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❷ 為什麼香港那邊電影院能放動漫劇場版,中國這邊不能》》
簡單來說是廣電總局的問題啊。我們是大陸地區,而港澳台和我們不是同一個廣電局,大陸不引進,也就沒有辦法播放,而且大陸很苛刻,也有本土保護的思想怕外來動漫沖擊中國國漫發展。種種原因就造成了中國大陸不能看或者推遲上映,總之基本做不到同步上映
❸ 為什麼香港電影院可以引進這么多進口片而大陸卻不行
因為開放程度不一樣
❹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❺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斷層
香港電影沒落必屬趨勢,以後的方向為港片重點轉向內地,採取合拍片的方式,香港提供人才、技術,而內地提供資金、場地,當然還有一部分獨立港片會繼續存在。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沒落?
1.香港市場本屬狹小,受眾很少,外界的沖擊很大,如好萊塢電影的波及,造成港片的無力反擊,本身港片以前基本上直接抄襲西方電影元素。
2.品質下降,長久以來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讓電影品質開始不斷下降,這種問題在世紀末更是充分爆發;
3.經濟危機的沖擊,直接影響到了電影行業的發展,投資減少,很多電影公司倒閉轉型;
4.盜版的問題,市面上很多盜版DVD橫行,早年的錄像廳時代,現在的網路時代,基本上未上映就能找到資源;
5.人才的缺乏,我們小時候或者年輕時候看的都是些30-40歲的港星,他們實力雄厚,粉絲無數,佳片也很多,現在都老了,打也打不動,而且加上市場不景氣,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不願意扶持新導演,那些老導演一直走老路,吃老本,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
6.香港回歸以來,電影制度審查很嚴格,很多題材受限制,造成劇本故事單調枯燥,這樣出來的作品觀眾不買賬也正常。
香港電影近些年確實是有些沒落。似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香港本土電影的經典之作了,而香港現在所發行的一些電影,往往都是褒貶不一的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代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頂峰,而那時代的香港演員也代表了華語 娛樂 圈,最鼎盛的陣容,無論是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周星馳,梁朝偉,等等一系列明星,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獨當一面更不用說像周潤發,梅艷芳,王祖賢等等,這些演員支撐起了香港 娛樂 圈的鼎盛
但是隨著進入2000年之後,香港 娛樂 圈漸漸的衰落,而屬於香港的那個巨星時代也已經過去,香港 娛樂 圈再也不復當年之勇,而現在的 娛樂 陣地明顯的已經從香港轉入到了內地,在內地的 娛樂 圈當中,香港演員也漸漸的往內地的 娛樂 圈轉移,當然做的最好的我們就能看到,像angela, baby,想陳偉霆等等,但是香港本土的 娛樂 人卻,越來越少,那些香港的大導演,像徐克,王家衛,喧嘩等等,也都已經漸漸的在內地拍片,或者拍一些合拍片,而之前的那些,純正的港片真的是越來越少見了。
雖然說現在像周星馳,劉鎮偉,等一批香港導演還依然活躍,但是他們拍的影片大多也都是合拍片,而並不是純正的香港電影,當年香港電影的那種有香港標志的,東西已經,漸行漸遠,真正的屬於香港本土的電影,現在幾乎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所以這事無疑是失敗的,進步也是屬於兩地不斷融合的結果,最終總有一天,香港的電影會徹底融入,到國內電影之中,兩岸所做的一切,都是同一個步驟,部分香港和內地。
因為人才沒有了。早年香港電影的輝煌,是一大批內地過去的人才(上世紀香港明星沒有幾個是本土出生的)加上香港發達的經濟和開放的環境共同造就的。現在內地經濟發展迅猛,香港卻死守著粵語,形成壁壘,導致人才都不來香港了,本土青年一代又爛泥扶不上牆,自然發展不起來了。
香港電影的衰落必然導致人才出走,斷層出現也就是必然。
一、資金異常
八十年代初,香港電影出現井噴,票房與口碑伴隨一大批優質影片得到發展。也在側面吸引各方資金進入電影市場。
其中有懷抱理想做正規事業的,比如潘迪生就是典型代表,雖然他是抱著捧楊紫瓊的目的進入,但做的非常敬業。
其他人就不是如此了。大量黑 社會 資金進入電影圈,實際就是為了洗錢。投資影片,回報也不錯,順便將票房做高,錢就賺了,洗得乾乾凈凈的。
這些粗製濫造的電影雖在香港上映很難,但在東南亞及台灣,還有錄像帶行業都有一定的市場,也基本不會虧本。
二、惡性競爭
電影行市好,上下游產業也蓬勃發展。
一是影院暴增,90年代中末期,香港電影院異常增長到6條院線300家影院。可香港哪裡有這么多優質電影上映?
白開了,電影院虧損?
當然造成大量粗製濫造的影片得以上映。
之前香港只有三條主要院線,電影質量還能控制住,這之後就只能上映爛片了。此舉當然得罪了廣大觀眾。
三、電影製作水平下降
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紅火得只要有巨星就能賣片花。比如某導演或者某製片人手上有著名電影明星合約,就到處找人出錢,合約一亮,以台灣十大片商為主的買方就提前支付購片費,這就是賣片花。
尤其1992年香港藝員反黑大遊行之後,港英政府丟了大臉,就大力打黑。黑 社會 的電影資金來源斷絕,台灣片商就成為香港電影的主力資金提供者。而片花這么操作無形中虛高了明星身價,顯然限制了電影的實際製作費用,結果是電影質量顯著下降。
觀眾沖著明星臉來,但電影製作粗糙,故事簡單又單調,自然逐步失望。
四,港英當局的陰謀
因為臨近香港回歸,港英當局逐步對美放開好萊塢電影限制。
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香港電影有敗於92(侏羅紀世界1)亡於98的說法(泰坦尼克)。被好萊塢徹底擊敗的香港電影,除周星馳等少數人在堅持外基本無影可拍,人才紛紛出走,少數去台灣,部分到內地,部分退出電影圈。畢竟香港僅存的兩家電視台無法養活這么多人。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了解中國影視 娛樂 大小事!
香港電影:衰落於市場狹小和工業革命,現在的結果自然是融入大華語電影的潮流了。
前面有一位回答者講得很好了,從市場狹小,粗製濫造,人才流失,經濟危機和盜版等五六個方面分析了一下。其實已經非常全面了,這里再補充一下,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另外兩個點。
一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基本盤,確實離不開香港電影崛起的大背景。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的2000多萬人口,滿打滿算三千萬人口了,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當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基礎還是不錯,資本投資損耗比例沒有問題。
歷史 背景,香港在60和70年代,四大家族和四大探長時期,雖然治安非常混亂,但在6070年代全球大戰略背景之下,香港的經濟迅速騰飛,一躍成為香港四小龍,黑幫和資本資金瘋狂注入影視市場。
於是乎,香港影視產業優秀從業者層出不窮,所以產出無數優秀經典電影。香港做大擅長電影類型,都是中國文化的武俠奇幻,鬼片靈幻片,本土喜劇愛情片,功夫動作片和黑幫槍戰片。
二是美國電影的工業革命,對於全世界其它地區造成全面沖擊
在1995年過後,香港電影大從世界形勢大背景下的頹勢,便已經充分顯示出來。當時香港電影已經把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喜劇鬼片拍到巔峰。與此同時,美國默默開啟新一波電影技術革命。
美國導演最著名的電影技術狂人,詹姆斯.卡梅隆在1991年上映的《終結者2》,已經開啟新時代第一波電影電腦數字領域革命的開端,同期還有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等等電影,都是在電影技術上革命了。
後續,美國跟著拍出許多技術革命主導的電影,像同樣運用電影數字技術,但效果歸於平凡的《阿甘正傳》,科幻作品《異形3》《侏羅紀公園2》等等。直到詹姆斯.卡梅隆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上映,同期還有《星河戰隊》等技術革命電影。
從此,美國電影的新時代工業革命成功,從此向全世界的電影,全面的進入電腦數字領域的時代。
這種電影有一個共性,便是製作技術要求很高,特效場面,美術畫面,十分宏大復雜。與之對應便有一點,那就是特別的燒錢,投資往往上億美元。
作品:《黑鷹墜落》《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x戰警》《加勒比海盜》等等。
香港電影,卻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本土鬼片喜劇。香港市場怎麼只有700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萬人口,東南亞和日韓只是隱形市場。香港優秀電影人,成龍,吳宇森,李連傑和周潤發等等人才,又都外流去了美國發展。
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未發展,香港本土撐不起動輒投資上億美元的投資大片的,再加上工業革命成功的好萊塢大片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日韓和東南亞市場先後淪陷,香港電影當然一蹶不振,快速衰落。
97年過後,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的市場,因為經濟迅速增長。市場容量越來巨大,再加上香港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因,香港電影人才,自然而然只能選擇北上和中國大陸融合,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一個是人才流失,另一個是台灣市場的奔潰。
其實1995年開始,香港電影就不行了,王晶親口說過,便是台灣市場的崩潰,拍了電影賣不出去,香港市場又小,消化不了這么多電影。
這時大批的電影人士面臨失業的危機,所以很多人把眼光轉移到大陸。
自從2000年後,大陸影視市場吸引了大量的香港電影的工作人員北上撈金。
有些拍電影的導演、編劇也都來大陸拍電視劇,而且酬勞不菲。所以很多電影劇,你會發現,主角要麼是台灣人,要麼是香港人。全是大陸的電影和電視劇是極少極少的。
而且好萊塢電影對香港本土的電影的沖擊也不少,畢竟大製作的電影在香港也少,而且香港一直走量,很少走質,大多都是一些粗俗下三濫的 搞笑 片段,或是拍爛了梗的武俠片。觀眾 也審美疲勞了。
而且當時盜版猖獗,損害了正版版權商的利益。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97年香港回歸,很多黑道都收手了,不敢再拿錢來拍電影來洗錢。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內地經濟的崛起,大陸有錢來拍電視搞 娛樂 ,此消彼長。而香港人拍的那電影,很多都過不審,是再拍些黑 社會 的電影來圈錢是很難的。
香港電影的繁榮昌盛與香港的黑 社會 脫不開關系,黑 社會 是影視業的桎梏但又是最大的金主,黑 社會 需要影視業並不是為了 娛樂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錢。
都是香港是個法制 社會 ,但是我們無論是從野史還是電影電視上看,香港都是一個黑 社會 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古惑仔系列電影刷新了內地人的心靈尺度,原來做小混混還能這么帥?
黑 社會 賺錢,但是錢要洗干凈啊,畢竟香港是個法治發達的區域,搞不好是很容易坐牢的,那錢怎麼洗最安全呢,當然是拍電影。
拍電影洗錢真的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活動,之前看過一篇美劇叫做黑錢聖地,而香港當年就是全世界的洗錢聖地,大量的資金湧入香港影視業,再這樣的環境下,大浪淘沙終究還是有精品的。
可惜後來香港被嚴管了,這些黑錢沒那麼容易過水洗,加上大陸影視業漸漸雄起,人們的選擇多了,香港終究是個小島,市場有限,若不是依託大陸肯定是翻不起浪花的,自此我強你弱,影視業漸弱,黑錢不來。
香港電影不是斷層,而且好景不再來的一敗塗地的衰敗!
如果說香港文化產業是斷層,至少你還可以期待將來,香港或許會再度偉大。
可是事實上,整個電影產業,不管製片人,寫劇本的,導演,演員,都是外流了,要不都死了。而且現在的香港環境已經出不來人才。
所以,香港電影正如香港一樣,已經日薄西山落花流水了。
我們只是粗略簡單啲評論。最有資格評論香港的電影事業。應該屬於香港電影人電影評論員。最清楚香港啲電影的沒落輝煌 歷史 電影的斷層這問題。
97/之後再沒有香港味的精華電影了。之前香港的拍攝電影銷往東亞,東南亞。北美等等諸侯各國。這些開埠的銷售市場。有英語嘅地方就有銷路市場。香港粵語電影帶動了粵語在地球村具有影響力(當然也包括香港的粵語歌星的向世界推廣中國香港文化),也是因為此被聯合國將粵語定為世界上的一種國際語言。這就是見證香港電影史上的輝煌。為中國的粵語向世界推廣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已經作出最大的貢獻。
後來因為各種條件的因素現在大部分這些海外的市場都被堵塞了。香港電影只能銷往內地市場為主了(就是因為這種大環境的局限性才讓韓國電影有機會超越了香港) 。 香港電影自然配合所選擇的內容題材,必須性的適合內地市場的嚴格審核制度條件風格。所以失去了以前的濃濃的香港精華味道。
只有專業行家人士。才會深刻理解其中實質性的奧妙層面上嘅事兒,只有在這種層面探討。其他非專業人士評估一切都是廢倫頂的謬論。
聰明人一起說人話。不被任何人洗腦相信常識和專業。是我們的共同價值觀。
台灣電影市場沒落,是香港電影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90年代香港電影在台灣獲得廣泛認同,很多港片到台灣拿到的錢就能收回成本,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
很多香港電影習慣了靠台灣市場就能賺錢,為了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港片品質越來越差,想多拍一些爛片圈錢,
另一個是盜版嚴重和那批電影人老了,創作精力下降是必然,只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經典時代一去不復返。
❻ 為什麼電影院放香港電影沒有粵語原聲
你想看哪個電影
❼ 為什麼香港有獨立的電影產業
香港電影的繁榮是憑借大陸的資源與工業基礎,49年之後很多老上海的電影公司和巨頭們都遷到了香港,開啟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比如赫赫有名的邵氏影業,最初就是在上海發跡的,而上海中聯的創始人黎民偉就是香港電影之父。
香港電影的繁榮並不是依靠本地資源,而是依託著一個很大很廣闊的東南亞市場,那時東南亞很多國家沒有電影工業,全都看港片,所以成就了香港電影的地緣經濟優勢。還有珠三角,49年後的廣東其實一直與香港電影沒有中斷交互聯系,很多的合拍與放映合作,比如老版的七十二家房客送到了香港就風靡一時,邵氏馬上就翻拍了粵語和國語版本撈錢。
還有台灣、日本、韓國電影市場,都很大,香港一城一地並不顯眼,一旦形成地區性霸主地位那就自然得以壯大了,近十來年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就是因為東南亞電影市場的萎縮以及韓國電影的崛起,連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了自己的電影工業了,回歸後的港片在台灣又受到嚴厲的限制,所以沒落就自然而然了。
❽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什麼這么繁榮
其實香港電影六七十年代開始崛起,據一些新聞評論員說是因為六七暴動,殖民地政府發現對青年人的照顧不足,他們沒有向上發展、賺錢的機會,所以殖民地政府就開始大肆發展娛樂電影、電視、歌唱等事業,將青少年的聰明才智引向娛樂事業,希望他們不要再在香港鬧事,後來香港曾經一度有3個電視台,後來變成兩個,經過十幾年的沉澱,當然為香港電影輸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員,如周星馳啊,周潤發等等,都是拍電視劇出來的。
總的來說娛樂事業養活了一班當時的青少年人吧,讓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導演啊、武術指導、編劇等賺到大錢了。。。
當然也跟當年的科技有關,當年沒有VCD\DVD,頂多隻有錄音帶,不可能大規模盜版,大家看電影只能跑去電影院看,當然繁榮啦,但是後來盜版橫行,甚至有網路免費下載,觀看,很嚴重打擊了香港的電影業
雖然香港電影業後來也有跟網路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網路合作,推出付費下載歌曲啊,付費看電影,但是他們說所賺得的利潤不如以前電影院看電影的利潤。
而且隨著大陸與香港經濟越來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員、編劇等都跑到大陸拍電影電視劇,甚至有訪談節目說在北京做一個三線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當紅一線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電影、電視劇的人才都跑去大陸發展了。。。
❾ 香港電影人已經非常努力了,為什麼香港電影還在不停的衰落
現在的香港電影衰落是因為很多原因,首先是人才的流失,再加上香港影壇後繼無人,要知道在九幾年到零幾年,那個時候真的是香港的盛世,各種經典的電影層出不窮,而且也提名了很多次的大獎,就連其中的歌曲也讓人耳熟能詳。
有的時候一到上映時,看到名字就不想去電影院了,很多名字都是換湯不換葯的,各種電影質量參差不齊的,也讓多數的觀眾對於香港電影不太看好了,尤其是人才凋落是最大的主力原因,不僅沒有好劇本,就連好演員也沒有,而且有的還改變了初心,只是為了賺錢而拍攝電影,因此香港電影衰落是必然的。
❿ 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差,為什麼
只能說世道變了,沒辦法的事情。
香港電影業起飛其實來自於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剛剛經歷完社會動盪,然後找專家弄了一個報告,發現主要是青年人有不滿,沒辦法賺錢也沒缺乏上升機會,因此在香港大肆開辟娛樂事業,青年不是很多想法、創作么?因此後來香港政府發了3個免費電視牌照,培養從演員到編劇再到工程、道具等人才,當年培養了人才,後來再大力發展電影事業,在政策上予以配合,開綠燈,以前在沒有電視錄像機之前,每逢一些好看的電視劇,真的可以做到「萬人空巷」,整條街都沒有人,跑回去看電視的景象。加上香港其實跟英國制度差不多,有分級制度,很多題材都可以拍,甚至英女王都可以拿來作為題材,比方說最佳拍檔系列,從英女王到美國總統,其實香港電影業曾經一度輝煌。
但是進入90年代,由於VCD技術的成熟,各種盜版橫行,直接打擊票房收入,電影本來就是有種半賭博性質的投資,不一定能收回成本,而後面加上盜版,雖然警方極力打擊盜版,但是做盜版的人還是非常多,從街邊小販再到無人看管的店面(逃避打擊,店裡沒人,就算警察去了也因為抓不到人,頂多充公盜版影碟,盜版影碟成本幾塊錢一張,當年香港人收入可以過萬,無人盜版影碟店附近都有人把守,看誰沒給錢,如果直接拿沒給錢就走出去就會被人找麻煩)。而後來加上網路的普及,別說正版影碟,就算盜版影碟都沒有生存的空間,大家都在網上下載影片,後來雖然立法管理了,但是也只是抓了幾個上傳最多最肆無忌憚的,然後後面就沒再抓,因為確實人太多,比方說BT下載,下載的時候,下載者也會上傳影片,一部影片可能會有幾萬甚至幾十萬香港人在下載並且上傳,香港法律規定只要涉及到上傳未經授權的影片都是違法的,但是確實人太多,不好搞,後來也只是抓那些特別嚴重的,上傳特別多甚至盈利的人。。。
其實最主要還有香港經歷過幾次金融危機,經濟轉型,很多老闆轉去投資房地產、還有遊客生意等等,捨得投資拍電影的人真的不多,加上大環境其實已經變了,整個娛樂事業,以前的電視業,如亞視,都支持不住,被收回牌照,退出免費電視廣播的行列(不過最近又在網路重新開台回歸),現在雖然有3個免費電視牌照,但是市場大環境其實變化很大了,比方說電視台拍攝電視劇也要考慮到將來更內地視頻網站合作,題材也要根據內地規定作出調整,而且大陸市場比香港市場大多了,很多明星坦言在香港當一線明星的收入還不如內地三四線明星的收入,因此很多人才紛紛都到了大陸進行發展了。不過香港電影業還是存在的,畢竟是創意工業,拍攝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只不過由於確實大環境改變了,才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畢竟現在娛樂方式太多,比方說網路電視、視頻網站等,急速轉變,傳統娛樂如電視、電影、電台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同以前了,所以變化還是很大的,畢竟娛樂事業歸根到底還是要賺錢的,因此越來越多明星、編劇等人才回去大陸發展。甚至說香港有一些電影早在10年前就不在電影院上映,改在網路上映了,總的來說處在一個電子化的大時代,一切都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