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部香港電影
周星馳
電視劇(無線電視)
1982年 《天龍八部》
1982年 《活力十一》
1982年 《蘇乞兒》
1982年 《香城浪子》
1982年 《獵鷹》
1983年 《十三妹》
1983年 《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
1983年 《再見十九歲》
1983年 《老洞》
1983年 《警花出更》
1983年 《北斗雙雄》
1983年 《黑白僵屍》
1986年 《城市故事》
1986年 《哥哥的女友》
1987年 《生命之旅》
1987年 《陰陽界》
1988年 《大都會》
1988年 《夢邊緣》
1988年 《斗氣一族》
1988年 《阿德也瘋狂》
1988年 《刑警本色》
1988年 《無冕急先鋒》
1989年 《蓋世豪俠》
1989年 《他來自江湖》
1990年 《孖仔孖心肝》
1992年 《群星會》
電影
下列為周星馳編導和演出的電影(不包括客串演出,粗體為編導作品):
1988年 《霹靂先鋒》 飾 阿Boy
1988年 《捕風漢子(英雄熱淚)》 飾 阿星
1988年 《最佳女婿》 飾 賴布甸(賴布丁)
1989年 《龍在天涯(龍霸天下)》 飾 阿友
1989年 《義膽群英》 飾 小奇
1989年 《流氓差婆(雌雄雙辣、來自江湖)》 飾 賢仔
1990年 《望夫成龍》 飾 石金水
1990年 《一本漫畫闖天涯》 飾 阿星
1990年 《龍鳳茶樓》 飾 垃圾馳
1990年 《風雨同路》 飾 張郎
1990年 《咖喱辣椒》 飾 招文強(招仔、辣椒)
1990年 《小偷阿星》 飾 阿星
1990年 《師兄撞鬼》 飾 阿星
1990年 《賭聖》 飾 左頌星
1990年 《無敵幸運星》 飾 幸運星
1990年 《江湖最後一個大佬(夕陽武士)》 飾 阿星
1990年 《賭俠》 飾 星仔(阿星)
1991年 《整蠱專家(整人專家)》 飾古晶(台譯:胡真)
1991年 《龍的傳人》 飾 周小龍
1991年 《豪門夜宴》 飾 周星馳
1991年 《新精武門1991》 飾 劉晶
1991年 《逃學威龍》 飾 周星星
1991年 《賭俠2之上海灘賭聖》 飾 周星祖
1991年 《情聖》 飾 程勝
1992年 《漫畫威龍(摩登武聖)》 飾 劉晶
1992年 《家有囍事》 飾 常歡
1992年 《逃學威龍2》 飾 周星星
1992年 《審死官(威龍闖天關)》 飾 宋世傑
1992年 《新鹿鼎記》 飾 韋小寶
1992年 《鹿鼎記2神龍教》 飾 韋小寶
1992年 《武狀元蘇乞兒》 飾 蘇察哈爾燦
1993年 《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逃學威龍3第七感抓財神)》 飾 周星星
1993年 《唐伯虎點秋香》 飾 唐伯虎(華安)
1993年 《濟公》 飾 降龍羅漢(濟癲)
1994年 《破壞之王》 飾 何金銀
1994年 《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 飾 包龍星
1994年 《國產凌凌漆(凌凌漆大戰金槍客)》 飾 凌凌漆
1995年 《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齊天大聖東游記)》 飾 至尊寶
1995年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齊天大聖西遊記)》 飾 至尊寶
1995年 《回魂夜(整鬼專家)》 飾 Leon
1995年 《百變星君(百變金剛)》 飾 李澤星(李壽星)
1996年 《大內密探零零發(鹿鼎大帝)》 飾 零零發
1996年 《食神》 飾 史提芬周
1997年 《97家有囍事》 飾 老恭
1997年 《算死草(整人狀元)》 飾 陳夢吉
1998年 《行運一條龍》 飾 何金水
1999年 《喜劇之王》 飾 尹天仇
1999年 《玻璃樽》 飾 巡邏警員
1999年 《千王之王2000》 飾 黃師虎
2001年 《少林足球》 飾 五師兄金剛腿
2004年 《功夫》 飾 星
2007年 《長江七號》
配音作品
1991年 《非洲和尚》 Crazy Safari
2001年 《茅躉王》 The Foul King
劉德華
電視劇(無線電視)
香港八一(1981) 飾 倪劍聲
戲班小子(1982)
花艇小英雄(1982) 飾 錢日添
蘇乞兒(1982)
獵鷹(1982) 飾 江大偉
奔向太陽(1983)
老洞(1983) 飾 謝尚楚
神鵰俠侶(1983) 飾 楊過
鹿鼎記(1984) 飾 康熙
魔域桃源(1984) 飾 傅青雲
寶芝林(1984) 飾 林世榮
鼓舞(1985)
皇上保重(1985) 飾 寶親王
楊家將(1985) 飾 楊延昭(六郎)
聖劍天驕(1986)
真命天子(1986) 飾 管中原
天狼劫(1988) 飾 白龍
主唱烏金血劍(1990)主題曲「天從人願」
主唱巨人(1992)主題曲「你震撼我的心靈」
電影
劉德華演出電影列表 電影名稱 年份 角色
投名狀(前名為《刺馬》) 2007
三國志--龍的復活 2007 趙雲
門徒 (電影) 2007 昆哥
墨攻 2006 革離
得閑飲茶 2006 大隻佬
再說一次我愛你 2005 高醫生 Derek
童夢奇緣 [1] 2005 光仔
天下無賊 2004 王博
十面埋伏 2004 劉捕頭
龍鳳斗 2004 盜先生
麥兜‧菠蘿油王子(配音) 2004
魔幻廚房 2004 傳佑
江湖 2004 洪仁就
無間道Ⅲ之終極無間 2003 劉建明
金雞Ⅱ 2003 劉德華
1:99電影行動 2003
黑俠Ⅱ(配音) 2003
給他們一個機會 2003 劉德華
大隻佬 2003 大隻佬
老鼠愛上貓 2003 展昭
金雞 2002 劉德華
無間道 2002 劉建明
衛斯理之藍血人 2002 衛斯理
嚦咕嚦咕新年財 2002 德華
愛君如夢 2001 劉南生
全職殺手 2001 托爾
瘦身男女 2001 肥佬
阿虎 2000 阿虎
孤男寡女 2000 張華紹
決戰紫禁之巔 2000 葉孤城
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 1999 King哥
黑馬王子 1999 華Dee
愛情夢幻號 1999 黎學津
龍在邊緣 1999 飛龍
暗戰 1999
賭俠1999 1998 King哥
龍在江湖 1998 韋吉祥
求戀期 1997
黑金 1997 張國輝
天地雄心 1997 靳鐵生博士
1/2次同床 1996
新上海灘 1996 丁力
天若有情Ⅲ之烽火佳人 1996
奇異旅程之真心愛生命 1996
烈火戰車 1995 阿祖
大冒險家 (電影) 1995 韋洛仁
風中奇緣(配音) 1995
刀劍笑 1994 笑三少
殺手的童話 1994 高守
天與地 1994 張一鵬
醉拳Ⅲ 1994
醉拳Ⅱ 1994 張學良
異域2孤軍 1993
超級學校霸王 1993 鐵面
至尊三十六計之偷天換日 1993 錢文迪
天長地久 1993
反斗馬騮 1993
龍騰四海 1992
機Boy小子之真假威龍 1992
戰神傳說 1992
賭城大亨Ⅱ之至尊無敵 1992 賀新
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 1992 賀新
廟街十二少 1992 十二少
嘩!英雄 1992 元德華
絕代雙驕 1992 小魚兒
俠聖 1992 譚西敏
92神鵰俠侶之痴心情長劍 1992 楊過
驚天12小時 1991
整蠱專家 1991 車文傑
沖擊天子門生 1991
豪門夜宴 1991 譚西敏
與龍共舞 1991 龍家俊
五億探長雷洛傳Ⅱ之父子情仇 1991 雷洛
五億探長雷洛傳I之雷老虎 1991 雷洛
極道追蹤 1991
至尊無上Ⅱ之永霸天下 1991
五虎將之決裂 1991
中環英雄 1991 華英雄
九一神鵰俠侶 1991
火燒島 1991
阿飛正傳 1990
賭俠 1990 陳小刀
摩登如來神掌 1990 武德輝
獄中龍 1990
義膽雄心 1990
富貴兵團 1990 華英雄
異域 1990
至尊計狀元才 1990
再戰江湖 1990
天若有情 1990 華Dee
川島芳子 1990
飆城 1989
轟天龍虎會 1989
賭神 1989 陳小刀
精裝追女仔Ⅲ之狼之一族 1989 劉備
愛人同志 1989
傲氣雄鷹 1989 李建華
最佳男朋友 1989
第一繭 1989
專釣大鱷 1989 趙快樂
神行太保 1989
省港旗兵第三集 1989
法內情大結局 1989 劉志鵬
至尊無上 1989
同根生 1989
小小小警察 1989 劉德華
人海孤鴻 1989
最佳損友闖情關 1988 徐定貴/安迪
群龍奪寶 1988
龍之家族 1988
神探父子兵 1988
獵鷹計劃 1988
旺角卡門 1988
法內情 1988 劉志鵬
最佳損友 1988 徐定貴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1988
精裝追女仔Ⅱ 1988 劉備
江湖情 1987
肝膽相照 1987
英雄好漢 1987
魔翡翠 1986 獵鷹一號羅力
最佳福星 1986 藍保
法外情 1985 劉志鵬
夏日福星 1985 鹿尾巴
上海灘十三太保 1984
停不了的愛 1984
家在香港 1983
毀滅號地車 1983
投奔怒海 1982
彩雲曲 1982
周潤發
電視劇(無線電視)
江湖小子(1974)
CID (1976)
狂潮(1976)飾 邵華山
大亨(1978)
強人(1978)
奮斗(1978)飾 徐熙
網中人(1979)飾 程緯
親情(1980)
上海灘(1980)飾 許文強
千王群英會(1981)
火鳳凰(1981)
前路(1981)
鱷魚潭(1981)
蘇乞兒(1982)
孤城客(1982)
天降財神(1983)
播音人(1983)
北斗雙雄(1983)飾 於凡
笑傲江湖(1984)飾 令狐沖
大香港(1985)飾 駱中興
新紮師兄續集(1985)
電影
以香港當地原始片名為主:
1976年 《投胎人》 The Reincarnation
1976年 《新蘇小妹三難新郎》 Learned Bride Trice Fools Bridegroom
1976年 《池女》 Massage Girls
1976年 《撈家邪牌姑爺仔》 The Hunter, The Butterfly and The Crocodile
1977年 《入冊》 Hot Blood
1977年 《床上的故事》 Bed for Day, Bed for Night
1978年 《愛欲狂潮》 Their Private Lives
1978年 《O女》 Miss O
1980年 《師爸》 See-Bar
1980年 《扮嘢》 Joy To The World
1980年 《系咁先》 Police Sir
1980年 《扮懵》
1981年 《胡越的故事》 The Story of Woo Viet
1981年 《巡城馬》 Postman Strikes Back
1981年 《灰靈》 Soul Ash
1981年 《執法者》The Executioner
1982年 《獵頭》(別名:再見江湖) The Head Hunter
1983年 《花城》 The Last Affair
1983年 《上海灘》 The Bund
1983年 《上海灘續集》 The Bund 2
1983年 《血汗金錢》 Blood Money
1984年 《等待黎明》 Hong Kong 1941
1984年 《靈氣逼人》 The Occupant
1984年 《傾城之戀》 Love In a Fallen City
1985年 《初一十五》 The Missed Date
1985年 《何必有我》 Why Me?
1985年 《女人心》 Women
1986年 《玫瑰的故事》 The Story of Rose
1986年 《夢中人》 Dream Lovers
1986年 《你情我願》 You Will I Will
1986年 《奇緣》 Witch From Nepal
1986年 《殺妻二人組》 100 Ways to Murder Your Wife
1986年 《地下情》 Love Unto Waste
1986年 《義蓋雲天》 A Hearty Response
1986年 《英雄本色》 A Better Tomorrow
1986年 《原振俠與衛斯理》 The Seventh Curse
1986年 《癲佬正傳》(台譯:天天星期七) The Lunatics
1987年 《龍虎風雲》 City On Fire
1987年 《八星報喜》 The Eight Happiness 〔飾-方劍郎〕
1987年 《鬼新娘》 Spiritual Love
1987年 《監獄風雲》 Prison on Fire
1987年 《江湖龍虎鬥》 Flaming Brothers
1987年 《江湖情》 Rich and Famous
1987年 《精裝追女仔》(台譯:福星假期) The Romancing Star 〔飾-周日發/臭屁發〕
1987年 《秋天的童話》(台譯:流氓大亨) An Autumn's Tale
1987年 《小生夢驚魂》 Scared Stiff
1987年 《英雄好漢》 Tragic Hero
1987年 《義本無言》 Code of Honour
1987年 《郁達夫傳奇》 Cherry Blossoms(客串)
1987年 《精裝追女仔2》(台譯:福星假期2之香港電視台有難) The Romancing Star 2(客串)
1988年 《長短腳之戀》 Fractured Follies 〔飾-梁少祖(台譯:梁祖孝)〕
1988年 《大丈夫日記》 Diary of a Big Man 〔飾-周定發〕
1988年 《公子多情》 Greatest Lover 〔飾-前進〕
1988年 《老虎出差》(別名:老虎出更) Tiger on the Beat
1988年 《義膽紅唇》(台譯:城市戰爭) City War
1988年 《我在黑社會的日子》 Triads:The Inside Story
1988年 《英雄本色2》 A Better Tomorrow 2
1988年 《再見英雄》 Goodbye My Friend
1989年 《阿郎的故事》(台譯:又見阿郎) All About Ah-Long
1989年 《伴我闖天涯》 Wild Search
1989年 《喋血雙雄》 The Killer
1989年 《賭神》 God of Gamblers 〔飾-高進〕
1989年 《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 A Better Tomorrow 3:Love and Death In Saigon
1990年 《吉星拱照》(台譯:吉星高照) The Fun, The Luck & The Tycoon
1991年 《監獄風雲2逃犯》(台譯:監獄風雲2大逃犯) Prison on Fire 2
1991年 《縱橫四海》 Once a Thief 〔飾-阿海〕
1992年 《俠盜高飛》 Full Contact
1992年 《辣手神探》(台譯:槍神) Hard Boiled
1992年 《我愛扭紋柴》(台譯:流氓大亨2流氓遇到兵) Now You See Love, Now You Don't
1994年 《賭神2》 God of Gamblers Returns〔飾-高進〕
1994年 《花旗少林》(台譯:英雄會少林) Treasure Hunt
1995年 《和平飯店》 Peace Hotel
1998年 《血仍未冷》 The Replacement Killer
1999年 《安娜與國王》 Anna and The King
1999年 《再戰邊緣》 The Corruptor
2000年 《卧虎藏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3年 《刀槍不入一僧侶》Bulletproof Monk
2005年 《獨自等待》 Waiting Alone(客串)
2006年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2006年 《滿城盡帶黃金甲》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s
2007年 《加勒比海盜3》(客串)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李連傑
電影作品
2007年 《投名狀》
2006年 《霍元甲》 飾 霍元甲
2005年 《鬥犬》(Danny the Dog)(港譯:不死狗)(中譯:猛虎出籠)
2003年 《龍潭虎穴》(Cradle 2 the Grave)(中譯:致命搖籃)
2002年 《英雄》 飾 無名
2001年 《救世主》(The One)(港譯:最後一強)
2001年 《龍吻》(Kiss of Dragon)
2000年 《致命羅密歐》(Romeo Must Die)(港譯:致命英雄)
1998年 《致命武器4》(Lethal Weapon 4)(港譯:轟天炮 4)
1998年 《殺手之王》
1997年 《黃飛鴻之西域雄獅》
1996年 《黑俠》
1996年 《冒險王》
1995年 《鼠膽龍威》
1995年 《給爸爸的信》
1994年 《洪熙官》(台譯:新少林五祖)
1994年 《精武英雄》
1994年 《中南海保鑣》
1993年 《太極張三豐》
1993年 《方世玉續集》
1993年 《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
1993年 《倚天屠龍之魔教教主》
1993年 《方世玉》
1993年 《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
1992年 《笑傲江湖二之東方不敗》
1992年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1991年 《黃飛鴻》
1989年 《龍行天下》
1988年 《龍在天涯》
1988年 《少林海燈大師》
1986年 《中華英雄》
1986年 《南北少林》
1984年 《少林小子》
1982
❷ 香港娛樂界發展史
香港娛樂界的發展史基本上就是電影界和音樂界的發展史。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十年就會翻新人,確實,在復雜的娛樂圈,尤其是新人輩出的香港娛樂圈,TVB無線電視台和亞視ATV相互競爭,促進了香港娛樂圈的發展,港姐選舉,港男選舉,華裔小姐,亞洲小姐選舉,TVB藝員培訓班,各樣的歌唱比賽,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無論是現在的巨星還是未來之星,抑或是曾經的巨星,香港娛樂圈真是歷經一切!當然在金融風暴,SARS時期的香港依舊那麼團結,不管娛樂圈發生多少事情,香港演藝協會始終都是為香港人民在服務,保證香港藝人的安全!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更加繁榮,和內地台灣合拍片也更多!不過也有些不開心的事情,像張國榮,梅艷芳,柯受良,翁美玲,李小龍,鄧麗君,黃家駒,羅文,陳百強等巨星的離世,也讓香港娛樂圈的人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應該要更加珍惜生命!
❸ 香港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劇情片
推薦5部不容錯過值得一看的香港劇情片,歡迎採納。
《踏血尋梅》
以為講的是武俠,其實講的是愛情;以為講的是愛情,其實講的是人生。這部在豆瓣TOP250 排名131位。導演王家衛,主演張國榮。喜歡的就去看吧。如果實在喜歡看電影,豆瓣TOP250 部建議都看看。
❹ 曾志偉早期演過的一部電影故事講的是香港地球台和火星台爭搶觀眾收視率,請問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啊
[笑星撞地球]廖偉雄 曾志偉 林敏聰 李美鳳[粵語VCD重發,笑死你!]
笑星撞地球 (1990) (Sunshine Friends)導 演:胡大為編 劇:慕容共主 演:曾志偉 林敏聰 廖偉雄 李美鳳 胡大為上 映:1990年地 區:中國香港類 型:尺睜蠢超級搞笑劇情片語言:早啟粵語陵陪笑星撞地球 (1990)故事梗概 電視台爭霸戰中,地球台被火星台擊敗,地球台老闆病倒,囑女兒亞May挽救地球台。❺ 香港有部兩姐妹都是明星爭奪權位的影片是什麼
美麗高解像
http://ke..com/view/1967752.htm
你所說的兩姐妹應該是高清雯(徐子珊飾)和唐可兒(陳敏之飾)吧~
講述的是人物關系圖三名不同出身的電視台女明星為名逐利,追尋永遠美麗的神話,不惜付上難以贖回的沉重代價;三人的演藝生涯經過驚濤駭浪,千帆盡過,才領悟出創造美麗的不二法門。高青雯(徐子珊)為滿足虛榮心,不理息影母親張麗虹(苑瓊丹)的反對參加電視台選美,勇奪冠軍後一夕竄紅,新紥姐仔唐可兒(陳敏之)感自己地位受到威脅,為求出位跳槽敵台做一姐,任職助導的好朋友庄迪勤(黎諾懿)對她多番勸導亦無效。另一邊廂,當年與麗虹有過節的電視台一姐姜展鳳(伍詠薇)見青雯氣勢如虹,故意指導她演戲技巧,為要討好她,引誘她沉淪墮落;可惜展鳳妄圖永遠的美麗而過量注射美顏禁葯,令容貌變形,化妝品廣告被青雯取代,就連蟬聯多屆視後之位亦恐怕拱手讓人,展鳳憤恨難平,施陰招連番加害青雯,累她飽受千夫所指,一蹶不振……❻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電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認為是1979年—1983年期間)香港電影的一個潮流,參與者多是在外國留學、有電視製作經驗的年輕導演,如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導演主要在美國或英國攻讀電影課程。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了電視台發展。他們在電視台接受一番磨煉後,離開電視台發展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志《大特寫》(《香港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
出現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國際形勢動盪不安,香港經濟的高度發展和騰飛、獨立電影製片機構的風起雲涌,具有正義感的影視工作者鄙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影片而開拓新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畢業回港並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的獨特創意和社會觸覺,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新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這批影片的賣座雖然不是特別高,卻為港片在編導手法和攝制技術上呈現出異於傳統香港片的新風貌。
1976年,梁普智、蕭芳芳導演的《跳灰》一般被認為是新浪潮的先聲,1978年,嚴浩導演了《咖喱啡》,打響了新浪潮的第一槍。之後是1979年,三位青年導演分別推出了他們的電影處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來主義武俠片」《蝶變》,許鞍華的《瘋劫》根據一起真實案件改編,把懸念和推理結合起來處理兇殺案件,章國明的《點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殺。這三部影片標志著新浪潮的正式誕生。隨後,嚴浩、劉成漢、方育平、蔡繼光、譚家明、黃志強、單慧珠、唐基明、張堅庭、黎大煒、於仁泰等相繼掘起,拍攝了《父子情》、《夜車》、《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慾火焚琴》、《師爸》、《山狗》、《冤家》、《表錯七日情》及《牆內牆外》等新觀念與新形式相結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沖擊波。在短短的時間內,竟有幾十位銳氣十足的年輕導演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不僅票房價值頗高,還獲得了電影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受到製片人的青睞。
此後,不少電視界的人才加入香港電影界工作,兩者的互動日益頻繁,甚至有電視節目改編拍成電影(如蕭芳芳主演的《林亞珍》)。電視界舉辦的選美比賽和歌唱比賽等,也陸續發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後10多年香港影壇「明星制度」的勃興。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特徵
「新浪潮」的「新」,帶有與多傳統及及傳統分別的意味。同時亦意味著一種創新和實驗取向,力求突破傳統而別具一裁。如義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是對法西斯主義極權統治後的電影事業的一次重新評述及振興,而法國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對法國五十年代的商業電影工業機制的不滿,通過嶄新的電影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狀態,是對當時主流的「優質電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電影則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新浪潮」導演雖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實每位的電影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大體上「新浪潮」導演具有這樣一些共同特徵。由於「新浪潮」主要導演大都有留學海外專業培訓的背景,因而具有開放的視野和自覺的電影影象意識。他們重視電影語言創新,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效果。在影片的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尤其是在電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風格化特徵。
不過,新浪潮導演在強調突出個性的同時,並未走向實驗電影的極端,而是巧妙地將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兼顧電影的商業因素和觀眾的娛樂要求。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以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他們是對香港主流電影的突破,但並非徹底拋棄。比如,香港「新浪潮」電影大都從類型電影入手,然後進行創新和改造。徐克將科幻電影與武俠電影合為一體,刷新了香港電影對於武俠電影的觀念,熟練有力的`導演手法也令觀眾耳目一新;在《瘋劫》中,許鞍華將一件真實的兇殺案編寫成一個極富懸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創造出逼人的驚竦氣氛;在《點指兵兵》中,章國明則描繪警察與兇手的摩擦,刻意表現警察焦灼的心理狀態,拍攝十分講究光源,主張推回自然。這些影片強調並突出個性,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而又偏重於「滿足觀眾」,以便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這些影片重視電影語言的創新,善於用較新的技巧創造「外在真實的表象」,以造成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沖擊力的畫面視覺效果。這說明新浪潮導演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觀眾。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這同後來港片標榜明星陣容,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年輕導演們對電影的熱愛與藝術抱負,在香港高度競爭的商業生產制度下,沒有個機構和資金支持,迅即被商業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電影,從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強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結束。大部分新銳導演都融入主流電影,成為商業電影的生力軍。「新浪潮」後勁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個極商業化的投機城市,電影劇作始終以純大眾娛樂為綱領。其次,香港亦因為其中西文化樞紐的位置,迅速收各類型文化資金,但亦因為急功近利,迫切於商業效益的應驗,故每當欲把題材和形式推進至較深層面時,便往往顯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於一片混亂。許鞍華、徐克、章國明、譚家明、方育平、嚴浩、吳宇森等創意的電影創作者,都在劇作上出現這種情況。盡管如此,「新的浪潮」對整體影業仍然帶來新血和沖勁,有助於主流電影的革新和轉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兩種取向,一是繼承社會和政治題材取向,如《男與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電影《父與子》(1981)、《美國心》(1986)等。另一個「新浪潮」是側重藝術形式與主題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後勝利》(1987)等。譚家明影片著重龐大復雜的劇作結構,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幫片」等類型電影模式,而衍生出類型電影敘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義
香港新浪潮運動只持續了兩三年,其中嚴浩、許鞍華和徐克等導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現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所以,新浪潮對香港電影的最大貢獻,並不在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一方面它為香港電影培養了大批人才,給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輕人進入電影工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它開拓了香港電影的思路和視野。香港新浪潮的電影語言觀念與方法上的前衛性讓人眼界大開,從而改造了主流電影的現狀,使之製作方式和包裝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電影人與電影觀眾容易接受,從而使不同的電影類、樣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電影創作格局。這些新浪潮導演其後叱吒香港影壇達20年。「雖然發展不一,但上世紀70年代末確實是他們獨領風騷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啟發了台灣和大陸的新浪潮」(焦雄屏)。
評價
三十年悠悠過去,如果以法國新浪潮的標准來比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數量和成就明顯遠遠不及。不少論者認為沒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曇花一現的主要原因,影評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評新浪潮「姿勢多於實際,包裝多於內容」。在這當中不可忽略社會和時代的因素,好像歐洲新浪潮是伴隨著反戰、學運出現;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條約》引起國內的不滿,也激發了大島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創作。而台灣新電影出現時,更是正值解嚴的關鍵時期。香港呢,新浪潮卻與本地的社會運動失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會走向穩定,新浪潮的爆發難免顯得格格不入。
港產片八十年代以後的興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貢獻,但最後獲勝的其實還是主流電影,新浪潮大部分導演拍了幾部片後便退下火線。一路走來,到今天仍活躍電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許鞍華二人,然而際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尋人》和《女人不壞》雖然仍可見到徐克的無限創意,觀眾卻似乎不太領情,未能引起話題。至於許鞍華難得仍然堅持著人文關懷,但是《天水圍的日與夜》要到獲得金像獎後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也是票房慘淡。
回看新浪潮電影,雖然當中不無粗糙、單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誠、沖勁、熱情、勇氣,隔了三十年後,仍然看得人熱血沸騰,而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產片所缺乏的嗎?
代表作品
徐克
《蝶變》(1979)
《第一類型危險》(1980)
《地獄無門》(1980)
許鞍華
《瘋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嚴浩
《茄喱菲》(1978)
《夜車》 (1980)
《公子嬌》(1981)
方育平
《半邊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師爸》(1980)
;❼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斷層
香港電影沒落必屬趨勢,以後的方向為港片重點轉向內地,採取合拍片的方式,香港提供人才、技術,而內地提供資金、場地,當然還有一部分獨立港片會繼續存在。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沒落?
1.香港市場本屬狹小,受眾很少,外界的沖擊很大,如好萊塢電影的波及,造成港片的無力反擊,本身港片以前基本上直接抄襲西方電影元素。
2.品質下降,長久以來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讓電影品質開始不斷下降,這種問題在世紀末更是充分爆發;
3.經濟危機的沖擊,直接影響到了電影行業的發展,投資減少,很多電影公司倒閉轉型;
4.盜版的問題,市面上很多盜版DVD橫行,早年的錄像廳時代,現在的網路時代,基本上未上映就能找到資源;
5.人才的缺乏,我們小時候或者年輕時候看的都是些30-40歲的港星,他們實力雄厚,粉絲無數,佳片也很多,現在都老了,打也打不動,而且加上市場不景氣,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不願意扶持新導演,那些老導演一直走老路,吃老本,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
6.香港回歸以來,電影制度審查很嚴格,很多題材受限制,造成劇本故事單調枯燥,這樣出來的作品觀眾不買賬也正常。
香港電影近些年確實是有些沒落。似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香港本土電影的經典之作了,而香港現在所發行的一些電影,往往都是褒貶不一的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代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頂峰,而那時代的香港演員也代表了華語 娛樂 圈,最鼎盛的陣容,無論是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周星馳,梁朝偉,等等一系列明星,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獨當一面更不用說像周潤發,梅艷芳,王祖賢等等,這些演員支撐起了香港 娛樂 圈的鼎盛
但是隨著進入2000年之後,香港 娛樂 圈漸漸的衰落,而屬於香港的那個巨星時代也已經過去,香港 娛樂 圈再也不復當年之勇,而現在的 娛樂 陣地明顯的已經從香港轉入到了內地,在內地的 娛樂 圈當中,香港演員也漸漸的往內地的 娛樂 圈轉移,當然做的最好的我們就能看到,像angela, baby,想陳偉霆等等,但是香港本土的 娛樂 人卻,越來越少,那些香港的大導演,像徐克,王家衛,喧嘩等等,也都已經漸漸的在內地拍片,或者拍一些合拍片,而之前的那些,純正的港片真的是越來越少見了。
雖然說現在像周星馳,劉鎮偉,等一批香港導演還依然活躍,但是他們拍的影片大多也都是合拍片,而並不是純正的香港電影,當年香港電影的那種有香港標志的,東西已經,漸行漸遠,真正的屬於香港本土的電影,現在幾乎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所以這事無疑是失敗的,進步也是屬於兩地不斷融合的結果,最終總有一天,香港的電影會徹底融入,到國內電影之中,兩岸所做的一切,都是同一個步驟,部分香港和內地。
因為人才沒有了。早年香港電影的輝煌,是一大批內地過去的人才(上世紀香港明星沒有幾個是本土出生的)加上香港發達的經濟和開放的環境共同造就的。現在內地經濟發展迅猛,香港卻死守著粵語,形成壁壘,導致人才都不來香港了,本土青年一代又爛泥扶不上牆,自然發展不起來了。
香港電影的衰落必然導致人才出走,斷層出現也就是必然。
一、資金異常
八十年代初,香港電影出現井噴,票房與口碑伴隨一大批優質影片得到發展。也在側面吸引各方資金進入電影市場。
其中有懷抱理想做正規事業的,比如潘迪生就是典型代表,雖然他是抱著捧楊紫瓊的目的進入,但做的非常敬業。
其他人就不是如此了。大量黑 社會 資金進入電影圈,實際就是為了洗錢。投資影片,回報也不錯,順便將票房做高,錢就賺了,洗得乾乾凈凈的。
這些粗製濫造的電影雖在香港上映很難,但在東南亞及台灣,還有錄像帶行業都有一定的市場,也基本不會虧本。
二、惡性競爭
電影行市好,上下游產業也蓬勃發展。
一是影院暴增,90年代中末期,香港電影院異常增長到6條院線300家影院。可香港哪裡有這么多優質電影上映?
白開了,電影院虧損?
當然造成大量粗製濫造的影片得以上映。
之前香港只有三條主要院線,電影質量還能控制住,這之後就只能上映爛片了。此舉當然得罪了廣大觀眾。
三、電影製作水平下降
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紅火得只要有巨星就能賣片花。比如某導演或者某製片人手上有著名電影明星合約,就到處找人出錢,合約一亮,以台灣十大片商為主的買方就提前支付購片費,這就是賣片花。
尤其1992年香港藝員反黑大遊行之後,港英政府丟了大臉,就大力打黑。黑 社會 的電影資金來源斷絕,台灣片商就成為香港電影的主力資金提供者。而片花這么操作無形中虛高了明星身價,顯然限制了電影的實際製作費用,結果是電影質量顯著下降。
觀眾沖著明星臉來,但電影製作粗糙,故事簡單又單調,自然逐步失望。
四,港英當局的陰謀
因為臨近香港回歸,港英當局逐步對美放開好萊塢電影限制。
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香港電影有敗於92(侏羅紀世界1)亡於98的說法(泰坦尼克)。被好萊塢徹底擊敗的香港電影,除周星馳等少數人在堅持外基本無影可拍,人才紛紛出走,少數去台灣,部分到內地,部分退出電影圈。畢竟香港僅存的兩家電視台無法養活這么多人。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了解中國影視 娛樂 大小事!
香港電影:衰落於市場狹小和工業革命,現在的結果自然是融入大華語電影的潮流了。
前面有一位回答者講得很好了,從市場狹小,粗製濫造,人才流失,經濟危機和盜版等五六個方面分析了一下。其實已經非常全面了,這里再補充一下,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另外兩個點。
一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基本盤,確實離不開香港電影崛起的大背景。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的2000多萬人口,滿打滿算三千萬人口了,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當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基礎還是不錯,資本投資損耗比例沒有問題。
歷史 背景,香港在60和70年代,四大家族和四大探長時期,雖然治安非常混亂,但在6070年代全球大戰略背景之下,香港的經濟迅速騰飛,一躍成為香港四小龍,黑幫和資本資金瘋狂注入影視市場。
於是乎,香港影視產業優秀從業者層出不窮,所以產出無數優秀經典電影。香港做大擅長電影類型,都是中國文化的武俠奇幻,鬼片靈幻片,本土喜劇愛情片,功夫動作片和黑幫槍戰片。
二是美國電影的工業革命,對於全世界其它地區造成全面沖擊
在1995年過後,香港電影大從世界形勢大背景下的頹勢,便已經充分顯示出來。當時香港電影已經把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喜劇鬼片拍到巔峰。與此同時,美國默默開啟新一波電影技術革命。
美國導演最著名的電影技術狂人,詹姆斯.卡梅隆在1991年上映的《終結者2》,已經開啟新時代第一波電影電腦數字領域革命的開端,同期還有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等等電影,都是在電影技術上革命了。
後續,美國跟著拍出許多技術革命主導的電影,像同樣運用電影數字技術,但效果歸於平凡的《阿甘正傳》,科幻作品《異形3》《侏羅紀公園2》等等。直到詹姆斯.卡梅隆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上映,同期還有《星河戰隊》等技術革命電影。
從此,美國電影的新時代工業革命成功,從此向全世界的電影,全面的進入電腦數字領域的時代。
這種電影有一個共性,便是製作技術要求很高,特效場面,美術畫面,十分宏大復雜。與之對應便有一點,那就是特別的燒錢,投資往往上億美元。
作品:《黑鷹墜落》《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x戰警》《加勒比海盜》等等。
香港電影,卻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本土鬼片喜劇。香港市場怎麼只有700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萬人口,東南亞和日韓只是隱形市場。香港優秀電影人,成龍,吳宇森,李連傑和周潤發等等人才,又都外流去了美國發展。
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未發展,香港本土撐不起動輒投資上億美元的投資大片的,再加上工業革命成功的好萊塢大片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日韓和東南亞市場先後淪陷,香港電影當然一蹶不振,快速衰落。
97年過後,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的市場,因為經濟迅速增長。市場容量越來巨大,再加上香港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因,香港電影人才,自然而然只能選擇北上和中國大陸融合,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一個是人才流失,另一個是台灣市場的奔潰。
其實1995年開始,香港電影就不行了,王晶親口說過,便是台灣市場的崩潰,拍了電影賣不出去,香港市場又小,消化不了這么多電影。
這時大批的電影人士面臨失業的危機,所以很多人把眼光轉移到大陸。
自從2000年後,大陸影視市場吸引了大量的香港電影的工作人員北上撈金。
有些拍電影的導演、編劇也都來大陸拍電視劇,而且酬勞不菲。所以很多電影劇,你會發現,主角要麼是台灣人,要麼是香港人。全是大陸的電影和電視劇是極少極少的。
而且好萊塢電影對香港本土的電影的沖擊也不少,畢竟大製作的電影在香港也少,而且香港一直走量,很少走質,大多都是一些粗俗下三濫的 搞笑 片段,或是拍爛了梗的武俠片。觀眾 也審美疲勞了。
而且當時盜版猖獗,損害了正版版權商的利益。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97年香港回歸,很多黑道都收手了,不敢再拿錢來拍電影來洗錢。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內地經濟的崛起,大陸有錢來拍電視搞 娛樂 ,此消彼長。而香港人拍的那電影,很多都過不審,是再拍些黑 社會 的電影來圈錢是很難的。
香港電影的繁榮昌盛與香港的黑 社會 脫不開關系,黑 社會 是影視業的桎梏但又是最大的金主,黑 社會 需要影視業並不是為了 娛樂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錢。
都是香港是個法制 社會 ,但是我們無論是從野史還是電影電視上看,香港都是一個黑 社會 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古惑仔系列電影刷新了內地人的心靈尺度,原來做小混混還能這么帥?
黑 社會 賺錢,但是錢要洗干凈啊,畢竟香港是個法治發達的區域,搞不好是很容易坐牢的,那錢怎麼洗最安全呢,當然是拍電影。
拍電影洗錢真的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活動,之前看過一篇美劇叫做黑錢聖地,而香港當年就是全世界的洗錢聖地,大量的資金湧入香港影視業,再這樣的環境下,大浪淘沙終究還是有精品的。
可惜後來香港被嚴管了,這些黑錢沒那麼容易過水洗,加上大陸影視業漸漸雄起,人們的選擇多了,香港終究是個小島,市場有限,若不是依託大陸肯定是翻不起浪花的,自此我強你弱,影視業漸弱,黑錢不來。
香港電影不是斷層,而且好景不再來的一敗塗地的衰敗!
如果說香港文化產業是斷層,至少你還可以期待將來,香港或許會再度偉大。
可是事實上,整個電影產業,不管製片人,寫劇本的,導演,演員,都是外流了,要不都死了。而且現在的香港環境已經出不來人才。
所以,香港電影正如香港一樣,已經日薄西山落花流水了。
我們只是粗略簡單啲評論。最有資格評論香港的電影事業。應該屬於香港電影人電影評論員。最清楚香港啲電影的沒落輝煌 歷史 電影的斷層這問題。
97/之後再沒有香港味的精華電影了。之前香港的拍攝電影銷往東亞,東南亞。北美等等諸侯各國。這些開埠的銷售市場。有英語嘅地方就有銷路市場。香港粵語電影帶動了粵語在地球村具有影響力(當然也包括香港的粵語歌星的向世界推廣中國香港文化),也是因為此被聯合國將粵語定為世界上的一種國際語言。這就是見證香港電影史上的輝煌。為中國的粵語向世界推廣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已經作出最大的貢獻。
後來因為各種條件的因素現在大部分這些海外的市場都被堵塞了。香港電影只能銷往內地市場為主了(就是因為這種大環境的局限性才讓韓國電影有機會超越了香港) 。 香港電影自然配合所選擇的內容題材,必須性的適合內地市場的嚴格審核制度條件風格。所以失去了以前的濃濃的香港精華味道。
只有專業行家人士。才會深刻理解其中實質性的奧妙層面上嘅事兒,只有在這種層面探討。其他非專業人士評估一切都是廢倫頂的謬論。
聰明人一起說人話。不被任何人洗腦相信常識和專業。是我們的共同價值觀。
台灣電影市場沒落,是香港電影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90年代香港電影在台灣獲得廣泛認同,很多港片到台灣拿到的錢就能收回成本,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
很多香港電影習慣了靠台灣市場就能賺錢,為了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港片品質越來越差,想多拍一些爛片圈錢,
另一個是盜版嚴重和那批電影人老了,創作精力下降是必然,只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經典時代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