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漫談評價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漫談評價

發布時間: 2023-07-02 13:18:04

㈠ 當提起「港影」與「港樂」時,你會想起什麼

說起港影和港樂,這真的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印象特別深的兩樣東西。

關於港影,印象中應該分為香港電影和香港電視劇。

一、香港電影

我很小的時候,看電影,除了到電影院最重要的途徑就是看家庭VCD和DVD。大家觀看的絕大多數都是香港電影,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間

說起香港電影就不得不提到以下幾個題材:

(一)武俠電影

香港人寫的武俠小說很好看,香港人拍的武俠電影也很好看。70後,80後有很多都有武俠夢,大多是受香港電影的影響。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武俠電影中的喜劇片《東成西就》,這部電影簡直是長在我的審美點上。

(二)警匪電影

香港電影裡面的警匪片也是非常出色的,有地域特點又很有張力。有成龍那一帶拍的功夫警匪片,也有年輕人比較喜歡的言情警匪片,但總的來說都是很符合當下的審美的,所以票房都還不錯,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新紮師妹》。

(一)四大天王時代

當然,四大天王時代並不是香港電影的起始,只是我個人對香港音樂有記憶的啟蒙。因為那個時候我表姐經常向我安利他們,雖然我不懂,但現在仍然可以想得起他們那個時候唱的歌曲的旋律。

(二)百花齊放的時代

之所以會被稱為百花齊放的時代,是因為我自己覺得那個時代有好多好多優秀的香港音樂人。陳奕迅、謝霆鋒、容祖兒……這個時期有很多很優秀的歌手,也創造了特別多優秀的歌曲。

但很不幸的是,好像現在的香港音樂圈也出現了斷層現象,新的一代沒有太多特別出圈的人。但這也給老一輩的音樂人更多的機會,很多香港音樂人經過一些綜藝節目翻紅的,比如這兩年很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裡面就有很多優秀的香港歌手。

㈡ 如何評價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真的是非常輝煌,一方面作品種類豐富,以功夫片為代表,涌現了諸多的動作明星,成龍、洪金寶、甄子丹等。他們通過影視作品,讓世界人對於中國功夫有了更多的認識。還有以曾志偉、周星馳、黃百鳴等人為代表的港式喜劇片,也讓華語影壇增添不少光彩。另一方,無數的經典,那個年代香港的影視產業已經形成了工業化製作,產業鏈完整,經典作品不斷,如《霸王別姬》《賭神》《卧虎藏龍》《少林寺》等。

㈢ 《漫談香江電影50年》1987年 只手遮了半邊天的周潤發

本期導讀:1987年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又一個轉折之年,香港電影永遠的主力軍動作片繼80年代初被許氏三兄弟的喜劇壓過之後,再一次被上一年《英雄本色》所掀起的黑幫槍戰片熱潮所壓制。傳統動作片全年也只有成龍的作品《龍兄虎弟》、《A計劃續集》占據了票房的制高點,而盛極一時的大哥大洪金寶即使召集除了成龍成家班之外幾乎香港當時所有有字型大小的武行拍攝的戰爭大戲《東方禿鷹》只拿了個年度票房第十名,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而曾經的「票房毒葯」周潤發憑借《英雄本色》中小馬哥一角直接搖身一變成了香港影壇的票房靈葯「神仙發」,1987年他的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1部,其中有五部直接沖進了年度票房排行前十,不光商業價值無人匹敵,而且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演了自己打自己的壯觀場面,周潤發以《龍虎風雲》中的高秋、《秋天的童話》中的船頭尺、《監獄風雲》中的鍾天正破紀錄地拿到了三個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最終以《龍虎風雲》中卧底警察高秋拿下了影帝殊榮,難怪當時坊間會有「再紅紅不過鍾楚紅,再發發不過周潤發」的俗語,把1987年的香港影壇稱為「周潤發年」毫不為過。當然,能被稱之其黃金時代自然不可能僅僅是周潤發一個人的精彩,驃叔董驃、肥肥沈殿霞主演的《富貴逼人》以及由徐克導演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如今回望依然是經典中的經典,那時是香港電影的最好時代!

1987年在英雄片大流行的時候,洪金寶的洪家班和袁和平的袁家班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動作片班底抱團取暖,集全港動作片精英(除了成龍的成家班)之力雄心勃勃地拍攝了戰爭題材的《東方禿鷹》,跨國的巨大投入、搏命的動作演出,結果只拿到年度票房第十名的成績,2160萬的票房收入只能勉強保持收支平衡,如今動作片迷回頭再看可能會驚嘆本片陣容之強大、場面之宏大,但當時來講就是一個典型的大投入低產出的失敗項目。而成龍在這一年沒有繼續跟隨大哥洪金寶的步伐,而是一個人單打獨斗,遠赴南斯拉夫以及東歐各國拍攝了《龍兄虎弟》,之後又回港帶上了因《警察故事》而結緣的張曼玉以及劉嘉玲和出道不久的當紅女星關芝琳開拍《A計劃續集》,兩部影片分別拿到了當年香港票房的冠軍、季軍,保住了動作片的頭部位置。

《龍兄虎弟》拉來了剛跳槽到嘉禾的昔日新藝城的巨頭之一曾志偉,主演則敲定了好友、歌壇當紅巨星譚詠麟。開發出了成龍在八十年代期間最為成功的電影模式之一,周遊全世界,輔以精彩的拳腳功夫,而曾志偉的加盟又給影片帶了新藝城最招牌的老友之間的插科打諢,影片整體雜糅了成龍式搏命特技和新藝城特色的鬧劇色彩,讓人看著賞心悅目,也拿到了3550萬的香港年度最佳票房。但成龍在此片中遭遇了從影以來最嚴重的傷病,一個在他看來並不難的動作差點讓他就此殞命。當時成龍在拍電影開頭一段打戲時,他飾演的亞洲飛鷹Jackie需要抓住一棵大樹的樹枝,再盪到斜坡上。本來已經拍了三遍,曾志偉也表示OK,成龍卻堅持要拍到正面鏡頭,豈料就在拍第4次時發生意外,樹枝突然斷了,成龍直接墮地,被一塊尖石插入了腦髓。幸得當時嘉禾老總鄒文懷聯繫上了剛好正在南斯拉夫講學的瑞士腦科醫生彼得遜及時為他動手術,雖然讓他撿回一條命,但卻導致他中耳骨破裂,右耳僅剩下兩成聽力。

可能是此次事故讓他有了心理陰影,所以在下半年拍攝的《A計劃續集》中我們發現片中成龍的打鬥動作雖然還很激烈,但卻沒了《A計劃》第一集中的搏命奇觀,轉而開始注重劇情的編排,其中還有「借古喻今」的個人言論引入。但就是這樣的傳統動作路線,以及極具個人特色的諧趣動作卻在金像獎上擊敗了自家出品的《龍兄虎弟》,獲得了最佳動作設計大獎,估計也出乎了成龍的預料吧。

1986年《英雄本色》所帶來的效應是十分驚人的,一舉打破了動作片的壟斷地位,自此開始英雄片以及衍生出來的黑幫片、槍戰片、警匪片成為香港電影屹立於世界電影藝術長廊的拳頭產品,而在這波浪潮中受惠最多、風頭最勁的就是周潤發。一年12個月,周潤發1987年拍了11部電影作品,題材從讓其咸魚翻身的英雄片還有愛情片、喜劇片,甚至還有鬼片,居然幾乎部部賣座。小馬哥的成功讓他成為了英雄片的最佳代言人,於是乎周潤發成了各家公司爭搶的香餑餑。

肥水不流外人田,新藝城給了當時自家公司里正坐冷板凳的林嶺東一個機會,林嶺東抓住了這個機會,拍出了《龍虎風雲》。本片也是周潤發與李修賢的首次合作,周潤發飾演在黑 社會 的卧底警察,而李修賢飾演黑道大哥,一個混跡江湖,當了多年卧底的警察,卧底警察的人性、原則糾結被周潤發演繹得惟妙惟肖,多年以後的《無間道》其實也只是本片的再進化。影片的票房雖然沒有大爆但也進得到了當年票房第12名,新藝城算是把林嶺東這個不溫不火的導演推到了前台,而周潤發也憑借片中高秋一角拿下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成功連庄。而年底林嶺東終於從其他導演手裡「搶來」了周潤發,開拍了《監獄風雲》,寫實的監獄生活和主人公阿正極端環境的遭遇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影片一上映居然火爆異常,3160萬元的票房拿下年度本土第二名,還為華語影片的開創了一個新類型—監獄題材影片。自此,林嶺東在周潤發的協助下奠定了自己在圈內大導的地位,昔日的「票房毒葯」成了自帶錦鯉屬性的「神仙發」。

有了票房號召力,永盛公司的向華盛、向華強兄弟自然盯上了周潤發這個當紅炸子雞,立即出資請了導演麥當雄找來周潤發開拍《英雄好漢》,一聽名字就知道是蹭《英雄本色》的熱度了。這片子請來了另一位圈內公認極具大哥氣質的萬梓良和周潤發演對手戲,影片劇情雖然有點散但架不住發哥的人氣,票房拿到第14名。最有意思的是向氏兄弟發現拍攝此片有些素材沒有完全用上,靈機一動,請來譚詠麟補拍了四天戲加上《英雄好漢》未用素材就湊成了前傳《江湖情》,神奇的是上映之後票房居然超過了《英雄好漢》,也成就了一段香江電影佳話。

年中的時候文藝片導演張婉婷好不容易搶到周潤發的檔期,拍出了《秋天的童話》,周潤發的船頭尺與鍾楚紅的十三妹在紐約上演的簡單、朴實的動人愛情深深感動了觀眾,該片獲得了香江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船頭尺一角也給周潤發帶來一個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依託發哥的人氣,這樣一部香港電影非主流的愛情片拿到了票房第五的佳績,足足2550萬元的成績。

眼看自己一手捧紅的周潤發和英雄片題材在市場上如此大行其道,徐克和吳宇森當然不會放棄把《英雄本色》這一題材打造成經典IP的機會,本來是打算過了新年就開拍《英雄本色》續集,不過由於周潤發太過火爆,等排到他的檔期已經到年底了,新藝城、電影工作室就打算瞄準聖誕檔,但當時時間太緊,於是只能由徐克帶著狄龍、張國榮在香港拍攝,而吳宇森則帶著周潤發遠赴美國同時拍攝另一部分。吳宇森和徐克在拍攝續集的時候產生了創作分歧,吳導是想開拍小馬哥前傳,而徐導則主張乾脆讓在第一集已經犧牲的小馬哥復活算了,要蹭足自己的熱度,最終吳宇森拗不過徐克,於是影片硬生生編出來了一個小馬的孿生兄弟阿建。故事相比第一部要差不少,但也有不少亮點,比如新加的由新藝城老闆之一石天飾演的龍四就十分出彩,而張國榮飾演的阿傑則做了不少改變不再讓觀眾討厭,最後在電話亭彌留之際的戲份更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而片尾周潤發、狄龍、石天三人團滅黑幫的誇張槍戰戲碼絕對讓觀者熱血沸騰。個人感覺,續集從故事性、邏輯性上比第一集要相差不少,但若論觀賞性,續集要更勝一籌。影片很明顯有趕工的問題,但原班人馬出演、小馬復活的噱頭都讓影片賺足了熱度,最終年度第6的票房算是不負使命了,但本片卻成了徐克、吳宇森兩個好兄弟產生嫌隙最終分道揚鑣的觸發點,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留待下期再講。

當然,1987年的香港影壇在演員方面是周潤發的異軍突起,而在導演方面風頭一時無兩則是徐克,徐克導演和他開創的電影工作室也迎來了自己的時代,他不僅和吳宇森一起導演了《英雄本色2》,由他監製程小東執導的《倩女幽魂》在東南亞地區掀起了強勁的神怪片風潮,而張國榮的寧采臣和王祖賢的聶小倩也成為了華語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

1987年是周潤發票房神話的開端,驚人的產量,超高的投資回報率讓他罕有對手,唯一能打的成龍又輸在產量上,而寬闊的戲路更是讓周潤發商業、藝術兩開花,巨星的時代來臨了。

《漫談香江電影50年》持續更新中,歡迎同好關注交流。

《漫談50年》1986年 偉大的英雄本色;洪金寶傳奇達至巔峰

《漫談香江電影50年》1985年 警察故事和僵屍先生

㈣ 漫談港片僵屍(三)《僵屍先生》憑什麼成為僵屍片的典範

香港已故知名影評人/作家/編劇家吳昊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將港片中的「僵屍」歸類為跨文化(Cross-Culture)現象。大抵的意思是僵屍這個影視「模型」,是經過電影劇作人用各種跨越文化的意念加工再創造才呈現於觀眾眼前的。而這個"模型"現有的許多特徵(亦即形象設定)從何而來呢?完全是憑空想像嗎?這將是本文要論述的內容。

在1985年《僵屍先生》面世之前 ,香港及內地的影片中,僵屍一直是比較冷門甚至算是被人忽視的恐怖片題材。過去的一些影片雖有涉及,但都沒有引太大的反響。 直至1985年嘉禾的《僵屍先生》橫空出世,才一石激起千層浪,僵屍熱潮席捲亞洲。這一熱潮致使自1986年至1991年不足五年的時間,港台就推出的僵屍電影多達100多部,只可惜皆為跟風之作。《僵屍先生》的影響力不容置疑,這一部影片在「僵屍」這一影視形象上樹立了典範。以至於此後香港電影及電視劇中的僵屍設定無一能脫離這個典範基礎。有鑒於此,本文就借這部電影所創造的僵屍形象來探討僵屍的」文化特徵。

僵屍的形象是不是原本就有獠牙?在這方面,上文提到的吳昊先生也有研究,他在《屍變--香港僵屍電影的「跨文化」接觸》一文中提到:

也就是說他認為僵屍長的獠牙、愛吸食人血這些特徵其實是香港電影創作者用「借來主義」向西方的「吸血鬼」借來的設定。這似乎言之成理:僵屍與吸血鬼本來就有諸多共性,而香港文化又是將中洋融合得最好的地區,所以在本土電影創作的不死化身——僵屍這一形象中中糅合入西方吸血鬼的獠牙與吸血的設定也是合情合理。但後來經過筆者幾番搜刮,在紀曉嵐的《月微草堂筆記》卷七 中找到下面這段文字:

這「 齒露唇外如利刃 」、 「青面獠牙狀」 不正是獠牙么?可見僵屍在清代在一些民間傳說中已經有「伶牙俐齒」 無需向西洋吸血鬼「借牙」 !

上面這幾則古文節選說明在清代,僵屍已有吸血的特性,這也正好反駁了吳昊先生所說的「中國僵屍不吸血」一說。其實在中醫理論中,血是至關重要的元素,人的身體稱之為「血肉之軀」,中國的傳統認為:血是人體的精元與根本,(至今很多老人還覺得捐血會傷身)所以妖怪跟僵屍吸血為食的設定,由中國人想出來更為合情合理,比西洋吸血鬼要更有依據,所以僵屍吸血怎會是向西洋借抄襲的呢?

這個設定在袁枚的《子不語》中有多則故事都有提及:

這個特徵在紀曉嵐的《月微草堂筆記》卷七中也有記載:

從《僵屍先生》影片的創意設計角度來看,讓僵屍無堅不摧又堅不可破的好處是讓主角要克敵制勝必須經過智取,而智取則意味著需要進攻時隨即應變,滑稽與搞笑的劇情設計由此排山倒海而來。

「暫時停止呼吸」 是《僵屍先生》最妙的一個設定,這部電影在台灣的片名就直接翻譯成《暫時停止呼吸》。僵屍通過氣息判斷人類的位置來捕捉人類,(沒有錯,《七龍珠》中孫悟空等人用的「氣」來尋找對手位置;用「氣」判別對手的強弱。其實用的就是《僵屍先生》里設計的這個梗)人可以閉氣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個精妙的設定讓影片添加了許多緊張感,演員憋氣憋得面紅耳赤的模樣本身已頗具喜感,而編劇又將這緊張感轉化出不少讓人爆笑的情節。比如以為堵住僵屍的鼻子可以放心喘氣了,結果堵住僵屍鼻子的東西掉了,馬上進入一番屍與人的你追我趕;又比如主角以為用一根空心的竹竿,往空心的竹竿中吹氣換息可引開僵屍對人本體的攻擊,卻不料僵屍一下子把竹竿打折了,竹竿又戳到了嘴巴,錯愕與疼痛讓他又情不自禁喘息,僵屍又撲了上來……

呼吸則會被僵屍所抓,結果是死;不呼吸雖可避僵屍,但會憋死。真是左也是死,右也是死。人維持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呼吸,而這最基本的需求卻分分鍾把你帶上絕路。從最基礎的需求給角色製造生存難題,這設定真妙不可言了。 後期外國許多喪屍電影中的喪屍用聲音跟氣味來捕捉人類,其實都跟上述這個設定相類。但都沒有「暫時停止呼吸」有緊迫感與設計感。

對於「暫時停止呼吸可避僵屍」這個設定,吳昊先生也有研究:

以上是吳昊先生對港片中「閉住呼吸可避僵屍」的考究與解釋。筆者也對他提及的《聊齋志異》中的這篇文章進行了研讀,卻發現其實是吳昊先生對《聊齋志異》中這個故事的理解存有偏差,他又因看到文中有「閉氣忍咽口」就認為意味是屏住呼吸以避僵屍,實有些牽強附會。我下面引用《聊齋志異》中這個故事的全段原文:

《聊齋志異》的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女僵屍在來到男主前,已經「吹」了三個睡在男主前面的客人。而那三個客人被僵屍吹完以後就失去知覺了,這些客人連被男主用腳悄悄踢踏都沒有半點反應。男主屏住呼吸,僵屍所吹之氣沒有吸入,所以還有意識,後面才能逃跑。這里的僵屍並非因為男主屏住呼吸的就看不到他。相反是僵屍看到了,並且對男主做了跟前面三個客人一樣的事情——「吹氣」。也就是說這個剛剛屍變的僵屍,並不是要襲擊人,只是要吹氣。而「吹」跟「吸」在旁觀者眼裡可能無法分辨,因而也有可能這僵屍不是吹而是吸,即所謂的「吸陽氣」,故事中的主角其實是因他屏住了呼吸,才逃過一劫。《聊齋志異 》這屍變的情節其實在後來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中就有引用:

愛看港片的朋友應該歷歷在目,只是周星馳的電影用搞笑的方式演繹了這個情節。

那麼「屏氣可避僵屍」這個設定的由來到底是什麼呢?筆者翻遍明清的志怪小說文獻,並無相關文獻有明確記載。但若在這些志怪小說中搜索「屏息」,「閉息」等關鍵詞,則會出現了多篇文章有相關內容。但這些出現「屏息」「閉息」的故事所遇到的鬼怪則不盡相同,並非只指僵屍。所以 暫時停止呼吸應該是古今人類遇到危險應激的自然反應 。這個自然身體反應機制跟許多動物是一樣的:

當人類感知危險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像動物一樣突然僵立不動屏住呼吸,這是正常的防衛、保護反應。這一從遠古遺傳至今、自動的反應,使得被捕食者處於一個不被捕食者注意的狀態。而在心裡生理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稱,人類如同其它的復雜動物一樣,一遇到危險也是這樣的反應。而動物則有的甚至會馬上進入假死狀態。

因此,也許是《僵屍先生》的創作人在研究古代文獻的時候,的確看到了多篇文章出現了「屏息」「閉息」等詞,所以就直接將這個信息再發散思維反推成 僵屍或需憑息定位,而屏息不動則可避之。

這個設定筆者翻查了許多明清的志怪文獻,都找不到支持這個設定的資料。看來這應是從吸血鬼那裡借來的設定無疑。畢竟病毒式傳播,感染之類的概念在西方更為盛行。中國僵屍作祟的故事裡,僵屍害人後都並沒有形成病毒式擴散的。中國民間集體意識中的僵屍殺人干凈利落,不似吸血鬼作祟後還後患無窮。而《僵屍先生》這部影片則匠心獨運,將吸血鬼這一特性加了進去。這 「中屍為體,西屍為用」 的設定讓故事中的僵屍形象更豐滿了不少:遇到僵屍即使不死,但為僵屍所傷也會是一件很可怕又麻煩的事情。這設定也增加了故事中角色的障礙與克敵難度,一邊要跟僵屍打,一邊小心要保護自己與同伴不能被僵屍所傷。加之是香港之僵屍片多是以動作片為內核的類型,因此如何讓主角一邊進攻一邊躲閃,在武打動作上也必須設計得更加巧妙。如此一來的確又讓影片的戲劇張力增加不少,觀眾自然也會看的更覺肉緊。 (肉緊是粵語,意思包括:為當事人感到緊張。有投入,興奮,關心、著急等的意思)

這段引述的文字說 :有道之人才能制魄,駕馭移屍走影 ,也就是說拿移屍走影跟真正作祟害人的僵屍對比的話,雖然兩者屬性多有相似,但兩者秉性卻大有不同。移屍走影是趕屍先生用制魄之術控制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像僵屍一樣運動,目的是帶死者落葉歸根;而僵屍則是野生的死而不腐,帶有惡念且會作祟的歹物。

《僵屍先生》的結尾中就有用陳友所飾的道士用「移屍走影」幫忙一起對付僵屍的橋段。這也是這部影片極具創意的體現—— 用僵屍對付僵屍, 不管從畫面上來講,還是從情節上來說都相當有賣點。而能如此規整地分類,也說明了《僵屍先生》的創作團隊在「僵屍」原型研究上頗為用心。

趕屍,屬苗族蠱術,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亦說與茅山術祝由科有關,又稱移靈,發源於古辰州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傳言抗戰期間,重慶打銅街的一個住家屋檐下,在門框上還貼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代辦運屍還湘」。

三趕

凡被斬首的(須將其身首縫合在一起)、絞刑而死的、站籠站死的這三種可以趕。傳說因為他們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氣,既思念家鄉又惦念親人。可用法術將其魄勾來,以符咒鎮於各自屍體之內,再用法術可驅趕他們爬山越嶺,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里。

三不趕

凡病死的、投河上吊自盡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勾去,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裡喚回來;而投河吊頸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纏去了,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則會影響舊魂靈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同樣不能趕。

以上的文獻節選都說明了僵屍的行動能力與「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僵屍先生》建基於此,說人若「人死不斷氣」,(如死前有氣難出,怒氣攻心等)就可能會變成僵屍。常言道「人爭一口氣佛受一炷香」,但臨死前還要慪氣堵氣則是不吉利的。粵語常說:「為啖氣,何必呢?」(為了慪這口氣,何必呢)放到這個僵屍電影中似乎又有隱喻,實是勸諸君釋然——不要「陰陽怪氣」、「氣急敗壞」、「意氣用事」。誠然也許是過分解讀,但故事中降服僵屍的茅山術源於道家,而道家的哲學思想又以「道」與「氣」為基礎,這影片創作者既如本文所論考究甚多,料想創作時也應有此念。

此外,在美國有個學者叫愛爾姆·哈力斯住在其著作《惡念致毒》中說:「在華盛頓心理實驗室所作的實驗顯示:人的惡念能於生理上引起化學變化,產生一種有毒物質注入血液,使身體生病。其中妒忌毒質之聚集物,可在幾分鍾之內毒死一隻豬;而內心充滿深刻怨恨達一個小時者,其毒汁之凝集物可毒死八十個人」 此段資料來自網路中「屍毒」這一詞條之下。目前這網路中所說的信息真偽尚未能定論。但此理論確與「死前慪氣可能變成僵屍」的設計邏輯相通。不得不說這《僵屍先生》的創作團隊創作力驚人。

這個設定與西方的喪屍相反,在《行屍走肉》等現代行屍影片中,常將喪屍設定成聽聲辯位,聽到哪裡傳來動靜則會群起攻之。而中國的僵屍則截然相反,它們害怕鈴鐺發出的聲音。懼怕金屬物件敲擊發出的聲響是一些豺狼虎豹等野獸的特徵,我們的僵屍沒有意識心智,所以加上這種「獸性」倒也毫無違和,反讓這已屬「非人」之物徹底脫了人性,更多了幾分魑魅魍魎的意味。而這個特徵到了《僵屍先生》這部電影中,則將只是趕屍人控制行屍之用,真正的窮凶極惡的僵屍不懼此物。影片中茅山道士所搖晃的這種鈴鐺稱之為法鈴或三清鈴、帝鍾,它最初的原型來自於楚巫文化祀神所用的樂器,後來演變成能夠降神除魔的法器。

僵屍所懼的其實是黃符上的硃砂,與製造木劍所用之桃木。硃砂與桃木自古就有辟邪的意義,茅山術本就以黃符與桃木劍作為法器,因此《僵屍先生》直接沿用,又在這使用的方法上加上了不少花哨精彩的動作表演。

《子不語》這清代僵屍大全中曾提到:

看來這僵屍不僅怕米,還害怕赤豆跟鐵屑。而《僵屍先生》中則把米換成了糯米,糯米在南方的一些民俗中確有能抑制屍毒與辟邪的傳說,但是用到治僵屍上應還算是《僵屍先生》先有的創見。故事中文才(許冠英飾)為僵屍所傷,師父九叔(林正英飾)囑另外一個徒弟秋生(錢小豪飾)去買糯米回來給文才祛除屍毒,不料卻遇上了黑心米店老闆(午馬飾)在糯米當中參入黏米,眾人渾然不覺,用黏米為文采祛毒,文才則因此險些變成僵屍。而這個「買錯糯米」帶來的危急又跟先前秋生「為鬼所迷」的另一個危急一起爆發,兩個徒弟同時陷入危急帶來巨大的麻煩,林正英腹背受敵手忙腳亂,劇情因此緊張無比。可見「糯米治僵屍」這個設定在影片中也用到了極致。

為什麼墨斗能治僵屍呢?《里乘》里的這則文章繼續解釋道:

由上述這些文獻可見在中國古代對匠人何等推崇, 匠人們用來每日工作的器具帶有靈性,因而能以此治妖克邪 。這設定寓意 「匠人精神」與「器物精神 」之可貴。可惜今人對此不予探究,不以「器重」,反以迷信無稽為由漠而視之,實是淺薄!

用火焚燒應該是防僵屍與殺僵屍的終極策略,這與西洋吸血鬼一樣。看來在對付「不死怪物」這件事情上古今中外的世界人民的意念都是一樣的。這或是來自人類作為動物對火最原始本能的敬畏。而《僵屍先生》最後一場焚燒僵屍的大戲,玩的是真火,有一連串的鏡頭可以看到是當時的特技人員穿著防火服,然後直接引火上身,不停地在真火中翻滾表演,危險性之大也是令人不忍細看,但也由此可見香港龍虎武師的敬業與拼搏精神。

以上長篇大論,筆者論析了「僵屍」這一怪物的文化特徵及其豐富內涵 ,證明這一 「中屍為體,西屍為用」,中西結合 的影視形象,實是香港電影界創作者苦心塑造出來的成果。而《僵屍先生》其實是一部不遺餘力地挖掘與弘揚 中國傳統民俗趣味 的一部好作品,不似後來那些「不學無術」、「不思進取」的爛拍之作。而這部影片的創作者對電影創作的考究精神與藝術觀念,實在值得我們今人欽佩,謹以此文致敬!

註:筆者對已故的吳昊先生甚是欽佩,本篇之所以能成文,也皆因吳昊先生所著《香港電影民俗學》珠玉在前得以借鑒,本文對吳昊先生文章之反駁僅是想修正與補充,並無不敬之意。

㈤ 你如何評價香港片的警匪片

警匪片是香港電影中最具本土特色,且文化積淀最為深厚的電影類型之一。到葉偉信開始獨立執導電影時,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已過,警匪片和其他片種一樣面臨著模式老化、新意欠奉的境地。

㈥ 如何評價電影《港_》

1.正片一開始就是性笑話,一點都不好笑而且硬生生的性笑話。尷尬。

2.一家子出場,沒一個像正常人,但是偏偏又都沒有啥特色,開的玩笑也尷尬的可怕。

3.包貝爾飾演的角色就不說了,他的笑聲,他的裝傻充愣,讓我的尷尬感爆棚,我始終覺得,喜劇演員是需要很高的天賦的。

4.這一條可能是我個人的問題,近幾年的電影王晶一客串我就覺得很尷尬。

5.各種囧的橋段,確實挺搞笑的,但是囧事硬生生拍成了動作大片。

被黑幫追殺時,徐崢破窗吊著各種高難度動作;稍後包貝爾也吊了一次;徐崢去會場抓遙控飛機吊了一次;被警察抓,包貝爾救相機又吊了一次;公交車上被車甩出去吊了一次;最後救人更誇張了,多次且各種吊著說話。

徐崢的演技很棒,整部片子就看他了,多種BGM配的也很好。但是每當他把我帶進劇情里的時候,以包貝爾為首的等等一系列尷尬因素讓我瞬間出戲。

㈦ 香港類型電影漫談的介紹

香港影壇曾被譽為「東方好萊塢」,一方面是它以狹小的彈丸之地,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這十餘年間創造了商業上的票房奇跡,另一方面是因為它的製片廠制度,明星制度,類型化電影的製作模式,同好萊塢相比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書試圖從武俠功夫片、黑幫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劇片四個香港電影最為常見的類型片種人手,為讀者展現香港類型電影的興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戲說。另外還加入了「類型人物」和「類型之惑」兩個單元,前者歸納總結了香港電影中一些特定類型的人物形象,而後者則更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類型電影的特點,並對香港類型電影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㈧ 漫談|記憶里的香港電影

                                                                    0. 端

       上周發了一篇《漫談|熒幕上的凶神惡煞臉》,寫到了成奎安,寫到小時候看到的他的一部電影。在電影里,成奎安飾演一位智力缺陷的人,為了保護心愛的女孩殺了許多人。

        那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大概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愛情」、「犧牲」、「殺戮」這些主題原來可以這樣結合。可我忘記了電影名字,後來也曾在網上遍歷成奎安的電影列表,但卻始終無果。

        群眾力量大。在我發布了那個推送之後,我的朋友很快給了我答案:這部電影叫《獵殺豪放女》。

     《獵殺豪放女》,又名《銷魂夜》,是由張仁傑執導,林威、成奎安、狄威、曹查理等人主演的一部香港情色片。影片於1994在香港上映,講述了大學生唐燕華連殺數人的故事。

       豆瓣里因為「觀看的人太少」,沒有關於《獵殺豪放女》的評分,IMDB就更不必說。我小時候看了這么一部片子,而且居然對它念念不忘,大概半是因為記憶在時間作用下變得失真,放大了某些細節的魅力;半是因為感情就像封面女人的身體一樣,越往年輕追溯就越豐滿有活力。

       那便是那個時代香港電影特有的氣息。那種氣息中夾雜著昏暗錄像廳里嗆人的煙味和汗味、浸染著錄像帶經過無數人觸碰過、已經粗糙了的封面,以及少年時對外面世界的無限嚮往。

                                                                     1. 俠    義

        香港武俠片大概是每個80後從小跟著大人看的第一種類型片。我有印象的第一部武俠片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這部電影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人物關系:一個十來歲的熊孩子叫「大丈夫」,他爸媽給他娶了個二十多歲、武藝高強的媳婦兒,整天像老媽一樣四處追打、管教她。

       這是個天地會反抗當時政府的故事。不過對於幼小的我來說,什麼背景並不重要,我只記得當時的演員們都是真功夫,記得婆婆死後順水而下時,小孩子們撕聲裂肺地呼喊。

       後來又看了《鷹爪鐵布衫》《獨臂刀》《大醉俠》,再後來《方世玉》系列、《霍元甲》系列、《黃飛鴻》系列,加上成龍的電影,自此,一個比武論劍,生死殺戮的世界在我心中模模糊糊地建立了起來。我一度覺得成人的世界就是這樣的:談不攏就打,死了要認;此外,電影就是武打片。

      那時候,除了看電視和租錄像帶,偶爾有地方放露天電影。暑假時,姑姑家十幾歲的哥哥帶著幾歲的我,和他的小夥伴們結伴去看。我年紀小,常常未到散場就已睡著,於是哥哥只能背著我回家。他一邊小聲抱怨,一邊又攔著其他小朋友扯我頭發,指揮二哥揍他們。

       我偶爾睜開眼,因睏倦而鈍化的感官里,只有晃動著的青草和不知名蟲子的叫聲,在仲夏夜裡顯得份外安謐。身後小孩們拿著禿玉米桿互相比拼,兩棍相交,威武地嗬嗬作聲。而路在田地間曲折延伸,好像永遠都沒有盡頭。

                                                                   2. 王    者

       90年代香港賭片風頭一時無兩,出現不少賭王。比如劉德華的《賭俠》《至尊無上》系列、萬梓良的《賭尊》、徐錦江的《賭王斗賭後》、陳庭威的《千王家族》……還有周星馳、張家輝……當時的明星大多都拍過賭片,而王晶導演更是以26部賭片開創了一個時代,成全了一大堆賭神、賭俠、賭聖、賭王、賭魔、賭霸、賭尊。

      諸多爭王爭霸者中,我心目中最正宗的賭王只有一個,就是周潤發。他是我眼裡的第一個英雄,到現在我都覺得,再沒有比他更帥的人。他只要坐在那裡,你除了認輸,還能做什麼呢。那樣地意氣風發,那樣地舍我其誰,就像90年代的香港電影,生命力蓬勃得要溢出來。

       認麻將技術在我工作以後有過一次顯示度。當時和幾個朋友去郊區玩,她們打麻將三缺一非拉著我頂坑。我說我不會,但摸牌時不怎麼看牌面就往出扔的習慣令她們詫異,驚呼摁住了個老手。

        除了賭片,長大後我還看了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系列、《喋血雙雄》以及《縱橫四海》《監獄風雲》《阿郎的故事》……每一部都是經典。原來電影除了打打殺殺外,還有其它的樣子,還有那麼多的愛與恨,興與衰。

       我在成年之後的很多年裡,無數次反復看周潤發的這系列電影,它勾勒出了我從青春期有自主意識起,想像中的「香港」。那是一座遙遠的城,它的文化,它的價值觀,它的市井民眾……那些符號多出於記憶的選擇和再加工,混合著好奇和猜測,成為了虛實難辨的幻影。

                                                                 3. 江    湖

八九十年代的武俠片並不是我的江湖,我的江湖發端於香港警匪片和黑幫電影。

「阿傑……」

「不要叫我阿傑,叫我阿Sir」!

      《英雄本色》里的這句對白很多人都記憶深刻,張國榮飾演的子傑對著狄龍飾演的子豪吼出了這么一句話,兄弟、黑白、道義,糾纏成了難解的情結。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是我當時還想不明白的話題,只是覺得一切和書上講的並不一樣。

       那時候我在小城讀書,開始接觸書本以外的世界。男孩子們湊在一起吃吃喝喝,女生們三三兩兩結成好友。有人戀愛,有人八卦,有人依舊燈下苦讀。我開始把很多時間花在寫作上,偶爾聽人給我講什麼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香港回歸前後,劉偉強導演的《古惑仔》橫空出世,打開了我對香港電影認識的新世界。如果說,之前我印象中的香港警匪片是墨鏡、風衣、雙槍、鴿子撲凌凌騰空而起的話,之後則變成了長刀、紋身、街頭群毆、扛把子和小弟。

       我看《古惑仔》其實是在2000年之後,《人在江湖》《猛龍過江》《隻手遮天》《戰無不勝》《龍爭虎鬥》《勝者為王》六部正傳一起看完,接著是十三際、大飛哥、山雞他們的外傳。到了2001年的《九龍冰室》,也可以算是古惑仔故事的一個延伸。

     《古惑仔》系列中,我最愛《隻手遮天》,那個故事裡,張耀揚飾演的東星烏鴉成為了香港電影中最成功的反派之一(其實我很想去掉這個「之一」)。他殺老大,殺對頭,殺對頭的女朋友,還砸了關二爺的聖像。這一幕據說也震驚了香港影壇,畢竟他們都是拜關二爺的。烏鴉跳著舞射殺小結巴的一幕,是香港影史上的經典鏡頭,令包括我在內的無數觀者心碎。

       兄弟情、同門誼、陰謀、熱血、奮不顧身、生死由命……這些好勇鬥狠時掛在嘴邊的說辭在真正好勇鬥狠的電影里,層層疊疊交織成看得見卻摸不著的「道義」。浩南、山雞、大天二、紅興、東星……這些詞彙成了90年代香港電影繞不過去的江湖。

                                                                 4. 天    下

這個江湖,在千禧年到來之後,漸漸變了。

       這十幾年來中國電影市場高歌猛進,票房節節攀升,香港電影在這個沸騰的大市場中也分得了一杯羹。但是即使香港仍然時有佳片,但是《無間道》之後,卻似乎再難看到有著純正氣息的「港片」。

      許多媒體開始描述香港電影的式微,從演員號召力到市場影響力再到故事本身。觀眾似乎也信了。他們開始發現,90年代活躍的導演,要麼蟄伏,要麼打著懷舊的旗號,靠重啟「賭王」、「大上海」的情仇故事撈金;偶爾有《追龍》這樣的佳片讓你眼前一亮,但馬上他就會再拍出《降魔傳》倒你胃口。

       但是若觀眾肯再細心回想,就不難察覺,即使在港片最輝煌的20世紀90年代,爛片也是一抓一大把,從來不會比現在更少;而好電影卻絕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票房,甚至絕大多數都沒機會在影院上映。那些通過錄像帶和影碟進入我們視線的良莠不齊的故事,由於精神世界的強烈渴望和驅使,經由漫長的時間,最終留下的就只是輝煌。

        這是記憶選擇性偏差的結果,我們美化了過去而對現今諸多苛責。僅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我們就看到了《一代宗師》《春嬌與志明》《桃姐》《寒戰》《追龍》等各類質量上乘的好故事,更有年輕導演比如翁子光的《踏血尋梅》和麥浚龍的《僵屍》在熒幕上大放異彩。香港電影遠遠得不出「衰落」的結論,它只是發生了變化。

       電影本質上是文化和價值觀的集中表達。香港電影根植於香港的土地,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既有「獅子下山」精神帶來的熱情、夢想和奮斗、也有幫派文化下的血腥、毒品和暴力,還有對大陸疏離隔膜之下的「省港旗兵」、「北妹」、「偷渡」等諸多猜測和觀望。97回歸以後,香港面臨著巨大的文化和歷史轉型,其間滿懷希望者有之,猶疑不定者有之,哀痛憑吊者也有之,所謂「純正氣息」的港片不再,其實是港片的主題有了改變。香港電影正在講述新的故事。那些故事雖然似曾相識,但是它的氣質和底色,卻已經和過去的電影分屬不同時代。

                                                                       5. 終

同樣變化的,還有身為觀眾的我們。

       二三十年前港片進入大陸時,正值我們這一代人世界觀的形成期。我們遠在這端隔岸觀火,在一個並不存在的位面中與香港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同悲同喜、血肉相連。而如今我們不復當初的年少,面對新時代的新故事,又怎麼可能以同樣熱情投身其中呢。

      所以我們對不同時代里港片的評判,常常是夾雜著各種私人情感的情緒表達,而不再是單純的討論。我們心目中最好最熱血的港片,已經和我們的青春一起,被深鎖在舊時代的相冊中。這是歸者無路的彷徨,也是成熟以後的必然。畢竟歲月啊,開弓就再沒有回頭箭。

㈨ 大時代里有林正英嗎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僵屍片呈現出多元化格局,在《一眉道人》之後,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屍片融合了泰國降頭術、日本忍術、甚至遠赴非洲捉僵屍,可謂深度拓展了傳統僵屍片的視野。本期《香港電影漫談》就帶您繼續追憶林正英主演的那些僵屍電影。

追憶林正英的僵屍電影大時代
打開新浪新聞

1990年,由林正英監制、主演並擔任武術指導的《驅魔警察》上映,在本片中,林正英搖身一變成了伸張正義的時裝警察。為了拍攝本片,林正英千里迢迢找人從內地請來一名真正的茅山道士,認真學習了法術和茅山派的歷史,並且根據他帶來的茅山玉佩,在電影里展示了這種驅鬼神器。

本片重點展現了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起初林正英被兩位年輕警察視為「食古不化」的保守派,但在經歷一系列恐怖事件後,他們漸漸開始相信林正英,並學會運用法術聯手抓捕罪犯。

追憶林正英的僵屍電影大時代
打開新浪新聞

1991年上映的《僵屍至尊》主要講述了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林鳳嬌為營救徒弟與僵屍展開連番惡戰的故事。七月十五,鬼門大開,孤魂野鬼游盪人間。電影開篇,傳統民俗氣息便撲面而來。

本片也是「金牌配角」劉洵出演的首部電影,片中心狠手辣的石堅,很能體現出他後來的反派作風,抓孤魂野鬼來提升自己的道行,為了復仇甚至不惜殺死親生兒子,將其煉成僵屍。而吳家麗飾演的女鬼小麗則是片中的一抹亮色,不僅周旋於兩個好色的徒弟之間,還和林正英上演了一場吻戲。

追憶林正英的僵屍電影大時代
打開新浪新聞

追憶林正英的僵屍電影大時代

1992年上映的《新僵屍先生》由《僵屍先生》的原班人馬打造。片中林正英被吳君如倒追,他心中所愛是關秀媚,但她已嫁給樓南光為妻,復雜的情感關系也為這部僵屍片披上了一層喜劇的外衣。

本片質量雖不及7年前的舊版,但還是很好笑,鬥法場面也令人大飽眼福。片中還有一段極具創意的撞鬼場面:吳君如在樹林里遭遇紅白雙煞,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令氣氛更顯凄美詭異。

追憶林正英的僵屍電影大時代

林正英一生出演的電影角色,雖然類型較為單一,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做到了此類角色的不可替代性。現實中的林正英並非真正的道士,就連他的葬禮都是佛教儀式。但他塑造的道士形象,卻比真的道士還像道士。林正英之後,再無僵屍片。時光飛逝,林正英生動的僵屍道長形象彷彿猶在眼前,而我們租賃錄像帶、VCD的那段無憂無慮的觀影時光,卻已然漸行漸遠。

當真是:墨線糯米今猶在,不見當年林正英。

㈩ 香港十大漫改電影終極回顧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影壇掀起一陣漫畫改編電影的風潮。90年代後期,隨著CG特效技術的革新,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開始將原著漫畫搬上大銀幕,類型橫跨武俠、動畫、喜劇、愛情、戰爭,不一而足。本期《香港電影漫談》就帶您重溫這十部漫畫改編的香港電影。

6.《風雲》系列、《中華英雄》

《古惑仔》大賣之後,劉偉強先後將香港漫畫大師馬榮成的玄幻武俠漫畫《風雲雄霸天下》《中華英雄》搬上大銀幕。前者除了劉偉強的御用男主角鄭伊健外,還邀來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分別飾演原著中的聶風和步驚雲,展開一段血雨腥風的武林傳奇。

1998年暑假,《風雲雄霸天下》在香港上映狂收4000多萬港幣,首次打破了自1985年以來「雙周一成」占據年度票房冠軍的局面。片中,極富想像力的視覺奇觀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開篇的樂山大佛,還是聶風大戰火麒麟的段落,都很好地展現出漫畫中天馬行空、雄渾豪邁的氣勢。

2009年,彭氏兄弟執導的《風雲2》上映。十年間,CG特效的進步讓觀眾再度領略到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導演彭氏兄弟以拍攝恐怖片起家,本片畫風仍是暗黑系,富有質感的特效、大量的慢鏡頭運用、恢弘大氣的配樂,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塞滿了目不暇接的打戲。

1999年暑期上映的《中華英雄》依然帶有劉偉強鮮明的漫畫色彩。片中,鄭伊健演繹了一個比聶風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武林高手,他飾演的華英雄因命犯「天煞孤星」,自幼父母雙亡,後遭遇愛人慘死,甚至不能和兒子相認,一生命途多舛。比起《風雲雄霸天下》,《中華英雄》對主人公成長過程的刻畫更為立體,塑造漫畫英雄的方式反樸歸真,從而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7.老夫子2001

由徐克監制、編劇,邱禮濤執導的《老夫子2001》是首部真人與3D動畫結合的華語電影,由當時的青春偶像謝霆鋒、張柏芝主演,片中他們與CG特效製作的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上演對手戲,動畫效果雖不能說水乳交融,但至少流暢自然。邱禮濤和徐克這兩位香港影壇多面手的強強聯手,也令本片呈現出不俗的喜劇效果。

8.頭文字D

本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重野秀一的同名漫畫。作為香港影人甚少觸及的賽車題材電影,片中的賽車場面令觀眾的腎上腺素直線飆升。本片是劉偉強、麥兆輝、庄文強繼《無間道》之後的再度合作,恰到好處的改編既符合讀者對原著的想像,又不失港片的特色。

本片也是周傑倫首次擔任男主角的電影,他的本色出演,將一個高中生對夢想的憧憬和面對愛情時的羞澀詮釋得恰如其分。最終,《頭文字D》斬獲了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員等四項大獎。

9.龍虎門

本片改編自香港漫畫大師黃玉郎的同名漫畫。自上世紀70年代初起,《龍虎門》在香港連載1400多期,平均每期銷量超過十萬本。也正因連載時間的跨度較大,電影版《龍虎門》並沒有設置具體的時代背景。作為甄子丹漫畫感最強的功夫片,其標志性的「甄功夫」貫徹在整部影片當中,並且藉助CG特效重現了「金鍾罩鐵布衫」「電光毒龍鑽」「降龍十八掌」等原著漫畫里的武功。

10.墨攻

本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森秀樹的同名暢銷漫畫。「墨家非攻,兼愛天下」本片細致展現了革離如何成為墨者、為何隻身前往梁城救助、以及他對戰爭的厭惡、對黎民蒼生的關懷等主要情節。為了忠於原著,飾演革離的劉德華本打算剃光頭發,但遭到了導演張之亮的強烈反對。最終,劉德華成功塑造出了一個庄嚴睿智的墨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