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用摩斯密碼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用摩斯密碼

發布時間: 2023-04-01 18:15:23

A. 在無間道第一部中,劉德華用黃SIR的電話撥號給梁朝偉。請問劉德華在電話里打的一串摩斯密碼意思是什麼

意思就是告訴劉德華,自己知道他的身份了。

因為梁朝偉看到黃SIR和卧底的聯系方式,敲電話先是確認是不是當晚麻雀行動的那張牌,並告訴對方「黃SIR信任我,臨死前讓我知道了你們之間的聯系方式,請你相信我」。

劇情漏弊襲:

《無間道》是寰亞電卜鍵影發行公司於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劉偉強、麥兆輝執導,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等主演。

該片講述的是兩個身份混亂的男人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的卧底,經過一場激烈的角斗,他們決心要尋回自己的故事。

2003年,該片獲得了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等獎項,梁朝偉憑借該片獲得返兄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等獎項。

B. 摩爾斯電碼( Morse code)的原理是什麼

摩爾斯電衡配碼(又譯為摩斯密碼,Morse code)是一種時通時斷的信號代碼,通過不同的排列順序來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它由美國人艾爾菲德·維爾於1837年發明。 摩爾斯電碼是一種早期的數字化通信形式,但是它不同於現代只使用零和一兩種狀態的二進制代碼,它的代碼包括五種: 點、劃、點和劃之間的停頓、每個字元間短的停頓(在點和劃之間)、每個詞之間中等的停頓以及句子之間長的停頓。[1]
S.O.S是國際摩爾斯電碼救難信號,並非任何單字的縮寫。鑒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信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 ...---...」(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
摩爾斯碼在早期無線電上舉足輕重,是每個無線電通訊者所須必知的。由於通訊號技術之進步,各國已於

1999年停止使用摩爾斯碼,但由於它所佔的頻寬最少,又具一種技術及藝術的特性,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摩爾斯電碼morse code 它由兩種基本信號和不同的間隔時間組成:短促的點信號「·」,讀「滴」(Di);保持一定時間的長信號「—」,讀「嗒」(Da)。間隔時間:滴,1t;嗒,3t;滴嗒間,1t;字元間,3t;字間,7t。[3]
1837年的摩爾斯電碼是一些表示數字的點和劃。數字對應單詞,需要查找一本代碼表才能知道每個詞對應的數。用一個電鍵可以敲擊出點、劃以及中間的停頓。
雖然摩爾斯發明了電報,但他缺乏相關的專門技術。他與艾爾菲德·維爾簽定了一個協議,讓他幫自己製造更加實用的設備。艾爾菲德·維爾構思了一個方案,通過點、劃和中間的停頓,可以讓每個字元和標點符號彼此獨立地發送出去。他們達成一致,同意把這種標識不同符號的方案放到摩爾斯的專利中。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美式摩爾斯電碼,它被用來傳送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報。
這種代碼可以用一種音調平穩時斷時續的無線電信號來傳送,通常被稱做「連續波」(Continuous Wave),縮寫為CW。它可以是電報電線里的電子脈沖,也可以是一種機械的或視覺的信號(比如閃光)。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能把書面字元用可變長度的信號表示的編碼方式都可以稱為摩爾斯電碼。但現在這一術語只用來特指兩種表示英語字母和符號的摩爾斯電碼:美式摩爾斯電碼被使用了在有線電報通信系統;今天還在使用的國際摩爾斯電碼則只使用點和劃(去掉了停頓)。
電報公司根據要發的信的長度收費。商業代碼精心設計了五個字元組成一組的代碼,做為一個單詞發送。比如:BYOXO(Are you trying to crawl out of it?);LIOUY(Why do you not answer my question?);AYYLU(Not clearly coded, repeat more clearly.)。這些五個字元的簡語可以用摩爾斯電碼單獨發送。在網路用辭中,我們也會說一些最常用的摩爾斯商用代碼。現在仍然在業余無線電中使用的有Q簡語和Z簡語:他們最初是為報務員之間交流通信質量、頻率變更、電報編號等信息咐岩指服務的;還有在手提電話的訊息鈴聲中,廠商依然會將「SMS(...--...)」一句的摩斯密碼加入,而在香港的無線電視里,自開台1967年起,每次新聞報道亦會在背景音樂中播放「NEWS TODAY」的音頻。
作為一種實際上已經絕跡的電碼,美式摩爾斯電碼使用不太一樣的點、劃和獨特地間隔來

表示數字、字元和特殊符號。這種摩爾斯電碼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地面電報務員通過電報電線傳輸的,而非通過無線電波。
這種古老的、交錯的電碼是為了配合電報務員接聽方式而設計的。不像現在可以從揚聲器或者耳機中聽到電碼的音調,你只能從這些最早期的電報機的一個機械發生裝置聽到嗒嗒的聲音,甚至是從發送電鍵接聽:這種電鍵在不發送信號時被設置為被動模式,負責發聲。
這些報務員大多是為鐵路或以後的西聯電傳等服務。像那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十幾歲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名話務員。[2]
現代
現代國際摩爾斯電碼是由 Friedrich Clemens Gerke 在1848年發明的,用在德國棗巧的漢堡(Hamburg)和庫克斯港(Cuxhaven)之間的電報通信。1865年之後在少量修改之後由國際電報(International Telegraphy)大會在巴黎標准化,後來由國際電信聯盟(ITU)統一定名為國際摩爾斯電碼。
在今天,國際摩爾斯電碼依然被使用著,雖然這幾乎完全成為了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的專利。直到2003年,國際電信聯盟管理著世界各地的摩爾斯電碼熟練者取得業余無線電執照的工作。在一些國家,業余無線電的一些波段仍然只為發送摩爾斯電碼信號而預留。
因為摩爾斯只依靠一個平穩的不變調的無線電信號,所以它的無線電通訊設備比起其它方式的更簡單,並

且它能在高雜訊、低信號的環境中使用。同時,它只需要很窄的帶寬,並且還可以幫助兩個母語不同、在話務通訊時會遇到巨大困難的操作者之間進行溝通。它也是QRP中最常使用的方式。
在美國,直到1991年,為了獲得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頒發的允許使用高頻波段的業余無線電證書,必須通過每分鍾五個單詞(WPM)的摩爾斯碼發送和接收測試。1999年以前,達到20WPM的熟練水平才能獲得最高級別的業余無線電證書(額外類);1999年12月13日,FCC把額外類的這項要求降低到13WPM。
2003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03,國際電信聯盟主辦的頻率分配專門會議,兩年一度)做出決定,允許各國在業余無線電執照管理中自己任選是否對摩爾斯電碼進行要求。雖然在美國和加拿大還有書面上的要求,但在一些其他國家正准備徹底去除這個要求。
熟練的愛好者和軍事報務員常常可以接收(抄報)40WPM以上速度的摩爾斯碼。雖然傳統發報電鍵仍有許多愛好者在使用,但半自動和全自動的電子電鍵在今天使用越來越廣泛。計算機軟體也經常被用來生成和解碼摩爾斯碼電波信號
摩斯密碼編碼簡單清晰,二義性小,編碼主要是由兩個字元表示:"."、"-",一長一短,這在很多情況下應用很多,比如發送求救信號。電影《風聲》中就是採用在衣服上縫出摩爾密碼,將消息傳播出去。動漫《名偵探柯南》中《推理對決,新一vs沖矢昴》(tv511)就是用了這種方法。
在利用摩爾密碼燈光求救的時候,定義:燈光長亮為"-",燈光短亮為".",那麼就可以通過手電筒的開關來發送各種信息,例如求救信息。
如果燈光是按照「短亮 暗 短亮 暗 短亮 暗 長亮 暗 長亮 暗 長亮 暗 短亮 暗 短亮 暗 短亮」這個規律來顯示的話那麼它就意味是求救信號SOS。
因為SOS的摩爾編碼為:··· --- ··· ,按照上面的規定即可進行燈光編碼。這個編碼其實非常簡單,三短、三長、三短。
除了燈光之外,利用聲音(兩種區別的聲音)也可以發出求救信號。這種求救方式是我們都應該進行了解的,也許在必要的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4] 。
2015年1月,遭到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綁架的日本人質後藤健二被斬首,消息震驚國際,當年2月1日在網路上流傳著一段由日本網友的解讀影片,內容指出後藤在IS所發布的影片中,相較於右邊的人質湯川遙菜相比,後藤眨眼的次數顯得較為頻繁,有日本網友將後藤健二畫面放大,日本網友解密認為,後藤是透過眨眼來打出摩斯密碼,而其所要透露的信息是「不要救我」,引起不少網友議論。[
表示方法
有兩種「符號」用來表示字元:點(.)和劃(-),或叫「滴」(Dit)和「答」(Dah)。點的長度決定

了發報的速度,並且被當作發報時間參考。下面是時間控制的圖示:

-- --- ·-· ··· · / -·-· --- -·· ·
M O R S E(空格) C O D E

這里,「-」表示劃,「.」表示點。這是上面消息的准確發報時間(= 表示有信號,. 代表無信號,每個為一個點的長度):

===.===...===.===.===...=.===.=...=.=.=...=.......===.=.===.=...===.===.===
^ ^ ^ ^ ^
| 劃 點 | 單詞間隔
點劃間隔 字元間隔

劃一般是三個點的長度;點劃之間的間隔是一個點的長度;字元之間的間隔是三個點的長度;單詞之間的間隔是七個點的長度。
初學者往往被教導發送點劃間隔短小、短而快的字元,並且在符號和單詞之間誇大間隔時間。比較起來,這種方式更加容易學會。
熟悉摩爾斯碼的人之間經常象這樣說話或拼寫(其中,「長音 / Dah」是發「awe」的音):

-- --- ·-· ··· · / -·-· --- -·· ·

DahDah DahDahDah DiDahDit DiDiDit Dit, DahDiDahDit DahDahDah DahDiDit Dit.[4]
特殊符號
這是一些有特殊意義的點劃組合。它們由二個字母的摩爾斯電碼連成一個使用,這樣可以省去正常時把它們做為兩個字母發送所必須的中間間隔時間。
AR:·—·—·(停止,消息結束)
AS:·—···(等待)
K:—·—(邀請發射信號)(一般跟隨AR,表示「該你了」)
SK:···—·—(終止,聯絡結束)
BT:—···—(分隔符)
···—·(我將重新發送最後一個單詞)
·· ··(同樣)
········(錯誤)
常用縮寫
縮寫和同一符號不同,縮寫保留著字元中間的間隔,它們並沒有被連成一個使用。
摩爾斯電碼表
A - All after (問號後用於請求重復)
AB - All before (同樣)
ARRL - American Radio Relay League(美國無線電中繼聯盟)
ABT - About(關於)
ADS - Address(地址)
AGN - Again(再一次)
ANT - Antenna (天線)
ABN - All between(之間的所有)
BUG - Semiautomatic key(半自動的關鍵)
C - Yes(是,好)
CLG - Calling(撥打)
CQ - Calling any station(連絡任一站台)
CUL - See you later(待會見)
CUZ - Because(因為)
CW - Continuous wave(連續波)
CX - Conditions(狀況)
DE - From(來自)
DX - Distance (sometimes refers to long distance contact)(長程通訊)
ES - And (和)
FB - Fine business (類似於「確定」)
FCC -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FER - For (為了)
FREQ - Frequency(頻率)
GA - Good afternoon or Go ahead (depending on context)(午安)
GE - Good evening(晚安)
GM - Good morning(早安)
GND - Ground (ground potential)(地表)
GD - Good(好)
HI - Laughter(笑;笑聲)
HR - Here(這里)
HV - Have(有)
LID - Poor operator(可憐的運營商)
MILS - Milliamperes(毫安)
NIL - Nothing(無)
NR - Number(編號)
OB - Old boy(老男孩)
OC - Old chap(老兄)
OM - Old man (any male amateur radio operator is an OM)(任何男性業余無線電操作員是一個OM)
OO - Official Observer (官方觀察員)
OP - Operator(操作員)
OT - Old timer(老手)
OTC - Old timers club (老前輩俱樂部)
OOTC - Old old timers club (老老前輩俱樂部)
PSE - Please(請)
PWR - Power(功率)
QCWA - Quarter Century Wireless Association (四分之一世紀無線協會)
R I - acknowledge or decimal point (承認或小數點)(根據上下文確定)
RCVR - Receiver(接收器)
RPT - Repeat or report)(重復或報告)(根據上下文確定)
RST - Signal report format (Readability-Signal Strength-Tone)(收訊指標)
RTTY - Radio teletype (無線電電傳)
RX - Receive(接收)
SAE - Self addressed envelope (自我處理的信封)
SASE - Self addressed, stamped envelope (自我解決,蓋章信封)
SED - Said(說)
SEZ - Says (說)
SIG - Signal(訊號)
SIGS - Signals (信號)
SKED - Schele(行程)
SN - Soon(很快=不久將來)
SOS -(緊急呼救=國際通用)
SRI - Sorry(抱歉)
STN - Station(電台)
TEMP - Temperature(氣溫)
TMW - Tomorrow(明日)
TNX - Thanks(感謝)
TU - Thank you(感謝你)
TX - Transmit(發射器)
U - You (你)
UR - Your or you're (您或您已經)(根據上下文確定)
URS - Yours (你的)
VY - Very (非常)
WDS - Words (詞語)
WKD - Worked (工作)
WL - Will (將)
WUD - Would (會)
WX - Weather(天氣)
XMTR - Transmitter(發射機)
XYL - Wife(妻子)
YL - Young lady (used of any female)(年輕女子)
73 - Best regards(最好的祝福)
88 - Love and kisses(愛與吻之告別)(注意應該使用在「異性」之間)
99 - go away(被要求離開,非友善)
參見詞條:Q簡語
1997年,當法國海軍停止使用摩爾斯電碼時,發送的最後一條消息:「所有人注意,這是我們在永遠沉寂之前最後的一聲吶喊!」
如何交談
電台聯絡
要使用摩爾斯碼進行明白無誤的交流,只需要字母就夠了。為了使交流更有效率,有很多國際上通用的模式。
這是一個CW通訊的例子,發生在電台甲(s1)和電台乙(s2)之間:
s1:CQ CQ CQ de s1 K[呼叫任何人(CQ),這是(de)s1,結束(K)。]
s2:s1 de s2 K(呼叫s1,這是s2,結束)(兩個電台就建立通訊連接了)
s1:SK(再見。)
s2:SK(再見。)
作為一個例子,上面的電台之間並沒有交談什麼內容,這只是演示一次聯絡的情形罷了。
求救信號SOS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隻拍發了「SOS」信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信號。
1912年,著名的泰坦尼克號游輪首航遇險時,發送的是CQD(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決定用CQD作為

船舶遇難信號),但因D(—··)易於其他字母混淆,周圍船隻並未意識到是求救信號,沒有快速救援,在快沉沒時才使用的新求救信號SOS(···———···)發報。泰坦尼克號沉沒後,SOS才被廣泛接受和使用。
事實上,雖然SOS信號在1906年即已制訂,但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調用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卡帕西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C. 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高大上還是劇情需要

首先我們在摩斯密碼的認知上達成一個共識是,它並不是一個多麼復雜高端的操作,相反這是一種極其務實而有效的信息傳達方式。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在一個聚會上,想提醒一個朋友衣服拉鏈開了,但當眾告訴TA又可能會讓TA難堪,那麼正確的方式是,你打開手機給TA發一條微信。

但摩斯密碼的發明,其實最開始並不是為了秘密傳達消息,而是更務實的為了解決「如何更快速的傳達消息」。

它的發明人摩沒雀伏爾斯是一名美國畫家。1825年的2月他正在紐約出差,不料他太太病重,家人在2月7號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他,他三天後收到的時候,太太已經去世了。

當時已經19世紀了,信息竟然跑得還沒有一匹馬快。這種無力的悲痛促使他後來在「電磁信號可以實現超長距離傳輸」的特性中受到啟發,最終發明了電報和摩斯密碼。

摩斯密碼的發明過程也很有趣,最開始他的方案是,發送一個數字,用點擊和停頓來區別。

比如:「·· ···· ····」表示244,然後每個英語單詞都對應著一個數字。

為此,莫爾斯的助手阿爾弗雷德·韋爾還研發出了一種杠桿電鍵。也就是我們常常在二戰片裡面看到的用來發電碼的按鍵。這種杠桿電鍵就可以用來實現「開」和「關」的操作,也就是電脈沖的傳播。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但後來摩爾斯發現這種電報傳輸成本很高。也就是說,每一次「開」和「關」都是錢,而且電線還很昂貴。而現在這樣的編碼系統實在是效率太低了,因為十分復雜,所以電報員就需要每一次都進行查表,這無形中又提高了人力成本。

於是他們想到了直接對字母進行編碼的方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摩斯密碼:

點信號「·」:開關短時間閉合,聽起來更像是短音的「滴」;

長信號「-」:開關長時間閉合,聽起來更像是長音的「嗒」。

也就有了這張千秋萬代的摩斯密碼表。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摩爾斯的助手阿爾弗雷德·韋爾,就是之前發明了杠桿按鍵的那個人,他專門去了一趟當地的報社,查看了他們使用的鉛字盤,並且觀察了在報紙印刷中使用的字母的頻率,發現了12000個E,9000個T………200個Z。

於是在摩斯密碼中,日常在單詞中高頻出現的字母,編碼就會更簡潔。

後來摩爾斯發現,電信號在長距離的傳輸中是會衰減的,所以他又在基礎設施領域發明了中繼器來增強信號。

當編碼系統和長距離傳輸的問題都解決了之後,摩斯密碼理所當然的被應用在了戰時。枯攜

古時候戰時傳遞軍情,要麼靠狼煙,要麼靠快馬驛站。與這些手段比起來,摩斯密碼的優勢不光是更先進,同時也更靠譜也更容易被復制傳播。

有些人覺得摩斯密碼在很多戰爭、諜戰或者卧底電影中出現是裝逼,其實是因為他們不夠了解真實的世界。

《風聲》這部電影改編自麥家的小說,是一部典型的諜戰片。電影里核心劇情就是在一個被嚴密監視的空間里,如何將關鍵情報傳遞出去的故事。

於是,這份藏有關鍵信息的密碼,被分別藏在了香煙里,張涵予嘶吼的唱腔里,和周迅赴死前的衣縫針腳里。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這部劇的核心就在這個捉迷藏的過程,要知道在嚴密監視的密閉環境里,即便是眼神的接觸都有可能暴露秘密,而導致的後果可能是大批革命志士的犧牲。

在這個的劇情設置的推動下,當周迅最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將關鍵消息縫在了衣縫里送出去的時候,當張涵予在多年後告訴李冰冰「只有屍體才能離開那裡,所以她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當做傳遞情報的載體」時,你還會覺得這樣的劇情是為了裝逼嗎?

像《使徒行者2》歲瞎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無間道》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港片的類型片里的一座高峰。拿今天討論的主題來說吧,這么多電影中有摩斯密碼的橋段,但說到最驚心動魄,還是得提到陳永仁給黃志成傳送情報的那場戲,前前後後有三分鍾,有人形容為「在無聲中爆裂,在靜默里噴張」一點都不過分。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在電影營造的那個氛圍里,在殘忍而狡詐的黑幫中,就連呼吸都是錯誤的,眼神的飄忽都會被識破身份。請大家回想下自己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梁朝偉輕微敲擊的手指,是不是在那幾分鍾里,讓你連大氣兒都不敢喘一口?

像《使徒行者2》出現的摩斯密碼,是裝逼還是劇情需要?
電影中梁朝偉就是用這只受傷的手,在窗框上敲擊的摩斯密碼。

D. 《使徒行者》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使徒行者》:香港警匪片的窮途末路

這部電影是娛樂市場下,流水線生產的撈金之作,近些年每年都會有大批同類型電影上映,卻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高度。

原因歸結於一點,就是「貪」,貪快,貪錢,貪省事。

你可以在其它電影中找到相似的情節,配套的人物,生硬的情誼,這已經成了一個標準的模版。按這么拍就能賺錢,問題是演員在這個商業鏈條中只是走了個過場,又怎麼會有經典之作?

《使徒行者》的電視劇我沒看過,電視里余詩曼表演怎樣我不知道,但是電影里她就是個災難。

文偉鴻似乎還沒搞明白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開頭余詩曼出場濃濃的TVB風讓人懷疑自己是在看電視,之後她的表演更是流於表面,讓人尷尬。

整部電影看到余詩曼game over,特別開心,可後來得知她又活了,有種想死的沖動。

導演最大的問題是巴掌不大,卻又想把所有元素都抓住,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開頭又是摩托追逐,飆車,又是地下基地,高科技犯罪,該有的都有了。可對於電影而言商業性娛樂性元素又與其表現的情感和卧底的悲劇性相沖突。

這就像一碗放了糖和鹽的面,別扭的讓人難以下咽。

巴西毒窟的戲份,開場是大全景,高空俯視鏡頭。

陌生孤獨環境下毒販又是囂張跋扈,明顯能感覺到一種危機感。

但之後的打鬥有種叫大排場賣燒餅的趕腳。

遠不如《上帝之城》帶來的沖擊力,主角的氣定神閑讓人懷疑內容真實性,過多不必要的鏡頭又打破了敘事的平衡性。

很明顯,這是導演的問題。

電影依舊主打兄弟牌,也依舊打了一手爛牌。

原本以為《掃毒》已經給了香港導演們一個教訓,沒想到文偉鴻還是重蹈覆轍。

港影中的兄弟情如今只能通過特別直白的方式展現出來,《掃毒》里他們唱了出來,而這部電影里他們直接說了出來:「做兄弟,在心中。」

以前那叫兄弟,如今只能算作基友了。

張家輝與古天樂之間可謂是一波三折。

卧底身份的不斷反轉使背叛反目相互算計的戲碼不斷上演,這些反轉固然讓觀眾燒腦驚奇,甚至有拍桌子叫絕的,但是滿滿的設計感毀了這盤菜。

這中「匠氣」使兄弟情顯得不那麼真實,人物情感邏輯行為選擇讓人覺得不可信。

電影對摩斯密碼的濫用,讓人覺得神乎其神匪夷所思。

《無間道》對摩斯密碼的使用是有針對性的,偶然性小,值得信服。

而電影中在不知道身份的情況下,摩斯密碼使用的偶然性,讓觀眾對這種小概率事件產生懷疑。

怎麼那麼巧?每次都讓你發現?拍電影你也是要講科學的啊!

至於本片的反派,很明顯導演並沒有打算將這個形象豐滿。

還不如《掃毒》里的大反派。

這明顯是被吊打的局面。

最後兄弟二人被釋延能暴打,一死一傷匆忙收尾,明顯頭重腳輕,虎頭蛇尾,結局沒有說服力。

這顯然是導演的潛台詞:「我擦,編不下去了,你倆乾脆死了算了。」

張家輝與釋延能同歸於 盡,古天樂跪地磕頭,很難讓人感受到兄弟情,恰似《掃毒》結局,設計感太強了。

遠不如《無間道》里傻強和梁朝偉那條小支線來的情真意切。

說到支線,女秘書和吳鎮宇死的時候,反而被感動到了。

因為沒有反反復復地設計,反而使這兩個人物簡單而不失真實。

女秘書地下通道那場打戲的構圖可以贊一個,算是影片的一個亮點。

E. 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摩斯密碼是什麼

我覺得說到這摩斯密碼,看諜戰劇的朋友還真不陌生。《風聲》、《聽風者》、《無間道》、《黎明之前》,哪個劇里沒有摩斯密碼還真顯得不夠專業。

如果掌握了這個表,那可以用任何形式傳遞信息。電影《風聲》中,日軍特務機關長武田為了揪出潛伏的地下黨「老鬼」,設計發出一段假電報,從而鎖定了接觸電報的五個人,「老鬼」就在他們其中。日軍和偽軍對顧曉夢、李寧玉、吳志國、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進行了審問,過程中經歷了心理戰和酷刑。地下黨員顧曉夢決定犧牲自己,在衣服上縫出摩斯密碼,將重要消息傳播出去。當李寧玉問:「情報比你的命還重要嗎?」顧曉夢沒有回答。後來,在縫補過的衣服上,李寧玉讀到了「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所以不僅可以敲打,也可以像《風聲》一樣,把密碼縫在旗袍里。

F. 諜戰劇中經常有用手指敲摩斯密碼暗中交流的情節,現實中可能嗎

現實中,這種情節不可能出現,除非萬不得已情況下的最後一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白在特務近身時發出最後的明碼電文「再見了,同志們」。

但是,作為一個諜戰情治人員,不論是明碼還是加密的電文,正常情況下都不會當著敵對面或身份不明的人做出這種致命的舉動,哪怕是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周圍只要有一個內行人察覺到你一個不經意的指尖異常,不單單是傳遞者,包括接受者也得一起完蛋,根本不用懂不懂交流的內容。常年收發電文的報務員食指和中指都會形成老繭,明白人握下手就知道有沒有。

再說,在大庭廣眾之下,你不可能用加密的電文與對方聯脊叢系,沒有幾個人能把層層加密的密碼本全都背下來,放在腦子里,這種做法也是情報工作所不允許的,一旦被俘會造成己方整個密碼系統完全無密可言。如果周邊有敵對方很專業的業內人士,你用明碼交流的指尖動作會被敵對方的業內人士不動聲色全部接受。而加密的電文,在短時間內基本讓交流對方很難明白。

電視劇《暗算》是柳雲龍的作品,三段故事之一是阿炳偵聽(收發報)訊號,之二是黃依依破譯。從這里看,兩者相關聯但又各自獨立,收發報務員只知道把0—9數字按電台接收發頻率進行收與發,並不知道電文內容。而電文內容的加密解密和破譯由其他人或部門來完成。電文級別越高,層層加密的電文越難破譯,即使優秀的譯電員或機要員也需要藉助密碼本才能解密,並形成文字。

作為一般交流的摩斯碼,基本以26個英文字母和0—9數字轉換成點與劃(滴滴答答)組成,如果用這種方法,只要是稍有摩斯碼常識的就知道明碼通訊的內容,香港電影《無間道》中的梁朝偉與警方聯系就是此方法,但梁朝偉是摩斯碼盲發(無音,自身無法監聽),全憑感覺,必須一氣呵成難度很大。在一定范圍之內,只檔虧要有一個無線電愛好者在這個頻率上收到,電文全暴露,梁朝偉就有殺身之禍。

現在摩斯碼電報基本退出了政治軍事商業通訊,但全世界還有很多無線電愛好者在使用,如果不是加密的電文,所有頻率基本都是無密可言,即使是簡單的加密,對於這些愛好者來說,破譯輕而易舉,不要以為各地無線電管理委員會閑著沒事,這里的信息量很大的。

所以說,別糊弄觀眾,觀眾也別當真,總有內行人。土匪窩的黑話,楊子榮也會不是嗎!

不可能!再強調一下,不可能!

諜戰劇里用手指敲擊後產生的聲音或動作,能夠讓傳遞信息和情報,讓周邊同伴了解他發出的信息和情報內容,完全是天方夜譚,完全是諜戰劇里的一個吸引人眼球的無稽之談的噱頭。

真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我曾經是一名報務員,與摩爾斯電碼打過多年交道。摩爾斯電碼傳遞信息和情報,最關鍵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就是通過聲音傳遞內容,離開聲音傳遞都是絕對不可能的。

發明摩爾斯電碼的人為了無線電傳遞電報方便,用了非常簡單的「滴」——短和「答」——長的兩種摩爾斯電碼,組成了10個阿拉伯數字和26個英文字母,拼出了數以千百萬計的密碼,密碼譯成文字就是信息和情報。

電報接收人必須用聽覺分辨出摩爾斯電碼的長短,方能記錄下對方傳遞過來的數字或字母。僅憑手指敲擊後產生的聲音或動作是不可能分辨出傳遞信息內容的。

當然,諜戰劇講究的是驚險離奇刺激,所以用一些外行人不懂方法方式,讓大家看看熱鬧,也是可以的,無可厚非!

我曾經受過專業的無線電收發報訓練,算是一個老資格的通信兵了,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

如果雙方都受過專業的無線電收發報訓練,而且對通信用語很熟悉,理論上講是可以用手指敲摩爾斯電碼進行交流的。

簡單的說,數字或字母可以用「點」「劃」(滴答)來表達,如字母「A」可用「滴答」(· 一)來表達。字母「B」可用「答滴滴滴」(一···)來表達。「答」的延續時間是「點」的三倍。

緊急求救信號SOS可用「···一 一 一···」來表示。

OK可用「一 一 一 一·一」來表示。

美國電影《獵殺U-571》就有這樣的鏡頭,被俘的德軍軍官用硬物敲擊潛艇倉壁,發出SOS的信號,試圖讓周邊的德國軍艦發現。

如果兩個人面對面,用摩爾斯電碼聯系實際上效率是很低的,也容易被行野神人發覺,不如用語言或眼神或形體動作來得快。如果迫不得已而使用,也只能用短語,即由幾個字母組成的特定片語。如果傳遞信息量較大的情報,用手指敲擊摩爾斯電碼是比較繁瑣且非常容易暴露的。

在現代 社會 ,用摩爾斯電碼聯系已經非常落後了。現在有許多更加先進便捷的聯系方式。就是在軍隊,也基本上很少用電鍵發摩爾斯電碼聯系了。

理論上可行,現實中比較難,特殊場合可以。

不知道是不是《無間道》起的頭,反正當年看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用摩斯密碼和上司聯絡感到很酷。



於是後來發現在各種各樣的諜戰和警匪題材影視劇中,特工和警察用摩斯密碼聯絡的鏡頭越來越多。





電影《風聲》中,特工在香煙上刻摩斯密碼,周迅飾演的特工還可以把要說的話用摩斯密碼的方式縫在衣服上,然後穿在自己的遺體上送出去,其用法讓人嘆為觀止。



其他影視劇中,有特工用手指敲桌子或者敲頭表示摩斯密碼的,還有用手指擊打手機話筒敲出摩斯密碼的(《無間道》)。



電影《使徒行者》中居然還有張家輝用手槍打出摩斯密碼的橋段,此外,張家輝和古天樂還用了魔方來表示摩斯密碼,片方甚至在電影海報上還印上了摩斯密碼「兄弟」。





那麼,網友不禁要問了,摩斯密碼(正式名稱:摩爾斯電碼)這種1837年發明,1999年國際上停止使用的,只會用「滴滴噠噠」「點點劃劃」傳遞信息的玩意兒在現實中是可以被特工用來聯絡的嗎?



我們看電影《懸崖之上》中諜戰雙方都特別在乎一本書叫《梅蘭芳游美記》,這本書就是地下黨使用的聯絡密碼母本,其作用是特工收到聯絡信號後,用信號對照著密碼母本才能將指令譯出來,沒有密碼母本,信號只是無用的數字。

同樣,在電視劇《潛伏》中,余則成的密碼母本也是一本小說,《蝴蝶夢》。



在 歷史 上,圍繞著密碼母本發生過很多真實的諜戰故事,張浩(林育英)曾經從蘇聯橫跨外蒙高原和荒漠到達延安,其身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本密碼本。

換句話說,如果兩個特工面對面想用摩斯密碼傳遞情報,理論上是可行的,前提是兩人的腦子要非常好用,能夠將全本密碼本記住,同時腦子能夠快速進行識別、檢索和譯電工作,通常這個工作在電台那裡是由三個人來完成的(發報員,收報員和譯電員),特工一個人在緊張的環境中,沒有任何設備幫忙,獨自完成整個工作恐怕就太難了。

歷史 上確實有人能夠記住全本密碼本,潘漢年就記過,其他人只要下功夫也不是不能記住,但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個傳遞情報的過程,起碼 歷史 上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麼,如果特工不用密碼母本直接用摩斯密碼聯絡呢?當然在理論上也是可行的,那就相當於廖耀湘在遼沈戰役中用明語呼叫的後果了,所有在場的人都能看到特工在干什麼,只要是懂一點摩斯密碼的人都能看懂兩個特工在傳遞什麼,這中間的危險性就太大了。畢竟中統、軍統和特高課的特工也不是吃干飯的。

此外,如果是公共場合,比如茶館或者咖啡館里,兩個特工隔著幾張桌子不說話,面對面用手指頭沒完沒了敲桌子或者敲茶杯,這樣的做法都不用特務過來抓人,精神病院的恐怕就先到了。



要知道,用摩斯密碼來顯示一個字,那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畢竟摩斯密碼只有簡單的「滴滴噠噠」或「點點劃劃」,組成一個句子那是一個相當長的信息,因此想在很多場合用摩斯密碼傳遞情報,理論上都是可行但現實中基本都難以實現。

不過,在特殊情況下,特工人員還是有特殊辦法的。



比如,摩斯密碼也有簡單的短語表達,最常見的是「SOS」,相信絕大多數人看到這個信號都知道意味著什麼。

不過,大多數特工在傳遞簡單情報時多數都是採用雙方提前約定好的信號,原則上講,那比通用的摩斯密碼要安全得多。



余則成和翠萍在《潛伏》里約定了打電話響鈴的方式,響幾聲就掛斷分別代表什麼意思,不過筆者也一直有個疑惑,在搖把電話和中轉台時代,電話鈴聲真的能控制到這么准確的地步嗎?

《風聲》中的特工除了到處使用摩斯密碼之外,還用了京劇唱腔的變化來傳遞情報,這種方式恐怕就需要提前搞專業培訓了。



《懸崖之上》中,烏特拉行動的參與者們都進行過培訓,他們之間擁有一種只有他們能看懂的聯絡暗號,只是,因為謝子榮的叛變,這個暗號也不安全了。

當然,最常見的聯絡方法就是設置固定代號,比如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前就把「中途島」代號設置成了「AF」,這就讓美軍破譯人員很抓狂,最後不得不採用試錯的方法才破譯出來。

還有一些影視劇中常見的敲門方式,什麼節奏敲幾下代表什麼人,也是一種特定暗號,比用摩斯密碼簡潔明快還安全。



綜上, 歷史 上的摩斯密碼很有用,但也就是因為很有用,因此會的人也就很多,特工想用摩斯密碼完成神不知鬼不覺的聯絡其實是很困難的,所以,你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摩斯密碼聯絡方式大多數都只是藝術需要罷了。

肯定不是通用的密碼文,應該都是約定好的,簡單指令應該是可以實現的。比如特定約好的幾個動作,比如三長兩短就是跑路,三短兩長就是跟上之類的,當然可能更短一些也有可能。要說如普通交談那樣的交流,基本是不可能。

現實生活中,交流雙方都要懂摩斯密碼,才可能真正交流,如果一方懂,另一方不懂,交流也是白搭。就像歇後語所說的:眯擠眼做給瞎子看,白費功夫。只有雙方都懂,並且有約定,在旁邊人都不懂,不知道怎麼回事時,私下的摩斯密碼交流才能有效,才有意義。不然對不懂摩斯密碼人的交流,就是不切實際的作秀。











初中開始就參加了人武部的電訊培訓。我們班上就有三個,另一個是女孩,玩不到一塊去,還有一個和我平時關系就挺好的,測驗考試時做完了就用原珠筆輕輕在桌上敲,對答案。填空和選擇題都沒有問題,計算題和問答題太復雜了。我們倆也沒本事把整本密碼本背出來。

這個過程一直到高二分班結束。期間基本沒暴露過,只有個別老師嫌吵讓我們安靜點,但是我裝著一付思考的樣子老師也不太會說別的。但主要還是我和這位同學的成績水平都差不多一個檔次,相互對答案也只是好玩成份更多一點。

至於影視中做手勢、眨眼睛能傳遞情報的情節,只能當笑話看過。一個漢字四個數字,一個數字五個滴答,一句話十個字你得眨200下眼皮,不說看不看得清,就兩人那麼含情脈脈、全神貫注地眨眼皮,旁邊的特務再傻也看出不對勁來了。

諜戰劇中經常有用手指敲摩斯密碼暗中交流的情節,現實中可能嗎?

根本就不可能。這種場景是編劇杜撰出來的。

摩爾斯電碼是用滴答兩種聲音的組合來組成字母或數字,然後用一組數字組成一個字母或漢字。經過簡單的推算可以知道,一個漢字,至少要16個滴答來組合,如果是加密的,那麼記憶量還要增加幾個數量級。

顯然,特工之間用敲摩爾斯電碼的方式傳遞一兩個字或字母符號,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是有可能的,但是要達到交談的程度,一來需要敲出的滴答幾乎是天文數字,二來需要有強大的大腦把滴答聲和字元的對於關系、字元和漢字的對應關系完全背過,這兩點都是幾乎無法實現的。

所以說,遇到諜戰劇種出現這種鏡頭,一笑置之就行了,不必較真。就好比說抗日期間游擊隊人手一支狙擊步槍,當時真有這條件,日本鬼也用不著打上十幾年,幾天就解決了。

不可能!尤其是在諜戰劇的特定情景下,更不可能。

一、 摩斯密碼簡介

摩爾斯電碼,也有的稱之為「摩斯密碼」,是一種由點信號「・」(滴)和長信號「—」(嗒)組成的一種時通時斷的二進制代碼。代碼通過不同的長短和排列順序組合,可以 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和數字等。

假如我們以字母為例,摩爾斯電碼的常用含義很多,比如AR(停止,消息結束)、SK(終止,聯絡結束)、CUL - See you later(待會見)、OT - Old timer(老手),還有我們熟悉的SOS等。

假如我們以數字為例,73 - Best regards(最好的祝福) 、88 - Love and kisses(愛與吻之告別,注意應該使用在「異性」之間)、99 - go away(被要求離開,非友善)等。

但為了安全保密,人們常常會通過幾次編碼轉換,賦予不同的數字或字母特殊的含義,如果沒有密碼本對照,即使敵人截獲了編碼,也無從理解其真正的含義。

二、 現實交流的障礙

01 技術障礙。 也是為了保密,很多時候,譯電員和發報員都是分開的兩人,懂得發報的發報員知道的只是編碼,接收的也只是編碼,並不知道其中的含義,當然這類發報員和譯電員都沒有可能直接交流。即使發報員和譯電員均是同一人,要脫離密碼本記住紛繁復雜的編碼和含義,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它們往往沒有規律和邏輯。

02 時間障礙。 正如前文所說,摩爾斯電碼是由點和橫,或者說是由滴或嗒等組成,一個簡單的數字,就需要至少5個滴或嗒組成,而一組四位數的數字,就至少需要20個滴或嗒組成,且不說我們記不住對應的意義,就只是這個時間耗費,短時間內也無法完成交流內容。

事實上,直到1991年的美國,要獲得FCC頒發的允許使用高頻波段的業余無線電證書,考核標准就是通過每分鍾五個單詞的摩斯密碼發送並且接受測試。敵人會給間諜多少分鍾,讓他用手指從容敲出摩斯密碼呢?

03 現實障礙。 對於間諜,敵人往往都是最高等級的嚴管,更是處處設置陷阱,等待其自我暴露、自我犯錯。參與 游戲 者都是行家,要想逃過專家的法眼,在行家眼皮底下傳遞情報,且不說有無可能,關鍵是誰敢冒這樣的風險?這樣的風險是否值得冒險?

三、現實交流的可能性

但在緊急情況下,雙方通過約定的特殊字詞,或者約定的特殊物品,或者約定的特殊手勢,也是可以達到交流目的的。比如通過眼神,通過專屬於雙方的簡單手勢等,表達的應該也只是「撤退」、「不要營救」等極其簡短的內容。

2015年,被恐怖組織斬首的日本人質後藤健二,曾有過疑似利用摩斯電碼傳遞信息的可能。在當時恐怖組織播放的人質影片中,後藤健二眨眼的次數比較頻繁,網友將其解密為摩斯電碼「不要救我」。

在一些「諜戰神劇」中,兩名諜報人員動不動就用摩爾斯電碼進行交流,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可能出現嗎?理論上可能,但現實中很難……

摩爾斯電碼,看起來非常「懸乎」,實際上並不復雜。說白了,其實就是用長短兩種電信號的不同排布來表示不同的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等等。簡訊號「嘀」相對比較急促、長信號「嗒」持續時間稍長。而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則是用不同的「嘀」「嗒」組合來代表。比如「嘀嗒」表示字母A、「嗒嘀嘀嘀」表示字母B……再如「嘀嗒嗒嗒嗒」表示數字1、「嘀嘀嗒嗒嗒」表示數字2……標點符號也同樣通過不同的「嘀」「嗒」組合來表示。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一些特定字母組合來表示特殊含義,比如最常見的「SOS」字母組合,其實最初就是在摩爾斯電碼中使用的。換句話說,最初的摩爾斯電碼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要想讀懂摩爾斯電碼,首先您必須懂英文或者其他一些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語言文字。

前面已經說了,摩爾斯電碼是基於拉丁字母的。那麼,咱們使用的漢字又是如何通過摩爾斯電碼進行傳送的呢?電報剛剛傳入我國時,彼時的國人必須先抄錄拉丁字母文字,然後再由專業人員翻譯成中文。也就是說,搞電報的人必須懂外語!這是相當麻煩的,尤其是電報在我國普及之後……

這其實就和電腦剛剛傳入我國時輸入的文字必須是英文字母一樣,使用起來是非常不方便的,當年學DOS的朋友想必都有體會。但這怎麼能難倒咱們聰明的中國人呢?清朝時聰明的中國人也發明了「中文輸入法」!字母代表不了漢字,但數字可以啊。著名的《康熙字典》就是用數字來查漢字,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四角查字法」。基於《康熙字典》的「四角查字法」,咱們中國人發明了中國式的摩爾斯電碼,用不同的數字組合來表示漢字並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看電報時,每字上面都有一串數字的原因所在。

除了民用漢字摩爾斯電碼之外,還有許多保密碼。比如有周公親自主持制定的「豪密」,直到新中國成立老蔣的人也沒能破譯出來!有時候,甚至一本書就是一本密碼本。第幾頁第幾個字,一查書就知道了,但不知道具體是那本書,你根本搞不清那串數字代碼到底是什麼意思!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收電報的人很難當即讀出電報內容,必須有專人負責「譯電」。即便是民用電報,除了常用字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夠把所有漢字的編碼全部記得爛熟於心的……

綜上所述,用摩爾斯電碼直接進行交流,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前提是,雙方都必須懂英文!而且記憶力、理解能力還要比較好。畢竟,發出一連串字母要直接讀出英文句子,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信您可以做個試驗,找一位外國朋友,您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讀句子,看他能不能聽明白。雖然看似可行,其實很難,尤其是在緊急的情況下。

如果是漢字摩爾斯電碼,除了一些民用漢字電碼的常用字之外,恐怕很難直接讀懂。因為密碼這東西,為的就是讓別人看不懂,不是嗎?能把整本密碼本都背熟,而且隨時可以通過大腦直接「譯電」,實在太難了,這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可如果是用拉丁字母摩爾斯電碼或者民用漢字電碼的常用字進行交流,其他人只要懂摩爾斯電碼也可以看明白,誰有敢保證周圍就沒有懂摩爾斯電碼的人呢?這沒有任何保密性可言……所以,理論上諜報人員通過摩爾斯電碼進行交流是可行的,但實際上除了一些比較簡單的或特定的交流之外,並沒有太大操作空間和實際意義。想要像諜戰劇里通過摩爾斯電碼正常對話那般,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G. 諜戰劇中經常有用手指敲摩斯密碼暗中交流的情節,這在現實中可能嗎

現實生活中,這類劇情不太可能發生,除非是迫不得已情形下的最終一博。真實故事改寫的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詩仙李白在間諜貼身時傳出最終的明碼電文「再見了,同志們」。

如今摩斯碼傳真基本上撤出了政冶國防商業服務通信,但全球也有許多無線通信愛好者在應用,要不是加密的電文,全部頻率基本上全是無密可談,即便是簡易的加密,針對這種愛好者而言,破譯易如反掌者梁,不必認為全國各地無線電管理委員會閑來無事,這兒的數據量非常大的。

所以說,別欺騙觀眾們,觀眾們也別當真,總會有行內人。土匪窩的暗語,楊子榮也會不是嗎!

H. 無間道影評21:電影鏡頭剪輯分析

特地做了語音版,可在喜馬拉雅FM或今日頭條,搜索無間道影評或浪兄筆記收聽。

首先從電影鏡頭的拍攝和剪輯人員上,是香港當時一流的。視覺效果顧問:杜可風(HKSC) 攝影指導:劉偉強(HKSC)、黎耀輝(HKSC) 剪接:彭發、彭正熙 

杜可風,被稱為「亞洲第一攝影師」,也被曾為香港文藝片代表人物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在王家衛的電影中更是強調畫面以表現文藝為主。劉偉強,執導拍攝過《古惑仔》等多部出色電影,而且劉偉強本人雖是導演,但他也是攝影出身。黎耀輝,非常有名的在《春光乍現》中被導演引用名字作為電影主角的攝影師,他本人曾參與許多優秀香港電影的拍攝。

彭發更是彭氏兄弟之一,和彭正熙都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剪輯師進入電影劇情,主角之一琛哥(曾志偉飾)的出現鏡頭是緊接電影開頭關於無間道的佛教片頭開始出現的實景佛像開始,全景鏡頭的轉移,赫然出現的是琛哥拜佛的背影,接著是琛哥瀟灑地向一眾小弟講話的內容,在開頭鏡頭中,突出了年輕的劉建明(陳冠希飾),在不斷地講話中,在琛哥和陳冠希中間的切換,自然切入劉建明進入警校學習的鏡頭,而且在切鏡頭的時候,充分運用了背景音效,使轉換更顯自然,觀眾的思維轉換也更有節奏感。在接下來的鏡頭中,陳永仁(余文樂飾)和劉建明的介紹中,更是運用了經典的對比鏡頭,在陳永仁被警校開除中,略顯靜止地對比兩人的態度,配合台詞,更讓人對這改變兩人人生開始的一刻印象深刻。

到開始正式敘事之前,也就是講兩個主人公年輕事件,完全可以說是用鏡頭講故事,把各種陳永仁作為古惑仔打架和劉建明作為警察在警校訓練的鏡頭快速的轉換,以表現兩人的成長過程,這一段緊湊而流暢,在這緊湊的鏡頭中還花了時間專門為以後故事作鋪墊,對反光鏡下劉建明是為之後故事中撞死MARY姐做鋪墊,陳永仁的手指點牆特寫則是為之後陳永仁卧底用摩斯密碼報信作鋪墊,鏡頭轉換雖快但沒有無用的內容,可謂短而精彩。

進入正題後,故事敘事從音響店的陳劉二人對話到天台見面,故事敘事節奏變慢,鏡頭穩而准確,主人公始終在鏡頭核心,而且在陳劉二人的見面,還分別很刻意地對比面對面兩人眼中的對方的鏡頭,很快突出了兩位主人公。天台見面,黃警司(黃秋生飾)和陳永仁的見面是逐漸鋪開,一開始是藍色天空,空曠的天台和陳永仁,干凈慵懶的鏡頭和故事正題敘事速度一致,而且使人感覺每一個情節的轉換自然而使人有期待。在兩人天台爭吵的內容提到過去時,每當切換到過去鏡頭時,背景音效的配合讓短暫的黑白記憶鏡頭顯得和敘事很和諧。

在電影交易毒品的逮捕行動一部分,隨著情節緊張氣氛的展開,鏡頭在各人之間的轉換加快,而且有多處明顯地隨著敘事在採用運動鏡頭,也突出了電影開篇手指點牆的特寫,動靜結合,把整個逮捕行動表現的扣人心弦。在從逮捕行動到後來黃警司和陳永仁天台第二次會面之間的故事敘述,在延續前半部的完美拍攝的基礎上,有一點個人覺得值得詬病的。同無間道第二三部相比,這一段沒有抓住機會多使用亮的鏡頭,本來敘事電影情節性很重,電影主題屬於警匪犯罪片,在此條件下依然大量使用暗色甚至黑色背景,電影的光線稍顯偏暗。

而且出於情節性強的電影的缺點,大部分鏡頭都是近景聚焦在人物身上,但這也更考驗攝影和剪輯對於人物的把握。再一次在天台見面,讓人豁然開朗地再次重復第一次天台見面的鏡頭,使人被電影劇情緊緊抓住。在韓琛人手上來抓黃SIR的一幕中,對電梯層數的特寫、黃SIR電梯門被緩緩打開的特寫與大部分的急速運動鏡頭的動靜強烈對比更是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越來越緊張的壓抑氣氛和情節展開使人也跟著激動。

在陳永仁到了大廈樓下,黃SIR墜樓這一幕,之前越來越快的鏡頭和故事發展,突然在觀眾沒有料到的黃SIR墮樓靜止了,配上悲傷的《再見》背景樂,雖然只有1分鍾左右,但是突出了在場目睹人員的表情,切入了黃SIR生前和陳永仁友情一幕,緩慢地音樂,緩慢地鏡頭加上演員投入地表演,所有的觀眾的心都被震撼了,。而這一幕也無疑成為香港電影乃至華人電影史上最經典鏡頭之一,似乎整部電影的前半部分的敘事都是為了這催淚的一幕而來,這便是整部無間道一的高潮和精華所在。

這樣的鏡頭,1分鍾,馬上又有傻強(杜汶澤)慌忙拉扯中回到之前的緊張快速鏡頭,可正是整個天台殺黃SIR情節的整體緊湊,突出了這一分鍾的珍貴。之後傻強的死,沒有使用黃SIR死亡的強烈慢鏡頭對比,這也是傻強這個角色重要性稍微弱而使然。之後的部分,可以說情節雖然變化,但是拍攝手法不變,從黃SIR死後的調查,越來越緊張的情節發展,重復了前面交易毒品逮捕過程的手法,而片尾的陳劉天台對峙也是對黃SIR墮樓情節的再次使用。在這一部分中,陳劉天台見面,陳跑到劉背後的巧妙快速視角切換,鏡頭速度的放慢,突出了兩人的矛盾。

而在電梯口陳被劉同事一槍擊斃,鏡頭是以槍聲和屏幕的突然黑幕,避免的血腥場面,黑白是整部電影的主旋律,以黑幕槍聲代替血腥出現,不僅使人驚訝,而且在那一秒中之內,觀眾對於是劉還是陳的死亡的猜測使電影再次進入高潮,黑幕結束後,陳永仁緩緩倒下和再次《再見》背景樂,這相當於重復之前黃SIR墮樓的震撼,但是正是黑幕的使用和情節設計的巧妙,使再一次的慢鏡頭背景樂的煽情不顯矯情更將電影推向二次高潮。

在電影完結時,有稍顯啰嗦的敘述,其實敘事電影不一定把每個故事從頭到尾講的很清楚,單從單個電影分析,是不夠好的,但是考慮到《無間道》是三部系列片,這一高潮後的敘事就有其存在價值。而且電影最後,劉建明個人特寫,回到電影正篇敘事,也就是陳劉人生轉換點,陳永仁被趕出學校的鏡頭,配上「我想和他換」,與電影前半部的呼應,使整部電影一氣呵成。整部電影,雖然逃不脫敘事電影突出人物劇情的弱點,但是強大的攝制人員和與情節完美結合的拍攝和剪輯,使該片成為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的代表作,也打破了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說法,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文章2:

這8個鏡頭,是值得回味的經典!

《無間道》豆瓣評分9.1,有人說這部電影比肩美國經典電影《教父》,《教父》的豆瓣評分是9.2,《教父》雖然比《無間道》的評分高出了0.1,但是作為影迷,我個人更加偏愛《無間道》。

因為《無間道》講的不僅是真男人的故事,而且要比《教父》多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含義,以下這8個經典鏡頭,每一個都值得人回味!

這8個鏡頭都是按照電影的時間順序放置和進行解釋評價的,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大家邊回味電影,邊從電影中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

1、這個鏡頭是大毒梟韓琛對手下說的話「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當時劉建明喝了韓琛的酒,聽從了安排,成為了販毒團伙安插在警方的卧底,劉建明的命運也從此發生改變。

劉建明的這個選擇,讓十年後的他從一個小混混,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高級督察,然而劉建明當時有的選嗎?沒有!韓琛那張開的五指,就像命運的黑手,牢牢抓住了劉建明的命運。

劉建明:我想跟他換

2、這個鏡頭是陳永仁被開除警校的時候,教官訓斥學員,你們有沒有人想跟他換?身為販毒團伙卧底的劉建明說「我想跟他換」為什麼劉建明會說出這句話,難道劉建明不想當警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如果是一個光明正大的警察,劉建明會牢牢抓住機會的,但是他知道,韓琛安排他進警校,那麼他在這條路上,無論走到多高的位置,他都是一個受人牽制的工具,因為他的身份是虛的!

販毒集團卧底這個身份,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爆炸是遲早的事,那時候他失去的不僅是榮譽,而且還會令喜歡他的人失望透頂!

陳永仁向警校長官靈車敬禮

3、這個鏡頭是陳永仁向逝世的警校長官靈車敬禮,背景音樂是一段悠鳴低沉的聲音,鏡頭採取的由遠及近推向陳永仁的過程。

此鏡頭有兩個作用,一是交代了此時知道陳永仁身份的只剩下了黃警司,二是表明陳永仁時刻謹記自己是警方派遣到黑社會的卧底。

梁朝偉不愧是影帝,不但這個敬禮的姿勢相當標准,而且他的眼神也足夠認真,此刻他的眼底暗藏著悲傷,但眼神透露出的更多是堅定,常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梁朝偉的眼睛特別有戲!

韓琛在警察局吃盒飯

4、這個鏡頭是韓琛在警察局吃盒飯。比較喜歡看這些港片中,主角吃盒飯的鏡頭。韓琛吃盒飯這個片段霸氣側漏,不僅身後站著七八個抱膀的小弟,而且還因為黃警司的激怒,韓琛大手一揮,把七八份飯菜都掃到了桌子下面。

5、陳永仁在李心兒的心裡診所問她「你覺得為人怎麼樣?」陳永仁問出了這句話以後,電影背景樂適時的插入進來,這段音樂又輕又浪漫,襯託了陳永仁與李心兒交流的浪漫氛圍。但是這個鏡頭還有兩個作用

一是表現了陳永仁內心的矛盾,身為警方卧底的他,卻被周圍人都視為一個混混,所以他在面對李心兒的時候,開玩笑的對她說「告訴你一個秘密,不要告訴別人,其實我是警察」。

將近十年的卧底生涯,讓陳永仁的心裡也產生了渴望,渴望有人能夠了解真正的他,而李心兒就是很好的傾訴對象。

二是電影背後的含義,「你覺得我為人怎麼樣」這句台詞在電影里出現過兩次,一次是黃警司面對陳永仁時候問的,另一次就是這次。

也許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就是好人不怕別人了解自己,而且還渴望別人了解自己,但是壞人害怕別人了解自己,他們只能戴著面具做人,就像劉建明一樣。

黃警司墜樓的閃回鏡頭

6、這個鏡頭是黃警司墜樓的鏡頭,其中運用了閃回、背景音樂、特寫等電影呈現手段,墜樓的特寫鏡頭可能會讓人看起來不舒服,所以把回憶黃警司的閃回黑白鏡頭放置在這里。

尤其需要贊揚的是,背景音樂《再見警察》運用的堪稱完美,這段音樂音質純粹,又帶有很多傷感,聽起來不僅令人為黃警司的逝世感到惋惜,也能夠從內心產生對他高尚職業操守的尊敬!

你挑的

7、這個鏡頭給韓琛和劉建明之間的命運糾葛劃上了一個句號,這段鏡頭採用了閃回、遠近鏡頭變換與背景音樂結合等多種電影呈現手段,劉建明開完槍以後,還對倒下的韓琛說了一句,你挑的。

韓琛已死,控制劉建明命運的黑手已經不見了,然而劉建明犯下的過錯,能夠因為韓琛的死而完全消失么?不能!還有人不會放過他,例如陳永仁!

對不起,我是警察

8、陳永仁與劉建明在天台上的這場對峙片段,也是相當經典的。劉建明走上販毒集團卧底這條路,雖然是身不由己,但是他畢竟是犯下了許多不可饒恕的錯誤,黃警司的犧牲,劉建明就起到了巨大作用。陳永仁當然不會放過他。

劉建明對陳永仁說「那就是要我死?」陳永仁回答他「對不起,我是警察」有些事情是要恩怨分明的,不管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罪惡終將嘗到惡果,正義是一定要有人維持的!

這8個鏡頭是《無間道》中值得回味的經典鏡頭,這其中既有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有對人性的考量,對命運的思考。雖然電影里黃警司和陳永仁都犧牲了,這不符合人們對正義者終將幸福的美好期盼,但這也是電影打動人心之處。

就像是電影里的那句話,正義的人在面對別人的時候,能夠問一句「你覺得我為人怎麼樣」,這是因為他們問心無愧,他們的內心是光明,不必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本質。

文章3:

分析無間道中的拍攝技巧以及手法

《無間道》堅守香港電影的傳統,尊重市場競爭規律,摒棄以往港片中媚俗的習氣,影片在懸念設置、場面調度、剪輯技巧、色彩氛圍、音響效果等方面都大膽創新,這些探索值得內地影視圈借鑒。

劉偉強和杜琪峰代表了新生代香港電影黑幫片的兩座高峰,如果說杜琪峰拍《槍火》、《PTU機動部隊》,是在發揚香港黑幫片「狠、酷、黑」的特色並努力營造好萊塢式大場面的話,那麼劉偉強在《無間道》系列中,則更多的是對人物復雜關系及懸疑情節的著力營造,影片顯示出了製作班底的融合化、拍攝技巧的精細化、編劇手法的歐洲化、商業運作的美國化等新趨勢。《無間道I》故事超常精彩,《無間道II》在發掘人物內心上下足功夫,到了《無間道Ⅲ》,編導用「旁生枝節」加入人物來刺激觀眾的新鮮感。

三部《無間道》讓很多香港電影人重拾往日的記憶,他們發現,即使手中的風箏放飛到了至高點,那根線原來還在自己的手中。《無間道I》和《無間道Ⅱ》,吹響港片復甦的號角《無間道I》和《無間道Ⅱ》帶來的強勁勢頭,為港片的全面復甦吹響了號角。《無間道》的作用顯而易見,它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標志,為曾經低迷的港片市場注入新的希望與動力,更在亞洲影壇颳起一股颶風。

我們首先得肯定導演劉偉強和麥兆輝的作用,這對組合在2003年成熟得令人驚訝。如果說2002年他們冀望憑借《無間道I》為自己獲得更為自由的創作環境和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的話,在2003年,他們又憑著《無間道II》真正找到了風格和商業之間的最佳協調點。《無間道II》不再滿足於《無間道I》的機智和精巧,而是靠氣勢宏大、凝重感十足翻開了電影新的篇章,演員和導演已不是重點,電影內容表達了一切。

《無間道I》和《無間道II》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若以單場戲論,其精彩之處比比皆是。比如《無間道I》中黃志誠監視韓琛毒品交易一場戲,強調突出的是雙方通過各自卧底在暗中的鬥智斗勇,著力造勢,彷彿箭在弦上,但引而不發,整場戲張力十足。

整部《無間道II》的繁復網狀結構和龐大糾葛的家族體系與人物關系,都並非一般的亞洲電影所能相提並論。影片不再滿足於普通港片以暴力血腥作為主要刺激手段的做法,而轉以劇情的張力、人物關系以及整部影片被賦予的厚重的氣質來取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的電影風格轉變是令人欣喜的,這創造了香港電影發展的一種新方向,也預示著香港電影復甦的腳步將會越來越快。

看過《無間道Ⅰ》和《無間道Ⅱ》後,觀眾會等待《無間道Ⅲ》的答案: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無間道Ⅲ:終極無間》,瑕不掩瑜《無間道III》在編劇上對於劉建明精神崩潰的細膩獨到的刻畫,其人物性格的轉化交代得比較清晰,大量劉建明想做好人的心理幻覺,突出了劉建明想做好人但永遠無法返回的悲劇;部分蒙太奇鏡頭的應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人物關系的處理上則進一步表現出導演的調度能力;六大影帝的表演,尤其是梁朝偉、劉德華、陳道明等人的表演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在結尾處,《無間道Ⅲ》極力擺脫了《教父》的陰影,以一種中國電影所特有的光明式結尾,拍出了香港電影的一種新的極致。

與前兩集相比,《無間道Ⅲ》重在渲染變幻莫測的人物關系和人物心理狀態,不像以往的商業片靠情節制勝。這種新的敘事手法,表現在錯綜復雜的時間和人物線索上,鏡頭在劉德華出門的背影上一閃,切換過來卻是梁朝偉推開另一時空某扇門的正面,意識流一般跳躍的風格,依稀可見昆汀和王家衛等人的影子,是黑幫片最前衛的拍攝手法。

至於有人看完影片後所感到的「晦澀」,可能主要是因為影片所採用的兩段式結構。盡管《無間道Ⅲ》是一部無論從導演技巧、演員表演和拍攝手法都屬上乘的影片,並這不是說它已經臻於完美。比如在編劇上對於劉建明精神崩潰的刻畫還稍嫌粗糙,人物性格的轉化交代得不夠細致,很多人覺得影片結尾處劉建明對於自己所竊取的錄音帶的混淆情節略顯突兀。

《無間道》系列基本的邏輯和事實錯誤也有很多,比如劉德華居然穿著一身工作服戴個帽子就滿警局亂竄,那麼帥的身影,誰不認識?怎麼也得整成「大塊頭」再套個面具才顯得辦案過程中有自我保護的大智慧。這不,被沈澄和楊錦榮玩個半死。台詞上也由經典並富有哲學意味的「出來跑,遲早要還」降格為古惑仔嘴裡才有的「出來混,不是你爆我,就是我爆你」。《無間道Ⅲ》在語言上自貶身價。

《無間道》總體繁冗拖沓,太多情節經不起推敲。劉建明那麼有前途的一個警察為什麼要死心塌地為韓琛做事?始終沒有富於說服力的交代。《無間道III》在鏡頭語言的應用上也讓人費解,一系列不斷閃回與插敘的鏡頭,讓人如隔霧看花,在敘事和鏡頭方面也比不上前兩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