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跛豪給了《上海灘》里丁力的面子,電影才得以命名為《跛豪》
《上海灘》這部電視劇對大陸的影迷來說,影響力巨大,當時播放的時候是可以用萬人空巷這個詞來形容的。
主題曲的前奏一響,那激昂奔放的「浪奔_浪流……」直到今天都有人用做手機鈴聲,每次聽到都會激發起一種世事無常的人生蒼涼之感。
一部片子紅了周潤發、呂良偉和趙雅芝。呂良偉扮演的丁力,角色定位是接地氣的,演繹了苦孩子蛻變黑幫老大的過程。
呂良偉無論是扮相還是演技都把丁力的形象發揮得不錯,雖未到到極致,演技上的些許青澀恰恰和丁力角色苦出身升為黑幫老大的那點違和感相吻合,所以在觀眾心中他的地位並不輸於發仔演的許文強。
1980年《上海灘》熱映,呂良偉可謂TVB的當紅小生,可是不到兩年光景電台緊接著捧出了無線五虎,劉德華、梁朝偉等人成為台里新的扶持對象。連著接拍的《上海灘》續集讓他跳不出丁力的窠臼,呂良偉選擇大膽退出電視劇圈,轉行電影業。
進入電影圈,可謂重新開始;無論是導演還是鏡頭、燈光等一切都要重新學習。可是對於熱愛拍戲、大家公認的拚命三郎呂良偉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麼。
機緣巧合,當時香港人送外號「跛豪」的黑幫老大吳錫豪,因販賣毒品獲得利潤達3億多最終被捕入獄。他出生在廣東,後來逃難到香港,靠著賭場和販毒走私毒品發跡,成為四大黑幫之一。他在1975年就入獄,在香港曾是個顯赫的江湖人物。
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決定以他的經歷為藍本拍電影。電影由麥當雄編劇,潘文傑執導,呂良偉、鄭則仕、曾江聯袂主演。
呂良偉為了貼合人物扮相,先減重二十多斤演跛豪青年時期,然後又增肥四十多斤演中年後的發福形象。據他說增肥的時候一天要吃七八頓飯,每天早晨起來先喝一大杯牛奶蛋白質粉和生雞蛋等攪拌的東西。
製作方還是很謹慎的,片子拍完先找了跛豪的家人請他們觀看,得到認同後才找到跛豪律師,聯系監獄方面見跛豪;他們覺得如果電影名字以「跛豪」命名無疑更有賣點和意義。
約見跛豪時編劇麥當雄讓呂良偉陪他前往監獄。當時呂良偉還有些不解。事實證明麥當雄是很聰明的,他把握了跛豪心理。
呂良偉回憶說,到了監獄接見室,聽到聲音回頭看,跛豪出現了,矮矮的胖胖的。上來第一句話就問麥當雄「我怎麼得罪你們了……」驚得麥當雄頭皮發炸。
還好最終他還是認可了以「跛豪」命名,他說 「那就給呂先生個面子吧,你們打五十萬到慈善機構,給我看單子就可以了……」
《跛豪》上映後反響強烈,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也使呂良偉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繼《上海灘》丁力之後,他再度演繹了一個黑幫老大的形象,被譽為中國版《教父》黑幫電影史詩級人物。
B. 有人將香港黑社會電影分出了十個之最,請問是哪十個呢
香港黑社會電影15排名
NO15.黑社會(2005) 類型: 犯罪 / 劇情 / 驚悚導演: 杜琪峰主演: 任達華 / 梁家輝 / 古天樂 / 林雪 / 張家輝 / 張兆輝 / 林家棟 / 王天林 / 譚炳文 / 邵美琪 / 姜大衛 / 尤勇 / 黃浩然香港最大黑社會幫會「和聯勝」舉行兩年一度的辦事人選舉,阿樂(任達華飾)與大D(梁家輝飾)作為兩大地區領導,暗地裡展開爭奪寶座的努力,一眾有投票權的元老亦為自身利益而明爭暗鬥,選舉因此相當不順利。結果,阿樂再次獲選成為辦事人,滿心不服的大D決定挑戰幫規,他要搶奪到象徵最高權力的信物龍頭棍,組織新幫會。五名小頭目(古天樂、張兆輝、張家輝、林雪、林家棟飾)牽連其中,為爭奪龍頭棍展開連番內斗。最終鹿死誰手,一切不得而知。
NO14.黑金(1997) 類型: 驚悚導演: 麥當傑主演: 劉德華 / 梁家輝 / 孫佳君 / 吳辰君 / 郭靜純/ 鈕承澤 / 趙文瑄 / 李立群 / 金士傑調查局機動組組長方國輝(劉德華)為人干練嫉惡如仇,與手下對周朝先(梁家輝)經營的電玩場進行監拍時,拿到其經營地下賭場的證據,將其告上法庭,豈料法官被收買,周朝先被判無罪當庭釋放。與黑金掛勾的侯部長(李立群)暗中施壓,調查局勒令方國輝休假,停止對周朝先的調查。周朝先為進一步控制台灣的政治,在記者會上公開聲明要退龘黨參選立法委員,欲與代表黨競選的黑幫老大丁宗樹對著干。方國輝沮喪之際,得電視台女記者凌飛(吳辰君)和法務部馮部長的鼓勵重回工作崗位,卻被丁宗樹盯上,欲將他殺死後再嫁禍周朝先,好一石二鳥。
NO13.《一個字頭的誕生》(1997) 類型: 動作 / 喜劇 / 犯罪導演: 韋家輝主演: 劉青雲 / 吳鎮宇 / 李若彤 / 徐錦江 / 張達明/ 鄭祖 / 宋本中這是韋家輝繼《和平飯店》後的又一力作,其黑色幽默之荒謬,隱喻反諷之高超、拍攝手法之狂放,演員表演之生動,為當時的香港影壇帶來了一陣清風,該片也因此被譽為「香港史上最富有創新精神的作品」。影片的故事結構類似於湯姆-提克威的《羅拉快跑》, 都採用了三段式敘事法,故事的主角都是社會邊緣的小混混式的人物。黑幫人物阿狗在32歲時的交口,面臨著兩個抉擇,要麼胡混下去,二是轟轟烈烈大幹一場,故事由此展開假設。影片的主題基調荒謬,人物的性格也很古怪,在搖搖晃晃的鏡頭下的所作所為,帶有明顯的反潮流情緒,流露出一種命運不可把握的宿命感,看後令人不勝唏噓。
NO12.《天若有情》(1990) 類型: 動作 / 劇情 / 愛情導演: 陳木勝主演: 劉德華 / 吳倩蓮看看這部電影的製作班底(監制:杜琪峰,策劃:林嶺東、王晶,導演:陳木勝,音樂:羅大佑),就知道,《天若有情》註定要在香港電影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這部電影經典與否,姑且不論,但至少令人難以忘懷。那時候的劉德華,年輕帥氣,英氣逼人,而他塑造的華弟也成為香港電影的經典形象,幾乎與周潤發的小馬哥齊名,提起華弟這個名字,影迷們想到的就是俠肝義膽、情深似海。影片最後,劉德華騎著摩托,載著吳倩蓮在公路上飛馳,劉德華鼻血滴落,染紅了吳倩蓮潔白的婚紗,成為這部電影中最動人的一幕,不知讓多少痴情人流下熱淚。多年後,當初的班底各奔西東,成為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獲獎無數。但這部沒有獲獎的影片,卻留給了影迷們更長久的記憶,因為在那個年代,他們付出了最純真的感動。
NO11.《縱橫四海》(1991) 類型: 動作 / 喜劇 / 犯罪 / 驚悚導演: 吳宇森主演: 周潤發 / 張國榮 / 鍾楚紅 / 朱江 / 曾江龘 / 胡楓 / 唐寧 / 鄧一君只聽名字都知道這片子多霸氣了。再加上吳宇森的導演,周潤發、張國榮、鍾楚紅的精彩演繹,浪漫的法國氣息,細膩而又奔放的情感,絕對稱得上經典影片。其中最經典的場面,莫過於周潤發、張國榮和鍾楚紅這三名青梅竹馬的神偷到巴黎盜取名畫的片段,藉此,吳宇森肆意揮霍了一下他的浪漫情懷和幽默雅趣。最喜歡缽仔糕放盪不羈的性格,灑脫不俗的身手,以及他那些幽默詼諧的表白。記下他的經典語錄吧:「有時候太照顧別人的感受,會失去自我的,你知道嗎?其實你們都了解我的性格,我喜歡東逛逛,西逛逛,我喜歡流浪,愛一個人不一定要跟她一輩子的,我喜歡一朵花,並不一定要把它摘下來;我喜歡風,難道叫風停下來,你讓我聞一聞?我喜歡雲,難道讓雲飄下來,來罩著我?我喜歡海,難道叫我去跳海?」
NO10.《古惑仔》系列類型: 動作導演: 劉偉強主演: 鄭伊健 / 陳小春 / 吳鎮宇 / 黎姿 / 林曉峰 / 謝天華 / 林尚義 / 朱永棠 / 吳志雄 / 任達華《古惑仔》系列共有以下六部:《人在江湖》、《猛龍過江》、《隻手遮天》、《戰無不勝》、《龍爭虎鬥》、《勝者為王》。此外,還有幾部電影可作為《古惑仔》特別版,如《山雞故事》、《洪興十三妹》、《旺角揸Fit人》、《少年激斗篇》等。它的魅力在於,古惑仔們為了兄弟情義,或者為了地位和財富,敢以血肉之軀在現代街市廝殺,以平凡人的身手來面對死亡的恐懼,使影片彌漫著真實的血腥氣息,讓人看著感同身受,熱血沸騰。影片的另一看點就是,群星璀璨,不僅有鄭伊健、陳小春、黎姿、李嘉欣這樣的偶像派明星,更有黃秋生、吳鎮宇、任達華、張耀揚這樣的老戲骨,令人目不暇接,驚喜不斷。《古惑仔》系列推出後,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對社會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後來,港台又推出了不少以黑社會為題材的電影,但至今也無法超越《古惑仔》的影響力。
NO9.《野獸刑龘警》(1998) 類型: 動作 / 犯罪 / 劇情 / 懸疑導演: 陳嘉上 / 林超賢主演: 黃秋生 / 王敏德 / 張耀揚 / 周海媚 / 李燦森 / 譚耀文 / 車婉婉上世紀末,內外交困的香港電影從巔峰滑落低谷。出於對電影工業和周遭一切的不滿和無奈,陳嘉上拍出了這部極具顛覆性的《野獸刑龘警》,震驚四座。黃秋生在此片中的表演爐火純青,時而戲謔,時而嚴肅,時而放盪不羈,時而深情款款,尤其是最後為兄弟報仇的那段,蹣跚搖晃的步子,迷離兇狠的眼神,夢魘囈語的喊叫,令人如同身臨其境,毛骨悚然,實在不愧超級影帝的稱號。作為後起之秀,譚耀文和影帝黃秋生演起對手戲一點也不含糊,把圖釘華這個城府很深的古惑仔演繹得是入木三分,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這部電影在1999年的香港金像獎上大放異彩,擊敗《暗花》這樣的強勁對手,一舉奪得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項大獎,稱得上是實至名歸。
NO8.《暗戰》(1999) 類型: 動作 / 劇情 / 犯罪導演: 杜琪峰主演: 劉德華 / 劉青雲 / 蒙嘉慧 / 李子雄 / 許紹雄 / 林雪 / 黃卓玲 / 林偉健 / 羅永昌這里雖然沒有恢弘壯闊的爆炸,沒有氣勢磅礴的激戰,沒有肌肉健碩的猛男,沒有性感撩人的美女,只有一個彌留之際的罪犯,在同一個精明干練的**玩一場七十二小時的游戲,可是,一旦真正地投入進去,跟著杜琪峰和韋家輝的線索,隨著劉德華和劉青雲的精彩演繹,卻可以體味到另一種深刻的緊張和刺激,快樂和感嘆。這是杜琪峰向經典《盜火線》的一次致敬。但相比於艾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的精彩演繹,劉德華和劉青雲的對手戲也是毫不遜色;比之於愛情,《暗戰》反倒勝上一籌。對於其他女孩來說,與罪犯遭遇,肯定是揮之不去的噩夢,但對於蒙嘉慧而言,遭遇劉德華,卻是記憶終生的最美的邂逅。當兩人相偎相依,當他們一起走進那家小店,沒有人再懷疑,愛情之花已在悄悄地如火如荼地綻放,可死亡的陰影卻悄然襲來。未及相訴衷情,便即匆匆而別,永訣今生,直看得人心神惻然。後來,影迷們把《暗戰》里的愛情稱為「清淺之愛」,永久傳唱。
NO7.雷老虎(1991) 類型: 動作 / 犯罪 / 劇情 / 愛情導演: 劉國昌主演: 劉德華 / 張敏 / 邱淑貞 / 吳孟達 / 陳惠敏本片用一個香港警龘察從理想青年變成一代梟雄的過程,反應了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社會問題。1949年,熱血青年雷洛(劉德華 飾)成為警龘察。當時,香港警龘察待遇不高,警龘察向商戶們收取保護費的潛規則蔚然成風,雷洛不願意和他們同流合污,受到同事們的排擠,也得罪了權傾一時的探長顏同(秦沛 飾),面臨停職的危險,然而,探長陳統(關海山 飾)暗暗欣賞他,對他維護有加。雷洛和雜貨店老闆的女兒阿霞(邱淑貞 飾)兩情相悅,但是阿霞的父母不願意女兒跟著他受苦,百般阻撓。雷洛借酒澆愁,到黑社會的賭場鬧事,被人毆打,多虧探長陳統搭救,並幫他籌到了五萬元的聘禮。但是,1951年九龍東頭村的大火,燒毀了雷洛的美夢。雷洛一家僥幸逃脫,阿霞家人卻葬身火海,阿霞本人也音信全無。轉眼到了50年代末,雷洛經歷了警隊派系傾軋,幾經浮沉,漸漸適應了香港警界,收保護費的事情也做得得心應手。他有幸娶到了「大撈家」白飯魚的女兒,美麗潑辣白月娥(張敏 飾),靠著岳父的大力支持和自己在鎮龘壓1957年九龍暴動中的出色表現,榮升探長。成為探長的雷諾規范了管區內收取保護費的制度,減少了各界沖突,深得上級的器重。恰逢油尖區探長退休,雷洛和顏同都成為了這個職位的有力競爭者,二人各自展開了行動,一時風起雲涌,此時,雷洛意外遇見了一個人,讓他震驚不已……
NO6.《槍火》(1999) 類型: 犯罪 / 劇情 / 懸疑 / 驚悚導演: 杜琪峰主演: 吳鎮宇 / 任達華 / 黃秋生 / 呂頌賢 / 張耀揚 / 林雪 / 王天林 / 施綺蓮 / 高雄《槍火》僅以250萬的成本,在19個工作日里拍攝完成,卻稱得上是「杜琪峰最屌的一部電影」,也是香港黑幫電影史上的巔峰之作。在這部電影里,杜琪峰以靜制動,以小博大,以極度內斂的姿態,向我們闡釋了一種靜態黑色美學。影片的幾位演員,全是港台影壇的老戲骨,表演張弛有度,收發自如,令人賞心悅目。說到表演,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荃灣商場的槍戰。這場戲的背景是五位保鏢陪文哥去談判,在商場中遭到伏擊,於是五位保鏢立刻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演繹了一段精彩絕倫、意味無窮的對決。五人像武士般分別持槍站位,斂聲屏氣,凝如山嶽,渲染出一種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極具視覺美感。這段精彩的鏡頭可以作為了解「銀河映象」黑色風格的標簽,永遠在香港電影史中留下輝煌的一筆!
NO5.《無間道》(2002) 類型: 犯罪 / 懸疑 / 驚悚導演: 劉偉強 / 麥兆輝主演: 劉德華 / 梁朝偉 / 黃秋生 / 曾志偉 / 鄭秀文 / 陳慧琳 / 陳冠希 / 余文樂 / 杜汶澤 / 林家棟 / 蕭亞軒《涅盤經》第十九卷:「八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影片剛一開始,就毫不留情地將我們帶入宿命思辨的黑色架構,讓我們隨之一起震動,一起唏噓,一起顫栗。該片不僅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結構懸念合情合理,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更讓人振奮的是,演員陣容空前強大,四位主角梁朝偉、劉德華、黃秋生、曾志偉俱是影帝級人物。主角的陣容已足以征服全中國的影迷,配角的魅力也令人難以抵擋。除了新秀陳冠希、余文樂外,鄭秀文、陳慧琳、蕭亞軒三位天後級人物的出演,令影片的陣容幾乎達到完美的地步。這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黑幫電影,為低迷的香港電影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NO4.《暗花》(1998) 類型: 劇情 / 驚悚 / 犯罪 / 動作導演: 游達志主演: 梁朝偉 / 劉青雲 / 邵美琪 / 王天林 / 盧海鵬 / 鄭浩南 / 林雪 / 龍方這部電影簡直是古龍小說的翻版,故事之緊張刺激,懸念之緊密巧妙,人物之細膩生動,對白之詭異神秘,讓人嘆為觀止。影片中,許多場景即使看過一遍,也難以忘懷。比如,在囚室里談話那段,藍白刺眼的光線照在兩人的臉上,空氣中飄滿迷濛的塵灰,一個彈球在兩人之間倏忽來去,宿命色彩濃烈。還有最後的那場對決,兩個人屹立在黑暗的角落,在刺眼的光線里,無數的鏡子鱗次櫛比,畫面里分辨不出哪一個是真實的人,那是兩個棋子的生死掙扎,隱喻深遠。在第1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暗花》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等五項提名,最終卻空手而回,簡直讓人跌破眼鏡,使人情不自禁想到《肖申克的救贖》在1995年奧斯卡獎上鎩羽而歸的遺憾。
NO3.跛豪(1991) 類型: 傳記 / 犯罪 / 劇情導演: 潘文傑主演: 呂良偉 / 鄭則仕 / 葉童 / 曾江 / 李子雄1962年,內地正值經濟困難時期,隨難民潮逃到香港的汕頭青年伍國豪(呂良偉)因不甘被黑幫欺凌,投靠黑幫大佬肥波(鄭則士),幾場拚命的血戰後,他被肥波重用,在黑幫中確立下地位,勢力越來越大。漸感威脅的肥波設局令伍國豪被毒梟追殺,雖沒使其斃命,卻也讓其殘了一條腿,但他自己終被對方設計陷害鋃鐺入獄。靠為華探總長奪位,伍國豪接下肥波所有地盤,成為黑幫四大家族之首,又因他願出錢替為其效勞的警界中人買探長做,警署成為他販毒的保護傘。然而隨著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的臨近,加上他因位高權重狂妄自大導致眾叛親離,其運勢開始一路下滑。
NO2.《英雄本色》(1986) 類型: 動作 / 犯罪 / 劇情 / 驚悚導演: 吳宇森主演: 周潤發 / 狄龍 / 張國榮 / 朱寶意 / 李子雄 / 田豐 / 吳宇森 / 曾江 / 成奎安 / 徐克無論何時清點香港的黑幫電影,《英雄本色》都應當首屈一指。自它誕生以後,整個香港乃至東南亞都被其深深的震撼了,以至後來拍攝的N多黑幫片,都或多或少地帶著《英雄本色》裡面的痕跡。如果要選一部香港版《教父》非次片莫屬。想當年,小馬哥穿著黑色風衣,戴著墨鏡,咬著牙簽,手持雙槍殺入敵陣的風范,成為多少青少年的座右銘。「我不想一輩子讓人踩到腳下!你以為我是臭要飯的?我倒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要證明我比別人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親手拿回來!」在社廟里,小馬哥喊出的這段話,又讓多少失意的男兒熱淚盈眶,並重新鼓起拼搏奮斗的勇氣啊!
NO1.喋血雙雄(1989) 類型: 動作 / 犯罪 / 劇情 / 驚悚導演: 吳宇森主演: 周潤發 / 李修賢 / 葉倩文 / 曾江 / 朱江 / 成奎安殺手亞庄(周潤發)在一次暗殺行動中誤傷了歌星Jennie(葉倩文),令其雙目接近失明,自此,深感內疚的他開始暗中保護、幫助 Jennie,並想趁她眼睛完全失明前籌一筆款送她去國外醫治,為此,亞庄鋌而走險再當殺手,不想任務完成後不但沒收到錢,反被雇他殺人的汪海派人追殺。奉命偵查相關命案的警探李鷹(李修賢)在查案過程中知曉事情另有隱情,亞庄並非冷血殺手,開始同其惺惺相惜,而在應對汪海勢力的追殺中,兩人更是結成生死之交。然而亞庄的命運,似乎是被註定了。
C. 香港電影的歷史發展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電影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次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 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慎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0)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200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還有90年代的奇跡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等。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從《喜劇之王》開始,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還算有觀眾緣。其進軍好萊塢,除拍攝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到大陸轉型做配角(如《讓子彈飛》《大鬧天宮》,也只能拍《大上海》這種老本行電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萬港元的票房。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90年代的成績,2000年後成龍主演電影已不算大賣。可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萬港元的票房。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21世紀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D. 有哪幾部片能稱為港片的巔峰
大家好我是默默,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我來推薦幾個我認為好看的港片。
《奪帥》這部電影,我相信看過的人都知道,首先演員整容豪華,洪金寶,吳京,任達華三位影帝級人物的演技比拼,影片中「忠信義」這個組織的實力在香港黑幫中獨領群雄。 在凶險黑 社會 世界裡,爾虞我詐 、弱肉強食。江湖恩怨每每以血腥暴力解決。可以說這部電影是港片中的巔峰經典。
《殺破狼2》整部電影從頭打到尾,可以說是香港現代武打片的經典之作。「就怕張晉穿西裝」的由來,而且故事情節緊湊,毫不拖泥帶水。也算是港片巔峰了。
九十年代前後,是香港電影最為輝煌的階段,此時的香港電影幾乎可以與好萊塢相媲美。
起源於美國,卻在香港發揚光大的暴力美學,改變了人們對暴力的美學認識,更是對世界電影工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而以吳宇森《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為代表的暴力美學,也理所當然的把香港電影推上了巔峰。
暴力美學奠基作《英雄本色》
這部吳宇森執導,周潤發、張國榮主演的槍戰片,以3400萬的票房打破了1986年之前的香港票房記錄。
《英雄本色》的槍戰、打鬥、飆車,由於獨特東方美學的融入,讓人們對暴力血腥、灰暗的本質認識產生了改變。
不斷的槍聲,飛濺的血液,爆炸的沖擊,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們忽略了暴力的不適感。而風衣、墨鏡、白鴿,也讓散指小馬哥的瀟灑從容成為幾代人的回憶。
此後上映的 《喋血雙雄》是吳宇森暴力美學的代表作 ,其後許多電影都有《喋血雙雄》的影子。
《喋血雙雄》的主角小庄(周潤發飾)是基督徒,而影片的最終的決戰地選在教堂,也成為本片的一大經典。
聖母像下搖動的燭光,槍林彈雨間飛翔的白鴿,把暴力美學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
香港電影巔峰已過,而香港電影成就的暴力美學,已經融入到電影世界的很多角落。就像小馬哥雖隱退,但江湖上依舊有小馬哥的傳說。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是徐笑橙,有你大不同。
八九十年的香港影視行業,可以說是其最鼎盛的時期,也是陪伴很多人成長的記憶,那麼有哪些港片是我們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或者說是其最巔峰的巨作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吧!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 《警察故事》
《警察故事》被視為成龍的關鍵代表作,也是香港動作片的里程碑,也可以說是成龍早期,最巔峰作品之一租鎮,就是憑借這部巨作,成龍奠定了自己國際巨星的地位!相信八九零後人絕大部分人都看過這部電影!
2 《阿飛正傳》
《阿飛正傳》被香港影評界視為經典之作。在香港電影史上,《阿飛正傳》有著很高的地位,它不僅是王家衛的成名之作,也是張國榮的起點之作,而《阿飛正傳》對於整個香港人而言,也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那是有關香港人的歸屬感和漂泊感的一種精神歷程 !因此香港對《阿飛正傳》無比沖型配推崇!
3 《賭神》
《賭神》可以說的香港賭片的鼻祖,開創了一個時代與熱潮,而周潤發那堪稱完美的表演,更是將《賭神》這一影片給完美的升華了,裡面那一個個金典的畫面,引後來無數人爭相模仿!
4 《無間道》
《無間道》被香港視為卧底類影片的最高作,從劇本,到技術,到演員的表演,都是香港電影最棒的傑作。
5 《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在香港上映後空前賣座,開創了黑幫英雄片的電影潮流,香港電影由此出現「英雄片」熱潮。在香港影評人評選的香港百部佳片內,《英雄本色》排名第一,足見它對港產片的影響深遠!
6 《倩女幽魂》
《倩女幽魂》是張國榮與王祖賢的金典之作,也香港最凄美的人鬼戀情。而觀眾們也永遠忘不掉那個單純傻氣,溫文儒雅的寧采臣與那個柔美飄逸,清冷幽怨的聶小倩!
7 《古惑仔》
《古惑仔》是香港為數不多具有史詩性質的電影,這種史詩特質,一方面體現為其精彩生動的政治內涵,另一方面體現為其對一代青年人的廣闊影響。而後來人,無數人以《古惑仔》為題材,開拍電影,但都無法逾越這座大山!
8《大話西遊》
《大話西遊》是不可復制的經典,也是周星馳最具代表的作品,更是港片黃金年華的時代經典,如若說《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令人僅是忍俊不禁,那麼《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則是笑中帶淚,周星馳乍看渣作的伊始,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這結局。
我認為九十年代的港片都好看!
香港電影有很多,但我認為可以稱做巔峰的有以下四部,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是哪四部吧:
第一部是我比較喜歡的《倩女幽魂》這部電影,聶小倩(王祖賢飾)是這部電影中的經典角色之一。30年前的王祖賢在我的眼中,就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漂亮溫柔有氣質。她飾演的聶小倩,一頻一笑,一舉一動都能顛倒眾生,無論是笑,還是哭,她所有的表情,都能攝人心魄,以至於很多韓國人都對她瘋狂的迷戀,真可謂是美人中的極美!
劇中另一個經典角色便是書生寧采臣(張國榮飾),帥氣陽光的外表,讓人有一見傾心的感覺。然而,除了這兩張絕世美顏之外,劇中的造型和音樂也是堪稱經典,因此,該影片火遍了全球。
第二部影片,我認為應該是《賭神》,此片講述的是聞名世界的賭神高進(周潤發飾)被人陷害而遭遇一系列挫折的故事。影片拍攝的很大膽,雖然是講述賭博的事,但實際上升華的卻是隱忍奮斗的精神,可以說,很多人因為看了這部電影受到了啟發,所以才愛上了賭片。周潤發大哥大的形象也是深入到了人心。
第三部影片,星爺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至尊寶(周星馳飾)是該片的經典角色。西遊可謂是一個經之不衰的題材,但至尊寶的這個版本才是最具魔性的。因為他能讓你小時候看著笑,長大了看得哭。至尊寶和紫霞仙子的愛情甚至延伸到了現代電影中,不管在什麼時候看,它都是一部巔峰之作。
第四部影片是《英雄本色》,小馬哥(周潤發飾)是該片的經典角色。這部電影中的俠肝義膽,在當今 社會 很缺乏,三個男人都很帥,阿傑(張國榮飾)好看,豪哥(狄龍飾)陽光,小馬哥(周潤發飾)神氣,雖說已經三十多年過去了,但每次看這部影片都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可謂巔峰之作無疑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香港巔峰片有《英雄本色》、《古惑仔系列》、《賭神》,
《英雄本色》大哥孤身一人救兄弟,擊斃黑幫老大,自己也差點陪上性命,本劇主要體現兄弟情義及除暴安良,也是香港主要的巔峰片。
《古惑仔》也是港片著作,本劇也是把兄弟情義、愛恨情仇等體現得淋漓盡致,浩南哥更是對兄弟重情重義,也是多少人曾經追捧的男人形象。
《賭神》講述高進失去記憶及恢復記憶並與賭魔之稱的陳金城在牌桌上鬥智斗勇,最終高進技高一籌,到後面的和反派鬥智斗勇。
《尖峰時刻》、《無間道》
1、《無間道》,香港警匪電影的巔峰。
請默念台詞。
劉建明:挺利索的。
陳永仁:我也讀過警校。
劉建明:你們這些卧底真有意思,老在天台見面。
陳永仁:我不像你,我光明正大。
陳永仁:我要的東西呢?
劉建明:我要的你都未必帶來。
陳永仁:哼,什麼意思,你上來曬太陽的啊。
劉建明:給我個機會。
陳永仁:怎麼給你機會。
劉建明: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陳永仁: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劉建明:那就是要我死。
陳永仁:對不起,我是警察。
劉建明:誰知道
2.《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
請默念台詞。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跟那個女孩子說「我愛她」。如果非要 把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3.《英雄本色》
請默念台詞。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阿sir,我沒有當大哥已經很久了。
4.《倩女幽魂》
請默念台詞。
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 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
5.《賭神》
請默念台詞。
跟我賭是你的不幸。
你明知道輸定了還跟我賭,所以說每個賭徒都有他們的借口。
我聚賭最多罰三千,你殺人,最少坐三十年啦!我看你的壽酒恐怕得擺在赤柱啦,別想著給我請帖啦!我沒空來的!
6.《黃飛鴻》
請默念台詞。
如果真的有金山,為什麼外國人的船都駛進了我們的港口,也許我們早已站在金山上了,只是我們不知道。
7.《阿飛正傳》
請默念台詞。
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鍾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鍾。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鍾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請各位繼續補充。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是我的一些見解,
1.警察故事,這是一部用生命拍出的電影。現在 娛樂 圈有這樣一個怪象,就是一些靠演技,靠命拼去拍電影的影星片酬有時候還遠遠不及一些當紅小旦,我為這些演員鳴不平。成龍大哥在拍《警察故事》的時候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身上不止一處負傷,讓我們為這種敬業精神鼓掌!
2.《黑金》:梁家輝在劇中飾演周朝先,「誰贊成,誰反對」成為了這部影片經典的台詞,更是把周朝先身上的「囂張」二字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部電影已經不簡簡單單是關於「黑 社會 」的影片了,更影射了當時的台灣 社會 中的現狀。
3.《英雄本色》系列:劇中描繪了出生入死的金蘭之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義氣。這種情義,決不會因為你大勢已去被捕入獄而改變,決不會因為你被打殘了一條腿往日風采盡失而改變。「小馬哥」用美鈔點煙的畫面已經成為了永恆的經典。
4.《古惑仔》系列:每個人都有那段青春叛逆的歲月,其實《古惑仔》內在的道理是在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風光的背後都有一段刻苦銘心的故事。
5.《大話西遊》系列:最後至尊寶的這個背影,也許你永遠不會明白,那是一種無處話凄涼的悲傷感。觀眾心痛,至尊寶也心痛,似乎又影射到了現實中「星爺」。若干年後,成為了人生相互的一種寄託。
6.《無間道》系列:這是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可以斷言未來10到20年之中不會再有超過這部影片的著作了。劇中復雜的人物關系,曲折的故事情節,讓你感覺撲朔迷離。
你們認為還有那些一起來探討一下。
大家好,我是小粵岳。
香港電影一直以來都是整個亞洲的佼佼者,特別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群星璀璨,電影尤為經典!這里列舉九十年代,零零年代,一零年代三個年代的巔峰之作!
九十年代代表作《賭神2[贊]》,本片由周潤發,梁家輝,向華強,吳倩蓮,邱淑貞等主演,演員陣容強大,講述了高進(周潤發飾)獨孤求敗後退隱江湖,後來因小人暗算其家人導致賭神強勢復出重出江湖,掀起一場血雨腥風!
零零年代代表作《功夫[祈禱]》,本片由周星馳,梁小龍,元華主演,講述了一個街頭混混阿星(周星馳飾)得到一本功夫秘籍後混入斧頭幫,間接打通了絕世高手的經脈,走向人生巔峰,劇里走馬觀花的言語和精湛的劇情深得人心,該劇也一舉斬獲多項大獎!
一零年代代表作《寒戰2》,本片由郭富城,周潤發,梁家輝,彭於晏等主演,講述了劉傑輝(郭富城飾)雖然工作上陞官了,都是同事們竟然暗中挑釁,大玩權利 游戲 ,還要綁架其妻兒。闡述了官場職場的黑暗潛規則。
以上三部都可以稱為各個年代的巔峰代表![祈禱][祈禱][祈禱]
E. 黎明最經典的七部電影作品,哪部你最喜歡
黎明是香港電影圈中的著名演員和導演,他的電影作品深受觀眾喜愛,其中一些作品也被認為是經典之作。以下是黎明最經典的七部電影作品:
1.《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1986年):這部電影是香港電影歷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也是黎明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電影以黑幫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兄弟的故事,是一部充滿動作和情感的電緩陵影。
2.《無間道》(Infernal Affairs,2002年):這部電影是香港電影的另一部經典之作,也是黎明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電影以警匪為背景,講述了兩個互相滲透的故事,是一部緊湊刺激的電影。
3.《喋血街頭》(City on Fire,1987年):這部電影是黎明的導演處女作,也是一部經典的警匪電影。這部電影以警察卧底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復雜的陰謀故事,是一部充滿張力和暴力的電影。
4.《英雄無淚》(The Killer,1989年):這部電影是黎明的又一部代表作,也是一部充滿動作和情感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殺手和他的受害者皮並之間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5.《阿飛正傳》(Days of Being Wild,1990年):這部電影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情感的電影,講述了一些生活在香港舊時代的年輕人的故事。這部電影受到了廣泛的贊譽,也被認為是黎明的代表作之一。
6.《縱橫四海》(Once a Thief,1991年):這部電影是一部充滿動作和喜劇元素的電影,講述了三個盜賊的故事。這部電影充滿了幽默感和張力,也是黎明的代表作之一。
7.《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1994年):這部電影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情感的電影,講述了一些生活在香港的年輕人的故事。擾握戚這部電影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贊譽,也被認為是黎明
個人最喜歡英雄無淚
F. 寰亞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那些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出口地之一,在亞洲,這個彈丸之地出品的電影是最具活力及影響力的。從70年代初起,香港影片逐漸打開國際市場。最初由邵氏帶頭,但影響最大的是由嘉禾製作,李小龍、成龍等國際巨星主演的功夫片。據2003年3月的統計,香港擁有2831家電影從業機構,從業人員約19320人。但諸多香港電影均出自幾大實力雄厚的綜合娛樂集團,在這些集團所屬的電影公司中一直有一種攜手合作與良性競爭的機制。 (排序不分先後) 寰亞電影 所屬集團:寰亞綜藝集團 成立時間:1994年 代表人物:庄澄、林建岳 發展歷程:寰亞電影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亞洲電影投資公司,1994年由七位香港電影人士創辦,第一部電影《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便先聲奪人,奪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劇本」。其後9年,寰亞電影不單票房成績優異,還贏得了80個國際電影節獎項。至今已經製作超過40部電影,並將維持每年8至20部優質製作。此外,寰亞還與海外機構達成合作,攜手開拓一系列國際性的電影計劃。2002年,寰亞電影機和香港電影幕後精英拍攝的《無間道》,取得5600萬港幣票房,打破香港電影史獲獎紀錄,為香港電影業打下強心針。兩部續集同樣獲得可觀成績。《無間道》系列創下了香港電影史的里程碑,也成為寰亞電影的新始點。 代表作:《紫雨風暴》、《心動》、《無間道》系列 2004年計劃:杜琪峰《大事件》、《龍鳳鬥智》,劉偉強《頭文字D》、馮小剛《天下無賊》 英皇電影 所屬集團:英皇集團 成立時間:2000年 代表人物:楊受成 發展歷程:英皇電影屬英皇集團旗下,擁有雄厚實力,為香港具一定規模及影響力的娛樂媒體投資公司。自1997年英皇成立飛圖電影以來,一直致力出品動作片。2000年成立「英皇多媒體集團」,擴大電影製作業務,並開始將公司業務邁上國際化,先後於日本電影公司合作了《案山子》、《殺手阿一》等片。2001年8月被英皇娛樂集團購入,製作國際電影《飛龍再生》,2003年英皇電影集團推出集驚栗、喜劇及高質素特技等元素之動作片《千機變》,此片成為2003年香港賣座的電影之一。今年4月1日,「英皇多媒體集團」(EmperorMultimediaGroup,簡稱EMG)正式更名為英皇電影有限公司(EmperorMotionPicture,簡稱EMP)。EMP以英皇集團目標為藍本,公司業務包括電影製作、電視製作、及電影及電視發行等。電影投資、製作及發行是英皇電影集團的核心業務,計劃每年製作、發行不少於十部影片,除了投資製作由EMP出品的電影外,並正式與成龍英皇影業有限公司(JCEMoviesLtd.,簡稱JCE)達成協議,發行旗下出品的電影。2004年,EMP率先發行三部影片:《新警察故事》、《大佬愛美麗》、《海南雞飯》。此外,集團除擁有飛圖電影的製作外,正積極收購其它片庫,並斥巨資製作香港本地及國際電影,致力開拓海外市場,把集團推向國際化、多元化之發展。 代表作:《殺手阿一》、《飛龍再生》、《千機變》 2004年計劃:《千機變2》、《海南雞飯》 中國星電影 所屬集團:中國星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92年 代表人物:向華強 發展歷程:中國星集團是由香港影業協會副會長向華強先生一手創辦的上市集團,擁有永盛娛樂製作有限公司及永盛音像企業〔香港〕有限公司製作的電影及電視劇集的全球獨家發行權,及多間獨立製作公司的代理發行權。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大量電影製作及全國音像製品批發零售能力的音像製品供貨商,中國星確立了享譽全球華語電影製片及發行王國的地位,並與衛星電視簽定了香港電視史上最大規模的購片協定。另外,作為美國著名網站「Yahoo」首次與香港娛樂媒體的合作對象,中國星在2000年度與雅虎在雙方聯名的網上娛樂廣播頻道中播放華語電影及電視節目,深受好評。自90年代開始,中國星集團致力於電影製作且佳作不斷。旗下的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更召集香港知名導演,拍攝出《野獸之曈》、《蜀山傳》、《河東獅吼》、《戀上你的床》等優質影片,去年的《大塊頭有大智能》更在香港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代表作:《瘦身男女》、《江湖告急》、《戀上你的床》、《大塊有大智能》、《忘不了》 2004年計劃:《窈窕淑女》、《柔道龍虎榜》、《龍鳳鬥智》、《國產凌凌久》、《父親大人》、《小白龍》 寰宇電影 所屬集團:寰宇國際集團 成立時間:1986年 代表人物:林小明 發展歷程:1986年,林小明先生創立了寰宇激光錄像有限公司,當時只是一間以VHS及LD制式發行電影的小型錄像發行商。在意識到國內娛樂行業之龐大潛力,早於1995年已透過轉授電影版權予國內音像出版社,藉此建立新的發行網路。1999年建立光碟復制廠房。如今寰宇國際集團已經是一家以經營錄像發行、授出及轉授電影版權、電影放映、投資電影製作、光碟復制設施租賃及藝人管理為主要業務的綜合型國際娛樂集團。由財政年度1999/2000起,寰宇開始投資製作電影,至今已製作超過50部華語片,其中包括成績裴然及錄得票房超過港幣6,000萬元的《少林足球》,此片亦成為香港歷來最高票房的華語電影,並擁有超過2,500套電影節目的龐大電影庫。 代表作:《少林足球》、《雙雄》 2004年計劃:《旺角黑夜》、《重案黐孖GUN》(暫名)、《你有你、我有我》、《死亡寫真》、《出租男人》、《神經俠侶》、《三岔口》 美亞電影和天下電影 所屬集團:美亞娛樂資訊集團 代表人物:李國興、唐慶枝等 成立時間:1997年 發展歷程:美亞電影製作公司和天下電影製作公司均所屬為美亞娛樂資訊集團。美亞娛樂資訊集團1984年成立,前身為美亞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亞洲區內電影製作及影視產品發行的領導者,電影製作是其集團四大核心業務之一。至1993年至今美亞電影製作公司和天下電影製作公司已製作約80出電影。更藉助其擁有的跨越全球各大華人地區的龐大而完善的發行網路,實行製作拍攝、發行音像於一體的方針。此外,美亞還通過多種合作方式與內地主要電影製作單位上海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過多部電影。 代表作:《朱麗葉與梁山伯》、《目露凶光》、《高度戒備》 2004年計劃:《愛作戰》、《新紮師妹3》 銀河映像 成立時間:1996年 所屬集團:銀河映像控股集團 代表人物:羅守耀(主席)、杜琪峰 發展歷程:銀河映像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電影製作公司,致力為各電影商提供全面性的電影製作服務。自1996年成立至今,拍攝出二十餘部精彩絕倫的電影作品,不但大大開闊了觀眾的視野,更確定了銀河映像獨特的影片風格。銀河映像的主要業務是向各電影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電影製作服務,包括前期製作、拍攝工作及後期製作等。銀河映像身為業內最多的製片公司之一,對品質的要求從未鬆懈,講求嚴謹的成本及品質監控,加上其杜琪峰、韋家輝等電影專業人士與豐富的製作經驗,得以成為知名電影公司委託製作首選。 代表作:《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暗戰》、《槍火》、《孤男寡女》、《鍾無艷》、《PTU》、《大塊頭有大智能》 2004年計劃:《大事件》、《柔道龍虎榜》、《龍鳳鬥智》 澤東電影 所屬集團:澤東電影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92年 代表人物:王家衛 發展歷程:澤東電影有限公司是由知名導演王家衛所成立,公司宗旨是致力於生產具有國際水平的高質量影片。澤東公司在電影製作上相對而言是一個產量低的小公司,本著精雕細刻的態度一年半左右推出一部影片,從93年第一部賀歲片《東成西就》開始,之後的《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泄》等,均保持了相當高的水準。到2001推出《花樣年華》以後,澤東公司的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擴大,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計劃涉及廣告、電影,還有音樂製作方面。明星戰略也是澤東公司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名下簽約藝人有梁朝偉、張曼玉、鞏俐等,這兩年更是力捧新人,簽下了台灣藝人張震、范植偉以及內地的董潔。澤東公司的精品、明星戰略路線在起伏跌宕的香港電影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高度水準,其良好的發展趨勢令人期待它在未來推出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 代表作:《重慶森林》、《春光乍泄》、《花樣年華》 2004年計劃:《2046》 嘉禾電影 成立時間:1970年 所屬集團: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鄒文懷 發展歷程:嘉禾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及梁風創辦,經營的業務范圍廣闊,包括電影製作,人才管理,電影發行,戲院經營,影片沖印以及電視製作等,曾幾何時,嘉禾出品的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標志,32年內合共製作過600多部電影,堪稱是世上最多產的華語電影製作公司,尤其是一手捧紅了動作巨星成龍。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華語娛樂企業,也是亞洲區最具規模的華語娛樂企業集團。但近幾年,嘉禾的電影製作數量明顯減少,2003年僅《行運超人》一部電影,而是將業務重心轉為戲院經營方面。 代表作:《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敗家仔》、《帝女花》、《半斤八兩》、《A計劃》、《宋家皇朝》 2004年計劃:—— 東方電影 成立時間:1992年 所屬集團:東方娛樂控股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黃百鳴 發展歷程:黃百鳴在新藝城電影公司結束後,於1992年創立的電影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電影製作及發行,同時亦有經營電影沖印及院線業務。時至今日,集團的電影資料庫己經儲藏了超過80部電影,在香港電影業佔有一定地位。近年,東方電影的拍片勢頭遠不及90年代中上旬的產量,以平均一年三四部的數量來維持電影製作業務,但東方電影沖印廠則是香港業務最繁忙的,每年香港電影有近八層在該廠沖印。 代表作:《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半生緣》、《夜半歌聲》 2004年計劃:《玄兵傳奇》 邵氏兄弟電影 成立時間:1958年 所屬集團: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代表人物:邵逸夫 發展歷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1958年在港成立,在成立其後30年間,幾乎壟斷香港電影業,影響至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不但影片享譽國際,更培養了李翰祥、張徹、楚原、胡金銓等香港電影著名導演。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演員、導演外流,及製作超支等因素導致其停止影片製作,全力發展TVB電視業,在電影圈處於引退狀態。1999年,馬來西亞的UsahaTegasSdn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成立天映娛樂公司開始修復並發行以每月10-20部的速度發行,預計到2007年全部發行完畢。而邵氏則於前年拍攝了《醉猴》,開始重振電影項目。目前正與中國星合資10億建造香港將軍澳影城。並計劃重新簽約藝員重拍邵氏的諸多經典影片,如《獨臂刀》、《十三太保》、《江山美人》、《少林36房》等。 代表作:《獨臂刀》、《梁山伯與祝英台》、《天涯明月刀》、《新七十二家房客》、《刺馬》、《大醉俠 2004年計劃:重拍邵氏經典作品。參考資料: 還可以的,你可以試試哦
G. 香港武俠電影歷史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中國的武打片是中國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很多外國人知道中國電影都是從武打片開始的。第一部在美國1000家影院同時做商業放映的中國電影是中國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導演:鄭昌和、主演:羅烈),第一部在國際最高級別電影節獲大獎的中國電影是《俠女》(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獲綜合技術大獎)。
說起武打片,歷史可就長了,咱們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說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嘗不可,因為裡面只是拍攝了同名京劇裡面的一個武打場面。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電影,最賣座的類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們這輩人都沒緣一看的《火燒紅蓮寺》,一共拍攝了18集,要不是因為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愛國之士對這種所謂精神鴉片不滿,武打片還會繼續成為當時賣座電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國的武打片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此後歷經近50年,黃飛鴻成了中國武打片的一個著名品牌,前後有關德興、李連傑等十餘位影星在近百部此類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黃飛鴻這個角色,有胡鵬、徐克等多位著名導演拍攝過這個題材,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在整個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黃飛鴻之類的民國裝工夫片,一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黃飛鴻系列,後者的代表作有《如來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裡面的武打招式,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神怪就是學藝報仇。1964年,香港鳳凰公司拍攝的《金鷹》(導演:陳靜波,主演:高遠、朱虹),在內蒙古實地拍攝,裡面展示了摔交、套馬等傳統民族功夫,還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是一部創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導演:張鑫炎,主演:傅奇、陳思思)則是在武打片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還有幾個台灣導演和他們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張曾澤於1971年導演的描寫民國時期俠客殲滅土匪的功夫片《路客與刀客》(主演:楊群、孫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現了鐵頭功和辮子功等奇特的武術招式,頗具傳奇色彩。還有丁善璽導演、楊群、甄珍主演的《落鷹峽》,結合了美國西部片的槍戰拍攝手法和中國式的武打,也很有看頭。以上兩部影片都在台灣金馬獎獲得了重要獎項。
中國武打片在70年代開始走向了國際市場。很多人都認為是李小龍使外國人認識了中國功夫,其實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不過倒是李小龍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發揚光大。李小龍的一生雖然短暫,只拍攝過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還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戲》,但是在他的電影里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讓人看後精神振奮。他自創的截拳道功夫威力無窮,流傳至今。好萊塢許多硬漢明星如史蒂夫·麥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龍門下學過功夫。李小龍離奇暴斃之後,出現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呂小龍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後期,港台武打片開始走下坡路,這段時間,各種武打片的內容無非是門派斗爭、學藝報仇之類。胡金銓屬於慢功出細活,數年沒有新作。張徹也在不斷的重復自己,作品漸無新意。到了1978年,終於出了幾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影片,出現了幾個現在馳名國際影壇的人物。成龍,曾在羅維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卻一直半紅不黑,1978年,曾在張徹旗下做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形刁手》,起用成龍做主角,影片情節盡管沒有完全脫離老套,但是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劇元素,開創出一個武打片的新片種——諧趣功夫片,成龍充分發揮了他在於占元的京劇戲班裡學到的京劇北派功夫,成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後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為經典。劉家良,正宗南派武術——洪拳的傳人,在張徹手下擔任武術指導多年,他於1978年導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寫少林僧人練功的場面而大獲成功,他導演的《中華丈夫》、《18般武藝》都是當時比較賣座的影片,他導演的《長輩》讓女主角惠英紅成為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後。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在70年代也已經成名,1976年他第一次獨立導演並主演了喜劇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賣座片。
1981年,由張鑫炎導演,在中國大陸實地拍攝,全部起用國內專業武術運動員擔任角色和武術設計的《少林寺》上映了,這是一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影片摒棄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鋼絲、彈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採用長鏡頭拍攝,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後,票房奇好,賣座超過了成龍的《龍少爺》。
進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產量已經大大下降,除了《少林寺》、《師弟出馬》等少數影片,很少有轟動之作,就在這時,徐克出現了,他曾經在美國的大學學過電影回港後在佳視拍攝的電視劇《金刀情俠》就使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他導演的武俠片《蝶變》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製作人員,營造出一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使影片大獲成功。這一時期,成龍、洪金寶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拍攝了一系列的現代題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計劃》等,為武打片闖出一條新路,武打更講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間還加入些幽默元素。這段時期,成龍在戲班學藝時的 「七小福」裡面的其他的師兄弟們如元彪、元奎、元華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術指導領域也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注,胡金銓掛名,徐克、程小東聯合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徐克、程小東、李會民聯合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一時期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像力異常豐富。其中程小東可以說是武打片導演里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導演的《生死決》已經可以看出他日後的風格。而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將一個老的民間武林傳奇人物題材加以創新,影片里把武林紛爭加入到大的動盪時代里,表現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使武打片提高了一個檔次。一時間模仿跟風之作頻出,大家紛紛爭拍古裝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鐵猴子》和《火雲邪神》還算有些創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趨於沒落了!
從解放到整個70年代,中國大陸沒有拍攝過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陸導演張華勛拍攝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為大陸武打片導演第一人,雖然在武打設計上還很稚嫩,但畢竟他敢開風氣之先。後來他導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國內觀眾歡迎。此後,武打片在大陸開始風行一時,但是整體水平感覺要落後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進入了新世紀,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4項大獎,使得中國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矚目!中國的一些著名導演如大陸的張藝謀、何平,台灣的侯孝賢都在拍攝或者籌劃拍攝武俠片。在新的世紀,中國武打片要出現新的輝煌!
H.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黎民偉是廣東新會人,他曾拍攝反映孫中山在廣東的革命活動、北伐、淞滬抗戰等中國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紀錄片《勛業千秋》和《淞滬抗戰紀實》,自1913年起,他拍攝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莊子試妻》、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開辦香港第一間華資影院「新世界戲院」、創立香港第一間製片機構「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 編導 是黎民偉、 攝影 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庄》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庄》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 粵語 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這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與此同時,不少電影公司還依著傳統,拍攝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業」出品的《呆佬拜壽》(1933)、「國聯」出品的《落花飛絮》(1933,是在越南攝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間,可說是默片與有聲片共存的時期。
進入1935年,香港已沒有默片生產,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該片由關文清執導,吳楚帆、李綺年主演,電影的主題鼓吹抗日救國。當時香港政府為怕開罪日本帝國主義,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論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線》亦難逃被禁的命運,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是由於政府當時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及香港社會提倡的「反蓄婢運動」。邵醉翁執導的《廣州-婦人》、《博愛》即屬此類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包括關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間諜》等等。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一片,由林坤山、吳楚帆主演,影片以親情為主題。
1937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產量可謂驚人。
芸芸「愛國片」之中,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演出的《最後關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國一班大學生對「國難當頭」的覺醒。當時參與影片製作的全是義拍,可見電影工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團體合作的精神。
1938年,「愛國片」繼續盛行,得獎的《血濺寶山城》是其中一個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電影《廣州一婦人續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國語片《貂蟬》亦相繼出現了。隨著《貂蟬》的出現,香港進入了粵語片與國語片並存的時期,國語片的產量漸多。
同年亦有九部粵劇電影出品,《女兒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編自導之作,而馬師曾的首本戲《賊王子》亦是當時重要的粵劇電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由於戰爭期間造成的交通困難,當時大多數戲院放映的都是戰前製作的粵語片。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反動派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達至高峰。
起飛歲月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多數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六十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中硫底柱。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八十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八十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七十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末落,加上其風波影響經濟、影帶市道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艱難歲月!
綜觀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八十年代順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九十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八十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98年的《鐵達尼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八十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後,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直至近一、兩年,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人揮之不去的「九七問題」,也為香港電影業帶來負面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缺乏信心,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成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大陸政府開放市場。九七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康城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往荷里活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荷里活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一劉」(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劉德華),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成為後現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荷里活,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八十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劉德華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業電影早期的票房保證之一,在發哥和成龍離開之後,華仔對香港電影的票房貢獻作用更加明顯.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