香港娛樂圈有什麼有趣的舊聞嗎

黎姓女星丈夫的家庭背景比較有趣。

馬氏兄弟被稱為「香港地下司令」。在1974年廉署成立,四大探長垮台。幫會成為重點打擊對象,跛豪團伙大小毒梟入獄,其後馬氏兄弟就成了目標。由於大馬於70年代初就人在台灣,小馬在1978年因涉嫌販毒被捕。被捕後,他們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開始發揮了作用。

邵逸夫聯合數名太平紳士為馬惜珍做保,稱其為正直守法的良好公民。馬惜珍交了巨額保釋金被保釋出來,結果不久馬惜珍棄保逃匿去了台灣。其後兄弟兩在台灣置辦了不少合法產業,後來產業甚至分布至北美和歐洲,東方日報依然在香港經營著。

廉署對於兄弟倆的通緝一直有效,1992年大馬馬惜如病死台灣。回歸以後,為了馬惜珍能夠回到香港,東方日報可以說是「又紅又專」緊貼中央政府。2015年馬惜珍病死,一直被廉署通緝。

㈧ 拍和平飯店的時候周潤發跟香港電影圈有什麼傳聞

周潤發在香港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是1995年的《和平飯店》。拍完《和平飯店》之後,周潤發結束了在香港的演藝事業,隻身前往好萊塢發展。作為他的最後一部影片,《和平飯店》造成了他和香港演藝圈之間的種種傳聞。但傳聞畢竟只是傳聞。現在,《和平飯店》已經成為了一部經典,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這部電影看作是周潤發離去的暗示。 《和平飯店》的敘事線索建立在周潤發扮演的殺人王阿平身上,跟他的命運緊緊相連,帶有很強的因果宿命色彩。 這個撒謊撒得天花亂墜的女人,小曼,是阿平生命中另一半的輪回,殺人王的兩個女人,同樣都抽煙,喝酒,爛賭,什麼事都亂來。不過,一旦上台唱歌,卻有一種致命的美。 更加巧合的事,女主角葉童,是周潤發獲得他生命中第一個最佳男主角時的搭檔,正是這個獎項將周潤發引進了一條星光熠熠的大道,而在這彷彿告別儀式的《和平飯店》中,葉童的加盟剛好構成一次輪回圓滿的終點。 小曼是背負著背叛阿平的使命來到他身邊的,但最後她選擇了忠誠於殺人王,而和平飯店終於阿平朝夕相處的人們,卻在危機到來的第一時刻選擇了背棄與逃離,一如十年前他的那些兄弟。 駐守在自己的小小客棧中不願離去的老闆,實際上卻是被自己的和平飯店逼向了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 和平飯店不和平,因為開設它的是殺人王。而殺人者的宿命是死亡。命運將阿平的十年圈成了一個完整的圓。等待他的是重復的殺戮。一夜之間伏屍九姓的殺人王,既生於一場「信任的危機」,也將最終被這場信任的危機吞沒。 無論《和平飯店》是否是一個影射,香港影壇在九十年代後期的衰落卻是不爭的事實。或許他們也經歷了一場信任的危機,或許他們也真的逼走了自己的殺人王。但無論這些事情是否發生,電影最終讓周潤發在香港影壇扮演的角色,於開始時結束了。 《和平飯店》中的殺人王曾說:殺一個人是殺人犯,殺很多人你就是大英雄。周潤發在槍林彈雨的香港影壇中成為了英雄,但他最終還是離去了,或許他希望不再殺人,或許他希望不再成為英雄,如同影片中整整十年的債務終於完結在奪命的一刀。無論周潤發和香港影壇之間孰是孰非,他還是離開了和平飯店,再也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