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您還能回憶起電影《地下游擊隊》的故事情節嗎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領導的地下游擊隊與義大利佔領軍之間開展的城市游擊戰,至今片中的情節還歷歷在目,最難忘的是假槍斃一場:
法西斯頭子培洛蒂懷疑自己的副官彼德羅中尉是游擊隊隊員。他故意遞過一支手槍給彼德羅,讓他親自行刑一一槍斃被俘的女游擊隊員德麗塔。中尉接過槍,慢慢走近德麗塔,突然他一個轉身,對准培洛蒂開火!槍沒有響,他反而被擒。培洛蒂獰笑著:「中尉先生,這也是你的末日」!話聲未落,激昂的音樂起來,傳來一聲怒吼:「不許動」早已設伏於此的游擊隊員手持武器圍了上來……如此峰迴路轉的情節,我至今記憶猶新。
回答完畢。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在中國的放映時間是上世經七十年代初期,看過此片並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估計現在也已經60歲以上了,影片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而由此引發的對往事追憶和對人生感慨。
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影片里並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分析,義大利是1939年4月8日佔領阿爾巴尼亞的,當時國王索古一世並沒有抵抗,阿境內也沒有共產黨的抵抗組織,共產黨組織是1941年11月8日成立的,43年3月,會議決定發動人民總起義,44年11月,義大利撤軍,阿爾巴尼亞全國解放,那麼就很明確,該片故事發生在43年3月——44年11月的20個月的時間里。
故事的情節大概是,各地的游擊隊展開了對義大利侵略軍的戰斗,城市的地下游擊隊開始刺殺敵軍官,夜襲軍火庫,奪取武器,並炸毀軍火庫,由於叛變告密,義大利警察逮捕了女游擊隊員德利塔,打入敵人內部的隊員彼德羅暴露,危機之時,地下游擊隊趕到,消滅了敵人,營救了戰友。
記憶深的台詞有,「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年輕人,繼續抵抗是沒有用的,只要投降,義大利當局會寬恕你們的」,「共產黨決不投降」,「先生,能幫助推下摩托車嗎?」,「沒有經過上級指示,任何人都不許違反黨的紀律」,「彼德羅,把槍交給傑西」,「你應該感謝同志們,感謝同志們的信任」。親愛的朋友,您能記起哪一句呢?能記起來的,請在評論區寫出來,大家一起回憶好不好?
謝謝閱讀
「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裡面參加了游擊隊。敵人的末日即將來臨,我們將要獲得自由解放!」還記得嗎,那支朗朗上口的游擊隊員之歌,前阿爾巴尼亞電影!我們很多有年紀的老人,都深受那個年代抗擊法西斯戰斗場景感染。是想一下:又有多少過來的年紀老人沒有被電影情節所鼓舞,為之理想而奮斗?!理想是在戰斗的青春中得到升華,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就不能深刻體會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人活著還是要有奮斗目標,就像很多反法西斯的電影中的國人,以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為生存目標,寧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當今爾等都要秉承這一信念,不屈不撓堅定不移為復興發展貢獻年華。當今 社會 樹立標桿就是時代所賦予我們,特別是年輕人追隨的方向目標。讓精神生活更加光明,年青一代精神煥發!
我的高中同學用《紅色娘子軍》洪常青打入南霸天家時的音樂填上這樣的詞:「把槍交給吉爾吉,阿格龍你不能去,因為你粗心大意,違反了黨的紀律」~一時間所有初中男生全會唱!簡直神了~~那是快五十年前的回憶了~第一個唱這樣的歌的帥哥竟然已去世多年,唉╯﹏╰
《地下游擊隊》是1969年阿爾巴尼亞的戰爭故事片,導演是希.哈尼卡,攝影是薩.柯高納。主演是恩得雷克.呂卡,塞米爾.肯鮑羅,作曲是阿.克拉依卡。由上海電影譯制廠1970年譯制。其時參加配音的有:中叔皇、喬榛、劉廣寧、楊在葆、揚成純、尚華、富潤生等著名演員和譯制人員。
影片劇情主要描述了二戰期間,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在某市擊斃了義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馬卡列奇上校,接著又出奇不意的奪走了敵人軍火庫的槍支彈葯並燒毀了軍火庫。由於叛徒告密,女游擊隊員德麗塔被敵人抓捕。義大利警察頭子對打進敵人內部的游擊隊員彼德羅產生懷疑,故意讓彼德羅去槍斃女隊員德麗塔以驗真偽,為了保護戰友,彼德羅暴露了身份。在千鈞一發之際,地下游擊隊趕到,營救了他們,活捉了法西斯頭子。本片情節緊張,扣人心弦,讓人過目不忘,久久在腦子里盤旋...在當年非常火爆,不愧是一部好電影。謝謝!祝您快樂順意!
水泵是澆花用的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賣糖哎,賣糖哎,賣巧克力糖哎
阿克隆,不是第1次犯這種錯誤了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1年青人,投降吧,繼續抵抗是沒用的。只要你們投降,義大利當局是不會槍斃你們的」。共產黨人絕不投降」。2.阿格隆不是第一次犯這樣的錯誤了「,」把槍交給吉爾吉」。3」一隻水泵嘛,是我讓他帶進來澆花用的「。4.」上校、請你看看這條子。我代表人民判處你死刑「。
主人公使用的鏡面匣子槍太好了!這個電影我是70年在俱樂部學校包場看的。票價,5分。那裡有扮演敵人的有句台詞:祝你榮獲羅馬高級勛章!還有大媽端著盤子,用餐巾蓋著裡面是匣子槍,對主人公說:你厭大媽燒的菜不好吃!你看這是什麼?...並在大街上手持匣子槍,對著敵人說:我代表人民...隨後開槍打死敵人。
當年公映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創傷,廣闊的地平線,地下游擊隊,伏擊戰,戰斗的早晨,勇敢的人們,第八個是銅像。
⑵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故事
地下游擊隊
中文名稱:地下游擊隊
英文名稱:Njesiti Guerril
資源類型:DVDRip
版本:1CD
發行時間:1969年
電影導演:希·哈卡尼
電影演員:納·羅查
彼·拉納依
德·哈席拉依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簡介:
阿爾巴尼亞電影是我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進的歐洲影片。此貼目的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想讓我們回憶那個搬著小凳子,頂著寒風酷暑的夜晚在露天看電影單純和快樂的童年時光。
導演:希·哈卡尼
攝影:薩·柯高納
編劇:希·哈卡尼 穆·斯坎德里
作曲:阿·克拉依卡
指揮:利·台恰
主演:納·羅查 彼·拉納依 德·哈席拉依
出品: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
上映:1969年
地區:阿爾巴尼亞
片長:92分鍾
對白:普通話
顏色:黑白
類型:戰爭
視頻:XVID 720x576 25.00fps 794Kbps
音頻:Dolby AC3 48000Hz 立體聲 256Kbps
譯制:上海電影譯製片 1970年
配音:(導演:張同凝)中叔皇,李君玲, 喬榛,尚華,劉廣寧,富潤生,楊成純,楊在葆等
劇情介紹:
二戰期間,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在某市擊斃了義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馬卡列奇上校,接著又出其不意的奪走敵人軍火庫的槍支彈葯,燒毀了軍火庫。由於叛徒的告密,女游擊隊員德麗塔被捕。義大利警察頭子對打進敵人內部的游擊隊員彼德羅產生懷疑,故意讓彼德羅去槍斃德麗塔以驗真偽,為了保護戰友,彼德羅暴露了身份。在千鈞一發之際,地下游擊隊趕到,營救了他們,活捉了法西斯警察頭子。
⑶ 廣闊的地平線的電影《廣闊的地平線》
中文名:廣闊的地平線
英文名:Harcerze na zlocie
導演:威·吉卡
攝影:威·吉卡
編劇:迪·阿古利
作曲:利·迪茲達里
錄音:郭·突爾庫
出品: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
上映:1968年
地區:阿爾巴尼亞
片長:87分鍾
對白:普通話
顏色:黑白
類型:文藝
譯制:上海電影譯製片 1968年11月
配音:畢克,伍經緯,李梓,劉廣寧等
劇情介紹:本片與《第八個是銅像》均改編自阿爾巴尼亞作家阿戈里的作品,不過這次將視角集中於一位社會主義改革中的優秀共產黨員——浮吊司機亞當雷卡。他為了捍衛黨的事業,維護祖國的尊嚴,敢於堅持原則,同保守思想、官僚主義和歪風邪氣進行無情的斗爭,最後在搶救百噸浮吊脫險的過程中光榮犧牲……
⑷ 寧死不屈的劇情簡介
阿爾巴尼亞電影.(主演:E.古曼,E.魯阿拉西,N.弗拉舍里;片長:90分鍾;配音演員:劉廣寧 李梓 尚華) 這是一部令中國觀眾難忘的經典影片。故事發生在號稱山鷹之國的阿爾巴尼亞,二次世界大戰中兩個女游擊隊員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在監獄中她們與法西斯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受盡酷刑,寧死不屈,在同志們的戰斗和歌聲中,最後英勇的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阿爾巴尼亞電影是我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進的歐洲影片。此貼目的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想讓我們回憶那個搬著小凳子,頂著寒風酷暑的夜晚在露天看電影單純和快樂的童年時光。
⑸ 跪求老電影阿爾巴尼亞影片,【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老電影阿爾巴尼亞影片,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腳印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婚禮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⑹ 誰能說出60、70年代的阿爾巴尼亞電影詳細名單
那一時期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
《海岸風雷》、《地下游擊隊》、《廣闊的地平線》、《創傷》、《腳印》、《寧死不屈》、《伏擊戰》、《第八個是銅像》、《小貝尼》、《平凡的崗位》。
⑺ 勇敢者高清完整版電影
《勇敢者》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frCdOXNJT6II9wSAaq1oQ
《勇敢者》是由威廉·考夫曼執導,阿曼德·阿山特、路易·曼迪勒等主演的動作犯罪片。
⑻ 老譯製片里有哪些如今已經看不到的電影
七十年代的譯製片扎堆,來自多個國家,其中比較經典的有:前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朝鮮影片《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印度電影《流浪者》一首「拉茲之歌「風麾中國大地,還有《大蓬車》,日本影片《追捕》男主高倉健騎著馬帶著女主賓士,讓中國影迷首次見識了電影慢動作,男主的高大帥氣以及那雙大長腿迷倒了許多中國少女。還有《人證》說的是一個日本女人戰後和一黑人美國士兵有染並生下一子,後來其子來日尋找生母,但生母巳成有名律師,母為自己的名聲而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私生子。《望鄉》說的是日本妓女阿崎婆悲慘的一生。南斯拉夫影片《橋》《瓦爾特保衛薩拉勒窩》羅馬尼亞影片《多瑙河之波》《平凡的人》阿爾巴尼亞影片《伏擊戰》《第8個是銅像》等等。
這里介紹的影片可能現再大部份都難找到了。
從小看譯製片長大,非常懷念心中的《佐羅》童自榮老師,《魂斷藍橋》里的瑪拉劉廣寧老師,他們一代人用聲音為我們詮釋了經典,記得小時候看這些譯製片的時候單純的認為外國人也和我們說一樣的語言,只是語氣怪怪的,現在看來真的是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給我們留下的經典,很多很多的譯製片都是在十歲之前看過但現在還是記憶猶新《茜茜公主》《羅馬假日》《尼羅河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巴黎聖母院》這些,印象最深的是《虎口脫線》里的澡堂鴛鴦查那段還有最後德國二貨高射機槍手是個斗雞眼,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前把自己國家的戰斗機打下來的鏡頭。
譯製片里的經典是那些逝去且不可復制的作品,逝去的是那些不可超越的演員像英格麗褒曼,奧黛麗赫本,葛麗泰嘉寶等等,在那種全憑演技的黑白年代,他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入人心角色,不可復制的是當年的場景,設備,導演,我們很難回到當年哪種氛圍中,回到那種落後的設備器材中,回到那個時代的導演演員的思維中,這些經典代表了一個時代,永遠的閃著光輝,為後來者照亮前路,成為階梯讓經典不斷。
這些老譯製片應該還是能看到的有DVD珍藏套裝《奧斯卡經典一百部》
前蘇聯的電影是世界上藝術水平最高的,一個平凡簡單的情節,經過藝術加工就成了深邃唯美的電影佳作。比如《忠實的朋友》《山中防哨》《鄉村女教師》(又譯《桃李滿天下》),幾百部總會有的,就是現在放映也是正能量影片。可惜,人們都忘了。最遺憾的是,中國電影最早城市之一的哈爾濱,現在有一座最老的電影院「奧連特」就空閑在那裡,若搶救性修繕就可以使用,還有志願者願意提供數字片源,挺好的一件事,誰來出錢,誰來牽頭呢?「電影公司」?黃了吧?「文化局」?有錢嗎?所以說,不要懷舊,不要瞎操心,還是把 歷史 忘掉的好。
很多老譯製片都能找到片源,比如虎口脫險佐羅遠山的呼喚等等。還有很多現在根本找不到了,即便找到片子也沒有以前的經典配音。隨便說幾個,義大利電影《馬可波羅》,義大利電影《父子情深》,法國電影《痛苦的抉擇》,法國電影《死亡陷阱》,蘇聯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北影央視版),巴西電影《生活之路》,德國?電影《熱帶叢林歷險記》,美國電影《危險的關系》(未公映上譯內部資料片),還有一下想不起來了。
這些都是經典配音,就沖著配音珍藏了
6V電影網有很多資源,以前都是從優酷下載,但優酷大部分版本都不清楚,10月份在6V電影網下載了不少,大家可以上網下載,《虎口脫險》《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茜茜公主》《佐羅》《辦公室的故事》《基督山伯爵》《機組乘務員》,高清版的。
老譯製片當中,我最喜歡的幾部中,外影片己經看不到了,它們是英國片:倫敦上空的鷹,野鵝敢死隊,海狼,尼羅河上的慘案,美國片:虎!虎!虎!,拯救大兵瑞恩,風語者,南斯拉夫片:67天,蘇捷斯卡戰役,中國片:少林寺,黃河大俠!
有一部電影好像是叫《真實的謊言》,描述的是蘇聯間諜經法國在美國政治避難,結果測謊儀都認定他是可靠的,他交代的許多事和人物都收到了嚴格審查,導致了包括關鍵的幾位部長等離奇死亡,故事很經典,也很棒,只是對名字的記憶有些模糊,想不起來了,還有一部是英國的《海狼》,一幫老兵架著一搜破舊商船,奇襲了德國的戰艦!也是拎不清名字了,很想找回他們來!
《橋》《第八個是銅像》《列寧在1918》《列寧在十月》《賣花姑娘》《流浪者》《血疑》《追捕》《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大篷車》《葉塞尼婭》《逃往雅典娜》……
⑼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文革期間,因為譯製片較少,且集中在當時與我們有友好關系的幾個國家,因此,那個時期引進的國外電影,會在觀眾中誘發出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特別觀感。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里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由於這個電影有女主角米拉換葯時露出胸罩的鏡頭,電影院繼續每天爆滿……」
從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間引進的國外影片所引發的特有的觀眾觀影興趣。
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游擊隊員……」
《寧死不屈》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個時代引起如此深廣的反響?
注意一下《寧死不屈》公映的時間。影片1967年拍攝,1968年在阿爾巴尼亞公映,1969年就引進中國,當年公映。
據記載,它是文革期間第一部引進的外國影片。在三四年的時間內,沒有國外譯製片投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寧死不屈》首次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其新鮮感與沖擊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濤洶涌的觀影狂潮。
這其中,當然有部分觀眾對影片里的部分鏡頭投入了特別的注意,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一下《寧死不屈》里當時的所謂暴露鏡頭,其實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沒有什麼香艷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陳述的事實,也不夠准確,因為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里的女學生的名字。
而據《電影傳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里的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卻導致了這部電影於1973年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這個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個導演,被認為思想意識存有問題,牽連到這個女演員,導致了電影禁映。
而中國的觀眾並沒有受到這部電影在本土噩運的影響,依然對這部電影一往情深。
當然,1973年之後,這部電影,在中國也有淡出的趨勢,它與文革早期的記憶糾纏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記憶深刻。
崔永元生於1963年,陳丹燕生於1958年,而另一個作家鐵凝在她的小說《永遠有多遠》中也記錄了文中的「我」對《寧死不屈》的迷戀,他們基本可以視著同一代人,決定了他們對《寧死不屈》有著相似的記憶與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看《寧死不屈》,會覺得這個電影恰恰印證了文革期間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評價,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說《寧死不屈》的敘事存有某種問題,它在現在發生時的情節中,插入九段回憶,把故事的連貫性分割得支離破碎,最後電影只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局部細節,卻沒有一個統貫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游擊隊員受傷後一直住在米拉的家裡,她是如何來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與家裡新來的一個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圍繞著吉它,而開始了他們的熟識,但是這個男青年後來哪裡去了?
米拉被捕之後,地下組織暗殺了叛徒,接下來,卻是導致德軍下令槍殺米拉她們兩個人,前後的邏輯關系給人的感覺,是地下組織的暴力行動,才導致了德國人的瘋狂報復。
既然電影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講清楚,但電影又為何能引發巨大的轟動?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一部電影過度追求內在的邏輯關聯與巧立名目的內在關系,雖然能夠給人以燒腦的分析樂趣,但是電影過後,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
而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卻因為它的鏡頭的單一、緩慢,反而給人以強烈的瞬間沖擊力。
加上當時《寧死不屈》放映的時候,國內的外國影片較少,很多觀眾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而觀看電影的環境,很多都是在鄉間地頭的露天場所,所以那種簡陋環境下銀幕上提供的斷片式場景,十分容易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後銜接,片斷的影像就具有強烈的刺激力與沖擊力,這應該是《寧死不屈》這樣的一個被中國觀眾列入到莫名其妙范疇里的電影,能夠給人以強烈印象的原因。
《寧死不屈》里的女游擊隊員,在當時的中國引發巨大的關注,也和影片里的主人公與當時的中國青年在興趣愛好、衣飾著裝與文化程度上更有共 情感 與同理心的緣故。
影片里呈現的 社會 形態,受到得天獨厚的長期的歐風勁吹,遠比同時代正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國 社會 來得更具有現代性。在那個 社會 生態下活躍著的青年,更能獲得建國後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國青年的認同。
這也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電影里的游擊隊員生活,能夠給中國觀眾帶來更為新穎的觀感的原因。
綜合當時觀看電影的觀眾的反映,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電影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幾點,這種印象滲入到當時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個人記憶與文化情境中,從長遠來看,甚至可以說影響到比一代人更為綿長久遠的精神領域。
這種影響具體是:
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部分提到的那種驚鴻一瞥的女性身著內衣的鏡頭。
而這種文革期間的特有的觀影驚詫,可以說分布在當時的幾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國內公映的譯製片中。
姜文在接受采訪時,就對電影里的女主角的漂亮表達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說,他年幼時,「頭腦中還沒有漂亮的概念,記得我看李鐵梅的時候都還沒有,直到看《寧死不屈》,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說的是游擊隊戰士被納粹抓住了,但她們還是很樂觀地彈吉它唱歌,她們穿連衣裙,領口開得很低,我覺得那裡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寧死不屈》里的漂亮,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活潑氣息,其實女主角看上去並不嬌艷,與今日錐子臉刻意營造的驚艷之美,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現,卻很接地氣。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單純的眼睛的閃動,都給人一種強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覺,所以當米拉與戰友最後走向絞刑架的時候,才反襯出扼殺如此強健的生命力的殘酷,電影傳輸出的是一種對青春與生命的禮贊,才讓暴行來得如此黑暗與兇殘。
很多回憶都提到從這部電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這一樂器,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吉它的風行一時,很多人都認為與這部電影的推波助瀾有著深切的關系。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帶著迴音的旋律,似乎能夠讓人產生共鳴。而影片里的德國軍官,也試圖用吉它來瓦解年輕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電影里彈奏的是一種勇往直前、無視生死的心靈自白,德國軍官意圖用吉它所彈奏的美的韻律,在女革命者的堅強意志面前,毫無作用。
可以說,吉它在電影里述說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會讓人追求更博大的善與真。
作家鐵凝在小說《永遠有多遠》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襯衣帶來的視覺魅力:「當我看完一部阿爾巴尼亞影片《寧死不屈》之後,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個寧死不屈的女游擊隊員米拉長得一樣,我唯一的根據是米拉被捕時身穿一件小格子襯衣,而我也有一件藍白小格子襯衣。」
《寧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鎮的日常生活面貌時,表現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當時的中國人,對巧克力大多數並沒有什麼明晰的認識。
在余斌的隨筆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記載:「《寧死不屈》大約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就是在這部片子里,頭一次聽說一種叫作『巧克力』的糖。……我們誰都沒吃過,沒見過,據說中國最早生產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裡沒賣的……」
電影里的調侃語句:墨索里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而且永遠有理,成為當時民眾口裡的調侃語句。
影片里德國軍官打檯球的場面,也使中國觀眾覺得新鮮。
之後,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全國遍地開花的檯球室,雖然不能說與這個電影的誘導有關,但不能不說這一大眾性的 娛樂 項目的影像記憶還是不可小覷它的現實影響。
女游擊隊員拿著手槍在屋頂一邊奔逃一邊射擊,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迥異於我們戰爭片的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戰爭場面。
影片里米拉在照應受傷的女游擊隊員時,兩個女性相互調侃,體現了青春的美好,也顯現出一種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國電影里的人物對話太過沉重,缺乏這種風輕雲淡、涉筆成趣的幽默感。這種風格,很容易獲得當時擁有了相當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電影里德國軍官牽著一條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里的狗仗人勢,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殘酷與凶險。
但電影引發的副效果卻是引起中國觀眾對養狗的興趣。
11、高領羊毛衫。
影片里的一位游擊隊員穿著高領羊毛衫也引起了觀眾的特別關注。在徐約維所著的《星星的碎片》一書中寫道:「最初對高領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時期,那時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裡面的男主角經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領羊毛衫,黯黯的顏色反襯著生命的年輕、激情之中又滲透著一種高貴的氣質。這對於一個從事革命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分外迷人。」
《寧死不屈》在中國引起的反響,還包括配音者賦予了人物以一種新鮮的氣質,給米拉配音的是劉廣寧,她的特有的帶有迴音的細聽起來摻著一點嗲味的聲音,給角色增添了一種可愛的氣質,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人物維度。
可以說,《寧死不屈》在進入中國之後,被時代、配音者、觀眾添置了原片沒有的新鮮的內涵,說它是一部外國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國之後,就開始了中國化的嬗變過程,與中國當時的時代風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膠著在一起,使它帶著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或許就是它在今天看來不過是一部相貌平平的電影,但在那個特殊的放映區間,卻能夠產生那麼大轟動的原因。
⑽ 阿爾巴尼亞當年向中國輸入幾部老電影
阿爾巴尼亞當年向中國輸入了二十三部老電影。
1959年我國進口了第一部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塔娜》,此後又陸續進口了《山鷹之歌》、《他們也在戰斗》、《特殊任務》、《我們的土地》等,這些來自山鷹之國的黑白故事片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後來先後有《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屈》、《創傷》、《地下游擊隊》和《伏擊戰》在中國銀幕上火爆上映,且長映不衰,一票難求,成了中國中最難得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