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為什麼說沒就沒了呢為什麼不再有新明星
簡言之,曾經輝煌的不是香港電影,而是以那一代人為代表的香港電影,都老了。
幾個關鍵詞,邵氏,香港無線TVB,周星馳,洪金寶,成龍,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張曼玉,劉嘉玲,李嘉欣,關之琳,鍾楚紅,梁家輝,張家輝等等的老去,他們經風華絕代,氣質卓絕。
而現在,隨著香港電影電視支柱的TVB的衰落,幾易其主,沒有了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的TVB,沒有造星機制的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逐漸「失血而亡」。
隨著50,60年代生人的這一代巨星老去,剩下的70,80年代的人,能打的有幾個?
謝霆鋒?張智霖?答案是沒有。
雖然香港電影翻拍很多,即便是原班人馬,限於主演年紀太大,也不復當年的倜儻瀟灑。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的最大買家是台灣電影,但是因為香港電影製片商的過於盤剝,台灣又通過了引進好萊塢電影的制度,台灣抵制香港電影,成了香港電影衰落的導火索。
明星都老了,就連成龍大哥的功夫電影,這兩年都勉強維持個不賺不賠,有時候甚至是賠錢。
內地電影人的崛起,張藝謀陳凱歌之後的徐崢,寧浩,黃渤,陳思誠等人逐漸展露才華,而與此同時,王晶江郎才盡,王家衛手中的棋子,也越來越少,好不容易出了個曾志偉的兒子曾國祥,導演了《少年的你》,主演還是易烊千璽和周冬雨。
香港的演員?就跟他們逼仄的住房一樣,困在所謂的千尺豪宅里,走不出來,格局的過小,導致人才缺乏鍛煉的空間,又沒有專門的培訓機制了,一個個的不成才。
沒有造星機制,哪有新明星啊。35歲的陳偉霆都扛起大旗了,可他的演技,也不咋滴。
說了這么多,其實是格局變了,香港不再是亞洲電影的中心,中心在內地,人才當崛起。
香港電影的衰落,發生在1997-2002年這5年,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海外市場開始大片淪陷,而並沒有進入中國市場。
2,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之後,院線制改 革,釋放市場活力,大陸市場才開始起飛,香港電影才認識到大陸的重要性,開始大規模的進入。
3,大陸市場雖然在大幅擴大,但是香港電影並沒有獲得恢復的機會,因為大陸電影的本土文化親和力和大製作電影的投資力度,是香港電影所無法比擬的。香港電影無法跟大陸的本土電影力量競爭,導致失去復活的機會。注意,是失去復活的機會,而不是進一步衰落,因為她的市場實際上是增加了的。
4,審查制度對大陸本土電影的抑製作用是同時存在的,不構成香港電影的威脅。香港電影一直以來就有面向海外和大陸製作兩個版本電影的手法。
5,即使審查制度放開,大陸本土電影同樣可以製作江湖黑暗題材的電影,在適應本土文化上有天然的優勢,香港電影也難以重拾輝煌。 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和能力,我認為並沒有下降。 爛片是每個時期都有的,在優秀的電影中,寒戰、毒戰系列電影的製作水平與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比,並沒有大幅下滑。
但是,這些電影的票房吸引力,明顯無法跟大陸本土的大特效魔幻片,像畫皮、狄仁傑這些競爭。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由於香港經濟的衰落這個問題,我認為也是不合理的。 香港經濟在今日雖然無法像1990年代那樣耀眼,但是gdp仍然是在增長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零售業、 旅遊 業等很多支柱產業仍然繁榮,香港電影市場的總體票房也沒有減少。 在其他 娛樂 產業方面,香港的電視劇、音樂雖然在大陸失去了影響力,但是在本土仍然是受到歡迎的,同樣受到盜版的影響,但香港仍有陳奕迅這樣的歌手,TVB的電視劇在本土的市場份額也沒有受到沖擊。但是電影,確實衰落的更加嚴重了,連香港人也主要去看美國大片,而不再追捧本地的港產片。
在面對盜版的沖擊方面: 全世界的電影業都在面臨這個問題,但是在所有的 娛樂 產業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小成本製作的 娛樂 產品,比如小說、音樂,受到盜版的沖擊要比電影嚴重的多。相對來說,電影產業的整體規模並沒有縮小,否則無法解釋近年大陸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 電影產業和其他文化產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 其單個產品製作成本的投入,要遠高於其他文化商品,尤其是如今這個多媒體時代,電影要想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大特效大場面的幻想片模式是最重要的法寶。 在大片時代,擁有巨大的本土市場,可以提供天價成本的大製作投入,可以通過高投入的數字技術和其他國家電影拉大視覺效果差距,是美國電影能夠在世界重新建立霸權地位的重要原因。
2010年的阿凡達,全球票房收入27億美元,所過之處一片炮灰,管你是什麼國家的電影,莫不俯首稱臣。從此之後,美國電影紛紛製作立體電影(特別是動畫片,全部3D化),其視覺體驗、製作成本要求與其他小地方的2D電影的差距更加拉大。 即使是日韓這樣的發達國家,本土電影也只是依靠一些接地氣的影片來維持生存,比如日本的動畫片、電視劇片,比如韓國的諜戰片、黑幫片、情色片。
只要美國大片一上映,基本上紛紛躲避。 香港電影與日韓相比,其本土市場的狹小,在大片時代的嚴重不適應,是一個致命的原因。 而香港電影,要想接上大陸的地氣,很難很難。
希望能幫到你
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走向沒落,是什麼原因?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
香港電影斷代十分嚴重,最為輝煌的一代現在已經都是50多歲60歲的人了,這部分人現在還能撐起香港電影的一片天,但是這部分人終於有一天是會老去的,至少在十年左右會慢慢淡出 娛樂 圈、電影圈,一旦這部分人淡出,那麼香港電影圈中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多少人能夠撐起這偌大的市場。
現在我們看香港的電影,就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年輕一代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優秀的人物,對此我對香港電影的繼承問題十分擔憂,斷代現象十分嚴重,新一代難以崛起。隨之而來的就是老一代老去之後,香港電影就真的走向沒落了。
即使你們不相信,但是內地 娛樂 圈正在崛起,雖然產出的作品參差不齊,但是有點我們必須的承認,那就是內地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斷代的問題,無論是老一代還是中生代又或是年輕一代都是在蓬勃發展,雖然現階段還是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就是這樣有問題的電影人,源源不斷的支撐起這個電影市場。
最後:香港電影的沒落,會讓更多的內地電影人進入香港電影圈中,或許後面香港電影圈要靠內地無數年輕電影人去支撐了
總結說一句:香港電影圈的沒落已經是肯定了,短時間內基本上很難再回到正常水平,至於說再次回到巔峰,基本上是沒有多少機會了,就現在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很難再一個時期內誕生這么多優秀電影人了。
香港電影黃金時期,可謂是是百花齊放,各種類型的香港電影層出不窮,全部都是一流水準,哪怕和今天的電影相比,仍然是有過之而不及,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英雄本色、五福星系列、逃學威龍系列等。
但是香港電影到了1995年以後就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到了2003年更是到了香港電影界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低迷的原因之外,好萊塢電影的崛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特別是香港兩位重量員的逝世,就是張國榮和梅艷芳,對香港電影更是雪上加霜。
第1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金問題,因為那一些粗製濫造的電影想要回收成本,基本不可能也無法投入到新的電影當中拍攝,外商在向外尋找新的派出市場,香港的經濟也受到了沖擊。
第2個原因就是香港演員本身青黃不接,想一下以前香港電影有多人,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現在香港演員好像都拎不起來,都沒有幾個能稱得上檯面的。
第3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外電影行業的崛起,特別是好萊塢,比如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了21億美元的票房,而香港全年的票房卻只有4500萬。
香港電影的海外票房也在逐漸的敗退,本土的市場也在受到了排擠和擠壓,在國外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確實停滯不前乃至在退步。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人們喜好的改變,經濟與發展的同時,人們對於電影的期望也發生了改變,更加追求高製作高新穎的電影,比如美國的那種科幻大片。
香港電影曾經的確是輝煌過,幾乎每天都有新電影上映,一個二流演員,每天都要跑十幾個劇組拍戲,因此也成就了不少演員,明星。到了1997年之後,到了21世紀,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我覺得以前的香港電影大多是在講故事,藝術來源於生活,電影劇本也都是根據真實故事、人物事跡來改編的。香港的環境不同,所以很多電影題材都可以上映,所以香港電影產量很高。不過呢,題材雖然很多,但也會走到黔驢技窮的地步,電影編劇們的創作靈感也會少很多了。
第二點:大陸的電影市場崛起,成為香港最大的競爭對手。同時,大陸市場更是香港電影工作者,演員們嚮往的地方,畢竟市場大,錢更多。香港大牌演員,老戲骨紛紛北上發展,也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有好劇本,也不找不到好演員來演。
第三點:年輕一代的演員,在演技方面完全無法超越前輩們,因為以前的演員是靠演戲吃飯,演得好,才會有更多工作。現在的演員呢!公司可以打造,會不會演,會不會唱都無所謂,只要你漂亮。這樣一來,到了看臉的時代,劇本、演技都不被看中,老一輩演員根本又不會去接爛片。
不過,總得來說,就是香港電影題材無法創新了,即使創新,也要面臨審查,所以收到了諸多限制。
首先,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 社會 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 歷史 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 娛樂 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
電影僅僅是形式,吸引人的是新鮮。現在香港有的,全國都有,包括頂級富豪。以前電影是燒錢的 游戲 ,下海的不多,現在門檻降低,不易壟斷。互聯網時代,玩法變了,發行方式改變。
B. 香港鬼片為什麼沒落了
隨著1993年陳友退出影壇,1997年林正英死於肝癌,元彪,洪金寶等人的轉型,以及香港僵屍片的逐漸沒落。如今在前浪已逝,後浪已斷的情況下,僵屍電影也逐漸窮途末路。
後來,隨著大陸電影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北上,試圖將大量香港本土化的電影推向市場。可惜時代變了,大陸觀眾已經不喜歡那些過去的東西了。
恐怖電影也一樣,在經歷了來自日本, 韓國, 泰國, 好萊塢等不同文化的恐怖電影的洗禮,觀眾已經不再滿足於以往的恐怖電影形式。
有些人試圖在大陸的規則下創新,延續其恐怖電影過去的輝煌。比如張家輝新推出的推出《盂蘭神功》和《陀地驅魔人》,黃百鳴重啟了「開心鬼」系列,不過為了適應內地市場,開心鬼電影中存在一所魔術學校,鬼的招數全部變成了魔術。但這種改變把影片中原本的東方文化變成了西方文化,讓觀眾反感,不倫不類。
香港電影.jpg
從一開始的百花齊放,到現在無人問津,再到九叔西去,午馬殞落,門派人丁飄零,當初鬼片的那一批老演員也都去世,這就像是一個時代的落幕。所以香港恐怖片已經不能再按照之前固有套路拍些乏善可陳的題材,而是需要一個能拉開新的恐怖時代之人。
C. 香港電影圈真不行了如何看待《明日戰記》現在的成績
並不是,《明日戰記》這部電影更多的是承載古天樂對科幻電影的一個夢想,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完成拍攝的。但是這部影片在劇情方面確實是不夠好,但是在特效方面確實是非常的優秀,甚至是有人稱堪比好萊塢科幻片。在我看來一部電影並不能夠說明香港電影圈不行,但是現在香港電影圈的發展確實是不如過去。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還是挺不錯的,而且也是古天樂籌備了10年的時間才完成拍攝的,可以看得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希望大家都能夠走進電影院去支持。
D. 港片是不是沒落了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感覺都挺讓人失望的
港片的沒落,就像少女長成美女,然後再成長就是老太太。它並非停滯不前,而是成長了也糟糕。
港片崛起於類型化武俠片,跟進時裝警匪片和言情片,曾經讓亞洲電影在世界影壇頗為風光。八九十年代看電影,港片是上座金招牌,打造出了最早的明星群。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張曼玉,關之琳,劉德華,周星馳,張國榮,梁朝偉等等。
然而,港片紅得發紫,也註定了它的沒落。不一定紅就得沒落,至少可以大大推遲衰落周期,甚至用代償躲過衰敗。但是港片做不到,它成於類型化,也沒落於「過度」的類型化。於是港片有點像一台高效復印機,大量重復自己,它的進展,也就只能是衰老了。
好萊塢也漸漸風光不再。但你會發現,它的影響力減弱得非常緩慢,代償功能巨大,甚至有反彈再造新極的可能。原因在於它的類型化豐富,已經形成電影生態,在那裡看膩了武打警匪片,它還有科幻片,有倫理片,有作者電影,有 歷史 片,有 社會 問題片,有災難片,有魔幻片,有反思電影。回頭再看港片,「打打鬧鬧,說說跳跳,情情戀戀」,像《桃姐》那樣的片子,似乎極其罕見。它這個「電影超市」,品種明顯單一了。
如果說好萊塢已經是一座城市,那麼港片還只是一座花園,看著美麗但是有幾個人能在花園里過日子。
八、九十年代,香港做為亞洲四小龍,電視劇電影 娛樂 行業風靡亞洲,在香港和內地更是 娛樂 產業發達。涌現出一大批的優秀演員、歌手,還有經典的電視劇,真的很懷念那時的港片。近年來,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影視劇的製作水平也突飛猛進,不管是音樂還是大片製作都能和國際水平相媲美。
過去內地很多都是追著港劇看,而如今他們拍的電視電影已遠遠達不到國人的欣賞水平,而且製作水平也沒有提高,所以可以肯定的認為香港的電視劇電影已經沒落了。
相比較,內地電影格局大,故事貼近百姓生活,講述家國情懷、世間冷暖。現在國人在經濟富裕的前提下追求的是高、大、上的,格局大的電視,電影 ,更能激勵大家奮發努力。
相對來說香港電影電視劇真的沒落了,希望香港的 娛樂 行業要不斷創新,把香港的影視界帶動起來,再譜寫輝煌。
接班人青黃不接,再加上盜版猖狂,導致港片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繁華的時期,從70年代李小龍爆紅開始,
香港的電影就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文藝,功夫,哲理,都市,警匪,種類繁多,
不乏經典中的經典,成龍的不要命系列,周潤發的耍酷系列,周星馳的無厘頭系列,種種,
讓香港電影走向亞洲之巔,但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盜版產業的猖狂令整個的香港電影業受到沖擊,再到回歸之後,香港電影不得不走向低潮,
可以說,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但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帶給人們太多寶貴回憶!
都覺得現在的港片和香港電視劇都有點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了!就像是金庸古龍等的武俠小說看多了都拍了幾十個版本了還要去拍!看得多都讓人覺得膩啦!現在的港片就好像守著以前掙錢的那種版本和模式不肯創新也不敢去創新更不捨得花錢去創新!反觀中國大陸的電影和電視劇都大大發展越來越好!
以前的明星都是通過艱苦努力拚出來的,現在的明星都是包裝出來的,不經得起風吹雨打。現在說到香港影劇,浮現的還是那些老面龐。
為什麼呢?
不可否認,香港影視的巔峰時期確實過去了。
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方文化匯集的結點,自然而然的影響著整個內地。時勢造英雄,經過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前十年的發展,港片包括樂壇也一樣,呈現爆發式發展,對內地影響也極為深刻。一個個奇才導演,演員,歌手,樂曲成了時代的標桿,諸如徐克、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張國榮等等,不一一枚舉,無不彰顯香港影視圈的繁華。
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改變,加之一代群星逐步退出影視圈,(當然也有一些負面新聞的影響,在此略去)。當然,內地影視與我們物質文化需求的緊密結合具有更大優勢,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掩蓋了香港影視的光芒。
總之,原因必然不止這么多,只拿出幾個大趨向來說。對於內地的我們來說,港片必然是過了巔峰期處於暗淡階段,未來走向如何不作斷言。
算是吧!只不過現在沒有純港片,香港市場太小,所有香港明星基本上全都北上了!合拍片是大趨勢
對七零後八零後來說,可能都還有個印象,九十年代港台劇在大陸大行其道的時候,對廣大農村和小鎮青年來說,最讓人感到好奇的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說是引領著大陸的 時尚 潮流也不為過。
比如很多人看射鵰英雄傳,當時農村農村小孩也有樣學樣,模仿著裡面的那些組織,成立一些校內帶黑 社會 性質的組織,比如江南七怪之類。後來古惑仔又風行一時,就有更多的內地農村和小鎮青年也去模仿,比如那種外號,還有紋身,染發之類。
尤其是當時香港的一些警匪片,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了最為原始而又簡單粗暴的對現代化城市的想像,高樓大廈林立,人們都西裝革履,講話夾雜著英語單詞,覺得特別時髦,也很現代,以為現代化的城市就是這樣的。
但從兩千年以後,香港就很難再為大陸的農村和小鎮青年提供這種想像了。首先是隨著內地的發展,香港影視劇里那種曾經看上去很洋氣的生活方式不再那麼洋氣了,甚至有些土氣。比如現在如果看香港黑幫片,大陸一線城市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很土氣。
再就是隨著內地的影視 娛樂 業的發展,投資越來越大,很多電視劇的製作水平實際上比港台劇要好。比如港台武俠劇大量的室內布景,而內地的古裝武俠片基本上都是實景拍攝的。也就是說,相形之下,港台劇的五毛錢特效騙不了內地觀眾了。
最重要的則是 社會 文化心理上,以前內地是把香港當作模仿的現代性樣板,而現在已經基本上不存在這種仰望的心態了,反而是曾經的香港各種明星都在內地拍戲,參加綜藝,乃至走穴賺錢,當然也就不覺得神秘和高不可攀了。
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老話,發展是硬道理。大陸這些年的發展成就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在文化心理上越來越自信了,甚至一二線城市的人到了港台和國外,會覺得他們太落後了,很多方面還不如國內。影視劇作為文化工業產品,只是反映了這種變化。
E.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主要是市場飽和,再就是演員也是青黃不接,再就是故事題材沒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