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藝術學會會長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藝術學會會長

發布時間: 2023-05-23 03:21:14

『壹』 梅艷芳去世時有哪位大官出現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董建華:梅艷芳極富創意和毅力,憑借自己的努力將事業帶上高峰,是香港成功的典型例子。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李剛:梅艷芳長期致力於香港演藝事業,屢創佳績,譽滿樂壇,並熱心參與香港及內地的慈善公益活動,貢獻良多。
香港特別行政區廣播處處長 張敏儀:梅艷芳是真配飢飢正的香港傳奇,有情有義,有始有終,她把最美麗的一面留給世人。短短四十年的人生路上有許多波折、失意,但她最終成為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演藝人協會會長。她為爭取公平、公義,亦不在乎付出代價。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立法會委員 霍震霆:梅艷芳熱愛事業、關愛社群,為公益、為公義,勇進向前,以演藝界殿堂天後之尊,關懷扶持後進、積極推動香港演藝事業發展,殊堪敬仰!
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港澳台辦公室:我們不會忘記梅艷芳女士對香港與內地影視交流合作所付培返出的努力。希望貴我雙方繼續加強溝通與交流,共同為中國影視節目走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我們相信,這是對梅艷芳女士最好的懷念。
中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我們懷念梅艷芳女士在影視歌壇留下的音容笑貌和卓越貢獻。願我們攜手努力,為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電影事業做出貢獻。
中國唱片總公司:梅艷芳是華人世界傑出的表演藝術肢旅家,為華人樂壇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她的辭世是華人音樂界的巨大損失。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驚悉梅艷芳會長逝世,心情極其沉痛,特致函哀弔。
中國電影家協會:梅艷芳為香港的電影事業和香港與內地的電影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一顆燦爛明星的殞落,讓世人無限哀悼,梅艷芳女士在影壇歌壇創立的優異業績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她充滿活力的生活勇氣和戰勝病痛的頑強精神令人萬分敬佩。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梅艷芳用大氣與豪情演繹出許多凄美動人的故事,留下永存的形象;她憑借天分和勤奮確立了華人藝術舞台上的不朽地位,她是真正的明星。

『貳』 「霞玉芳紅」只屬於我80後的女神, 現在的小年輕根本不懂。。

曾有人用「霞玉芳紅」(林青霞、張曼玉、梅艷芳和鍾楚紅)來形容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電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員。她們也是當時四位如日中天的女明星。當年的霞玉芳紅在香港的電影黃金時期,真是使人回味的時期啊!她們代表了上個世紀香港那個輝煌、人才輩出的黃金電影年代。那時香港有很多有名的女明星,但只有她們四位能並稱「霞玉芳紅」,可見她們的實力與知名度有多大!

林青霞(1954年11月3日─),台灣電影演員,華語影壇最具傳奇色彩的頂級巨星,是七十年代後期台灣最著名的文藝片巨星之一,曾被譽為東南亞第一美女,亦是當時台灣影壇的玉女掌門人。拍過一百多部電影,角色從青春玉女演到女俠,並且憑借《滾滾紅塵》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八百壯士》獲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1992年以《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中雌雄莫辨、亦男亦女的經典形象再造事業顛峰再攀事業高峰。
年代 獎項 1976 《八百壯士》獲第二十二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80 《碧血黃花》提名第十虛伍七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2 《慧眼識英雄》提名第十九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4 《新蜀山劍俠》提名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6 《警察故事》提名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0 《滾滾紅塵》第二十七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2 《暗戀桃花源》提名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93 第四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特別貢獻大獎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提名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絕代雙驕》提名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2004 第一屆香港星光大道表彰人員 2010 《東邪西毒終極版》提名第二屆中國電影鐵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鍾楚紅(1960年2月6日-),香港電影演員,80年代香港影壇首席巨星之一。香港小姐出身,一直致力於環保事業。天生麗質,帶有一種純朴天然氣息,其表演自然流露,在多部電影中都散發出迷人魅力。一頭捲曲的頭發充滿風情的嫵媚,再加上一張美麗動人的臉和真誠、低調、不爭名利的個性,80年代華人世界公認的「性感女神」。台灣地區「十大性感女人」之首。代表作品有《縱橫四海》、《秋天的童話》、《刀馬旦》等。

1984年:憑《男與女》奪差擾或得第二十九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1987年:憑《秋天的童話》奪得第三十二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1983年:憑《薄荷咖啡》提名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84年:憑《男與女》提名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84年:憑《男與女》提名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87年:憑《秋天的童話》提名第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88年:憑《秋天的童話》提名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89年:憑《伴我闖天涯》提名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梅艷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生於香港,少時家境拮據,四歲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大中華地區歌壇和影李禪壇巨星,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創辦人之一及首位女會長。梅艷芳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華麗多變的形象著稱,曾引領粵港地區的時代潮流,是港樂最高榮譽「金針獎」和「中國金唱片獎藝術成就獎」的最年輕得主,至今保持著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紀錄。梅艷芳同樣蜚聲影壇,榮獲過兩岸三地的影後,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推進大中華演藝事業的交流合作,被譽為「香港的女兒」。
獎項 名稱 榮譽 作品名稱/年代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2)《審死官》(1993)《紅番區》(1996)《男人四十》(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緣分》(1984)《半生緣》(1998)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胭脂扣》同名主題曲《雙鐲》主題曲《似是故人來》《現代豪俠傳》主題曲《女人心》
提名 《緣分》同名主題曲《似水流年》同名主題曲《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東方三俠》主題曲《莫問一生》《金枝玉葉2》主題曲《有心人》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7)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慌心假期》(2001)《男人四十》(2002)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
香港金紫荊獎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慌心假期》(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半生緣》(1999)
東京國際電影節 最佳女演員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 亞太影展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台灣金龍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中國長春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張曼玉(1964年9月20日-),著名國際影星,國家一級演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大使,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張曼玉是中國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是目前唯一問鼎三大國際電影節雙料影後的亞洲演員,曾擔任全部三大國際電影節評委,並以十一個國際電影節的個人榮譽、五座金像影後、四座金馬影後及十餘項其他演員榮譽保持華人演員獎項最高紀錄。其主演的影片共獲二十餘個最佳電影獎,保持金像獎和金馬獎獲獎記錄,當中一部提名奧斯卡獎和金球獎,五部提名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張曼玉被眾多明星視為偶像,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電影女神」。
年份 獲獎作品 獲獎內容 電影藝術傑出成就榮譽

2004 無 第24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表演成就獎」 2005 無 第28屆美國亞裔國際電影節「演藝成就獎」 2005 無 第2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電影藝術傑出貢獻獎」 2005 無 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2005 無 個人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國家一級演員」 2007 無 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電影展映致敬榮譽

1999 無 丹麥國際電影節「張曼玉電影展映」 2002 無 南特三大洲電影節「張曼玉電影展映」 2007 無 英國中國電影節「張曼玉電影展映」 2010 無 法國圖盧茲電影資料館「張曼玉電影展映」 2010 無 澳大利亞墨爾本電影資料館「張曼玉電影展映」 國際電影節影後

1990 《愛在別鄉的季節》 第08屆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1992 《阮玲玉》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1992 《阮玲玉》 第28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1996 《甜蜜蜜》 德國巴伐利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2001 《花樣年華》 第22屆南非德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2004 《清潔》 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2004 《英雄》 第30屆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三位) 2005 《清潔》 第31屆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二位) 亞太地區影後

1993 《阮玲玉》 第03屆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4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2001 《花樣年華》 第03屆亞洲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香港金像影後

1990 《不脫襪的人》 第0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93 《阮玲玉》 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98 《宋家皇朝》 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2001 《花樣年華》 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台灣金馬影後

1989 《人在紐約》 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0 《滾滾紅塵》 第2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張曼玉唯一女配角獎) 1991 《阮玲玉》 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2000 《花樣年華》 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華語其他影後

1996 《甜蜜蜜》 第0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主角 1997 《甜蜜蜜》 第02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 2001 《花樣年華》 第0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 大眾/媒體/電影團體評選榮譽

1991 無 香港藝術家年獎「電影家年獎」 2005 無 香港民眾票選「中國電影百年我最喜愛女演員」 2005 無 二十年(1985-2005)香港女演員累計票房第二位 2006 《花樣年華》 Oscar Watch評選影史百大最佳表演第29位 2007 《花樣年華》 「香港特區十周年電影選舉」最佳女主角 2007 《清潔》 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度世界影壇22位偉大的表演者」 其他重要影後提名

1989 《旺角卡門》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1 《愛在別鄉的季節》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2 《新龍門客棧》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3 《新龍門客棧》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該屆憑另部作品《阮玲玉》獲最佳女主角) 2000 《花樣年華》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提名 2002 《花樣年華》 美國Chlotrudis Awards最佳女演員提名 2003 《英雄》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5 《清潔》 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法國電影最高獎,被稱為「法國奧斯卡」) 2007 《清潔》 美國Chlotrudis Awards最佳女演員提名
這就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女神代言人啊。

『叄』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肆』 趙薇潑糞事件,當時給趙薇潑糞的那個人坐牢了么法院怎麼判的

沒有坐牢。
從法律角度來說潑糞不用坐牢,沒有造成實質型傷害,最多拘留7天。
趙薇沒有追究那人的責任。

2001年12月28日晚,趙薇應邀參加湖南經濟電視台舉辦的6周年台慶《情深深雨蒙蒙新年演唱會》,進行表演時遭一名男子「突襲」。在香港出版的一份發行量很大的雜志竟清楚刊登了「趙薇遭人潑污物」的照片。該雜祥早志最新梁宴彎一期還圖文並茂地報道了「趙薇遭潑糞」的經過。報道說,當該男子走近趙薇時,突然用力推撞趙薇,趙薇實時倒地,該男子更拉扯趙薇的頭發,並將預先用塑料瓶裝的稀釋大便潑向趙薇背部。
趙薇(Vicki),1976年3月12日生於安徽蕪湖,中國大陸影視女演員、歌手、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
1998年憑借電視劇《還珠格格》成名,其後主演《情深深雨蒙蒙》、《京華煙雲》等。2001年開始進軍大銀幕,相繼主演《畫皮》系列、《花木蘭》、《love》、《情人結》等電影;2009年當選為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
1999年發行首張專輯,榮獲2005年MTV亞洲大獎中國大陸地區最受歡迎歌手和2008年音樂風雲榜年度最佳女歌手等獎項。2013年首次執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成功斬獲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和中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4年獲得第橡悶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隨後獲第3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2015年4月19日,獲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5月31日,獲封第16屆華鼎獎影後。
希望影迷們不要過分關註明星的私人生活而是要更加關注他們的作品

『伍』 張國榮資料

張國榮(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籍貫廣東梅縣,生於香港,是一位在全球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有影響力的著名歌手、演員和音樂人,大中華地區樂壇和影壇巨星,演藝圈多面發展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他是1980年代華語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1991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93年主演的 《霸王別姬》打破大陸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他亦憑此片蜚聲國際影壇,並獲得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男主角獎;1999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他主演的電影名作有:《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倩女幽魂》、《胭脂扣》等。

中文名: 張國榮
外文名: Leslie Cheung
別名: 哥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香港九龍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12日
逝世日期: 2003年4月1日
職業: 演員、歌手、音樂人
畢業院校: 英國里茲大學紡織管理系一年級
經紀公司: 環球唱片
代表作品: 《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倩女幽魂》《胭脂扣》
主要成就: 當選CNN「全球五大指標音樂人」
CCTV-MTV音樂盛典亞洲最傑出藝人
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
中國原創音樂榜千禧全國成就大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外語片男主角
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最佳男主角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
籍貫: 廣東梅縣
身高: 175cm
血型:: O 型
星座:: 處女座
愛好:: 繪畫、看電影、聽音樂、看書

張國榮籍貫廣東梅縣,是一位在全球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極具影響力的演藝人士,華人演藝圈多面發展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作為歌手,他是粵語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香港樂壇享有崇高地位。1977年他獲得「亞洲業余歌手大賽」亞軍並由此進入歌壇。1983年推出唱片《風繼續吹》,與唱片同名的粵語主打歌成為他歷來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1984年他的一曲《Monica》唱至街知巷聞,《Monica》也成為香港流行樂壇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作品 。1987年他的大碟 《Summer Romane 》銷量突破七白金, 成為當年IFPI 唱片銷量冠軍;此後他的唱片屢屢斬獲白金銷量的佳績,專輯《寵愛》全亞洲年度銷量突破200萬張,香港本地銷量超過六白金洞鍵,被業界稱為「救市之作」。他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樂壇的天皇巨星,這段時期他囊括了香港樂壇的多項大獎,是首位連續兩年同時獲得「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和「最受歡迎男歌手」兩項大獎的香港歌手。1999年他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此外中國原創音樂獎、十大中文金曲獎、十大勁歌金曲獎均曾頒發他終身成就獎或者榮譽大獎。 2000年,CCTV-MTV音樂盛典頒發他「亞洲最傑出藝人獎」;2003年,華語流行樂傳媒大獎追頒張國榮「終身成就獎 」,以表彰他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傑出貢獻。 截止2001年,他已舉辦了近300場世界巡迴演唱會,是第一位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連開兩場演唱會的華人歌手。 作為音樂人,他作詞、作曲四十餘首,曾經連續兩屆擔任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的「音樂大使」。他譜寫的歌曲先後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十大中文金曲獎」、「十大勁歌金曲獎」、「中國原創音樂榜金曲獎」等多項大獎,並且5次獲得金像獎和金馬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提名;1988年由他親自作曲的《沉默是金》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名曲。他擔任監制的唱片獲得過香港樂壇唱片類的多項大獎;他擔任藝術總監的演唱會被美國《時代》雜志評價為「Top in Passion and Fashion 」;他導演的MTV、音樂電影和公益短片都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 作為演員,他是華語影壇巨星。從影24年來他一共出演了56部電影,香港本埠票房總成績達7.76億港幣,票房號召力居影壇前列。他個人以精湛的演技,先後獲游鉛得包括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日本影評人大獎在內的十八個影帝納磨巧提名,當選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男主角、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最佳男主角。他曾榮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並且受邀擔任柏林國際電影節 和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為繁榮香港影業、弘揚中國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主演的電影曾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費比西獎和中國兩岸三地多個電影節的最佳電影獎。2004年,他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的「演藝光輝永恆大獎」,同年留名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2005年,金像獎協會評選了「中國電影百年百部最佳華語片」,他主演的電影有八部,入選作品數量居華人演員之冠;同年,他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行列。 2005年,國際著名雜志《時代周刊》評選了「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他主演的影片《霸王別姬》亦位列其中。 張國榮的影響力不僅廣及兩岸三地,在亞洲地區他亦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亞洲頂級巨星。 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在韓國就一直有著超高人氣,是韓國最受歡迎的國外明星之一。他是第一位享譽韓國樂壇的華人歌手:1987年,他的專輯《愛慕》在韓國空前大賣30萬張,創造了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1989年,由他親自填詞的單曲《To You》成為韓國家喻戶曉的歌曲,並榮登當地流行音樂榜,其他的歌曲如《當年情》、《倩女幽魂》也得到很多韓國人的欣賞。1995年他發行的專輯《寵愛》在韓國取得了驚人的銷量;專輯中的歌曲《A Thousand Dreams Of 》在韓國大受歡迎,並一度攀升至韓國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位置。電影方面,他首先以影片《倩女幽魂》打入韓國市場,並於1989年同時當選韓國最受歡迎外國歌星、影星第一位;而後來的一部國際大片《霸王別姬》則令他當選1994年韓國最受歡迎外國影星第一位。2003年,韓國電影頻道OCN聯同21家電影網合作舉辦「百大影星」評選,張國榮排海外影星第一位。2009年,韓國首爾舉辦了以「張國榮」名字命名的電影節以示紀念。 他是第一位獲得「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男主角」的華人男演員,並於1993年受邀擔任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他曾在日本舉辦20場個人演唱會,創造了華人男歌手在日本開演唱會的場次紀錄 ;1994年他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在日本公映時反響強烈,曾在東京創下連續放映43周的奇跡。 1996年他獲得日本著名雜志《ASIA POP》頒發的「人氣最旺」、「最佳藝人」兩項大獎。1998年他成為有日本「時代雜志」之稱的著名新聞周刊《AERA》的封面人物。2001年,他獲得日本擁有最多會員的亞洲電影影迷會「Cine City」評選的「最佳男演員獎」,該獎項舉辦11年,張國榮就有十年奪冠。2006年,日本國營電視台NHK舉辦「你最喜愛的演員」評選,張國榮被選為「國際十佳男演員」,是唯一上榜的華人男演員。 他在歐美地區也具有一定知名度:1987年即在美國大西洋城、芝加哥、洛杉機等地舉行「美加不眠演唱會」。1994年他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並打破大陸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他亦憑此片蜚聲國際影壇。1998年他受邀擔任柏林國際影展評委,是第一位擔任該影展評委的華人男演員。2010年,美國知名傳媒CNN評選「史上最偉大的二十五位亞洲演員」,張國榮位列其中;同年CNN舉辦「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評選,張國榮是唯一上榜的亞洲歌手。
張國榮生前一直熱心於公益慈善事業,總是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即使生日都讓來客將禮物折成現金捐助給慈善機構。他逝世前的最後一天,原本是約定為香港護苗基金拍攝公益宣傳片。他為人低調,許許多多做過的善事只是悄悄進行,不願意因媒體的大肆渲染而使其變味 以下節選他所做眾多善事中的極少部分:
1997年演唱會期間,張國榮首先捐款一百萬港幣給癌症基金,其後號召歌迷捐款。演唱會期間,一共募捐到八十餘萬善款,張國榮與朋友添上十餘萬,又湊足了一百萬捐予癌症基金。 1998年生日時,有人慾送他生日禮物,哥哥說:「我不要生日禮物。」他將收到的一張十五萬支票,轉贈給「兒童癌病基金」。去年五月,哥哥還以私人名義捐出十萬,令不少癌病兒童受惠。-《中國新聞網》
「護苗基金」是一個防止兒童受到性侵犯的民間組織,目前已經得到香港藝人的廣泛資助,僅張國榮就將眾人生日禮物置換的現金100萬港幣捐給了「護苗基金」。-《揚子晚報》
蕭芳芳說:「哥哥對護苗的支持不遺餘力,出力又出錢,又從不博宣傳。護苗於六月十三日有個《我要高飛》電影籌款晚會,本來只是邀請哥哥出席,他得知是為護苗籌款,即自掏腰包買下一批門票。」-《明報》
除了熱心於公益慈善事業,他亦鼎力支持香港電影。1999年為了給低迷的香港電影產業帶來活力,由五位導演精英結成「創意聯盟」,而張之亮導演的電影《流星語》亦是其中的重要活動。張之亮找了香港許多一線演員,惟有張國榮同意主演這部電影,並且象徵性地只收取一元錢片酬。 2003年12月,「Redmission張國榮歌影迷國際聯盟」成立,秉承張國榮的遺志,積極通過各種活動為慈善基金會募捐,同時也組織歌影迷向有需要的人或地區捐款。2005年印尼海嘯Redmission號召張國榮歌影迷捐款,一個多星期內籌集善款46萬港幣。2006年張國榮50歲冥誕,Redmission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慈善義賣和拍賣,一天之內籌款近20萬港幣,全數捐於兒童癌病基金。

『陸』 梅艷芳資料

梅艷芳生於香港,祖籍廣西合浦,少時家境拮據,四歲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大中華地區歌壇和影壇巨星,香港演藝人協會主要創辦人及首位女會長,在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具有影響力。她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華麗多變的形象著稱,引領粵港一個時代的潮流,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保持著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紀錄。梅艷芳同樣獲得過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被譽為「香港的女兒」。2011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舉行「芳華絕代-梅艷芳珠寶手錶珍藏」拍賣會。

中文名: 梅艷芳
外文名: Anita Mui,アニタ ·ムイ
別名: 何加男(乾爹何冠昌所起)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10日 農歷八月廿三日
逝世日期: 2003年12月30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
職業: 歌影表演藝術家、慈善家
主要成就: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高榮譽金針獎
CCTV-MTV音樂盛典特殊貢獻獎
主要成就: 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
中國原創歌曲獎傑出貢獻獎
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香港電影金像獎演繹光輝永恆大獎
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樂壇稱號: 「百變天後」,「樂壇大姐大」
音樂代表作: 似水流年,似是故人來,女人花等
電影代表作: 胭脂扣,男人四十,半生緣等
個人基金: 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

她風格多變,被大眾稱為「百變天後」;她台風大膽,被外媒贊為「東方麥當娜」;她俠骨仁心,被樂壇尊為「大姐大」;她愛崗敬業,被港人譽為「香港的女兒」。 梅艷芳, 第一位在音樂界和電影界都取得巨大成就的香港女藝 梅艷芳
人, 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 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 音樂上, 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 至今保持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紀錄, 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 四十歲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致敬榮譽: ——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 ——中國原創歌曲獎(政府獎)「傑出貢獻獎」, 至今仍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 電影上, 她獲得過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 在二十年(1985-2005)香港電影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位。 去世後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演繹光輝永恆大獎」, 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為「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梅艷芳縱橫歌壇、影壇二十餘載,參與創立了香港演藝人協會,為演藝界培養了多位優秀歌手和演員。她曾帶病發起演藝界抗擊「非典」《1:99慈善演唱會》,在去世前一個月仍站在舞台上表演。她成立的《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至今運作,近二十年來為各地華人捐助大量善款。她為推進大中華演藝事業的交流合作不遺餘力,曾多次率團赴京交流,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梅艷芳成長於貧苦的單親家庭,歷經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她依靠自身的不懈奮斗,從舊時期身份卑微的「歌女」成長為新時代引領潮流的「歌後」,在功成名就後能以愛心和責任心回饋社會。她一生追尋真愛,希望擁有完整的溫馨家庭,卻在自己人生的謝幕時刻,身披婚紗嫁給了舞台。「生於舞台,逝於舞台」,正詮釋了梅艷芳短暫而又璀璨的一生。
梅艷芳,1963年10月10日出生於香港旺角,家中兩兄一姐,她排行最小。梅艷芳的父親
少年影像(20張)早逝,其母獨力供養四名子女,家境十分窘困,全家僅靠母親經營破舊的「錦霞」歌舞團維持生計。小小年紀的梅艷芳深受影響,加上本身具有音樂天分和表演慾望,四歲半便踏上舞台,與姐姐在香港荔園游樂場登台表演,從此與舞台結下不解之緣。 梅艷芳未曾正式拜師學藝,少時四處登台,打下扎實的演藝功底。對於此種表演生涯,她起初並未感到不妥,但隨著年齡漸長,梅艷芳既要表演又要兼顧學業,十分不易。而令人嚮往的校園生活也沒有給她帶來歡樂。在那個年代,像她這樣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並不被人們認同,相反,她會唱歌卻遭到同學的恥笑,說她是個「歌女」,是個沒出息的孩子。她曾回憶:「以前藝人不受尊重,被人們呼為『歌女』、『戲子』。在他們眼中『歌女』是個不正經的行業,於是便阻止了同學與我來往,看著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自己永遠是一個人,感覺十分孤單。」梅艷芳曾談到,為賺錢養家,她喪失了寶貴的童年,少年時出入最多的地方並非學校,而是大小歌舞廳,有時甚至在街頭獻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她坦言希望多讀書,不用一顆小小心靈便擔憂挨餓。 梅艷芳少年時期歷經坎坷,姐妹兩人表演常遭白眼和欺侮,時常忍凍挨餓。後來母親的歌舞團遭遇火災,欠了債款,梅艷芳便被迫輟學。然而坎坷的經歷同樣造就了梅艷芳俠義豪爽的性格和大氣滄桑的氣質,這段特殊的少年境遇深深影響了她日後的人生道路,並為其傳奇一生埋下伏筆。
初出茅廬
1981年,香港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現改名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拉開帷幕,梅愛芳為自己和妹妹報了名,然而最終只有梅艷芳晉級決賽,姐姐便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她身上。 出道時的清純形象
梅艷芳回憶當時的自己只想爭取個好成績,不讓姐姐失望。1982年,她以一曲《風的季節》奪得大賽冠軍,其低沉磁性的嗓音和沉穩大氣的台風給評審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曲家黃沾給了滿分,顧嘉輝則以藝術無滿分為由硬扣一分,媒體報道「分數勝亞軍幾條街」。就這樣,19歲的梅艷芳嶄露頭角,不久後便簽約當時唱片業巨頭華星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心債》,正式踏入歌壇。 1983年,梅艷芳推出第二張唱片《赤色梅艷芳》,其中主打《赤的疑惑》一炮而紅,唱片也拿下五白金銷量。著名形象設計師劉培基為其精心打造的形象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令她丟掉了初出道時「徐小鳳第二」之名。就這樣,一代巨星冉冉升起,梅艷芳伴隨著香港流行樂壇輝煌時期的到來而越發紅火。
20世紀80年代,以粵語為主的香港本土音樂迎來黃金時期。梅艷芳在粵語歌壇的華麗盛世大紅大紫,舞台形象從早期的一反傳統到後期的高貴華麗,期間不斷創新求變,憑借精湛的歌藝、多變的裝束、誇張的濃妝和大膽的表演,引領粵港地區一個時代的潮流,開啟了華語流行樂壇「百變形象」的先河。以往的華語樂壇,歌後以周璇、鄧麗君等甜美細膩的風格為主流,梅艷芳的出現打破傳統,憑一身時尚不羈的形象和大膽前衛的表演紅遍香江。梅艷芳出現之後,歌手的表演不再限於「聽」,而從此多了「看」。她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流行時代,雖基於粵語的地域性,梅艷芳的歌曲傳唱度有所局限,卻無可掩蓋其獨辟蹊徑的卓越貢獻,成為華語流行樂壇「包裝時代」的先行者。 「梅艷芳是香港八十年代最紅的女歌手,也是香港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她唱過《壞女孩》的叛逆,也唱過《似是故人來》的典雅;唱過《烈焰紅唇》的性感,也唱過《夢里共醉》的傳統。她的風格是中國與西洋的結合,彷彿香港這座城市的時代文化縮影。」 1983年,梅艷芳的音樂天賦開始得到認可,在當年的東京音樂節上獲得亞洲特別獎,成為備受矚目的樂壇新星。1984 年推出唱片《飛躍舞台》,與上張專輯相比,這張專輯少了份三十年代的哀怨而多了份八十代的時尚,鮮明的時代形象已然展現在初出茅廬的梅艷芳身上。1985 年推出唱片《似水流年》, 「壞女孩」形象打破傳統
服裝設計師劉培基把梅艷芳包裝成「男兒漢」,西裝加上墨鏡寬墊肩給人以豪邁的感覺,一舉打破了傳統女性的溫婉形象,給大眾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主打歌《似水流年》由著名音樂家喜多郎作曲,是梅艷芳音樂生涯中最經典的粵語歌之一。 1985年推出的另一張唱片《壞女孩》則在業內外製造了異常轟動的話題,這是梅艷芳紅透香江,奠定香港樂壇一姐地位的唱片,打破了當時香港唱片的銷量記錄。《壞女孩》一曲不僅歌詞大膽,梅艷芳的表演和裝扮也時尚前衛。挑戰傳統的嘗試很快引致強烈反響,一度遭到電台的禁播。但是《壞女孩》在公眾中卻廣受歡迎,一舉拿下八白金銷量,成為香港本地銷量最高的唱片之一。可以說,《壞女孩》是第一首直接不避忌地描述女性情愛慾望的粵語流行曲,而梅艷芳任性不羈的叛逆造型和濃重的妝容,引領了當時粵港的潮流,自這一形象面世後,眾多香港女孩都追逐模仿她的發型和有型有款的衣著。梅艷芳自此開始了自己的「百變舞台」生涯,同時也拉開了華語流行樂壇的百變序幕。 1985年12月,梅艷芳在香港紅館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百變梅艷芳盡顯光華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聲勢之盛一時無兩。《壞女孩》之後百變系列正式登場,梅艷芳也逐漸顯露出她具有無限可塑性的氣質。如果說《壞女孩》還只是一個對情愛好奇的小女孩話,那麼1986年推出的《妖女》,則讓梅艷芳搖身一變成為感情世界的性感女郎。《壞女孩》和《妖女》是梅艷芳百變形象中的兩個經典,隨後的《似火探戈》、《烈焰紅唇》、《淑女》、《夢姬》等前衛的女性形象,正是《壞女孩》和《妖女》的變奏和延續。這些打破傳統的性感形象配合梅艷芳的表演天賦和富有磁性的嗓音,一反傳統的時代潮流就此開啟。 1986-1987年跨年,梅艷芳在香港紅館創下連開二十八場演唱會的紀錄,贏得「梅廿八」的稱號。1988年梅艷芳推出專輯《夢里共醉》,形象一改之前時尚性感造型,而是走三四十年代的復古路線。主打歌《夢里共醉》是由著名電影《末代皇帝》的主題曲填詞而成,加上梅艷芳本身具有的傳統藝人氣質,令人在女中音的娓娓道來之間,彷彿置身昔日的十里洋場。同年,梅艷芳以唯一亞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韓國漢城奧運會參加「奧運前奏大匯演」。1990 年梅艷芳在香港連開三十場個人演唱會,隨之而來的「梅三十」稱號將其事業推向一個巔峰。當時的香港樂壇正值輝煌時期,資深歌手雲集,後輩新人迭出,競爭極其激烈,而梅艷芳卻穩坐香港樂壇「最受歡迎女歌星」寶座五年之久(1985-1989)。此外,她在1987-1989連續三年於同一年奪得電影最佳女主角及音樂最受歡迎女歌星獎。80年代的她獲獎無數,推出過多張白金唱片,開過多次世界巡迴演唱會,更獲得香港藝術家年獎「歌唱家獎」和香港八十年代「十大演藝紅人」,使她成為那個時代無可替代的「天皇巨星」。 八十年代的梅艷芳開創了樂壇先河,她的舞台表演聲色藝俱全,以獨特的形象和挑戰傳統的音樂重新定義了華語流行曲,創造出一種前無古人的中國女性舞台形象。她的嗓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唱來帶著獨特的霸氣;她的舞姿常是冶艷和性感的結合體,加上傳統女藝人的風情,隨時隨地迸發出攝人魅力,「百變梅艷芳」的稱呼也就此產生。 「梅艷芳的音樂里,不只是唱曲那麼簡單。她是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將自己的千愁萬緒,將自己的愛恨,很真地披露在我們眼前。她在舞台上的即興,可以看到她對音樂節拍的敏銳感以及她那份信心,她不同的舞姿可以看到她澎湃的想像力,她在舞台上付出的體力,亦都反映到她的生命力,梅艷芳就是舞台。」(音樂人倫永亮) 進入九十年代,由於從四歲半開始動盪的舞台生涯且樂壇新人輩出,梅艷芳決定退出競奪音樂獎項,尋找自己安穩的生活。也許成長於單親家庭,她的理想是如偶像山口百惠那樣急流
生活照(20張)勇退,在事業成功之後追尋一個幸福的家庭。梅艷芳於1990年公開宣布退出競奪音樂獎項(其後所獲均為音樂致敬榮譽)。1991年初梅艷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張國語專輯《親密愛人》後決定暫別舞台,並舉行了「告別舞台演唱會」,共開30場,場場爆滿,她與歌迷在這次演唱會中都顯得難舍難離,場面非常感人。 然而三年時間匆匆而過,感情方面依然沒有著落,梅艷芳這才恍然自己離不開舞台,最終敵不過熱情的歌迷,於1994 年舉行「感激歌迷演唱會」復出歌壇。雖然如此,她仍比以前低調了許多,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對於音樂和舞台表演她更加重視質量,繼續尋求突破,並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慈善和栽培新人方面,對社會作出很大貢獻。自90年代中期起,梅艷芳逐漸轉戰台灣及海外市場,推出了多張高質量國語專輯。 復出後的梅艷芳依然形象百變,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氣質由最初的放盪不羈漸漸轉為成熟高貴。不再領獎的梅艷芳更加註重唱片的質量。1994年,梅艷芳推出唱片《是這樣的》,中性帥氣的造型英氣逼人,此時的她無論是事業成就還是個人氣質,都展現出「樂壇大姐大」的風范。至此,梅艷芳過往專輯銷量累計突破一千萬張。此後,她又一連推出了《鏡花水月》、《女人花》和《床前明月光》等專輯,形象依然突破多變,歌曲風格多樣。其中《女人花》和《一生愛你千百回》等歌曲成為梅艷芳國語歌的經典代表。「中國風」歌曲《床前明月光》則是梅艷芳在新領域的一次嘗試,配合其魅力四射的獨舞演繹,充盈著濃厚的文藝氣息。1998年梅艷芳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成為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1999年初,梅艷芳受邀至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 「我領會到她的意思:就是死,她也情願死在舞台上」(梅艷芳紅館絕唱音樂總監金廣誠) 進入新世紀後,梅艷芳不再活躍一線,卻更加積極致力於大中華演藝事業的
百變舞台形象(20張)交流合作以及提攜後輩。2002年為紀念加盟樂壇二十周年,梅艷芳傾力製作音樂大碟《with》,當中收錄她與十一位好友合唱的歌曲,專輯雲集香港樂壇不同時代的當紅歌星,演唱陣容空前豪華。同年舉行紀念入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極夢幻演唱會),由於當年內地解禁,梅艷芳提出在京滬兩地開唱的請求,最終只獲准上海一場,亦成為梅艷芳人生中唯一一場粵語地區以外的內地演唱會。 2003年初,外界不斷傳出梅艷芳身體欠恙的消息。出於各方考慮,梅艷芳於9月召開記者會公開承認患癌,並表示有信心戰勝病魔,希望朋友和歌迷不要擔心,同時坦言不會改變工作計劃。同年11月,身患癌症的梅艷芳帶病踏上紅館舞台,舉行了人生最後的演唱會。謝幕一刻,她身披白色婚紗把自己嫁給了深愛的舞台。從五歲登台到人生謝幕,這個女子把自己大半輩子獻給了音樂,她是真正屬於舞台的百變女王。 2003年底梅艷芳獲得兩項中國歌壇的致敬榮譽,成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獎的香港歌手: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和中國原創歌曲獎(政府獎)「傑出貢獻獎」。2004年初,MTV亞洲大獎和音樂風雲榜追頒梅艷芳致敬榮譽,贊揚了這位亞洲天後奉獻音樂的一生。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梅艷芳以全球個唱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百變影後
曾有人用「霞玉芳紅」(林青霞、張曼玉、梅艷芳和鍾楚紅)來形容8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員。事實上,梅艷芳是歌手出身,最初演戲算作副業,然而初出茅廬的一部《緣分》即讓她獲得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極大鼓舞了她闖盪影壇的信心。1988年,一部《胭脂扣》轟動香港,憑藉此片梅艷芳一舉拿下了金像獎、金馬獎、金龍獎和亞太影展四料影後,確立了她在影壇的地位。當時梅艷芳在歌壇大紅大紫,有著「百變天後」的稱號,而在其熒幕旅途中,同樣延續了「百變」的特色,拍戲涉足文藝、動作、喜劇等各類角色,且都拿捏得當,以自己獨特的氣質天賦,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演技倍受肯定與贊賞。 文藝片——囊括三地影後 1988年電影《胭脂扣》轟動一時,該片在當屆香港金像獎上拿到最佳影片、最
電影封面(20張)佳導演等六項大獎,至今被列為香港電影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片中一段凄美的東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艷芳成為「四料影後」,角色「如花」也成為留名影史的經典人物。梅艷芳自此成為第一位既是「歌後」又是「影後」的香港女藝人,並逐漸成長為歌壇和影壇的雙棲巨星。1990年電影《川島芳子》公映,川島芳子是近代中國充滿爭議的傳奇人物,角色對演技考驗極大,梅艷芳的表演神形具備,恰當地詮釋了主角的特殊身份、傳奇經歷和復雜內心,雖然較《胭脂扣》的演繹略欠深度而未能獲獎,卻同樣贏得不少好評。1991年梅艷芳憑借戰爭文藝片《何日君再來》提名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7年出演電影《半生緣》,她在影片中把張愛玲筆下的顧曼璐演活,將其復雜的情感世界宣示人前又拿捏准確,在角色心境的刻畫上絲絲入扣,出色的表演令其再度榮膺香港金像獎。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艷芳人生的最後一部戲,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刻畫了主角平淡而又細膩的內心。此時的梅艷芳對文藝片已駕輕就熟,一舉摘得中國長春電影節的影後桂冠。 喜劇片——展現喜劇天分 電影《審死官》是梅艷芳的喜劇代表作,她與「無厘頭」搞笑之王周星馳搭戲,表演絲毫不顯遜色,其中經典對白和拿捏得當的動作神情更成為電影亮點,該片在1985-2005二十年香港電影票房中位列第七。此外,梅艷芳與周星馳的另一部喜劇片《逃學威龍III》以及同成龍的兩部喜劇動作片《奇跡》和《醉拳II》均屬電影佳作,梅艷芳在其中大展自己的搞笑天分,為電影增色不少。《醉拳II》更於2005年入選《時代》雜志「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2001年電影《鍾無艷》是梅艷芳最後一部喜劇,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將昏庸好色的齊宣王演得活靈活現,並憑此片獲得《明報周刊》演藝動力大獎的最突出女演員獎。 動作、武俠片——展現俠女本色 梅艷芳出演的動作片不在少數,加上天生的俠義性格,使得女俠一角更像是她的本色演出。從《東方三俠》中的女俠客「東東」到《新仙鶴神針》里仙風道骨的「白雲飛」,從《英雄本色III》中大情大性的「周英傑」到《赤子威龍》里正義勇敢的女警「方逸華」,梅艷芳展示了屬於女性的俠骨和勇敢,塑造了多個堅強干練的形象。著名導演杜琪峰曾這樣回憶:「梅艷芳天生有俠氣,她和楊紫瓊、張曼玉演《東方三俠》時有個「甩斗篷」的鏡頭,梅艷芳那種俠氣自然天成的感覺,就是比另外兩人濃。」 主演電影票房情況: 2005年UA院線公布近二十年香港票房數據,梅艷芳位列香港女演員第三位。
電影劇照(20張)至2008年7月,在香港地區票房TOP50中,梅艷芳出演的電影有四部: 排位 電影 年份 主演 票房
4 紅番區 1995 成龍、梅艷芳 $56,912,536
8 審死官 1992 周星馳、梅艷芳 $49,884,734
16 醉拳II 1994 成龍、梅艷芳 $40,971,484
45 奇跡 1989 成龍、梅艷芳 $34,036,029
主演電影獲獎/提名情況: 梅艷芳從影二十載,拍戲四十餘部,獲得過眾多電影獎項榮譽。2004年初,梅艷芳留名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演藝光輝永恆大獎」。2005年適逢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梅艷芳因對電影貢獻卓著,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梅艷芳在電影中也不乏唱歌跳舞的角色演出,諸如《奇跡》、《偶然》和《愛君如夢》等電影中的歌舞表演均是電影亮點。梅艷芳也經常為電影配唱主題曲,當中更有八首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梅艷芳電影獎項一覽表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2)
《審死官》(1993)
《紅番區》(1996)
《男人四十》(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緣分》(1984)
《半生緣》(1998)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胭脂扣》同名主題曲
《雙鐲》主題曲《似是故人來》
《現代豪俠傳》主題曲《女人心》
提名 《緣分》同名主題曲
《似水流年》同名主題曲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
《東方三俠》主題曲《莫問一生》
《金枝玉葉2》主題曲《有心人》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7)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
《慌心假期》(2001)
《男人四十》(2002)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
香港金紫荊獎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慌心假期》(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半生緣》(1999)
東京國際電影節 最佳女演員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
亞太影展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台灣金龍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中國長春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柒』 陳寶國升職任表演學會會長,此前歷任會長都有誰

歷任會長都有葛優,唐國強,於洋,張瑞芳都是特別著名的演員,特別值得所有演員學習。

『捌』 蘇厚霖是誰

蘇厚霖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科學家。他於1915年出生在江蘇省南通市,曾就讀於南京中央大學和清華大學物理系。他畢業後,曾先後在清華大學、中央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等多個高校擔任教授和研究員,致力於物理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蘇厚霖是我國物理學界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是在固體物理學、熱學和統計物理學方面。他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以及多部學術著作,包括《物理學原理》、《熱學》等。他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物理學的發悔虛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我國在敬敬物理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和突破。

除了碧稿燃在學術界的成就,蘇厚霖也深受學生和同事們的尊敬和愛戴。他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曾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和校長,為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資源。他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他的學生中不乏後來的物理學家和科學家,如錢學森和楊振寧等。

總之,蘇厚霖是我國物理學領域的一位傑出代表,他的貢獻和成就不僅是對中國科學事業的推動,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學者、教育家和人格魅力的典範。

『玖』 梅艷芳怎麼死的

梅艷芳因病在香港養和醫院去逝。

梅艷芳,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友乎寬廣西合浦,中國香港女歌手、演員、慈善家,香港演藝人協會創辦人、第一位女會長、被譽為「香港的女兒」。1982年獲「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推出個人首張專輯《心債》。1983年推出的專輯《赤色好亮梅艷芳》銷量五白金,憑借歌曲《赤的疑惑》開始走紅。

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病逝,年僅40歲。2004年1月葬禮頃猜期間,治喪委員會以《別矣,香港的女兒!》為題刊登訃聞。2014年,梅艷芳銅像被豎立在香港星光大道。2021年,同名傳記電影《梅艷芳》上映。

梅艷芳人物評價

音樂上,她風格多變,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以全球個人演唱會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她35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四十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

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在二十年(1985至2005)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梅艷芳是非常真誠的一個人,可以說她在中國演藝圈裡是一個典範、一個榜樣。

『拾』 陳寶國兒子名字叫什麼

陳寶國兒子名字叫陳奕丞。

陳奕丞是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陳寶國的兒子,除了父親是紅遍大江南北的著名演員以外,陳奕丞的母親趙奎娥也是一位很優秀的演員。為了捧紅他,陳寶國不惜拉下面子去求人,帶著他一起合作了10部戲,可就算資源和人脈太好,陳奕丞卻始終處於不瘟不火的狀態。

同樣是演員,相比父親陳寶國來說,陳奕丞怎麼也捧不紅,如今已經成為父親心病。可能正因為父母都是著名演員,陳奕丞從小就立志長大後也要和父母一樣,成為一名為觀眾帶來好作品的辯鉛鎮演員。

陳寶國簡介:

陳寶攜粗國,1956年3月9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影視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演員工作委員會會長。

1980年主演首部電影《大渡河》,1982年主演首部電視劇《赤橙黃綠青藍紫》,獲得首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1986年主演電影《神鞭》,1990年憑借電影《老店》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表演學會獎。

1995年憑借家庭倫理劇《咱爸咱媽》獲得第16屆激搜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2001年在家族劇《大宅門》中飾演白景琦榮獲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觀眾最喜愛的優秀演員獎,同年憑借警匪劇《公安局長》獲得第2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