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家衛影片的特點是什麼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同時,王家衛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侍耐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號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賣談告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會是用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炫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中明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泄》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在今天對王家衛的成就下定論可能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B. 王家衛的電影分析
阿 飛 正 傳
1991年第三十六屆亞太電影展中,王家衛憑借《阿飛正傳》 摘走了最佳導演獎,從此家衛風格被很多人推崇。
這是一部反映六十年代的懷舊影片,頹廢,空虛,似乎讓人搞不清楚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人覺得,王家衛其實是用六十年代斑駁的鏡子照出了九十年代靈魂疲憊的影子。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於它的畫面和對白,而它受到推崇的原因則是導演選擇了優秀的攝影,組織好了他想達到的畫面效果,又找到了最優秀的演員,很好的詮釋了對白和情節。所以,我要從畫面和對白來分析本片。
[說明:方括弧中的話是分析影片後整理出的潛台詞。]
這部電影的色彩和感情基調都像舊照片一樣:陰暗的公寓小屋,一張不太整齊的床,隨地散落的衣物,煙灰缸,百葉窗……在這樣的環境中,主人公也是頹廢的,似笑非笑的表情,對感情的無所謂,毫無顧忌的放逐自己,傷害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故事一開始,鏡頭跟在張國榮身後,一陣響亮空曠的皮鞋與地面碰撞的聲音,把我們帶到了第一個場景——小賣店,這是張國榮和張曼玉相識的地方。畫面中斑駁脫落的牆皮,主人公有些搖曳的身體,一開場就定好了全片的路線——不羈、衰敗。這時,畫面中穿插了一個鍾表即將指向三點的鏡頭,這是一處伏筆。因為不久之後,觀眾們就聽到了張國榮那一段最經典的台詞:「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日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鍾,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得那一分鍾,由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鍾的朋友,這是一個事實,你不容否認的,因為已經過去了。」
原來,他每次都是三點來這里。(這也使我想到了怎樣通過鏡頭來表現習慣,還不會讓觀眾覺得累贅。)自此,張國榮與張曼玉成為朋友。
當暗淡的黃綠色畫面中出現夏威夷慵懶的吉他聲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片與影片內容不太相符的景象——濃密的熱帶叢林,其實,這是影片的一條線索,貫徹始終。正是這一幅夏威夷景象使主人公有借口放縱自己,也正是這個地方引發了所有的故事……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了影片的第二個場景,也是主要場景之一——張國榮的家。
我們可以發現室內布置比較零亂,但主人公的個人形象卻絲毫不亂,也許這也是那個社會中那一類人的普遍現象。就好像結尾處當梁朝偉出現在那個極其狹窄的閣樓中,認真的修剪自己的指甲,整理自己的發型一樣。
在影片進行到很短的時間之後,張國榮和張曼玉的感情就結束了。因為張曼玉提到了一個會鎖住張國榮自由的問題——結婚,在張國榮看來,這件事是在計劃和安排他的生活,可是他是一隻沒有腳的鳥,從天空飛過,無拘無束這樣被安排好的生活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只有結束了。在結束的時候,張曼玉慢慢的穿好衣服,她的留戀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可在就要出門的時候,她卻說了一句很決絕的話「我以後都不會再回來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導演表現這一段故事時,用了不同的畫面結構:起初,在這個場景中有一段較長的鏡頭都是給主人公面部特寫,不僅可以通過演員的精彩演技來刻畫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活動,還可以使畫面看起來很緊湊,尤其不經意間閃過的正在工作的電扇,更讓我們覺得空氣很悶,話題也不太順暢。之後,事情以分手告終,鏡頭推遠,構圖也變的透氣了,前後兩種鮮明的對比使畫面看起來松緊有致。
然後他回到了養母的家,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他回家的情形,家中有一個傭人。物品的陳設,家裡的環境都顯的很闊綽,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張國榮可以在外面也住著比較奢侈的房子。
養母喝的很醉,張國榮從衛生間把她扶到了床上,之後又一個動作就是用手擦去了養母嘴邊的污物,然後又抹到了被子上。這個動作讓人覺得有些奇怪:伸手去擦,說明他關心養母,可是又順手抹到了被子上就有些不解了。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是去洗手,而不是毫不在乎的弄臟自己的家。這個問題到養母第二次在影片中出現時,我們就會明白了。張國榮去找那個讓養母傷心的男人,並把這個看上去高大英俊的男人打的跪地求饒,只得交出騙來的一對耳墜。
在這里他認識了跳肚皮舞的舞女——咪咪(劉嘉玲)。打人的時候,張國榮看起來很瘋狂,甚至拿出了鐵錘,砸壞了更衣室的玻璃和洗臉池。鏡頭就在這個小空間里隨著張國榮移動,野蠻的動作兇狠的聲音讓人覺得很「痞」。可打完之後,他卻走到鏡子前很沉著的整理起了頭發,還優雅的對身後的咪咪說:「你可以去換衣服了。」這些細節讓我們又多認識了張國榮扮演的這個角色。
接著,耳墜這個小道具又派上了用場。張國榮看出咪咪很喜歡這對耳墜,就拋給了她,可是只有一隻。於是她跟著張國榮回家了。這樣,她就成為了我們看到的第二個女主角,開始在張國榮家生活。
在這段故事中,有一段情節很有趣,就是張國榮征服了劉嘉玲之後心情很好的跳舞,畫面中他在鏡像和場景中交替出現,畫面流暢,輕松。
不久,養母第二次出場,為我們解開了很多疑問。原來只有她知道張國榮的生母是誰,可她卻把這個秘密守了十多年都不說。在他們的對話當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母子關系,而是憎惡敵對的關系,也明白了原來張國榮對生活的態度都源於自己的親生父母。所以,養母這個角色可以稱得上是本片的線索人物。我們還會發現,養母說的是上海話,而張國榮說的卻是粵語,這似乎隱含了一個內容——養母是從上海移居到香港的。
咪咪想養張國榮,這對於張國榮來說又是在計劃他的生活,他無法接受,這段感情也這樣結束了,張國榮也從此再咪咪的世界中消失了。
之後,養母終於不再隱瞞這個秘密了,張國榮知道了所有的事情,決定放棄所有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卻沒有見到,在離開的時候,他也不回頭,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家人一定在身後偷偷的看著他。既然他們不給自己機會,那自己也不會讓他們有機會看到……
有一堆很有意思的關於王家衛電影的詞:街、小店、鍾表、吉他、冷飲、樹、短裙、梳子、雨、打電話、燈、閣樓、床、火車、長椅、雨林、車、廚房、櫃台、制服、孤單、相逢、交錯、疏離、寂寞、沉默、自語、交談、依靠、凝視、接觸、嚮往、捍衛、不知所謂。這些詞語的拼湊,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很獨特的王家衛風格。
王家衛的電影反反復復在講一個詞——拒絕,「如果你不想被拒絕,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絕別人,我們在這部影片中也可以發現這一點。他拒絕了很多,也終於空空的離開了人世。
C. 如何評價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阿飛正傳》
杜琪峰曾說,王家衛實際上只拍了這一部電影:後來影片中的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而主題永遠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疏離與仿鄭宴親近,拒絕與接納,追求與失落,忘卻與銘記,逃離故土與尋找自由。這部電影就是《阿飛正傳》,清晰的為張國榮標示出了人生的注腳,同時也是那個九零年代的風華絕代,那是骨子裡的腔調,所有角色的原型。
他隻身來到菲律賓後,生母卻拒絕見他,也許旭仔的出現是她平靜又富貴的人生大局裡的一根斷弦,怎可以功虧一簣,讓這樣的「醜事」登堂入室。旭仔轉身離開,在母親遠遠地目光里,他沒有回頭,母親想忘卻的過去,卻是旭仔一生叢滾所渴望得到的溫暖。於是旭仔對這世界說:「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他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里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的時候…」被遺棄的宿命,讓旭仔失去了回家的那雙腳,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在某個瞬間,天地之大,卻難以呼吸,幽幽暗暗綿延不斷的備銀漂泊,不死不休。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非常好。
D. 王家衛的人物評價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是一個具有獨睜前特的、或者說是虛無的世界,雖然根據影片不同時代的設定、空間的設定也不同,但是他描寫的世界總是一樣的。(張國榮評)
王家衛導演是一個很認真的電影人,他為電影而生,是在用生命去拍電影,很少有導演像他那樣,在國內電影產業如此飛速發展的環境下,他對電影的追求一定是要做到極致,他是不會給演員留下遺憾的。(章子怡評)
香港殿堂級導演王家衛以別樹一幟的電影觸覺和細膩的感情刻畫寫聞名遐而。他在1997年悔帶以電影《春光乍洩》一片成為首位勇奪法國康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項的華人導演,被英國權威電影雜志《視與聲》冠以「當代詩人」的美譽;美國《紐約悉前清時報》則形容他為「可能是香港最權威和特別的導演。(新浪娛樂評 )
E.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F. 王家衛屬於第幾代導演
他不算第幾代的導演,幾代導演屬於國內導演。
王家衛香港電影中最有魅力的一朵奇葩。他信好導演的影片有民國時期滑純鉛老電影的風骨。他是歐洲電影人最喜歡的華人導演,在全世界范圍前100名導演的名單中他是唯一一位香港導演,甚至唯一一位華人導演。導演代表作《阿飛正傳》、《重慶森林》、《花樣年華》、《一代宗師》等。
評價
王家衛的電影褲搭有很強烈的象徵性,他把武俠、阿飛、殺手們的江湖世界作為動盪、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隱喻基點,支撐起了現代人的內在焦慮和符碼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
其次是他在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他的現在進行時總是在一種懷舊的情懷中進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強的虛無主義,很孤獨、無奈的表現出人類的內心世界。
G. 《東成西就》,王家衛的劇本坑了半個香港娛樂圈
網上流傳過這么一段故事,說是有一日,王家衛帶著墨鏡賊兮兮的找上了哥哥,說是你看那徐克拍的《東方不敗》武俠片,火的一塌糊塗。哥哥表示不明白王家衛說什麼,就回了句,我最近拍的《白發魔女傳》也是武俠的。
墨鏡又賊兮兮的說:那不同的,我這是拍的金庸《射鵰英雄傳》。你想想啊,有你,有青霞,還有洪金寶做武術指導,加上金庸武俠,肯定是要火的。 就這樣,墨鏡又賊兮兮的找上了林青霞,在拐上不明所以的張學友、王祖賢、張曼玉、梁朝偉、梁家輝、楊采妮。一群人浩浩盪盪前往陝西榆林取景。
要說王家衛對香港電影的一大貢獻是開辟了現實取景的風潮,要知道當時沒幾部電影是不撘棚子的,到現在再看《東邪西毒》,那恢弘的自然風光演繹出來的人物氣魄是現在再多特技那換不回來的震撼。 不過,放到這篇文章里,估計王家衛當時也是想遠離香港、遠離投資方,為什麼呢?因為墨鏡沒劇本啊。
要說王家衛沒劇本也是出了名的。當時的林青霞也是給墨鏡坑來的,開鏡之前,青霞妹子照例向導演要劇本,想做做功課。墨鏡連連擺頭,說就不用你們做功課。最後給追到沒辦法了,硬硬的丟了一本劇本,說:戲拍出來肯定是和劇本沒關系的。
一群人被墨鏡忽悠到沙漠里的囧人,聊天打屁度假的時間是遠遠多於拍戲的時間了,不過旁邊還有個抓耳撓腮的墨鏡。一個月後墨鏡實在是黔驢技窮拍不下去了,想著投資方也差不多找道上的關系殺過來了。又急急忙忙的拉上一幫人加上一本臨時湊出來的劇本,浩浩盪盪的拍了一部《東成西就》。
後來歷時28天趕工完成的《東成西就》成為香港經久不衰的笑啊。
梁朝偉的香腸嘴
張學友的江湖浪子
哥哥和王祖賢的唱戲服
劉嘉玲的周伯通
這貨沒看過這部電影,你認得出來是誰么
再後來,一眾人拍完《東成西就》後,又浩浩盪盪的殺回大漠。墨鏡怎麼看哥哥氣質演技都像東邪,本著不能讓演員舒服的原則,又是連蒙帶哄的騙了哥哥去演西毒。梁朝偉西毒給搶了怎麼辦?墨鏡看著他的香腸嘴,強行給電影新加了新的角色「盲仔」,接著又相繼打發梁家輝去演東邪,林青霞精神分裂演了「慕容燕」和「慕容嫣」。至於劉嘉玲,墨鏡不知道讓她演什麼,就打發她回香港了。後來回香港了,墨鏡又找了她補拍了一組桃花島的戲。
到08年吧,王家衛又花了四年時間重新剪輯了《東邪西毒:終極版》,最後一個鏡頭特意留給了哥哥,也是一段感慨吧。
H. "前有林青霞、今只有章子怡",王家衛為何會給章子怡如此高的評價
香港導演王家衛與章子怡合作過多部電影,比如《2046》和《一代宗師》等,都是深得影迷喜愛的優秀電影。王家衛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章子怡時,他有這樣的表達——
「她比我懂事。京劇行當中旦角分青衣,彩旦,刀馬旦。章子怡是聲色藝全的刀馬旦。前有林青霞,今日只有章子怡。」
王家衛如此毫不吝惜地對章子怡大加贊美,是對她最高的褒揚。
王家衛把締造不朽時代的林青霞,和章子怡相提並論,是對章子怡最高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