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龍說你已經是30歲人了你知不知道,是哪一部香港電影
· 在最近的幾年,成龍電影在香港的票房越來越糟糕。以最新的《英倫對決》為例。這部號稱成龍近年來質量最好的一部電影,於2017年國慶期間在內地公映。時隔2個多月以後,12月7日才在香港姍姍來遲。
⑵ 誰知道這是什麼電影香港的
29+1》是由亞洲裕豐有限公司,捷成世紀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福斯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彭秀慧執導,周秀娜、鄭欣宜、金燕玲、蔡瀚億、梁祖堯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6月2日在中國上映[1]。
該片改編自彭秀慧執導的香港同名舞台劇,講述兩位女生用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迎接即將到來的三十歲的故事[1]。
2016年10月,該片成為香港亞洲電影節的閉幕影片。
中文名
29+1
出品時間
2016年
出品公司
亞洲裕豐有限公司,捷成世紀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福斯傳媒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新寶娛樂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香港
熱點關注
⑶ 三十歲,屬於你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人們喜歡定義別人,也喜歡被人定義,但真正的青春是無界的。30歲不是只能用穩定、妥協、成功或失敗來片面定義的。成年的意義應當是不斷地檢驗和推翻年輕時全然仰賴的「真理」。只有不停地打破這個世界對自己的禁錮,才能獲得解鎖世界的更多許可權。這是暢銷書作家李尚龍在自己30歲來臨之際寫給敢於探險、敢於突破自己的年輕人的進取之書。30歲,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人這一生可以有無數種可能,只要你永遠逆風不慫,乘風破浪。
看了一個帖子,嚇了我一跳,帖子上說:「二零後出生了。二零後會怎麼看我們九零後呢?嗯,就跟我們看六零後一樣。」
這時光,真殘忍。
我趕緊想了想,我是怎麼看六零後的,卻忽然愣住了。
因為我的腦子里並沒有一種特定的形象,相反,在我的腦海里出現了兩種人:
一種逢人便教育,見人就批評,大腹便便,高高在上,不學習,不鍛煉;
另一種風度翩翩,和年輕人做朋友,好學,經常鍛煉,謙虛微笑,還一直奔跑。
這兩種人,都是六零後。
但是他們截然不同:第一種,已經老了;第二種,依舊在路上。
因為人和人不能用生理年齡來區分,更不能十年、十年地來劃分,人和人的區別,有時候比人和動顫掘物世洞塵的還大。
所以,等二零後長大,他們是不是也會這么一分為二地看我們這代人呢?
當然會。
我想,至少我要努力做到,讓這一代的孩子,在幾十年之後,能喜歡我,而不是討厭我。
2
我想起了我的父親。
父親在部隊待了二十多年,自主擇業後決定進入保險公司。
從高高在上,到有求於人。一晃,他在這個行業待到了今天,這樣一算,也快二十年了。
這二十年裡,他每天鍛煉,每天學習,直到今天,竟沒有多少白頭發。他獲得了保險從業資格證,考過了許多年輕人都沒有通過的考試。要知道,他有的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身體和年紀了。
前些日子,我陪父親參加他的同學會,看到一群頭發斑白的人在那裡指點江山,他們一邊喝著酒,一邊吹噓著自己的一生。父親待了一會兒,就帶我走了。
遠處一看,父親像是他們的學生,而這些人比他老太多。
這些年我時常跟父親走在街上,別人告訴我,我哥看起來真帥。我聽到後又自豪又沮喪搜禪。但父親教給了我很重要的價值觀:永遠學習,才不會老。
雖然我們無法阻擋時光流逝,但我們可以讓心靈保持年輕。
3
我一直不太喜歡把人分為幾零後,那種分法,只是生理上的分割,並不合理。
我見過很多二十多歲卻從不學習的年輕人,也見過六十多歲還在路上奔波的長者,前者已經老了,後者依舊年輕。
前些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帖子:「你有沒有什麼特別『相見恨晚』的知識想跟年輕人分享?」一條評論映入眼簾:
「不要相信太多實際上能力level(水平)不高,但是年齡很大的人或者長輩的話,尊敬他們,但不一定要相信太多『老人言』。你需要想想,是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活成現在的樣子,你願意像他們那樣活著,不然,就去尋找自己的路。」
同理,也不要相信每個年輕人未來都是有希望的。很多年輕人一眼就能望到頭,等他反應過來時,早已來不及了。就像那句話一樣:「二十多歲死,八十多歲埋。」
4
所以,人到底什麼時候才算變老了呢?
我的答案是,不學習的時候,不進步的時候。
我曾經看到過一種說法,特別有道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巔峰時刻,你什麼時候最值巔峰時刻,自那之後,你就會開始變老。
比如,我的一位從北大畢業十一年的朋友,他的微信、微博,甚至所有的社交媒體賬號上還寫著「PKU 」,我知道,他已經老了。一個人已經從學校畢業十一年了,還把自己高考時的巔峰狀態作為人生名片,那他之後的日子,也就只剩下衰老了。
還有一位朋友,畢業十年,還在一次次提及自己當年英語演講比賽的成績,而這個牛已經吹了十年。輝煌時刻已過,剩下的就只有衰老了。
當然,你可能會辯駁,那誰都是這樣啊,每個人都會走下坡路啊,人怎麼可能一輩子都在巔峰時刻呢?
其實不然,有兩種方式可以讓人減緩衰老:
第一,尋找一個偉大的目標,用一生完成。
當然這個目標要足夠大,大到許多人一看到都覺得你太好笑了,比如你要改變世界。
我剛認識樊登老師時,我問過他的理想,他說希望中國有三億人可以通過他讀書。我心想,三億?嚇死人了。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每一年的業績和會員都在增加。我想,他還是會這樣,一直年輕下去。
當你的理想被人嘲笑時,記住別被別人的眼光左右,別被別人的評價綁架,更不要拿自己的青春為別人的言論買單。
埋頭去做,一點點靠近它,放心,所有笑你的人,最終都會笑不出來的。只要你的目標足夠大,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完成,你就會永遠在路上,就算皺紋長到臉上,至少它不會出現在心裡。
第二,做一件持續升值的事情,直到永遠。
許多職業都具備這樣的特點,比如作家、老師。
越往後,你的職業越值錢,隨著你的讀者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多,你的巔峰時刻永遠在明天。俞敏洪老師在《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親述新東方創業發展之路》里講過一個故事,新東方去香港、新加坡募資,他剛講了幾句,台下的投資人就說:「俞老師,你別講了,告訴我們你們要多少錢。」後來一問,他們都是他當年的學生,學成之後他們出國留學了,再後來回到國內或待在國外,都成了投資人。
當你的職業隨著年紀的增加越來越值錢時,你也就很難衰老,至少內心深處是這么回事。
5
但不知道你是否發現,這兩種減緩衰老的方式,都需要一個人具備這樣一種能力:遠見。
我曾經在《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里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一個有遠見的人》,當一個人的眼睛像探照燈一樣,照耀著遠方,他的未來一定不會差。
人到了三十歲,應該多考慮考慮未來的事情:這件事在十年之後,會成什麼樣?這個職業在我四十歲的時候是加分還是減分?這份工作在我老年時還能不能做?
換句話說,你做的這件事,是短期獲益的還是長期獲益的?你玩兒的是有限 游戲 ,還是無限 游戲 ?你是看著現在,還是盯著未來?
前些日子,我在高鐵上讀完了《褚時健傳》,雖然他跟我不是一個年代的,但我特別震驚於他給每件事都設置了一個三十年的盤。對於每件事,他都提醒身邊的同事,多考慮考慮以後,別總是盯著現在。就算出獄時,他還把哀牢山上的農場包了三十年,那個時候他已經七十多歲了,雖然很多人都預測他活不了那麼久,但他在八十五歲的時候,東山再起,成為身家億萬的「橙王」。
讀完這本書後,我在網上搜索了褚時健的照片,他雖然頭發斑白,卻鶴發童顏,看不到一絲蒼老。
在上海電影節,我見到了自己一直很崇拜的閻建鋼導演,他的電影《甜蜜》剛剛殺青了。那個夜晚,他一直在調侃自己的頭發是染成白色的,每一個見解和包袱都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一個晚上時間過得飛快,我們轉到第二場時,導演喝了一杯酒,說他還在准備下一部電視劇,說他還准備做點其他有趣的事情,說他其實是1959年的……瞬間,我就被震撼了。因為,他竟然比我父親的年紀還大一歲,但我完全只能感受到他的青春。
是啊,在路上的人,不會蒼老,一直在進步的人,也不會衰老。
而三十歲,或許人的巔峰才剛剛開始。
⑷ 香港新浪潮電影出現在什麼時期
70年襲數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影界涌現一批新銳導演,有許鞍華、徐克、嚴浩、譚家明、方育平等。野緩他們當時的年齡平均不過三十歲,都先在電視台實戰磨煉兩三年後,繼而不約而同頌禪模地投身電影工業。
⑸ 大家最喜歡李連傑的哪部電影為什麼
我覺得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自己的標准,我說的不一定就是每個人的想法。但是我還是願意作為一個忠實粉絲提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評價,因為每一部電影曾經看的時候,都是如此的熱血膨脹。
Top 1、《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1992)上榜理由:李連傑的名氣真正紅到國際就是靠的這部黃飛鴻系列,儒雅的動作和一代宗師的風范把黃飛鴻演活了。2000的時候,美國《時代》雜志評選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這部電影上榜了。
3.作為動作片,其思想境界是值得稱贊的。孫中山的出運凱現使得黃飛鴻第一次認識到中國的崛起只能依靠改革,清政府固然疆土遼闊,但如今已是強弩之末,這也促成了他在《獅王爭霸》中那種縱覽天下的氣勢和胸懷。而面對白蓮教的旁旁喚「驅洋」觀念,他展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思想,就像林則徐所提的那樣「師夷長技以制夷」,而非一味的驅趕洋人。片中對於生命、時間、信仰都有比較淺顯地試探性的闡釋,在一部動作片中能做到如此全面,難能可貴。
⑹ 一個人過三十了歲總要有點演技傍身是什麼電影
香港電影《戲王之王》曾有一句平淡但卻著名異常的台詞...過了三十歲,才發現或多或少要有一些演技傍身的...在家,好多人也是一個好演員,小的時候,很多男生都迷..
⑺ 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男的要到三十歲找老婆,到三十的時候找了一個老婆,但是確實給死人化妝的
《三十處男》首映:1984年7月8日 香港 導演:陳友
張堅庭父親因迷信,禁張三十歲前結交異性。鄭文雅本為死人化妝師,為交男友改習新娘化妝。
演員:張堅庭/陳友/姜中平
⑻ 《三十歲,一切剛剛開始》經典語錄
1、無論誰怎麼看我,怎麼希望我,我就是我自己。我沒有人設,我過的是人生。
2、人必須傾力而為,老天才會助力相推。
3、其實,當一個人可以努力活成自己的模樣時,他也就逐漸不會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4、無論你是誰,都請你努力活成自己的模樣。因為無論你做不做自己,總有人不喜歡你,但如果你做自己,這個世界上就多了一個人喜歡你,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5、我們是人類,但不是一類人,而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找到我們的同類,和他們為伍,和他們並肩。
6、人這一生可以有無數種可能,你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只要你永遠逆風不慫,乘風破浪,飛奔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7、三十歲前,要給自己玩命做加法,這樣到了三十歲後,才能有機會給自己做一些減法,做到「斷舍離」。
8、和牛人交朋友,向牛人學習是唯一的出路。
9、什麼是卓越呢,卓越就是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極致。
10、如果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請你一定要問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麼,你能為你想要的生活,做一點什麼,做一點如果不夠,就請你做到極致。
11、要把事情做到極致,生命才會閃光啊。
12、如果你什麼也不敢,貧窮和衰老就是你唯一能獲得的。
13、永遠不要者核用自己的青春為別人的夢想買單。
14、人就是這樣,你越往高處走,越能感受到別人的愛;相反,你總在低處,看到的都是雞毛蒜皮、爾虞我詐。
15、人這一生應該通過閱讀、行走、學習、閱人,逐漸解鎖更大的地圖,看到更亮的世界。其實在二十多歲時,人最應該做的,就是拓展邊界、探索未知、去偽存真、求知發問,打破不屬於自己的人設。
16、 先變成更喜歡的自己,然後遇到一個不需要取悅的人。
17、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真正能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18、作為作家,我們在大多數的時間里,都是孤獨的,都要思考,都要想辦法理解自己,懂得自己。
19、當你活成來自己的模樣,就算這個世界都不喜歡你,至少,你會喜歡自己最好的樣子。
20、我發現:所有在三十歲改變過自己的人,都克服過自己曾經的毛病。
21、注意力大於時間,時間大於金錢。因為當一個人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時,事情做好,錢自然就來了;但如果一個人只盯著錢看,那錢往往就到處跑來了。
22、第一,年輕時一定要重視存錢的重要性;第二首盯掘,當你有存款時,要學會用錢生錢,用利息養活自己。
23、執念和堅持是不一樣的。堅持是當你知道這件事還有可能時,你的意志告訴你,再走走;執念是你的內心明明告訴你這件事無望,你還要繼續向前,直到撞到南牆。
24、三十歲一無所有的人最大的問題,只有三個字:不學習。
25、 紋身、買醉、蹦迪,這些看起來很酷的事情其實一點也不難,難的是,你堅持健身、每天讀書、持續背單詞,而且堅持一年。一年後,你能成為一個真正很酷的人,因為你做了件難事。
26、這世界上的許多美好,都源於堅持。
27、孤獨並不會讓人變得更好,孤獨會讓人得病,孤獨中的修煉才會讓人變得更好。
28、泰戈爾曾經寫過:「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
29、叔本華寫過一本書,叫《人生的智慧》,書里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不熱愛獨處的人,也就是不熱愛自由的人。」
30、如果一個人不讀書,決定他價值觀的,就是他身邊的親朋好友。倘若他的圈子還很糟糕,那麼這個人必然好不到哪兒去。
31、你讀什麼樣的書,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32、別怕讀完書就忘掉,那些忘掉後還留下來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33、挫折會讓你痛苦,但也會讓你更強大。
34、《幸福的方法》里講,一個懂得幸福的人,是一個既會為未來努力,又懂得享受當下的人。
35、人生啊,就是不停地說再見,和過去說再見,和現在說再見,和別人說再見。
36、《小王子》裡面說:「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個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星星。」
37、 我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無意義地循環則早下去。
38、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39、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40、這些年我一直覺得,人們陷入正義的盲區時,就是創作施展才華的時候。
41、天使不登台,魔鬼不退場。
42、著手眼下,或許你才能看到整個世界,如果你只盯著整個世界,那麼到頭來什麼也看不見。
43、個體永遠永遠不會固化,你可以通過努力,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44、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應該取決於自己是否有知識,是否讀過書。
45、好學的人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知道,而無知的人總覺得別人什麼都不知道。
46、人的墮落,是從身材失控開始的。
47、人啊,就是因為知道自己什麼也不知道,才會讓自己走到更遠的地方。
48、 絕對平衡的生活並不是不變的生活,就像人在鋼絲上行走,你只有不停地搖擺,才能安穩前行。
49、如果一個人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能把一件事做成功,那麼他就應該先做,而不是先想,然後在做的過程中,再去調整自己的方向。
50、生活是你必須先做點什麼,然後一邊做,一邊思考,一邊調整,再一邊做。
51、平靜的湖面下,往往都是暗流涌動,但只有多股暗流才能相互制衡,最終產生平靜的湖面。
52、任何事情,先去做,然後再在路上去尋找平衡。
53、生活其實沒有什麼平衡法則,但所有的法則都在動態的生活里。
54、如果你害怕今天,怎麼可能過得好明天?
55、我只有在摔斷腿以後,才能真正地站起來。
56、所有的高手,都是反本能的。斯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贖》里寫道:「真正讓我們不自由的,並不是監獄的圍牆,而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和習慣。」
57、一個不學習的長輩,他所有的教誨,都顯得油膩。
58、真正幸福的人應該是這樣:有人愛,有事做,有所期待。
59、倘若今天是你人生中的最後一天,你還有什麼夢想沒有實現,還有什麼事情後悔沒有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一直在等?
60、打敗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趕緊去做那些讓你覺得焦慮的事情。
61、寫作從來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是為了安頓無處安放的自己。
62、工作也從來不僅僅是為了生存和苟且,還有遠方和熱血。
63、三十歲只是個開始,這新的十年,我想,我們都會活得更精彩。
摘自——《三十歲,一切剛剛開始》
⑼ 小海霞蔡明,大海霞吳海燕:只要不認命,30+還是女演員黃金期
當那些臉上未見一條細紋的女演員們,或含淚或激憤地說著30+女演員遭遇的困境時,蔡明從12歲出演電影《海霞》算起,已經當了47年的女演員。
《海霞》講述的是女民兵海霞的成長歷程,所以角色有少年和成年之分,小海霞是蔡明,大海霞則是曾經的 "上影一枝花" 吳海燕。
比起仍在原地焦慮困惑的後輩們,兩位因《海燕》而成名的女演員,在30歲之後都勇敢地打破桎梏,書寫了更精彩的人生。
1972年,謝鐵驪導演在做下一部影片拍攝的准備工作時,回家見女兒在讀一本小說,他拿起來看,是 黎汝清的《海島女民兵》 。
這是個沒有人拍過的好題材,謝導在心裡這樣想。於是,他很快著手改編,等劇本和劇組籌建完成後,選角工作開始了。
最初,因為選好的女主角因事辭演, 謝晉向謝鐵驪推薦了吳海霞。 刀馬旦出身的吳海燕那時在福建省京劇院已經是個有名氣的角兒,並未想到自己將來會成為電影明星。
見面之後謝導對她很滿意,還驚喜地發現吳海燕的父親是自己的戰友,於是大家都認為海霞這個角色一定是吳海燕的囊中之物了。
沒成想, 謝鐵驪被分派到另一影片擔任導演 ,這部改名為《海霞》的電影幾經輾轉交給了錢江、陳懷皚等導演。
錢江導演前去福建勘景,順路也去福建省京劇院看吳海燕唱了出《龍江頌》,回來便決定由吳海燕出演大海霞。
兜兜轉轉這個角色又回到她手裡,吳海燕總還是幸運地開啟了演藝之路。選角之初北影廠派出幾位有豐富畝掘表演經驗的演員去招募新人。
謝芳在菜市口小學找到了一個 "眼睛會說話" 的小姑娘,並把這個叫蔡明的小姑娘帶去見謝導。
謝鐵驪在和三個被帶來的孩子聊天後,選擇了蔡明,他發現這個小姑娘臉上的表情很生動,有表演天賦,也氣質淳樸比較符合小海霞的形象。
做演員總是該有幾分運氣。 吳海燕和蔡明就很幸運地遇到了《海霞》, 1975年這部電影與觀眾見面後吳海燕一舉成名,而表演的種子也在四年級的蔡明心中開始萌發。
如今很多女演員轉型當導演,都會被氏耐氏冠以一個才女的美稱,但實際能擔得起的少之又少,不過,吳海燕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的才女。
唱戲、演戲、導演、編劇樣樣她都拿得出手,若真想轉型的女演員,得抓緊練練真功夫。
吳海燕《海霞》 成名後又回到京劇院唱了三年戲, 直到78年,她被調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才再回到銀幕上。
從21歲主演《海霞》到36歲息影,吳海燕在大部分影片中都擔任女主角,而且,這些作品多是以女性的成長經歷作為故事主要脈絡的女性題材電影。
演員不能當一個空殼 ,徒有皮囊是無法將角色完成好的。
從小學戲鍛煉了吳海霞的意志,使她不怕吃苦也耐得住角色創作的寂寞;文藝氛圍濃郁的家庭環境養成她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這給予了她較好的領悟能力和共情力。
因為腳步扎得穩,好的女性角色和女性題材電影 都會先想到請吳海燕出演 。在所謂的女演員黃金年齡里,吳海燕幸運著也努力著。
總說男演員的黃金年齡是30歲才開始,可女演員30歲後不僅大多都保養得當,看上去依然可以演年輕女郎。
而且她們已經在生活中或許成為了是妻子、成為了母親,對痛、對幸福、對婚姻與愛情都更有深刻的體悟,於表演創作者而言,這不就是最黃金的年歲。
30歲後,和如今的女演員面臨的難題一樣,來找吳海燕的很多角色依舊是24、5的年輕女郎。 吳海燕並沒有被桎梏在此 ,她在這些劇本里,開始尋找生活經歷更豐富、年齡跨度更大的角色。
32歲她接拍的《加州來客》和33歲出演的《同齡女友》都是青春少女逐漸走向成熟的角色,開始有了婚姻生活,開始事業和感情有所波折。
36歲後, 吳海燕退居幕後擔任製片、編劇和導演。 很多女演員說35歲後就只有外婆和主角母親這些發揮空間不大的角色找來。
但吳海燕因為轉型反而更有機會去創作有深度的角色,比如她《海棠依舊》里她飾演了宋慶齡女士。
在所謂女演員的黃金期里,吳海燕沒有辜負那些好的機會, 當她成為了30+女演員, 依然憑著對表演的追求,再迎來了後黃金期。
有句段子叫 "女演員的歸宿都是蔡明" ,這是個並不善意的玩笑,倘若真正地了解了蔡明,大概會把這句話改個說法:女演員如果能夠成為蔡明,那是個多好的歸宿。
蔡明在距離自己30歲還有八個月的時殲散候, 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從此,除夕之夜的電視機里有蔡明,成了多少代觀眾和蔡明自己的習慣。
從小海霞到如今大眾熟知的小品女王,並不是一夕之間速成的。意想不到的是,蔡明走上戲劇表演的道路之前,出演的大部分都是悲情角色和悲劇故事。
她那時立志要將悲劇演到底, 但命運另有安排 ,那幾年的蔡明一直都輾轉在各種悲情女配的角色上。
蔡明25歲結婚生子後,被朱時茂領進了喜劇的大門,朱時茂覺得她有流水般源源不斷的喜劇天賦,勸她去做小品。
蔡明那時並未有這樣強烈的感知,只是覺得自己既然始終難演到悲劇女主角,不如換條路試試。
如果一個演員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題材上, 花費了近十年的青春 ,大概就認命放棄了,但對於蔡明而言,哪怕是30歲才找到了適合的路,那黃金期也才剛剛開始。
春晚讓這個悲情女配成為了喜劇女王,蔡明在小品舞台上演得如火如荼,倒也沒有放棄影視,只是她不再演悲劇了,她成了家喻戶曉的"閑人馬大姐",播出的那一年蔡明39歲。
喜劇女演員有個走捷徑的表演方式——扮丑,但蔡明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她覺得想要走得長遠,必須要"好好地、認認真真地塑造每一個角色"。
而 蔡明的眾多經典角色, 比如馬大姐,比如穿紗裙的機器人,她們都沒裝瘋賣傻和扮丑,卻也憑著蔡明精湛的演技獲得了觀眾的笑聲和掌聲。
如今蔡明到了被大家叫作"開心奶奶"的年齡,她已經不再只是電視機前觀眾都熟知的女演員,網路時代下成長的年輕觀眾對她也很熟悉。
不過,他們更感興趣的,是變成了虛擬偶像主播 "蔡蔡子Nanako"的蔡明 。
一個十二歲開始演戲,30歲進入黃金期,從電影、電視到網路新媒體,深受每一代觀眾歡迎的59歲女演員,難道不是女演員們所嚮往的嗎?
藝術生命的長短從不是以年齡的數字來定義,而是靠對藝術的追求和態度來證明。看看吳海燕和蔡明,以及那些還在認真演戲的前輩,女演員們,認真磨練演技吧,別光顧著沮喪了。
文/趙賀瀾
⑽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三十而立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大戲院隆重開幕,近百名明星出席了本屆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香港電影金像獎也迎來了自己的「而立之年」。依舊處在困難時期的香港電影在總結這過去一年香港電影的得失,也對過去一年對於香港電影做出了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進行了肯定。
大會開場即充滿懷舊氣氛,以關淑怡翻唱梅艷芳經典代表作《似水流年》拉開序幕,大熒幕開始回顧歷年獲獎片段剪輯。對於一個人而言,三十歲可能意味著剛剛步入人生中的黃金時期,可是對於仍處於困境中的香港電影而言,這一個「三十歲」卻多了許多的蒼老的意味在內。表現在近幾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就是越來越多、越來越濃的懷舊色彩。如果說去年的一部極受歡迎《歲月神偷》已經將港人的這種心態體現無疑的話,那在頒獎典禮上無處不在的對於港片黃金時期的懷念更是讓人唏噓不已。本屆金像獎頒獎禮正式開始的第一個環節是關淑怡、謝安琪等等獻唱多首經典歌曲,配合著大銀幕播放曾獲金像獎的經典老片如《籠民》、《無間道》、《野獸刑警》、《秋天的童話》等的片段,很快讓人陷入到對於過去那個港片黃金時代懷念的氛圍中去。在頒獎典禮過程中,插播了大量曾經獲獎者致辭的難忘一刻,有張曼玉、黃秋生、蕭芳芳、曾志偉、惠英紅等,更有已逝的梅艷芳大笑的鏡頭出現,更讓人徒增傷感,倍感懷念。在這樣一個乍暖還寒的季節里,微冷的雨夜更像是真實的在體現著香港電影環境和現狀:每年不足五十部的產量,本土票房的持續低迷,以及在「北上」合拍路中所經歷的種種阻撓與妥協……都讓人對於香港電影的現狀擔心。幾年前爾冬升導演的一句「幾年之後不復見純正港片」的話語音猶在耳,也使人痛心不已。雖然有著這一眾電影人在為著香港電影的發展在努力前行,卻依舊難以看到一個相對明朗的結局和前景。在這種形勢下,「懷舊」無疑成了一個港人尋找心靈寄託的平衡點。
除了在頒獎過程中的這些對於過去黃金時期影片和影人的懷念之外,這種濃濃的懷舊色彩也明顯的影響到了獎項的頒發。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老一輩電影人的肯定更多的帶有濃厚的致敬和肯定的意味在內。除了陳自強的「專業精神獎」和黎筱娉的「終身成就獎」本身就是由老資歷影人獲得,無可厚非之外,本屆頒獎禮上的四個主要的演技類獎項和最佳導演獎項的獲得者身上,除了謝霆鋒具備中生代特點之外,其它獎項都被老一代電影人獲得。其中邵音音獲得最佳女配角,泰迪羅賓獲得最佳男配角體現的最為明顯。一個是年逾六旬、見證了邵氏王國盛衰的女演員,一個是見證了整個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著名電影人,與其說是對於這兩位老演員的肯定,不如說是是對於他們在過去幾十年對於香港電影事業所作出貢獻的肯定,更是對於他們以幾十歲的高齡仍然在奮力支持香港電影事業的肯定。
最佳導演獎項中,徐老怪身處在一眾中生代導演的包圍之中,最終仍笑到最後。坦白說,《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絕非徐老怪最好的作品,但是徐克多年來對於電影事業的堅持和不懈努力確實值得尊敬。正如之前提名名單公布後陳國富所言:「我印象中徐克獲得的獎項與他的成績比起來,不算多。《狄仁傑》是他第50部作品了,但因為他一直拍類型片,所以獲得的肯定不算多。」這種對於徐克獎項「不算多」的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暗示了頒獎的結局,也更體現了金像獎對於這些對於香港電影有著突出貢獻的電影人的肯定和敬意。相比之下,劉嘉玲的「影後」的獲得就更具有明顯的「安慰」性質。這位曾經獲得過五次最佳女演員提名的演員每一次都空手而歸,這一次終於在自己的第六次提名中終於得償所願。不過,稍顯尷尬的是,她在獲得提名的影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角色備受質疑,因為影片中的戲份和角色都不足以讓她入選,遠不如李冰冰在劇中的角色吃重和搶眼。但李冰冰最終竟然連個提名也未能拿到,讓人不解。按照文雋的說法,也只是「可以理解」而已。聯繫到近幾年如劉青雲和任達華等入行已久的資深演員紛紛獲獎的事實,讓人對於金像獎的這種「論資排輩」的潛規則不得不產生懷疑。不過,這恰恰也凸顯了香港電影後繼乏力的尷尬。
看得出來,香港電影人在自身的困境中,既不想放棄對於電影品質的追求,也更不願被市場所淘汰,這種矛盾的心態之下,一方面造成了一部分影片兩者難以兼顧而被金像獎遺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影片要兼顧兩者卻最終兩頭盡失。但是,香港電影人對於電影事業的探索和追求卻永不停止,雖然影片的品質難言完美,但是這種對於香港電影的堅守和不斷尋求出路和生存空間的努力還是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