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影藝創造者香港電影專業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影藝創造者香港電影專業

發布時間: 2023-05-13 06:17:59

⑴ 急急急急急急!!! 需要香港藝術電影的歷史背景,發展以及一切資料,包括著名導演什麼的,謝謝!好的話

[2]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盧米埃爾兄弟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萌芽時代
[2]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莊子試妻》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莊子試妻》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電影女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崢嶸時代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 1926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 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成熟時代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嘉禾公司創始人:鄒文懷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 邵逸夫、方逸華夫婦
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黃金時代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 李小龍
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 許冠傑
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馬哥深入人心
,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成龍洪金寶
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如今歲月(危機時代)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90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9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同年,周星馳以《賭聖》崛起,整個90年代前期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雖然94年周潤發以賭神2佔領冠軍)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周星馳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有人認為他的「無厘頭」文化和"XX"後港人逃避現實的心態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80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好萊塢,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80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⑵ 王菲個人資料

王菲(Faye Wong),1969年8月8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女歌手、影視演員。
1987年底,王菲由北京到香港定居,經朋友介紹拜戴思聰為師學習唱歌。1989年,她以《仍是舊句子》在香港出道。1991年初,她惜別歌壇,遠赴美國修讀音樂。1992年,王菲重返樂壇,英文名由Shirley改作Faye並推出大碟《Coming Home》,其中《容易受傷的女人》在香港樂壇走紅。1994年,首次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星獎。[1] 1998年,在春晚上演唱歌曲《相約1998》。2002年與Sony Music簽約。2003-2005年,舉辦菲比尋常演唱會。2005年5月,王菲的經理人陳家瑛表示:王菲已開始「無限期休息」[2] 。
王菲是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華語歌手,代表作《天空》《紅豆》《我願意》等。2005年與演員李亞鵬結婚生子後一度隱退,2010年局高,她重返舞台復出。2013年9月13日,王菲與李亞鵬離婚。[3-4] 2014年9月,謝霆鋒王菲復合消息被證實。[5]
孩子:李嫣. 前夫:李亞鵬. 舊愛:竇唯
1975年9月1日,王菲就讀於北京地壇小學,1980年北京市東直門中學,雖然擁有音樂天賦,但曾是煤礦文工團女高音的母親夏桂影一開始卻並不同意王菲走上音樂路,母親不許她加任何錶演,但這並不妨礙自己喜歡唱歌。
王菲喜歡小學里形式多樣的文藝和悶臘悔體育活動,被選為班上的文藝委員,每逢節假日,她便在老師的領導下,引領著一幫同學排節目。[7]
王菲藝術生涯第一站是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兒藝術團,1983年在央視的六一晚會上登台獨唱《大海啊故鄉》《小百靈之歌》等歌曲。1984年,王菲升入東直門中學,高中二年級,王菲就出版了她的第一張專輯《風從那裡來》。盡管是翻唱及模仿鄧麗君的作品,但是受到了很多的好評,以至於後來很快又有了《迷人小姐》和《鄧麗君故鄉情》等後續作品。[8]
1987年,18歲的王菲放棄廈門大學生物系的錄取跟隨父親移居香港,並拜
年輕時的王菲
師香港「音樂教父」戴思聰學習聲樂。他讓王菲參加了當時由唱片公司舉辦的唱歌比賽,並讓失利的王菲懂得僅會唱歌還不行。不久後,王菲簽約「新藝寶」,但發了三張唱片也沒能大紅,這對歌手和經紀公司來說都是個打擊。於是,戴思聰給王菲螞正支招,重新為她包裝定位,王菲終於在第四張唱片中成功翻身。[9]
1989年,王菲走進了位於金佰利道的錄音室,也是這個時候,王菲結識了香港音樂監制梁榮駿,並改叫藝名「王靖雯」。在經歷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熏陶及搖滾營養後,王菲的出現,彌補了香港流行樂壇普遍的文化底蘊不足。香港給了王菲開拓的視野,充足的成長空間,而王菲給了香港人一種思想和文化層面的反差。她的歌聲中並不只是靡靡曖昧的吟唱,而是西洋流行音樂與港式文化的結合,還有北方文化那種喜歡探尋音樂意義的追索。在香港人眼裡,這個叫「王靖雯」的女歌手,雖然聲音很棒,但是打扮老土,脾性上與本港人士格格不入,按照流行的淑女風潮來看,王菲就是歌紅人不紅的代表。[9]
1989年,王靖雯以一首《仍是舊句子》在《亞太金錚流行曲創作大賽》決賽中獲銅獎[10] 。並於10月推出首張個人大碟《王靖雯》,銷量突破3萬,獲金唱片。[11]
1990年發行第二個人大碟《EVERTHING》[12] ,以及8月份發行的《YOU ARE THE ONLYONE》[13] ,並獲得得「叱吒樂壇流行榜女歌手銅獎」。
1991年,由於唱片公司出現問題,王菲赴美學習。1992年,在恩師戴思聰斡旋下,王菲從美國回到新藝寶,開始了演藝生涯。[14]
王菲《執迷不悔》
1992年7月王菲推出第四張專輯《Coming Home》,專輯推出銷量沖破三白金。其中歌曲《容易受傷的女人》受到歡迎,不僅在香港各大排行榜名列冠軍,還在年終頒獎禮上獲得了多個獎項。[16]
1993年2月5日,以王靖雯名發行粵語專輯《執迷不悔》,專輯曲風有靈魂樂式的演唱色彩,造型前衛,濃重的妝容,主打歌《執迷不悔》是她首次嘗試歌詞創作,而執迷不悔更是她個性的真實寫照,並讓王菲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十大勁歌金曲。[17]
1993年,王菲回港,並發表了《十萬個為什麼?》,雖然封面署名還是「王靖雯」,但她已經越來越多地以「王菲」本名面對媒體,也會以本名出現在詞曲作者中。[18]
1994年4月,發行首張國語大碟《迷》,第二周登上台灣金曲龍虎榜國語銷量榜冠軍,並在前十名停留14周。主打歌《我願意》被眾多歌手翻唱,是被翻唱成最多外國語言的中文歌曲。台灣累計銷量突破80萬,上半年以45萬的銷量成為女歌手銷量冠軍,亞洲累計銷量突破200萬張。[19]
1994年6月,推出粵語專輯《胡思亂想》。王菲將英倫元素融入之中,開創了香港英倫音樂主體風格的新紀元,大碟以不全的漢字為封面。王菲在改編歌曲《夢中人》中大量使用咽音技巧,並成為後來其標志性唱腔。專輯獲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3周冠軍,並在前十名停留7周,在港銷量累計破三白金15萬張。[20]
王菲《天空》
1994年11月,發行第二張國語大碟《天空》,唱片推出第二周便登上台灣金曲龍虎榜國語銷量榜冠軍。在主打歌《天空》中王菲展現了空靈通透的聲線,該專輯也成為眾多專業發燒人士試音首選。《棋子》是香港電台冠軍歌曲,清唱開頭的《矜持》和拖音吟唱的《天使》,亦清新脫俗。《天空》在台灣金曲龍虎榜銷售榜前10名停留23周,台灣年度銷量近80萬張,台灣累計銷售點數78660點,台灣累計銷量沖破100萬,全亞洲累計銷量突破350萬張。[22]
1994年12月,發行粵語大碟《討好自己》整體凸顯英倫風格,王菲在專輯中全面展現她特立獨行,無拘無束的個性,並首次嘗試作曲,創作了《討好自己.》和《出路》。張亞東寫了《飄》,該專輯在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前十名停留10周。香港累計銷量突破三白金。[23]
1995年,發行翻唱專輯《菲靡靡之音》,王菲用自己的風格和全新的編曲去演繹。專輯在台灣金曲龍虎榜國語銷售榜前10名停留16周。台灣累計銷量達70萬張,香港達雙白金逾10萬張,在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前十名停留8周。新加坡逾6萬,亞洲累計銷量突破250萬,該專輯是新加坡年度女歌手銷量冠軍。[24]
1995年12月,推出粵語專輯《Di-Dar》,第二周登上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冠軍,並在前十名停留10周,在港累計銷量沖破三白金15萬張。林夕作詞9首是他首次大批量為王菲作詞。王菲創作了《Di-Dar》和《假期》。專輯風格英倫迷幻,編曲精緻、醇厚,富概念意味。《曖昧》,《迷路》,《流星》等5首歌在香港四大排行榜獲得冠軍,Di-Dar(香港四台冠軍),假期(雙周冠軍)。《Di-Dar》也成為產生冠軍單曲最多的粵語唱片。這張專輯是王菲最後一張粵語專輯,從1996年開始王菲再沒有推出粵語專輯,只是在每張國語大碟中象徵的加入一兩首粵語歌曲,此後的她更是將影響范圍輻射至香港以外的台灣,新馬,日本等地區。[25]
王菲《王菲1997》
1996年5月,發行國語大碟《浮躁》。王菲徹底拋棄商業考慮,《浮躁》是王菲最圓滿的藝術嘗試。張亞東監制全輯,專輯以王菲自由自在的狀態為主導概念,刻意淡化了歌詞的作用,歌曲吟唱則用簡單重復的音節強化標題模繪的況味,於是成就了這張完全由「意識」或「潛意識」主導的概念專輯。在這張專輯中,沒有一首抒情商業化歌曲,整體氛圍統一,但在那個年代,這張作品過於偏離了華語樂壇的傳統,導致銷量不高。但其開創性在國外卻受到褒揚,王菲也因此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封面。[27]
1996年,王菲錄制了《玩具》和《自便》兩張EP,其中收錄的歌曲是王菲於1996年在新藝寶公司錄制了10首粵語歌曲,因為王菲懷孕,結婚,導致不能進行唱片宣傳,再加之與新藝寶的合同到期,新藝寶便一張專輯的歌曲打散出版於兩張EP中,以對抗王菲之後所簽約的百代公司。[28]
1997年,王菲生下竇靖童後,正式以簽約費6000萬港幣與百代唱片簽約,王菲的要求是:不再出粵語專輯。同年,她在百代的首張國語專輯《王菲》推出。此張專輯中 ,張亞東同樣監制了三首,分別為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悶》和《懷念》。由於專輯缺少粵語歌的支撐,發行時也正逢亞洲金融危機,此唱片在香港的銷量並不盡如人意,但在台灣卻賣出50萬張以上。掌握王菲早前歌曲版權的新藝寶推岀精選集《菲賣品》與之對抗,銷量甚至超過了這張《王菲》。[29]
1998年春節,王菲與那英在春晚合唱一曲《相約1998》,讓這首歌成為1998年的大熱。1998年秋,王菲推出《唱遊》,整體風格比上一張大氣活潑很多,聲線也一掃之前的慵懶風格,大肆運用美聲、顫音、拖音、假聲、氣聲等技巧。[30]
王菲《只愛陌生人》
1998年9月,推出全新大碟《唱遊》,專輯中王菲大量運用美聲、顫音、拖音、假聲、氣聲等技巧。專輯概念定位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王菲譜曲四首歌:《感情生活》,《臉》,《小聰明》,《童》。《臉》中美聲唱法和自己的獨特聲線交錯,《紅豆》(粵語版《償還》)在華人世界走紅,adrian chan作曲的《情誡》上榜首周即成為香港四台冠軍歌曲。專輯在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前十名停留8周。蟬聯馬來西亞RIM中文唱片銷售榜7周冠軍銷量逾10萬張,是1998年馬來西亞女歌手銷量冠軍,在新加坡SPVA銷量榜前十名停留6個月,是1999年度新加坡專輯銷量冠軍。日本銷量破15萬,亞洲累計銷量超過250萬張。[32]
1999年2月,單曲《Eyes on Me》在日本發賣,並打入日本Oricon銷量榜第九位,在日勁銷35萬,成為日本外語唱片銷量冠軍,奪得「日本金唱片大獎」創造了華語歌手在日本最高排名和銷量紀錄,該碟在台灣IFPI單曲銷量榜蟬聯5周冠軍。
1999年9月,發行國語大碟《只愛陌生人》。大碟在香港IFPI銷量榜蟬聯雙周冠軍,新加坡年度銷量冠軍大碟。亞洲累計銷量超過200萬張。[33]
2000年,發行國語專輯《寓言》。這張專輯割裂為兩部分:前5首用復雜宏大的編曲和沉重的背景樂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概念;後5首中也有流行度很高的「笑忘書」。「寒武紀」厚重的風格類似電影配樂、「新房客」偏向明快的電子風格。《寓言》曾獲選為台灣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00年10大專輯,主打歌曲《笑忘書》成為2000年十大單曲。[34]
2001年,王菲推出在EMI最後一張的中文唱片《王菲》,與在百代的第一張《王菲》同名。這次,王菲開始嘗試與各地音樂人進行合作,包括新加坡的蔡健雅,台灣的伍佰和深白色,內地的三寶、金武林,以及香港的人山人海,謝霆鋒為她創作的《迷魂記》也收錄其中。這張專輯得上是王菲
王菲《唱遊》
曲風最多元化的一張。專輯發布後,銷售開出紅盤,在日本的最高成績是Oricon專輯銷量日榜第14位。10月和11月,王菲再次登錄日本,在大阪與東京武道館召開全面體演唱會。[36]
2002年,王菲與Sony Music簽下四張唱片的合約,並在2003年推出新專輯《將愛》,在這張專輯中,王菲放棄了與香港人山人海班底的嘗試,亦沒有再繼續兩岸三地+新加坡「大雜燴」道路,由她自己和張亞東擔當唱片監制。她寫了《將愛》、《不留》、《陽寶》、《四月雪》的四首曲,張亞東也貢獻了電子樂風濃厚的《夜妝》和《煙》。離上次《王菲》(1997年)翻唱Cocteau Twins時隔7年後,王菲再次翻唱歐美歌手,這次將目光投向了瑞典歌手Sophie Zelmani,原曲被改編為《乘客》及粵語版《花事了》。跟上一張專輯相同,這張專輯中依然收錄了謝霆鋒的一首創作《MV》。除了《將愛》的搖滾風格,整張唱片的編曲方向從百代時期的絢爛繽紛轉向了內斂澄凈,彷彿也預示著她已嚮往清平無心在娛樂圈戀戰。[37]
2003年底,王菲再於香港紅磡體育館連開8場《菲比尋常》演唱會,隨後的2004年至2005年在上海、西安、北京、杭州、台北、廣州等地召開巡迴同名演唱會。雖然沒有再推出新專輯,但王菲在電影方面卻開始活躍,接連出演了《天下無雙》、《大城小事》和《2046》等。而且也為《天下無雙》、《英雄》、《我愛你》和電視劇《笑傲江湖》演唱了主題曲。 [38]

舞台上的王菲 (19張)
2005年5月底,王菲的經理人陳家瑛向媒體表明:王菲已開始「無限期休息」,而張亞東也對媒體透露,她已經不打算再唱歌了。[39]

2008年至2009年間,已經宣布「無限期休息」的王菲進行了兩次登台表演。第一次為2008年5月18日晚,她參與央視為汶川大地震募捐的賑災晚會,與陳奕迅、楊乃文、阿牛一起合唱《但願人長久》。第二次是在2009年5月8日晚,王菲參加陝西法門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的大型文藝晚會綵排,現場演唱歌曲《心經》。這場大型晚會第二日正式演出時因天氣原因被迫取消。[40]
2014年9月10日,王菲與梁朝偉在香港出席佛教活動,在台上合唱《心經》。[41]

個人生活編輯
1969年王菲出生於北京,曾用名王靖雯,王菲的爸爸是煤炭工程師,他的工作崗位在煤礦。媽媽是煤礦文工團的女高音,往往是一個演出剛剛結束,行李放在家裡尚沒有打開,新的演出任務又來了,不得不又匆匆登車而去。王菲雖然出身知識分子家庭,但是童年卻並不快樂。
王菲和竇唯的感情
1996年7月,王菲和竇唯結婚。1997年1月,王菲在北京協和醫院產下竇靖童。1999年,王菲和竇唯婚變。1999年8月,竇唯與王菲正式離婚。
王菲和謝霆鋒的感情
2000年6月,梁朝偉在銅鑼灣的Stone Grill酒吧搞派對,慶祝憑《花樣年華》獲戛納影帝,謝霆鋒、王菲同時

2014雜志大片 (5張)
出席。兩人戀情公開。

2002年3月28日謝霆鋒接受電台訪問時,暗示他已與王菲分手。
2002年7月,張柏芝與謝霆鋒分手。2003年6月與王菲與謝霆鋒復合。9月王菲、謝霆鋒買戒指;11月兩人又分手了。
王菲和李亞鵬的感情
2003年王菲在上海拍戲,李亞鵬飛往上海為王菲設宴慶祝生日,當眾示愛。2004年7月王菲和李亞鵬戀情曝光。
2005年7月,結婚生子。2005年,王菲、李亞鵬在上海投資酒吧「VIPROOM」。2006年5月,王菲產下小女兒,取名李嫣。7月兩人帶女兒去美國治療兔唇,之後共同成立「嫣然基金會」,關注唇齶裂患兒。在12月26日的「嫣然慈善基金答謝會」上募集到1200萬善款。2010年,李亞鵬拍攝《將愛情進行到底》,王菲力挺老公獻唱主題曲《因為愛情》。
2013年9月13日,王菲李亞鵬在烏魯木齊離婚,發布微博對外宣布離婚。微博被轉發評論近百萬條,創造新浪微博歷史之最。
女兒
王菲與竇唯離婚後,童童一直跟著母親王菲,與李亞鵬再婚以來,竇靖童也一直跟繼父李亞鵬、妹妹李嫣一起生活。[42]
李亞鵬王菲攜女共度中秋佳節
2006年5月27日,北京協和醫院,王菲產下第二個女兒,取名李嫣。[39] 李嫣出生時是兔唇嬰兒,王菲當時為了讓女兒接受治療而跟丈夫帶嫣兒到美國做手術。[44] 八月,李亞鵬在博客上承認女兒為天生齶裂嬰兒,為了讓更多兔唇嬰兒得到幫助,王菲與李亞鵬成立「嫣然天使基金」,久休的王菲再次譜寫《愛笑的天使》,並找來林夕填詞,贈與女兒,並將其作為基金啟動晚會的主題歌。[39]
離婚後仍同行攜女兒慶中秋佳節
王菲和李亞鵬雖然已經宣布離婚,但在2013年9月19日中秋佳節當晚19時許,兩人依然一起帶著女兒李嫣來到北京某餐館,與親友舉行團圓大聚餐。李亞鵬提前預訂包間,專門為王菲點上了愛吃的菜。[43]
王菲慶李嫣8歲生日曬跳舞照成國民岳母。
2014年5月27日是王菲與李亞鵬的女兒李嫣8歲的生日,王菲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李嫣正在學跳舞的照片,並與李亞鵬一起為女兒舉行了慶生會。[46]
與謝霆鋒復合
網曝2014年9月15日打探到謝霆鋒和王菲一起坐車上畫面,更是到拍攝到兩人足不出戶在公寓內纏綿廝守的視頻:兩人一起做家務,看電視,情到濃時上演「深情之吻」的動人「戲碼」。[47]
懷孕傳聞
2014年9月21日,網友「獨孤意」在微博爆料王菲再度懷孕,謝霆鋒將再次當爸爸,因兩人已復合多時,王菲身邊的工作人員證實了王菲懷孕的事實。
此外,獨孤意還透露,王菲為保謝霆鋒骨肉,不惜花500萬請台灣的10位高僧比丘誦念《金剛經》7天,為未來的孩子燒香祈福,希圖借神佛之力護胎。[4]
就在同日,王菲身邊好友證實王菲懷孕實屬子虛烏有的假消息。而王菲剛拍完某雜志的封面,身著高跟濃妝,絲毫也無保胎跡象。[3]
對於王菲懷孕傳聞,王菲經紀人陳家瑛表示:「哈哈哈!越傳越多,他們喜歡傳什麼就傳,我不會講。」再追問王菲是否懷孕?她就大笑:「不是有BB。」[48]

⑶ 奇謀妙計五福星扮演警察

奇謀妙計五福星警察扮演者

陳欣健飾陳Sir

個人介紹

陳欣健,1945年1月25日出生於香港,原藉廣東新會。中國香港演員、編劇、導演、製片人、主持人。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金像獎副主席、香港影藝人協會名譽理事。

1975年,參與了警察片《跳灰》的劇本創作;1979年,與於仁泰共同執導了警察片《牆內牆外》,這是其首次擔任導演;1984年,創作了犯罪動作片《省港旗兵》的劇本,並由此獲得了第2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和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 1986年,因編導喜劇片《神探朱古力》而獲得了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1990年,執導了喜劇電影《新半斤八兩》;1992年,出任香港華星唱片有限公司總經理;1993年,參演了喜劇電影《逃學威龍3龍過雞年》;1995年,出任香港新城電台行政總栽;2000年,在香港舉辦了「韓國國際超級巨星演唱會」及時裝歌舞演出;2002年,出演了青春偶像電影《九個女仔一隻鬼》;2003年,參演了喜劇愛情片《戀上你的床》;2007年,監制了劇情片《回家的路》;2011年,在粵語歌唱比賽《麥王爭霸》中擔任評審;2012年,拍攝了微電影《迷瞳》,這是其首度執導微電影;2013年,出任第25屆環球比基尼小姐中國賽區總決賽的嘉賓主持;2014年,出任國奧影業公司行政總裁;2015年,出演了劇情片《三城記》。

⑷ 2017香港演藝學院有哪些專業

香港演藝學院學科專業介紹 招生情況報名表

微飯網精心為您收集的香港演藝學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學科專業介紹及最新招生報名情況,讓你輕鬆了解相關報考情況。

香港演藝學院專業學科範圍

戲曲專業

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

本課程為四年制課程,畢業生將根據其主修,獲頒授戲曲藝術學士學位課程(粵劇表演)或戲曲藝術學士學位課程(粵劇音樂)。

  • 課程注重學生專業領域訓練之餘,更提供堅穩及全面的教育,除中英文和資訊科技應用外,他們亦會修讀人文學科,以及中樂、中國戲曲、西方音樂及表演理論及現代舞台管理等。

  • 學院深信透過這種訓練模式,可裝備學生迎接未來的挑戰,滿足粵劇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發掘演出資源,推動創新和發展,並向全世界推廣粵劇藝術。

  • 演藝文憑(粵劇)課程

    本兩年全日制課程旨在為學員提供穩固的粵劇基礎訓練,為進一步的研習打學扎實基礎。

    演藝高等文憑(粵劇)課程

    本兩年全日制課程為粵劇文憑課程畢生或持有同等學歷或相關經驗者提供專科訓練。學生可從「表演」和「音樂」兩項專修選擇其一。

    戲劇專業入學申請及甄選資料

    1. 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

    1.1 評核申請一般根據申請者之中學文憑試 (HKDSE) 成績,核心科目與選修科目級別由1至5**,應用學習科達標或表現優異,或其他公開考試。粵劇學院採納演藝學院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之最低入學要求,即:

    表1 基本要求

    科目

    香港中學文憑(HKDSE) 級別

    中文 3

    英文 3

    數學 2

    通識教育 2

    (最好為)選修科目或 2

    應用學習科 表現優異

    1.2 粵劇主修將考慮考生在選秀科目的訓練及過往經驗、表演藝術的過往相關經驗,個人目標的文字簡介及資料夾,選擇申請人作進一步面試遴選。

    1.3 除上述基本要求外,申請藝術學士學位課程的同學將需要展示在粵劇方面潛能與表現,需達到完成粵劇文憑第一年課程後的水平。

    1.4 沒有所需資歷的報考生可以提交與之相等的學歷證明,例如實習證明或從中國學院獲取之同等資歷。達到上述要求的報考生,預計符合一般入學要求的考生,將會被邀請參加面試。

    1.5 學士學位課程意在錄取曾接受多年良好粵劇基本訓練並符合入學要求的學生。若有志報讀者雖符合基本入學資格但粵劇訓練未足,仍可憑提供其在戲劇、舞蹈、音樂等方面的成績,而得學院考慮。其他合資格申請者包括文憑或深造文憑的本地畢業生,及本地,其他國家,或中國持有同等資歷的學生。

    2. 粵劇文憑課程入學要求

    2.1 粵劇學院採納演藝學院副學士學位課程之最低入學要求。評核申請一般根據申請者之中學文憑試 (HKDSE) 成績,核心科目與選修科目級別由1至5**,應用學習科達標或表現優異,或其他公開考試。

    表2 入學要求

    科目

    香港中學文憑(HKDSE) 級別

    中文 2

    英文 2

    通識教育 2

    (最好為)選修科目或 2

    應用學習科 達標

    2.2 沒有香港中學文憑資歷的報考生須提交與之相等的學歷證明。

    2.3 報考生須參加面試遴選。

    3. 粵劇深造文憑課程入學要求

    3.1 粵劇文憑畢業生,主修科目平均積點達到2.3或以上、全部科目的平均積點達到2.0或以上方有資格申請升讀深造文憑。

    3.2 其他報考生須達到與粵劇文憑相等的香港中學文憑學歷資格。(如表2所列)

    3.3 報考生須參加面試遴選。

    3.4 報考生須為其實際經驗提供證明。

    面試遴選

    演科遴選

    考生須顯示下列項目是否達到基本要求:

  • 基本功動作,例如踢腿、旋腰等;

  • 仿效導師示範之粵劇舞台動作或演出自選動作;

  • 仿效導師示範演唱音階或粵劇曲譜,或在伴奏或清唱下演唱自選粵曲;

  • 念出一段自選粵劇或話劇獨白及一段指定獨白;

  • 介紹自己對粵劇課程的期望以顯示投入程度。

  • 音樂科遴選

    通過初選之考生須參與顯示下列項目是否達到基本要求:

  • 報考生須在面試展現其粵劇鑼鼓或最少一種旋律器樂的演奏能力。

  • 完成初步遴選後,報考生將要求進一步展現粵劇音樂伴奏的潛力。

  • 介紹自己對粵劇課程的期望以顯示投入程度。

  • 除了演奏外,報考生亦須參加粵劇音樂理論筆試。

  • 舞蹈專業

    主修科目

    芭蕾舞

    芭蕾舞主修課程包括范圍廣泛的國際芭蕾舞訓練風格和方法,並以培訓學生的純技巧為其重點。課程要求學生必須符合芭蕾舞在香港和國際上的專業標准和技巧要求。課程主要涵蓋芭蕾舞技巧訓練課、女生腳尖課、男生技巧課,組合課、舞蹈名目課、現代舞課和身體條件訓練課。此外,為培養學生有更廣泛的思維方式,學生更會發展批判性思維技巧和就自我表現作反思。

    中國舞

    中國舞主修課程包括多樣中國傳統舞蹈文化與方法,並強調學生須達至中國舞在國際上的技巧要求和專業水準。課程主要涵蓋中國古典舞課輔以中國民間舞課、身韻課、舞蹈名目課和身體條件訓練課。此外,為培養學生有更廣泛的思維方式,學生更會發展批判性思維技巧和就自我表現作反思。課程更強調將傳統中國舞蹈視作文化遺產及將之傳承至香港、內地和海外。

    現代舞

    現代舞主修課程包括范圍廣泛的風格和方向。由於沒有對某一風格的特別偏好,課程要求學生必須符合現代舞在國際上的專業標准和技巧要求。課程主要涵蓋現代舞技巧課輔以芭蕾舞課、即興創作課、接觸即興創作課、雙人舞課、身體條件訓練課、跨學科技能、舞蹈名目課及演出實驗課。為培養學生有更廣泛的思維方式,學生更會發展批判性思維技巧和就自我表現作反思。此外,更有機會發展創作原創作品的技巧和所需知識。

    輔修課程

    輔修課程指可讓學生推展或更廣闊地涉獵其主修課程的學科,目的為加深他們對學科的認知。

    該范疇的學科包括:

  • 編舞

  • 舞蹈表演分析及研究

  • 舞蹈科學

  • 舞蹈科技

  • 舞蹈觀點

  • 舞蹈教育

  • 學院選修課程

    學院提供一系列選修課程,輔助及擴展在輔修課程上的學習領域,並深化學習體驗,為其他以表演為本的就業選擇提供穩固基礎。

    跨院選修課程

    跨院選修課程為學生在學科專修課程外,提供更廣闊的學問基礎。這些包括:

  • 語文科

  • 人文學科

  • 跨學院選修科

  • ^演藝學院的不同學院,包括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音樂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及中國戲曲學院,均提供廣泛的選修課程。

    舞蹈入學申請及報考甄選資料

    學士學位及大專課程

    面試及遴選要求

    申請者除須符合其申請入讀課程的先決條件外,學院將要求申請者參加遴選及面試,以確定其是否適合入讀本校。

    2018-2019年度本地面試

    2018年1月13、20、27日

    2018年2月10日

    有意於2018-19學年入讀舞蹈學院的申請者請於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星期五)前將申請表連同相關文件一並遞交至香港演藝學院。

    本地甄選時間表

    2018-19年度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海外招生

    台北

    2018年1月13日,星期六

    時間: 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請於上午9時到達登記及熱身)
    地點: 台北市雙園國中 (綜合大樓1樓舞蹈教室)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興義街2號
    申請費: TWD 1200
    代理人:賴玥蓉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請與代理人聯絡報名)

    新加坡

    2018年1月14日,星期日

    時間:正午12時至下午4時(請於上午11時正到達登記及熱身)
    地址:Bugis +. 201 Victoria Street, #07-02/03, Singapore 188067
    申請費: SGD 55
    代理人: Charles Lee 及李文偉

    馬來西亞

    2018年1月

    時間: 稍後公布正午12時至下午4時(請於上午11時正到達登記及熱身)
    地址:稍後公布Singapore Dance Theatre Ltd, 201 Victoria Street, Bugis+ Mall,#07-02/03, Singapore 188067
    申請費: MYR 170
    * 申請者如有興趣報讀舞蹈藝術碩士課程,可於當天4時開始登記面試。

    申請表格: 請下載及帶同已填妥的申請表格參加面試:
    https://www.hkapa.e/sch/studying-apa/prospective-students/download/

    非本地申請者

    在特殊情況下,非本地申請者如未能親臨本學院參加面試,可能獲邀使用數碼視訊影碟作為初試,但必須是新近的表演錄影,表演時間為二十分鍾。申請者須附上文件證明表演者為申請者本人。表演作品包括技巧課及自選獨舞(自選獨舞之內容必須是其所欲主修的舞蹈形式)。

    舞蹈藝術碩士課程

    候選的申請者會獲邀參加二月至五月所舉行之入學面試及英文及/或中文能力測試。

    音樂專業

    音樂學院為具有音樂天份的學生提供全面的演藝訓練,培養他們成為職業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或音樂教師。 近年香港的表演藝術擴展步伐不斷,進展快速,所需要的人材亦不斷增加。音樂學院為同學們預備了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成為專業音樂工作者。

    學院提供的學科中、西並重,學生可選擇不同的中、西樂器、作曲或聲樂作為主修學科。

    主修科

    西樂

    中樂

  • 小提琴

  • 中提琴

  • 大提琴

  • 低音大提琴

  • 古典結他

  • 豎琴

  • 長笛

  • 雙簧管

  • 單簧管

  • 巴松管

  • 薩克管

  • 圓號

  • 小號

  • 長號

  • 低音長號

  • 中音號

  • 低音號

  • 定音鼓及管弦樂團敲擊

  • 鋼琴

  • 管風琴

  • 聲樂

  • 作曲

  • 高胡

  • 板胡

  • 二胡

  • 中胡 *

  • 革胡 *

  • 低音革胡 *

  • 楊琴

  • 柳琴

  • 琵琶

  • 三弦 *

  • 古箏

  • 古琴

  • 笛子

  • 洞簫 **

  • 嗩吶

  • 管子 *

  • 中樂敲擊

  • 中樂指揮 **

  • * 只提供予學士學位及大專課程修讀
    ** 只提供予碩士課程修讀

  • 音樂專業入學申請及報考甄選資料

    面試及甄選要求

    請下載PDF文件

    模擬入學試試題

    樂理
    聽音

    初步甄選結果

    請下載PDF文件

    最後甄選及筆試時間表

    請下載PDF文件

    戲劇專業

    戲劇,是人類表達力的核心部份,主宰著人類的溝通方式和身份。戲劇學院深信其在東南亞獨特的地位,能為這藝術形式注入洞見,發展和培養不凡的創意和一流的藝術家,為香港、中國大陸和以外地區的文化環境帶來新氣象。戲劇學院藉著培訓演員、導演、編劇和戲劇導師,致力推動、發展和培養戲劇、表演、藝術的價值和重要性。學生畢業後從事相關的戲劇工作,亦為社會和戲劇專業帶來實在的改變。

    學生從正規課堂學習到專業技巧,其後通過演出磨練、探究和發展這些技巧。學生表演以校內工作坊形式和公開演出形式呈現,表演的劇場適合古典和當代劇場作品。學生會接觸和學習西方和亞洲的傳統劇場文本和技巧。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製作主要以廣東話演出,部份製作亦有機會以普通話演出。

    學院的學士學位課程藉教授與劇場相關的學科和其他不同學科,致力培育學生對表演藝術發展深厚的認識,鼓勵他們主動尋求文化知識,觀賞本地和國際演出,加強涉獵和參與更廣闊多樣的藝術活動。戲劇學院期望畢業生在戲劇藝術的領域,不但是專業的戲劇工作者,同時亦是有知識和遠見的倡導者。

    學院一直是香港戲劇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滿足本地觀眾、劇場和相關創意行業的需要。學院同時面向國際,以全球視野鼓動全球劇場發展。

    戲劇藝術碩士
    四年制藝術學士(榮譽) 學位(戲劇)

    戲劇專業入學申請及報考甄選資料

    第三次遴選入選名單

    面試

    面試及遴選要求

    申請者必須具有表演潛質,對戲劇有濃厚興趣,能說流利廣東話及閱讀中文。若符合一般入學條件,將可參加多次甄別試及面試,讓學院作深入評選,決定申請者是否適合修讀戲劇課程。

    鑒於申請者眾,對於落選考生,學院恕難提供個別評選報告或另函解釋。各考生所交來之個人資料及習作等,學院概不會退還。

    初步甄選

    學院將以申請人之校內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參與演藝製作的經驗、推薦書及個人志向作為甄選依據。通過初步甄選的申請人將獲邀參加一次或多次遴選。

    首次甄選

  • 小組熱身練習及劇場游戲

  • 演說一段自己准備的獨白

  • 演唱一首自己准備的歌曲,不能有伴奏及伴唱音樂

  • 即場寫作一篇評論性文章(只限主修導演系的考生)

  • 第二次甄選

  • 演說一段由校方提供的定稿獨白

  • 一分鍾的專長表演,如舞蹈、武術、歌唱等

  • 小組即興形體創作練習

  • 即場寫作一篇想像性文章(只限主修導演系的考生)

  • 最後面試

  • 演說一段由校方提供的定稿獨白

  • 討論考生對戲劇課程的期望等問題

  • 非本地申請者

    非本地申請者如未能親臨本學院參加第一次面試,可寄交數碼視訊影碟以作為首次遴選之用,並聲明此為其本人之表演,數碼視訊影碟的內容必須符合上述首次遴選之規定。

    被選取者將會獲得學院通知來港作第二次遴選(來港之費用及申請簽證手續事宜等由申請者自行負責)。如申請者不能來港作第二次遴選,其申請資格將會被取消。

    電影電視專業

    主修學系

    課程的首兩年,同學們需修讀范圍廣泛的專修課程。課程的首年,同學需修讀所有六科專修課程;第二年收窄范圍,選修其中三科;第三年,經篩選後修讀其中二科;到最後一年,則集中為一科主修。

    可選擇專修的科目包括:

    製作管理

    (以創意策劃、全面洞察、及優良組織來建立質素)

    本院著重在影視界內富創意組織及管理才能的重要性。因此,專修監制及製作管理之收生人數將與導演系一樣。我們志在培養具創意的監制及高效率的製作經理與製作助理。

    在各項拍攝計劃中,同學將交替擔任監制及製作經理之角色。身為監制,同學將參與選擇劇本,發展創作意念,及處理後勤財政問題。本院旨在培養富創意並能在製作上實踐意念的製作夥伴,為影視隊伍提供組織及財政管理上的協助。

    編劇

    (創作及講故事的技巧)

    本院的編劇課程為全港最全面及深入之課程,更為全球獨有之課程。

    通過解構短片與劇情電影,同學能學會以專業編劇的方式構思、發展並完成劇本。同學會從構思故事開始,將故事以地點、角色、事件、時間互動表達,再逐步掌握不同編劇技巧,如人物、劇情設計、分場、事結構、改編及不同電影語言的文類。課程將集中發展同學的寫作及文學技巧,以平衡理論及分析能力。在最後一年,同學應能獨立創作完整的劇本,作為畢業作品,並以業界水平評核。

    導演

    (創作的主導-為自己及他人建立方向)

    導演系希望幫助同學學習劇情片(電影電視)與紀錄片之不同類型的導演手法。我們希望培訓出不單是具備一兩個個人意念的故事導演,或只是能實踐客戶委託的技術管理人員;我們相信導演是電影策劃者,亦是意念的創始人。我們鼓勵同學發展個人項目,給予他們機會在受委託的情況下工作,或採納主修編劇同學的劇本,實踐創意,不但為個人表達,更為他人的問題解決疑難。

    我們希望教導同學如何在集體創作中與監制、技術人員和演員合作,同時學習在財政預算及時間限制下的運作。我們希望同學能認識到財政/營運上的限制,不但不會窒礙進度,更能激發創意。我們鼓勵在設限下營運項目,而出來的成品能媲美資金與時間充足的成功作品。

    攝影/燈光

    (視覺的創造-以光影來繪畫)

    同學將學習有關燈光,電影攝影,及不同的錄像技術(菲林/膠卷或數碼錄影),亦會在電視錄影廠拍攝故事和紀錄片。在基本技巧的基礎上,同學將發展個人創作風格,協助導演演繹作品的劇情。

    同時,同學將學習有效率地工作而不失視覺的調控,學會在壓力下協調財政預算、時間限制、有限的光線及資源亦將會是同學在創作技術訓練上重要的一環。

    剪接

    (創意的剪輯-化零為整)

    本院旨在發展同學的技術及創作才能至最高標准。為達此目標,我們一方面投資在先進數碼科技,剪接系亦採用傳統富教育性和創作潛能的錄像/電影模擬系統。

    同學利用學院不同平台的技術,去學習故事及紀錄片的剪接技巧,並與音響系同學緊密合作,參予外景拍攝或 在錄影廠擔任導播。高級剪接的概念將會融入創意蒙太奇的觀念,以及學習應用先進科技。同學將提供意見給導演及監制,以協助整體創作。

    音響

    (立體音響的創造與雕塑)

    音響系同學將學習錄音及音響設計(後期製作音軌插入與混音)各方面的技術,以及故事、紀錄片和錄影廠製作的音響應用。在攝制組里,音響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創作工具,而不是最後附加的一環。我們鼓勵同學學會進行具質素現場錄音,同時強調音響剪接師及影像剪接師的合作,並用電腦技術令兩者的關系更為密切。

    音響系將會鼓勵同學注意音樂及其他環境聲音的情感和氣氛效果,同時學習提高傳統音響的戲劇性,及聲響效果(後期加入特殊聲效)的技巧。同學亦在電影或錄像製作的音響運用及強化立體聲音方面,為導演提供輔助及建議。

    輔修課程

    輔修課程志在擴闊視野,將同學的必修課置入更大的宏觀環境中,令他們更深入了解並認識學科內外的知識,並將學科放於更大的社會文化、藝術、學科、歷史環境中。輔修課程可以是以實踐為本的,理論及實踐並重的;或是純理論性的。不管是黑板上或銀幕上,都成為學習地方。

    為了在4年制大學課程中更好平衡必修及輔修課程,本院增聘教師,專責開發並教授影視理論及歷史課程。通過聚焦輔修課程,我們承諾為課程帶來更優秀的設計及教學:默片;電影世界;香港華語電影;中國及台灣華語電影;電影理論;專業實習及電影製作分析一至四,展示本院為整合理論與實踐,擴闊課程內容的決心。

    入學面試及參考遴選要求

    申請者須符合香港演藝學院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的基本入學資格,或於電影電視行業具相等的經驗或資歷。已具備專業經驗(包括編劇、舞台製作、音樂創作等)亦可申請。

  • 申請者須填寫申請表格,以英文及中文書寫選擇入讀電影電視學院之原因,及個人職業的抱負及目標;及

  • 提交不多於三件個人作品如影片、攝影作品及寫作等,選擇時宜以質量為主。

  • 申請者必須對中文及廣東話有一定理解與運用能力。

    合資格的申請者將獲邀參加面試,面試成績將作為取錄學生及後補生的依據。

    舞台及製作藝術專業

    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由三個學系組成:舞台設計、科藝製作及製作管理。課程提供專業、啟發創意的研究生和本科課程,讓有天賦、有心抓緊演藝和舞台製作行業各種機遇的學生,攻讀既精選又深入的設計、技術和管理等製作課程。學院在嚴謹的學術機制下,提供十分全面的課程,令學生成功掌握當前的娛樂製作行業多元發展所需的各種技能。課程結構靈活,使學院能迅速回應現今日益多變的職場需求,這正是學院一直以來的成功之道、也是其在這區域甚至世界舞台上不斷贏取贊譽之處。學院的師資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藝術家和製作大師,加上行內知名人士擔任到訪藝術家和駐院藝術家,在世界一流的場地和設施授課及交流,相得益彰。課程涵蓋舞台設計、科藝製作及製作管理等相關范疇。無論你有意投考的是舞台及製作藝術精研職業訓練課程、藝術學士學位課程或研究生課程,歡迎你進一步探討本學院既廣泛又專業的課程。盡情投入製作藝術的創意世界,讓生命更放異彩。

    申請要求

    初步篩選

    學院將以申請人之校內及香港中學會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或香港中學文憑試成績或同等學歷、參與演藝製作的經驗、推薦書及個人志向作為甄選依據。

    申請者必須就其選擇之主修科目提交下列作品 :

  • 舞台設計系-所有主修科

  • 提交申請表時,請一並提交一式 3 份作品集,作品集必須為A4尺寸,不多於20 張紙(雙面印刷)

    個人作品集內容應能展現你對報考專科的天份和才能。例如:草圖、繪畫、工業繪圖等;服裝、道具、雕塑、模型等立體作品的相片。請勿加入參考資料。

    所有作品集均不會退還。

  • 製作管理系 - 舞台及項目管理主修科, 技術指導主修科

  • 舞台及項目管理主修科:

    曾為劇場節目、社區項目或其他演出,擔任過舞台或項目管理工作的製作檔案、排練記錄本、預算、流 程表、幻燈片、 照片或其他有關文件。

    技術指導主修科:

    美術作品、模型、工藝繪圖、演出文件或視覺圖、以往曾參與校內和校外的製作或作的照片或短片。

  • 科藝製作系 - 燈光及音響主修科

  • 美術作品、模型、工藝繪圖、演出文件或視覺圖、以往曾參與校內和校外的製作或作的照片、錄音帶或短片。

    面試

    通過初步甄選的申請人將獲邀參加一次或多次面試。學院將以面試成績、個人履歷及其習作的水平作為取錄依據。

⑸ 周國忠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是否實至名歸他在電影界有哪些美譽

周國忠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當然是實至名歸的。周國忠還曾在電影界中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剪輯獎 。

在1989年的時候,周國忠與影星周潤發先生及導演林嶺東先生合組銀獎製作有限公司,其中製作電影多部,在這些電影中,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伴我闖天涯》,《俠盜高飛》,《勇闖天下》等等。 在1992年的時候,周國忠創立聲藝錄音公司及晶藝電影字幕公司,並且後擴展為如今的聲藝後期製作有限公司,專門為香港,國內及台灣電影,電視劇集提供後期製作。在2000年的時候,周國忠獲得台灣金馬獎聘請擔任第三十七屆評審委員。如今,周國忠任聲藝後期製作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電影剪輯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董事兼司庫。

金像獎對於周國忠來講屬實是實至名歸,因為他對這份事業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給予他這樣一個榮譽。

⑹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黎民偉是廣東新會人,他曾拍攝反映孫中山在廣東的革命活動、北伐、淞滬抗戰等中國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紀錄片《勛業千秋》和《淞滬抗戰紀實》,自1913年起,他拍攝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莊子試妻》、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開辦香港第一間華資影院「新世界戲院」、創立香港第一間製片機構「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 編導 是黎民偉、 攝影 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庄》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庄》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 粵語 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這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與此同時,不少電影公司還依著傳統,拍攝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業」出品的《呆佬拜壽》(1933)、「國聯」出品的《落花飛絮》(1933,是在越南攝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間,可說是默片與有聲片共存的時期。

進入1935年,香港已沒有默片生產,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該片由關文清執導,吳楚帆、李綺年主演,電影的主題鼓吹抗日救國。當時香港政府為怕開罪日本帝國主義,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論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線》亦難逃被禁的命運,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是由於政府當時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及香港社會提倡的「反蓄婢運動」。邵醉翁執導的《廣州-婦人》、《博愛》即屬此類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包括關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間諜》等等。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一片,由林坤山、吳楚帆主演,影片以親情為主題。

1937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產量可謂驚人。

芸芸「愛國片」之中,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演出的《最後關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國一班大學生對「國難當頭」的覺醒。當時參與影片製作的全是義拍,可見電影工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團體合作的精神。

1938年,「愛國片」繼續盛行,得獎的《血濺寶山城》是其中一個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電影《廣州一婦人續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國語片《貂蟬》亦相繼出現了。隨著《貂蟬》的出現,香港進入了粵語片與國語片並存的時期,國語片的產量漸多。

同年亦有九部粵劇電影出品,《女兒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編自導之作,而馬師曾的首本戲《賊王子》亦是當時重要的粵劇電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由於戰爭期間造成的交通困難,當時大多數戲院放映的都是戰前製作的粵語片。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反動派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達至高峰。

起飛歲月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多數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六十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中硫底柱。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八十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八十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七十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末落,加上其風波影響經濟、影帶市道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艱難歲月!

綜觀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八十年代順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九十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八十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98年的《鐵達尼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八十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後,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直至近一、兩年,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人揮之不去的「九七問題」,也為香港電影業帶來負面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缺乏信心,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成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大陸政府開放市場。九七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康城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往荷里活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荷里活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一劉」(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劉德華),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成為後現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荷里活,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八十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劉德華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業電影早期的票房保證之一,在發哥和成龍離開之後,華仔對香港電影的票房貢獻作用更加明顯.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

⑺ 留學香港哪些大學的專業有與電影有關的

香港有六所比較好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其中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建校較早。申請香港的大學與申請美國大學的程序大致差不多。比如專業的話可以看看這些影視傳媒類:導演、電影製作、影視特效、數字媒體、動畫、混音藝術等。順便說一句,一般都要准備作品的哦。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成績能申請到過香港多少排名的院校?可以把你的基本情況(GPA、語言成績、專業、院校背景等)輸入到留學志願參考系統中去,系統會自動從資料庫中匹配出與你情況相似的同學案例,看看他們成功申請了哪些院校和專業,這樣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請到什麼層次的院校和專業了,對自己進行精準的定位。

⑻ 香港影視傳媒學院的專業介紹

一、影視表演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表演藝術的基本理論和技巧的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國電影史、香港電影史、影視表演概論、影視表演基礎、台詞訓練、形體訓練、影視音樂、影視運隱培表演技巧、小品表演藝術、話劇表演、鏡頭前的表演、影視美學、香港影視作品賞析、影視文學、電視短劇拍攝等。
畢業去向:電影廠、電視台、電影、電視製作機構、藝術團體、影視城藝術團體等。
二、播音與主持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和修養,掌握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的基本理論和和技巧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國電視史、香港電視史、廣播電視概論、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學、播音學概論、播音創作基礎、新聞播音、專題播音、影視劇配音、播音與主持、主持藝術、主持技巧、電視文學、綜藝節目主持、大型聯歡會主持等。
畢業去向:廣播電台、電視台、藝術團體、電影廠、影視製作機構等。
三、攝影攝像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攝影攝像技術的基本技巧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國攝影史、香港攝影史、攝影基礎知識、攝影用光、攝影構圖、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藝術攝影、電視攝像基礎、電視攝像技巧、新聞攝像、專題攝像、綜藝節目攝像、大型聯歡晚會攝像、電視劇攝像等。
畢業去向:報社、雜志社、照相館、婚紗影樓、電視台、影視製作機構、音像出版社、大型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等。
四、電視攝像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攝像技術和基本理論及技巧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攜清國電視史、香港電視史、電視概論、電視攝像基礎、電視攝像技巧、新聞攝像、綜藝節目攝像、大型聯歡晚會攝像、電視劇攝像等。
畢業去向:電視台、影視製作機構、音像出版社、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等。
五、影視美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影視美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技巧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國美術史、香港美術史、影視美術概論、素描、色彩、攝影技術、電視照明、電腦美術設計基礎、舞台美術設計、影視劇場景設計、電視演播室設計、大型綜藝聯歡會場景設計、會展場景設計、繪景與制景等。
畢業去向:電視台、影視機構、藝術團體、劇團、展覽館、廣告公司、大型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等。
六、影視廣告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影視廣告策劃和製作的基本理論和技巧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影視藝術概論、廣告傳播學、廣播電視廣告學、廣告策劃、廣告文案、多媒體影視製作、影視廣告、廣告視覺語言、影視廣告賞析等。
畢業去向:電影製片廠、電視台、影視製作機構、影劇院、電影公司、廣告公司、大型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等。
七、影視編導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電影、電視編創和導演的基本理論和技巧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國電影史、香港電影史、電視文學、編導技巧、表演藝術概論、攝影藝術、影視美術設計、化妝藝術、電視解說詞寫作分鏡頭劇本創作、導演藝術技巧、電視剪輯藝術、電視節目導播、電視節目製作、影視精品解讀、電視文藝編導、香港影視賞析等。
畢業去向:電影製片廠、電視台、影視製作機構、音像出版社、藝術團體等。
八、音樂表演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音樂基本理論和規范的演唱技能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外音樂史、香港音樂史、藝術概論、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基本和聲、合唱與指揮旁唯、音樂表演、形體和舞蹈、舞台表演技巧、歌曲寫作等。 畢業去向:部隊文工團、省市級藝術團體、歌舞團、大型企事業藝術部門等。
九、舞蹈表演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修養,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和舞蹈編創技能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中國舞蹈史、香港舞蹈史、藝術概論、音樂基礎理論、形體訓練、中國舞技術訓練、中國民間舞、現代舞、芭蕾舞技術訓練、編舞訓練、劇目排練、舞台表演技巧等。
畢業去向:部隊文工團、歌舞團、省、市級藝術團體、大型企業藝術部門等。

⑼ 香港電影學院的介紹

香港電影學院是經香港特別行政區批准成立的一所高等藝術教育學府。本學院系、科、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完善。自成立以來,以其優良的教學傳統、豐富的教學經驗、規范的教學秩序以及國際化專業運作模式,成為培養影視藝術人和影視藝術創作的重要基地。

⑽ 周國忠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他在電影界的地位怎麼樣

據搜狐娛樂報道,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宣布剪輯師,製片人周國忠獲得了專業精神獎的獎項,他曾擔任《難兄難弟》《陰陽錯》《鬼馬智多星》等多部影片的剪輯師,他也是電影《英雄本色》的製片人之一。

周國忠獲得這個獎項實至名歸,他曾在電影界中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剪輯獎的獎項,這次榮獲金像獎也讓他本人和觀眾看到了周國忠為之付出努力和奮斗後的回報,因此,他獲得這個獎項是堂堂正正,實至名歸的,他在電影事業中是非常努力和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