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論理電影王國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論理電影王國

發布時間: 2023-04-08 02:08:45

1. 香港電影黃金十年

香港電影黃金十年指的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這十年間
具體的看看這個視頻:

http://v.sohu.com/20071002/n252464673.shtml

2. 邵氏電影的歷史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一)

對許多人而言,邵氏電影已是一個經典,在中文影史上,更是一個重要的光影標記。

提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人們總會想起它當年的口號: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在最風光的時期,幾乎是香港的電影王國,它的成功與聲勢,當然不是一蹴而就。而這一切需要從頭說起。

就從50年代中期說起,當年東南亞的電影事業還在萌芽時代,而香港電影已開始蓬勃,可說是手執東南亞電影業的牛耳。在50年代中,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它們的特色就是以拍攝華語片為主流,拍片數量多且穩定,而且製作都比其他獨立電影公司認真嚴謹。

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邵氏的實力與聲望,起初都不及新馬影業大亨陸運濤手創的電懋。當時電懋財雄勢大,明星與導演陣容強大。單論明星,電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丁皓、王萊、蘇鳳。小生則有張揚、雷震、陳厚、喬宏、田青等。電懋的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級職員宋淇、秦亦孚,更有張愛玲編劇助陣。在鍾啟文的領導下,成就蒸蒸日上。

迎頭趕上 與電懋一爭長短

在50年代初期,尚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的邵氏,可說是處於電懋下風,明星陣容不及電懋強大,除了同樣有當時兩邊走的林黛與林翠外,只有後來由長城轉投入的樂蒂,而斯時尤敏則已跳槽電懋,生角只有趙雷較知名。在此時期,連李麗華、嚴俊、張仲文等,起初都是為電懋效力。

50年代中,邵氏改組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由新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主政。邵逸夫更由新加坡到香港主持電影拍片工作,與電懋一爭長短。可以說,香港的電影事業,其實是由南洋幫新馬大亨創立的。邵逸夫是商業奇才,在他的領導下,邵氏一洗頹風,迎頭趕上,甚至後來居上,把電懋拋在身後。

早期的電懋電影和邵氏電影的主要分別,簡單的說,電懋的電影時代氣息較濃,它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是穿西式洋裙的。而邵氏的則多數都還穿著唐裝衫褲。舉個例子,電懋出名的《四千金》、《曼波女郎》、《玉女私情》、《青春兒女》、《空中小姐》,這些女主角們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的新城市女性,她們都穿著搖曳生姿的西洋大傘裙。而邵氏同期的電影如《春光無限好》、《丹鳳街》、《夜來香》、《窈窕淑女》、《黃花閨女》、《月落烏啼霜滿天》等,女主角都還穿著當年大部份婦女所穿的唐裝衫褲,有些更是民初裝。

單從服裝,就可以看出50年代早期,邵氏和電懋電影的不同風格。電懋較城市化,邵氏則著重鄉土化與唐人街風味。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後,就有明顯的不同,首先他拉攏了當年最紅的林黛與李麗華,成為邵氏基本演員。小生陣容也加強,除了原本當家的皇帝小生趙雷外,也拉攏了陳厚跳槽加入,之後關山也由左派陣營投入邵氏,鍾情與張仲文較後也加入邵氏。

單是有大明星還不夠,邵氏此時更下大資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綜藝體闊銀幕外,更投下重資拍彩色片,觀眾趨之若鶩。《江山美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賣座的中文電影。有一個「笑話」說,就因為《江山美人》這部片,香港觀眾此時才知道除了任劍輝和芳艷芬外,還有一個明星叫林黛。有這個笑話產生也不出奇,當年香港的主流市場是粵語片,而華語片則是以新馬南洋一帶有主要市場,電影都是在「南洋」上映。

迎合口味 帶起黃梅調熱潮

邵氏電影票房後來勝過電懋電影,是因為邵氏更會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觀眾的口味。以前的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的除了先苦後甜的「家庭倫理文藝大悲劇」外,更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時期,邵氏在歌唱片輸了腳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帶起了另一個更風靡觀眾,轟動期更長久的港式黃梅調電影熱潮。在《江山美人》之後,《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王昭君》、《楊貴妃》等彩色闊銀幕大製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對手電筒懋已黯然失色。

在邵逸夫領導時,邵氏也拉攏了當年的大導演岳楓和陶秦加盟,如虎添翼,和原本的李翰祥等人,為邵氏開拍各類型大片。

岳楓除了可以拍《畸人艷婦》和《嬉春圖》這類時裝片,他也可以拍古裝片《花木蘭》、《寶蓮燈》、《妲己》,甚至武俠片《盜劍》、《奪魂鈴》,堪稱多才多藝。陶秦雖不擅拍古裝電影,但邵氏名作《不了情》、《曉風殘月》就是他的作品。陶秦更屬當年少數會拍歌舞片的導演,《千嬌百媚》、《萬花迎春》、《花團錦簇》、《歡樂青春》,都是他的作品。

邵氏公司的發展此時節節搶先在電懋之前,不僅因為走對了古裝歌唱片的路線,也因為邵逸夫是人在香港直接主持業務,而電懋方面大事則都要向新加坡方面報告等候批准,步伐節奏就已經慢人一步。

邵氏還有一個成功要點,就是擴大業務,建立邵氏影城,擁有多個攝影棚,並搭立古裝實景,方便拍片,省時省力也省錢。

它還有一個成功點,就是大量栽培新人,它設立了「南國演員訓練班」,招考新人,然後簽下有潛質的新人予以力捧,成為紅星。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付出驚人的片酬拉攏天皇巨星加盟。胡燕妮、鄭佩佩、何莉莉、李菁,就是邵氏一手捧紅的大明星。甚至連早期拍福建片的小娟,也是由邵氏捧成紅極一時的凌波。

寫到這里想到,邵氏的演員訓練班叫「南國」,它的官方宣傳刊物則叫《南國電影》,它是暗示它的根源在南洋新馬嗎?

邵氏最高峰時期

邵氏在60年代中,成了香港雄霸一方的電影王國,也有兩個外在原因,其一就是國泰大老闆陸運濤在台灣參加亞洲影展時墜機身亡。陸運濤當時本已有心要大施拳腳與邵氏一決雌雄,誰知出師未捷身先死,易名為國泰的電懋群龍無首,出品每況愈下,大明星更紛紛息影,影片成績差強人意,終於結束拍片。

還有一個外在原因就是香港1967年暴亂,造成左派電影公司沒落。

這時就只剩下邵氏公司獨占天下了。

邵氏公司腦筋快,眼光准,在黃梅調、山歌片漸漸被觀眾厭倦時,它在張徹導演的領導下,及時開拓了「武俠電影世紀」,由《邊城三俠》和《江湖奇俠》打頭陣,掀起了歷久不衰的陽剛電影熱潮,更改變了香港電影素來以女主角為主的風氣,此後的電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羅烈、岳華、張翼、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掛頭牌,他們才是牡丹,女主角則只是綠葉。

邵氏的最高峰時期就是此時。

隨後,每個人都知道了,邵氏開始減產,甚至停頓了生產。但這么多年來,提起香港電影,人們首先想起的還是邵氏電影,邵氏足以驕人矣。在邵氏之後,沒有電影公司可稱「電影王國」。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二)古裝片與黃梅調年代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是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主要原因;而李翰祥為邵氏拍攝的彩色古裝巨片與黃梅調電影,除了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也使當時的中文電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氣象,如此回首,我們稱之為:經典。

3. 香港好看的倫理 電影有哪些

志明與春嬌
春嬌與志明
色戒
愈開心愈墮落
伊莎貝拉
桃姐
心魔
偷窺無罪
維多利亞一號
紅樓春上春
慈禧秘密生活
春光乍泄
夜半歌聲
胭脂扣
色情男女
女歡
出軌的女人
情難自製
美少年之戀
游園驚魂
大佬愛美麗
變臉迷情
野獸之瞳

4. 香港倫理 電影有哪些

《霸王別姬》
《青蛇》
《自梳》
《香港製造》
《法內情》
《父子》
《男人四十》
《游園驚夢》
《紅玫瑰白玫瑰》
《地下情》
《愈墮落愈快樂》
《流星語》
《色戒》

5. 為何以前邵氏出品的電影尺度特別大

謝邀,這個問題上面,我們首先來看看「邵氏」是哪一群人,然後逐步分析拍得電影的特別之處。

「邵氏」是以香港 娛樂 大亨邵逸夫為主的一個姓氏,其發展在過去1925年上海天一製片廠開始的時候,邵醉翁就看好電影業的發展,隨後一家家族獨立電影公司開始興起,名叫「邵氏電影」;一直到現在,香港的電影幾乎都是邵氏為出品方,而許多我們熟悉的香港明星都拍過邵氏電影,不得不說,邵氏影業之前在香港算是電影行業的傳奇。

邵氏電影發展至今,拍過不少經典影片,但是裡面不論是打鬥還是演技,都是非常大的尺度,這其實是當時 社會 發展的因素造成的,畢竟邵氏電影發展時期香港正處於一個混亂時代,那時候的香港黑道四起,幾乎我們看過的每一部邵氏影片都有真正的黑 社會 人物,就拿我們之前最為熟悉的《古惑仔》系列影片來說,裡面的人物就有道上的人,但不得不說《古惑仔》影片算是經典,之後不再有那麼好看的影片了。

以前的邵氏電影,之所以讓我們造成視覺與心靈上的沖擊,在於拍攝影片尺度大,打鬥戲,警匪,動作完全都是實打實的,這其實是那個時候的香港混亂導致的,不得不說也是邵氏電影發展越來越好的一個時代。

香港包括香港島,新界,九龍三個地區,1997年回歸之前是由英國管轄,從很多電影中都能看到英國的影子,比如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成龍扮演的角色就是英國皇家警察。當時香港島歸英國管轄,新界和九龍屬於英租界,管理比較混亂,黑幫猖獗。

英國對香港的管轄並不徹底。而且一些黑幫為了洗黑錢通常採用拍電影的方式。他們通常拍攝情色片,警匪片,黑幫片。為了吸引眼球。拍攝尺度大得很。有時候都真槍實彈的上,而且也沒有特別嚴格的審查制度,電影拍攝基本沒有審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1985年停產,共生產了1200多部電影。

1958年到1965年以黃梅調電影為主,產量較小;

1966年以後以武俠片為主,最多時年產量達到四十部左右;

大約在1975年以後,嘗試過間諜片、科幻片、黑幫片、賭片、奇案片等各種類型;

1985年正式停產。

1973年因李小龍逝世,動作片一時遇冷,這一時期邵氏出產過一批尺度較大的影片,主要是李翰祥的風月片和呂奇的艷情片。最大尺度也就基本限於女性裸體。這一時期香港電影還沒有分級,1989年以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三級片。

1.當時的電影監管不嚴,帶血腥暴力的電影可以通過審核,甚至由於視覺原因還比較賣座。

2.當時香港影視圈受黑道控制,黑道顧名思義,就是血腥暴力色情的代名詞,按照黑道要求拍出的電影,理所當然的帶著這些因素。

3. 社會 風氣比較開放,香港本身受歐 美文 化影響,對於審美可能更重一些。

這點是我淺薄的看法,不足之處,還請指點。 我是小閑,喜歡我就關注下我吧!

邵氏電影作為早年電影界的一塊金字招牌,更是代表著一個電影王國,而邵氏電影的大尺度與邵氏四傑的為人作風以及當時香港的大環境背景息息相關!

邵氏兄弟四人都具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在邵氏創業初期,兄弟四人,老大邵仁傑負責執導,老二邵仁櫪任會計,負責一切賬務的周轉,老三邵仁枚和老四邵逸夫負責發行,從公司的運營和電影產品的製作四人通力合作,同時他們自己還做電影的編劇和攝影,一切收入全部納入自己家族,而他們對於當時市場的需求極其敏感,懂得迎合時代和觀眾的需求!

到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主攬製片業務,當時的香港在英國人的管制下思想逐漸開化,而大尺度的電影正好迎合了當時觀眾的內心慾望,邵氏抓住了這個機會風月片一出賺的盆滿缽滿,而當時的電影在沒有特效的年代又顯得真實更令觀眾嚮往,於是邵氏無論是劇情片,還是武俠片風格都是以觀眾和票房為前提,而大尺度出現在邵氏電影中更是變得平淡無奇了!

有需求,自然就會有人做出來!

因為香港是靠黑幫電影和艷情片起家的,香港大多數五六十歲的人都演過艷情片

管的松,現在要是不加管控,尺度更大。誰不是希望大尺度啊,至少我喜歡

那年代本身就是動盪的年代,黑惡勢力是很強大的,都是有可能拿著槍拍戲的而且潛規則水很深

6. 2015-2020年香港電影,8部不容錯過的好片推薦

現在香港電影雖無法和最輝煌時相比,但也經常有精彩又耐看的好片出現。本文盤點2015到2020年最好看的8部港片,每一部都不容錯過。

《樹大招風》主演:陳小春、任賢齊、林家棟

一部有純正港片味道的電影,藝術化的將三大賊王的故事進行重新解構加工,讓他們有了交集。陳小春任賢齊和林家棟飾演的三大賊王或囂張跋扈,或隱忍兇殘,或低調狠辣,三人都個性鮮明,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三大賊王到了同一飯店,卻只差一點沒能相見的鏡頭實在畫龍點睛,讓整部電影多了一絲宿命色彩。

《追龍》主演:甄子丹、劉德華

王晶導演的黑幫故事片,誠意十足,港味濃厚。甄子丹和劉德華兩位主演都貢獻了十分精湛的演技,姜皓文、鄭則仕等一眾配角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整部電影的劇情不拖沓,節奏感把握的很好,故事也很有吸引力,警匪做兄弟,在金錢和權力面前友誼能堅守多久? 兩個在當地都頗具實力的人翻臉,又會掀起什麼樣的驚濤駭浪?這部電影的優秀之處就是讓你始終充滿期待感,能吸引著你讓你一口氣看完。最後建議大家,這部電影一定要去看粵語版。

《無雙》主演:郭富城、周潤發

一個關於偽鈔大佬的故事,整部電影的劇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連續的幾個反轉令人驚喜交加,大呼過癮。郭富城飾演的偽鈔專家看似人畜無害,實則運籌帷幄,周潤發飾演的偽鈔頭目則恰恰相反,兩個主角的形象逆轉實在太精彩了。

《踏血尋梅》主演:郭富城、春夏、白只

電影從一宗分屍案切入,講述了一個關於人性光明與黑暗的故事,有著濃厚的香港奇案電影色彩,充滿感官刺激又發人深思,兼具 娛樂 性和內容深度。該片上映後獲得包括金像獎在內的多項電影大獎。郭富城也奉獻了從影以來最老造型的演出。

《殺破狼2》主演:吳京、張晉、托尼賈、古天樂

相比第一部,《殺破狼2》的故事更加復雜,故事背景和製作場面都更加宏大。張晉和托尼賈兩個功夫明星的加入也讓整部電影的打戲更精彩刺激,張晉的西裝暴徒造型實在酷帥,古天樂的反派大boss形象也給我們很大驚喜。

《小Q》主演:任達華、梁詠琪、楊采妮

一個中年失明的大叔和一條名叫小Q的導盲犬相依為命,互相陪伴的故事。劇情細膩感人,可以和《忠犬八公》媲美,不管你是否養狗,相信看到電影中一幕幕的溫暖瞬間和生離死別,都會被感動地潸然淚下。

《犯罪現場》主演:古天樂、宣萱、張繼聰

一宗性質惡劣的竊案現場,目擊者竟然只有一隻鸚鵡?一部設定很有趣的電影,故事懸念迭出,反轉很多也很精彩,是一部很成熟的犯罪驚悚片,而裡面穿插的一些幽默元素,又起到了緩和氣氛的作用,不至於讓觀眾的心弦綳得太緊,張弛有度,值得一看。

《陀地驅魔人》主演:張家輝、郭采潔、張繼聰

張家輝繼《盂蘭神功》後自導自演的又一部恐怖電影,老式香港恐怖片的味道十足。故事也比《盂蘭神功》更加流暢,劇情更加精彩,作為一部恐怖片雖然嚇人程度一般,但是懸念設置的非常好。角色人物個性鮮明形象立體,尤其郭采潔女鬼的形象很是驚艷。

五年的時間,香港拍出了這么多優質好看的電影,也算值得欣慰吧。以上8部電影你看過幾部呢?

7.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8. 香港電影「三巨頭」是哪三位

香港電影三巨頭:邵逸夫、鄒文懷,陸運濤。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2011年正式退休,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壽107歲。

鄒文懷(1927年10月8日-2018年11月2日),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嘉禾電影創辦人,嘉禾電影(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 1957年,鄒文懷加盟邵氏集團,1970年自行創立嘉禾電影,公司在20世紀70、80年代與邵氏兄弟對峙,其本人與邵逸夫同被視為香港電影的泰山北斗。

2007年,鄒文懷將嘉禾股份全部出售給橙天娛樂,隱退影壇。 2018年11月2日,鄒文懷去世,享年91歲。

陸運濤(Loke Wan Tho,1915年-1964年6月),新加坡和香港的著名電影製片人,國泰集團、永華電影和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鳥類學家及攝影家。祖籍廣東鶴山,1915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1964年因飛機失事逝於台灣。

(8)香港論理電影王國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

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

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說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黃金年代實在不為過。

9. 有哪些高顏值的香港倫理電影

因為高顏值這樣的語言,是真的很不規范的詞語,並且還評判的尺度,可以去度量衡的,它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你只能採用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嘍。

10. 求一部香港懸疑加倫理的電影名稱

你要找的是余文樂 鄧麗欣演的《錯愛》,也叫《塚愛》。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