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活躍的氣氛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活躍的氣氛

發布時間: 2023-03-28 08:53:37

1. 近幾年香港火力最猛的五部電影 劉德華獨占兩部

港片的徹底衰落,從本世紀初就已成定局,但在這漫長而痛苦的十幾年裡,總有一些香港電影人,試圖通過改變,來振興港片。

尤其近幾年,一些投資浩大的香港電影陸續登場,這些火力強勁的大片,如同港片謝幕前的煙火,絢爛美麗,又清冷短暫,電光火石間,彷彿映射出了港片曾有的輝煌。

雖然明星雲集,但卻是今年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一部港片,一是片名取得毫無個性,像是一部二三十年前的電影;二是已經五十大幾的劉天王,最近幾年選片品味堪憂;三是導演邱禮濤,雖然以前是香港cult片先鋒,但最近幾年已幾無鋒芒。

但令人意外,這卻是今年少有的爽片,既然叫「拆彈專家」,槍戰,爆破自然少不了,更主要的是本片節奏明快,無尿點。

2、《風暴》

這是一部警匪片,也是一部戰爭片和災難片,倒不是因為影片涉及到戰爭背景或是裡面有什麼洪水猛獸,而是因為這部電影的火力太猛,最後的警匪槍戰,幾乎將香港中環夷為平地!

《風暴》雖然誇張,但是過癮,很多爆炸場面和人員中槍的戲,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所以給人以帥呆了的感覺。劉德華在片中依然很帥,依然耍帥,兩位反派大佬胡軍和呂良偉,表現出了應有的氣勢。

3、《掃毒》

有人給香港導演陳木勝取的綽號是「香港的邁克爾·貝」,言下之意,就是這老兄是香港電影圈的「爆破專家」。雖沒有像《珍珠港》《世界末日》《變形金剛》這樣的超級大案子可做,可《我是誰》《特警新人類》《沖鋒隊之怒火街頭》等片的製作規模也不小。

《掃毒》是陳木勝電影里,場面最為火爆的作品,直升機配備的加特林機關槍的俯射場面,只比《黑鷹墜落》差一點點,追車、爆炸更是家常便飯。除了大場面外,本片劇情非常工整,張家輝的表演特別亮眼。

4、《毒戰》

這可能是杜琪峰進軍內地最好的作品,雖然是在內地拍的影片,但老杜個性鮮明,使得這部電影更像一部純粹的港片。

5、《寒戰》

香港帶「戰」字電影很多,什麼《暗戰》《毒戰》《激戰》《逆戰》《冷戰》等等,而在這些「戰片」里,現在最具品牌知名度的是《寒戰》。《寒戰1》於2012年問世,不僅票房大賣,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去年的《寒戰2》在內地暑期檔也大殺四方,收獲將近7億票房,這在港片中已算出類拔萃。《寒戰》不僅槍戰和爆炸場面火爆,更難得的是,影片拍出了一種氣勢,這種氣勢並非依靠大場面就能堆砌出來,像前面提到的場面最為宏大的《風暴》,在氣勢上,就並不比這部電影強。

2. 1994年香港電影有多繁榮,為什麼94年被稱為香港電影年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是非常繁榮的一個時代,不管是什麼題材的電影,都會在短時間之內創作出來,而且收視率超級高。1994年香港電影有多繁榮,為什麼94年被稱為香港電影年?

1994年是香港電影的繁榮之年。說起香港電影,一定要說1994年的香港電影了,因為在這一年裡誕生了很多的經典之作,不管是周潤發,林正英還是李連傑或者是成龍,他們都帶給觀眾很多好看的作品。

《賭神》《醉拳2》《國產凌凌漆》,票房的號召力強大,讓人記憶深刻。在這三部影片當中,有很多明星大腕加入,其中有邱淑貞,周潤發,徐錦江,吳倩蓮,成龍,劉德華,錢家,樂迪龍,梅艷芳等大牌,所以在那一年裡,香港電影市場真的是火爆到難以想像。

3.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電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認為是1979年—1983年期間)香港電影的一個潮流,參與者多是在外國留學、有電視製作經驗的年輕導演,如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導演主要在美國或英國攻讀電影課程。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了電視台發展。他們在電視台接受一番磨煉後,離開電視台發展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志《大特寫》(《香港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

出現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國際形勢動盪不安,香港經濟的高度發展和騰飛、獨立電影製片機構的風起雲涌,具有正義感的影視工作者鄙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影片而開拓新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畢業回港並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的獨特創意和社會觸覺,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新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這批影片的賣座雖然不是特別高,卻為港片在編導手法和攝制技術上呈現出異於傳統香港片的新風貌。

1976年,梁普智、蕭芳芳導演的《跳灰》一般被認為是新浪潮的先聲,1978年,嚴浩導演了《咖喱啡》,打響了新浪潮的第一槍。之後是1979年,三位青年導演分別推出了他們的電影處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來主義武俠片」《蝶變》,許鞍華的《瘋劫》根據一起真實案件改編,把懸念和推理結合起來處理兇殺案件,章國明的《點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殺。這三部影片標志著新浪潮的正式誕生。隨後,嚴浩、劉成漢、方育平、蔡繼光、譚家明、黃志強、單慧珠、唐基明、張堅庭、黎大煒、於仁泰等相繼掘起,拍攝了《父子情》、《夜車》、《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慾火焚琴》、《師爸》、《山狗》、《冤家》、《表錯七日情》及《牆內牆外》等新觀念與新形式相結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沖擊波。在短短的時間內,竟有幾十位銳氣十足的年輕導演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不僅票房價值頗高,還獲得了電影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受到製片人的青睞。

此後,不少電視界的人才加入香港電影界工作,兩者的互動日益頻繁,甚至有電視節目改編拍成電影(如蕭芳芳主演的《林亞珍》)。電視界舉辦的選美比賽和歌唱比賽等,也陸續發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後10多年香港影壇「明星制度」的勃興。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特徵

「新浪潮」的「新」,帶有與多傳統及及傳統分別的意味。同時亦意味著一種創新和實驗取向,力求突破傳統而別具一裁。如義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是對法西斯主義極權統治後的電影事業的一次重新評述及振興,而法國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對法國五十年代的商業電影工業機制的不滿,通過嶄新的電影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狀態,是對當時主流的「優質電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電影則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新浪潮」導演雖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實每位的電影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大體上「新浪潮」導演具有這樣一些共同特徵。由於「新浪潮」主要導演大都有留學海外專業培訓的背景,因而具有開放的視野和自覺的電影影象意識。他們重視電影語言創新,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效果。在影片的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尤其是在電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風格化特徵。

不過,新浪潮導演在強調突出個性的同時,並未走向實驗電影的極端,而是巧妙地將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兼顧電影的商業因素和觀眾的娛樂要求。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以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他們是對香港主流電影的突破,但並非徹底拋棄。比如,香港「新浪潮」電影大都從類型電影入手,然後進行創新和改造。徐克將科幻電影與武俠電影合為一體,刷新了香港電影對於武俠電影的觀念,熟練有力的`導演手法也令觀眾耳目一新;在《瘋劫》中,許鞍華將一件真實的兇殺案編寫成一個極富懸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創造出逼人的驚竦氣氛;在《點指兵兵》中,章國明則描繪警察與兇手的摩擦,刻意表現警察焦灼的心理狀態,拍攝十分講究光源,主張推回自然。這些影片強調並突出個性,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而又偏重於「滿足觀眾」,以便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這些影片重視電影語言的創新,善於用較新的技巧創造「外在真實的表象」,以造成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沖擊力的畫面視覺效果。這說明新浪潮導演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觀眾。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這同後來港片標榜明星陣容,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年輕導演們對電影的熱愛與藝術抱負,在香港高度競爭的商業生產制度下,沒有個機構和資金支持,迅即被商業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電影,從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強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結束。大部分新銳導演都融入主流電影,成為商業電影的生力軍。「新浪潮」後勁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個極商業化的投機城市,電影劇作始終以純大眾娛樂為綱領。其次,香港亦因為其中西文化樞紐的位置,迅速收各類型文化資金,但亦因為急功近利,迫切於商業效益的應驗,故每當欲把題材和形式推進至較深層面時,便往往顯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於一片混亂。許鞍華、徐克、章國明、譚家明、方育平、嚴浩、吳宇森等創意的電影創作者,都在劇作上出現這種情況。盡管如此,「新的浪潮」對整體影業仍然帶來新血和沖勁,有助於主流電影的革新和轉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兩種取向,一是繼承社會和政治題材取向,如《男與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電影《父與子》(1981)、《美國心》(1986)等。另一個「新浪潮」是側重藝術形式與主題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後勝利》(1987)等。譚家明影片著重龐大復雜的劇作結構,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幫片」等類型電影模式,而衍生出類型電影敘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義

香港新浪潮運動只持續了兩三年,其中嚴浩、許鞍華和徐克等導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現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所以,新浪潮對香港電影的最大貢獻,並不在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一方面它為香港電影培養了大批人才,給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輕人進入電影工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它開拓了香港電影的思路和視野。香港新浪潮的電影語言觀念與方法上的前衛性讓人眼界大開,從而改造了主流電影的現狀,使之製作方式和包裝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電影人與電影觀眾容易接受,從而使不同的電影類、樣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電影創作格局。這些新浪潮導演其後叱吒香港影壇達20年。「雖然發展不一,但上世紀70年代末確實是他們獨領風騷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啟發了台灣和大陸的新浪潮」(焦雄屏)。

評價

三十年悠悠過去,如果以法國新浪潮的標准來比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數量和成就明顯遠遠不及。不少論者認為沒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曇花一現的主要原因,影評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評新浪潮「姿勢多於實際,包裝多於內容」。在這當中不可忽略社會和時代的因素,好像歐洲新浪潮是伴隨著反戰、學運出現;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條約》引起國內的不滿,也激發了大島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創作。而台灣新電影出現時,更是正值解嚴的關鍵時期。香港呢,新浪潮卻與本地的社會運動失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會走向穩定,新浪潮的爆發難免顯得格格不入。

港產片八十年代以後的興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貢獻,但最後獲勝的其實還是主流電影,新浪潮大部分導演拍了幾部片後便退下火線。一路走來,到今天仍活躍電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許鞍華二人,然而際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尋人》和《女人不壞》雖然仍可見到徐克的無限創意,觀眾卻似乎不太領情,未能引起話題。至於許鞍華難得仍然堅持著人文關懷,但是《天水圍的日與夜》要到獲得金像獎後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也是票房慘淡。

回看新浪潮電影,雖然當中不無粗糙、單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誠、沖勁、熱情、勇氣,隔了三十年後,仍然看得人熱血沸騰,而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產片所缺乏的嗎?

代表作品

徐克

《蝶變》(1979)

《第一類型危險》(1980)

《地獄無門》(1980)

許鞍華

《瘋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嚴浩

《茄喱菲》(1978)

《夜車》 (1980)

《公子嬌》(1981)

方育平

《半邊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師爸》(1980)

;

4. 為什麼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很有親切感,很貼近現實生活

那時電影投資沒現在這么高,少有仙俠,特工這類特畫面多的電影;
影片很多是街頭真實取景,有時候直接把真實路人當做電影里的路人群眾;
影片主角市井小民的身份;
最重要的,演技。那時候影片里的演員,連一些跑龍套的都能比得上現在的明星(明星≠演員);
你當時看電影的時候年紀小,看什麼都覺得代入感強。

5. 被譽為是港片黃金時代最後的輝煌,《無間道》系列電影拍得到底有多棒

警匪卧底題材是一個被觸及非常多的題材,但是想要把它拍出色,拍出彩卻是非常難的,警匪少不了兄弟請,但是怎樣凸顯就這種黑暗之中的兄弟情,怎樣去編排故事情節的發展交織,懸疑緊張的渲染要怎麼樣拍攝才能夠做到一種不突兀,一切剛剛好的氣氛都是十分需要功力去掌握的,但是《無間道》就做到了,他的這一些不是說花了多大的力氣去構思渲染,而是他本身就很真實。
人物的雙面性在這部電影中展現的極其的明顯,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兩面都展現實在是太過於淋漓盡致,所以人們看的時候共鳴感也很強,大家都有過那種無法自拔的兩難境地,雖然不像他們一樣身為警匪的角色,但是生活中也面臨這種奢求他人理解想要跳出現在生活的壓抑感,同樣的感覺能夠映射到普通人的身上,一個電影能在一個故事上做到這個份兒,那就足夠了。

6.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什麼這么繁榮

其實香港電影六七十年代開始崛起,據一些新聞評論員說是因為六七暴動,殖民地政府發現對青年人的照顧不足,他們沒有向上發展、賺錢的機會,所以殖民地政府就開始大肆發展娛樂電影、電視、歌唱等事業,將青少年的聰明才智引向娛樂事業,希望他們不要再在香港鬧事,後來香港曾經一度有3個電視台,後來變成兩個,經過十幾年的沉澱,當然為香港電影輸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員,如周星馳啊,周潤發等等,都是拍電視劇出來的。
總的來說娛樂事業養活了一班當時的青少年人吧,讓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導演啊、武術指導、編劇等賺到大錢了。。。
當然也跟當年的科技有關,當年沒有VCD\DVD,頂多隻有錄音帶,不可能大規模盜版,大家看電影只能跑去電影院看,當然繁榮啦,但是後來盜版橫行,甚至有網路免費下載,觀看,很嚴重打擊了香港的電影業
雖然香港電影業後來也有跟網路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網路合作,推出付費下載歌曲啊,付費看電影,但是他們說所賺得的利潤不如以前電影院看電影的利潤。
而且隨著大陸與香港經濟越來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員、編劇等都跑到大陸拍電影電視劇,甚至有訪談節目說在北京做一個三線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當紅一線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電影、電視劇的人才都跑去大陸發展了。。。

7. 為什麼現在很多的香港片喜劇或賀歲片,好多最終都是以所有演員唱歌和跳舞結尾的

可能是借鑒了寶萊塢的傳統,都知道,寶萊塢沒有歌舞不成電影,而且這種熱鬧的氣氛很適合過年看。但我個人認為是港片不爭氣,喜劇和賀歲片越來越爛,沒有新鮮元素的加入,不得已而為之

8. 為何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經久不衰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在如今的電影界之中依舊享有盛名,這么多年時間的發展也讓它一直保持經久不衰的狀態,在這樣子的狀態背後其實是具有著大量導演、演員的不斷支撐與貢獻所達到的。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其實是處於一種黃金時期的發展狀態之下,因此在這個時代之下也產出了大量優質的電影影視作品,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香港人對於影視產業的支持與鼓勵也讓這個時代下的香港電影作品有著不一樣的發展,一直到如今的娛樂圈市場依舊保持經久不衰的狀態。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能夠獲得如此良好的發展狀態,主要在於導演、演員、社會背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1、導演的指導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下,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也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導演,其中的吳宇森、徐克、林嶺東等人紛紛進軍電影界,在電影作品的拍攝和製作上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正是以上的三大重要因素成功的讓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走上國際舞台,在這之後的香港電影開始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而八九十年度的香港電影也成為了如今的經典之作。

9. 找一些08年香港的台灣的恐怖片

十部恐怖電影(轉) 1.《午夜凶靈》(日版) 這部電影的大名我不用再多做說明,什麼恐怖片之王,恐怖之冠,名頭太大了,別的我不想多說,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一向喜歡單獨睡覺的我,體會到了兩個人睡覺的溫暖,讓隔壁每天晚上都要上兩次廁所的大飛,終於戒掉了這毛病。向我推薦這部電影時,朋友說的一句話記憶很深「恐不恐怖?開什麼玩笑,教科書級的!!!」。 2.《咒怨》 連這款海報都因為太恐怖,在香港而遭到封殺,被當地的地鐵公司全線禁貼。內容到底有多恐怖,你可以隨便想像一下。(好像沒關系) 3.《死神來了》三部 終於讓老美揚眉吐氣了一把,咱意境比不過你小日本,氣氛比不過你小日本,咱玩懸念,咱玩刺激,不過我個人認為,最經典的還是第二部,那開頭場面,拍的的確讓咱震撼了一小把。就沖著這片子是中國導演,咱也應該捧捧場不是? 4.《暗襲》(又名:黑暗侵襲) 看這部電影時,我的心臟是我這輩子最活躍的,一驚一嚇的著實叫人緊張,看完之後,說不上有什麼精彩的地方,但是就是好看。典型的美國電影,最大好處是,看完罷了,不會讓你懷疑,床下是否藏有東西。特別適合深夜一個人看。尤其是女性。 5.《兇相》 我這裡面唯一的一部韓國恐怖片,說真的,韓國恐怖片我也就看過這一部,說不上是特別經典,不過開頭還挺恐怖。在這里不做特別推薦。 6.《黑樓孤魂》 哈哈,可給有人沒聽說過吧,告訴你這可是我國真正意義的一部恐怖電影,拍攝於1989年,後來因為在電影院里,當場嚇死過人,而被全面禁,然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我也是在朋友的誤導下可看的,看完後整個電影之後,晚上睜著眼睛,輾轉反側。現在只記得從水龍頭里流出的血,還有彷彿來自地獄的小女孩的叫聲,從鏡子里撲出的……(後面的沒敢看,至今不知道是什麼) 可以說日本的《午夜凶靈》等電影,都有她的影子,由於以後能看到這部片子的人很少,所以我再這里稍做一點片子的介紹。 在十年動亂中,一個老人臨終將女兒小菊和一尊金佛像託付給一位朋友。這位朋友竟然圖財害命,將小菊強奸並弔死在舊樓地下室。十幾年後,在舊樓即將拆除之際,小菊的冤魂也在准備計劃著一場復仇行動…… 7.《第六感》(又名:鬼眼) 這是第一部讓我看片子時有種毛骨悚然感覺的美國電影,從這部電影可以看出,美國人玩心理也是相當的不錯,如果有一天,你忽然發現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原本不屬於自己,周圍的人也並不象你認為的那樣,把你當作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實體,你是一個已經死去但仍然在人世間遊走的鬼魂,你會怎麼想?這種感覺恐怕要比施瓦辛格的《第六日》里看到另外的一個自己更加的恐怖,因為那個你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實物。《靈異第六感》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8.《大法師》(又名:驅魔人) 這可能是獲獎最多的恐怖片,當然我看推薦這部電影並不是因為獲獎多少,而是因為他地確很恐怖。這部影片描寫惡魔撒旦附身於12歲女孩,在人間大開殺戒。當時美國正逢越戰失敗與水門事件,所以美國人都籠罩在失望、受騙、悲觀的氛圍中,此片宣揚的恐怖神秘主義無疑是一帖心靈創傷的麻醉劑。由於過於恐怖,多人觀看時暈倒。而且本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變。 9.《山村老屍》 這是香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能讓人感到涼意的電影,無論是內容還是氣氛,雖然有些地方有摹仿<午夜凶靈>的影子. 10.公寓

10. 《只屬於我們的一天》中有很多香港的舊建築,那個年代的香港是怎樣的

在電影《只屬於我們的一天》中,許多香港古建築出境,給觀眾帶來了世界范圍的樂趣。 這些古建築具有濃郁的港式風味,受到眾多觀眾的贊譽,被認為是電影的一大亮點。 導演功勛卓著,用鏡頭展現了這座城市的變遷,傳達了人們對城市的深厚感情。 香港的建築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前進,人們用鏡頭留下曾經的美好記憶。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患有漸變障礙的城市素描畫家馬賽克,在病情完全惡化之前,勇敢地向從小暗戀的小學同學神仙魚表白,戀人由此結為情侶,展開感情紐帶的浪漫故事。

兩人長相大不相同,感覺王祖藍很搞笑,突然演愛情劇,一時難以接受。 但是,喜劇演員敢於嘗試浪漫電影是勇敢和令人鼓舞的。 如果電影里盡是新建築物,就會覺得這部電影的慾望不太強烈,有輕微的自豪感。 但是,導演選擇外景拍攝地為香港,在古建築中活躍氣氛,可以讓整個電影變得更厚重。 這部電影還表達了人們對古建築的留戀和懷念。 那是香港人小時候的記憶,因為印象很美。 盡管現在時代在不斷發展,香港人仍然懷念過去的生活,但這部電影表達了它的主旨。 所以,古建築確實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讓很多觀眾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