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黃梅調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黃梅調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3-15 18:19:17

1. 邵氏經典電影都有哪些

太多了
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痴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有些影片影響較大。它的《江山美人》、《後門》、《萬古流芳》、《藍與黑》和《珊珊》曾先後獲得第6屆、第7屆、第12屆、第13屆和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獲得第7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和第2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華丈夫》分別在第24屆、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獎;古裝武俠片《大醉俠》、《獨臂刀》、《英雄無淚》和宮闈片《傾國傾城》、《武則天》、《楊貴妃》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產量減少,但創作上重視現代題材,代表作有《男與女》、《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和《女人心》等。

2. 鄧麗君 唱的 交道 是黃梅戲那個劇目里的

是郊道吧?

近一兩天,嘗試在網上尋找有關《郊道》的資料,發覺依然有很多網上信息說這首《郊道》是黃梅調,也有不少信息說這首歌曲是由顧嘉煇作曲的。

找尋了好些時間,大約也有半小時吧,才終於找到一位台灣博客有恰當的介紹:《郊道》的唱腔取自京劇的《高撥子》,唱法則選用京劇的《楊門女將》。當年由顧嘉煇重新編、陳又新填詞。這位名叫鹿老闆的博客還把淩波原唱的《郊道》、鄧麗君現場演唱的《郊道》和楊秋玲演唱的京劇《楊門女將.探谷》唱段的錄音都一起放到日誌里,任君聆聽比較。

就算是專業的學者,有時也會失誤,像筆者敬佩的余慕雲先生,早年在《國語片與時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特刊專輯里,在其「四十至六十年代香港國語電影歌曲的類型和來源」一文中曾這樣寫:「邵氏出品電影《血手印》的插曲《郊道》由顧嘉煇作曲。它採用京劇高撥子的曲調……」注意,這里寫的是「顧嘉煇作曲」。

《郊道》算不算是由顧嘉煇作曲,早有爭議,因為其歌唱部份的旋律,跟京劇《楊門女將.探谷》這個唱段是幾乎完全相同的,顧嘉煇頂多是把該唱段去掉所有鑼鼓,重新編曲為時代曲風格的《郊道》,但若說是他「作」的,那就委實很牽強。

更復雜的是顧嘉煇亦認為,那是「參考」京劇音樂而寫成的,怎可以說不是他作的?他又舉了一些當時電影界的情況來說明:由於戲曲片黃梅戲很盛行,那年代不少著名作曲人都是這樣「參考」大陸戲曲來為電影撰曲的。可是可是,「參考」的程度幾近百分之一百,這樣過分的「參考」,還算是「參考」嗎?

其實,最有權質疑這件事的,應該是原京劇《楊門女將.探谷》唱腔的設計者,一天他不出來異議,《郊道》是「顧嘉煇作曲」就成默認的事實。而筆者也很好奇,有關《郊道》的版稅,是由誰收取的,顧嘉煇?還是《探谷》唱腔的設計者?

關於《郊道》,較恰當的介紹,當是「是顧嘉煇據京劇《楊門女將.探谷》這一『高撥子』唱段改編而成的,但由於出現在當時盛行的黃梅調電影里,常被誤認是黃梅調」。

3. 黃梅戲電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駙馬》(黃梅戲) 海燕、安徽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導演:劉瓊
攝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安徽戲曲集錦》安徽電影製片廠攝制、江南電影製片廠協助
導演:郭筠
副導演:喬志良
攝影:張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鬧學》(黃梅戲)、《拾棉花》(泗州戲)、《借羅衣》(廬劇)

1963 2部
《牛郎織女》(黃梅戲)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陸洪非、金芝、岑范、完藝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
特技攝影:周詩穆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柳(槐)蔭記》(黃梅戲) 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桑弧
藝術顧問:嚴鳳英、王少舫
導演:顧而已
攝影:吳蔚雲
美工:盧景光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慶市文化局,汪存順、王壽之執筆
導演:鄧一民、徐紀宏
攝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

《紅霞萬朵》(黃梅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徽省安慶地區文化局《紅霞萬朵》創作組
導演:陳崗、李鳴
攝影:黃永湖、姚梅生
美工:羅聲繁
演出: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

1984 2部
《杜鵑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沙丹
導演:沙丹
攝影:李永福
美術:潘姚根、程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龍女》(黃梅戲)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丁式平、朱士貴、許成章
導演:舒適
副導演:馮笑
攝影:陳晨祥
美工:黃洽貴、黃劍鋒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86 4部
《孟姜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王冠亞、漸知
導演:沙丹
攝影:瞿金樓
美術設計:趙金聲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余治淮
導演:王楓
副導演:曲長科
攝影:馮秉鏞
美術: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縣黃梅劇團

《香魂》(黃梅戲)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劉雲程
藝術顧問:傅超武
導演:張鴻眉、王金聲
攝影:王文錫
美工:張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張亞非、潘忠仁
導演:陳懷皚
副導演:駱航民
攝影:黃心一 美工:屠居華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1991 1部
《血淚恩仇錄》(黃梅戲) 湖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謝文禮
導演:李俊岩
副導演:姬鵬
攝影:李俊岩
美術:隋壯基
演出:湖北省黃梅戲劇院

2000 1部
《山鄉情悠悠》 安徽省電影公司
編劇:李光南、鄧新生
導演、攝影:黃喬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金芝、草青
導演:王好為、李晨聲
攝影:李晨聲、尹其武

4.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他如服裝、化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梅戲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成立。安慶地區十三縣也先後成立了專業劇團;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了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成功,該劇還曾二度被攝製成電影,轟動海內外。一批新創作、改編的優秀劇目如《女駙馬》、《砂子崗》、《火燒紫雲閣》等陸續上演。這一時期黃梅戲還影響到不少外省地區,如湖北、江西、江蘇、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區也相繼成立了黃梅戲劇團。香港、澳門還出現了用普通話和粵語演唱的黃梅戲。在表演藝術上,通過排演新戲和拍攝影片,吸收了話劇和電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解放後的幾十年黃梅戲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演員,除了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如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出他們精湛的演技,博得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縱觀黃梅戲的表演活動,從業余性到專業性,大略可分為四個階段 :
萌芽階段
只有表演者,沒有表演團體。這時期的黃梅戲,用山歌、茶歌等結合旱船、龍舟民間歌舞形式,在廟會上或過年過節時演出、演唱,他們由一人牽頭,把自願者聯絡在一起,業余時間,自由結合,演唱完畢,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組合。而這一次的組合,與上一次的人員,就不一定相同了。這種演出、演唱,純粹是自娛自樂、與人同樂的性質,並不是以此為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所以說,早期的黃梅戲,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團體。
早期階段
相對固定、人員很少、形成業余或半職業的班社黃梅戲從山歌、茶歌、採茶燈、風陽花鼓調的演唱,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二小戲、三小戲的時候,演唱者們,便不能如先前那樣隨意演唱了。由於是戲的演出,必須有排練,有服裝、道具等戲劇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業余時間則不夠,加之,這種演出可能變成表演者的職業或半職業,他們便自然結合成一個團體。這就有了早期相對固定的黃梅戲班子,即現在稱之為表演團體的。
這個時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節性的,基本是業余性或半職業性的。大多沒有固定的班址,內部鬆散,組織結構不完整,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人員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內容不大,劇中的人物不多,只不過三兩出二小戲(小生、小旦)和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員很少,七八個人即可,所謂「七忙八不忙」,這是黃梅戲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說,這個班子七個人,就忙些,有八個人就不忙了。因此說,中期階段的黃梅戲,已經有了一些相對固定的,人員很少的,但是業余或半職業性的表演團體。
後期階段
班社迅速發展,走上正規、固定,劇目增多,行當全,從農村進入城市黃梅戲到了清末民初,兼收並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除演二小戲、三小戲外,吸收了青陽腔、楚劇的大本戲。演大本戲,就要求班社要相對的穩定,要具備表演大戲的表現能力。因此這段時期,相繼出現了固定的職業性的班社,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為了生計,為了營業,為了保證收入,劇目要經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質量,人員增加了,行當齊全了,舞台美術(衣箱、幕布、道具、刀槍把子)也有了發展。班子不那麼鬆散了,組織管理上,有了班主,還有了聯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專職人員,流動性也增大了(即所謂「跑碼頭」)。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大約在清咸豐年間就已出現,如在咸豐七年(1857年),清軍多隆阿、鮑超曾在冬至這天,在宿松緘「為劇樓,演花鼓戲,邀各營隊長洎眾文吏聚觀」。(宿松縣志)這里說的花鼓戲就是黃梅戲。
這個記述,說明兩個問題:一、多隆阿和鮑超看的這個黃梅戲,可能是一個陣容不錯,有一定演出質量的固定性職業班社。二、這個班社已進入劇場。可惜這個記述未記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動情況,因此有人說,他也可能是一個非職業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緒年間之後,黃梅戲的職業班杜,在岳西、宿松、潛山、太湖、懷寧的皖西一帶就相繼大量出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鴻華,人稱彭小佬,組織了黃梅戲班子,在懷寧的鄉間演出,稱「彭小佬班」。又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後,王宏元在岳西組「同升班」。
20年代到30年代,是黃梅戲職業班社發展比較多的時期,除長江以北皖西、長江以南的至德(今東至縣)、青陽、貴池、銅陵乃至徽州地區均有黃梅戲班社的組建。民國十五年(1926年),張廷翰在岳西組建「張翰班」(又稱「良友班」)。民國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東至組建「同樂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於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時值抗戰時期,這個班子到抗戰後方演出,宣傳抗日救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銅陵組建「椿月堂班」。抗戰勝利後,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較活躍。1932年,丁永泉與藝友們一起,帶班子進入安慶市,結束了黃梅戲只在農村演出的歷史。此後,其他班社:仿效,也紛紛進入安徽的市縣演出。總的說,後期的黃梅戲表演團體,比較正規和固定,演出劇目增多,行當比較齊全,流行地區擴大,並從農村進入城市。
近期階段
從職業班社轉為政府管理的職業劇團黃梅戲於1932年進入城市,到全國解放,20多年間,從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安慶市,到周圍各縣以及江南的銅陵、青陽、貴池等縣鎮,都有黃梅戲的班社活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的文化事業管理部門,通過對藝人組織學習、培訓等方式,將他們重新組織起來,置於政府領導之下,使之更好的學習和演出。如在安慶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兒子丁紫成、女兒丁翠霞,還有潘澤海和他的女兒潘王景琍,及後來從京班轉來的王少舫兄妹,組建了「民眾劇場」(當時場團合一,其實為民眾劇團)。不久,嚴風英回到安慶,參加了「群樂劇場」(後改為「勝利劇場」,遷至錢牌樓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組建的「一二三班」,在銅陵被政府改為「銅陵新民劇團」。在此前後,安慶地區所轄各縣及江南各縣,將流動的職業班社及零星藝人,組成職業性的黃梅戲劇團。如望江縣藝人胡玉庭和懷寧藝人李桂蘭等人,從江北流動到至德,被至德組建為「至德大眾劇團」。桐城縣的文化部門將黃梅戲藝人陳國榮等,和一些業余演唱積極分子嚴雲林等人,組成「桐城人民劇團」。望江縣則是把半專業性的「涼亭劇團」和業余活動骨幹組成「望江流動劇社」。這樣的恢復和重建表演團體,使原本流動性很強的「跑碼頭」狀況,都相對的穩定了下來,基本上在一個縣的范圍內活動和演出,並且多有固定的劇場。演出條件大大改善,脫開了「草台」和「地灘」。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領導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經濟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證。
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廣受好評。自此之後,黃梅戲從安慶地方小戲逐漸成長為全國性劇種,並名揚異域。1955年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轟動海內外,以至於港台電影界在一段時期內大量出現所謂「黃梅調」電影。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產的為典型,李翰祥導演當時主導了多部「黃梅調」電影。代表作有:《貂蟬》、《江山美人》、《鳳還巢》、《楊乃武與小白菜》、《玉堂春》等。這些「黃梅調」電影也為黃梅戲在港台和海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直到21世紀,仍時有港台電影中穿插有黃梅戲(或帶黃梅戲風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偉主演的《天下無雙》等。
安徽省和安慶市的黃梅戲劇團幾十年來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吳瓊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
在此期間黃梅戲藝術工作者們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文化大革命讓黃梅戲瀕臨滅亡。中國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在文革期間因被迫害自殺,年僅38歲。死後還被軍代表以尋找「特務發報機」為由,割開喉管,挖出內臟。
安徽省安慶市截至2012年已經舉辦了六屆黃梅戲藝術節,起到了一定影響。其中,第五屆黃梅戲藝術節於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慶舉行,本屆黃梅戲藝術節由中國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電局、安慶市人民政府承辦。藝術節中除推出安徽省內外16台黃梅新戲之外,還舉辦了一系列其他活動,如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和安慶電視台共同製作的紀錄片《黃梅戲(又名「大戲黃梅」)》的首播及發行儀式等。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也在安慶落成開幕,博物館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米,陳展面積1800平方米,總投資8500萬元,基本陳列以黃梅戲的發展歷程為主線。是中國首個以戲劇為主題的國家級戲劇博物館。
近些年來,同其他傳統劇種一樣,黃梅戲也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一背景下,黃梅戲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嘗試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中以新編黃梅戲《徽州女人》為先行者和代表。這出戲是由安慶市黃梅戲二團牽頭創作,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黃新德領銜主演,陳薪伊、劉雲程編劇,陳薪伊、曹其敬導演的。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該劇在傳統地方戲劇的創新嘗試中屬於比較早的,要早於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該戲相較傳統黃梅戲有了顯著的創新,曾赴多處進行表演,並參加了「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系列演出,引起了較為熱烈的反響和評論。此後,又有一些新編黃梅戲相繼創作出來,如《雷雨》、《六尺巷》、《孔雀東南飛》等。
黃梅戲在湖北
黃梅戲湖北的發展,與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號密不可分,這句口號就是「把黃梅戲請回娘家」。在這一口號的指引下,湖北省圍繞振興黃梅戲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從安徽安慶聘請了部分黃梅戲演員;把黃岡地區的大部分楚劇、漢劇團紛紛改為黃梅戲劇團;成立了黃岡藝校,專門為黃梅戲培養後備人才。黃岡地區創作的兩台劇目《於老四與張二女》、《銀鎖怨》先後在北京演出14場,得到觀眾好評;1995年,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創作的大型現代戲《未了情》和古裝戲《雙下山》,在安慶舉辦的全國第二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上獲得優秀演出獎,主演楊俊、張輝獲表演金獎。《未了情》還獲得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為了提高黃梅戲的整體藝術水平,經過5屆藝術節的推動與磨礪,創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請讓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灣》、《春哥傳》等優秀劇目,培養出了郭華陽、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黃梅戲新秀。
2012年7月黃梅戲代表人物之一的吳瓊首次擔任出品人兼藝術指導,在北京保利劇院推出了黃梅音樂劇《貴婦還鄉》,該黃梅音樂劇改編自瑞士劇作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的名劇《老婦還鄉》,引領了中國傳統藝術跨界與西方音樂劇融合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吹響了黃梅戲等傳統戲劇時代戰役的號角。
同年11月,在第20121104期的文話中國欄目中,主持人馬東就這個問題與該劇的出品人、編劇、舞美——吳瓊、王新紀、邊文彤等人進行了細聊,吳瓊對於黃梅戲的現狀不容樂觀,她說,從2000年回歸黃梅戲舞台開始,這么多年走下來始終是覺得當今社會的大部分人群已經在離中國戲曲越來越遠,都像泡沫一樣,並提出應該有一種新的形勢來把傳統的東西好的融入其中,要主動地走到年輕人的隊伍裡面去和他們前行。這樣即使不一定完全成功,有可能會再一點點回到他們的視線裡面來。

5. 香港電影三笑作曲是誰

江南小調(黃梅調)音樂片《三笑》,香港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現銀都機構有限公司) 1964年出品。1969年榮獲第十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喜劇片獎。由「長城三公主」 (夏夢、石慧、陳思思) 之一陳思思(原名陳麗梅)和越劇女小生向群(原名陳秀萍)主演。李萍倩導演。片中插曲包含了吳、蘇小曲,常、錫民歌,上海流行小調,鳳陽花鼓等, 由國內蘇淮民歌演唱家幕後代唱。江南小調有許多曲調,該電影共選用了41段江南小調,包括25種江南民歌或地方戲曲的曲調。
導演、撰曲:李萍倩
藝術指導、制曲:沈利群

6. 香港黃梅戲電影祝英台的扮演者是誰

1、港黃梅戲電影祝英台的扮演者是凌波。

2、演員簡介:

凌波,香港六十年代邵氏電影公司著名女演員。1949年進入香港電影界,藝名小娟,最初拍閩南語片和粵語片出身,多達99部,但成就不大。1962年加入香港邵氏公司,初名沈雁,後又更名為「凌波」,頓有輕靈逍遙之感。凡是提到邵氏的黃梅調電影,不能不提凌波,因為她也是令邵氏黃梅調電影興盛至白熱化的功臣之一,特別是她的反串魅力。

後於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改名為「凌波」,頓有輕靈逍遙之感。後凌波因在《紅樓夢》中幕後代唱賈寶玉,受李翰祥導演賞識出演《梁山伯與祝英台》,該片令她一舉成名,並榮獲金馬獎「最佳演員特別獎」。最佳演員特別獎因為評審不知該頒給反串男主角的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因而巧立名目,獎勵她出色的演技。

7. 「從此不敢看觀音」→追根溯源→黃梅戲《梁祝》

            前段時間流行一個梗,「從此不敢看觀音」,它的出處是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非黃梅戲)。黃梅調是一種類似山歌小調的,而黃梅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調比較簡單,曾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和台灣風靡一時,像鄧麗君,徐小鳳,梅艷芳等歌星均多次傳唱。「香港邵氏就拍攝了很多黃梅調電影,其中就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

        劇中唱詞「英台不是女兒身,因何耳上有環痕?」(梁)

      「耳環痕有原因,村裡酬神多廟會,年年由我扮觀音。梁兄呀,做文章要專心,你前程不想想釵裙。」 (祝)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梁)

      梁山伯的這句唱詞含蓄蘊藉,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呢?有的網友腦洞大開,yy出很多畫面。其實個人認為他就是表達最簡單的意思,因為他本來就是直男,怎麼可能表達更復雜的意思呢?不敢看觀音,是因為看到了觀音就想起了你呀,這種思念和情愫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深種,雖然當時梁並不知道英台是女的,但是此時就有一種超越友情的感情,當然後來也印證了。

        而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打動我們的不止有唱詞,而是人物的表演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磕馬黃CP的人很多就是自這部劇入坑,二十多年前,我是通過碟片看到這部劇。而近半年來,看到某站的很多黃梅戲UP主都在聊這部劇,我經不起各種評論和彈幕的「誘惑」,再次觀看了此劇。一波又一波的激動,感動,震撼,淚流滿面……

        平心而論,黃梅戲實在太土,太LOW了,和越劇的舞美,唱詞相比,真是村姑和小家碧玉的對比。可是,這真情,卻是任何劇種都無法達到的高度。試問這世間什麼最打動人,莫過於真摯的感情。

      幾處經典片段尤為動人,英台對父母訴說自己對梁山伯的感情,「情本無心種,卻在心中生,時現又時隱,有形卻無形,不是河邊草,不是樹上藤,鋼刀與利刃,難割柔絲情」,英台落落大方,卻又堅定不移,至情至性。

          《樓台會》一場,梁山伯難掩內心的興奮來見英台,殊不知英台已被父母許配馬太守之子馬文才。英台向他傾訴了自己的思念,「望你望到谷登場,秋風揚散米和糠,你我好比糠和米,從此分離各一方……」初看這唱詞,真是泥土的芬芳,哪裡像出自兩個讀書人之口,可是,梁山伯的憨厚,祝英台的靈秀,梁是直男,認定了的事就一根筋,死磕到底,最終還是抑鬱而終。「妹妹心碎哥心碎,兩心相印淚同悲,花台望你磚踩碎,常守窗前任風吹,」此時二人載歌載舞,以黃梅戲最擅長的表達形式傳遞出最濃烈的感情。而英台無力反抗這包辦的婚姻,只能追隨自己的內心,於是就誓死相隨。

      《哭墳》一折中,英台路過山伯的墓地,這里沒有配樂,只有一段獨白,單憑幾句念白,「這就是梁兄的安息之處,這就是我們的家嗎?」作為觀眾的我已潸然淚下。「還是當年柳蔭會,用手撮起小土堆,插一片黃葉代柳翠,就讓這萬丈黃土埋掉愁與悲。」恰到好處的唱,更能表達人物內心的感受。結局兩人化蝶,翩翩起舞,而我依然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難以自拔。

      全劇精彩不斷,高潮不斷,掌聲不斷,彈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當然更多的還是折服於馬黃二人精湛的演技,硬是把這山野的風用整容般的演技,演繹成東方的愛情經典。

          「一個故事唱千載,梁山伯與祝英台,一雙彩蝶傳情愛,今日又向花叢飛過來。」