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告訴我明朝靖康之役的詳細故事
靖康之役」在真定
北宋末年,朝廷腐敗,奸佞當道,民不聊生,金並趁機向南進犯,入主中原。石家莊一帶,當時為真定轄地,是雙方開始時爭奪的主要戰場
真定即為現在的正定縣所在地,為當時一兵家重鎮,滹沱河是通往南方的天然屏障,趙陵所在地是真定通往井陘古關口的必經之地。井陘古關口雜愛當時是十分重要的要塞,當年韓弊輪棗信的「背水之戰」就在此地。金兵幾次攻打真定,進井陘要塞都是通過趙陵這里。想當年,這里經常是兵馬隆隆,硝煙滾滾;驛道兩邊也是白骨累累。
當時滹沱河的守將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愛國名將韓世忠,他帶兵就屯於離趙陵不遠的滹沱河南岸。當時真定守將李邈因不敵金兵的野蠻攻勢,而失守城池,最後進行巷戰,最後將士全部陣亡。韓世忠得知後,悲憤欲絕,發誓為真定將士報仇。他率領部隊先做戰略後退,至趙州(今趙縣)與那裡的守將王淵合兵,共抗金兵。戰事一直拖到入冬,韓世忠在不利戰局下果斷偷襲敵營,獲得成功,殺退進兵,奪回真定,激發了當時滹沱河兩岸軍民抗擊金兵的鬥志。
後來由於宋朝廷的腐敗,石市這一代不久又被金兵佔領,後來當地人們自發抗今,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租拆故事。
「靖康之役」的結果,使滹沱河這一代成了拉鋸站的主戰場。幾年下來,這里的村落居民逃亡的逃亡,死亡的死亡。據當時的《真定縣志》記載,這一代人口僅剩戰爭前的十之三四。後來戰爭結束後,朝廷因這里人口稀少,大部分良田被荒蕪,所以開始了當地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移——把山東、山西等當時受戰爭影響小、人口稠密的人口強行遷移到這里(後來在明朝朱棣和朱允文爭奪皇位,也是以這里為主戰場,歷經四年,死人無數,遂又進行了第二次人口大遷移)。當時趙陵鋪隸屬真定管轄,據推測現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當時移民的後裔。
岳飛的那首《滿江紅》和這段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現錄如下:
怒發沖冠,憑欄處,蕭蕭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亟,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臣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桐圓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
⑵ 靖康之變是哪一年
指中國宋代欽宗靖康年間金滅北宋的事件。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
【背景】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頃殲飢歸宋,其餘國土歸金。後來金兵攻破遼中京,而宋朝二十萬大軍大敗。燕京被金人所攻佔,天祚帝被俘,遼國滅亡。金滅遼之役嚴重暴露宋軍的腐敗。宋廷竟要求金人履行,金人反指宋人沒有履行攻打燕京的盟約。宋廷則用歲幣將燕雲十六州買回。1123年七月前遼國將領、金平州(今河北盧龍)留守張覺以平州降宋,事敗逃奔剛成為北宋燕山府的原遼燕京,金人以私納叛金降將為由問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斬了張覺,造成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均感到不滿。1125年八月,金國以張覺事變改前為由攻宋。
【事變】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雀返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⑶ 靖康之亂詳細
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族賣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東京城中公私孫棗積蓄為之一空。兆凱逗北宋滅亡。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
⑷ 靖康之難是怎麼回事
參見:靖康之恥、偽楚、偽齊
女真人領袖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建立金國。宋徽宗見遼國力衰弱,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趨汴京。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兩宗和皇室大臣千餘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就此滅亡。 參見:建炎南渡、岳飛北伐
金國在靖康之難中徽宗、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機要大臣,宮廷女官,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倖免。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太後之名,下詔書立趙構為帝。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趙構從河北南下到陪都悔備南京應天府,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權,是為宋高宗。
然而,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張邦昌後來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之後趙構一路南行,過淮河渡長江。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與金國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建炎三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稱「東都」。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今杭州市)作為「行在」,紹興八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為此南宋也進行北伐,由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和金國的聯軍。 參見:紹興和議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金兀術揮軍南下,再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氣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盪。金兵屢次突圍,均告失敗。後因漢奸指點,金兀術聽說有老灌河故道可以通秦淮河,於是發軍開鑿,一夜鑿渠三十里,掘通河道銷銀,由渠出江,經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長江江面,得以逃往建康。但道路依然被韓世忠的水師扼守,金軍不得過江。碧斗毀又有福建人王某向金兀術獻策,舟中載土,上鋪平板,穴船板以棹槳,待無風時出擊,韓世忠軍遂大敗,退還鎮江,金兀術得以渡江北歸。 這就是著名的鎮江之戰,又稱黃天盪之戰。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火燒宋軍船隻才打開缺口,才能狼狽北返。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國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但宋高宗趙構因為種種政治原因一心議和,和岳飛的北伐意向相左,為岳飛之後被殺埋下伏筆。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後的帝位(當時高宗因某種原因不能生育而絕後),於是高宗任用秦檜為相。秦檜在靖康年間曾主張抗金,後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檜南返,由於他奉行投降政策,與高宗之意甚合。秦檜歸朝僅三月就成為副宰相,八月後又成為右丞相。由於秦檜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當時尚與高宗的想法相左, 一年後就被高宗罷免。罷相後的秦檜韜光養晦,伺機而動。
紹興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檜為右丞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後來秦檜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高宗的警覺。例如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毀和議南侵,金軍分三路大舉南侵,重佔北宋首都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陝、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術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穎昌,又敗。岳飛趁機進兵朱仙鎮後來,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兀術逃出開封。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於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但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和生父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 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後來趙構沒有對抗金國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 參見:隆興北伐、隆興和議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秦檜死後,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後趙瑗勝出。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採石之戰中擊退。此時金國發生內亂,金帝海陵王被殺,金軍北返。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以後,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在宋高宗之後,宋、金兩國發展相對穩定。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金國也有幾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廢,孝宗也進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復國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後,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和議),張浚被殺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
不過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 參見:韓侂胄、史彌遠、慶元黨禁、開禧北伐、端平更化、四木三凶、五鬼用事
高宗死後,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惇,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且對孝宗十分不孝。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後,光宗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1195年,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六年後,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被韓侂胄和史彌遠兩名權臣操控。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藉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朝廷。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開禧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大權獨攬。 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在兩國改為伯侄關系,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
1214年七月,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國已遭受蒙古帝國的打擊,被逼由燕京遷都至開封。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但是失敗。
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專政,而趙昀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參見:聯蒙滅金、蒙金之戰
同時在北方,金國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國,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國,向理宗說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由於當時金國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戰」被蒙古軍殲滅,金國已是亡國之態,宋廷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
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國家及民族仇恨和恥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議,並沒有理會哀宗要求,繼續伐金。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1232年,宋攻下金的鄭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後逃往歸德,再逃至蔡州。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國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帶到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南宋在蒙古族滅亡金國後,失去金國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 參見:宋元戰爭
金滅亡之後,南宋沒有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面對更為強大的蒙古。金國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際,收復被蒙古佔去的土地,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三京,光復中原。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
但南宋一直以和為主,並無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雖出兵但未達到預期目的。南宋的這一舉動反而成為蒙古南侵的借口。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派遣大軍南侵,被南宋名將章夢飛擊退。寶祐二年(1254),蒙古軍陷潼關,直逼西京,章夢飛受命掛帥抗禦,任御苑統衛兼左司馬事,行軍不坐乘,愛兵如子女,與士兵同食,深得將士愛戴,士氣十分高漲。
寶祐三年(1255年)七月,盛夏溽暑,蒙古軍失去戒備,章夢飛計劃收復潼關,用緩兵計麻痹敵人,時機成熟後,便指揮宋軍猛攻敵軍陣營,蒙古軍遭到宋軍的突然襲擊,潰不成軍,潼關一舉被宋軍攻克,章夢飛因此名聲大振,深得宋理宗的敬重,被提拔京湖宣撫使、節制五城大司馬兼督糧餉事,因賈似道執政而急流勇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英勇作戰,打敗元軍,再一次挫敗元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曹友聞、王堅、章翔、孟珙、孟瑛、余玠、張鈺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退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蒙哥死訊後,又得知幼弟阿里不哥准備在和林稱汗,立即准備撤軍以爭奪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為皇儲。由於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葯,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趙禥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
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範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市)建國號為「大元」。 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蒙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參見:崖山海戰、崖山之後無中華
此時的南宋全境已納入元朝版圖,但是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於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 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覆亡。
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宋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隰即位。當時,南宋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蒙元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祐元年(1275年)十一月廿日,常州失守,蒙元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2月4日,蒙元軍攻佔南宋行在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和平受降儀式,趙隰正式退位 ,但趙隰的哥哥趙昰和弟弟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後來,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蒙元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宋廷不斷逃亡至南方,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
景炎三年(1278年)春,南宋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在蒙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蒙元將領漢人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史稱崖門海戰。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四十多年與蒙古的抗衡以失敗完結。
張弘范在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字而還,南宋到此宣告徹底滅亡。崖門海戰極為慘烈,據估計,宋軍在此役中陣亡十萬,海上都是屍體。身在元營的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雲:「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此外,據宋王台公園《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記載,昰昺二帝南逃期間,「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後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⑸ (靖康)之役 靖康是什麼意思。(靖難)之役 靖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這啊
其實沒樓上說的那麼復雜
"靖康"是北宋欽宗趙恆的年號,靖康三年金兵南下滅亡北宋,所以這次戰爭歷史上稱做"靖康之難森孫",比如"九一吧事變"和"七七事變"一樣,是以時間或年代命名的.
"靖難之役"的"靖"字是掃除\平定的意思,"難"是災難的意思.因為當時建文帝寵信齊泰宴蠢\黃子澄等人,奉行削藩,燕王朱棣就說這是皇帝聽信小人讒言,離間骨肉,這是一場災難,所以打出"奉天靖難"的旗此祥鏈號,要為君主清除身邊的奸臣.因此我們何以把這場戰爭看做"朱棣"為平定小人亂君這場災難而發動的戰役.
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