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⑵ 為什麼香港電影在97後開始衰落
97回歸後,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時間節點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螞冊罩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電影市場對比
1993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並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文件3 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1、邵氏電影公司的轉型
從80年代悶鬧開始,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把重心轉移到了電視劇上面,這也是為什麼80年代電視劇如此火爆,而電影開始減產。曾經出品過很多精品電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窺探到了時代的脈搏,還是後起之秀電影公司的壓力,工作重心轉移。
2、台灣市場的流失:台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輸出對象,台灣本地電影的崛起以及香港電影的泡沫化導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影響力銳減,台灣民眾的重心回歸本地電影。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姿旁但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台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台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台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沖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3、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於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借《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傑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吳宇森93年赴美國發展,直到97年才靠電影《變臉》正式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通過翻閱他們的履歷來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於大批名導和明星趕赴海外發展才導致香港本土電影的不景氣,而是由於香港電影的萎靡讓他們失去了信心這才選擇走向國際,同時作為已經在本土達到事業巔峰的他們何嘗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盜版橫行:把盜版泛濫歸結為香港電影市場萎縮的罪魁禍首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大多有黑幫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應該清楚。盜版商部分是有些後台,但誰也不敢得罪電影幫幕後的老大,他們經常會換著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時間內也讓電影發行商虧了不少。後來電影製作公司就找到了這些盜版商,二者商議在電影放映的前兩周,不允許在香港本土傳播盜版,電影製作公司給予盜版商一些錢作為補償,那拍好的盜版碟怎麼處理?那還不簡單,抬頭望去,對面就是大陸,直接派幾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運到大陸去賣。所以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製作公司和盜版商是和睦相處的,有錢一起掙,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的利益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萊塢電影的發展
9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已經波及了全球熱愛電影的影迷,派拉蒙、華納等一大批電影公司相應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電影產業逐漸恢復,1994年電影品質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後,無間道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香港電影的復甦,但這更像迴光返照一樣,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電影人的相繼北上,香港電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電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華語電影上或許是影迷的最好選擇,當韓國電影,泰國電影,美國電影發展如此迅猛時候,我們應該堅定的支持華語電影的影人。
⑶ 港片為什麼沒落
港片沒落原因分析如下:
1、時代不同了。
香港電影的時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不僅僅是周星馳代表的搞笑電影,成龍代表的動作電影,還有周潤發代表的英雄電影。這些電影使得香港的電影引領著大陸的發展,大陸電影逐漸向香港電影靠攏,隨著香港回歸和大陸開放的進一步發展,香港電影開始走向了衰落,因為人們的審美趣味變了,變得更加多元化了。
2、大陸的追趕速度快。
大陸現在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制手老肢作能力那是直接跟好萊塢對接的,直接將香港的電影甩在了畢世身後,當然,不是說香港電影就沒有好作品,而是整體上大陸的電影水準已經趕上甚至是超過香港的了,戰狼系列的逆襲就是一個很明確的例子。
3、觀眾的口味挑剔了。
以前的香港電影到了大陸,那就是一個詞,風靡!現在的大陸觀眾欣賞口味不再是粗茶淡飯了,而是含胡精緻西餐了。香港的一些電視劇或者是電影依然採取了節省成本的方式,這個顯然已經不符合大陸觀眾的審美了,大陸的一些電視劇已經可以輸出到國外了,例如《甄嬛傳》。
首先來說喜劇電影,經典喜劇有《最佳拍檔》,《東成西就》,《花田喜事》,《大富之家》,《家有喜事》,《八星報喜》,《超級學校霸王》等。
再來說一下經典的武俠電影,包括《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卧虎藏龍》,《黃飛鴻系列》,《東邪西毒》,《太極張三豐》,《新少林五祖》,《方世玉》等非常經典的香港電影。
最後來說一說經典香港警匪電影,有《無間道》,《縱橫四海》,《英雄本色》,《喋血雙雄》,《機動部隊》,《槍王》,《槍火》,《黑社會》,《竊聽風雲》,《辣手神探》,《古惑仔系列》。
⑷ 香港電影為什麼現在不火了
這就是香港電影不火的真正原因,當年香港有五大票房巨星,五人的電影都可以賣到東南亞國家,而不僅限於香港彈丸之地。
我覺得是「限制」的問題。
一方面是電影題材的限制,第二方面則是電影市場的問題,最後就是演員的限制。
香港電影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拍攝的電影數以萬計,其中言情、武俠、 歷史 、警匪、 搞笑 等類型繁多,每隔幾年就會誕生一位「紅星」。
在那幾十年裡,香港電影幾乎每天都有「新片上映」,大多數電影都是根據小說或戲劇改編,因此故事題材也會被用完,導演、編劇們最終也會「黔驢技窮」,最後就逐漸開始翻拍電影。
事實上,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有很多也是翻拍作品。例如《四大家族之龍虎兄弟》翻拍《白粉雙雄》,古天樂、楊恭如主演的《新家法》則是翻拍鄧光榮主演的《家法》。就連《跛豪》這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也被翻拍七八次。再厲害的編劇,現在也想不出什麼新故事來了。
幾十年前,香港人的 娛樂 生活也比較少,有錢人可能就去夜總會、舞廳,沒錢的就會選擇去看電影,所以電影市場比較樂觀,由於利潤可觀,老闆們又肯出錢投資拍電影,因此形成了三贏的局面「 老闆賺錢,演員成名,觀眾得到了精神層面的享受 」。要知道,當年電影播放到精彩片段時,電影院的觀眾都會鼓掌吶喊的,現在幾乎看不到這種情況了。
如今,隨著演員的片酬高漲,香港電影市場的回報率,甚至無法挽回成本。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做虧本生意呢?所以電影市場逐漸萎縮,沒有新片好片上映,觀眾則會選擇去看外國大片。
大量導演、演員陸續到大陸發展,片酬比香港要多得多,一部電影在大陸能賣到三億五億,十億八億的。例如周星馳一部《西遊降魔篇》12億票房,《美人魚》30多億票房,拍一部電影,幾年都不用開工了。所以誰還會在香港演戲拍電影?
曾經說到香港電影,大家能說出許多演員的名字,例如關德興、石堅,李小龍,洪金寶、林正英、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劉德華,吳孟達,吳君如,關之琳,林青霞,曾志偉等等。
如今的香港電影,可能就是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林家棟,而且近幾年的香港電影就是這四個人的代名詞。
雖然有許多新一代的香港演員,在許多電影里只是出演配角,即使有主演,也紅不起來。即使向華強的兒子「向佐」,若不是因為他有自帶「光環」,也只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演員而已。對於港產片,已經沒有能「扛大旗」的演員了。
⑸ 為什麼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不喜歡港片
為什麼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不喜歡港片?
我想主要原因有二點:1 目前香港電影題材單一 。2 香港演員青黃不接,演員老化情況嚴重。
曾經的香港影視圈,是令人矚目的造星基地,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涌現出一大批影視歌壇明星,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同時帶動電影業的發展。
當時的明星成龍、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周星馳、張國榮、狄龍、劉青雲、梁家輝、譚詠麟、鄭少秋、曾志偉、陳小春、董驃、古天樂、梅艷芳、吳倩蓮、葉倩文、林子祥、任達華、王菲、張學友、黎明、郭富城、林正英、張曼玉、袁詠儀、周慧敏、周海媚、鄭裕玲、關之琳、劉嘉玲、鍾麗緹、張敏、朱茵、鍾楚紅、沈殿霞等等太多了,想到的就這么多,林青霞和王祖賢沒算進去,因為她們是台灣的。
導演當然不能放過這么多明星,於是各種題材的電影層出不窮,拍的又好看,比如成龍的電影(好多啊,不一一列舉了),還有其他《甜蜜蜜》、《胭脂扣》、《白發魔女傳》、《英雄本色》、《縱橫四海》、還有那個《監獄風雲》(這個你們懂得,哈哈)、《刀馬旦》、《開心鬼》系列、林正英的 搞笑 僵屍電影系列、《富貴逼人》賀歲片系列、《法外情》、《似水流年》、《少林寺》、《重慶森林》、《倩女幽魂》、《賭神》、《黃飛鴻》系列、《大話西遊》系列、《花樣年華》、《青蛇》等等太多了。
但是現在呢?這些影星要麼退出影視圈了,沒有退出的也都老了,當時的吳鎮宇(87年成名)、張家輝(89年開始演藝生涯)還是算嶄露頭角呢,現在他們都50左右了。
現在港片翻來覆去就是警察黑幫,看不到生活片子,演員都是那幾個人輪著上,(哪幾個演員大家估計都知道),男明星還能扛扛,女明星就找內地的......唉!
最後圖片放《甜蜜蜜》吧,張曼玉和黎明一起唱《甜蜜蜜》的時候,懷念下曾經的香港電影。
大家好,我是每天為您推薦一部好電影的最愛酷電影,期待您的關注!
現在不止年輕人吧,包括我這種港片的死忠粉都已經不太喜歡港片了,其原因歸根結底可以歸結為港片的沒落吧!香港電影的衰落,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首先,咱們從導演、演員說起。
十年前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香港影視演員有誰,我會回答「周星馳、劉青雲、梁家輝、黃秋生、梁朝偉、張學友、任達華、吳鎮宇」等等等等,好演員太多了。十年後的今天,同樣的問題,我發現答案居然是一樣的。
這說明了什麼,應該不言而喻吧,最近今年香港電影的演員,好像和十年前還是一撥人,嚴重的後繼乏人。除了滿屏幕的古天樂,你印象中還有其他能鎮得住場的新生代香港演員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值得單獨寫一篇文章了。不過,說到底還是,滋生優質香港電影的土壤和時代,已經過去了。
大家再看看現在的香港導演吧,市場已經決定,他們拍電影的主流受眾群體是大陸觀眾,作品需要更加迎合我們的口味,無形中就讓所謂的「港味」漸行漸遠。可惜的是,在失去了他們原本擅長的東西之後,做的並不是很好。
其次,咱們再說說大環境。
估計有很多老影迷和我一樣,細數一下自己喜歡的那些經典港片,發現有三四成的影片是不可能在國內上映的。迎合國內市場,就勢必需要放棄一些港片的原則。於是,我們再也看不到王晶無下限的 搞笑 、邱禮濤大尺度的恐怖、杜琪峰對現實的諷刺。
在未來,將只有「中國電影」一個標簽,不會再有「香港電影」、「台灣電影」,這是時代的進步,大勢所趨無可抵擋。作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也不能忽視中國的存在。連好萊塢都要為了中國,對電影做出改變。
年輕人不喜歡港片?
不喜歡就不喜歡吧,因為會有更多的「中國電影」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
大家好,我是只說電影不打官司的秋局,歡迎關注,分享更多的電影新觀點:)
說起現在年輕人不喜歡港片,我們就要先了解香港電影的過去,清楚香港電影為什麼落寞以及香港電影現在在做什麼,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的基本情況。
香港電影以邵氏和嘉禾兩家電影公司最為知名。
首邵氏有四大導演,李翰祥、胡金銓、張徹和楚原。
代表作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倩女幽魂》、《龍門客棧》、《笑傲江湖》、《獨臂刀》,《流星蝴蝶劍》、《蕭十一郎》、《天涯明月刀》等,此外邵氏電影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功夫小生,較為知名的有王羽、狄龍、姜大衛、傅聲、羅烈等。
嘉禾電影公司,首先是李小龍,他的出現直接改寫了嘉禾的 歷史 ,四部半電影部部叫座,為嘉禾打了一個很好的翻身仗。後來嘉禾電影公司又出現了洪金寶、成龍這樣的功夫喜劇代表人物,後輩還有林正英、元彪、元華、鍾發、錢嘉樂等等。
新藝城作為後起之秀培養出像石天、麥嘉、黃百鳴、徐克等七怪,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諸如《最佳拍檔》《開心鬼》系列。新藝城七怪最知名的自然是徐克,他是香港電影新式武俠代表人物,《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黃飛鴻》等等。吳宇森和徐克聯手打造了《英雄本色》之後徹底翻身,之後的《喋血街頭》《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奠定其暴力美學大師的地位。
此外當然也有杜琪峰銀河映像、劉偉強的古惑仔系列以及王晶的情色片,都是組成香港電影重要的類型片。香港電影到了90年代末期開始走下坡路,之後雖然有《無間道》《寒戰》這樣的經典,不過和輝煌時期還是不能相比的。
我們探討香港電影的衰落,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1、市場變化: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是台灣,隨著台灣的沒落,缺乏市場支撐的香港電影走向了沒落。
2、後輩資源不足:隨著香港電影標簽化人物的老去,後輩新生匱乏,即使像老牌公司英皇在新人培養上也是捉襟見肘。
3、標簽化退去:美國好萊塢曾經分析香港電影,它是世界上唯一不用考慮過程的電影,只要享受快樂就好,不用糾結是不是合理,這就是香港電影另類的存在以及市場的認可。但是,現在的香港電影發展靠的是中國大陸市場,為了滿足中國電影市場的受眾需求,香港電影不斷被同化,缺少了香港電影自有的特點和辨識度。
4、經典難以復制:王晶說周星馳是最好的喜劇演員,未來30年也不會有超越他的存在,俗話說,時事造英雄,缺乏香港黃金期的土壤,很難復制經典。
5、香港導演的魂已不在。香港導演的基本功非常好,像我合作過的《雪山飛狐》導演譚友業譚導,但是,他們現在已是為了掙錢和玩票,缺少了香港電影輝煌期的那種執著,那種為藝術獻身的魂。
以上是我個人認為年輕人不喜歡港片的原因,當然也因為隨著改革開放,各國各種類型片的引入,打破了以前香港電影在中國相對壟斷的態勢。
作為一個「不喜歡」港劇的年輕人,說說我自己不喜歡的原因吧
正所謂十里不同天氣。
內地與香港雖然交流密切,但畢竟在香港生活的年輕人並不多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在深圳,也會去香港,可是我聽不懂粵語,所以看港劇,原聲聽不懂,港普又不太喜歡。
比起看港劇,我可能更喜歡看國產劇。
香港電影正在衰落,輝煌時代已經過去。
現在的港劇,演員的陣容、服化、劇情都沒有過去的韻味了,不能給當代年輕人以精神沖擊。
以前看周星馳的電影,看徐克的電影,看林正英的電影,都會為當時的技術和文化感嘆,但現在的香港電影已經做不到了。
所以,觀眾流失也是正常。
現在很多人會懷念90年代的香港的帥哥美女,其實我們懷念的是90年代的審 美文 化。
90年代的香港的衣著服飾住行和文化,在世界流行文化中,都是佼佼者我們現在經常會提起復古港風,指的就是90年代香港的服飾妝容審美。
現在的香港,審美風格漸漸與內地接近,服飾妝容審美獨特性漸漸被內地追上。
互聯網的進步帶來了國外的文化。以前,大家都看電視,電視里播放什麼我們就看什麼,可選擇的餘地不多。
那時候會播放港台劇,《鹿鼎記》、《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新龍門客棧》《射鵰英雄傳》,還有林青霞、周潤發、周星馳等等的電影,雖然播放的次數不多。
印象中幾乎沒怎麼播放過美劇英劇韓劇日劇,智能手機普及後,每個人手機都有好幾個視頻APP,可選擇性更多,再加上韓劇、日劇、美劇、英劇的確有很多精彩的電視劇,比如《使女的故事》《哈利波特》《神探夏洛克》《權力的 游戲 》《李狗嗨》《非自然死亡》等等等等。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看完這些電視劇電影之後,分給港劇的時間就沒有了。
小時候也看了不少港劇,比如《談情說案》、《珠光寶氣》、《公主嫁到》、《搜神記》《封神榜》等等,2015年大火的《使徒行者》,我們也是追著看完了。
香港電影也看了不少,香港有名的導演和演員,也都很清楚。周星馳是香港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電影幾乎每個年輕人都看過。
我們並不是絕對的不喜歡港劇,如果碰到劇情好、演員陣容強大、畫面美炸的港劇和電影,還是會看的。
原因很簡單,香港現在很難拍出高質量的電影。
當年,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
按照當時香港電影行業規律,千萬票房的電影,拍片和宣傳的成本不超過300萬港幣,但是現在300萬港幣很多二流演員都請不來。
所以,90年代後拍片的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電影沒落,使得電影從業人員北上,香港電影人員斷檔,沒有了優質明星的電影,自然沒有好電影。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港片的感覺,僅僅留在回憶中,而標志這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很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這個概念在這幾年也逐漸形成。
這也是現在很多越來越懷念舊港片。
第一可以直接接觸外國片了,第二國產片的發展有了進步!第三港片進步大大,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都老了。唯一優勢就是可拍一些大陸不給拍的題材
當年文化大革命時或後,全國人民只能聽到和看到,東方紅,樣板戲,說書,相聲,評彈,京劇,黃梅戲。當中還不能太過露骨的愛和情,說錯話都是要坐牢的。八十年代,國產電視電影很少有愛和情,戰爭片為主。突然,進口日本的電視劇也很保守。八三年的一部香港射鵰英雄傳,火爆全國,華麗的畫面,讓人耳目一新,當中的愛情故事,讓人看的津津有味,黃蓉,一聲聲的靖哥哥,讓多少男人銷魂。一部射鵰英雄傳讓多少家庭買了電視機,後來香片不斷。最主要還是女演員比大陸的漂亮。片子的畫面,和音響也好。情結也敢拍。愛情會有床戲,打鬥也精彩幽默。國產片,無法比。現在,國產片,深入生活,片子質量很好。投資的錢也是天文數字。香港片反而什麼也不行了。還有前幾年韓劇大流行,現在日本動漫讓年輕人追逐。香片沒事場了。
我就覺得現在的港片好像越拍越差!好像只是為了坑錢掙票房其他方面都不理!隨便找個小鮮肉阿豬阿狗就去拍片搞得不倫不類的還要大勢宣傳!也是差強人意啊!而且四大天王和星爺成龍等等的很多天王巨星甚至是王晶這些製作人等等很多著名導演都老了真的是後繼無人啊!所以現在的港片真的遠遠及不上以前的輝煌歲月!反觀現在中國大陸的電影就越來越好!越拍越有看頭!
⑹ 現在香港電影,為什麼沒有以前的那麼精彩了呢
審查合格的劇情缺乏新鮮感。然後是演員的問題,再之後是錢。電影屬於文藝娛樂事業,需要資本運營,資本方會把有名的演員和導演吸收,比如很多演員來到大陸,很多導演去了國外。另外就是競爭,現在大家上網比較多,不是看碟看錄像帶的時代了,所以國外的優秀作品都能看到。這時候比較而言就不是獨家了。
不過其實現在的電影有很多家投資方,所以都是聯合投資製作。也就是不自己單獨製作了。所以現在電影也不分地區了。
⑺ 為什麼現在港台電影越來越難看了為什麼呢
因為老一代的演員、編劇、導演、詞曲作家……這些人都謝幕了,還堅持演的就剩個華仔了,但是已經青春不再了。
過去的那一批青年才俊,大多都是窮苦出身,比如劉德華從小就四五點起床幫父母工作,每天休息都不到五個小時,周潤發生在貧民窟,從小就打工貼補家用,上學期間,放假就去電子廠打工,鄭少秋生父有十位兄弟姐妹、繼父有一弟兩妹,作為老大,從小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任,出來打拚。這樣的人,接觸 社會 既有深度,又很廣泛,對三教九流都有深刻的體驗與領悟,所以只要給他們機會,絕對是有準備的頭腦恰好抓住,苦難是一筆財富,只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怎麼利用而已。
有了生活經歷的人,演什麼像什麼,因為他從自己的生活中容易找到相關類似的人,比如趙本山的演技大都來源於生活,港台過去那批演員大多都不缺生活經歷,再加上科班出身,有老戲骨把關,言傳身教,像周星馳出道一直跑龍套,在83版《射鵰英雄傳》只是演個看城門的小兵,劉嘉玲只是華箏公主的侍女,長期的演藝經驗積累,讓日後這些人駕馭角色得心應手。
現在的演員沒有生活的淬煉,沒有經過 社會 的毒打,從小嬌生慣養,沒有真正深入生活,與 社會 脫節嚴重,不可能演好戲,給人一種虛浮的感覺,不管演什麼,給人感覺就是很假,不真實, 社會 環境的改變無法逆轉,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現在真正會演戲的並不多了。
過去的港台劇詞曲優美,全賴有一批優秀的詞曲作家,比如黃沾、顧家輝、林夕、黎小田……他們的作品《萬里長城永不倒》、《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都是不可多見的傳世佳作,現在的詞曲作家比起他們,水平明顯差了一大截。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從作詞作曲到主演、配角,美工設計,都是完整的集體,不可分割,現在的製作水準已經明顯不足。
過去港台的編劇導演大腕雲集,比如杜國威、蕭若元、文雋、李碧華、劉鎮偉、徐克、施南生、韋家輝、邱剛健、羅啟銳、張婉婷、乃至黃百鳴都是一等一的存在,他們敬業、專業,劇本優秀,又不缺思想、哲理的啟迪,每一句台詞都是神來之筆,讓人看完電影會思考很多……
必須承認,一個時代已經終結了,新時代的港台電影,想達到甚至超越過去的水準,必須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才行,時勢造英雄,隨著國產電影的崛起,港台電影的黃金時代落幕了…
本地市場太小,雖然內地市場崛起,資金技術人才都往內地跑了,電影從業者也不是為愛發電,也要恰飯的!而且港台電影建議分開討論,彎彎的商業片一向不行,以前還有楊德昌侯孝賢等文藝片大師撐場面,現在也不行了。港片是以前商業片太繁榮,現在都往內地跑了。
盡管每天都有無數人在那裡分析為什麼港片輝煌不在,雜七雜八說了一大堆,不過我還是覺得只是馬後炮、時候諸葛亮罷了,能在事發前預知,那才是真的有本事。
有很多香港導演都大談特談為什麼香港電影沒落了。
要我說,原因無非兩個。
一、不好好拍了
二、觀眾好糊弄
隨便舉個例子,王晶。
《賭神》系列有多成功,《澳門風雲》系列就有多難看,但即使那麼難看,還是能拍三部,而且部部都能大賣。
拍一部《追龍》,炒了一把情懷,但是看過《雷洛》《跛豪》的都知道它除了製作好一點,其他方面都不如兩部老電影。但還是火了,馬上追加了一部《追龍2》來撈錢。今年又來了一部《追虎擒龍》,我沒有看,據說是《金錢帝國》的翻版。
就這么個態度,能拍出什麼電影來?
香港電影沒落這話是什麼時候開始說的?
應該是97年左右。
但是之後,我最喜歡的《黑 社會 》系列和《無間道》系列,還不是拍出來了?並不影響你發揮呀,而且這兩系列作品既有以前的港片味道,又比之前的經典。很強。
電影沒不沒落的,影響你拍好電影嗎?
你能拍好電影,你管它大環境沒不沒落幹嘛?而且現在明明就是環境更好了,閉著眼睛都能來大陸撈金了,就這,還不願意好好拍。
像極了不好好工作學習還一大堆借口的你我,環境雖然差,可並不影響你努力,你只是懶得努力罷了。
港片的套路都在80,90年代用完了。沒有創新。
精英走光了。
難道大陸電影好看嗎
不為什麼
說說香港:1 回歸以後腦洞大開的離奇故事不具備發生的土壤了,警匪犯罪片死掉;
2 老一代帶著深厚傳統文化的作家(如金庸)離世,古裝片死掉。
這是因為 娛樂 大家選擇性多了,以前那些 搞笑 的電影對現在來說不算什麼了...
⑻ 為什麼香港電影現在不行了呢
香港電影為什麼從90年代末開始由盛轉衰,跌入了低谷呢?香港導演王晶經歷了整個過程,他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讓不明緣由的觀眾了解了真相。
香港電影太受歡迎,片商不斷抬價,台灣市場另闢蹊徑引進美國大片
在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大陸並不是香港電影的最大市場,而是台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在台灣非常受歡迎,台灣的院線也一路擴建至五條,逼得香港電影行業要拍出足夠多的影片來供這五條院線。因此也拍出宴卜了很多奇跡,有些電影非但拍攝時間短,電影質量又有保障。
由於台灣市場對香港電影的需求很大,導致香港片商不斷抬高影片價格。直到王英祥用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賠得血本無歸之後,台灣的片商才意識到問題的皮桐嚴重性,不能再讓香港電影的價格這么一路水漲船高了,後來所有的台灣片商統一晌握穗口徑,給香港電影設了上限1750萬。
但香港片商根本不予理睬,還聯合起來斷供影片,堅信台灣一旦沒有電影放映就會妥協。只可惜這次台灣片商另闢蹊徑,向上級請示引進美國大片,得到批准後,大量的美國片流入台灣市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地位就不再那麼舉足輕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